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保留
一、法律保留制度
法律保留制度,是指某些法律事項只能由法律來作出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相關規定,除非經過特別授權。行政立法主體對於法律保留內的事項不得僭越,凡屬於憲法、法律規定的事項,只有經過了明確授權,行政主體才能在制定的行政法規和規章中規定。在我國,對於一些具有相當重要意義的事項,法律才做出了保留。法律保留制度的基礎是民主、法治與人權。最早提出法律保留概念的是德國行政法學家奧托.邁耶,它將法律保留定義為在特定范圍內對行政自行作用的排除。
根據我國《立法法》第八條、第九條的規定可知,屬於法律絕對保留的有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然而「等」字含義模糊,法律保留的實質是為限制行政權,眾所周知,凡我國限制行政權的法律法規中,「等」字可以忽略。因此也僅有上述四事項屬法律絕對保留事項,只能由法律規定。而對公民政治權利的法律保留我國《立法法》巧妙的使用了「剝奪」一次,即剝奪公民政治權利事項絕對不能授權國務院對此制定行政法規,而限制公民政治權利事項在尚未制定法律時,可以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此外,《立法法》對於其他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並未作出法律保留。據此,我國大量的限制公民權利的行政法規便披上了合法的外衣,如《出版管理條例》、《宗教事務條例》、《社團登記管理條例》等。
根據《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公約》的規定可知,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僅受法律規定的限制。然而,根據我國《立法法》規定,在公民權利方面,只要不涉及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事項,均可以以法律以外的形式對其加以限制,這些法律以外的形式如法規、規章等在《立法法》的掩蓋下並不違法違憲,然而毫無疑問,他們不符合《公約》的規定。
二、應將公民基本權利全部納入法律保留的范圍
為使國內法與《公約》相適應,應當將限制公民基本權利的事項全部納入法律保留范圍內。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主要包括言論、出版、集會、遊行、示威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一般人格權,住宅權,通信自由權等。言論、出版、結社自由方面、宗教信仰自由方面,我國尚無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規范,效力最高的為行政法規――《出版管理條例》、《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然而這些法律及行政法規卻對表達自由的行使設置了諸多程序,通讀法律及行政法規全文,出現最多的字眼是「申請」、「批准」、「許可」、「不得」等,可見其隱藏的目的是為限製表達自由的行使。
言論指公民以口頭的、書面的、印刷的、採取藝術形式的,或通過其選擇的任何媒介所作的任何思想和信息表達。出版物也屬於上述的「任何媒介」中的一種,在嚴格意義上是屬於言論自由的。但出版自由涉及出版單位的組織和運行程序,而且出版物面臨著巨大的受眾,其影響與個人的言論一般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出版自由被認為是一種獨立的言論自由。iii但凡自由皆有邊界,世界各國均以不得侵犯他人權益及不得損害公共利益作為言論自由的邊界,以此限制言論自由。在美國,帶有淫穢及煽動性質的言論受到限制,限制淫穢言論要求對社會沒有補償價值,限制煽動言論要求該言論即將產生非法行動,而且要有引起該非法行動的證據。言論自由極其重要,人民普遍認為應當將對言論自由的限制降到最低限度。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可採取事前檢查和事後追懲兩種方式。但事前檢查會對言論自由造成嚴重危害,因此一般予以禁止,德國基本法甚至禁止事前檢查。而在事後追懲方面,為防止行政機關濫用權力,因此必須以法律明確規定審查和懲罰的程序。而我國目前實行事前審查和事後追懲相結合的限制方式,以事前審查為主,且依據是行政立法或政策性規定,在審查文學、藝術作品時常常伴隨著行賄、受賄等違法行為,極大的損害了公民的言論自由。
結社指一定數量的人,出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目的,持續地集合在一起的行為。我國為規范結社行為,於1998年頒布《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該條例對公民結社行為作了嚴格的限制:成立社會團體要經過審查登記,要有固定的住所;有活動資金限制等,此外,該條例還對未經批準的社團組織團體活動規定了處罰措施。公民必須要擁有一定的財產才能申請結社登記,這首先就是對結社自由的無理限制。結社是相對固定人員的持續結合,與集會、遊行示威不同,不會給社會秩序造成現時沖擊,所以《公約》規定對集會與遊行示威的限制可以由法律授權行政機關決定,但對結社的限制必須限於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為更好的進行公共管理,國家有權要求結社登記,但要求所有的結社行為都進行登記的行為顯然是不現實的。 宗教信仰自由,我國現行憲法第三十六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該條款是對宗教信仰自由的一般性規定。第三十六條第二款中又進一步具體規定: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一般情況下,對私下的宗教信仰不做任何限制。但是公開的宗教信仰活動,如傳教佈道等,可能會對公共利益造成損害,因此需要加以限制,我國憲法規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具體貫徹此憲法規定,我國目前有《宗教事務管理條例》、《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第三條規定,國家依法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權益的活動。這里的「正常宗教活動」並沒有明確標准,「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也沒有相關的解釋,這就給行政機關濫用權力限制和剝奪宗教信仰自由製造了空間。
除上述提到的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以外,我國憲法還規定了公民其他一些重要的基本權利,但這些權利都不屬於法律保留的范圍,可以授權給行政機關進行限制,這無疑會對公民權利的嚴重侵害。雖然公民基本權利由行政機關來立法,並不等於公民基本權利已經或必然受到侵害,但存在著受到行政機關分割的嚴重可能性,而這正是所應杜絕和預防的。因此,必須將公民權利的限制納入法律保留范圍內。
三、結語
我國我國於1998年10月5日在聯合國總部簽署了《公約》,但我國至今仍未批准該條約,國家領導人多次對外表示為要批准《公約》創造條件,盡快批准《公約》,然而此次的《立法法》修改,並沒有看到為使國內法與《公約》相適應所應作出的努力。法律保留制度本身目的是為限制行政立法權,防止行政立法權侵害公民權利,而我國《立法法》關於法律保留的規定實質上是為行政立法限制公民權利披上合法的外衣,因此,應對《立法法》中的法律保留事項加以規定,擴大法律保留事項的范圍,在公民權利方面,宜將公民權利的限制全部納入法律保留的范圍內。
⑵ 行政法上的法律保留為什麼要分為立法保留和執法保留
法律保留是指某些事項必須且只能由法律予以規范,行政法規、規章都無權版予以規范。
在我權國,法律保留原則嚴格區分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權與行政立法權之間的界限,保障了法律的至上性或者法律效力等級的有序性,有利於控制行政立法權的膨脹,也有利於行政相對人的權益保護。
例如《行政處罰法》第9條規定:「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第10條第1款規定:「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行政處罰法》的這些規定是「法律保留」原則的具體體現。
⑶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屬於法律絕對保留的情形有哪些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屬於法律絕對保留的情形有: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對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的事項。司法制度包括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以及訴訟制度。
根據《立法法》第八條規定,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
(七)民事基本制度;
(八)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九)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3)立法保留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條 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參考資料
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⑷ 什麼是法律保留(議會保留)制度
法律保留原則是指對於影響人民自由權利之重要事項,沒有法律之明確授權,行政機關即不能合法作成行政行為。換言之,社會生活中某些重要的事項,應保留給立法機關以法律規定之,其它任何法的規范都無權規定,行政權非有法律依據不得為之。故法律保留原則,也就是保留給法律去規定原則。法律保留原則是行政法的一項重要原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表現如下:
第八條: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
(七)民事基本制度;
(八)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九)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第九條: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⑸ 法律保留原則是什麼意思
法律復保留是指某些事項必須制且只能由法律予以規范,行政法規、規章都無權予以規范。
在我國,法律保留原則嚴格區分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權與行政立法權之間的界限,保障了法律的至上性或者法律效力等級的有序性,有利於控制行政立法權的膨脹,也有利於行政相對人的權益保護。
例如《行政處罰法》第9條規定:「法律可以設定各種行政處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
第10條第1款規定:「行政法規可以設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處罰」。《行政處罰法》的這些規定是「法律保留」原則的具體體現。
⑹ 法律優先和法律保留的區別
所謂法律優先,是指上一層次法律規范的效力高於下一層次法律規范。
原則要求:在上一位階法律規范已有規定的情況下,下一位階的法律規范不得與上一位階的法律規范抵觸;上一位階法律規范沒有規定,下一位階法律規范作了規定的,一旦上一位階法律規范就該事項作出規定,下一位階法律規范就必須服從上一位階法律規范。實踐中,若是法律、法規、規章均對某事項作了規定,法規、規章與法律不一致的,適用的順序依次是法律、法規、規章。這是行政機關在依照法律、法規、規章實施行政管理時必須遵守的基本准則。
法律的優先適用原則包括基本法優於部門法;部門法優於地方法;新法優於舊法。
法律保留的思想產生於19世紀初,最早提出該概念的是德國行政法學之父奧托·邁耶。根據邁耶的經典定義,法律保留是指在特定范圍內對行政自行作用的排除。因此,法律保留本質上決定著立法權與行政權的界限,從而也決定著行政自主性的大小,
法律保留是指憲法關於人民基本權利限制等專屬立法事項,必須由立法機關通過法律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代為規定,行政機關實施任何行政行為皆必須有法律授權,否則,其合法性將受到質疑。
行政行為的做出必須有法律依據,法律沒規定的行政主體不得擅自做出行政行為。
區別:
首先,法律保留原則不同於我們平常所說的法律優先原則。法律優先原則是指一切行政行為都要與法律規范相一致,不得與之相違背。相比之下,法律優先原則只要求行政行為不得違背法律,至於法律沒規定的情況下,行政行為能不能作出,法律優先原則並不過問;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法不禁止皆自由」。而法律保留原則則相反,它要求行政行為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作出,法律沒規定的就不得作出;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法無明文規定者不得為之」。所以,法律保留原則要比法律優先原則的要求更高,如果說法律優先原則是對行政主體依法行政的消極要求的話,那麼法律保留原則則是對行政主體依法行政的積極要求。
而且雖然法律優先原則和法律保留原則都是行政主體必須遵循的,但更能體現行政法基本精神的是法律保留原則。因為法律優先原則僅要求任何行為不得與法律相違背,其實這不僅是對行政主體的要求,而且也是對法治社會中任何一個主體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說它是行政法的一個基本原則話,那麼它也應是民法、刑法等任何其它一個部門法的基本原則。所以與其稱其為行政法的基本原則,還不如稱其為法治的基本原則更准確。但法律保留原則就不同了,它針對行政主體,且只在行政法領域具有普遍指導性,而在民法、刑法等其他部門法領域它就不具有普遍指導性。它這種只鍾情於行政法的特殊性,決定了它才真正稱得上是行政法的一個基本原則。
其次,法律保留原則中的「法律」並不僅限於代議立法所定之規則,而且還包括行政立法所定之規則。法律保留原則的實質是使行政權在立法權的監控之中,以實現「為民行政」的目的。照此法律保留中的「法律」應僅指代議立法所定之規則。但事情並不這么簡單。在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時期,奉行「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觀念,政府職能較少,因而代議立法完全能適應政府行政管理的需要。但20世紀初開始,尤其是二戰結束後,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空前擴大,復雜多變的管理對象、日益專業化的行政技術以及行政效率的內在要求,都使得代議立法再也無法適應行政管理的需要。為此它不得不把一些原本屬於自身的立法權授予行政主體來行使,一旦行政主體獲得這種授權後,它們也就成了立法主體,而它們按照授權所定之規則也成了法律。由此法律保留中的「法律」就不僅僅指代議立法所定之規則,而且還包括行政立法所定之規則。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果行政立法所定之規則也納入法律保留原則中的「法律」,不免使行政主體既是立法主體,又是執法主體,這不就違背了法律保留原則所追求的以立法權(民意)監控制約行政權的基本精神嗎?其實不然,雖然行政立法使行政主體也有了立法權,一定程度上確實削弱了代議機關對它的監控和制約。但我們必須看到行政立法的產生和存在並不是為了取代代議立法,而僅僅是為了代議立法的補充和完善。再則,行政立法本身並不具有獨立性,它必須事先得到代議機關的授權,並在其授權的范圍內進行。這些都使得行政立法還是始終處在代議機關(民意)的監控制約之中,並無任何擺脫。所以,把行政立法納入到法律保留中的「法律」並沒有違背法律保留原則的所追求的基本精神,而僅僅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更好地貫徹它的基本精神,我們所採取的方式有所改變而已。
⑺ 法律保留原則的簡介
是指憲法關於人民基本權利限制等專屬立法事項,必須由立法機關通過法律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代為規定,行政機關實施任何行政行為皆必須有法律授權,否則,其合法性將受到質疑。
行政行為的做出必須有法律依據,法律沒規定的行政主體不得擅自做出行政行為。 憲法保留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憲法上所規定的法律保留,另外一種是憲法本身的保留。
法律保留也被稱為特別保留,是相對於一般保留而言的。所謂特別保留是指憲法規定將某些事項交由民意代表機關來制定,而其他國家機關均無權制定。特別保留的對象主要是憲法中有關基本權利的限制、國家機構的組成等規定,之所以認為是「特別的」,原因在於這些規定從形式上看往往是個別的、零散的,缺乏統一性和普遍性。
當然,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法律保留原本是行政法上的原則,主要由行政法來規定,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憲法結構的變遷,出現了憲法的專門規定,這就產生了憲法上規定的特別保留能否取代行政法的一般保留的問題。答案如為肯定,則表示法律保留僅以憲法規定的為限,由此傳統上有關法律保留范圍的爭議就可以劃上句號;答案如為否定,則表示憲法所列舉的保留只是一般保留在憲法上的部分落實,憲法列舉之外的事項仍有適用一般保留的可能。對此,筆者傾向於否定說。作為與一般保留相對應的憲法保留,實際上等同於我們後面要講的「國會保留」或「絕對保留」,從而屬於法律保留的一種。
另一種意義的憲法保留是指由憲法來專門規定某些事項,其他國家機關,甚至民意代表機關也不得進行規定。這種類型的憲法保留主要體現在對一些帶有絕對性的基本權利的限制上。
一般認為,美國憲法第1修正案是憲法保留的典型。該條規定:國會不得制定下列法律——建立宗教或禁止宗教自由;削減人民言論或出版自由;削減人民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請願伸冤之權利。這種類型的憲法保留立基於基本權利的絕對保障,體現了對立法者的立法禁止,與旨在界分立法權與行政權的法律保留的目的不同。所以,不應認為屬於法律保留的一種,也就是說,法律保留中的「法律」並不包括憲法在內。 所謂行政保留是指受憲法保障的行政自主地位。雖然法律保留和行政保留都旨在維護立法與行政分立的原則,但法律保留強調行政對立法的服從,而行政保留則強調立法對行政的尊重。
行政保留的典型是法國,1958年憲法第34條列舉了國會立法的范圍。第37條規定,凡在第34條列舉范圍之外的事項都屬於條例的范圍。第34條還在列舉屬於法律范圍內的事項時,規定其中某些事項法律只能規定原則,原則之外就屬於條例的范圍。法國政府制定條例的權力不僅范圍廣,而且有確定的保障。第61條更規定,國會所制定的法律如果超出了第34條列舉事項,因而侵犯了屬於條例的許可權時,政府可以請求憲法委員會宣告法律違憲。
行政保留的產生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一般在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均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的國家才允許有行政保留的存在,否則,在立法機關由選民選舉產生,行政機關由委任產生的情況下,既然行政機關的民主性弱於立法機關,那麼,在人民主權的原則下,行政機關只能是處於服從立法、執行立法的「傳動帶」地位。這也就是為什麼行政保留只在採用總統制、半總統制的美國和法國才有探討的可能的原因。
當然,隨著行政權與立法權地位的消長,傳統的強調行政服從立法已轉向強調行政與立法的均衡,甚至相互尊重。也就是說,行政有其獨立的價值,行政的功能無法為其他權力所取代。這種功能結構取向的權力分立原則導致行政保留實際上廣泛存在。
據台灣學者廖元豪的列舉,下列事項一般屬於行政保留的范圍:
(1)國家對外事務;
(2)軍事事務;
(3)高級或重要官員的任免;
(4)執行法律。
法律保留中的「法律」為何
法律保留中的「法律」首先是指實定法,與超實定的法不同。奧托·邁耶最早提出依法律行政原則時,將其中的法律僅限於國會通過的、實定的法律,但是,隨著二戰後,實質法治國理論的興起,實定法必須受超實定的法的約束,尤其是在缺乏實定法的前提下,行政還必須服從於超實定的法,這種超實定的法,比如憲法精神、公平、正義的法律理念等等,從而使「依法律行政」走向「依法行政」。1949年德國《基本法》第20條第3款規定,行政權和司法權應受法律和法的拘束。這里的「法律」與「法」的區分就反映了「依法行政」的思想。但是,筆者認為,超實定的法對行政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法律優先原則中,當代的法律優先原則要求,行政不僅不能違反實定的法,而且也不能違反超實定的法。但是,法律保留原則本身要求行政必須在獲得法律的明確授權後才能行為,而這里的明確授權只可能來自實定法,而不可能是超實定的法。如果認為法律保留原則中的「法律」包含超實定的法,則本身與授權明確性的要求是相矛盾的。
惟有學者進而認為,法律保留中的法律僅指民意代表機關制定的法律,即國會法律,筆者對此表示異議。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否認行政立法的存在。筆者認為:
首先,行政立法的存在是為了彌補國會立法的不足。比如:
(1)民意代表囿於專業知識的缺乏,對某些專業性、技術性的問題,不如行政機關熟悉;
(2)基於時間因素的考慮,通常國會僅在法律中作原則性的規定,至於技術性、細節性的問題則委任行政機關來完成;
(3)行政立法的程序不如法律制定的三讀程序繁復,較能保證實效,從而對社會生活環境作出迅速的反應;
(4)行政機關更能熟悉地方上的特殊需要,授權行政機關立法能收到因地制宜的效果。
基於上述原因,行政立法在世界各國普遍存在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其次,否認行政立法存在的理由主要是擔心行政立法會破壞傳統的權力分立原則和民主原則,這種擔心不能說是沒有道理的,然而,現代法學也產生了控制行政立法的諸多手段,最典型的如授權明確性原則,即行政立法必須在國會的明確授權下才能進行,行政立法相對於國會立法處於執行、補充的地位,從而防止民主正當性不如國會的行政機關恣意侵害公民的基本權利。
再次,在授權明確性原則的指導下,即行政立法的目的、范圍、內容均由國會作首次判斷的情況下,行政立法無異於對國會立法的具體化,其內容本身相對於行政而言具有重要性,至於哪些事務可以授權行政立法,哪些事務必須由國會自己來立法,已屬於立法內部的許可權劃分。正是基於行政立法的出現,法律保留才有了絕對保留(國會保留)和相對保留(授權行政立法保留)的二分。
另外,關於地方自治立法是否屬於法律保留中「法律」的范圍。筆者認為,地方自治立法不宜列入法律保留的討論范圍,原因在於,地方行政機關行使權力雖然需要地方自治立法上的依據,但地方自治立法究竟可以規定哪些內容,這關繫到中央與地方的分權,而這屬於垂直方向的權力分立問題,與主要關注水平方向的權力分立的法律保留的性質不同。根據我國《立法法》的規定,地方自治立法包括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上述立法均不包含在法律保留中「法律」的范圍內。
⑻ 什麼是法律保留原則
所謂法律保留原則,就是凡是法律保留的事項,行政機關不能擅自作出規定。凡屬憲法、法律規定只能由法律規定的事項,只能由法律作出規定,行政機關不能代為規定,除非在法律明確授權的情況下,行政機關才有權對其作出規定。
與法律優先原則相比,法律保留原則是從積極的角度約束行政行為,要求行政活動不得涉及立法保留范圍的事項,或者必須具有法律依據。
一般來說,法律保留原則主要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重大權益事項,尤其是限制或剝奪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人身權、自由權的事項。
《立法法》列舉了十項法律保留的內容:有關國家主權的事項;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民事基本制度;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訴訟和仲裁製度;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立法法》還規定,列舉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除《立法法》外,一般的法律也有法律保留的規定,如《行政處罰法》中關於人身自由處罰設定權的法律保留。
⑼ 立法法中的絕對保留和相對保留分別什麼意思,又包含哪些
法律保留包括絕對保留和相對保留,絕對保留是指該事項只能由法律規定,不得授權行政機關專;相屬對保留是指該事項的設定權屬於法律,但是行政機關可以在授權的情況下對該事項的某些內容作出適當的規定。
絕對保留是指某些事項必須由法律規定,不得授權行政機關做出規定,包括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
相對保留是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授權國務院先制定行政法規,例如對非國有資產的徵收等。
例如: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與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屬於法律絕對保留事項。
(9)立法保留擴展閱讀:
法律保留是指凡是只能由法律規定的事項則只能由法律規定,或者在法律明確授權的情況下行政機關才有權在行政規范中予以規定。其目的在於禁止行政機關在沒有法律授權的情況下,對公民的個人自由、財產權等涉及公民基本人權的重要事項予以干涉和侵犯。
法律保留適用於干預行政、給付行政、計劃行政等所有領域,尤其是在內部的特別權力關系領域也應當適用法律保留的原則。
網路-絕對保留事項
網路-法律保留
⑽ 法律保留原則的中國實踐
《立法法》第8條規定,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
(七)民事基本制度;
(八)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九)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立法法》的這一規定可以視為除憲法特別保留的45處之外,對一般保留的標準的規定。該項規定採取了「列舉+概括」的方式,本來一般保留應從概括條款中歸納出來,但是,很可惜,該條僅僅規定「必須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判斷標准並不明確,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必須」兩個字,但是,何謂「必須」?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解釋,「必須」等同於「法定」。 但是,假如必須等同於法定,那麼,勢必在邏輯上陷入循環論證。因為哪些需要一般保留?
法律規定需要一般保留的就一般保留,也就是說,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規定某些事項應當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來規定。這基本上將一般保留的判斷標准等同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認為標准」,顯然,這一判斷標準的主觀隨意性太大。
那麼,假如我們不從概括條款來推導,轉而從列舉條款來歸納的話,還是可以發現若干有關一般保留的標准:
(1)第4、5、6項與公民的基本權利的干預有關,主要涉及公民的人身自由、政治權利、財產權和程序權。
(2)第9項「訴訟和仲裁製度」,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權利的程序保障功能的實現,如果從該視角來觀察,誠如前述,訴訟和仲裁製度對基本權利的實現是重要的。
(3)第7、8項中都包含「基本」二字,如果對其字面解釋,可以認為「基本」與「重要」是等同的。
(4)第1、2、3項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基本」,但從這些制度的性質來看,涉及國家主權、國家機構的組成、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等,毫無疑問都是重要的公共事務。
因此,從列舉條款來歸納的話,可以基本得出結論:我國的一般保留採納了基本權重要性標准和公共事務重要性標准,但是,這一標准仍然存在諸多缺陷:
首先,究竟是否採納重要性保留,還是干預保留說、全部保留說等,最主要是要通過憲法解釋或法律解釋來確定。但是,有關解釋制度我國具體實踐中還很不成熟,甚至極少有先例。
其次,對於基本權的重要性保留貫徹得並不徹底,現有的基本權利僅涉及公民的人身自由、政治權利和財產權、程序權,其他的一些基本權利,尤其是給付行政下的社會權,沒有規定。
再次,公共事務的重要性是不是僅限於國家主權、國家機構的組成、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等等,也要通過憲法解釋和法律解釋來完成。
最後,上述標准均是積極標准,缺少消極標準的排除。 《立法法》第9條規定,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這一條款規定了我國絕對保留的標准,即將一般保留中的更重要的事項僅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來親自製定法律,不得授權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但是,如果用「更重要性」的標准來衡量的話,該條款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1)絕對保留的范圍不明確。就第9條來看,在列舉了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三項事務外,還規定了一個「等」,這個「等」是「等內等」還是「等外等」,立法條文和法律解釋均未明確界定。
另外,所謂「司法制度」對應第8條中的哪些事項呢?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法工委的解釋,司法制度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有關司法機關的產生、組織和職權制度,以及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在司法程序中的偵查制度。另一方面是有關訴訟的制度。
顯然,前一方面中的「司法機關的產生、組織和職權制度」可以與《立法法》第8條第2項中的「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相對應, 後一方面可以與第8條第9項中的訴訟制度相對應,但前一方面中的「偵查制度」與第8條中的哪一項對應呢?需要解釋,假如沒有對應,那麼,沒有被列入法律保留范圍內的事項,如何成為絕對保留的事項呢?
(2)絕對保留的標准不統一。根據絕對保留的事項應比相對保留的事項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公共事務更重要的原理,兩者之間應有明顯的層級差別。然而,對比之下,犯罪和刑罰以及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是對公民的人身自由、政治權利、財產權的最嚴重的干預,作為絕對保留的事項更好理解。
然而,作為刑罰中對公民財產權的剝奪與第8條第6項的「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相比,同樣都是對公民財產權的剝奪,前者的重要性就高於後者嗎?引更令人不解的是,司法制度中的「司法機關的產生、組織和職權」都列入了絕對保留的事項,而與其同層級的「各級人大、人民政府的產生、組織和職權」則沒有列入絕對保留的事項?甚至,有關國家主權、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的事項難道都沒有司法制度重要嗎?引顯然,絕對保留的「更重要性」標准還缺乏一致性。
(3)與一般保留的標准相同,僅有積極標准,缺乏消極標准。 《立法法》第10條規定了我國授權明確性的一般標准,即授權決定應當明確授權的目的、范圍。與德國的理論相比,我國缺少對授權內容的明確性要求,但這一缺失倒也無妨,因此從當前德國的實踐來看,盡管規定了授權目的、內容和范圍的三要素,但後兩者往認為可以從授權目的中推導出來,因此法院是將明確性的審查重點放在授權目的上面。引當然,假如只有兩個要素存在,那麼對這兩個要素的審查的嚴格程度就要提高。
真正需要注意的是,我國的授權立法僅限於《立法法》第9條的對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授權和《立法法》第65條的對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經濟特區法規的授權。而沒有像西方國家一樣,將授權的對象擴展到整個行政立法領域。這不能不說與我國對帶行政立法的性質的態度有關,即行政立法是職權立法還是授權立法之爭。
對此,筆者曾撰文認為,我國行政立法的性質不應是職權立法,因為職權立法思想的產生有其特殊的政治背景。具體來說,主要在行政保留思想比較強烈的國家存在,如法國,更進一步,是在行政權與立法權的地位均衡的國家存在,反之,在傳統的立法之上、議會支配的國家,職權立法基本上沒有生存的可能,如德國。
對於我國而言:
首先,憲法上不存在專門的有關行政保留的規定,有學者認為,我國憲法第89條屬於行政保留的范圍。因此,行政機關依據這些條文立法屬於職權立法。對此,筆者不敢苟同。行政保留不僅僅是行政的自主職權,更重要的是行政保留必須足以使行政權能夠防範立法權,比如法國憲法第37條第2款、第41條第1款、第61條。反之,在上述法條所規定的事項上,我國的立法權與行政權並無發生沖突的可能,我國憲法也沒有提供行政權就上述事項對抗立法權的手段。
其次,筆者認為,我國對行政立法採取的是一般授權的方式,即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根據憲法和法律;各部委制定部門規章要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這里的「根據」就是指根據上位法的具體授權。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的行政立法也應適用《立法法》第10條有關授權明確性的規定。
《立法法》第56條第2款規定,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第71條第2款規定,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
從這兩條規定來看,我國行政立法的內容主要有兩項:
(1)執行法律。有關執行法律的授權明確性,必須是需要具體化或細節化的個別條款的具體授權,籠統地規定「本法實施細則由某某機關制定」將因違反授權明確性原則而無效。
(2)行政法規可以制定屬於行政自主職權范圍內的事項。關於這些事項,有學者認為應屬於一種無需適用法律保留的職權命令,筆者對此表示質疑:
首先,從法律保留的原則來看,不存在無需立法機關授權的行政立法。
其次,該條款既然與憲法第89條相對應,應視為憲法的一般授權。
再次,如果真要承認該規范無需法律保留的話,那麼應將其視為行政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