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自尊

道德經自尊

發布時間: 2023-03-18 21:53:07

❶ 《道德經》里最霸氣的一句話是什麼

《道德經》里最霸氣的一句話:

1、脾氣不好,不慣祖宗,你怎麼對我的,我就怎麼還回去,都是第一次做人,憑什麼讓著你,不要仗著你和我的關系就肆意妄為,我不是對誰都有好脾氣。

2、如果喜歡佔八分,那麼自尊留兩分,我愛你但我也需要愛自己。祝你混得風生水起,也祝我的孤獨擇日而止。

3、當你努力成輝煌,萬人擁護為帝王,當你落魄悔斷腸,身邊一群白眼狼。

4、真正的牛逼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你患難的時候還有多少人認識你。

5、小時候總怕別人不喜歡我,拚命迎合討好,被人誤會恨不得抓著對方衣領解釋三天三夜。現在越活心越大,不喜歡就不喜歡,大路朝天各走一邊,我這么可愛有趣,好同情你不能和我做朋友。

6、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說,腦子和教養,希望你有一樣。

7、人生就是該樂觀點兒,即使身處地獄,你也收獲了魔鬼的身材。

8、我的內心,遠比你想像的要強大。

9、太講究理智,容易與人產生摩擦;太順從情感,則會被情緒左右;太堅持己見,終將走入窮途末路。

10、如果有一天,你怪我沒有好好愛著你,你要記得,是你沒有好好珍惜過我,謝謝你的無情,練就了我的絕情。

11、對一個人最好的報復,就是把他當成路人甲。

12、人生就像一場舞會,教會你最初舞步的人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場。

13、別跟三觀不一致的人爭執,別向不關心你的人訴苦,別對不喜歡自己的人討好。

14、至此,你我陌路,縱有千般不舍也不過是喜歡過而已。

15、別為了那些不屬於你的觀眾,去演繹不擅長的人生。別人怎麼看你,和你毫無關系。你要怎麼活,也和別人毫無關系。

16、你要相信時間,最終你會把那個如命的他忘得徹徹底底一干二凈。

17、你喜歡什麼樣的我,我可以演給你看。

❷ 3《道德經》第三章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注釋】

1、虛心,使內心寧靜、心胸開闊、心量放大,格局大,境界提升

2、實腹,生活安飽、肚子充實,代指安居樂業。

3、弱志,減少慾望,使心性柔韌有生氣。養謙謙君子之氣。

4、強骨,筋骨強壯。皆為使動用法。

5、無知無欲,無機心、不耍小聰明,無貪欲。守其真心,心靈純真澄靜。

6、智者,心眼多,自作聰明的人

7、無為,無形、順任自然的態度去處理一切。而不是無所事事、無所作為。

【譯文】

        不崇尚標榜賢才,使民眾不起爭心;不炒作炫耀難得的貨物,使民眾不去做盜賊;不展現能引起人私慾的東西,使民眾心不受惑亂。所以聖人的治理,使民眾虛心、飽腹;減弱民眾的慾望,強壯民眾的身體。使民眾常保持無知無欲的自然淳樸狀態,那些詭計多端的人就不敢耍詐。以無為來治世,則沒有治理不好的。

【經解】

        這一章,被很多人粗淺地理解為愚民之術,其實,哪有那麼簡單。用相反相成的方式來理解,越琢磨越感覺深刻。

        其中,「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三點尤為張目。

        首先這不尚賢,就嚇人一跳,這不是不重視人才嗎?其實在老子時代,諸侯混戰,網羅人才、賢士作為稱王稱霸的資本。春秋無義戰,在這個時代被重用的賢士, 在道家看來,其實就是助紂為虐的人。亂象紛呈,人為之過,這「尚賢」的葯方,後遺症是非常大的。

        一是這賢的標准本來就難定,主觀性極強;二是一有絕對化標准,便會導致許多偽裝的言行和僅為了符合標準的投機行為;三是賢者不一定是能者,所謂「賢者在名,能者在職」,就像現在很多盛名之下的人,其實難符一樣。

        綜上可知,老子對坐在對面的「侯王」講的不尚賢的道理,其重點在於說,不特別標榜某一個「賢」標准,大家都按自然的趨勢發展;反之,則必然弄虛作假,終至不擇手段去爭取那個「賢」的模式。 於是便爭,於是便慢慢勢同水火,就像現在的評職稱、評級別、評獎的情況一樣。

        其次,這不貴難得之物,使民不為盜,是說類似金銀珠寶這類稀缺的東西,其實並沒有那麼高的價值,是被過分寶貴炒作出來的。不把它炒作為珍貴的,就不會有那麼多人為得到它成為盜賊。老子這話其實是對當時統治者奢糜之風的批評,是道家極簡主義生活方式的一種表達。

        其三,這不見可欲,不是不見到,而是別炫耀、別得瑟。其實這句話就是緊接著「不貴難得之物」,老子的意思是:你們這幫侯王、官吏們,貴難得之物還不算,還到處去炫耀、張揚、嘚瑟,搞得民心亂了,對你們的仇恨、嫉妒便會導致鏟平主義行為,這就是老子的警告。

        總攬老子這一章,核心邏輯就一句話:人生不僅要會做加法,還要會做減法一一減求名、逐利、炫耀的強烈慾望,這樣才能減少民怨,帶出好民風。可見,老子這話是給統治者講的,若說老子這是「愚民之術」,就南轅北轍了。

【淺談】

            本章結合家庭教育談以下幾點: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結合自己陪讀,與本章聖人的告誡最關鍵的是家長首先做到虛己心。主席教導我們「虛心使人進步」。這也是老子在《道德經》反復強調的道。

        我個人感覺在這點上和近年非常火爆的「吸引力法則」(此法則可能會被傳銷組織利用。我們今天講它積極的一面)有異曲同工之妙。虛其心,是大其心。天地為橐龠,虛而不竭,動而愈出;聖人大其心,為而不爭;你我大其心,使己進步;進而影響孩子大其心,從而無中生有,爆發小宇宙。

        當然吸引力法則的前題是合道。尊道貴德,這樣你怎麼說話,就有怎麼樣的人生;你怎麼努力,就有怎麼期望的人生;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每個人材質不同,當然命也不同,就像這世上有花有草有參天大樹。我等平凡如小草,不曾有花的芬芳,也不會如大樹那樣挺拔,但幸運有屬於自己的土壤,可以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徜徉著風雨的洗禮,靜靜的,慢慢的向上生長著……這也是非常好的命。只要努力生長,便一定可以綠萌覆蓋大地,一樣美麗。同樣,自己的學習生活,從陪讀開始並堅持、並堅信,每天1%的學習,必將成就100%的自己,成長一直陪著我。用正能量、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現實。這樣,不斷完善自己的修為。那麼天道輪回,天道酬勤。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其次,老子講的虛其心,還有謙虛之意。即其三寶之「不敢為天下先」。謙虛使人進步的原因從易經的謙卦講更透徹。謙卦(十五卦)謙。亨。君子觀此卦象,以謙讓為懷,裁取多餘昀,增益缺乏的,衡量財物的多寡而公平施予。北宋易學家邵雍解:「謙和忍讓,尊人自卑;利用謙虛,萬事可達。」從此看:表面父母示卑弱於外,其實更是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使其獲得長足進步的長遠發展之道。

        一個人在社會上真正能立足,我認為起碼需要不斷加強三種能力建設:虛其心;實其腹(強其骨);弱其志、去小我、擴人脈。

        其一,虛其心,充實大腦,多讀書,尤其讀像《道德經》這樣經典的書籍,即為學日益,培養持續不斷的學習能力

        其二,強身體,實其腹,強其骨。沒有這個前面這個1,其他都是零。五年來,我每天堅持至少一萬歩不間斷,每天這短短的六、七公里,可能三個月、半年,一年都不會有明顯效果,但二年、三年,五年的堅持不懈,個人狀態絕對和不鍛練的人明顯不一樣。而且也絕不要聽別人說每天走這點,是湊數,老子雲:「合抱之木 生於毫末;九層之台 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傻傻的堅持,必有大成

        其三,弱其志,方能擴人脈,這是一個人成長的最基本法寶。「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只有堅持為他人,為眾生服務之初心,方能真正成就自我!

        人生就是如此,不為自己,而負起真正的責任,自己改變了,孩子也會在不言之教的影響過程中開始真正的內心回歸之旅。現在回想起來,感謝《道德經》!感謝老師的大愛付出!

        作家馬德說過:「這個世界,看似周遭復雜,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質上,還是你一個人的世界。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凈。你若簡單,世界就難以復雜。」

        你現在的狀態,是過去的你用努力換來的;你未來的狀態,是由你現在的努力決定的。有質量的人生,不是走向復雜的世故,而是回歸到簡單的天真。幸福始於簡單,痛苦源於復雜。

❸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具體怎麼翻譯

翻譯:

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誇,所以才能長久。

一、原文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也哉!誠全而歸之。

二、譯文

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窪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少取便會獲得,貪多便會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天下事理的範式,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誇耀,反能得有功勞;不自誇,所以才能長久。

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古時所謂「委曲便會保全」的話,怎麼會是空話呢?它實實在在能夠達到

三、出處

《道德經》

(3)道德經自尊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二、作品賞析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三、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❹ 老子的「自矜」「自伐」「自是」都是什麼意思呀

1、自矜:老子所示為自尊自大。本意為自負;自誇。

2、自伐:老子所示為自誇功績。本意為自戕;自己敗壞;自誇;自誇其功。

3、自是:老子所示為自以為是。本意為自以為是;自然是;原來是;從此;猶只是。

出處:出自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翻譯: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

(4)道德經自尊擴展閱讀: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原文及翻譯:

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翻譯: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為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勛;自高自大的不能做眾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為,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為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踮著腳尖的人站不了多久,步子跨得太大的人走不了多遠,自己看自己是看不清楚的,自己認為自己正確的人是不會得到別人的贊揚的,自己吹噓自己是沒有作用的,自己認為自己了不起的人是不能持續進步的。從道的角度講,這就好比吃的太多了以後身上長出的贅肉,看著都難受,因此有道之人是不會這樣做的。

❺ 道德經閱讀心得體會

道德經閱讀心得體會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道德經閱讀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道德經閱讀心得體會1

《道德經》一書是老子的著作。它包羅萬象,博大精深,它向人們詮釋哲理。從古至今它影響著無數的炎黃子孫,並且帶著中國古文化的精髓走向了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元素。

在我校開展了學習《道德經》的熱潮。剛開始是枯燥無味的,可是在反復的朗讀背誦下,我的求知慾開始蠢蠢欲動。就像有一隻無形的手牽引我走向另一個世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十二個字是通篇的總綱。老子向世人詮釋了同為道卻又行不同道。一個人的人生道路是由不同的走法的,一是順其自然,返璞歸真的聖人之道。另一條是追求外在名利的常人之道。行走下來卻又擁有不同的人生,而我們走的又將會是什麼道呢?在社會的大環境下,我們在努力的學習,不停的前進,也許身心具疲,卻不敢放慢腳步。把本應屬於我們的快樂丟失,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常人之道,只為求功利之名。畢竟我們只是滄海一粟,所以我們選擇了必須走好我們自己的道,在途中少留下一些遺憾吧!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自古有和無的對立和統一是現實世界一般的存在方式。老子的有無論從世界本體上確立統一規律,有無慾望的本身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用心去感悟才會擁有大的智慧,才會更好的改變自己去為改變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在《道德經》這五千餘字中,它像我們闡述了,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它具有無限的潛在力,同時也為人類樹立了行為准則「仁、義、禮、智、信」這些美德是人類靈魂的精華所在,人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為就要為於社會於人類有益的事。不為就是不做那些損害社會損害大自然的事。遵循自然之道才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人們只有秉承就先賢得美德,人類的文明在會在慾望中得到升華。

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你的一生,它就像良師益友,伴隨你走遍人生的旅程。我希望大家可以共享《道德經》,讓流傳幾千年的文化精髓來洗滌你的心靈。這只是我對《道德經》膚淺的理解,只希望與大家共勉。

道德經閱讀心得體會2

「無為」就是合道之為。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狀態稱作「無」(無,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麼也沒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運行,布生天地和萬物。可見「道」就是世界產生、發展、變化的本原,是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現在所稱的事物運動的客觀規律,「無」是道的根本屬性。「無為」即是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採取的管理對策,是在對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有透徹理解後而採取的最簡單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無為」是一種管理理念,更是一種境界。

那麼怎樣才算是「無為」?怎樣實施和推行「無為」?由於現階段對世間萬物及其客觀規律的認識還很有限,對這些問題也許還沒有準確一致的答案。但個人認為「無為」必有以下特點:

無為」以平等為基礎。雖然用現代科學的眼光看,天下萬物因進化程度或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動物、有機物和無機物等的分別,但在老子看來,天下萬物都是由道產生的,它們既沒有高低之分也沒有貴踐之別。在天地和聖人的眼裡它們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都是一樣的、平等的。從人類社會的角度看,天下萬物有些是我們生活所必須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從某種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們都是道安排給我們的朋友,它們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為天地萬物一員的人,不能也不應該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其它萬物的生死。比如細菌會使人類致病,許多人都討厭它,但現代科學已證明如果地球上沒有細菌,動植物的殘體將無法分解,綠色植物將因缺乏養分而死亡,人類將無法從食物中得到營養,最後地球上的>生命將會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沒有土壤等無機物,植物就沒了食物來源無法繼續生存,若沒了植物,食草動物就沒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沒了食草動物,食肉動物也無法繼續存在。由此可見地球上的萬物是一個生命鏈條,每一個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們只能按道的要求與萬物平等共處。人和人之間也一樣,雖然膚色不同、語言各異、所從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區別,但在道這個母體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這個世界的平等一員。

萬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樣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樣是必然的結果,因為萬物是平等的,它們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規律即有各自的「德」。誰也不屬於誰,誰也不能命令別人該怎樣生活。世間萬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樣的,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採取無為策略,讓萬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長、生活。

道德經閱讀心得體會3

如今很多人稱《論語》為做官必學,《道德經》為做人必學,想必有一定的道理可遵循,但便不是如如今說法那樣的片面。一本《道德經》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為人等多方面的內容。換一種比較概括的話說可算為一本網路全書,但是《道德經》真正的分類還得算為哲學著作。

老子道家的學術充滿著辯證法,從探討宇宙天地、自然規律的變化入手,提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真正地以人為本,直接從關註明民生,關注社會弱者,弱勢群體出發,老子之道算是弱者之道,對社會人事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道德經》揭示宇宙萬物、自然天地、社會與人等及其運動規律,因而是一個博大的哲學思想體系,提出了很多反映事物運動一般規律的哲學概念,對中國文化以及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黑格爾曾經感慨:世界的哲學故鄉在中國!

在老子《道德經》諸多哲學概念中,我最熟透的算是立身處世這方面知識。下面簡單的敘述一番。

修身為本的主張在《道德經》中有諸多名句:「罪莫大於多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等等。細細體味一下老子對人生修養和處世的'見解,我覺得他的很多話語,句句啟迪心靈,不時地在敲打警示,使人醉之復醒,感到好像在痛飲千年陳釀,愈久愈香。

做人修身處世,是一個古老卻又常新的話題,每每與人細談老子哲學時談到修身處世這話題時,心中總會盪漾起新的體會新的感受。在立身處世這個主張中有一個極為經典的句子——「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取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弱之勝剛,天下莫不知。」柔弱勝剛強,是老子哲學思想中充滿相反想成、對立轉化的辯證法的命題,帶有普遍真理性的意義。剛剛提到老子以水為例的句子的意思是:天下沒有東西比水更加柔弱,可是攻克堅強的東西沒有能勝過它,因為沒有東西可以代替它。微弱的勝過強大的,柔弱的勝過堅硬的,天下誰都知道。可謂水滴石穿,柔軟的水能夠把堅強的石頭穿透。在老子看來,柔弱勝剛強是自然界的一條法則。它比起強能勝弱,剛能勝柔這一表面膚淺的認識而言,柔勝剛,弱勝強,無疑是認識論上的一個飛躍和深化的實例。這句話告訴我們,新生的、弱小的、暫時處在劣勢的事物,最終是要戰勝舊的、暫時貌似很強大的事物的強有力的論證。

道德經閱讀心得體會4

漫漫長夜漫漫長路。真的是一眨眼的功夫,就快踏入職場一年了。

在過去的一年裡,為了彌補自己思維方式的不足,剛畢業就花了7萬多元學習財經類課程、情感管理類課程、創業學徒類課程;年內,休息時間賣各種水果堅果;我做過項目合夥人,現在在努力做自己的老闆,鍛煉自己做項目的能力。這一切都歸結為希望你用勤奮和時間改變命運。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也需要毅力、耐心和智慧。站在23歲的年紀,很慶幸自己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來彌補過去體制的漏洞。天氣好,地方好,人多,一切都會如期而至。

每次看《道德經》,都會讓我理清腦子里的概念,也會讓我思考。「強弱」「好壞」變化如流水;經典說:「故強者亡,弱者生,兵強則木破,強者亡,弱者亡。」古人雲: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其實這也是一種智慧。他教我專注於讓我快速成長的方面。他教我,剛畢業的時候有很多時間和機會。如果我能穩步布局,勤勤懇懇地走下去,時間最終會回報我很多。

每次看《道德經》都會讓我想到「無為而治」的境界。今天我才明白,「無為而治」不是無為而治,而是順應天道,與天、道、法、人的整個體系相結合,這才是真正與體系相合。他教會我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緒所支配。比如我剛畢業,是職場菜鳥。在23歲的節點,我不太可能有所作為。所以用心學習業務流程,努力學習才是王道,並不能證明我有多厲害。我從事的企業是比較成熟的國企500強。他在選擇員工的時候,一般會選擇985/211的大學生,所以在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方面略遜於其他同事。在這個平台上,他並不出眾,甚至毫不起眼,這對於天性堅強,內心驕傲的我來說,也是一種磨礪。

《道德經》給了我很多精神支持,滋養了我的內心。有時候,當我因為奮斗而疲憊不堪的時候,去看這本經典也會讓我擺脫生活和工作中的煩惱。《道德經》讓我感受到最真實的力量,他讓我覺得我現在的生活挺好的。

道德經閱讀心得體會5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游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說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無為老.在《道德經》第七篇里舉了一個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是一部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啟蒙巨著,拉開了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人類對自然規律進行探索的序幕。辯證的去看待它,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經閱讀心得體會6

老子《道德經》是灰色的',好的中華瑰寶,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學。我還記得小時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很出名,但是很出名。」當時不知道從哪裡來的,更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過了幾年,我又不能完全理解道家的這部傑作,但至少我有了一些感觸。

《道德經》主張無為而治。幾千年來,從帝王將相到黎巴嫩人民,都從這本人類文化史上的智慧寶典中吸取了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立命的精髓。如今,社會科學蓬勃發展,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的物質財富越來越豐富,而物質財富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我覺得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中找出我的人生原則,不要和世俗齊頭並進,靜心是安心的基礎。當人的心境達到一種空寂的狀態時,就會一直堅持傲慢自大的作風,在社會、生活、工作中有所作為,有所作為,有所作為,有所務實。

人們常說,閱讀歷史並從中學習是明智的。老子在《道德經》第17章說:「道總是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說消極無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的本意是教人遵循道,不為所欲為,為所欲為。只要你不莽撞,你就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也就是說,「不莽撞」是做某事的保證。什麼是「有前途」?盡自己最大努力在社會上發揮好作用,做好本職工作,承擔起家庭義務就是「做點事」。沒錯,在人類慾望備受爭議的當今社會,如果他能全心全意的照顧好自己的工作,他的心態一定是一直處於一種禪定清心的狀態,不進入禪定清心的狀態就無法克制自己躁動的心。也就是說,神不走極端,但他的心不思考。所以,是全心全意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前提。

《道德經》可謂凝練、珍貴、淡泊、發人深省,顯示了老子扎實的文筆和得心應手的文筆,以及他的創新能力。就是有說服力有說服力!再加上一些經典的例子,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邃,前一篇的呼應,主題的升華,把作者自己想表達的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給人無限的印象和傷感,又有一種自然感,這其實是文章中最好的,也是古代漢語中最好的!

道德經閱讀心得體會7

開篇之前我認為就應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遊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聖人之象。於是留老子於關內,並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遊。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以警後人。

《道德經》只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綉,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一書告訴我們就應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能夠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詮釋!《道德經》一書只有五千餘字,而「道」字卻出現了八十多次,那麼究竟什麼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後幾章多次為道註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里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註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構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註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於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就應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於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道德經閱讀心得體會8

「道可說,非常道……」一陣讀書聲在校園里回盪。自從學校開展了「與聖賢交朋友,與經典同行」的讀書活動後,校園里每天都飄著一種工整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舉辦《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時,我暗暗決定認真學習。

但是當老師第一次帶領我們用清脆的聲音讀《道德經》的時候,我覺得很枯燥,沒有表現出任何學習的興趣。即便如此,我還是每天都不忘看,漸漸的發現自己喜歡上了。所以每天早上,伴隨著鳥兒的歌唱,面對著初升的太陽,我坐在陽台上,享受著新鮮的空氣,開始晨讀。它為我打開心靈的大門,引導我從小成為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看完《道德經》,漸漸發現自己粗心了,安靜耐心的思考,作業里潦草的字跡也變得正確了很多。從閱讀經典書籍中,我也體會到了做人的一些道理。比如文中「知人者智,知人者明;它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還要有戰勝自己的勇氣。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永遠永遠。天地那麼長,因為不是自生,所以可以長生不老。是聖人先他身後身;身外而活。不是因為它無私的邪惡?因此,它可以成為私有的。」意思是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是為自己而活,自然存在,所以能長久。所以,聖人把自己放在後面,卻是德高望重,把自己放在一邊,卻是自救。這難道不是因為聖人不自私嗎?所以他才能形成自己。

在應對競爭時,要敢於迎接挑戰,在應對失敗和不平等時,要用平常心去報道,用恰當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是一味地爭魚死。這樣有助於自救,獲得最終的成功,只有積累才會蓬勃發展。同樣,「無為」是用來寬容待人的。「海納百川,氣度大,牆立千里,物慾剛剛好。」

道德經閱讀心得體會9

放假期間看了《老子》這本書,但談不上什麼理解,只有一些感受和理解。《老子》不是一篇專門講教育的文章,但是裡面還是有很多關於教育的思想。寓意深刻,讓人深思,經常閱讀更新。

把老子的思想轉化為教育,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崇尚無為而治,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相似。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應該順其自然,但過分強調主觀意志。教師權威不應該被孩子感知,這是最好的師生關系。老師和學生都應該處於卑微的地位。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教學。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應該在我們這個時代得到批判性的繼承。

在我們的教學中,如果孩子上課心不在焉,當然可以直接批評:「某某,注意!」老實膽小的可能會震驚,趕緊坐下,但過一段時間可能又復發;如果你有逆反心理,你會看起來很糟糕,甚至嘴裡喃喃自語。老師雖然用心良苦,卻成了學生心中不好的思想,教室里的氣氛會充滿火葯味。有時候學生上課跟老師頂嘴,大家僵持不下都下不了台。學生肯定是錯的,但如果老師表揚旁邊的學生來提醒心不在焉的人,或者讓心不在焉的人回答一個問題,旁敲側擊的影射一下,也是批判性的提醒,轉個彎,大家都很平靜,相安無事,不是更好嗎?

老子認為萬物是對立互補的,所以要辯證地看待問題。俗話說,幸福和不幸是相互依存的,所以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要抱著平常心,順其自然。再者,生活中的每一次相遇都應該被看作是人生成長的歷程,相遇中的精神和能量都應該轉化為自己的人生體驗。以良好的心態對待生活,不要太在意榮辱得失。這樣,我們什麼都不做也能有所成就,沒有人可以通過爭論來與之爭論。

低頭靜靜思考。學生要按照我的思路和問題回答,按照我的指揮棒解決問題。他們還會感受到求知的樂趣嗎?

教育要有法可依,就像《道德經》里說的:「男女各歸本。歸根結底,安靜就是復職。當我回到我的生活,我知道我總是清晰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根源,所以安靜平和地跟隨它,等待它,順應它。說到教育,我覺得,不急,是在盡力,順其自然。

成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教育也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就像老子說的「道是沖的時候用的,或者說不賺錢」。書中有很多地方從自然現象到社會原因。在這篇論文中,你主要生活在普通人之下,因為大海生活在所有的河流之下,容納了所有的河流。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逐漸失去了這種敏感性。我們缺乏從細節中看到真相的能力。這是一種洞察,一種理解,一種解釋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鍛煉。

道德經閱讀心得體會10

《道德經》我認真讀了一年,每一段都是以前背過的,現在每一段具體的文字都忘了,只留下一點點體會,無法用准確的文字來描述。然而,在反思我的經歷時,有幾點經常出現,記錄如下:

1、軟弱。

年輕的時候,我常說某某真的很神奇,但是到了他這個年紀,我就覺得他很正常。每當你認為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時,你總是面臨著最終的苦果。我有點明白《道德經》里的弱點是個好東西,因為我自己真的做不了神一樣的事,知識、思維、技能都是有限的。正是因為明白了原來的自己在理解、思考、能力等方面確實有限,所以要認真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因為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處理好人和事。在每一次治療中,我都看到了一個從未謀面的人和事的閃光點。

2、謙虛和好奇。

正是因為我們感受到了自我極限存在的確定性,我們才明白自我是軟弱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們的人觀察、記錄和整理出來的,構成了書籍和數據的文字記錄。但是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限的,所以記錄的數據會是片面的,後續的結論更有可能是片面的。每當我看到一個記錄,我就開始試圖通過文本的表面來還原事實。當我無法回到錄制的場景時,我會有疑問。這大概是好奇吧。我在生活中通過書、人、事來學習,但由於自身的局限性,看到了自己想看的東西,忽略了一些東西,得出的結論也不一定正確。當我沒有慾望,頭腦安靜的時候,得到正確結論的概率就越高;當我的情緒起伏不定,被貪婪、無知等雜念包圍的時候,我一定會得出一個偏差的結論,導致我陷入困境。每次得出結論,我總是多看幾遍,免得得出偏差的結論。這大概就是我認為的謙虛吧。

3、留著吧。

是陰陽中性線,屬於陰陽蟹。不至於走極端,但我覺得應該保證小我在最大的可能性里。因為我保留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能有最多的幫助,最多的解決方案,最好的處理環境,最後能得到最好的結果。走向極端意味著不斷減少自我獲得的可能性。極端的話,只有一條路:「痛苦之海無邊,回頭是岸」。

4、不勞而獲。

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想著沒事乾的學習,沒事乾的發展。有收獲,卻無話可說。

5、外來的東西一定要反過來。

如果你想少出問題,那就努力平時多出問題。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錢,你通常不會以錢為目標。想要大的成就,就要把平時的成就讓給伴侶,不要一絲一毫的成就。這是源於水靠近道路的事實。此刻的中國,因為嚴重西化,對外國的東西越來越渴望,所以無法乞求,內心不平,偏見偏激。中國的追求是不敗的,在自己的環境中不斷修正最低下限;西方的追求是贏,這是在不斷提升自尊的環境下的最高極限。這個真的很有意思。

6、保持安靜。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他動的越多,消耗的越多。動作越頻繁,反彈壓力越大。在追求權力主宰的過程中,人是真的在做,天是看的。

熱點內容
勞動法在私企 發布:2025-01-13 07:41:46 瀏覽:9
什麼道德問題 發布:2025-01-13 07:29:46 瀏覽:392
法律碩士非法學兩年制 發布:2025-01-13 07:26:04 瀏覽:290
律師楊軍 發布:2025-01-13 07:16:54 瀏覽:149
法治實殘 發布:2025-01-13 07:15:18 瀏覽:311
民法素材 發布:2025-01-13 06:38:02 瀏覽:162
羅馬法對民法的影響 發布:2025-01-13 06:25:34 瀏覽:567
增資經辦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3 05:29:32 瀏覽:666
法律碩士輔導班招生 發布:2025-01-13 04:50:05 瀏覽:336
經濟法概論自考試題 發布:2025-01-13 04:28:41 瀏覽: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