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的人性
❶ 法律與人性的關系
人櫻掘性是關於人的本質與本性,具有三個基本屬性: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歷史上,關於人性的學說枚不勝舉,均是對首判人性的一種理論假設,現實的人性是一致的。人性作為一個社會概念者頌改,與法律存在著不可磨滅的關系:法律具有人性基礎,並以一定的人性為基礎,人性與法律的價值目標是一致的,追求自由、正義、公平等。
❷ 法律制度的人性假設
淺談執法中的法律人性化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08-09-22 17:16:00 ] 作者:張 婭 編輯:Studa_hasgo122
【摘 要】法律人性化的意思主要是指:在立法、執法與司法中,尊重和保護人權,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本文通過對執法與司法中人性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進行分析,提出實施人性化執法的措施。�
【關鍵詞】執法;人性化;必要性;措施��
一、法律人性化�
法律與人性的探討在法律理論研究上有一段很長的歷史,西方國家認為,人有理性、非理性;傳統文化認為,人分性善和性惡,之所以需要法律,就是要用來矯正人的非理性行為和人的惡習。法律人性化由專門用語向普及化發展,如「制度人性化」、「立法人性化」等等。其表達內容與西方國家認為的良法應尊重人權,保障人權,限制政府的權力等有較多的共同之處。概括來說,法律人性化的意思主要是指:在立法、執法與司法中,尊重和保護人權,以人為出發點和歸宿,一切為了人;理解人的正常情感和需求;尊重人、信任人、關愛人、培養人,使人健康全面地發展;把人不僅僅當作國家、集體的人,還應把人還原為個人,並與家庭、親屬和環境聯系起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立法、執法和司法方面的改革,其價值選擇的人性化取向愈來愈明顯。據報載,今年8月27日上午,27名被判刑的罪犯在北京市房山區法院簽下「社區矯正保證書」後,開始「回家服刑」。這是北京市今年推出的司法改革措施之——社區矯正,這是執法人性化的體現。再如刑事立法中的緩刑、假釋制度是立法人性化的表現,說明法治人性化改革已經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以下從執法角度談談我國人性化執法的必要性。�
二、目前我國刑事執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人民警察必須依靠人民群眾、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傾聽群眾的意見,接受群眾的監督,必須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努力為人民服務。這是對人民警察宗旨和要求的規定。然而,在刑事執法工作中,不能不令人遺憾地看到,刑訊逼供、濫用強制措施、超期羈押等反人性化執法現象屢屢發生,以至發生犯罪嫌疑人死、傷情況。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部分民警執法思想不夠端正,缺乏嚴格公正執法的思想觀念和人權觀念,漠視犯罪嫌疑人和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在偵查辦案過程中,漠視犯罪嫌疑人生命權、人格權;特別是對犯罪嫌疑人看管不力、人身安全不能保障;有侮辱、辱罵甚至體罰犯罪嫌疑人現象;對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的合法權利,未予及時告知或不告知。�
2、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特權」思想,依法辦案、文明辦案意識亟待加強。「以管人者」自居,而認為犯罪嫌疑人都是專政對象、低人一等,無所謂尊重不尊重;在審訊過程中,時有動手動腳、變相體罰犯罪嫌疑現象;隨意使用留置、傳喚等措施,適用程序不規范;在偵查辦案中,「重打擊、輕保護,重實體、輕程序」。�
3、部分民警辦案素質不高,執法隨意性大,證據意識淡薄,執法質量低下。有些民警在辦案中不會全面收集證據、科學固定證據、綜合運用證據,不善於運用法律手段、技術手段揭露犯罪和證實犯罪;有的民警頭腦中沒有執法質量這根弦,存在有「先入為主」的思想,在證據不到位的情況下,就隨意對嫌疑人採取強制措施,對法律禁止的執法行為,屢禁不止。�
4、執法行為方法簡單、態度冷漠,對人民群眾沒有感情、缺少人情關愛。對群眾報案求助推諉、扯皮,特別是對不屬於自己管轄的案件不能耐心接待,造成一些群眾心理上難以接受;責任心不強,出勘現場不及時或延遲調查取證,使一些案件成為疑難案件,造成群眾來信來訪;不能正確樹立「親民、利民、為民」思想,對群眾缺乏感情�
三、人性化執法是時代的呼喚�
當前,隨著我國依法治國的推進,尤其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提出,要求執法工作「以人為本,執法為民」,而執法中存在的各種非人性化行為也要求執法的人性化,時代的發展要求廣大幹警在人民群眾中樹立「衛士」、「公正」、「親人」的形象,真正推行人性化執法。
2)正義、自由、符合預期等是立法人性化的價值取向。正義的觀念在西方源遠流長,它的概念也包羅萬象。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不同階段不同流派的學者都對正義作出了各自不同的界定,但從正義的歷史發展來看,正義也有著一些公認的內核,那便是它被認為是人類精神的某種態度、一種公平的意願和一種承認他人要求和想法的意向。「給予每個人以其應得的東西」乃是正義概念的一個重要和普遍有效的組成部分。人作為社會動物,有自我保護的本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這些都是基本的人性也是法律所必須承認的。而「給予每人所應得」的立法正義觀與人的本性正相契合,因而必然成為立法人性化的基本價值取向。
至於自由,更是人本性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是人的潛在能力的外化。只有處於自由的環境之中,人的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才能最大限度的實現生存價值。人和自由,正如魚和水,須臾都不可分離。法律保障自由的實現也限制著自由的范圍,人性化的法律必然要以保障公眾的自由、實現個體的自由為目的,通過合理的限制來保證自由的存在和最大程度的實現。
人作為一種高級動物,除了情感和慾望的沖動之外,還有理性的思考,而作為理性的人,在生存和生活中必然有一個先在的預期,這種預期可能是先驗的,也可能是基於經驗而產生的。它為人們的行動以及相互之間的交往提供了一個大致的方向和路徑。那麼,筆者認為這種基於理性的預期是人本性所固有的一面。作為規制人們行為的法律,它的主要功能也許並不在於變革,而在於建立和保持一種可以大致確定的預期,以便利人們的相互交往和行為。但是法律的預期並不必然與人類本性的預期相一致,它可能支持人類的預期,同時也可能背離這種預期。而作為充分體現人性化的法律,則必然要求與人性的預期保持一致。當然,我們說人性有善有惡,人性化的法律正是要抑惡揚善,本文重點討論的也正是人性化的法律要與美好的人性相協調。
正義、公平、平等、自由、秩序、符合預期等價值,莫不與人性息息相關,是人天性所追求和嚮往的。立法要實現人性化,必須要以這些價值作為基本的取向和目標,才能真正實現法律的良法化,才能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並獲得社會成員普遍的服從。
(3)保障人權是立法人性化的核心內容。法治為什麼和人權有如此緊密的聯系呢?在法治主義者看來,法治永遠都是人性現實的不可或缺的支點。法律之所以對人有意義,是因為法治蘊含了人類的價值和尊嚴。其實這種看法暗含著一個應然的判斷。我們認為法律之所以要保護人性以及能保護人性,主要是因為人性是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一,在現實性上就是我們所稱的人權,在原初狀態上是我們所稱的人的應有權利,即道德權利。實現這些權利就是促進人的發展與完善,這是社會發展的目標,也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尺。
然而人類的歷史並不像浪漫的人道學說描繪的那樣,以人為起點和目的,是所謂人性的實現或外化的過程。相反,人類歷史是一部交織著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歷史,「輕視人、蔑視人、使人不成其為人」的情形時常發生。只有把人的發展、完善這一崇高目標宣布為一項重要的原則,並藉助社會強制力來保證實行,才能創造出美好的社會制度,有效地促進人類進步。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第一,人權是一個以人道為社會進步目標的目的性概念;第二,人權是一個以人作為人道主體的主體性概念;第三,人權是一個以權力來推行人道的權威性概念。從上面的三個概念的含義來看,人權表明了人作為社會關系主體的地位。人權的主體是人,而且是處在特定權利義務關系中的人。人權不僅把人道要求落實在具體的、實在的個體發展與完善中,而且這里的個體是人道的主體,而不是人道的客體與對象;人權概念里的人,是權利主體,而不是由帝王將相施以仁義的對象。而作為一個法學上的權利概念,人權不僅指承認人們享有的某種實際的符合人道精神的利益和需要,而且它把享有和滿足這些利益需要宣布為人的權力。因為,一個人僅僅擁有某種利益、享有某種福利,而不是有權力去擁有或享受它們,這種擁有或享受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是極其微弱的,它不能轉化為主體的道德資格和法律資格,隨時可能被其它的考慮所忽略。因此,人的權利的實現當然要藉助權力的力量才能獲得實現,這種權力就是以法治所表示的力量。因而,我們說,立法人性化的核心內容就是保障基本的人權。
四、回顧與展望
通過以上的實證分析和理論探討,我們可以看到「法律人性化」的要求已經成為國家和社會生活發展的趨勢,我們在立法和法律實施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不可否認的是仍然存在著很大的缺陷,有些立法只是立法而已並未真正付諸實踐或者說並未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為了彌補這些缺陷,我們需要建立真正的立法人性化機制。
首先,立法應當建立在對人性正當考慮的基礎上,深入、細致地理解人的本能和人道,並與立法目的相結合,所立之法應當是立法者深思熟慮的結果,這就要求建立理性的立法過程。其次,應當建立立法的主體機制。人性化立法要求人必須是立法的主角,立法者與被立法者達成身份上的一致,讓公民成為立法的主體。最後,應當建立立法的民主與溝通機制。立法者可以通過聽政程序、民意調查,甚至網上投票、立法熱線等各種方式與民眾溝通,了解民眾的需求、意願和看法,並將它作為決定法律內容的重要因素給予考慮,以保證所立之法更符合人性化的要求。
當然,若要使立法真正達到人性化的目標,所依靠的不僅僅是一個理論上的說明,更重要的還是要付諸於實踐,在實踐中通過不斷地競爭和試錯以得到形式各異的反饋,從而不斷地趨於完善,並最終促成法律人性化在執法和司法領域內的真正實施。
【參考文獻】
[1] 張德淼、陳柏峰:法律人性化——一個概念的澄清[J].法商研究,2005(1).
[2] 博登海默著,鄧正來譯: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3] 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4]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
❸ 為什麼學法律的人看待人性很透徹
個人覺得,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識,對一些社會現象,能保持比較理智、冷靜的心態,在魚龍混雜、真假難辯的滲高信息中能客觀的分析判斷,得出自己的看法,而不至於一根筋,只能人雲亦雲,跟在別人後面瞎起鬨。
當然,半瓶醋不行,甚至比全然不懂更誤事,因叢握尺為這樣的人往往自以為是,提出似是而非的一些觀點,卻反而有更多的人皮游相信。
❹ 法學專業的學生是不是都覺得自己特牛逼,因為自己懂法律,是這樣子嗎
法學專業的學生並不牛逼!引用張明楷的話說,法學是典型的先苦後甜、勝者通吃的長線專業。回必須經受答各種痛苦的經歷,無法承受的人趁早出局。入學第一天法學專業的學生就應該知道,這個專業要背最厚的書,參加最難的考試,忍受最低的一次就業率,更重要的是,必須在精神上脫胎換骨。法學是成年人的工作,如果不快點毀掉他們的童年,他們就無法真正成熟!法學是統治者的事業,如果不毀掉他們的平民心態,怎麼能進入領導者的行列! 法學是研究人性惡的科學,如果不深刻的直面邪惡,他們又怎麼能徹底的明白正義!所以,法學專業的學生不僅不牛逼,反倒只能是苦逼,但是,能夠走過這份苦逼而依然保持興味盎然,那之後或許應該肯定他們多多少少算是了不起的!
❺ 法律學多了就漸漸喪失了人性
法律學多了就漸漸喪失了人性
法律學多了就漸漸喪失了人性,現在很多人在選擇專業的時候都是會選擇法學的,無論是高考還是研究生考試,法學都一直受廣大同學們歡迎。以下看看法律學多了就漸漸喪失了人性。
法律學多了就漸漸喪失了人性1
原意是想告訴學法之人,不要因為自己法律人的身份就以高高在上的態度做題(判案),要有樸素的常識和人性。
說到喪失人性首先就會想到著名的「不做人」的dio,而dio正好是學法律的,與這句話完美對應,不可謂不妙。
希望各位法律人士保持初心,不要成為法律的機器人。
2022學法學專業以後就業方向是什麼
一、公務員
傳統觀念認為,在公、檢、法系統從事檢察官、法官、行政機關公務員的工作是「鐵飯碗」。這類工作的薪資報酬和社會地位都比較高,是和咱們法學專業對口的工作。
想要成為法官、檢察官,小夥伴們首先必須通過國家統一的司法考試。司法考試可以說是法學專業畢業生最重要的考試,過關率在30%左右,如此嚴苛的過關率正是為了保證司法系統工作人員的質量。另外,想進入公、檢、法這樣的單位,除了需要通過司法考試以外還要通過國家公務員考試。
但是,隨著法學專業的擴招,公、檢、法單位的人員漸趨飽和,小夥伴們想要成為一名公務員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雖然如此,小夥伴們也不要輕言放棄,至少為自己拼搏一次,實在艱難也不要一味堅持,咱們法學專業可以選擇的就業方向其實很多。
二、律師
依舊的黃金職業。律師這個詞總會讓人想起思維敏捷、風度翩翩等詞語,與枯燥的公檢法從業環境相比,一直是年輕的畢業生們的理想選擇。律師也作為社會公認的高收入階層,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加入wto,律師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懂英語和國際法的律師職業前景十分看好。
律師的收入根據能力大小,高的年薪能拿到30萬元甚至數百萬元,低的可能只有1萬元左右。根據經濟法、勞動法、知識產權的專項不同,收入也會有差別。目前我國對律師的從業資格採取的是嚴格准入制度,必須通過全國司法考試。
三、公司法律顧問
畢業生們的新選擇。法律顧問是我國目前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人數最集中的一部分。主要服務於企業的法律事務部、法律咨詢部以及知識產權部等,還有一部分供職於政府法律咨詢部門,但是這一部分不是一般本科生能夠做到的。
一般政府部門對咨詢人員的學歷要求較高。至於薪水,外企中的法律服務人員年薪10萬左右,要求精通英語或某國語言;大型國企和民營企業開價在年薪在5至7萬左右,但是對於不同的大學和專業也有所不同;小型企業開價則在年薪2萬左右。
單學科就業:讓優勢發揮到最大。除了律師和法律顧問人員之外,由於法學概念上的廣泛涵蓋性,也存在著大量的單學科優勢就業。一般此類職位對專業要求較高,人數較少,但薪水絕對高
四、法制宣傳
對媒體感興趣並且有相關潛力的小夥伴們可以將眼光轉到法制宣傳方向。這類工作大多是在各級電視台和報社的法制欄目擔任主持人、編輯或者評論員等等。現在媒體越來越重視節目的專業化,在招聘有關法律類節目和欄目的從業人員時,更看重有法律專業背景的應聘者,這類人才的加入有利於節目專業化。
這類工作要求小夥伴們不但掌握扎實的法律功底,而且要有節目主持的潛力和標準的普通話。如果是做編輯,就需要較好的寫作能力。小夥伴們不用自卑於缺乏播音主持的專業基礎,只要你的心中有一個「主持夢」或者「編輯夢」,就可以勇敢嘗試,法學的專業背景會帶給咱們不同於別人的優勢。
五、其他方向
會計師和審計師也是不錯的選擇,小夥伴們需要參加註冊會計師考試,拿到資格證書。法學出身的`小夥伴們精通我國的商法、稅法、經濟法和審計法等的相關規定,往往會受到企業家們的青睞。
新型商務律師主要針對商務活動中的法律問題開展工作,比如代理追債、代理商務談判等。這類律師可能身兼好幾家企業的法律顧問或者外部董事,專業知識的要求相當高。剛畢業的我們還不能成為商務律師,但可以將其作為目標,在長期的工作中磨練自己,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商務律師。
另外,小夥伴們還可以去煙草專賣局、進出口動物檢疫局或監獄管理部門等政府強制監管部門工作。
咱們法學專業學習的法律課程非常廣泛,這固然有多而不精的弊端,但也為咱們開辟了更多的就業方向。任何一項工作都有其側重點,咱們只要選定合適的工作,加強學習咱們薄弱的知識,突出咱們本身的優勢,就能在工作中慢慢成長起來。
2022法學專業就業前景好不好
從律師從事的工作又可以把律師分為訴訟律師和非訴律師。概括而言,訴訟律師是指需要參與訴訟(糾紛解決)的律師,非訴律師是指無需參與到訴訟活動中的律師。
訴訟律師和非訴律師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工作內容、工作強度、薪資、職業方向等方面。
工作內容是訴訟律師和非訴律師最大的區別。絕大部分訴訟律師從事民商事、刑事訴訟有關的工作,俗稱「打官司」。而非訴律師則更多涉及ipo、m&a、合規、境外投資等領域。因此對於訴訟律師來說,良好的法律功底和較強的業務技能非常重要,而對於非訴律師來說,出色的英語能力、法律文書功底更為重要。此外,從事刑事辯護業務的訴訟律師需要面對較高的職業風險。
從工作強度上看,非訴律師常常必須面對無休止的加班、在家工作和節假日加班,內資所的工作強度略低於外資所。高強度的加班要求非訴律師具有良好的抗壓能力和身體素質。相對而言,訴訟律師的工作強度低於訴訟律師。
從薪資來看,非訴律師的薪資相對較高。頂尖內資所給本科生的起薪能夠達到2萬元/月,同時還有一筆可觀的年終獎。訴訟律師的薪資差異較大,在一些案件來源比較稀缺的律所的訴訟律師往往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
從職業發展來看,訴訟律師在發展數年後往往面臨開拓案源的問題,該問題在規模較小的律師事務所更為嚴重。非訴律師相對更依賴團隊,獨立開拓案源的壓力相對要小得多。在工作數年後,無論是出色的訴訟律師還是非訴律師都有可能成為律所的合夥人。
法律學多了就漸漸喪失了人性2
1、法學專業簡介
法學專業培養學生具有良好法學思維,掌握法學基本理論和系統法律專業知識;熟悉我國法律法規及有關政策,具有社會責任感和擔綱精神;了解外國的法律和法學動態;能夠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法律問題;
具有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掌握律師實務、司法鑒定、法醫等技術知識;有較好的外語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生成為既能從事立法工作和司法實務,又能從事法學教育和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法律專門人才。
2、法學專業就業方向
本專業學生畢業後可到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後主要在金融、專業服務、互聯網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金融/投資/證券
2、專業服務(咨詢、人力資源、財會)
3、互聯網/電子商務
4、新能源
5、法律
6、房地產
7、制葯/生物工程
8、其他行業
從事崗位:
畢業後主要從事法務、律師、專員等工作,大致如下:
1、法務專員
2、法務經理
3、法務主管
4、法務
5、律師助理
6、法務助理
7、律師
8、法務總監
工作城市:
畢業後,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就業機會比較多,大致如下:
1、北京
2、上海
3、深圳
4、廣州
5、杭州
6、成都
7、武漢
8、南京
3、法學專業就業前景
法學專業,曾一度被人們公認為是捧著「鐵飯碗」的好專業,但是隨著公檢法單位人員的飽和、法學畢業生人數暴增等,法學就業的寒冰期已到來。這種現象已經不僅僅存在於一般本科生就業的情況中,而且一些知名的法學院校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法學專業是朝陽學科,從社會需要來看是大有發展前景的。從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來看,法學類專業整體薪酬水平,相比之下比其他行業要高些。
隨著國家經濟、科技和社會的發展,我國法制建設也處在一個迅速發展和逐步完善的時期,特別是我國「入世」以來,社會對法律專門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各經濟組織、律師事務所對法律專門人才的需求尤為突出。
但不可否認的是,相對於經濟類、財經類等一些專業就業難度來說,法學類就業出路較窄。甚至是重點大學的畢業生,也因為種種原因沒有進入法律系統的。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社會對法律人員素質要求非常高,再加上法院、律師事務所等相關法治部門無法接受這樣大批的學生湧入,多數學生畢業後只能轉行。
法律學多了就漸漸喪失了人性3
一、法學專業就業前景
本專業培養系統掌握法學知識,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立法機關、行政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仲裁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從事法律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從社會需要來看法學專業是大有發展前景,但不可否認的是,相對於經濟類、財經類等一些專業就業來說,法學類就業出路相對較窄。
我國目前的`法學類專業設置根據所在院、校的側重點不同,人才培養方式也各具特色,主要有三種:專門的法學院,如中國政法大學;綜合性大學里的法律系或法學院。
如北京大學法學院;以理工科專業為主的院校,如清華大學。專門的法學院學科劃分較細,專業化程度高,可使學生接受系統的教育;綜合性大學里的法律系或法學院的特色在於可以發揮多學科優勢,學生可以跨系選課,有利於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就業難的影響因素
第一、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之間存在沖突。法學畢業生取得法學學士學位,卻不能立刻從事與法律專業關系極為密切的法官、檢察官、律師、法律顧問等法律職業的工作。
必須要通過司法考試,這項考試一般在每年9月份考試,其最大的特點在於難度大,通過率僅為10% 左右。法學畢業生通過四年的法學專業課學習,卻因為不能通過法律資格考試,而被與所學專業具有最密切關系的職位拒之門外。
第二、畢業生就業傾向於政府機關、公檢法等機構由於職位有限,因此在報考公務員中會出現幾百個人競爭一個崗位的局面,這樣必然導致大多數畢業生遭到淘汰。
第三,法學專業畢業生轉行發展困難,其他專業畢業生又大量湧入法律行業,使得原本就激烈的競爭更加嚴峻。現有的司法考試體制並不限制其他專業的人報考,很多其它專業包括自考法律的畢業生通過率也占相當一部分。
三、就業方向
律師:要求通過司法考試,有一定工作經驗。律師作為社會公認的高收入階層,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但由於現階段國內法律本科人才供給過多,而社會對本科法學畢業生的質量認同程度下降,因此就業情況不是很好,但優秀的畢業生特別是研究生的需求還是很有前景。畢業生入行可先從律師助理職務入手。
公務員:最近幾年的公務員考試報名情況的火爆已經清楚地反映了這個職業的吸引力。
❻ 法學的本質是什麼
法律的本質是公平正義,外化為法律條文與立法、執法的機構與人員。古代先賢有的認為人性本善如孔子都倡導教化人向善以德服人,有的認為人性本惡如荀子與法家等倡導法制制度。西方宗教認為人生而有原罪即人性惡,需要制度的約來,這種制度可以是教義,教人向善。發展到啟蒙運動教義淡化,人權,法制強化。這都是從人性本源出發,追求公平正義。
❼ 法律不外乎人情是什麼意思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瞎稿,道德也即人情,法律的存在就是為了維護人情的存在。法律一般不會超出人類的情感之外,即基本符合社會的倫理道德,人的感情思想。也就是說,法律富含人性化。中,「人情」不能作社會上流傳的人情世故來理解,而是指人類的情感。
我國現行的社會制約主要靠法制和道德,在法制還不完善的情況下,主要靠道德支持,然後法制再把公眾道德轉換為法律規范人們,故而在運用法律之時要考慮事件的來龍去脈,綜合處理,不得只憑結果判斷與定罪。
(7)法學的人性擴展閱讀
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規范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嚴謹性。它由特殊的邏輯構成。構成一個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范。每一個法律規范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行為模式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所提供的標准和方向。其中行為模式一般有三種情況:
①、培神告可以這樣行為,稱為授權性規范;
②、必須這樣行為,稱為命令性規范;
③、不許這樣行為,稱為禁止性規范。
❽ 中國的哪個朝代的法律是你覺得最人性化的
中國的哪個朝代的法律是你覺得最人性化的?
還有網友認為漢代的法律應該是人性化的,通過大漢天子就可以看到,漢武帝的自律和眼界,由於他統治的時代很勵志,所以才有了更好的漢代盛世,才會有如此優秀的成就。由此可見,法律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保障,才能很好地處理問題,我們國家的法治建設也是與時俱進,成為我們經濟發展的保證,大家覺得現在的法律好嗎?
❾ 法律不外乎人情是什麼意思
「法律不外乎人情」意思是:法律是道德的底線,道德也即人情,法律的存在就是為了維護人情shu的存在。
法律一般不會超出人類的情感之外,即基本符合社會的倫理道德,人的感情思想。也就是說,法律富含人性化。中,「人情」不能作社會上流傳的人情世故來理解,而是指人類的情感。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
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坦舉州些國家則會以它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9)法學的人性擴展閱讀
一些法官缺乏最起碼的法律敬畏,喪失最基本的職業道德,批條子,打招呼,跑關系,權大於法,錢重於法,讓蔽情過於法,甚至甘心充答旁當黑社會的保護傘,導致同案不同判,出現一起又一起的冤假錯案。
本來,走進法庭的那些弱勢無助的受害者,都是把法律作為維護自身尊嚴和合法權益的最後一線希望,在他們的意識中都把法官想像為公正無私、懲惡揚善的拯救者形象。司法腐敗,不僅嚴重地動搖威脅著法律的平等性、權威性,也極大地扭曲消解著人們的公平觀念、法治意識。
❿ 法家怎麼看待人性
性本惡,因此要依法制國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他們認為,當時的新興地主階級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這是很公平的,正確的主張。而維護貴族特權的禮制則是落後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個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的所有權。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淺顯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意思是說,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個作用是「興功懼暴」,即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並戰爭的勝利。
「好利惡害」的人性論
法家認為人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說過,商人日夜兼程,趕千里路也不覺得遠,是因為利益在前邊吸引他。打漁的人不怕危險,逆流而航行,百里之遠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漁的利益。有了這種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結論:沖斗正「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歷史觀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術」「銷肆勢」結合的治國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散悔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