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與法制之迷霧

道德與法制之迷霧

發布時間: 2023-03-15 19:14:27

⑴ 《道德與法制》觀後感

法制與道德都是屬於上層建築,是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的體現,兩者在功能上互相補充、協調,對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鞏固其地位,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有巨大作用。怎麼寫關於道德與法治作文?本文是我整理的道德與法治作文,僅供參考。

道德與法治作文1

法律建設與道德建設是都是維護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方面,討論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誰更重要這一問題首先要了解一下他們各自所具有的內涵。何為法律?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行為和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的,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反映、維護一定社會歷史時期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和利益的社會規范體系。何為道德?道德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所決定的特殊意識形態,是以善與惡,好與壞、公正與偏私、誠調整人們之間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通過這二者的定義不難看出它們的明顯區別,即道德是非強制性的,主要依靠社會的輿論起作用;而法制是強制性的,通過國家強制力起作用。不過它們都有著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作用,可以說是為達到同一目的的兩種不同手段。通過進一步考慮二者的辯證關系我們會得出怎樣的結論呢?

法律主要起約束的作用,它讓人們在正確的軌道上行駛,一旦偏離這個軌道,法律就會用自己的辦法使他回到正軌。然而,一個人在軌道上走的快與慢,走的姿勢,是前進還是後退是法律所不能涉及的。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道德的作用,使更多人朝著正確的方向快速前進。

法律應該是底限,人們的所有行為都必須在這之上。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更好地進行道德建設,而道德是導向,沒有道德的導向,法律也許就是空洞的。這又說明道德和法律是同樣重要的。

法制與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不同范疇。法制屬於制度的范疇;而道德則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的范疇。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的規定,強調兩者的衡態;道德則重點強調人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法律規范的結構是假定、處理和制裁或者說是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而道德規范並沒有具體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後果。法制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而道德則通常是潛移默化的,是約定俗稱的。

其實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的產物,都反映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具有相同的理論基礎,許多基本原則和內容是一致的。法制的表現形式是規范性文件,道德通常表現為一般社會意志;法律著重要求人們的外部行為及後果,道德著重要求人們內心世界的善良。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道德通過人們的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發生作用;二者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輔相成。

我們在生活中不難遇到這樣的例子:例如一個人觸犯了法律,但他得到了世人的支持,即他違反了法律但是並沒有違反道德,有時甚至得到輿論的支持。再例如人們有時並沒有觸犯法律,但是卻違背了良心做了違反道德的事,結果一輩子收到良心的譴責。

如此看來盡管法制與道德通常情況下是一致的,但是有時卻有相出入的地方。其實通常是這樣的:法規定最基本的行為,而在法沒有規范的地方道德再另作補充。但是在同一問題上,當道德與法出現沖突時,總是以法的規范為准。這也就證明了一個道理,即法是調整社會關系的最為優先的原則,只有在法律無法調整的領域,才考慮以社會善良風俗為原則。

對於國家的建設,法律與道德向來是相輔相成的。二者都是調整人們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屬於政治上層建築,依靠國家的強制手段約束人們的行為,維持社會的基本秩序;道德屬於思想上層建築,通過說服誘導,使人們形成內心的道德信念,約束自己的行為。二者通過不同方式共同為社會的經濟基礎服務。

法律與道德的內容是互滲互補的。正義是二者的共同追求。道德是法律的基礎和前提,法律是道德最基本的體現。法律對於不得偷盜、搶劫等規定,無不來自道德規范。每個社會的道德都以這個社會統治階級的道德體系為依託。

法律建設與道德建設在作用上互相支撐,互相促進。法律必須以公認的道德規范為基礎,如果缺乏道德基礎,法律就沒有權威,也不能有效地執行。道德的規范作用也離不開法律的支撐,如果對違法行為不能有力地懲處,道德規范就得不到弘揚,社會也不能形成良好風氣。

然而,法律與道德在管理社會、建設國家中的地位、功能不同,作用的方式、范圍不同,不能相互替代,必須緊密結合,缺一不可。法律以外在的強制力約束人們的行為,只關注行為後果,其運作機制是強制,它從消極方面以「不應該」來制止人們的某些行為。道德塑造人們的靈魂,以價值的合理性啟發人們內心的自我約束,從積極方面用「應該」引導人們做某些事。道德的運作機制是美德——在誘惑面前仍能按規則行事的品質。法律是功利性的,道德是超功利的。法律與道德調整的范圍也不同。法律是他律,只規定做人的底線,只對違法者起作用,對維護社會秩序只能起事後、治標的作用。道德是自律,對全體成員的一切行為,從個人品質到經濟、政治生活,都起規范作用。道德自律是人在完全自由的條件下產生的責任心,是人的尊嚴的重要標志。道德能夠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對維護社會秩序起預防和治本的作用。

由於人是可塑的,對於人性中私慾等缺陷,需要用法律加以制止;對於人性中向善的一面,能夠用道德予以教化。建設國家、調控社會,若僅靠道德,就不能懲戒和杜絕違法犯罪;若僅靠法律,就不能教化不道德的行為並遏制其發展。只有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才能標本兼治,保證社會有序發展。法律與道德乃是保證社會有序運行不可或缺的兩翼。

把道德建設和法律建設有機結合。這樣才不至於一個步子邁得大,一個步子邁得小。兩腳的步伐不一致,就不能快速地前進了。還可以打個比方,就是木桶效應。一個水桶到底能盛多少水取決的是最短的那塊木板而不是最長的那塊。所以我們要法制和道德這兩塊木板等長而不是長短不相同。

把道德建設和法制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兩者有機地結合,相輔相成,才能發揮出它們最大的效應。在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並重的同時,加強道德建設,增加道德建設的多樣性和實用性,我相信,這不僅對於我們養成良好的大國國民素養有著重要意義,對於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疑更會起到加速推進的作用。

道德與法治作文2

看完了這個道德法制教育後,我既受到了教育又寬闊了眼界。在這里,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主題,形形色色的人,可怕的案例還有他們悲慘的結局。毒品、賭博,這一切都可能發生在我們的周圍,這一切都是讓這些叛逆,幼稚的青少年們走向絕境的罪魁禍首。這一個個可怕的案例正向我們揭示了這個社會另一面。這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鍾。

我們也正處於他們的年紀,也是進入了一個繁榮昌盛的成長階段。有的同學已經跨入了叛逆期,開始到網吧,舞廳四處玩鬧,開始不聽家長的重重教誨。總是拿學習當做借口向父母借錢,然後去跟社會上的小混混玩耍。這樣的結果必然是——犯罪。板塊上的各種案例中的主人公不就是像你們一樣嗎?總是懷著僥幸心理,總是想著自己不會犯罪。可最後還不是一樣的下場。

毒品不能沾,人人皆知,可為什麼還是有許多青少年抵擋不住它的誘惑呢!就是因為他們不曾見過這些新鮮的玩意兒,又聽信了小混混的花言巧語,同時認為吸一次沒什麼大礙,認為自己可以戒掉,所以才會走向吸毒的道路。

賭博、搶劫、殺人都是一樣的道理,都是一瞬間,就是這一刻,就是一時好奇,就是一時任性,人生才走向了滅亡。黑暗社會是捉摸不透的,它就像一個萬丈深淵,看不到底,不知道裡面有多大的危險。再聰明的人掉下去都是慘不忍睹的。所以我們要遠離這個深淵,不要因為好奇去靠近這個陷阱。

我相信看了這一次的道德法制教育,不會再有人向他們那樣傻了。

道德與法治作文3

談起「法制」,我們不免會想到那些令人恐懼的案件和那些罪犯,其實他們「今天」受到法令制裁,難道不是「昨天」一個又一個的小惡習才使他們走上犯罪的道路嗎?所以說我們從小接受的各種教育便是我們小時受到的法制教育;所以說法制並不只是那些大人們的「專利」。我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公開場合,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叢表面看來似乎與法制沒有關系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法制的歷史教訓。但我們身邊的人包括我們自己何嘗不是這樣呢?

所以——

遵守法制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

所以——

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於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後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提高人的思想和法制修養,人的法制修養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不斷提高的。要提高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於讀書求學,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准,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我還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記者訪問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兒學到的`呢?」「在幼兒園。在那裡,我學到了令我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說,有好東西要與朋友分享,謙讓,吃飯前要洗手……」

所以——

我們提高自己的法制修養也一樣,並非一定要有什麼了不起的舉措,而是要從身邊吃飯洗手這些小事做起。

所以——

養成遵守法制的習慣,使法制的觀念從意識層次進入無意識層次,使法制觀念貫穿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從小接受法制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法制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法制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於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法制,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法制的行為。

所以說——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講法制觀念這顆種子種在自己的心田裡,讓法制觀念變成我們生活中的紅綠燈!

道德與法治作文4

什麼是法律?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是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所以我們又常常把法律稱為「國法」。

因此,一直以來,法律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很遠的。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因為法律與道德是分不開的,那麼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這么一個故事:

某村的張大爺一生操勞,撫育了六個兒子,他用全部財力和滿身疾病換來了兒子們的成家立業。長子承包村裡的魚塘,一年純收入三萬余元,但對老人卻「一毛不拔」,其他幾個兒子也拒絕贍養老人。張大爺孤獨地住在村外簡陋茅屋裡,靠鄰里接濟度日,也無錢看病,村委會幹部多次出面調解,要求六個兒子共同贍養老人,但六個兒子卻互相推脫,老人的生活一直無人照顧,村裡人對此義憤填膺,主動幫助老人打官司。法庭調解無效後,判決六個兒子每年共同支付張大爺三千元贍養費,共同承擔醫療費用。

這樣的故事經常在我們身邊發生,在道德無法差遣人們去負起應負的責任時,法律就會體現出它的強制性。

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法律制定得再多,也不能詳盡地規范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法律可以嚴禁遺棄、拒絕贍養老人的行為,但卻無法使人們自覺地尊敬老人。道德則涉及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們的心靈,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廣的范圍內約束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所以,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的,法治與德治同樣重要,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現在的中國便是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因此,我們應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

那麼,我們青少年該如何護法、維德呢?

我們應該要增強法制觀念,自覺地守法、護法,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質和道德水平。以此,來維護法律與道德。

道德與法治作文5

哈佛圖書館遭受大火肆虐,唯一存在的珍本卻是一名學生違規帶出的。在規矩和道德之間,哈佛毅然選擇了規矩,開除了那個學生。

或許有人認為霍里厄克校長的做法未免太過刻板,太過不近人情。古人說:「不以一眚掩大德」,這個學生能歸還圖書,是應該表揚的。但我想說:「不以一德掩大眚」。人應該在規則的框架里,再談美德,莫用道德綁架規則!

不可否認的是,道德是社會的底線,是我們判斷是非的一個准則,但若事事都用道德評判,讓道德佔領人性的制高點,而讓法律、規則屈尊其後,必然會導致良知的泛濫,一切公正、公平亦將不復存在。對於那些既做了好事又做了壞事的人,只有法律、規則能予以最公正的審判!

規則是高懸於我們頭頂上空的達摩克利斯劍,它以最為公平而肅穆的目光審視我們的一言一行,裁斷我們的一舉一動。當我們難以克制心中的慾望,試圖觸碰並打開潘多拉魔盒時,鋒利的劍刃便虎視眈眈,令我們膽怯卻步,遠離墮落。

《簡愛》中有言:「人們死後,每個人的靈魂都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不單是上帝,規則面前亦是如此。無論是窮凶極惡還是盜亦有道,規則會以最嚴苛的目光透視違規者的內心深處,冷漠,公正,不帶有分毫私心。規則是公正與和平最為冷酷而稱職的守望者。

「汶川大地震」時的救人小英雄雷楚年,用他的奮不顧身拯救了七名同學,一時間成為人人贊譽的對象,全國的道德楷模。而六年時間過去了,當時的英雄已墮落成一個犯人,讓他一生的光環消失殆盡,做了錯事也迎來了法律的審判。不能否認,雷楚年的義舉帶給了我們很多感動,可是再多的感動也不能抹去他欺詐的事實。法律的正義不會被他曾經的壯舉而蒙蔽,法律會對他做出最公正的判決。

林肯曾經說過:「法律是顯露的道德。」法律、規則依據道德修訂,是道德的體現。觸犯法律、規則,是對道德的褻瀆。那些妄圖以道德之名行觸犯規則之實的行為本身就是對道德的違背!理性之光不能被黑暗所遮蔽,我們也不能讓規則的天平在道德的影響下搖擺。每個人都要遵守規則,這是做人的根本!

人民大學校長陳玉露在畢業典禮上勸導學生:「人大學子應身懷為民立命之道,抓緊規則這一準繩,守護信仰,守護規則。」莫讓道德綁架規則,我們應該守護好規則這一社會准繩,以我們的行動,給社會帶來一種正義的風氣,讓人人手中都持有一把規則的量尺,規劃自己行為的邊界,規劃自己心靈不可逾越的范圍!

道德與法治作文6

字典上解釋「法」為:體現統治階級的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受國家強制力保證執行的行為規則的總稱,包括法律、法令、條例、命令、決定等。

「法」和我們的生活也息息相關,當我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我們會用法律來維護我們的正當權益。而若是觸犯了法律,永遠也逃不出法網。

某市一位楊阿姨到附近的郵電局營業廳辦理電話安裝,可此郵電局營業大廳貼出通告,規定凡在本市安裝電話的用戶,必須到其下屬企業購買電話機,用戶辦理裝機手續的同時,先交電話機款,否則不予辦理。楊阿姨在辦理電話安裝業務遭到拒絕後,將此郵電局的做法申訴到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通過核實,指出企業違反了《不正當競爭法》,構成了不公平交易行為,責令該企業停止違法行為,並對其處以罰款。楊阿姨運用法律武器保護了自己的合法權益。

湖北省某市一名中學生因考試成績不理想,放學回家後遭到母親的打罵,晚上趁母親熟睡時將母親砍死。這名中學生為一時沖動犯下的罪惡而悔恨終生,公安人員將其逮捕,他終究逃不過法律的制裁。有些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及企業領導,知法犯法的現象也普遍存在。許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以權謀私,貪污贓款,最終將自己推向萬丈深淵,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們從小就已經開始學習思想政治,面對充滿誘惑的世界,作為高中生的我們更應該增強法制和道德觀念,自覺規范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在社會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我們要懂得公民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懂得與社會有關的法律,依法辦事,依法律己,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全面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質,自覺的遵守法律法規,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

⑵ 全國十佳法制欄目是哪幾個

全國十佳法抄制欄目:

一、中央電視台《大家看法》;

二、山東電視台《說事拉理》;

三、北京電視台《大家說法》;

四、天津電視台《今日開庭》;

五、長沙電視台《政法報道》;

六、湖北省廣播電視總台《咵天》;

七、杭州電視台《警界41》;

八、成都廣播電視台《真相30分》;

九、貴州電視台《法治第一線》;

十、秦皇島電視台《法制民生》。

(2)道德與法制之迷霧擴展閱讀

正法報道以群眾身邊的真實案例為切入點進行普法宣傳,作為社會大背景下法制故事的講述者,這個講述者根據一定的敘述方式給觀眾「講法律故事」,並且穿插情景再現和采訪目擊者或知情人的畫面來把觀眾牢牢吸引住。

從「講故事」的方式來看它採用不同的敘事方法,多為倒敘或是作鋪墊,在節目開頭設置懸念,拋出疑問等,使電視敘事文本具有可看性,也讓觀眾不再被動地接受法律知識

節目最後的專家點評也是亮點,從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對案情條分縷析,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⑶ 有什麼好看的法制節目

什麼法制節目比較經典好看?
中央一套的今日說法和中央二套的經濟與法我覺得都還不錯,我就經常看經濟與法節目。

另外部分地市電視台的法制節目如上海某電視台的《案件聚焦》欄目我覺得也不錯
國內有什麼法治節目是比較好看的
推薦貴州衛視的《取證》。每周四、周五的23:00播出這檔法制節目。《取證》題材多為國內關注度極高的刑事偵查案件,並從眾多的案件中選取很有意義的案例,向觀眾介紹案件的偵破過程。
經典的法制節目
法治在線是央視新聞頻道的節目吧? 推薦幾個個人認為比較好的法制類電視節目: 1.CCTV的《今日說法》:確實不錯,畢竟是王牌欄目,適合普羅大眾。採取案例說法的形式,包括對案件的報道和對案件的權威法律分析,有一定的時效性,側重通過揭示分析案件普及法律知識。 2.CCTV-12的《中國法制報道》:法制新聞節目,個人非常喜歡,推薦!兼顧新聞性與特定的法律專業性。 3.北京電視台《法治進行時》:非常好看,推薦!法治資訊節目,迅速報道發生在北京的法治事件,幾乎和發生的案件同步,甚至是現場目擊式的報道。特點是節奏快、信供量大,同時體現出人文關懷。 據說重慶衛視的《拍案說法》很好看,位列全國法制類電視欄目前十名,但我沒看過,不好評論。

誰知道現在收視率高的法制節目有哪些?
法治中國60分,挺好看的。父母和爺爺奶奶們都挺愛看的。好像好多台播出,我看見過的有北京科教頻道、重慶都市頻道、天津科教頻道等好多台呢。據說要播出的《法治檔案》也挺好看的。你可以關注下看看。
全國十佳法制欄目是哪幾個
你好!

一、中央電視台

《大家看法》

《大家看法》,力圖通過多元觀點和獨特角度,呈現高熱度新聞故事、解讀高關注度新聞話題,並通過展現見仁見智的繽紛看法、針鋒相對的犀利觀點,縮短人們與新聞之間的距離。鮮活熱辣的新聞故事,精彩紛呈的思想表達,正是《大家看法》的生命與靈魂。

首播時間:每晚20:00

重播:次日中午12:30

《今日說法》

1999年1月2日中央電視台推出一個全新的法制欄目—《今日說法》,《說法》採取以案說法、大眾參與、專家評說的節目樣式。欄目宗旨:重在普法,監督執法,推動立法,為百姓辦實事。

首播時間:每天12:40(CCTV-1)

每天13:58(CCTV-12)

二、山東電視台

《說事拉理》

欄目的前身是山東衛視的名牌欄目《道德與法制》,創辦於1986年,全國「一五」普法的第一年,是山東電視台和全國法制節目中唯一一檔連續播出23年的名牌欄目,也是全國開辦時間最長的法制欄目。《道德與法制》欄目一直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針對熱點事件進行客觀報道,堅持以事說法、以案說法,注意把握分寸,對事件作出客觀的評價和引導。

播出時間:每晚22:15

三、北京電視台

《大家說法》

《大家說法》是從《法治進行時》的專題節目衍生出來的一檔法治新聞專題欄目,旨在對法治事件進行深度刨析和提出警示,是對《法治進行時》報道內容的補充。

首播時間:BTV科教每天12:20

重播時間:BTV科教每天00:20

四、天津電視台

《今日開庭》

通過原告、被告的激烈爭辯,法官入情入理的案件剖析,使觀眾在案情起伏之中了解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更使觀眾掌握了如何依法處理身邊此類案件的方法。觀眾可通過簡訊平台互動版塊,評點案情。每周末推出《今日開庭》特別節目,特約律師和特邀嘉賓以辯論的形式對案件進行分析、解剖。

日常版《庭審實錄》首播:每周一至周五晚20:30~20:55

周末版《庭審實錄》首播:每周六20:30~20:55

精選版每周一至周五18:00播出

五、長沙電視台

《政法報道》

中國百佳新聞名欄目,心直口快,敢怒敢言,從民生視角關注時政要事、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語言犀利透徹,發人深省。《政法報道》由兩名主持人以交談形式主播,真實,鮮活地播報本市及外埠的政法類新聞,特色鮮明。

首播時間:18:25-19:45

六、湖北省廣播電視總台

《咵天》

《咵天》是湖北視2007年4月15日推出的一檔用武漢方言播湖北新聞的欄目。節目主持人「蔡一」是首屆「湖北方言大賽」的冠軍,該欄目的看點是用「方言來評說社區新聞,同時加入一些湖北曲藝形式」,讓新聞變得更活潑好看。

播出時間:每天17:30

七、杭州電視台 《警界41》

浙江省第一家公安電視專欄。《警界41》一經推出,就以深度報道法制事件、積極闡述法理法規、推進法制化建設為己任的立意,立即在社會上造成轟動效應,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

播出時間:周日20:30

八、成都廣播電視台

《真相30分》

《真相30分》聚焦成都及國內外熱點新聞事件,通過記者的全方位調查揭示新聞事件背後的真相。《真相30分》強調新聞的深度、沖擊力及獨到的觀點。為增強新聞的真實性、權威性、貼近性,欄目將邀請新聞當事人、 *** 部門領導、資深專家做客演播室,實時點評新聞。

播出時間:每周一至周五晚8:00至8:30。

九、貴州電視台

《法治第一線》

用法制......>>
真實破案的節目有哪些好看點的
如果你只是想知道案件,可以看韓國的犯罪電影,比如《那傢伙的聲音》、《殺人回憶》、《青蛙少年失蹤事件》、《熔爐》、《斷箭》、《追擊者》等,都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但是為了渲染氣氛會加入一些背景音和畫面的處理;如果更側重於破案細節,就去看中央12法制頻道吧,《天網》、《第一線》等等,總有一款適合你。最後推薦搜索一下神探法醫李昌鈺的相關視頻
全國有影響力的電視法制節目有哪些?越多越好!~~
天網,第一線,法治在線,懺悔錄,約法三章,今日說法,法制現場,拍案說法,法治視界。

這些都不錯。至少我挺喜歡看的。
普法欄目劇有哪些好看的懸疑節目
真實故事
請問有什麼法律節目好看的嗎?
1、CCTV-1今日說法 :1999年1月2日中央電視台推出一個全新的法制欄目—《今日說法》,每天中午12:40在央視一套節目播出,每期15分鍾。周一至周五13:45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重播。《說法》採取以案說法、大眾參與、專家評說的節目樣式。 欄目宗旨:重在普法,監督執法,推動立法,為百姓辦實事。

2、CCTV-12法律講堂:《法律講堂》是CCTV12的一檔法律知識類欄目,通過專家主題講座加背景簡介的形式,講述相關法律法規所蘊涵的法理及立法背景、中外司法史話。寓法理和觀點於故事中,貼近生活、貼近百姓。作為法制頻道的一檔談話節目,《法律講堂》是怎樣找准電視和法制的切入點,探求電視手段和法制教育的內在聯系,最大限度地發揮電視的教育作用。

3、CCTV-12社會與法 :《社會與法》頻道已於2004年12月28日正式開播,它是中國惟一國家級法制專業頻道,也是中國國內惟一上星法制專業頻道。《社會與法》頻道將建設成以人為本、品質優良、受眾廣泛、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的專業頻道,努力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提高國民法律素質,構建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的電視平台。 為使大家深入了解《社會與法》頻道所倡導的"公民、公正、公益"的頻道精神,讓所有的公民都來關注中國的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讓所有關注中國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的公民都來關注《社會與法》頻道,並藉助頻道提升企業形象、有必要對《社會與法》的宗旨、定位、風格及主要欄目進行全面介紹。

4、CCTV-12大家看法:《大家看法》欄目是央視第一檔互動性的新聞服務類節目。 旨在對法治事件進行深度刨析和提出警示,在《大家看法》欄目中,我們將用紀實的手法跟蹤當事人親歷法治事件的過程,把觀眾帶進當事人最生活化的狀態當中,從而達到欄目普法、守法、用法和參與法律構建的目的。 欄目宣傳語:"大家幫助大家,為生活尋找辦法"。創建法治生活。

5、山東衛視《道德與法制》:2012年1月14日,山東衛視推出了一個長達一個廠時的欄目,欄目的名字是《道德與法治》,這是很多觀眾熟悉的《道德與法制》嗎?1986年,全國"一五"普法第一年,山東電視台《道德與法制》欄目開播,這是全國首檔以普及法律常識為主要內容的電視欄目。

6、重慶衛視《拍案說法》:《拍案說法》是由重慶衛視於2000年6月19日播出的一檔本土法制類節目,由原《法制經緯》節目改版而成。該檔節目以案說法、以法斷案。立足本市、放眼全國。紀實性敘述風格展示案發現場,知情人、現場目擊者參與拍攝演繹精彩案例。法制專家演播室討論評說,主持人說書人身份引領觀眾進入法制世界
現在電視上都有哪些比較好的法律幫助類節目?求推薦。
你好,有什麼法律問題,在網上搜搜律伴網,也是一樣的可以找到律師免費咨問的啊

⑷ 道德與法治看什麼視頻好

道德與法治可以觀看《中國立法大講堂》、《中國法制新視野》、《法治實踐課堂》等系列公益節目。這些節目主要介紹法律知識,讓觀眾了解關於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從而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識,提升自身的法律素養。

⑸ 跪求 中央台或其他台 法制欄目 名稱,最好有聯系方式,謝謝!

近年來,在全國各類電視節目中,法制類節目異軍突起,漸成氣候,無論對黨和政府的宣傳工作,對電視市場,還是對社會的影響,都在日益擴大。許多法制欄目,如中央台的《今日說法》、《社會經緯》,北京台的《法制進行時》,山東台的《道德與法制》,上海台的《案件聚集》成為了所在電視台的名牌欄目,收視率和觀眾滿意度屢創新高。黑龍江台的《法與你我他》,山西台的《公民與法》,河南台的《法制時段》,陝西台的《社會檔案》等陸續推出,在很短時間內成為專業頻道的佼佼者。中央電視台還將原有的西部頻道,改為社會法制頻道,歸由國際總公司經營。四川、雲南、重慶等地電視台的法制節目,也成為電視台黃金時段的強檔節目。從1995年開始,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正式成立了法制節目委員會,法制節目有了自己第一個專業組織,確定了法制節目作為電視節目專門類別的合法地位。2002年7月,河南、山西、黑龍江、陝西、北京、青島、長沙七省市法制欄目負責人發起設立「法制頻道總監論壇」,成立了「七省市法制節目協作體」,就法制電視節目的現狀和政策以及今後的發展走向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討論。電視工作者通過電視這個窗口,讓法律走進千家萬戶的百姓生活中,讓人們在寓教於樂、寓教於理、寓教於情中得到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提高。法制節目的迅速發展,得益於我們國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大環境,也得易於全國電視台把握了機遇和宣傳導向,及時把法制節目的發展推上了快車道。但是,在法制節目發展迅速的同時,如何使其與時俱進地健康發展、高效益發展、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理論層面上的問題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為此,本文就法制節目的現狀、拓展的空間以及存在的問題作一個探討。 法制欄目特點和現狀 據國家廣電總局收看收聽中心在2000年8月的統計,45個全國衛星頻道中,已開辦了法制專欄的有33個台。目前法制節目已無可非議的躋身於中國電視台的主流地位。以法律為准繩,用鏡頭記錄著中國法制生活的精彩瞬間,從法律和道德的雙重視角來審視社會生活,審視情與理、情與法、是與非,把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矛盾展示出來,並尋求法律解決途徑和過程,同時給予道德層面的深刻評判,使之更耐人尋味,更發人深省,為全社會營造濃厚的法制氣氛,喚起大眾依法律己、依法做人、依法辦事、依法維權。在弘揚法制的過程中,豐富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電視媒體理念,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電視傳播空間。各家電視台的法制欄目各具特點,本文以幾個衛視台為例,分析欄目內容的特點和現狀。 中央電視台的《今日說法》:1999年1月2日,央視台推出一個全新的法制節目《今日說法》,該欄目採取以案說法、大眾參與、專家評說的節目樣式。以重在普法,監督執法,推動立法,為百姓辦實事為欄目宗旨。2002年8月15日,擴版後的欄目推出一句響亮務實的新口號:點滴記錄中國法制進程,使整個節目比以前富有更曲折的故事情節,更細致的人物刻畫,更詳盡深刻的法律闡釋。該欄目幾乎每天都有一案例,通過案例介紹,法律專家的點評,深入淺出地講述法律知識,給老百姓提供了易學易用的平台。而主持人撒貝南更是以獨特的主持風格、豐富的法律知識贏得了全國老百姓的喜愛和認可,為這個非黃金時段的欄目贏得了收視率。 遼寧電視台的《法制時空》以「追蹤法制熱點,普及法律知識」為宗旨,用法制的眼光透視人們關注的熱點事件和社會現象。該欄目分為7個版塊:現場追蹤類:以紀實手法記錄正在發生的案件的過程,突出強烈的現場感;暗訪類:對違法違規現象進行明查暗訪的曝光揭露,並會同有關部門進行查處;通緝類:選擇一些懸而未決和案犯正被通緝的案件,通過電視手段把現場分析傳達給觀眾,讓觀眾參與,提供案件線索,協助警方破案;以案說法:以各種案例為切入點,以講故事的敘事方式,讓情理在案件中呈現出來,並在矛盾糾葛中詮釋法律的內涵,從而達到普法的目的;跟蹤調查類:通過對一些久拖未決或不「透明」的案件的跟蹤調查,客觀、公正地展現調查結果;警示類:以一些發人深省和具有警示教育的案例,進行全方位挖掘,通過對罪犯的采訪,揭示犯罪的心理歷程,以達到警醒人的目的;回復類:聯合執法部門對觀眾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調查了解,將結果回復給觀眾,解決百姓實際困難,對老百姓關注、反映強烈的節目,適時在演播室內請專家分析和探討。 山東電視台的《道德與法制》,是全國開辦時間最長的法制節目,從1986年創辦至今,屢獲全國大獎。電視法制節目要想真正擔負起普法和釋法的社會責任,必須在現有基礎上更上一層樓,這樣才能謀求更新的生存態勢,獲取更大的發展空間。該欄目正是基於此,在發展上做足功夫。首先他們樹立深刻的傳播理念,善於抓住生活中最基本的法律關系,跳出單純揭露犯罪過程和表現獵奇性細節的誤區,將案件的報道和討論引向社會深層的經濟背景、民族文化心理乃至社會個體生存境遇的展示,將法律與社會變革時期的宏觀環境聯系起來,從類似的案例中尋找特性,挖掘案件背後蘊涵的典型性本質,然後與整個法制建設聯系起來,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或建議。這樣,就實現了一個由「面」到「點」,再由「點」到「面」的過程,使節目變得更有深度和立體感。其次,選題突出人文關懷。由於法律涉及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一個成熟的法律節目也應當做到社會的全面引導,對於不同層次,不同身份背景的對象,對於民事糾紛,對於邊緣性法律問題,進行深入地觀察和思考。再次,生動挖掘案例,通過案例背後的本質,通過深入淺出的「講故事」的方式,給觀眾借鑒和思考。從一個案例本身上升到法理的解釋和宣傳,真正做到「寓教於樂」。 河南電視台的《法制時段》,以全新的理念、個性化的風格,使該欄目辦出自己不同凡響的特色。注重新聞的時效意識:為了突出快捷、及時的長處,每天獨家報道「趕第一案發現場」,最大限度贏得觀眾,增加收視率。樹立全局大台意識:立足全省,面向全國,用全局性的視點,關注省外法制動態,深挖省內法案資源。打破常規編輯理念:不再沿用介紹案件、專家點評模式,而是採取倒金字塔的「片斷呈現式」思維結構方式。以最新時效,用准確鮮明的法律視點,關注全國,特別是河南每個時期最具影響的法制現象和法律案件。他們用「特寫式」信息播報,通過互聯網、重要法制報刊信息,選准法律視點,有事實、有觀點。如「某省重處涉官貪污案」,不單是介紹案情,還要電話采訪當事人,或派攝制組實地拍攝。用「片斷式呈現」,對時效性差但法律含量高的案例設法尋找「最新」報道點。例如「半年前立案的買兇殺人案近日開庭審判有果」,以審判為報道切入點,然後再回敘案情經過。這種報道模式有別於傳統法制報道慣用的模式,報道的著重點從原有的「重過程描述」轉向最具法律含量的「橫斷面」的充分呈現,減少了呆板的說教成份。 重慶電視台的《拍案說法》在選材上著重考慮選取情節曲折的案件,以畫面取勝,吸引觀眾眼球;在敘事方式上,力求「開門不顯山露水」,敘事結構層層遞進、懸念迭出、環環相扣、一一解開,突出《全景報道》電視特稿式敘事特色,力爭掌握案件的第一素材,運用演繹的手法再現某些關鍵且鮮為人知的細節,結合加工形成新的第二看點;在形態架構上,把紀實性節目與談話節目融合起來,以紀實追蹤案件偵破,直擊案件庭審,講述法律故事,輔之以演繹手法,回述案件中極具沖突與懸念的關鍵細節,突出鮮活的過程,滿足觀眾收視需求,進而在觀眾對案情事實充分了解並有一定情緒積淀的基礎上,對有觀念沖突、富有懸念的部分進行拓展延伸,將案件中的關鍵人物、權威法界人士、社會公眾人物引入演播室,在分析其內心世界,關注其人生命運的同時,讓他們與觀眾一起參與情理、法理的辨析與討論,充分凸現以紀實風格目擊案件,以故事手法凝聚觀眾,以章回結構連續編排,以演播室精彩談話演繹話題的特點。

⑹ 五月榴花紅 攜手教研忙——實驗小學道德與法治教研簡報第三期

        按照「更新教學觀念,打造思維課堂 」的學校教研安排,本月我們繼續進行了思維課堂考核。各位教師按照學校的安排,及時地進行了精彩的課堂展示,評委老師們認真聽課評課議課,真正做到了讓每一位教師積極參與,深入學習,認真實踐,及時反饋情況,及時總結經驗,加快了思維課堂研究的步伐,讓思維碰撞在每位教師的課堂上綻放出美麗的智慧花朵。

        五月十六日我們道德與法治教研活動如期進行。活動時張旭蓮老師帶領大家學習了《談道德與法治課上的有效化活動教學》的教學理論。

        道德教育要回歸生活,怎樣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找到回家的路,真正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通過學習,張老師給大家圓滿解答了這些問題。還讓大家明確了:一、構建綠色課堂,營造活動氛圍;二、收集生活素材,豐富活動資源;三、開展多樣活動,獲得情感體驗;四、倡導多元評價,持續發展動力。真正讓有效化活動教學為我們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提高教學實效性。

        接著大家圍繞著如何進行合理有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設計,為思維課堂更好的助航,展開了熱烈的研討,英雄所見略同時的欣喜,不同觀念碰撞中的頓悟,引領著教師們去探索品德主題學習的最佳境界。創新的教研模式,讓我們於曲徑通幽處看到了柳暗花明,有力地助推了新課程的成長。

       

        如何正確使用教案,讓它發揮最大的作用,上好上活品德課是我們共同面臨的重要問題。盡管沒有專職老師,盡管每個兼課老師的工作量都那麼繁重,但是我們還是珍惜每個能聚在一起的機會,共同討論教案的科學使用,給孩子進行最好的道德教育。

      最後,我對這次活動進行了總結。對我們統一備課的使用提出了要求,又做了《品德生活化,生活品德化》的理論報告,老師們進一步明確了: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我們知道,道德認知源於生活,道德發展為了生活,教育與生活渾為一體。因此,無論是在品德課堂上,還是在生活中,我們都應該將品德生活化,生活品德化。教師要使書本世界與學生的現實世界貼近,強調對「生活的回歸」,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使品德課堂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與生活隔離的,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能幫助他們更正確、更美好地生活。總之,要讓生活走進品德課堂,再將品德課堂引向生活,注重學習與生活的連接。

        5月18日,四所兄弟學校的道德與法治老師在五蓮縣實驗小學進行聯盟教研。活動有四個議程:講課,評課, 小學 《道德與法制》 課堂教學生活化講座, 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教材培訓及學習匯報。

       

        第一節課是文化雙語學校的秦艷老師執教的《讓爺爺奶奶開心》。秦老師雖然去年剛剛參加工作,但是她教學思路清晰,採用了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如圖片、調查、合作探究等,師生在平等交流的過程中共同進步。教師能很好地駕馭課堂,承擔起「引路人」的導航作用。學生則做起「主人翁」。在師生對話,交流中,教師及時給予恰當的鼓勵語,讓學生在快樂、自信中獲取知識。

   

        在教學第一個環節——「介紹家中的老人」,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中選取素材,課前就安排了學生通過調查、整理、歸納的方式,了解老人們的生日、年齡、參加的工作等等,並製成「我家老人小檔案」,在小組內、課堂上進行交流。用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平時總被孩子們忽略的東西,去觸動學生們記憶的匣門,將孩子們帶入老人年輕時的輝煌歲月,感受老人們在那個艱苦條件的年代所做出的貢獻,讓孩子們了解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在珍惜當下生活的同時從內心對老人們產生真摯的敬意。

     

        在教學最後一個環節-----「表達對老人的愛」,讓學生明白老人們對我們無私的愛和為家庭無私的付出,我們更應該去尊重他們,理解老人的情感需求,讓他們高興。

       

        課後老師們為秦艷老師做了中肯的評課,我也對這節課做了總結點評:在教學中要收放自如,這樣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相信秦老師在以後的教學中會不斷成長!

     

     

        馬成欣老師跟我們分享了如何讓《小學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生活化。創設生活情境,激活課堂 教師應該教會學生怎樣去體會和感悟生活,在課堂中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增強學習道德與法制課程的興趣和動力。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注意設置生活化的場景,從學生的關注視角出發,在現實生活中選取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內容並將其用於教學,這樣做能豐富和更新課本資源,同時將鮮活的生活引入課堂,加強學生的真切體驗。

        接著我為聯盟的老師們進行了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培訓。《道德與法治》小學教材秉承總主編魯潔教授的「生活德育」的理念,以兒童生活為中心,以兒童生活或成長中遇到的重要事件或問題為線索,為一線教師與學生提供課程學習的資源。

     

        聯盟教研兩節課的時間就結束了,但是我們的研討活動卻永遠沒有結束,在研討中我們一路歡歌!

        五月盛開的鮮花中,最美這一朵是我們實小人,這個五月,我們一起在品德教學的天地里行走著,美麗著,幸福著……

⑺ 什麼法制節目比較經典好看

1、CCTV-1今日說法 :1999年1月2日中央電視台推出一個全新的法制欄目—《今日說法》,每天中午12:40在央視一套節目播出,每期15分鍾。周一至周五13:45在中央電視台一套重播。《說法》採取以案說法、大眾參與、專家評說的節目樣式。 欄目宗旨:重在普法,監督執法,推動立法,為百姓辦實事。
2、CCTV-12法律講堂:《法律講堂》是CCTV12的一檔法律知識類欄目,通過專家主題講座加背景簡介的形式,講述相關法律法規所蘊涵的法理及立法背景、中外司法史話。寓法理和觀點於故事中,貼近生活、貼近百姓。作為法制頻道的一檔談話節目,《法律講堂》是怎樣找准電視和法制的切入點,探求電視手段和法制教育的內在聯系,最大限度地發揮電視的教育作用。
3、CCTV-12社會與法 :《社會與法》頻道已於2004年12月28日正式開播,它是中國惟一國家級法制專業頻道,也是中國國內惟一上星法制專業頻道。《社會與法》頻道將建設成以人為本、品質優良、受眾廣泛、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的專業頻道,努力做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提高國民法律素質,構建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的電視平台。 為使大家深入了解《社會與法》頻道所倡導的"公民、公正、公益"的頻道精神,讓所有的公民都來關注中國的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讓所有關注中國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的公民都來關注《社會與法》頻道,並藉助頻道提升企業形象、有必要對《社會與法》的宗旨、定位、風格及主要欄目進行全面介紹。
4、CCTV-12大家看法:《大家看法》欄目是央視第一檔互動性的新聞服務類節目。 旨在對法治事件進行深度刨析和提出警示,在《大家看法》欄目中,我們將用紀實的手法跟蹤當事人親歷法治事件的過程,把觀眾帶進當事人最生活化的狀態當中,從而達到欄目普法、守法、用法和參與法律構建的目的。 欄目宣傳語:"大家幫助大家,為生活尋找辦法"。創建法治生活。
5、山東衛視《道德與法制》:2012年1月14日,山東衛視推出了一個長達一個小時的欄目,欄目的名字是《道德與法治》,這是很多觀眾熟悉的《道德與法制》嗎?1986年,全國"一五"普法第一年,山東電視台《道德與法制》欄目開播,這是全國首檔以普及法律常識為主要內容的電視欄目。
6、重慶衛視《拍案說法》:《拍案說法》是由重慶衛視於2000年6月19日播出的一檔本土法制類節目,由原《法制經緯》節目改版而成。該檔節目以案說法、以法斷案。立足本市、放眼全國。紀實性敘述風格展示案發現場,知情人、現場目擊者參與拍攝演繹精彩案例。法制專家演播室討論評說,主持人說書人身份引領觀眾進入法制世界。
7、北京電視台《治進行》:法治資訊節目,迅速報道發生在北京法治事件,幾乎和發生的案件同步,甚至現場目擊式報道,特點節奏快、信息量大,同時體現人文關懷 。

8、湖南衛視《辨法三人組》:節目試圖以典型案例為載體,普及法律知識,讓老百姓在精彩的故事中了解法律知識。為此,節目更是加入了情景再現的內容,試圖還原事件發生的現場,讓觀眾對案例有最直觀的了解。

⑻ 道德與法治是電視劇嗎

道德與法治是一檔早間檔欄目劇,於2012年1月14日開播,1月21日,改播普法欄目劇專,每期節目播兩個故事,12月1日,屬擴版到130分鍾,每期播三個故事,成為播放時間最長的一檔電視欄目劇。
該節目由張林、趙旭、王曉龍主持,每日7:34分在山東衛視播出。
類型
法制欄目劇
首播時間
2012年1月14日
中文名稱
道德與法治
在線觀看
愛奇藝

⑼ 求一篇《道德與法治》欄目觀後感 200字就行

人生會面臨許多選擇,當你正處於十字路口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時,你將做出如何決擇?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明辨是非而選錯了道路使自己後悔一生,當然尤其是我們青少年.
由於這方面的原因,學校為我們組織了一節法制教育課.這對於我們來說真可畏意義重大.
我認真地聽完了這次報告會的內容,給我的感觸很深.做這個報告會的是三位正在服刑的人員,不僅如此,他們都是擁有自己美好青春的三位年輕青年.他們為我們講述了自己是如何走上這條不歸路的,又是如何的後悔與失去自由的無奈和悲哀.
他們用自己犯的過錯來警示我們--這些正處於美好青春年華的少男少女們,這些正享受著生活的美好與自由的可貴的我們,告訴我們要從小樹立省法律意識.遵紀守法,要學法、懂法、守法,做一個社會上的好公民.同時還告訴我們要慎重交友並無論處於何時何地都不忘父母對我們的恩情.這是一個處於失去自由的天空的人發自內心的悔恨和領悟.他想把這些道理傳達給擁有自由的我們.這對於我們來說是有很大的啟發,甚至可以產生心靈的震撼.
聽完這節課,我想這對於我以後的人生道路起著巨大的作用.它給了我許多真理和啟發,告訴我要想成才必先學會做人,我會一直受用!
聽了今天的報告,我感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為什麼呈上升趨勢,主要是他們法律意識淡薄,有的不懂法,還有的不知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什麼是自己應有的權利,什麼是自己應盡的義務。沒能真正理解遵紀守法的重要意義,不能在社會行為中自覺地運用法律知識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要培養未成年人的自覺法律意識,首先應組織未成年人系統學習法律,多形式組織未成年人學習新《憲法》、《刑法》、《刑訴法》和《社會治安處罰條例》等法律條文,在社會行為中自覺地運用法律知識來規范自己的言行。用法律武器與一切違法犯罪的現象作斗爭。

學校、家庭和社會應注重引導未成年人了解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徵,調解自己的情緒,加強自己抗挫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社會上各種環境的考驗。因為,未成年人正是長身體的時期,他們已開始產生強烈的獨立意識,不想事事依賴成人,想獨立去處理一些問題,但是,他們的認識和判斷能力又跟不上獨立意識的發展,往往分不清是非,易偏激和固執使自己的行動帶有很大盲目性,這就需要我們成人對他們進行整體引導,逐步提高他們能分析和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⑽ 道德和法律論文

道德和法律的關系一直是法學家們經久不衰的話題,在每個歷史階段都有著舉足輕重的現實意義。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道德和法律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道德和法律論文篇1

論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摘要:法律和道德是支配社會發展的兩股力量,二者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在我國歷史進程中,法律和道德交相輝映,在經濟政治的基礎上左右著歷史的走向。現實中法律和道德的沖突激烈,這促使我們以古看今,從古代法律道德關系的處理中尋求解決現實問題的途徑。

關鍵詞:法律 道德 法治

人類法律發展史告訴我們,從法律的產生到法治的實現是一個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進的過程。道德法律化強調人類的道德理念鑄化為法律,即善法之形成過程;法律道德化強調法律內化為人們的品質、道德。然而,不管法律這張天網如何恢恢,總有漏網之魚;不管法律調整的范圍多麼廣闊,總有鞭長莫及之處。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凡是法律不及之處,皆是道德用武之地,法律不可能完全取代道德。顯然,中國古代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的思想為我們今天採用德法並治之治國模式提供了一種可行性的歷史考證。

一、 道德與法律關系的法理探析

(一)法律和道德的概念及其特徵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一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意志和利益的行為規則體系,它是通過規定人們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確認、維護和發展有利於掌握國家政權的階級的社會關系和會秩序。道德是人們關於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榮譽與恥辱、公正與偏私等觀念、原則和規范的總和。它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信念力量來保證其完成。道德主要是從個人和社會整體的利益關繫上來反映和調整社會的經濟關系和其他社會關系的。

雖然歷史上各個國家的法律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我們還是可以透過錯綜復雜的各式法律形式看清楚法律的特徵,一般而言法律的特徵大致包括:1.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2.法律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行為規范;3.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4.法律是以國家強制為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同樣,道德上的差異也並不妨礙它們具有如下一致的特徵:1.道德規范是一種非制度化的規范;2.道德規范沒有也不使用強制性手段;3.道德規范是一種內化的規范。由於二者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有必要對他們進行法理上的探析。

(二)法律與道德的區別

1、法與道德產生的條件不同。法律是掌握政權的階級運用國家權力,由國家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認可的,是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意志,帶有自覺性的特點;道德是人們在共同的物質生產和生活中逐漸自發養成的,一般無須專門機構和人員來頒布制定。

2、法律與道德的規范內容不盡相同。法律規范的內容主要是權利與義務,而且這種權利和義務是相對應的;道德對人們的要求比法律要高,它要追究人們的行為的動機是否善良,強調對他人、對社會集體履行義務,承擔責任,並不一定要求社會或者他人對其承擔等量的義務。

3、法律與道德的表現形式不同。法律主要表現為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而道德則存在於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之中。

4、法與道德的調整范圍不同。法律所調整的是關系著根本的、重要的利益並且需要用國家權力干預、保證的社會關系;道德調整的范圍要比法律的調整范圍廣泛得多。

5、法律與道德實施的方式和手段不同。法律的實施要求依靠國家的強制力保證;而道德的實施主要憑借社會輿論和教育的力量,依靠人們的覺悟,依靠社會團體,還要依靠行為人的內心自我強制。

(三)法與道德的聯系

對法與道德的聯系問題,主要有兩派觀點:實證主義法學認為法是國家的主權者的命令,是一個“封閉的邏輯體系”,法與道德之間、“實然的法”與“應然的法”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自然法學認為,只有體現道德的法律才是具有法律品質的法律。

中國不同於其他國家,有自己的特殊國情,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也有特定含義和理解。結合中國國情,法律與道德的聯系分述如下:

1、一國范圍內的法律與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統治階級的整體意志的體現。我們知道,道德是有階級性的,而法律也是有階級性的,二者都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要求,不同之處不過是其外在表現形式的差異。

2、法律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互滲透。忠孝節義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維護其階級統治的道德規范,在其立法中體現為“十惡”不赦的大罪。在司法實踐中,甚至是將儒家思想的教義作為辦案的根據,《春秋決獄》一書就是其中的典型。

3、道德的狀況制約立法的發展。如在漢朝之前,道德中的“三綱五常”等並沒有上升為國家的法律規定和立法原則,而只有在社會的現實情況決定需要這樣的道德。

4、道德有助於彌補法律調整的真空。法律即使規定的再詳細,也總會又顧不到的地方,如秦朝的法律體系繁瑣,條目繁冗,“或盜采人桑葉,臧(贓)不盈一錢”。

二、中國法律和道德關系的歷史探析

按照馬克思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觀點來看,法律並非天生就存在於人類社會之中的,它只是在人類社會的矛盾(主要是階級矛盾)激烈沖突以致純粹依靠習慣和道德的力量無法解決時,而採取的強硬措施。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硬實力”,注重的是他律,而道德則是“軟實力”,注重的是自律。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階級對立現象只是歷史現象,終將隨著歷史進程而被消滅。如果階級消滅,法律便失去了存在的客觀物質基礎,其消亡是歷史的必然,以此為契機,社會秩序的維持僅依靠道德的力量即可。

(一)古代中國的法律和道德關系的演進

在古代中國,法又被歸結為“刑”,“平之如水”,有公平、正義之義。道德至晚是在西周時期被歸結為一套完整的“禮”,它無所不在又包羅萬象;二者之間的關系也被確定為“德主刑輔”。因此,兩者長時期的相互滲透、相互補充,表現出了中國法律發展歷程中特殊的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現象。

1. 道德的法律化

道德的法律化,主要側重於立法過程,指的是立法者將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規范或道德規則藉助於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國家意志的形式表現出來並使之規范化、制度化。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道德法律化發端於西周初期的“周公制禮”,確定禮的基本原則“親親”、“尊尊” 並使之趨於法律化,達到“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禮與刑在性質上是相通的,在適用上是互補的,違禮即是違法,出禮入刑。

周禮隨著西周的滅亡而失去在國家中的統治地位,真正對中國古代法律道德關系奠定理論基石的是漢儒董仲舒的德主刑輔思想,以陰陽五行相輔相成之理,來論證德主刑輔符合天道運行的規律。這是古代中國道德法律化歷程的重要環節,其後兩千年的封建時代均採取這一原則,其影響不但對中國和東亞地區,在世界范圍內也很巨大。

其後唐朝繼續並發展了漢魏晉以來的德主刑輔的潮流,並根據統治需要,制定引法入禮的指導思想,最終完成了道德法律化的歷史任務,以至“一準乎禮”成為對唐律的主要評價。在這之後的一千餘年裡,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王朝幾乎是原封不動的按照唐朝制定的規則來延續自己的統治和封建制度的實行,直至中國近代的來臨之後,才被迫於清朝末年全面修訂法律典籍。

2. 法律的道德化

所謂法律的道德化,主要側重於守法的過程,指的是法律主體把守法內化為一種道德義務,以道德義務對待法律義務。法律道德化的實質是由他力約束轉向自我約束,由法律約束轉向道德約束。

毫無疑問,在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之前,中國古代的人民在法律的道德化方面的成就是領先的。僅僅單純依靠法律來規范社會生活和交往,即使是在文明程度高度發達的今天,也是不可能辦到的,更何況是在生產力非常落後的古代中國呢?而將法律道德化,則可以在節省大量人力物力的條件下,將法律的作用面擴展到最大的范圍,而且一旦法律作為一種道德力量保存下來,其影響維持的時間長度也是令人不可思議的,如中國就維持了兩千年。綜合兩方面的因素,我們可以看出,法律的道德化不單是道德的法律化的結果,更重要的,它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可以選擇的最佳途徑。

三、以史為鑒,促進法律道德和諧發展

古人雲:“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通過以上對中國古代道德與法律關系的歷史考察及對二者關系的法理分析,針對前面的問題可得到如下幾點啟示:

(一)、情法沖突

這種情況不可否認是在現實世界中客觀的、大量的存在著的,而法治社會(不論是古代秦朝的專制統治前提下的“法制社會”,還是我們今天正在努力建設的真正意義上的法治社會)要求人們在處理問題時,首先考慮行為是否符合法律的規定;法官判案時,只能以現行法律為依據,不能靠法官的自由裁量。這樣勢必導致法律無法適應新出現的情況,而道德等非強制性社會規范則可以其主觀性調解新生的行為現象。這就是一元法體制的弊端之所在,即在國家制定法與道德之間缺乏過渡、緩沖機制上,造成了法律的僵硬、無力及冷酷,造成了法律與大眾心理、社會風習之間的脫離與隔閡,也造成了道德的無力感和被蔑視,甚至鼓勵了對道德的違犯,加速了道德的衰落。但是,如果以情理斷案,就違背了法治的原則,也極容易造成將法律法規高置起來,僅憑世俗的習慣來審理案件,這就又回到了古代封建社會的“春秋決獄”、“緣心定罪”的深淵里了。因此,只有在法的體制上作出調整,找到現代文明社會的法律和道德之間的“平衡點”,我們才能實現情與法的協調、德與法的並治,避免法與情的尷尬。

(二)、法中含情

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規范的制度化實踐。像諸如正義、公平、平等、誠實信用、遵守善良風俗等普遍的或個別的法律原則,其本身就是人類道德觀念的有力組成部分。也因為有了道德的支持,才使法律原則能夠發揮出人性的作用。倘若法律不承認或者否棄這樣的道德因素,那麼法律或法律制度是存有極大缺陷,它是否有生命力或者在多大程度擁有生命力都是疑問。

良法表明法要包含某種道德價值,故法治的概念本身就體現了法治與道德的深刻關系。失去了道德基礎的法為惡法,惡法之治與法治精神是根本背離的。我國古代的儒家倫理法體現了道德與法律的一種結合模式,即把社會普遍承認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納入國家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解決現實社會中的人們道德缺位、法律的尷尬,是否可以吸取儒家倫理法的合理內核,靈活適用法律,把法治中注入道德的血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法治國家。。

(三)、德法並重

法治的理念來自西方,德治則來自中國傳統法文化,兩者的結合順應了尋根意識與全球意識相結合、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潮流。當我們執著於法律的繼承與移植、法律的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探求、迷惘、思索的時候,請讓我們把視角拉到社會調控這個高度上來。我們會頓時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發現西方的法治精神對我們進行征服的時候,傳統的德治精神正在歷史深處遙遙呼喚。應該指出的是,西方的法治,盡管並不排斥道德,但無疑在宣揚法律至上的同時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道德,這其中尤以分析法學派的主張最為突出。

奧斯丁主張:“法律反映或符合一定道德要求,盡管事實上往往如此,然而這不是一個必然的真理”。西方社會普遍存在的情感危機與道德淪喪就是明證;傳統的德治卻是主張德主刑輔,法是德的附庸,貶抑了法的作用,也與時代的發展不相適應。所以,對二者都要加以揚棄和改造,抽取各自的合理內核,進行結構重組,建立全新的德法結合的體制。

從歷史上的道德和法律關系演變歷程來看,正確處理好德法關系,在二者之間尋找到最佳的平衡點和結合點,正是古代中國繁榮興旺程度遠遠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原因之一,而當下理順道德和法律的矛盾,從中發掘推動社會進步的因素,則是復興偉業的助力。

參考文獻:

[1]周旺生.法理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版

[2]韓明德,《法理學》(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道德和法律論文篇2

論法律和道德沖突的利益衡量

摘要 法律和道德作為人類社會主要的社會規范,之間的利益沖突一直是社會以及法學界極為重視的問題。本文從法律與道德之間沖突的歷史根源談起,簡要分析了正確處理法律與道德沖突的現實意義,並通過現實中的兩個真實案例分析,就法律和道德沖突的利益衡量作了簡要的論述。

關鍵詞 利益衡量 法律 道德 一、法律與道德沖突的歷史根源

(一)歷史文化原因

法律與道德之間的沖突,歸結於中國自古的歷史文化,主要的根源在於倫理本位,倫理本位是從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形成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孔子的“仁”和“禮”的影響,將整個社會生活都以倫理,也就是儒家思想下的社會道德為中心,所有的思想和活動都是圍繞著倫理來展開,連當時的法律也是不例外的。隨著時代發展至今,雖然倫理的思想遠遠沒有古時候那麼厚重,但是很多思想還是滲透到幾千年的文化當中,依舊在很大程度上規范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一旦制定出的法律規范與這種約定俗成的社會道德出現不契合的現象時,勢必就會對案件的審判產生一定的影響,體現出法律與道德之間的沖突。

(二)現實社會原因

目前在現實中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就是往往會在某個案件的審判過程中出現“民意”的參與。此類案件一般都是嚴重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案件,民眾對其往往給予了極高的關注,這些關注的原因就在於人們的正義感以及對社會道德的維護。而民意表現出最極端的方式就是請願書,這在現實社會中不是很新鮮的名詞,一旦請願書送至法院,由於社會輿論的壓力,法官在審判中無形的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參照民意,但是民意代表的社會道德多少都會跟法律出現不同程度上的分歧,這種分歧就會直接體現出法律與道德之間的沖突,而這種沖突反映在具體的案件審理中,會對案件審判產生的影響實際上是不利的。

二、正確處理法律和道德沖突的現實意義

(一)維護法制的需要

法制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將所有的現行法律形成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而法制的更好要求,就是實現法律的“良法”要求,“良法”不僅體現在法律的適用方面,同時還體現在跟其他社會規范之間的和諧發展,這里最為重要的,就是要跟社會道德實現良好的相容性。同時,法律體系的建立以及良法的運行都需要其他社會規范的配合協調,只有當法律和道德之間的沖突得到很好的解決,法制的權威性以及統一性才能夠得到很好的強化和維持,司法實踐才能很好的得到民眾的支持,而這些都是我國實現法制的客觀要求和必要保證。

(二)保持社會穩定的需要

司法是社會矛盾的最終解決手段,爭取使訴諸司法的所有案件得到合理解決是其擔負的重要任務。這就決定了案件的正確審理對於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性。由於社會道德與民意息息相關,如果對道德沖突案件處理不公,司法這一最終手段失效,當事人則可能依靠自力救濟解決問題,不但達不到息訟止爭的目的,而且會導致矛盾激化,有的甚至釀成群體事件,危及社會穩定。因此能否正確處理情法沖突對社會穩定至關重要。所以,案件審理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不僅要使當事人服從法律、服從判決,更要使案件的處理結果在情理上無可挑剔,這樣才能變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三)提高司法效率的需要

效率是法律的基本價值之一。案件一審終結,判決生效,這是最為理想的結果。但在司法實踐中,特別是在法律與道德沖突案件的審理中,這種理想結果卻較難實現,原因就在於此類案件的判決難以同時實現雙方當事人的訴訟目的。現實中,絕大多數案子出現上訴,20%左右的案子進入再審,常常一個並不復雜的案子一審就是幾年、十幾年,無形中加大了司法成本,而且影響到司法公正等基本價值。正確處理法律和道德沖突,則有助於使雙方當事人達成一致意見,使判決及早生效,從而大大縮短訴訟時間,節約人力、物力、財力等司法資源,達到提高司法效率的目的。

三、法律與道德沖突的現實案例分析

(一)維護自身權利中的故意傷害

2005年1月,湖南省某市的士司機黃某遭到劫匪姜某等搶劫,姜某等歹徒下車逃竄時,黃某駕車追擊,的士撞倒姜某,姜某傷重身亡。劫匪方把黃某告上法院,某市某區法院以故意傷害罪判處黃某有期徒刑三年六個月。黃某不服,上訴至某市中級法院,中級法院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這個的案件的審判結果存在很大的問題,不但違背了刑法的主旨,同時也與社會道德相違背。首先,從法律層面上講,法院判決黃某故意傷害的原因,主要就是認定黃某的行為不屬於正當防衛,法院認為姜某在搶劫以後的逃竄,不法行為已經結束,因此黃某再開車將其撞傷,已經不屬於對正在進行中的不法侵害進行防衛,故將人撞傷的行為不屬於正當防衛,而屬於故意傷害。

這種解釋是很牽強的,在搶劫中的不法侵害往往是最難以斷定的,因為對於搶劫的認定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實施暴力,另一個是對財產的不法侵害,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對搶劫的正當防衛中,不能單單認為就在犯罪嫌疑人對當事人進行暴力的時候就屬於不法侵害,姜某在逃跑的過程中,仍然對黃某的財產處於不法侵害的狀態中,因此搶劫行為仍在繼續,所以黃某的行為仍然屬於正當防衛的范疇。

而從社會道德的意義上來說,很明顯,當人們看到此類的案件審判結果就會認為,這是對搶劫行為的一種縱容。目前搶劫行為在現實社會中日漸猖獗,已經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財產安全,而當人們對自身財產進行維護的同時,又在案件審判上給予沉重的打擊,這勢必會帶來不利的輿論壓力。雖然黃某造成姜某死亡的結果過於嚴重,但是黃某畢竟沒有殺人的故意,僅僅是為了追回自己的財產,因為這種行為而被判處故意傷害而受到如此重的刑罰,對民眾的心理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往往在此類案件中,涉及到盜竊、搶劫之類的案件,都或多或少會出現在法律和道德上存在一定的沖突,就如筆者所舉的上述案件,我們對於正當防衛之類的法律規定上,尤其是防衛過當和防衛不當的認定上,有很多是社會道德所無法判定的,人們在道德中所理解的對個人正當利益的維護,很可能從法律的角度而言就變成了防衛不當或者是防衛過當。因此筆者認為,讓社會道德加以改變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事情,所以還是應該在法律規定上,在對正當防衛的相關規定上加以細化和規范化,盡可能的實現與社會道德之間的契合。

(二)無因管理下的民事賠償

婦女胡某和陳某是鄰居,2002年2月的一天,胡某因臨時急事,請求陳某替她暫時照看三歲男孩,陳某是個熱心腸的人,滿口答應。可是,在陳某抽空炒菜的時候,淘氣的男孩不幸摔倒,被玩具戳傷右眼,後無法治癒,造成殘疾。胡某最後把陳某告上法院,要求賠償醫療費精神損失費10萬多元,法院依據民事無因管理的有關司法解釋,判定陳某負主要責任,賠償胡某6萬多元。

這個案件如果單從法律規定上來講沒有任何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無因管理方面的問題,無論陳某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考慮,當答應為他人照看孩子的同時,就必然出現法律上的無因管理,無因管理不以當事人之間的約定為前提,只是在管理的過程中,會出現相應的管理義務,一旦在管理在出現疏漏,也會對其不利後果承擔一定的民事賠償責任,所以在本案中,由於陳某的一時疏忽,沒有盡到合格的管理義務,從而使小孩落下殘疾,因此依照無因管理的相關規定,必然會要求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

但是從社會道德方面而言,這就存在很大的問題了,在法律上陳某本身並沒有照看孩子的義務,僅僅是因為自己的熱心,初衷是助人為樂,幫忙去照看孩子,而且發生這樣的結果並不是陳某所願意看到的。然而,陳某熱心的去幫助別人,結果卻因此而必須要承擔六萬元的巨額賠償,這讓一般的民眾是完全無法理解的。這樣的審判結果不僅會嚴重的傷害到人們做好事的積極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社會風氣。

因此筆者認為,在此類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由於是民事審判,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自由性,所以可以在參照法律條文進行審判的同時,也應該充分的考慮對社會正義感的維護,從正義的角度上去看待此類案件,盡可能的去對助人為樂的人多一點的權利維護,這樣才能更好的維護法律的正義性,帶來良好的社會風氣。

參考文獻:

[1]楊仁壽.法學方法論.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孫笑俠.中國傳統法官的實質性思維.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4).

[3]梁慧星.裁判的方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熱點內容
法院團委 發布:2025-01-13 10:08:27 瀏覽:680
檢察院和法院領導班子成員 發布:2025-01-13 09:25:05 瀏覽:281
七五普法老年人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3 08:34:39 瀏覽:19
2018年學生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3 07:48:00 瀏覽:200
勞動法在私企 發布:2025-01-13 07:41:46 瀏覽:9
什麼道德問題 發布:2025-01-13 07:29:46 瀏覽:392
法律碩士非法學兩年制 發布:2025-01-13 07:26:04 瀏覽:290
律師楊軍 發布:2025-01-13 07:16:54 瀏覽:149
法治實殘 發布:2025-01-13 07:15:18 瀏覽:311
民法素材 發布:2025-01-13 06:38:02 瀏覽: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