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走向法治國家第五集

走向法治國家第五集

發布時間: 2023-03-14 12:19:20

1. 有關李步雲先生的資料

李步雲,男,1933年生,湖南婁底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湖南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

1949年1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10月入朝參戰,1952年6月負傷回國,1955年1月轉業到地方工作。曾任部隊團政治處民運幹事,縣人民政府科員等職。1957年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習,1962年本科畢業,1965年研究生畢業。1967年2月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該所研究員,法理學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法學研究》雜志主編,社科院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2000年10月起任湖南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湖南大學法治與人權研究中心主任。現兼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宣部、司法部「國家中高級幹部學法講師團」講師,國家行政學院等十餘所大學的教授。曾先後去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荷蘭、丹麥、挪威、印度、斯里蘭卡、新加坡、日本等10多個國家講學或考察。

現已出版專著(含獨著、合著、主編)20餘部,發表論文150餘篇,有13項科研成果獲獎。代表作有《新憲法簡論》、《走向法治》、《法理學》、《法理探索》等。1978年,他在人民日報發表的《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被公認為是法學界突破思想理論禁區的第一篇文章。1979年,他撰寫的《論以法治國》一文,在國內第一次提出並系統地論述了這一治國方略;後來又撰寫了一系列論文闡述這一治國方略。他是法學研究所先後三次為黨中央政治局講授法制課的課題組成員;1998年還親自為全國人大常委會講授「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並曾到50多個省部級單位為領導人講授依法治國的理論與實踐。在人權領域,他提出了相當系統和深刻的理論體系,其中很多觀點已被學術界認同和政府採納。在法理學、憲法學、立法學和人權理論等學術領域,他被公認為是我國的學術帶頭人,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聲譽。

1980年7月到1981年7月,任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研究人員。後回社科院工作。曾到紐約大學任訪問學者。曾擔任《法學研究》主編、社科院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先後到美國、英國、義大利、挪威、荷蘭、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做學術訪問交流。2000年任湖南大學法學院名譽院長、法治人權研究中心副主任。2004年,擔任廣州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主任。這是一位為法治和人權奔波了大半生的法學家。

2.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錄

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保障國家長治久安論依法治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建設問題
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新的里程碑
論依法治國的概念
治國方略的根本轉變
論依法治國之法理要義
創新制度:實現「依法治國」的關鍵
「依法治國」及其優越性
論法治國的理論基礎
論依法治國的若干問題
更新思想觀念堅持依法治國
論依法治國與法治
試論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鄧小平政治法律思想的精髓
論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標准
試論「法治」構成要件
法治的理念、制度和運作
法治的兩種類型
法治社會中的權力和權利定位
法治是一個歷史的范疇
法治秩序論
簡論鄧小平的法治思想
法治:權力與權利的均衡點
中國共產黨領導與法治問題
論法治的理論形態與實現過程
禮治、法治之辨
中國法治建構的歷史語境及其面臨的問題
法治的概念分析
走向法治敢問路在何方
——中國法制建設存在的問題與變革
市場經濟·文化精神-法治的實現
公民社會決定法治社會
——兼論中國法治進程的症結與解治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從身份到契約」公式引發的思考
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重要保證
中國違憲審查制的改革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建設
試論依法治國與行政權力的制約
論現代行政程序在法治行政中的作用
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法治化
論政府與人民的法律角色定位
附錄
為建設法制國家而奮斗
《人民日報》評論員
實行和堅持依法治國
《法制日報》社論
學習學習再學習
《人民日報》評論員
領導幹部要帶頭學法
《法制日報》社論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學術研討會綜述
編校說明

3. 有關如何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依法治國」方略,並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有關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一:《略論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辯證關系》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依法治國」方略,並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新世紀新階段,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適時地提出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實踐證明,這種結合是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的。通過對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方略的概念界定,闡明「法治」與「德治」的辯證統一關系;二者的結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需要;並指出了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途徑。

關鍵詞: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和諧社會;辯證統一

「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是黨中央在借鑒和 總結 中外歷史 經驗 ,並結合我國社會實際提出的治國方略。對於「德治」和「法治」的探討已有千年的歷史,但是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兩種治國方略結合起來是中國治國理論的一次創舉,二者的結合有利於促進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一、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概念界定

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緊密結合,首先必須要正確地理解和界定二者的概念。對於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提法很多人抱以懷疑態度,特別是以德治國的提出,認為是對封建「人治」落後思想的繼承。殊不知,中國歷史上儒家和法家對於德治和法治的爭論是建立在封建君主專制基礎之上的,是探索「人治」的治國 方法 ,而當今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時提出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已經擺脫了封建君主專制的背景,是在民主基礎上的德法之治。

中國現階段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有著區別於任何時代的深刻內涵,所謂「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 文化 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所謂「以德治國」即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職業道德、社會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設為落腳點,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規范。」

二、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辯證統一關系

以德治國屬於思想范疇,依法治國屬於政治范疇,二者在治理國家的手段和方式上不盡相同,依法治國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是以國家的強制力保障社會的有序運行和人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它要求任何人和組織不得逾越法律,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和履行義務,所有違背法律的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國是外在的「他律」。以德治國則依靠社會輿論、價值評判、良知等無形的力量的維系,通過說服、勸導、感化、教化等形式來指引人們的行為,在社會生活中有極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通過內心的引導達到社會治理的目的,以德治國是內在的「自律」,通過自律從而實現真正「治本」的目的。

法律與道德,「法治」與「德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既相互區別,又相互統一。相互區別決定了它們能夠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相互統一決定了它們能夠相互一致,相互促進[1]。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對於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1.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的道德基礎。道德先於法律產生,德治是法治的源頭,絕大多數的法律都是從道德中提煉出來的,法律是道德的升華。以德治國為依法治國提供道德基礎,體現在法治的各個階段。首先,在立法階段,道德為立法確定了方向和指導思想,為良法的制定提供了標准和出發點;其次,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需要執法者和司法者具有良好的道德標准,嚴格遵守職業道德,按照法律的要求行使國家賦予的權力,同時,道德的評價作用為執法和司法工作提供了輿論監督,有利於執法和司法公正嚴明;最後,在守法階段,道德為公民守法做好道德和思想基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加強公民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從而使公民從心底願意服從法律的制約,自覺守法。

2.依法治國是以德治國的法律保障。在維護社會穩定、經濟有序和文化繁榮等方面,僅僅依靠以德治國是無法實現的,特別是對於嚴重違法行為和缺乏道德觀念的人來說,依法治國的強制性和權威性是特別必要和關鍵的。正所謂「法律是道德的最後一道防線」,法律通過對嚴重違反道德而觸及法律底線的違法者進行嚴懲和對合法權益的保障,培養公民遵紀守法的習慣,同時也提升了公民的思想道德素養,保障以德治國的順利實施。

3.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法律具有局限性和滯後性,無法調節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且法律制定需要一定的時間,對社會出現的新問題不能及時調整,而道德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彌補法律空白。同時,由於道德的任意性和無強制性的特點,使道德在受到破壞時無法自助救濟,這就需要法律的強制力和權威的保障。可見,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相得益彰,依法治國需要以德治國的補充,以德治國需要依法治國的保障,只有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結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法治目標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2];德治目標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2]可見,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和諧社會能否實現的關鍵。

在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過程中,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體系,而由於法制建設還需繼續完善,很多方面未能納到法律調整的范圍內,在這個階段提出將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十分必要的,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

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結合有利於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諧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1.社會主義政治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二者的結合為和諧社會構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治國方略,為政治和諧奠定了制度基礎。政治和諧首先要求政治民主,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是民主政治實現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為政治民主提供了實現途徑,以德治國為政治和諧做好監督、評價和宣傳,使民主政治深入人心。同時,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為和諧政治的建立培養優秀的領導幹部,用道德提高其德行素質,用法律來規范其言行。

2.社會主義經濟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道德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法律保駕護航,同時也需要道德的規范制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在成績背後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中國市場經濟尚需進一步完善,西方敵對勢力從未放棄過對我國的「分化」和「西化」,很多人經不起利益的誘惑和考驗,出現見利忘義、坑蒙拐騙、權錢交易等現象,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蔓延,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用法律規范市場經濟的發展,懲罰違法亂紀行為,用道德凈化人們的心靈,提高其道德水平,以抵禦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不良思想,從而建設一個公平、誠信、和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3.社會主義文化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文化建設一直是我黨工作的重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也離不開和諧文化。劉雲山同志指出:「建設和諧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諧精神,倡導和諧理念,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親和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生態。」[2]可見,思想道德建設是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諧文化建設需要依靠以德治國來實現,同時,和諧文化建設也需要依法治國為其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只有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才能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的和諧文化建設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而使以思想道德修養和民主法治觀念為主要內容的公民素質得到顯著提高。

4.生態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自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為了發展,以生態破壞為代價,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采,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自然災害增多,如今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需要全球各國共同應對的一大難題。中國要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生態和諧自然必不可少。要實現生態和諧首先需要國家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將生態保護納入到法律調整的范疇之內,在法律規定的合理范圍內行事,對違反法律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和組織依法追究;其次,發揮政府的政策指導作用,引導公民進行生態和諧建設;再次,注重公民的生態道德 教育 和宣傳,建立公民生態理念,為生態和諧打好基礎。

四、如何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完美結合

綜上所述,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而如何才能將二者更好地結合起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1.要實現二者的完美結合首先要正確認識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內涵,將其與封建「人治」背景下的「德治」和「法治」區別開來,只有這樣才能破除人們長久以來對於以德治國思想的誤解,使人們自覺地將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

2.發揮黨員幹部作用,使其成為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的推動者。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憲法賦予人民以國家主人的地位,人民是治理國家的主體,而作為具體實施權力的黨員幹部是從人民中選出來的一些優秀代表,代替人民治理國家行使權力,黨員幹部是人民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民眾,只有他們自覺地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並成為促成二者結合的推動者,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遵紀守法、崇尚道德的好風氣。

3.要發揮輿論和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廣泛宣傳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理念,加強公民的法制和道德教育,讓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理念深入人心,讓人民認識到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既需要法治的保障,也需要德治的支持,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鎮江,唐昌宏,易景生.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哲學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1,(4):20.

[2]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二:《淺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摘 要]我國應當如何看待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之間的辯證關系對實現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關系重大。法治和德治相比應居於主要地位,德治作為重要的治國方式,對促進法治有著重要的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關鍵詞]依法治國;以德治國;法治;德治;關系

在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後我國應當如何看待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之間的辯證關系對實現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關系重大。法治和德治相比應居於主要地位德治作為重要的治國方式對促進法治有著重要的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內涵

(一)法治的內涵

以法治為特點的現代國家的形成,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縱觀人類發展史,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以血緣為紐帶的人類活動封閉、保守,倫理規范是社會通行規則,政治生活則趨於專制獨裁。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也有「德治」,但這種「德治」實際上是家庭倫理道德的放大,本質為人治。法治則截然相反,它根源於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的政治、文化生活發展的內在需要。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帶來的經濟發展使人有了成為獨立平等的權利主體的要求。反映到政治等上層建築上,民主、正義、平等、人權等價值觀念取代把血緣情感、倫理規則等觀念絕對化的倫理體系,體現在法律之中。正如古希臘先賢亞里士多德所言:「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和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義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這段話以「良法」與「普遍服從」兩個特定概念的鏈接,建立了法治的基本內涵。

(二)德治的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同家的德治與中外歷史曾存在上的「德治」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需要明確以德治國與傳統「德治」的界限。傳統「德治」的核心,是將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寄於統治者的個人素質上。其重大缺陷是是統治者擁有最大權力而不受任何制度制約,本質上是「人治」理念。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當權力不受任何強制力約束時,一定會導致政治不穩定與社會不平等。在中國歷史上,主要寄希望於從思想方面遏制權力的變異,但這種方法無法從政治制度上解決權力缺乏制約的問題。這一歷史教訓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仍有現實意義。鄧小平在總結我國建國以來特別是「「」」的教訓時就深刻指:「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丁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所以,鄧小平十分強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他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我們現在所倡導的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德治是兩個根本不同的范疇。今天的「以德治國」作為一種治理方法,與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具統一性;而傳統德治則行人治之實,與民主、法制皆不兼容。兩者的社會基礎、性質、特點是完全不同。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辯證關系

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德治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在治理的手段上法治帶有權威性和強制性保證社會生活有序運行和人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德治則更多地依靠社會輿論、價值評判、良知通過說服、勸導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在社會生活中有極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兩者雖然形態各異但內容上相互滲透目的上也一致相同,因而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1 月10日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我們應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三、在把握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時要防止幾種片面認識

以德治國重要思想的意義,在於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江澤民同志講話是在闡述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重要性時,使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概念的。很顯然,「依法治國」、「法治」,使用的是其狹義的概念,即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而「以德治國」、「德治」,本質上即指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並重,法治與德治並舉,是對我們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戰略思想的運用和發展,也是我們正確認識和領會以德治國重要思想,正確把握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關系的出發點。依法治國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立法治社會的必然選擇和根本途徑,是在總結歷史經驗和借鑒別國成功經驗基礎上作出的睿智的抉擇。我國憲法也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對此加以了確認。治國方略層面上的以德治國即德治,也即傳統社會的人治,法治與人治是截然對立不能並存的,這是已達成的共識。

從治國手段上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齊用,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並重,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不可偏廢。鄧小平同志早就強調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而江澤民同志在講話中也明確指出「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我國的奮斗目標是將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與以德治國,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兩者缺一不可。依法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保障著以德治國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事業為依法治國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環境,並推動依法治國順利進行,加快依法治國的進程。

總之,以德治國重要思想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正確處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是我們正確認識、認真貫徹這一重要思想的基礎,也是有待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論與實踐中進一步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
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三:《試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高職院校法制教育》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可以培養學生的法治理念,促進我國法制建設事業的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開展法制教育面臨的問題,並研究了開展法制教育工作的策略與實踐。

一、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於容易沖動的時期,價值觀、人生觀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只有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學生因一時沖動犯下嚴重的錯誤,甚至做出違法犯罪行為。很多高職學生由於高考失誤,具有較強的心理失落感,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或社會人員的引誘,極易誤入歧途。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多數高職學生的法律觀念薄弱,遇到問題喜歡拉幫結派、意氣用事。在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可以普及 法律知識 ,培養學生的法治理念,減少校園內的犯罪率。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接受法制教育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並養成較好的 邏輯思維 和 理性思維 能力。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學生屬於國家培養的專業性人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建設者,只有讓他們認識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讓他們承擔起推進依法治國的重任。

二、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不科學

在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工作,主要是在課內完成的。大多數高職院校都設置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但是,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比較重視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的內容,容易忽視同樣重要的法律基礎課程,導致高校法制教育的缺失。同時,很多高職院校為這門課程安排的課時是一周兩節,甚至有的學校只安排了一節課,導致教師的上課時間不夠。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不得不選擇壓縮課程或者直接忽視法律基礎部分內容。

(二)重視度不高

雖然教育部鼓勵高職院校開設法治課程,但是仍然有部分高職院校對法制教育的重視度不夠,尤其是技術類學校,過分注重專業課教學,忽視了法制教育。學校的不重視直接導致高校教師和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忽視。同時,由於高職類院校學生的市場競爭力不強,在就業時面臨著重重困難,很多高職院校將工作重點放在提高就業率上,鼓勵學生考證、實習等,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忽視了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

(三)缺乏優秀專業教師

大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師負責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但是,法制教育需要對法律知識比較了解的、專業的法律教師。這就導致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教師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在講課時,只會引用法律條文、國家領導人講話,課程內容枯燥乏味、缺乏新意,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也影響了學生們對法治的認知。

三、依法治國背景下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可行性 措施

(一)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法制教育作用

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課程,課程中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兩個方面的內容。要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法制教育作用,學校應從理念上重視這一課程,適當增加課時量,為教師提供足夠的時間。同時,教師要適當減少思想道德教育在課程中所佔比例,增加法制教育比例,將道德教育作為法制教育的基石,在培養學生三觀的同時,樹立學生的法治理念。

(二)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必須要打造專業的法治教師隊伍,增強他們的專業素養,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目前很多高校的法治教師都缺乏專業知識,在講課時照搬法律條文,讓學生失去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同時也達不到法制教育的目的。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引進專業的法律人才,必要時可以聘請律師等專業性人才。同時,讓校內的法治教師定期參與培訓,並定期考核,逐漸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增強他們的教學水平。

(三)改變 教學方法 和教學內容

傳統的法制教育課程過分死板,教師在講課時,往往照本宣科,給學生宣讀法律條文、政策規定、領導人講話等,這些內容學生通過自學便可以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去附近的法院旁聽,讓他們接觸現實案例,尤其是青少年犯罪案件。同時,在授課時,教師除講解重點法條,還需要引用真實案例,比如最近網路上的 熱點 ,以及近年來受到關注的校園犯罪案件,如復旦投毒案,在授課時,可以還原案件過程,剖析林森浩的犯罪心理,讓學生參與到案件的討論之中。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並且在進行法制教育的同時,也進行了道德教育,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四)創建法制教育環境

要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必須在高職院校創建法制教育環境。舉例來說,在政法類院校,即使是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也會受到校園環境的影響,形成較高的法律素養。而在非法律院校,學生的法律素養相對較差。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必須創建良好的校園環境。學校可以定期與政法類院校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影響;同時,可以組建法治宣傳團隊,定期選擇優秀學員進入團隊學習並宣傳法律基礎知識;舉辦法治講座,普及法律知識;舉辦法律 辯論 會,選擇熱點話題,展開辯論,讓學生在准備及參與辯論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而旁觀的學生也會受到影響;可以模擬法庭,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選擇案例時要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盡量選擇真實案例,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他們的法治理念。

(五)加強學生對國家法治的信心,加強學生對依法治國的認識

要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必須讓學生對國家的法治充滿信心,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對依法治國的認識,讓學生從理念上重視國家法治,並逐漸養成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將法治理念根植於自己的內心深處,並且將實現依法治國作為自己的信仰。當學生們 畢業 進入社會後,也有著較高的法律素養和職業道德素養。

總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在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並推進法治建設進程,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而開展法制教育工作,需要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法制教育作用、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創建法制教育環境,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對國家法治的信心,加強學生對依法治國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好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建設法治中國。

猜你喜歡:

1. 淺談依法治國學習心得體會

2. 淺談全面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3. 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4. 學習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4. 法制傳統與現代法治關系研究論文

法制傳統與現代法治關系研究論文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上,在傳統中國人的世界觀中,人的領域和自然界領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古人對自然的總認識便是和諧。以下是我為您搜集整理的法制傳統與現代法治關系研究論文,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法制傳統與現代法治關系研究論文 篇1

摘要: 現代法治觀念的引入和培養。必須以傳統法律文化影響下的法制現狀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才能使現代法制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融合真正能夠操作和實現。因此,如何對待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治的關系,為世界文明發展提供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文化模式,是這一進程中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 法制現代化;法律文化;法律傳統

一、法制傳統與現代法治關系的思路把握

(一)法律傳統的內涵

法律傳統作為一種社會事實,存在其客觀的歷史必然性,它與傳統法律既相區別又相聯系。法律傳統體現了從過去沿襲傳承到今天還在發揮作用的某種法律精神與法律文化,作為具有深遠影響的精神性因素,它經久不衰,成為現代人們法律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但傳統法律卻是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所建構的法律制度及所形成的法律規范,是過去特定時間限度內客觀存在的法律文化,而在現代條件下它作為一個整體已經不復存在。

(二)法律傳統的深遠影響

隨著社會的不斷演進變化,法律傳統逐漸形成為一種歷史文化力量,深深地紮根於普通民眾的法律意識、心理、觀念習慣和行為方式之中,成為社會成員信仰和認同的載體。所以,法律傳統不僅構成了新社會法律發展的歷史起點,影響著當下社會法律發展的各個領域,而且制約著一個社會法律文化的長期發展進程,有形或無形地左右著該社會法律的未來走向。

(三)對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治共通性的探究

從法律的可移植性來看,在法律文明包含著一些一般性和具有普遍意義的要素,從法律文明的共通性來看,法律制度作為人類文化的形式之一,彼此間進行相互交流、融合和移植是可能的。因此,既不應忽視不同法律文化之間的差異,也要關注它們基於人類共性的相通性,並努力在人類文化的差異中尋求各種可能的互補,最終經由理解和化解而達於會通。法制現代化是以現代法治社會為價值取向的過程,反映了現代法治價值不斷擴展的趨勢。

二、傳統法律文化與現代法制的融合

(一)和諧價值取向下的糾紛調解機制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哲學基礎上,在傳統中國人的世界觀中,人的領域和自然界領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古人對自然的總認識便是和諧。中國現行法律體系中。對於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無論是立法還是司法實踐,均傾向於調解解決。由於調解機制可以為當事人節約糾紛解決的成本,減輕當事人以及司法部門的訟累,又可以防止矛盾激化,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關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能夠產生出對商業交易尤為重要的信任感和減少風險的作用,因而成為在經濟發展中起著積極作用的「社會資本」的寶貴部分。當代中國所獨創的人民調解制度甚至還在世界上贏得了很高的聲譽,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甚至在 1980年9月擬定了《調解規則》草案,中國人獨創的人民調解方式已被聯合國法律組織接受為綜合治理的指導原則之一。

(二)通過加強人權的保障。實現現代法治與傳統法律文化的融合

在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先秦時期文化仍可以成為指導人們行為的規范。人權包括人道精神、大同精神和法治精神。人道精神、大同精神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並不缺乏,而且相當豐富,中國缺少的法治精神。有待於從傳統法律文化的人道主義、大同精神催生。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雖然沒有法律權利的概念和法治精神,沒有形成人權的概念,但是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寓含著豐富的道德主義和和諧觀念,相信人的理性和判斷,尊重人的價值。儒家思想中的人人愛我,我愛人人,道教中的「道」為天地入主宰的思想,佛家呼籲「泛愛眾」普渡眾生,這些不僅對推進人權。

推行守法意識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能夠統一和提升人權思想。傳統法律文化主張通過道德教化提高人們的人權意識。儒家主張道德教化。尤其是對掌權者的道德教化,「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說明道德教化的對象首先是統治階級,然後推及普通老百姓,才會形成推己及人、上行下效的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仁」、「禮」、「道」等傳統文化中的合理內核與新的時代精神結合,良好的思想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結合必將能使人權理念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在現代法治中建立切實保障人權的法律制度,擇其要者必須體現出對人的關懷,對人的尊重。當前,在刑事立法上,採取了罪刑法定原則、疑罪從無原則,改善監獄環境,提高刑事罪犯的服刑改造條件。在民商事立法上,切實保護弱勢群體的訴訟權利,增加可執行性和操作性強的法律條款,加大對不法商家的打擊和處罰力度,弱化弱勢群體的舉證責任。在訴訟程序上,則強調程序的公正性。在刑事證據立法上,立法對犯罪嫌疑人的沉默權的關注,加大律師查閱、介入案件的權利等等。

(三)注重道德教化,強調社會綜合治理,重視犯罪預防

在中國傳統法制中,法律與道德是相互包容的,法律受道德的內在支持,道德幾乎成為法律的化身。刑罰實施的目的是實現道德教化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對法治主義的輕視和懷疑,也為法律領域中人治主義傾向提供了可能。但在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人們對誠實與正直、善良與正義、安全與和諧以及社會福祉理想的追求。同時,它作為一種評價人們行為合理性的尺度,藉助人們認同的原則和標准,可以在現代社會起到法律規范的補充作用。使道德約束和法律主治彼此協調,相得益彰,共同發揮著社會控制的機能。

法制傳統與現代法治關系研究論文 篇2

論文關鍵詞:法家思想現代法治影響

論文摘要:馬克思說過「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並不是隨心所欲的創造,而是在他們所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現代法治是人類文明綜合發展的產物,一個國家能否順利走向法治,在相當程度上受其歷史文化的影響。在中國傳統思想流派中,法家是最重視法律的,且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法治」的主張。但其基本價值、立場與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法治還是有差距的。在我國正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際,對中國古代法家思想進行現代反思是有積極意義的。

引言

眾所周知,法家崇尚「以法治國」,重視法律在政治和社會中的作用。那麼,對於中國今天的法制現代化事業來說,古代法家思想是否仍是有價值的傳統文化資源?本文首先探討法家思想在哪些方面具有進步的、積極的意義,與我們當前急需建設的現代法治有相通的地方;然後再看法家思想傳統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或局限,以致它必須接受改造,才能在現代生活中繼續發揮其生命力。

1、法家思想簡介

法家在先秦諸子中是最重視法律及其強製作用的一派,對法學也最有研究。他們對法的起源、本質、作用及法律同社會經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乃至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1.1反對禮制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應當按照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來立法,也只有按照新興地主階級意志所立的法才能稱為「法」,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在法律面前與貴族平等的思想。

1.2「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商鞅才得出結論:「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①」韓非進一步把「好利惡害」的人性發展為自私自利的「自為心」②。

1.3「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人類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相應變化,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固步自封。

1.4「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1.5對法律作用的高度重視

按照法家說法,第一個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第二個作用是「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

在這里,想從另一個角度談談法律的作用,即法律作為治國方略的形式意義。法家強調法具有一種普遍的制約作用,它要約束的不僅僅是臣民,甚至包括了君主本人。其強調法律的成文化,使法律運作有高度的可預測性,認為這樣有利於防止徇私。這些都表明了法家強調以國家暴力為後盾的法律的作用。法家主張「法」、「術」、「勢」結合的治國方略,但其「法」、「術」、「勢」沒有任何終極價值內涵,只是治理國家的手段而已。其始終強調治國的關鍵是「法」,而不是「人」,這些都充分說明法家對以「法」治國的推崇。

2、法家思想的正面積極影響

法家的階級基礎是新興地主階級,它是伴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形成而後產生的,也是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言人。它對我國奴隸制的轉化和封建大一統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對後世法治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2.1法家重視法的客觀性

二千多年前的法家思想家已經認識到,法是用以規范和衡量人們的行為的客觀的、公正的准則,並因此把法比擬為度量衡。《管子》說:「尺寸也,繩墨也,規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謂之法」;「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

2.2法家強調法的強制性

法家非常強調「法」和「刑」的結合。他們認識到,使法有別於道德或「禮」等行為規范的最重要特徵,便是法是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其後其後盾的,違法的後果,便是國家施予刑罰。《韓非子》說:「法者,憲令著於官府,賞罰必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

2.3法家重視法的穩定性和統一性

法律既然是向人們傳遞關於行為規范的信息的媒介,如果不同的法律條文的要求是互相矛盾的,或是朝令夕改的,人們便會無所適從,法律的目標便不能實現。法家對此有充分的認識,故特別強調法的統一性和穩定性。

2.4法家注重法的權威性

法家思想的其中一個關鍵性的特徵,是它大力提倡法的權威性和拘束力,強調人民、官員、甚至國君都應該守法和依法辦事。《管子》說:「有生法、有守法、有法於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於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之謂大治。」

2.5法家強調法的普遍性

法家的核心主張之一是法應成文化和公諸於世,務求家喻戶曉,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是有重大進步意義的。法家認為,法應成文化和公諸於世,且應嚴格地貫徹執行,其運作應具有高度的可預見性,不應被官員恣意運用。

從上面論述的法家思想傳統的正面價值中可以看出法家是極其重視法律的。他們大力提倡法的權威性和拘束力,強調人民、官員、甚至國君都應該守法和依法辦事;倡導法應公布、清晰、易明,從而主張法應成文化和公諸於世;強調法的操作的可預見性,主張「信賞必罰」;重視法的強制性,力主「法」和「刑」相結合;注重法的客觀性,認為它是公平、正直的客觀准則;強調法的統一性和穩定性,反對法律頻頻變更等等,這些都是與我國當前急需建設的現代法治有相通的地方的,尤其是都強調法律在政治和社會中應高度規范化的運行。但從實質上看,法家思想與現代法治理念是不同的,現代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理性、文明、秩序、效益與合法性的完美結合。所以,在我國,要建立現代法治,有必要對法家思想進行現代反思。

3、法家思想的負面消極影響

法家在中國傳統思想流派中是最重視法律的,對法律的研究也頗有成效。當代美國學者皮文睿高度概括了「形式的、淺度的」法治概念,即統治者的權力不是任意運用的、而是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的,其對立面是人治。基於本文第二部份的分析,我們應該可以說,法家對於法的認識大致上是符合上述這種「形式的、淺度的」法治觀的。即法家重視法律規則,強調法律應在政治和社會中高度規范化的運行,注重以「法」治理國家。但是,現代法治必然要求是「實質的、深度的」法治,它是與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人權概念相輔相成的。可見,法家的基本價值、立場與我們現在所追求的法治還是有差距的。在我國正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際,有必要對法家思想進行現代反思

3.1現代法治講求法律至上,而法家則強調君權至上

法律至上,即為「任何個人與法律相比,法律都具有更高的權威。」①法律至上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理應置於首要位置。所有符合人民共同利益,符合憲法精神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不允許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權與個人。法家君權至上的思想與法律至上的理念是不可調和的。權力至上與法律至上是兩種不同的理念和制度,前者以個人權力為權威,賦予最高權力以最高和最終的支配力;而後者則以法為最高權威,一切權力都要受法律支配。二者無論在價值取向或實際選擇上都是非此即彼的關系,絕無調和的可能。

3.2現代法治講求權利平等,而法家思想則無權利平等觀念

權利平等是指全社會范圍內人們的權利是平等的,就是承認所有社會成員法律地位平等。只有人人平等,排除個別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權,才能實現法律至上與法的統治。法家思想中,最容易被認為有平等色彩的是其關於「刑無等級」、「法不阿貴」的主張。我們不能因此過高地評價它的平等意義。首先,這種主張沒有把君主包括在法律可制裁的范圍內。其次,從法家人物的有關言論看,其主張的真實含義,是貴族犯法和庶民一樣給以刑罰處罰。

3.3現代法治講求權力制約,而法家則倡導極端的君主專制

權力制約是指所有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公共權力(主要是國家機構的權力),在其運行的同時,必須受到其他公共權力的制約。而法家倡導的極端君主專制的理論與現代法治的權力制約理論是不能相容的。民主與專制是兩種根本對立的制度,真正的法治從來都是與民主連在一起的。而專制制度從根本上講,是反法治的。法家理論是一套以維護君權為核心,為君主謀富國強兵、長治久安之道的政治理論,其最大特點在於肯定君主的絕對權力。這種極端君主專制的理論,很難適應現代法治的要求。

3.4現代法治講求權利本位,而法家的「法治」是以義務為本位的

權利本位是指,在國家權力和人民權利的關系中人民權利是決定性的,根本的;在法律權利和法律義務之間,權利是決定性的,起主導作用的。權利本位文化的實質,是個人權力的實定化和義務的相對化。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自主關系。而法家之所以強調法律普及是為了使「民莫敢為非」①也就是說,法家講法律普及目的在於使民眾「配合」君主的專制統治,即韓非所言「以法教心」②法家講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之中的法治是刑法,其從來不為民眾設定任何權利,民眾從來只有服從的義務。這些都是與現代法治所追求的權利本位相矛盾的。

4、結語

我們要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去理解法家思想,其所反映的是當時與正在沒落的封貴族和奴隸主貴族階級相對的新型地主階級的立場,具有進步和革新意義。本文第二部分已分析,法家對於法的認識大致上是符合「形式的、淺度的」法治觀的。法家對法律作用的高度重視,對以「法」治國的推崇,尤其是其強調法律在政治和社會中應高度規范化的運行,這些都是與我國當前急需建設的現代法治有相通的地方的,對推動社會進步有過積極的作用。但是其思想與現代法治理念之間有不能相容之處。從根本上講,現代法治與法家思想是兩種不同的社會系統中的理念和制度。法家思想的根本特點,在於把法看作實施君主之治的「帝王之具」,此與現代法治保護人權,約束權力的精神正好相反。從這個層次上講,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不能與現代法治相比的。所以,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要正視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現代法治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中國法制改革學術討論會發言摘要》載於《法學研究》。

2.張國華著《中國法律思想史》(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曾憲義主編《中國法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任建新《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基本知識》,法律出版社,1996.

5.楊鶴皋.中國古代法律思想論集[M].1版.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

6.屈永華《法家治國方略與秦朝速亡關系的在考察》載於《法學研究》2007年第5期第140頁

;

5. 新時代中國法治建設的三個階段是哪三個階段

新時代中國法制建設的三個階段是指:剛開始建國時期法制剛剛建立的階段、法制逐步完善的階段、現在逐步走向法制化軌道的階段。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我國憲法明確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

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直接行使一定國家公權力。在治理現代化的條件下,執政和行使國家公權力必須以法治為基礎。

熱點內容
法院團委 發布:2025-01-13 10:08:27 瀏覽:680
檢察院和法院領導班子成員 發布:2025-01-13 09:25:05 瀏覽:281
七五普法老年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3 08:34:39 瀏覽:19
2018年學生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3 07:48:00 瀏覽:200
勞動法在私企 發布:2025-01-13 07:41:46 瀏覽:9
什麼道德問題 發布:2025-01-13 07:29:46 瀏覽:392
法律碩士非法學兩年制 發布:2025-01-13 07:26:04 瀏覽:290
律師楊軍 發布:2025-01-13 07:16:54 瀏覽:149
法治實殘 發布:2025-01-13 07:15:18 瀏覽:311
民法素材 發布:2025-01-13 06:38:02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