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的寓言

道德的寓言

發布時間: 2020-12-30 01:58:18

A. 《道德經》有哪些寓言故事

好像沒有,不過好像第抄五章中出現了「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第八章也出現了「水」,《道德經》辯證法用的多。《莊子》用的比喻很多,非常浪漫。不過佛學的《百喻經》(全稱《百句譬喻經》)有98個寓言故事,再加上一頭一尾,正好100篇,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三重樓寓」,「猴投水月」,故事家喻戶曉。魯迅曾說:佛藏中經,以譬喻為名者,亦可五六種,為《百喻經》最有條貫。胡適也曾說:《百喻經》是詞句優美的散文。台灣作家林清玄說:如果要選出一部佛經,讓6歲到106歲的人都可以讀,都能有感受,應該就是《百喻經》了。

B. 職業道德的寓言

職業道德的寓言:
北京晨報的一則報道說:一公共汽車司機要行車途中突發心臟病猝死,臨死前他用最後一絲力氣踩住了剎車,保證了車上二十多個人的安全。然後他趴在方向盤上離開了人世。他生命的最後舉動,說明在他心裡,時刻想到的是要對乘客的安全負責,他雖然是一個普通人,卻體現出高尚的人格和職業道德。

C. 如何處理道德與利益之間的悖論按照道德去為人處世真的能得到雞湯寓言中許諾的回報嗎

你如果把回報單純的理解為物質回報,那當然理解不了善有善報的涵義。

D. 有關寓言道德的故事

《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原書名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臘民間流傳的諷喻故事,經後人加工,成為現在流傳的《伊索寓言》。相傳其中故事是一名衣索比亞黑人奴隸所作,"伊索"即是"埃塞俄"的諧音。從作品來看,時間跨度大,各篇的傾向也不完全一樣,據推測,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臘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的集體創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於講動物故事。現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後人匯集,統歸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過簡短而精煉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富有哲理。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啟發和樂趣。到幾千年後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範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童話寓言集.
[編輯本段]伊索寓言作者簡介
伊索,弗里吉亞人,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一個醜陋無比、智慧無窮的寓言大師。據希羅多德記載,他原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因得罪當時的教會,被推下懸崖而死。死後德爾菲流行瘟疫,德爾菲人出錢賠償他的生命,這筆錢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孫子領去。傳說雅德蒙給他自由以後,他經常出入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的宮廷。另外還傳說,庇士特拉妥統治期間,他曾到雅典訪問,對雅典人講了《請求派王的青蛙》這個寓言,勸阻他們不要用別人替換庇士特拉妥。13世紀發現的一部《伊索傳》的抄本中,他被描繪得醜陋不堪,從這部傳記產生了很多有關他的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伊索」這個名字已為希臘人所熟知,希臘寓言開始都歸在他的名下。得墨特里奧斯(公元前345—公元前283)編輯了希臘第一部寓言集(已佚)。1世紀和2世紀,費德魯斯和巴布里烏斯分別用拉丁文和希臘文寫成兩部詩體的伊索寓言。現在常見的《伊索寓言》是後人根據拜占庭僧侶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後陸續發現的古希臘寓言傳抄本編訂的。
[編輯本段]伊索寓言詳解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民間流傳的諷喻故事,經後人加工,成為現在流傳的《伊索寓言》。從作品來看,時間跨度大,各篇的傾向也不完全一樣,據推測,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臘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的集體創作。《伊索寓言》意為「伊索的寓言集」,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一小部分是後人創作,寄在伊索這位大師名下。
伊索寓言,來自民間,所以社會低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較突出的反映。如對富人貪婪自私的揭露;對惡人殘忍本性的鞭韃;對勞動創造財富的肯定;對社會不平等的抨擊;對懦弱、懶惰的諷刺;對勇敢斗爭的贊美。還有許多寓言,教人如何處世,如何做人,怎樣辨別是非好壞,怎樣變得聰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臘人生活和斗爭的概況、提煉和總結,是古希臘人留給後人的一筆精神遺產。
《伊索寓言》,文字凝練,故事生動,想像豐富,飽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其中《農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牧童和狼》《農夫和他的孩子們》等已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故事。
這是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一本書,它對西方倫理道德、政治思想影響最大。東西方民間文學的精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影響人類文化的100本書之一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
《伊索寓言》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淺顯的小故事中常常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爆發出機智的火花,一號著深刻的寓意。它不僅是向少年兒童灌輸善惡美醜觀念的啟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書,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歐洲文學史上,它為寓言創作奠定了基礎。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為說理論證時的比喻,或作為抨擊與諷刺的武器。此書中的精華部分,至今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在歐洲寓言發展史上,古希臘寓言佔有重要的地位。它開創了歐洲寓言發展的先河,並且影響到其後歐洲寓言發展的全過程,寓言本是一種民間口頭創作,反映的主要是人們的生活智慧,包括社會活動、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現傳的《伊索寓言》根據各種傳世抄本編集而成,包括寓言300多則,其中有些寓言膾炙人口。《伊索寓言》中的動物除了有些動物外,一般尚無固定的性格特徵,例如狐狸、狼等,有時被賦予反面性格,有時則受到肯定,通過把動物擬人化來表達作者的某種思想。這些動物故事無疑是虛構的,然而又很自然、逼真。這與後代寓言形成的基本定型的性格特徵是不一樣的。
《伊索寓言》曾對其後的歐洲寓言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1世紀的古羅馬寓言作家費德魯斯直接繼承了伊索寓言傳統,借用了《伊索寓言》中的許多故事,並稱自己的寓言是"伊索式寓言"。公元2世紀的希臘寓言作家巴布里烏斯則更多地採用了伊索的寓言故事。這種傳統為晚期古希臘羅馬寓言創作所繼承。文藝復興以後,對伊索寓言抄稿的重新整理和印行極大地促進了歐洲寓言創作的發展,先後出現了不少出色的寓言作家,如法國的拉封丹、德國的萊辛、俄國的克雷洛夫等。
隨著"西學東漸",《伊索寓言》在明朝傳入我國。第一個來我國的西方傳教士利馬竇在中國生活期間撰《畸人十篇》,其中便介紹過伊索,對《伊索寓言》做過稱引。他之後的傳教士龐迪我也在《七克》中介紹、引用過《伊索寓言》。我國第一個《伊索寓言》譯本是1625年西安刊印的《況義》。清代之後,出現了許多種《伊索寓言》譯本。上述情況表明《伊索寓言》在我國流傳之久,它至今仍令人喜聞樂見,愛不釋手。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籍。
《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故事,以動物為喻,教人處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對後代影響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個小故事,與抒情詩主要反映貴族奴隸主的思想感情不同,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斗爭經驗與生活教訓的總結。寓言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系來表現當時的社會關系,主要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寓言作者譴責當時社會上人壓迫人的現象,號召受欺凌的人團結起來與惡人進行斗爭。例如,《農夫和蛇》的故事勸告人們不要對敵人仁慈;《狗和公雞與狐狸》告訴人們要善於運用智慧,戰勝敵人;在《獅子與鹿》、《捕鳥人與冠雀》、《兩個鍋》等故事裡,作者揭露出當政權掌握在貪婪殘暴的統治者手中時,貧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E. 有關品德寓言的名字有哪些

《伊索寓言》(Aesop』s Fables)原書名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臘民間流傳的諷喻故事,經後人加工,成為現在流傳的《伊索寓言》.相傳其中故事是一名衣索比亞黑人奴隸所作,"伊索"即是"埃塞俄"的諧音.從作品來看,時間跨度大,各篇的傾向也不完全一樣,據推測,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臘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的集體創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相傳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人,善於講動物故事.現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後人匯集,統歸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過簡短而精煉的小寓言故事來體現日常生活中那些不為我們察覺的真理.這些小故事言簡意賅,平易近人,富有哲理.不但讀者眾多,在文學史上也具有重大影響.作家,詩人、哲學家、平常百姓都從得到過啟發和樂趣.到幾千年後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為西方寓言文學的範本.亦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經典作品之一.《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童話寓言集.
[編輯本段]伊索寓言作者簡介
伊索,弗里吉亞人,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寓言家.一個醜陋無比、智慧無窮的寓言大師.據希羅多德記載,他原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因得罪當時的教會,被推下懸崖而死.死後德爾菲流行瘟疫,德爾菲人出錢賠償他的生命,這筆錢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孫子領去.傳說雅德蒙給他自由以後,他經常出入呂底亞國王克洛伊索斯的宮廷.另外還傳說,庇士特拉妥統治期間,他曾到雅典訪問,對雅典人講了《請求派王的青蛙》這個寓言,勸阻他們不要用別人替換庇士特拉妥.13世紀發現的一部《伊索傳》的抄本中,他被描繪得醜陋不堪,從這部傳記產生了很多有關他的故事.公元前5世紀末,「伊索」這個名字已為希臘人所熟知,希臘寓言開始都歸在他的名下.得墨特里奧斯(公元前345—公元前283)編輯了希臘第一部寓言集(已佚).1世紀和2世紀,費德魯斯和巴布里烏斯分別用拉丁文和希臘文寫成兩部詩體的伊索寓言.現在常見的《伊索寓言》是後人根據拜占庭僧侶普拉努得斯搜集的寓言及以後陸續發現的古希臘寓言傳抄本編訂的.
[編輯本段]伊索寓言詳解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民間流傳的諷喻故事,經後人加工,成為現在流傳的《伊索寓言》.從作品來看,時間跨度大,各篇的傾向也不完全一樣,據推測,它不是一人一時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臘人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的集體創作.《伊索寓言》意為「伊索的寓言集」,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一小部分是後人創作,寄在伊索這位大師名下.
伊索寓言,來自民間,所以社會低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得到了較突出的反映.如對富人貪婪自私的揭露;對惡人殘忍本性的鞭韃;對勞動創造財富的肯定;對社會不平等的抨擊;對懦弱、懶惰的諷刺;對勇敢斗爭的贊美.還有許多寓言,教人如何處世,如何做人,怎樣辨別是非好壞,怎樣變得聰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臘人生活和斗爭的概況、提煉和總結,是古希臘人留給後人的一筆精神遺產.
《伊索寓言》,文字凝練,故事生動,想像豐富,飽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其中《農夫和蛇》《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龜兔賽跑》《牧童和狼》《農夫和他的孩子們》等已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故事.
這是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一本書,它對西方倫理道德、政治思想影響最大.東西方民間文學的精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影響人類文化的100本書之一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
《伊索寓言》這本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淺顯的小故事中常常閃耀著智慧的光芒,爆發出機智的火花,一號著深刻的寓意.它不僅是向少年兒童灌輸善惡美醜觀念的啟蒙教材,而且是一本生活的教科書,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歐洲文學史上,它為寓言創作奠定了基礎.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為說理論證時的比喻,或作為抨擊與諷刺的武器.此書中的精華部分,至今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在歐洲寓言發展史上,古希臘寓言佔有重要的地位.它開創了歐洲寓言發展的先河,並且影響到其後歐洲寓言發展的全過程,寓言本是一種民間口頭創作,反映的主要是人們的生活智慧,包括社會活動、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現傳的《伊索寓言》根據各種傳世抄本編集而成,包括寓言300多則,其中有些寓言膾炙人口.《伊索寓言》中的動物除了有些動物外,一般尚無固定的性格特徵,例如狐狸、狼等,有時被賦予反面性格,有時則受到肯定,通過把動物擬人化來表達作者的某種思想.這些動物故事無疑是虛構的,然而又很自然、逼真.這與後代寓言形成的基本定型的性格特徵是不一樣的.
《伊索寓言》曾對其後的歐洲寓言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公元1世紀的古羅馬寓言作家費德魯斯直接繼承了伊索寓言傳統,借用了《伊索寓言》中的許多故事,並稱自己的寓言是"伊索式寓言".公元2世紀的希臘寓言作家巴布里烏斯則更多地採用了伊索的寓言故事.這種傳統為晚期古希臘羅馬寓言創作所繼承.文藝復興以後,對伊索寓言抄稿的重新整理和印行極大地促進了歐洲寓言創作的發展,先後出現了不少出色的寓言作家,如法國的拉封丹、德國的萊辛、俄國的克雷洛夫等.
隨著"西學東漸",《伊索寓言》在明朝傳入我國.第一個來我國的西方傳教士利馬竇在中國生活期間撰《畸人十篇》,其中便介紹過伊索,對《伊索寓言》做過稱引.他之後的傳教士龐迪我也在《七克》中介紹、引用過《伊索寓言》.我國第一個《伊索寓言》譯本是1625年西安刊印的《況義》.清代之後,出現了許多種《伊索寓言》譯本.上述情況表明《伊索寓言》在我國流傳之久,它至今仍令人喜聞樂見,愛不釋手.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籍.
《伊索寓言》大多是動物故事,以動物為喻,教人處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當,形象生動,對後代影響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個小故事,與抒情詩主要反映貴族奴隸主的思想感情不同,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層平民和奴隸的斗爭經驗與生活教訓的總結.寓言通過描寫動物之間的關系來表現當時的社會關系,主要是壓迫者和被壓迫者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寓言作者譴責當時社會上人壓迫人的現象,號召受欺凌的人團結起來與惡人進行斗爭.例如,《農夫和蛇》的故事勸告人們不要對敵人仁慈;《狗和公雞與狐狸》告訴人們要善於運用智慧,戰勝敵人;在《獅子與鹿》、《捕鳥人與冠雀》、《兩個鍋》等故事裡,作者揭露出當政權掌握在貪婪殘暴的統治者手中時,貧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F. 有關寓言道德的故事

樂羊子嘗於行路拾遺金一餅,還以語妻,妻曰:「志士不飲盜泉,廉士不食嗟回來,況拾遺金答乎?」羊子大慚,即捐之野。
樂羊子游學,一年而歸。妻問故,羊子曰:「久客懷思耳。」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此織自一絲而累寸,寸而累丈,丈而累匹。今若斷斯機,則前功盡捐矣!學廢半途,何以異是?」羊子感其言,還卒業,七年不返。
樂羊子游學,其妻勤作以養姑。嘗有他舍雞謬入園,姑殺而烹之,妻對雞而泣,姑怪問故,對曰:「自傷居貧,不能備物,使食有他肉耳。」姑遂棄去不食。
(出自《智囊》閨智部)《樂羊子妻》

G. 求一篇寓言故事,不能有人,主題是反映破壞環境和只為追求錢而沒有道德底線,破壞環境,騙人……求

值得深思的寓言故事 故事一:一隻烏鴉打算飛往南方,途中遇到一隻鴿子,一起停在樹上休息。鴿子問烏鴉:「你這么辛苦,要飛到什麼地方去呢?為什麼要離開這里呢?」烏鴉嘆了口氣,憤憤不平地說:「其實我不想離開,可是這里的居民都不喜歡我的叫聲,他們看到我就攆我,有些人還用石子打我,所以我想飛到別的地方去。」鴿子好心地說:「別白費力氣了。如果你不改變你的聲音,飛到哪兒都會不受歡迎的。」
許多人總喜歡責怪別人,怪環境不好,怪別人不喜歡他不歡迎他,但他總不反省自己的為人舉止,是否值得他人尊重及歡迎。假如一個人不經常反省自己,只會責怪別人和環境,他就會和這只烏鴉一樣,到處惹人討厭。
由此看來,只要不被學生討厭的的老師就是好老師。當我們遇見學生時,學生是否會微笑著向你走來。

故事二:同一座山上,有兩塊相同的石頭,三年後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一塊石頭成為雕塑,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一塊石頭卻成為路邊石,被人搬來搬去,還經常受到踐踏、污損。路邊石極不平衡地說道:「老兄呀,三年前,我們曾經同為一座山上的石頭,今天卻發生了這么大的差距,我的心理特別痛苦。」雕塑石頭答道:「老兄,你還記得嗎?三年前,曾經來了一個雕塑家,你不願意改變,更害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你告訴它只要把你簡單雕刻一下就可以了。而我那時想像未來的模樣,樂於改變,也不懼怕割在身上一刀刀的痛。於是,雕刻家在你身上只是簡單地處理了一下,在我身上呢?錘子砸,鋼鋸鋸,刻刀刻,紗布磨……我經受的改變是你的數倍,我忍受過的痛苦比你多得多,這才產生了今天的不同啊!」路邊石聽了這一席話,既慚愧,又後悔。
看完這個故事,千萬不要認為我想成為學生的「雕刻家」。事實上,每個學生都是一件值得欣賞的「藝術品。」學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完全取決於學生自己的選擇,我們無法改變他們,只有學生自己能改變自己。我們要作的事是放大他們美好的一面,積極上進的一面。當他們受到污染時,為他們除去污汁。鼓勵他們積極地面對人生,對自己負責,做自己命運的雕刻家。
故事三:一位國王總覺得自己不幸福,就派人四處去找一個感覺幸福的人,然後將他的襯衫帶回來。
尋找幸福的人碰到人就問:「你幸福嗎?」回答總是說:不幸福,我沒有錢;不幸福,我沒親人;不幸福,我得不到愛情……就在他們不再抱任何希望時,從對面被陽光照著的山崗上,傳來悠揚的歌聲,歌聲中充滿了快樂。他們隨著歌聲找到了那個「幸福人」,只見他躺在山坡上,沐浴在金色的暖陽下。
「你感到幸福嗎?」
「是的,我感到很幸福。」
「你的所有願望都能實現?你從不為明天發愁嗎?」
「是的。你看,陽光溫暖極了,風兒和煦極了,我肚子又不餓,口又不渴,天是這么藍,地是這么闊,我躺在這里,除了你們,沒有人來打攪我,我有什麼不幸福的呢?」
「你真是個幸福的人。請將你的襯衫送給我們的國王,國王會重賞你的。」
「襯衫是什麼東西?我從來沒見過。」……
每個人都在追尋幸福,每個人對幸福的詮釋各有不同。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幸福是一種象徵,是一種自我感覺,關鍵是如何把握這種象徵和感覺。
老師育人目標就應該去追尋學生幸福的象徵,追尋學生幸福的感覺。學生幸福的感覺都寫在他們的臉上。
故事四:井裡的青蛙嚮往大海,請求大鱉帶它去看海。大鱉平生第一回當向導,非常高興,便欣然同意。一鱉一蛙離開了井,慢慢前行,來到海邊。青蛙見到一望無際的大海,驚嘆不已。它「呱呱」大叫,急不可待地扎進大海的懷抱,卻被一個浪頭打回沙灘,措手不及喝了幾口鹹水,還被摔得暈頭轉向。
大鱉見狀,就叫青蛙趴在自己的背上,帶著它游海。一蛙一鱉漂浮在海面上,樂趣無窮,青蛙也逐漸適應了海水,能自己游一會兒了。就這樣,它倆玩得很開心。過了一陣子,青蛙有些渴了,但喝不了又苦又鹹的海水。它也有些餓了,卻怎麼也找不到一隻它可以吃的蟲子。青蛙想了想,對大鱉說:「大海的確很好,但以我的身體條件,不能適應海里的生活。最要命的是,這里沒有我能吃的食物。看來,我還是要回到我的井裡去,那裡才是我的樂土。」
於是,青蛙向大鱉告別,回到了自己的井中,過著平安快樂的生活。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適合自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H. 什麼是道德劇,也叫寓言劇

首先要清楚什麼是寓言。所謂寓言,就是用比喻性的故事來寄託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
所以,道德劇就是通過一個故事,傳達一種與道德相關的道理。一般是諷刺一種道德現象。

I. 什麼是道德劇,也叫寓言劇(morality play)

Morality play

From Wikipedia

A cover of a sixteenth century Morality Play, Mundas et InfansThe morality play is a genre of Medieval and early Tudor theatrical entertainment. In their own time, these plays were known as "interludes", a broader term given to dramas with or without a moral theme.[1] Morality plays are a type of allegory in which the protagonist is met by personifications of various moral attributes who try to prompt him to choose a godly life over one of evil. The plays were most popular in Europe ring the 15th and 16th centuries. Having grown out of the religiously based mystery plays of the Middle Ages, they represented a shift towards a more secular base for European theatre.
因為看到你標題里有英文,所以先給你英文的信息。(道德劇在英國中世紀比較流行,演出的目的主要是教育大眾道德問題----這是英國文學的一部分,若要知道詳細的,我去翻翻上課筆記寫給你。)

接下來是中文版:
道德劇
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向人們宣揚基督教道德規訓的戲劇形式。其表現主題、劇情結構、角色安排和演出形式均有一定的套路模式。道德劇所要表達的主導思想基本上就是「人的墮落與救贖」:劇中人物抽象而富於寓意,都是基督教神學概念的人格化再現——主人公總是泛指和代表世間所有基督徒的「人」,他不斷地受到善惡兩方面勢力的爭奪;起初他會受到世俗利益、貪欲或惡念的誘惑而墮落,後來又會經過那些象徵著基

督教道德的人物的勸戒而棄惡從善;斗爭是不可避免的,善惡雙方的激烈對峙往往成為此類劇目戲劇沖突之所在。道德劇一般選擇固定的空場作為演出場地,但是並不根據聖經故事規定的場景來安排舞台,它的舞台設置仍須遵循一定的神學思想。

J. 公德私德的寓言

德是與私德相對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領域,「私」是指私人領域。在共同生活中,公民的所有行動都具有公共的性質,不可避免地是一種公德行為。所以簡單地說,公德就是公共領域中公民的道德活動。它關繫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關繫到公共領域的正常秩序。梁啟超把公德定義為「人人相善其群」,這無疑是正確的。「群」既指公共領域,也指共同生活的公民,「群」就是「公」。「群」是公德的參與者、受益者,也是公德的評價者、監督者。「相善其群」就是「德」;它是公民與群的關系。只要生活在公共領域中,公民的活動便無不具有公德的規定性。它影響公民的共同生活和公域的公共秩序,又受到公民的限制和公共組織的管理。公德行為一般發生在公共領域,但不必然發生在公共領域,並且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公德行為有轉為私域的趨勢,比如腐敗行為就是如此。 與公德相比較,私德行為只是影響自己和家人、親戚和朋友,它不需要公眾評價和監督,也不需要公共組織協調和處置。私德往往發生在私域,但也不完全如此。隨著公共領域的擴展,私域的范圍越來越小。但與此同時,家庭的功能卻日益社會化,因而很多私下的行為也移置到公共領域。梁啟超把私德界定為「人人獨善其身」,也是不無道理的。能夠愛自己和家人、愛親戚和朋友,無論是在私域還是公域,都是良好的私德。而在私人領域如果不「獨善其身」,如果不愛自己和家人、不愛親戚和朋友,私德行為就會超出私域之外,躍升為公德行為,並受到公域的制裁。所以私德與其說是領域的問題,不如說是一個「度」的問題。 劃分公德與私德,應該說只是學理上的抽象。任何行為不管是在公域還是在私域,都具有公德和私德雙重規定性。二者只有「顯」和「隱」、現實和潛在、真象和假象的區別。這就決定了公德行為可以轉化為私德行為;私德行為同樣可能具有公德的性質。所以,公德與私德既可以指稱不同行為的單一性質,也可以指稱同一行為的雙重性質;而且它們可以相互轉化,以對方的面目存在。相互轉化在於公德與私德同出一源。無論是公德抑或是私德,都是由個人承擔的。個人的主體性產生了公德與私德的分殊和並存,又實現著公德與私德的轉換和互異。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認罪悔罪 發布:2025-04-29 04:47:40 瀏覽:634
連雲港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29 04:47:03 瀏覽:864
案件在法院排期 發布:2025-04-29 04:47:02 瀏覽:272
綿陽法院拍賣 發布:2025-04-29 04:41:47 瀏覽:793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總結 發布:2025-04-29 04:38:48 瀏覽:716
知識產權法院管轄 發布:2025-04-29 04:37:06 瀏覽:431
勞動法轉正後不簽合同 發布:2025-04-29 04:32:15 瀏覽:22
合同法總則規定合同解除類型 發布:2025-04-29 04:22:13 瀏覽:167
刑事訴訟法楊立新怎麼樣 發布:2025-04-29 04:09:52 瀏覽:817
合同法無過錯原則 發布:2025-04-29 04:02:40 瀏覽: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