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六十六章
A. 道德經【66】: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處下不爭」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一、原文(通行本)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悄族能與之爭。
二、譯文
江海之所以能容納百川,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
因此,聖人要想位於民眾之上,一定要用言辭表示謙卑;想要領導人民,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所有人的後面。
所以,聖人雖然身處上位,而人們感覺不到壓力;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未感到受傷害。天下人都樂意擁戴他而不厭惡他。
因為他不與任何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爭得過他。
三、拓展思考
本章老子再次強調了「處下」的智慧。其實在前面的章節已經多次闡述過,如第三十啟渣弊九章:「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第六十一章:「大者宜為下」。
為了說明「處下」所帶來的效果,老子開篇以江海做比喻。江海之所以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位置,所以百川都來歸服於它。
王勃有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以落霞、孤鶩、秋水和長天四重景象勾勒出一幅意境深遠的畫面,歷來被奉為寫景的精妙之句,廣為流傳。
孤鶩和落霞為動,秋水和長天為靜。動靜交融,妙境重生。不難看出,四個景象位置最低的便是江海梁鉛中的「秋水」。
而我們在欣賞這幅詩畫時,第一眼往往會鍾情於亮麗的落霞和飄逸的孤鶩,或廣袤的長天,而容易輕視善於處下的「秋水」。
落霞、孤鶩夥同長天倒映在秋水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虛實相映,渾然一體。如果舍棄位置最下的「秋水」,這幅詩畫便頃刻間索然無味。
一棵大樹,你能看到的只是枝、葉、干,而最重要的「根」部卻深深地埋在土壤里。
一次遠行,位置最下的「足」卻是你馳騁千里的利器。
因此,位置最下的事物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處下,是一種甘居低處的謙卑,更是一種舍棄小我、成就大我的智慧。
「大者宜為下」。一個強大的人甘願處下才是真正的「處下」;而一個碌碌無為、自暴自棄的人長期處下,就不是「處下」,而是「墮落」。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B. 老子《道德經》第66章解讀
原文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昌者重,耐皮薯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解讀
本章講王道善下而不爭。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江海之所以能吸納河流大川流入,是因為地勢低窪,所以成為眾多河川的匯流之地。水唯下方成其大,唯虛則能廣,唯靜則能照。靜水流深,深淵藏龍。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所以聖人若想讓民眾歸附,應居上而不驕,以謙和的言語來與其交流;若想領導民眾,則應充分發揮民眾的才幹,支持其事業,助其發展繁榮。聖握侍人禮賢下士,富民興邦,才可垂拱而治。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所以聖人身居高位,而不施以苛政;領導國家,而不傷害民眾的利益。上下相孚,才德稱位,才可高枕無憂,得到民眾擁戴追隨。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上禮賢,則下薦賢;上讓能,則下舉能。官民融洽,和諧共榮,彼此不相排斥也不相厭惡,共同建設美好家國。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聖人不與民爭利,所以天下沒有誰能與聖人一爭高下。恬淡虛靜無為不爭,是萬物之本,也是萬物修道的法則。聖人虛乃能容,靜乃能明,不爭故無尤。
C.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江海為百穀王》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江海為百穀王》翻譯與解讀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01。是以聖人慾上民02,必以言下之03;欲先民,必以身後之04。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05,處前而民不害06。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01。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02。
今 譯
江海能成為百川之王,由於其處於卑下,所以才能成為百川之王。如同聖人想在民上,必須以謙卑處於民下;想在民先,必須先民而後己。這樣,聖人尊居上位,而人民才不感到受壓迫;身在民前,而人民才不會以為有害。天下人民都樂於擁戴而不會厭惡他。他不與人民爭利,所以天下也沒有人能與他相爭。
評 議
本章是講「後其身而身先」的君人南面之術;同時其中也蘊含有頌揚謙遜退讓、反對居功自傲的思想。所以,河上公為本章命題為「後己」。
本章具體講了這樣兩點:其一,老子首先採用文學的比喻手法,說明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由於它處於卑下,成為百川歸往之處。意在勸導帝王,必須明白江海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的哲理。其二,老子認為,如果治國者想身居高位,必須首先謙卑待民,先民後己,不與民爭利。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發自內心的推戴,天下也就沒有人能與其爭利了。所以說,這章是老子教誨君人的南面之術。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不難看出,孟子從老子思想中吸取了營養,建樹了與民同樂的理論。先秦諸子,雖各立學說,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不爭的事實。
注釋
01谷:川穀流下的溪水。王:《說文解字》曰:「王,天下所歸往也。」三句:謂江海處於低下,眾流歸之,故能成為百穀之王。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故海能成為百川之王。
河上公曰:「江海以卑下,故眾流歸之;若民歸就王者,以卑下,故能為百穀王也。」按河上公曰:「以卑下,故能為百穀王也。」
林希逸曰:「百穀之水,皆歸之江海。江海為百穀之尊,而乃居百穀之下,此借物以喻『自卑者人高之,自後者人先之』之意。」
吳澄曰:「百穀之水同歸江海,如天下之人同歸一王也。江海之委在水下流,能下眾水,故能兼受百穀之水為之王也。王之所以能兼天下之人者,亦若是。」
奚侗曰:「江海為百穀所歸往,故以『王』喻。蓋王者,天下所歸往也。然百穀所以歸往之,故以江海善下也。六十一章『大者宜為下』,即此誼。」
02欲上民:河上公曰:「欲在民之上也。」按:王弼此句無「聖人」二字。楚簡本、帛書甲乙本、河上公本、嚴遵本、傅奕本等皆有「聖人」二字。是。
03 以言下之:河上公曰:「法江海,處謙虛。」
吳澄曰:「言下之,卑屈其言而不尊高。」
奚侗曰:「王公自謂孤、寡、不 ,是『以言下之』也。」
04欲先民:河上公曰:「欲在民之前。」以身後之:河上公曰:「先人而後己也。」
林希逸曰:「以身後之,稽乎眾,舍己從人是也。聖人非欲上民、欲先民而後為此也,其意蓋謂聖人慾處民上民先,猶且如此,況他人乎?語意抑揚,稍過當耳。」
吳澄曰:「身後之,退卻其身而不前進。此聖人謙讓盛德,非有心於上人先人為之,讀者不以辭害意可也。」
奚侗曰:「成功不居,利萬物而不爭,是『以身後之』也。」
05重:有兩種不同訓釋:(一)壓迫,壓抑。林希逸曰:「聖人雖處在天下之上,而民不以為壓己……不重,不壓也。」奚侗曰:「處上而不壓抑,而民不以為重。」高亨說「此處指壓迫」(《老子注譯》)。
(二)災難。吳澄曰:「重,難也。聖人能下之後之,處人之上,人不以為難。」按:非是。
06害:有三種不同訓釋:(一)指害聖人。河上公曰:「聖人在民前,不以光明蔽後,民親之如父母,無有欲害之心。」
(二)謂為憂患。吳澄曰:「處人之前,人不以為患。」
(三)指害民。林希逸曰:「雖處居天下之前,而民不以為害己。」奚侗曰:「處前而不壅遏, *** 不為害。」按:林希逸、奚侗所說,符合老子本意。
01樂推而不厭:河上公曰:「聖人恩深愛厚,視民如赤子,故天下樂共推進以為主,無有厭之者。」
吳澄曰:「天下樂於推戴,使之處上處前而不厭惡。」
奚侗曰:「是以天下樂於推戴,而未嘗厭棄也。」
02「以其不爭」兩句:河上公曰:「天下無厭聖人之時,是由聖人不與人爭先後也。」
林希逸曰:「舉天下皆樂推之而不厭者,以聖人有不爭之道,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
吳澄曰:「蓋以其卑抑退遜,不爭處上處前,故天下之人莫能與之爭上爭先者,而聖人得位時,竟得以上人先人也。董氏曰:『德下之則形上矣,德後之則形先矣。』揚雄雲:『自下者人高之,自後者人先之。』」
奚侗曰:「二句在此章為贅語,蓋二十二章文,重出於此。」按:奚侗此說,不可取。
D.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掌上國學院「楊鵬講《道德經》」學習筆記
《道德經》六十六章全文: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兆中,是以能為百浴王。聖人之在民前也,必以其身後之。其在民上也,必以其言下之。故居前而民不害,居上而民不重,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解讀摘錄:
宇空祥宙若浴,包容萬物,創生之能量生生不息。
海因其低而得百川,人因其低而用人,國家因其低而廣納文明。
本章治國態度明確,不增加民眾負擔,就不要賦稅繁重。不害民眾,就不要把民眾拖入戰爭。保衛和平秩序,降低賦稅負擔,民眾就擁有富裕和安全,這就是民眾的心願,道理很清楚。一切相反的作法,增加賦稅,就是增加負擔。引發戰爭,就是傷害民眾。
治理天下,一點不復雜。朝廷不以戰爭和酷刑來傷害百姓,不以管制和重稅來增加民眾負擔,而是保障安全、自主與富裕,這就是理想社會。
不爭名利而爭得民心,即是「不爭之爭」。「不爭之爭」,是爭名爭利者永遠不可戰勝的。
隨感:
又到一年春茶時。明前茶雨前茶之所以珍貴,是因為茶樹經過秋冬的休養生息,積蓄了豐富的能量,其鮮爽度也是其他時節的茶所無法比擬的。
古人認為養生應順應四季,春天陽氣升發,人體新陳代謝開始轉盛。適當品飲春茶,與春茶本身具有的向上生命力相協調,有利於人體吐故納新。這也是循道而行。
於人而言,以德服人,靠人族虧山格魅力取勝往往最為長久。就像一盞芽色春茶擺在眼前,雖無言,春意已盎然。
E. 道德經(66)以其善下,為百穀王
第六十六章 以其善下,為百穀王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
因其善於處下,所以才能成為百川之王。
所以嫌梁坦聖人在上統治百姓,就要以謙下姿態對待百姓;渣猛
聖人要在前領導人民,就要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後。
所以,聖人在上而百姓沒有沉重負擔,聖人在前而百姓沒有受害。
所以天下人民樂於擁戴他而不感厭煩。
正因為他不爭,所以天下沒人能與他相爭。
注釋
[1]百穀王:百穀河灘所匯集。
[2]重:累、不堪重負。
[3]害:受害。
正如老子所說「上善若水」,本章說明聖人如水,虛懷若谷,謙下自處,所以能在上領導人民;聖人以人民利益為重,先人後己,大公無私,所以能在前領導人民。老子以此再次強調無為而治的道理,唯有與人不爭,才能無芹桐與之爭,無往而不勝。
正因聖人無為而治,與民無爭,一心愛人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以人民不感覺上面有壓力,不感覺前面有盤剝。所以能自治而化,安居樂業,天下太平。
一個人只有虛懷若谷,才能更多地擇善而從,得到更多人幫助,學習到更多智慧,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到更大發揮;一個人只有大方博愛,善於分享,惠澤更多人,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愛戴,得到更多人的幫助。所謂「得道多助」,「先予後得」,這樣的人,因為不拒小,才能成其大;因為不自私、不與人爭,才能擁有更多。
一個自處低下,守柔守弱守卑,甘於人下,不與人爭,退居人後,默默無聞,絕不張揚,低調為人處世的人,往往因為沒有爭競之心而成為大家尊重的對象,進而推舉擁戴之,最終成為最大的贏家。無心插柳柳成蔭。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能成功,不是爭取就能得到,關鍵在於是否順道而行,是否有實力,是否抓住了屬於自己的機會。聰明人明白這個道理。
F.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如何解讀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的主題是“謙下不爭”的道德,在本章中老子告誡人們要有一顆平等的心,不要因自己的私慾而並拍虧去盲目的爭。同時能將謙下和平等合二為一,有機結合應用於生活當中。這是一種非常難得寶貴的品質,擁有一顆平等的心才能夠施人以粥,不爭才不會成為“嗟來之食”,更不會因此毫無功德。
在《道德經》第六十六章的第三段中,老子把道賦予聖人的身上。這也說明無形無名無心無欲,虛靜恬淡寂寞無為的性格特點是一個國家領導人的重要品質。如此才能夠讓君王們做到捫心自問無愧於子民,如此萬民才能夠心悅誠服。在第四段經文中老子提到,“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意在表達不爭的美好品質,這也是整部《道德經》所在宣揚的奧義。
G.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原文,譯文,自解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老豎;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譯文】
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因此,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自解】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自解: 江海之所以,能蘆含橘成為百穀之王,所有的河流都向它匯聚,那是因為它善於陪團處在地下的地方,所以才能成為百穀之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自解: 所以聖人,想要做人民的領導者,就要言辭謙下。想要帶領人民,就要吧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
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
自解: 所以這樣的聖人在上位,人民的負擔不重。居於任命之前,而對任命沒有害處。
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自解: 所以天下都樂於推舉他而不感到厭煩。因為他從來不爭奪什麼,所以天下就沒有人能與他相爭的。
一個巴掌拍不響。
H. 咩野叫「惟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意思是:因為聖人不與人相爭,因而天下人沒有人能與他相爭!這里是教訓作領袖的必須謙卑。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原文】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意思與「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大同小異。其中「夫」為文昌稿言文中的發語詞,表提示作用,沒有意義。但這句並不是老子《道德經》中的說話!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夫惟不爭,故無尤。」,意思是:正因為不去爭斗,所以不會招來怨恨責怪。這里是教導作領袖的要學習水的柔弱,包容萬物,就可以免除爭斗。 《道德經》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兩句說話都是老子「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
簡單來講,就是他不同人爭(天下、權力、金錢等),你又怎麼同他爭呢!也就是指此人胸懷大志,並非不想爭,而是不屑與人爭。如此才可以擔當重任。 兩句意思相同,「其」=「夫」,都是指不爭之人。
參考: 自已
古之所謂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惟其不爭,故天拿喚下莫能與之爭。 不自見故明,不要有成見,不爭上風,有遠見有內涵而深藏不露。 不自是故彰,自己擁消迅凱有真理,反而不自以為是,受表彰而不張揚。 不自伐故有,做出極大功績而不誇張,則功勛更顯浩大。 不自矜故長,長久。 曲則全,恬淡之志,謙和之心,諸葛武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此老子一貫人棄我取無為而無不為的主張,惟其才可擔當大事,任重而道遠。 希望幫到你!
參考: 水連天碧雲淡風情網
I.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
一、原文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善於處下,所以能成為百川之王。所以要想站在上面領導好人民,必須在言語上懂得謙遜;要想站在前面領導好人民,必須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後面。所以聖人在上面領導大家而大家沒有感到沉重的負擔,在前面領導大家而大家沒有感覺受到傷害。所以天下人都樂於擁戴他而不會感覺厭倦。因為他不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2、南懷瑾《老子他說》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江海包含了一切的山谷水流,百川皆歸於海,海能容納一切細流,所以稱之為海。老子再三用海來比喻,形容一個人的學問、道德、品格的修養。「以其善下之」,因為大海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容納了來自各處的淡水、鹹水、清水、臟水等一切的水,「故能為百穀王」,而成為土地上最大的海洋。這是物理自然的道理,因此人的修養要像海洋一樣,能包容一切。
「是以欲上民」,要想做一個領導人,一個居上位的人,「必以言下之」,最少要做到說話不刻薄,態度也要盡量謙虛。「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想領導大家,自己必須把本身的利益擺在後面。「後其身而後身先」,有好處時,領導人要讓被領導的人先得,剩下來才自己去拿。
「處上而民不重」,他雖然居在上面最高的地位,「而民不重」。這是說老百姓感覺到沒有重壓,沒有覺得有壓力。「處前而民不害」,領導人站在最前面,一般人並不覺得他佔了先,也沒有妨害了大家。「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因此,古代歷史上的聖君明王,天下歸心,那是自然而來的。「以其不爭」,因為他不與人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世界上沒有人敢與他爭。不是不敢與他爭,而是不想爭。
3、羅大倫《道德經說什麼》
(1)放低自己,人心就會向您匯集
「江海所以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是以能為百浴王。」老子在這里打了個比方,說江海是百浴之王,最後河水一定要向它奔流而去。因為江海善於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所以水都往低處流,都流到這兒。我們其實看不到每個人的心,但是所有的人心放在一起就像一片海洋,如果您放低自己,人心就會向您匯集,這是一個看不到的水系表。
(2)態度決定成敗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聖人之所以能做領導者,帶領著大家往前走,就是因為他把自己的利益、名譽、地位,都放到了大家的後邊。「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領導者的位置在眾人之上,他應該領導大家往前走。他的言語一定要尊重大家,對大家說好話,把自己的位置放到下邊。
「故居而民弗重也。」您只有做到了放低自己、尊重大家,大家被您領導才不會覺得負擔沉重。「居前而民弗害」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了後面,大家才讓我做領導,我一定不能借這個機會去撈取自己的利益。「天下樂推而弗厭也」,天下人才樂於推著您往前走,樂意讓您做領導,樂意來成就您;而不會討厭、痛恨您,離您而去。
(3)領導不跟員工爭,最後別的公司跟您就沒法爭
「非與其無爭與」,對於領導者來說,千萬不要和您領導的人去爭名譽、地位、利益等。「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因為您為了大家謀福利,不跟大家去爭利益,大家就會來成就您。「爭」不是與世無爭,不是您什麼都不做,而是作為領導不跟員工爭。
當一個普通人真正明白道的道理,知道自己爭的東西沒那麼重要,就不會跟別人爭了。這時候只要您把自己的事做好,最終您會發現,別人沒法再跟您爭了。您做得很出色,已經遠遠超出一般人的境界。
三、我之體悟——「不爭」是極高階的打法,需要極強的自我控制力
這一章,老子又再講「爭」和「不爭」的問題。我們聽見「不爭」,一定會本能的排斥,包括我自己也是,心裡會出現一萬個「草泥馬」「憑什麼」「居心叵測」。但若能冷靜下來觀察定會發現,老子說的確實是對的。
首先,無論在哪個方面過於好「爭」,都不會有好結果。好「爭」言語之人,必招人厭惡。利益好「爭」之人,必招人痛恨或者嫉妒,發展多會受限。好「爭」權利之人,活的小心翼翼,精疲力盡。好「爭」名譽之人,常被人看不起,反而得不到名譽。
其次,陷在「爭」的狀態里,無論如何都是痛苦的。「爭」是在玩零和游戲,是在已有資源下你爭我搶,這個行為並不創造新價值。人一旦陷入爭奪之中,整個心神都會被占據,要不處於患得患失的恐懼中,要不處於分配不公的憤怒中,要不處於互相欺騙的煎熬中。所有的爭搶,都會讓你痛苦又迷茫,但又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薩特寫過一個劇本,名字叫《禁閉》。說的是三個被囚禁起來的鬼魂等著下地獄,但在等待的過程中,三個鬼魂彼此之間不斷欺騙和互相折磨,最後他們忽然領悟到,不用等待地獄了,他們已經身在地獄之中,地獄並不是什麼刀山火海。他人就是地獄。
再者,「爭」會蒙蔽我們雙眼,讓我們看不到真正重要的東西。其實,現代社會,基本生存資源已經不稀缺了,只要我們不懶,都能各得其所,根本就沒有爭的必要。我們之所以還要去爭,完全是出於本能或者心理需要。「爭」是人的生存本能,是存在我們基因里的恐懼,是人性。商家促銷,很多時候就利用了我們這個弱點。我們喜歡各種形式的競賽,也是這一人性的體現。它在過去保護了我們,卻也在現在限制了我們。我們本可以用於創造的人生精力,卻白白把消耗在了無意義的爭搶中,未產生半分價值。
可見,「不爭」其實是更高階的人生打法。人只有退出紛爭,才能看清形勢,才有可能分辨出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這么看老子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絕非虛言。
J. 道德經六十六章原文譯文
道德經六十六章原文譯文如下:
原文: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解析:
第六十六章講「善下」和「不爭」的好處。聖人之所以「善下」和「不爭」,並不是為了得到它的好處粗告行,而是順著道的法則自然無為。如果刻意為之,就會淪落為虛偽和權謀。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在中國的哲學里,「王」是一個概念,它指的是天、地、人的統一及相互貫通和彼此契合,也指人與人、人與世界所達到的最和諧的狀態。此外,王還反映了古人對治國者的最高要求,所以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王,也就是能夠以整個天、地、人為出發點並能使之達到和諧統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