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許可講解

道德許可講解

發布時間: 2023-03-21 08:35:13

A. 跨過「道德許可效應」那道坎——方法篇

要達成自己的目的和目標,那就只關註明確目的,認清目標,杜絕「道德捆綁」,

1、首先,自己不必事事都賦予道德意義。

有些巧拆事一旦「被道德化」,就難免受到「道德許可效應」的影響。拿著「道德許可證」,什麼險關都可能敢來一闖。

比如,想要減肥,早起。。。如果「道德化」,反倒容易因為自己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道德的」,就放鬆了警惕,反倒放心地讓自己吃個冰淇淋再睡個懶覺——自己會對自己說,我又不是「真的就是這種人」。

我又不是天天吃,我又不是天天睡,我已經很堅持減肥了,我已經早期很長時間了,只一次,不能說明什麼。。。。覺得自己不是真的這種人,往往就會真的做了這種事。

因此,別給自己綁上「道德」了。同時,既不自己捆綁,也不被別人捆綁。

2、把行為捆綁上道德,還有一個風險,是道德的搖擺,也就是有被別人捆綁的可能性。

有些人能嚴格奉行「道德」,其中一個制約條件是「怕」。有怕下地獄的,有怕老爹不給錢的。各種真害怕,能對某些行為起到控製作用。

可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沒什麼能讓我們真害怕。反而我們總覺得自己是「好人」,而且我們還容易受到其他好人的影響。

比如,下決心攢錢,也做到不必要的東西不囤了,堅持好久斷舍離了。可是,一刷朋友圈,一篇「女人就該善待自己」,頓時自己對自己說我就是那個應該被善待的女人。

剛下了決心要學英語,交了錢報了班堅持上了幾天的課,一刷朋友圈,一篇「中國人只需學好中國話」,再來一個不轉不是中國人,讓自己頓時理直氣壯地今天不去上課了。

所以,提醒自己,別被別人「道德捆綁」了。

扔掉「道德」捆綁,那就來一個目的和目標的技術層面的捆綁吧。告訴自己,目的明確目標達成才是評價自己的某個行為的唯一標准。

自己打算做成一件事,比如,減肥,健身,讀書,寫作,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這個基本都能做到。目的要明確,目標要清晰,甚至要具體化到可量化,這些內容大家普遍都認同。

在這個道德許可效應話題的背景下,我們需要做到的是,在思考目遲返的、確定目標時,只拿目的和目標做考核標准,在那些明顯與自己的目的和目標相違背的誘惑面前,不給自己「對與錯」、「好與壞」這類的道德層面的壓力。

壓力沒了,壓強就沒了。沒有壓力和壓強,也就不必動搖了。

這就是所謂「不忘初心」。在誘惑面前,問,我初心是什麼?

我的減肥目標是30斤。我就明確告訴自己,胡吃海塞,不鍛煉,不是對不對的問題,是與減肥目標不相符的行為。

不符合目標,自己說對也不對。

符合目標的,你說不對我也做對。

不關注合理不合理,而是要關注,這事符合自己本來的目標嗎?

別怕有病,我這有葯——

目標是目標,行動是行動。行動得再好再多再辛苦,只要還沒有達成目標,就是還沒有達成目標。所以,不要因為積極的行為值得稱贊,就忘了自己本來的實際目標是什麼。

如果目標是減肥30斤,達到減肥30斤才是目標。在減肥過程中的所有偉大之辛苦,都是手段。

別信那些對自己好一點的話,「對自己狠一點」更能讓自己最終收獲滿意。

敲黑板敲黑板!重點在這里!

死磕的精神值得贊揚,但也不是說一點獎勵不給自己,一點也不犒勞自己。

當然要給自己肯定和獎勵,當然要犒勞自己。心理學界還有「及時反饋」理論呢,還有「正向反饋」理論呢。

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自己表現得好,要及時給自己反饋,犒勞自己,獎勵自己。方法是:

列出行動計劃是,把獎勵項目作為計劃的一項內容包括進去。在制定行動計劃的階段,我們的頭腦比較清醒,決定也比較理性,這時候一起做出獎勵和犒勞的方式,也比較靠譜。

也就是說,獎勵犒勞自己的原則是,拿出與自己的目標絕對一致的獎勵。

比如,減肥是目標,過程中的獎勵可以是約著朋友看一場電影——注意,請選不愛吃爆米花的朋友。達成目標後的犒勞是去旅遊——去看金字塔,去逛盧浮宮,走的多,吃的少。

提前設定好獎勵項目,省得讓自己面對臨時降臨的誘惑,還得說服自己碼寬飢去搜索破戒理由,違心或者不違心。結果呢,往往是增添了「悔不當初」的煩惱。

弘曉心理工作坊:團結,學習,互助,一起向陽成長。

B.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舉個例

道德不許可,但法律允許的情況:隨地吐痰。法律也不能說是允許,只能說是不制裁。
道德許可,但法律不許可的情況:這個可不好舉例子,因為違反法律一般都是違反道德的。有個罪名叫「內幕交易罪」,其實這個罪名是違反人性的。這個罪名也算不上違反道德,誰知道了內幕都會去趕緊「拋空」或「加倉」的。比如一個主租車司機無意間聽到乘客(某上市公司高層)對話,關於股票的。他明知道自己的股價會跌,他會不賣出么?

C. 道德信譽機制和道德證書機制的區別

區別在於兩種形式所造成的後果不同。
劉文興老師分析了兩種道德許可現象的形成機制:道德信譽機制和道德證書模型。劉老師還運用了比喻特別強調這兩種機制的區別:道德信譽機制下,人們會用過去好的行為進行心理激勵,存儲「道德余額」,認為不道德行為會消耗余額「功過相抵」,余額不足則會再做一些好的行為。道德證書模型下,人們會認為自己擁有「免死金牌」,甚至本質上認為其不道德行為是道德的,於是「惡貫滿盈」。
道德信譽和道德證書是產生道德心理許可的兩條獨立路徑。重要的個人認同和避免虛偽這兩個因素可能阻礙許可的發生。

D. 怎樣做到真努力

怎樣做到真努力

怎樣做到真努力。努力是我們面對自己慶嫌想要的東西時應該表現出來的狀態,當然結果會因為努力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你知道怎樣做到真努力嗎,如果想知道就快來和我一起看看吧。

怎樣做到真努力1

不要表現出自己的努力狀態,努力如果是為了表現,而就會失去努力的意義,我們總是喜歡在各種社交媒體上表現出有多麼努力的狀態,而在實際努力過程中卻會發現,所謂的努力只不過是為了表現而做出來的努力,那樣是最沒有效果的,要想做到真正有效,保持自己低調前行就可以了。

一步步堅持去實行,努力的過程要多漫長就有多漫長,因為漫漫的奮斗過程,考驗的不是一刻,更不是一時的努力,努力是為了實現某個目的,讓自己能夠達到自己所嚮往的東西或者是生活,那種美妙的感覺是促使自己向前努力的最大動力。

切勿急功近利,我們總想著通過努力來實現目標,但殊不知有些努力之後的結果,這裡面的收獲期會很長很長,長的遠遠超過我們的預期,急功近利只會讓我們迷失自己,有時候甚至會覺得努力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都會變得模糊,少點急切地追逐。

不要沉浸在固定的思維方式里,我們總是覺得穩定是最好的一種狀態,那其實不過是人的一種惰性而已,我們都不喜歡去改變,更不喜歡去創新東西,因此面對看似穩定的狀態,我們應該嘗試去做出改變,好讓自己有更好的'狀態去拼搏奮斗。

享受努力過程中的孤獨感,孤獨的狀態不單單是人所處的環境,更是我們內心的一種處境,因為在努力時,有時候也許我們不會被人理解,但想想以後會遇到的,如果我們一味地去依靠他人,那必然無法真正收獲自己想要的。

怎樣做到真努力2

一、花大量時間做事情中最容易的環節。

你羨慕那些學識淵博、博古通今的人,於是決定讀很多書。但是你沉迷於集郵式地讀書,一本接著一本,手不釋卷,看到精彩的段落劃重點,然後開開心心標記今年讀到了第89本,再來11本,百本大計將成。

但是,對於成為「學識淵博、博古通今的人」來說,看書是最簡單的一步。記憶、應用、輸出、溫習,才是更重要的環節。

你在完成你目標的過程中,只願意做自己得心應手的那一步。

二、誰說看書不勤奮呢?沒有人敢這么說。

如果你每天的運動量,沒有讓你的肌肉感到些微的酸痛,那麼它不會得到真正的鍛煉和成長。

停留於舒適區的健身,是低效的;做事也是同樣的。如果你的任務讓你覺得愉悅,很好,那說明你沒有進入真正的提升區。

稍微踮一踮腳能夠到的任務,讓你感到需要思考、需要克服困難的任務,才稱得上「真勤奮」。

做任何與努力有關的事情,一定有艱難的、需要忍受痛苦的環節。你做不到不去努力,便用最簡單的努力,來安慰自己上進的焦慮。如何解決,正面剛唄,沒別的辦法。

三 、要先有時刻警醒的意識。

第二種情形,從來不去檢測自己獲得了什麼。

你從早忙到晚,卻覺得自卜卜己什麼都沒學到,什麼都沒完成。因為你只是在購買食材、囤積食譜而已,只有你把飯菜做出來,你才能切實地感受到,你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學的東西,要立刻檢測,檢測自己有無記住,檢測自己是否會做題。

記住我這句話:

對於真正的勤奮來說,再功利主義也不為過。你要看到反饋,你要立刻看到反饋。一切不以檢測/輸出為目的的努力,都是耍流氓。

(與第一條有些許交集,但我覺得非常需要單拎出來說。)

四、只是埋頭苦學,從來不總結規律。

你會發現,善於學習的人,都是善於總結方法的。在你的求學過程中,你肯定見過很多比別人刻苦,成績卻不甚理想的人;還有一些看似不怎麼學習,卻始終優秀的人。

要說是聰明與否的差別吧,自然是存在的。聰明與善於找到方法,可能是互為表裡的。

這點不作更深的探討。總之,正確的方法很重要,不要閉門造車,不要只憑借自己的直覺去解決問題,善於反思自身,善於學習他人。

大多數事情都是可以習得的,找到正確的方法,讓自己從步行者改為乘地鐵。戰略上的勤奮,和戰術上的勤奮,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五、道德許可效應讓你原地徘徊,沉迷於已經努力的幻覺之中。

這點我曾經寫過:簡單來說,道德許可效應就是,當你為某個目標,付出了一些表面的努力,甚至只是預想了宏偉的計劃,就往往把自己感動壞了,覺得自己已經譽弊手在變好了。後面做或者不做,你已經不會那麼盡心盡力了。

比如學習英語前,先下載一堆英語資料;想要健身,關注了一堆博主,跑鞋什麼的買起來,健身卡什麼的辦起來。

單單是這些收集資料、收藏文章的行為,已經給你一種「我做了努力」的感覺,給了你道德許可。

你有了變好的可能性,就在眼前,觸手可及,這已經足夠安慰你。

第一種情形,起碼你做了實打實的努力;而,道德許可,根本就是零,是一場自欺欺人的表演。

每個人都曾是、也正在是,這場群戲的演員。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

還記得我曾經說,人們喜歡制定那種特別完美的、嚴絲合縫、高效利用一切整塊以及碎片時間的計劃么?

啊,不過是能夠讓你獲得道德許可罷了。接著說解決方法。

六、YouTube《如何最快地學習世界上的一切》:

這個方法很簡單,大概可以概括為:

1、 將你想學的東西最簡化。去掉所有花里胡哨的,做飯就是做飯,寫作就是寫作的過程不包括買本子下寫作軟體,跳舞就是跳舞,而不包括買好看的衣服和鞋子。

2、 在你學習這項技能的前5次,保證用最輕松不費力的方式來重復它。

嗯,我們只看第1條,我們喜歡做一切准備工作,那些可以在開始之後慢慢完善的東西。

一旦放在了開始之前去做,我們就沉迷於這種「道德許可」帶來的變好或完成的幻象之中了。

將你想做的事情最簡化,去掉所有花里胡哨的,不搞形式主義,直接開始。

怎樣做到真努力3

一、堅持「既定目標」

1、制訂好「長期目標」:明確自已對人生理想的奮斗方向。

2、制訂好「中期目標」:明確自己對實現理想的五年規劃。

3、制訂好「近期目標」:明確自己對實施規劃的起步安排。

二、付諸「實際行動」

1、要腳踏實地的干。切記「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要刻苦耐勞的干。切記「有志者,事竟成」!

3、要持之以恆的干。切記「成功往往在於再堅持努力一下之中」!

三、發揚「拼博精神」

1、要「奮發向上、永不服輸」;

2、要「敗而不餒、勝而不驕」;

3、要「勵志竭精、矢志不渝」。

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我們只有堅持了既定目標,並付諸了實際行動,且發揚了拼博精神,才能持續的激勵自己去不斷努力而最終獲得成功!

E. 為什麼有的人會學壞

「心理學」為什麼有些人會變成壞人?7種讓好人變成壞人的情

7種讓好人變成壞人的情況

好人是幸運的

他們當中許多人都不知道

自己離變壞只差一次不幸遭遇的距離

那些明白的人可以鞏固自己的善良

他們不會那麼快違背自己的原則

對於那些想知道到底在哪些情況下

人會由好變壞的小夥伴

我們列舉了七種情況

這並不能說是一個完整的清單

但是它包含了經常導致大多數道德問題的情形

那些走上錯路的人

通常都是從這其中某件事情開始的

1,悲劇、災難

當不幸發生在你或你親近的人身上

很難不去怨天尤人

即使沒有人有錯

不幸的人之後就可能對不值得信任的人感到憤怒

當一個人見自己作為不幸的受害者時

他們可能會覺得這樣對待那些沒有經歷過不幸

跟他們一樣的痛苦的人是合理的

2,貧窮

當一個人處於比其他人更難過的境地時

怎麼樣的措施都不會太過分

對他們來說,生活就只剩下生存

因此,他們可能會依靠偷盜或暴力謀生

甚至更糟糕的方式來獲取他們被剝奪的資源

3,成癮

對任何事物的依賴,特別是毒品

會導致一個人違背自己的道德

來維持狀態尋求安慰

一個總是在生活在尋找慰藉的人

可以為了達到目的做任何事

上癮會控制一個人的生活

4,道德優越感

當你做了一件好事

就可能會對他人產生道德優越感

或許你有過這樣的經歷

但是產生道德優越感的人通常不止於此

事實上,這是常態

道德許可現象是指

當人們做了好事後,就會覺得做壞事是合理的

本質上,對許多人來說道德行為是一種平衡

所以,如果有人在經過流浪漢面前之前向慈善機構捐過款

他們更有可能忽視這個流浪漢

因為他們已經完成了自己的善良指標

5,虐待

虐待是一個惡性循環

遭受過虐待的人,通常會在未來虐待他人

因為這是他們熟知的行為方式

虐待可以是暴力,控制,歧視,或是任何對方非自願的剝奪

只為滿足自身的渴求

然而,許多曾遭受過虐待的人

都發誓說絕不向他人施加同樣的痛苦

因為他們感受過劇烈的痛苦

所以這些高尚的人會打破這個循環

6,意識形態狀況

政治和倫理事務讓人沉醉

每個人都想感覺自己對改善社會做出貢獻

也就意味著,他們許多人會忠實於

那些他們認為會促進更偉大的事業的思想

然而,某些人美好的事業總是會和其他人產生沖突

以及這件事到底如何偉大隻要自己知道

如果它阻礙你與人的交往,並且阻擋你的目標的實現

那又該如何選擇

受到某些思想控制的人

會把道德理想置於道德行為之上

7,富裕

貧窮是道德墜落的一個極端

富裕則是另一個極端

兩種情況都可能會導致善良的人

變得不那麼友善

如果一個人生活富裕

也就意味著他有足夠的錢滿足所需

他們可能會自高自大,而不是認為自己幸運

這些人認為他們比那些沒他們富裕的人工作更努力

或更聰明

並傾向於將每個不幸的故事

都當做關於懶惰的警世故事

這些人可能為了金錢十分努力

但時運通常占據著重要地位

總結

有的人在經歷了以上所有情況後仍然保持善良

但一旦面臨這些挑戰依然保持善良就更加困難

遇到這些事就變壞很容易

善良需要勇氣

跌到能爬起來

並且不願他人重蹈覆轍

這才能保持善良

F. 《自控力》核心觀點整理(1-5)

總體結構上按照原書的章節展開,使用金字塔式的表達方法。
序言部分和思想部分概括了作者的核心思想。每一個章節首先使用序言引入背景、沖突、疑問;然後導出本章節的核心思想,之後用多個下級思想來論證核心思想念基,每一個下級思想則用相應的案例支持。
深入剖析部分和意志力實驗是讀者實踐部分,深入剖析幫助讀者使用新觀點、新視角來面對之前的意志力挑戰,加強自我意識;意志力實驗則提出多種可行的解決本章節論述的問題的方法。

前額皮質的左邊區域負責「我要做」的力量。 它能幫你處理枯燥、 困難或充滿壓力的工作。 比如, 當你想沖個澡的時候, 它會讓你繼續待在跑步機上。 右邊的區域則控制「我不要」的力量。 它能剋制你的一時沖動。 比如, 你開車時沒有看簡訊, 而是盯著前方的路面, 就是這個區域的功勞。 以上兩個區域一同控制你「做什麼」。第三個區域位於前額皮質中間靠下的位置。 它會記錄你的目標和慾望, 決定你「想要什麼」。 這個區域, 的細胞活動越劇烈, 你採取行動和拒絕誘惑的能力就越強。

雖然原始沖動並不總對我們有利, 但想徹底擺脫它也是不對的。 如果沒有了慾望, 人們就會變得沮喪; 如果沒有了恐懼, 人們就沒法保護自己、 遠離傷害。 在意志力挑戰中獲勝的關鍵, 在於學會利用原始本能, 而不是反抗這些本能。

大部分人作決定的時候就像開了自動擋, 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為什麼作決定, 也沒有認真考慮這樣做的後果。 最可恨的是, 我們有時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已經作了決定。

神經學家發現,如果你經常讓大腦冥想, 它不僅會變得擅長冥想, 還會提升你的自控力, 提升你集中注意力、 管理壓力、 克制沖動和認識自我的能力。在你的前額皮質和影響自我意識的區域里, 大腦灰質都會增多。

更難的事是什麼? 想像你正面臨一個意志力的挑戰。 更難的事是什麼? 為什麼它如此困難?
認清兩個自我。 你的意志力挑戰是, 如何描述相抗衡的兩個自我? 沖動的你想要什麼? 明智的你又想要什麼?

記錄你的意志力選擇。 至少選一天, 注意觀察你做的關於意志力的決定。

5分鍾大腦訓練冥想。 在腦海中默念「呼」和「吸」, 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當你開始走神的時候, 重新集中注意力。

想要探究自控時賀物的身體狀態,要先明確兩種不同的威脅的區別(下面從神經學的角度解釋):
I

應激反應會讓你面對最原始的慾望,而這正是你當下最不願看到的。自控力需要另一種自救的方式,一種能對抗這種新威脅的方式。

你的身體已經開始對乳酪蛋糕作出反應,你的大腦需要讓身體意識到你的目標,同時克制住沖動。要做到這一點,你的前額皮質就要傳遞自控的要求,降低控制心率、血壓、呼吸的大腦區域的運轉速度。

雖然「三思而後行」和應激反應都是人類天性中的一部分,但你可能發現它們看起來不像本能。反而,吃乳酪蛋糕才更像人的本能。生理學家通過心率變異度指標來反應處於壓力和平靜狀態下不同的身體狀態,量化身體的意志力「儲備」。
壓力 -> 交感神經系統 -> 心率上升 -> 心率變異度下降 -> 產生焦慮和憤怒
自控 -> 副交感神經系統 -> 心率下降 -> 心率變異度上升 -> 集中注意力,保持平靜

壓力和自控的生理學基礎是互相排斥的。應激反應讓身體獲得能量、按照本能行事。這些能量不會流入大腦,因此你也就無法做出明智的決定。「三思而後行」反應將這些能量輸送進大腦——不是大腦所有的區域,而只是負責自控的前額皮質部分。壓力讓你關注即時的、短期的目標和結果,自控力則需要你的大腦有更廣闊的視野。學會如何更好地管理壓力,是提高意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長時間自控 = 慢性壓力,有害身體健康。正如適度的壓力是有意義的健康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適當的自控也是必需的。但是正如慢性壓力會影響健康一樣,試圖控制所有的思想、情緒和行為也是一劑毒葯,會給你帶去過重的生理負擔。

什麼是威脅?對你的意禪高液志力挑戰來說,什麼是需要剋制的內在沖動?
壓力和自控。試著找出持續一整天或一整周的壓力,看看它對你的自控力產生怎樣的影響。你有過強烈的慾望嗎?你發脾氣了嗎?你把要做的事拖到了明天嗎?

呼吸出你的自控力。把你的呼吸降到每分鍾4~6次,將身體調整到適合自控的生理狀態。

5分鍾給意志力加油。出門活動,哪怕只是在周圍轉轉,也能減少壓力、改善心情、提供動力。

睡眠。打盹或補覺可以消除睡眠不足的影響。

放鬆能讓你恢復意志力儲備。躺下,深呼吸,讓「放鬆的生理反應」幫你從自控和壓力造成的疲憊中恢復過來。 但是注意:這兒所指的放鬆是真正意義上的身心修整即生理學上的放鬆。

期末考試周被稱為「死亡周」。在期末考試期間,很多學生幾乎除了學習以外什麼事情都控制不了。他們煙抽得更多了,還放棄了吃蔬菜沙拉,吃了更多的法式炸薯條。他們的情緒更容易爆發,也更可能發生自行車事故。他們不洗澡,不刮鬍子,也不怎麼換衣服。24小時沒有吸煙的戒煙者可能大吃一頓冰激凌。更讓人不安的是,正在節食的人可能會背著配偶偷情

很多你認為不需要意志力的事情,其實都要依靠這種有限的能量,甚至要消耗能量。比如,試圖打動約會對象、融入一家企業文化和你價值觀不符的公司、在糟糕的路況中上下班,或者是干坐著熬過無聊的會議,都是如此。每當你試圖對抗沖動的時候,無論是避免分散意志力、權衡不同的目標,還是讓自己做些困難的事情,你都或多或少使用了意志力。甚至很多微小的決定也是這樣,比如在超市的20個牌子里挑出你想要的洗衣粉。如果你的大腦和身體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下再作決定,你就是在拉伸像肌肉一樣有極限的自控力。

自控是所有大腦活動中耗能最高的一項。雖然低血糖能解釋很多意志力失效的情況,但並不是說糖分是意志力的關鍵。當資源不足時,為了保存能量,大腦不願意給你充足的能量去抵抗誘惑、集中注意力、控制情緒:也就是說大腦發現可用能量減少時,就會削減用於自控的能量。而資源充足時,大腦轉向選擇長期投資。

意志力的上下波動。本周,記錄你的自控力,特別注意什麼時候你的意志力最強,什麼時候你最容易放棄。
你的疲憊感是真的嗎?下次你覺得自己太「疲憊」而無法自控的時候,看看自己能不能挺過第一波疲憊的感覺,向前邁出一步。

意志力飲食。確保你的身體攝入了足夠的食物,能為你提供足夠多的能量。

意志力鍛煉。本周,選擇一件事來做(「我想要」的力量)或不做(「我不想」的力量),或者記錄一件你不曾關注的事情,以此鍛煉你的「自控力肌肉」。

發現你的「我想要」的力量。發現自己最重要的「我想要」的力量,也就是你脆弱的時候給你動力的東西。每當你面對誘惑、想要放棄的時候,都想一想這個東西。

不是每一次自控力失效都是因為真的失去了控制。有時,我們是有意識地選擇了在誘惑面前屈服。我們需要重新思考這個假設:是不是所有的意志力失效都是由軟弱引起的?有時候,我們反而會成為「成功自控」的受害者。

所有被我們道德化的東西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道德許可效應」的影響。 如果你去鍛煉了就說自己很「好」,沒去鍛煉就說自己很「壞」,那麼你很可能因為今天去鍛煉了,明天就不去了。簡單說來,只要我們的思想中存在正反兩方,好的行為就總是允許我們做一點壞事。重要的是這些縱容自己的人都認為自己作決定時能夠自控,沒有失控。他們也沒有罪惡感,相反,他們認為自己得到了獎勵,並以此為傲。他們這樣為自己辯解:「我已經這么好了,應該得到一點獎勵。」這種對補償的渴望常常使我們墮落。因為我們很容易認為,縱容自己就是對美德最好的獎勵。我們忘記了自己真正的目標,向誘惑屈服了。

首先, 我們基本不會在「好」行為和「壞」行為之間建立聯系。

更普遍的是, 即便有些事情我們本可以做,但實際上沒有做, 我們仍會覺得自己應該受到表揚。

如果想到某些事情時, 我們沒有感到一陣惡心, 沒有強烈的負罪感或巨大的焦慮感, 那它就不是錯誤的。

道德許可讓我們相信, 放棄節食、 打破預算、 多抽根煙這些不良行為都是對自己的「款待」。 這很瘋狂, 但對大腦來說, 它有可怕的誘惑力, 能讓你把「想做的事」變成「必須做的事」。

很多人都相信, 罪惡感和羞恥心是最有驅動力的。 但我們是在騙誰呢? 最能帶給我們動力的事是獲得我們想要的,避開我們不想要的。 將某種行為道德化, 只會讓我們對它的感覺更加矛盾。 當你把意志力挑戰定義為「為了完善自己必須做的事」時, 你自然而然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我為什麼不去做呢? 這不過是人性使然——我們拒絕別人強加給我們的、 對我們有好處的規則。 如果你把這些規則強加在自己身上, 那麼從道德的角度和自我進步的角度來說,你很快就會意識到, 自己不想被控制。

大部分人認為, 取得進步會刺激我們獲得更大的成功。 其實在完成某個目標過程中取得的進步, 會刺激人們做出妨礙完成目標的行為。
這不是說進步本身是個問題, 問題在於進步給我們帶來的感覺。 更進一步說, 問題是我們不能堅持自己的目標, 而會聽從自己的感覺。這種感覺使關注長期目標的自我停止思考,然後放縱自己的自我就出出現,心理學家稱之為「目標釋放」。 你曾努力剋制的目標會變得更加強大, 誘惑也會變得更加難以抵擋。

有時候, 大腦會對能完成目標的可能性感到興奮, 它錯把可能性當成真正完成了目標。

我們想到未來的選擇時, 就會很容易犯下大錯。 我們不斷期望明天能作出和今天不同的選擇,這種盲目的樂觀精神讓我們能在今天放縱自己——尤其是當你確信自己下次不會作出同樣選擇的時候。但這種期望是錯誤的。

只要使你放縱的東西和使你覺得品德高尚的東西同時出現, 就會產生光環效應。

我們之所以會獎勵自己的良好行為, 是因為我們內心深處認為, 真正的自己想做壞事。 從這點來看, 每次自控都是一種懲罰, 只有放縱自我才是獎勵。 但我們為什麼一定要這樣看待自己呢?

想要走出「道德許可」的陷阱, 我們就要知道, 那個想變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想按核心價值觀生活的自己。 如此一來, 我們就不會認為那個沖動、 懶散、 容易受誘惑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了。 我們就不會再表現得像個必須被強迫完成目標、 然後為作出的努力索要獎勵的人了。

善與惡:當你的意志力挑戰成功時,你會不會告訴自己你很「好」,然後允許自己做一些「壞」事?
你是否在向明天賒賬?你是不是告訴自己明天會彌補今天的過錯?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是否真的彌補上了?光環效應:你是不是只看到了壞東西好的一面,如折扣省錢、零脂肪、保護環境?

你覺得自己是誰?當你想到你的意志力挑戰時,你覺得哪部分的你才是「真實」的你?是想追求目標的你,還是需要被控制的你?

明天和今天毫無區別。當你想改變行為的時候,試著減少行為的變化性,而不是減少某種行為。

取消許可,牢記理由。下一回,當你發現自己在用曾經的善行為放縱辯護的時候,停下來想一想你做「好」事的原因,而不是你應不應該得到獎勵。
進步可以激勵人, 甚至可以提高未來的自控力, 但前提是, 你要把自己的行動當做努力完成目標的證據。 換句話說, 你要清楚自己做了什麼, 並盯緊自己的目標。 為了實現目標,你要願意付出更多。 人們很容易接受這個觀點, 只不過我們一般不會這么想而已。 在大多數情況下, 我們總在尋找停下來的理由。

一個實驗:在病人的大腦中植入電極,表現得和奧爾茲的小白鼠如出一轍。他們可以自己選擇刺激的頻率,結果他們平均每分鍾會電擊自己40次。休息的時候,研究人員給他們端來了食物,病人們雖然承認自己已經很餓了,但仍然不願意停下電擊去吃點東西。一個被試者在電流切斷後仍然按了200多下按鈕,直到實驗人員要求他停下來為止。 #獎勵的承諾

如果說,受刺激的大腦區域獎勵給它們的不是極大的快感,而僅僅是承諾它們會有快感呢?每當這個區域受到刺激的時候,大腦就會說:「再來一次!這會讓你感覺良好!」每次刺激都讓小白鼠尋求更多的刺激,但刺激本身卻不會帶來滿足感。並非只有大腦中的電極能激活這個系統。世界上充滿了能帶來刺激的東西。從飯店的菜單和直郵廣告,到樂透彩票和電視廣告,都能讓我們變成真人版的奧爾茲和米爾納的小白鼠,去追尋對快樂的承諾。這時候,我們的大腦就會對「我想要」的東西深深著迷,而說「我不要」就會變得更加困難。

當多巴胺給我們的大腦安排尋找獎勵的任務時,我們就展現了自己最敢於冒險、最沖動、最失控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如果獎勵遲遲沒有到來的話,獎勵的承諾(和一想到要停下來就不斷增長的焦慮)足以讓我們一直上癮。

神經科學家現在懷疑不夠活躍的獎勵系統正是抑鬱症的生理學基礎。他們的獎勵系統並非完全不活動,只是不能創造出完整的「我想要」或「我想得到它」的感覺。這就使很多有抑鬱傾向的人失去了渴望,沒有了動力。

是什麼讓你的多巴胺神經元不停燃燒? 是什麼給了你獎勵的承諾,迫使你去尋找滿足感?

神經營銷學和環境的刺激。 觀察一下零售商和營銷人員如何刺激獎勵的承諾。

渴望的壓力。 注意觀察, 慾望是如何引發壓力和焦慮的。
獎勵的承諾帶給我們的壓力和快樂幾乎不分上下。渴望並不是總能讓我們感覺良好。有時候,它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墮落了。這是因為,多巴胺的首要功能是讓我們追求快樂,而不是讓我們快樂。它並不介意給我們來點壓力,即便這會讓我們在追求快樂的時候覺得不快樂。

為了你的「我要做」挑戰釋放多巴胺。 如果你總是拖延著不做某些事, 試著把它和那些能讓你的多巴胺神經元燃燒的事聯系在一起, 促使你自己去做那些事。
其實人們一直以來都在用獎勵承諾來克服癖好。我們也從神經營銷學家那裡學到一些東西,試著把我們最不喜歡的東西「多巴胺化」,或者將「無聊的」事情「多巴胺化」(從存錢養老到及時繳納稅款)。

測試獎勵的承諾。 做那些大腦告訴你你會快樂、 但似乎無法讓你滿足的事, 比如吃零食、 購物、 電視以及與網路相關的、 浪費時間的事, 注意觀察自己放縱時的感受。 現實和大腦的承諾相符嗎?
人們通常會誤把獎勵的承諾當做幸福。但是一些人會發現,當他們真的關注放縱的感受時,他們實際上並不需要自己想像中那麼多的東西。另外一些人發現,這種體驗完全無法讓他們滿足。這就暴露了獎勵的承諾和實際體驗之間的差別。這兩種觀察都會讓你對曾經無法控制的事有更強的自控力。

當人們注意到獎勵的承諾不過是假象時,魔咒就解開了。如果你強迫你的大腦,讓它一邊期待著獎勵——獲得快樂、幸福和滿足,結束痛苦和壓力,一邊真切地感受現實狀況,那麼大腦最終會調整它的期望值。當我們把自己從錯誤的獎勵承諾中解放出來時,我們常常發現,我們誤以為的快樂源泉,其實正是痛苦的根源。

G. 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避免被道德許可效應綁架

前幾天朋友找我聊天哭訴:「我減肥又失敗了,怎麼辦呀,眼看夏天就來了,好焦慮呀!我是不是森梁鍵這輩子減肥都無望了,我真是太失敗了!」

深入聊過之後我才知道為什麼她數次給自己立減肥Flag,卻沒有一次成功的,因為她每一次都是敗給了道德許可效應。

道德許可效應是當自己對某事有一個明確的道德標准之後,在做出與這項道德標准相關的行為和判斷時,反而更傾向於違背這項道德標準的行為。

道德許可效應會使我們忘記自己最初的目標,就拿減肥這件事來說,當我們精心制定的減肥計劃實施了一星期甚至半個月之後,我們會沾沾自喜,覺得已經在道德標准上取得了足夠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這個時候即使冒出「獎勵自己一頓山珍海味」的念頭我們也會覺得不值一提,雖然這個念頭不用此巧想就知道是不利於我們實現減肥目標的,但道德許可效應會蒙蔽我們的雙眼,使我們認為功絕對大於過。

再比如,我們制定了早睡的目標,等我們堅持了一個月甚至是更短的時間之後,我們自認為取得的成就感就會許可我們熬一次夜,同時計劃也就宣告失敗了。

然後新一輪計劃開始,堅持,然後再一次次許渣絕可中斷,如此周而復始,最終得到的反饋就是一連串道德許可效應帶來的深深的罪惡感和沉重的焦躁感。

為了實現目標,我們要學會不讓道德許可效應綁架我們,不輕易向誘惑妥協,用高度的自律方式去打敗它。

我們該如何破解道德許可效應,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做每一件事情之前明確自己的目標,不斷追問自己為什麼。

當我們計劃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時刻明確自己的目標,也就是不忘初心,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目標可視化。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不要著急立馬去做,你所做每一件事情之前要先停下來問清楚自己這樣做的目標是什麼?花時間去判斷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對目標可利。

2、明確目標的同時規劃好利於實現目標的階段性獎勵。

平常我們會接觸到很多誘惑,尤其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身邊的誘惑會被無限放大,從而誘發自我放縱。

我們可以嘗試給自己的目標設置合理的階段性獎勵,比如正在減肥的你已經堅持了一周,可以獎勵自己去看一場電影,吃一小塊低熱量的甜品,這樣的獎勵會非常有助於你實現減肥計劃,而不是盲目地剋制自己後最終導致爆發性的無節制的行為。

想要學會和道德許可效應和諧相處,我們需要培養自己高度的自律性,讓優秀的習慣形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H. 《自控力》凱利·麥格尼格爾

導言 歡迎閱讀意志力入門

>> 所謂意志力,就是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情緒和慾望的能力。

為了成功做到自控,你必須知道自己為何失敗

>> 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徑在於,弄清自己如何失控、為何失控。

>> 自知之明是自控的基礎。認識到自己的意志力存在問題,則是自控的關鍵

01 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什麼是意志力?為什麼意志力至關重要?

>> 實際上,對於你打算拖到明天或是下輩子再做的事,你得學著「說要」。就算你心裡再焦慮不安,就算電視節目再魅力難擋,意志力都會逼著你「今日事今日畢」。即使你並非心甘情願,它也會逼你完成必須做的事。這就是「我要做」的力量。

「我要做」和「我不要」是自控的兩種表現,但它們不是意志力的全部。

>> 你還得有第三種力量:那就是牢記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 想要做到自控,你就得在關鍵時刻明確自己的目標。這就是「我想要」的力量。

>或告> 意志力就是駕馭「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這三種力量

我們為什麼會有意志力?

>> 意志力是一種抑制沖動的能力

兩個自我導致的問題

>> 在原有的沖動系統和本能系統之上,我們進化出了自控系統。

>> 當下的你想要這個,但如果不要的話,你未來的生活會更好

>> 決定放棄的一方並沒有做錯,只是雙方覺得重要的東西不同而已。

>> 恐懼和厭惡正是兩種自控的本能

>> 如果沒有了慾望,人們就會變得沮喪;如果沒有了恐懼,人們就沒法保護自己、遠離傷害。

>> 意志力挑戰中獲勝的關鍵,在於學會利用原始本能,而不是反抗這些本能。

>> 自控系統和生存本能並不總會發生沖突。在某些時候,它們會相互協作,幫我們作出更好的選擇。

>> 意志力第一法則:認識你自己

>> 自控力是人類最與眾不同的特徵之一。此外,人類還擁有自我意識。

>> 如果沒有自我意識,自控系統將毫無用武之地。

>> 如果你想有更強的自控力,就得有更多的自我意識

>> 首先你得知道,什麼樣的決定需要意志力。

>> 請至少選一天,把你作的決定都記下來。在這一天結束的時候,回想你作的決定,分析哪些有利於你實現目標,哪些會消磨你的意志。堅持記錄你的決定,還有助於減少在注意力分散時作決定,同時增強你的意志力

>> 你甚至不用設定一升盯個自控目標,只需要看看你能否及早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什麼樣的想法、感受和情況最容易讓你有沖動,想些什麼或暗示什麼最容易讓你放棄沖動。

訓練大腦,增強意志力

>> 神經學家發現,如果你經常讓大腦冥想,它不僅會變得擅長冥想,還會提升你的自控力,提升你集中注意力、管理壓力、剋制沖動和認識自我的能力。

>> 研究發現,經過僅僅3個小時的冥想練習,他們的注意力和自控力就有大幅提高。

>> 一項研究發現,持續8周的日常冥想訓練可以提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意識,相應大腦區域里的灰質也會隨之增多。

>> 專心呼吸是一種簡單有效的冥想技巧,它不但能訓練大腦,還能增強意志力。它能減輕你的壓力,指導大腦處理內在的干擾(比如沖動、擔憂、慾望)和外在的誘惑(比如聲音、畫面、氣味)

>> 1.原地不動,安靜坐好。

>> 2.注意你的呼吸。

>> 吸氣時在腦海中默念「吸」,呼氣時在腦海中默念「呼」。當你發現自衫笑明己有點走神的時候,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這種反復的注意力訓練,能讓前額皮質開啟高速模式,讓大腦中處理壓力和沖動的區域更加穩定。

>> 3.感受呼吸,弄清自己是怎麼走神的。

兩種不同的威脅

>> 意志力,就是選擇去做最重要的事情的能力,即便那是件困難的事

意志力本能:三思而後行

>> 每天進行20分鍾放慢呼吸的練習,就能提高心率變異度,降低慾望和抑鬱程度。

充滿壓力的國度

>> 壓力讓你關注即時的、短期的目標和結果,自控力則需要你的大腦有更廣闊的視野。學會如何更好地管理壓力,是提高意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 意志力是種生理本能,它和壓力一樣,通過不斷進化來保護我們不受自身傷害。

自控的肌肉模式

>> 重要的意志力規則:如果你覺得自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處理「我想要」做的事,那就把它安排在你意志力最強的時候做。

為什麼自控力存在局限?

這也就充分解釋了為什麼我會在沒有存款的時候花更多的錢,反而有存款後,會更有動力存錢以及規劃長遠的目標。

>> 資源不足時,大腦會選擇滿足當下的需求;資源充足時,大腦則會轉向選擇長期的投資

>> 資源不足時,大腦會選擇滿足當下的需求;資源充足時,大腦則會轉向選擇長期的投資

>> 你的血糖含量降低時,你的大腦仍舊會考慮短期的感受,會去沖動行事。大腦的首要任務是獲得更多能量,而不是保證你作出明智的決定,實現你的長遠目標。

訓練「意志力肌肉」

>> 讓人們控制自己以前不會去控制的小事,以此來訓練自控力肌肉。

>> * 增強「我不要」的力量:不隨便發誓(或者不說某些口頭禪)、坐下的時候不蹺腳、用不常用的手進行日常活動,比如吃飯和開門。

>> * 增強「我想要」的力量:每天都做一些事(但不是你已經在做的事),用來養成習慣或不再找借口。你可以給母親打電話、冥想5分鍾,

>> * 增強自我監控能力:認真記錄一件你平常不關注的事,可以是你的支出、飲食,也可以是你花在上網和看電視上的時間。

自控力是否真的有「極限」?

>> 疲憊不是一種身體反應,而是一種感覺,一種情緒。

從聖人到罪人

>> 道德許可」(moral licensing)

>> 當你做善事的時候,你會感覺良好。這就意味著,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沖動。而沖動常常會允許你做壞事。

>> 道德許可」不僅會批准我們做壞事,也會讓我們錯失做善事的機會。

>> 任何讓你對自己的美德感到滿意的事,即便只是想想你做過的善事,都會允許我們沖動行事。

>> 我們通常相信本能,只有當需要解釋自己的判斷時,我們才尋求邏輯。

>> 道德許可」最糟糕的部分並不是它可疑的邏輯,而是它會誘使我們做出背離自己最大利益的事

>> 不要把支持目標實現的行為誤認為是目標本身。

關於進步的問題

>> 在完成某個目標過程中取得的進步,會刺激人們做出妨礙完成目標的行為。

>> 進步可能讓我們放棄曾經為之奮斗的東西。這是因為,兩個自我相互競爭會進一步打破二者之間的平衡。

>> 你取得進步的時候,你的大腦就停止了思維進程,而這個進程正是推動你追求長遠目標的關鍵

今天犯錯,明天補救

>> 當你想改變某種行為的時候,試著減少行為的變化性,而不是減少那種行為。

「我想要」的神經生物學原理

>> 多巴胺控制的是行動,而不是快樂。獎勵的承諾保證了被試者成功地行動,從而獲得獎勵。當獎勵系統活躍的時候,他們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樂。

多巴胺的陰暗面

>> 多巴胺的首要功能是讓我們追求快樂,而不是讓我們快樂。

慾望的重要性

>> 獎勵的承諾並不能保證快樂,但沒有獎勵的承諾卻肯定會帶來不快樂。有了獎勵的承諾,我們就會屈服於誘惑。沒有獎勵的承諾,我們則會失去動力。

>> 慾望是大腦的行動戰略。

>> 慾望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重要的是慾望將我們引向哪個方向,以及我們是否足夠明智,知道什麼時候該聽從慾望的聲音。

>> 我們的大腦錯把獎勵的承諾當做快樂的保證,所以,我們會從不可能帶來滿足的事物中尋找滿足感。

為什麼壓力會勾起慾望?

>> 壓力把我們引向了錯誤的方向,讓我們失去了理性,被本能支配了。這就是壓力和多巴胺「強強聯手」的力量。

>> 真正能緩解壓力的不是釋放多巴胺或依賴獎勵的承諾,而是增加大腦中改善情緒的化學物質,如血清素、γ-氨基丁酸和讓人感覺良好的催產素。這些物質還會讓大腦不再對壓力產生反應,減少身體里的壓力荷爾蒙,產生有治癒效果的放鬆反應。

決定改善心情

>> 樂觀給我們動力,但少許的悲觀能幫我們走向成功。

>> 情緒低落會使人屈服於誘惑,擺脫罪惡感會讓你變得更強大。

>> 失敗的時候,請原諒自己。面對自己的挫折,持同情自我的態度,以免罪惡感讓你再次放棄抗爭。

出售未來

>> 我們會這么容易選擇即刻的滿足感,原因之一在於,我們大腦的獎勵系統還沒有進化到能對未來的獎勵作出回應。

>> 「即時獎勵」會激活更古老、更原始的獎勵系統,刺激相應的多巴胺產生慾望。

>> 「未來獎勵」則不太能激活這個獎勵系統。

「我應該」的力量

>> 自控受到社會認同的影響,這使得意志力和誘惑都具有傳染性。

這難道不諷刺嗎?

>> 壓抑人的本能時,就會產生這種諷刺性反彈效應

>> 韋格納提出了一種對抗諷刺性反彈的方法。這個方法本身就很有諷刺意味——這個方法就是放棄自控。當人們不再試圖控制那些不希望出現的想法和情緒時,它們也就不會再來煩你了

10 結語

>> 如果說真的有自控力秘訣,那麼從科學的角度來說確實有一個,那就是集中注意力。

I. 讀《自控力》:關於一致性效應和道德許可效應的思考

首先簡單解釋一下一致性效應。一致性效應,即指人的言行有趨於一致的傾向,人們嘴上說什麼,那他們做出相應行為的可能性會更高。美國心理學家西奧迪尼所著《影響力》中,舉了一個美國福利社的例子。每年這些福利社都會親自打電話到一些家庭中,詢問他們是否願意為福利機構捐款,被詢問的人一般都想著敷衍過去就說會捐款的。所以一般當他們第二天碰到需要捐款的情況時也都會捐。而那些沒有被問及這些問題的人更傾向於不捐款。
這種效應很容易解釋,因為人們傾向與做一個言行一致的「君子」,如果一個人說到而做不到,他們會感到難受,他們不想被別人認為是個言行不一的人,也討厭自己類似人格分裂的行為舉止。所以,我們非常看重始終如一這種優秀的品行,而且也理應如此。
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這一規則改善我們的生活,就是當你想做某件事情但怕自己堅持不下的時候可以把他說出來,或者發到朋友圈,這時候就會逼迫你自己堅持做下去,這是有道理的。
有趣的是我在《自控力》中看到了一個完全相反的案例:
研究人員將普林斯頓大學的本科分為兩組,第一組判斷以下命題,你是強烈反對、有些反對、有些贊同,還是強烈贊同。命題一:大多數女人真的不聰明;命題二:大多數女人更適合在鬥鬥家裡看孩子,而不是工作。被問及這一組問題的大多數女生或多或少會產生反感,他們希望提問者趕緊收起問卷,別再提這種愚蠢的問題。甚至有些男生也會駁斥和質疑,提及的是否問題過於粗魯。相比之下,第二組的問題看起來更讓人接受。命題一:有些女人真的不聰明;命題二:有些女人更適合在家裡看孩子。第二組學生的態度更加中立一些,人們不太容易駁斥這樣的問題,但看起來還是帶有一些性別歧視。
判斷完這些命題後,學生要在一個模擬招聘場景中做出選擇。他們的任務是判斷幾位候選人是否適合某高層職位。這份工作所處的行業一直是男性主導的,比如建築業和金融業。候選人中有男也有女。對這些駁斥過性別歧視觀點的學生來說,這看起來是項非常明確的任務。他們當然不會歧視一個雀銷游符合條件的女人。但普林斯頓的研究人員發現,情況正好相反。和那些勉強同意第二組命題認為性別歧視不那麼嚴重的學生比起來,那些強烈反對性別歧視的學生更傾向於選擇男性來擔任這個職務。當研究人員詢問學生的種族主義觀點,並提供機會讓他們表現對種族的歧視時,也出現了這種前後不一的情況。
這個研究讓許多人很吃驚。心理學家一致認為,當你表達一種態度時,你更可能按這種准則行事。畢竟,誰願意做偽君子?但普林斯頓的心理學家揭示了一個例外,這和我們對表裡如一的渴望背道而馳。
讀到這里,大家可能跟我一開始一樣,陷入了無盡的困惑,為什麼一致性效應沒有發揮作用?為什麼大多數人選擇了完全相反的兩個立場?之前的書白讀了?
我相信絕大部分的實驗者想到了之前自己的言行,然而這並不能使他們在接下來做出理性的判別,是什麼力量如此強大,推動他們變得言行不一呢?明確駁斥性別歧視言論的學生,覺得自己已經獲得了道德許可證。他們已向自己證明了,他們沒有性別歧視或種族歧視。這就讓他們在心理學家所謂的「道德許可」面前不堪一擊。當你做善事的時候,你會感覺良好。這就意味著,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沖動。而沖動常常會允許你做壞事。在這個例子里,學生們因為駁斥了性別歧視的言論而感覺良,因此放鬆了警惕,更容易作出有歧視色彩的決定。他們更可能根據直覺的偏好作出判斷,而不去考慮這個決定和他們「追求公平」的目標是否一致。這並不是說他們想歧視。他們只是被自己之前的良好的行為所蒙蔽,沒看到這些決定會帶來的傷害而已。
「道德許可」不僅會批准我們做壞事,也會讓我們錯失做善事的機會。比如,和那些記不起曾做過善事的人比起來,有行善經歷的人在慈善活動中捐的錢要少60%。如果工廠經歷想起自己近期做過善事,就更不會花錢去減少工廠造成的污染。
這就能解釋之前的困惑了,一致性效應並沒有生效,取而代之的是人類大腦中另一股非理性力量--「道德許可」。恰恰是他們將之前的自己錯誤的放在了道德的高塔上,給他們未來的胡作非為開了綠燈。一致性效應更多的是對應之前的一言和之後的一行中,而道德許可效應的場景更多是
發生在兩個不同時間點的行為。
關於這兩個心理學效應的矛盾,我想我有另外一個層次的解讀。就是萬物不是絕頃銷對的。一致性效應不是處處生效,道德許可效應也有他特定的場景,他們表面上相互矛盾,其實往往互相制衡,甚至本質上是相似的,他們都是大腦非理性的體現——大腦通常的使命是讓我們感到快樂和舒適,而不是做出正確的選擇。同時,人類在作任何一項決策的時候,都不可能只有一個原理在發揮作用,還可能牽扯到當下決策個體的人生經歷,成長環境和價值體系。其復雜程度不是簡單的一個心理學效應可以解釋的通的,至於哪個效應會起主導因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大多數的心理學實驗數據不會以百分比的形式出現,百分之百十分罕見。世界上很少有絕對的對或者絕對的錯。就像初中政治老師教我們做選擇題時說的:「遇到帶有『絕對』、『一定』這樣字眼的選項,第一時間排除掉它」。
關於道德許可效應的案例,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有計劃的存養老金能滿足那個想存錢的你,同時釋放那個想購物的你。整理好文件可能會滿足那個想工作的你,同時釋放了那個看比賽的你。堅持一周鍛煉滿足了那個想健身的你,同時釋放了那個想來頓燒烤犒勞自己的你。我們總是把進步作為道德許可,當做放鬆甚至放縱的借口。這就意味著,你總是前進一小步,退後兩大步。
我們不像那些專業的心理學者,知道哪些場合下,哪種效應會生效,並且熟知這些原理和利害。但是當你發現這些效應在工作生活中滲透和運作的時候,你是選擇當一個愚人,順應與被操縱?還是當一個智者,保持理性與清醒。

J. 你知道道德許可效應嗎

第一次聽說道德許可效應是在一個網課上,聽完主講人闡述完這個觀念,我覺察自己深受其害。道德許可效應大概是指:當我們做出一些有利於向目標前進的行為後,接下來更容易縱容自己朝目標反方向的行為。例如,為了達到減肥的目標,我應該多做運動、少吃甜食。在堅持兩天做運動和不吃甜食之後,我決定給自己一個獎勵,而這個獎勵就是吃兩塊蛋糕。這時候的我已經陷入道德許可效應。

當我們向目標邁進一步時,心裡產生的愉悅感會允許我們放縱一下自己,認為放縱自己偶爾墮落是對自己向目標靠近的獎勵。類似的事情有很多,如看一個小時書之後縱容自己玩更做沖長時間的手機;控制自己少買幾件東西之後會在網上豎渣買更多東西作為獎勵;連續幾天早睡之後縱容自己晚睡一會兒,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存在道德許可效應,我們應該怎麼克服呢?

時刻記住什麼是自己的目標。當我們產生放縱自己的念頭時,如果能想起自己的目標、知曉放縱自己會遠離目標,那我們便離成功更近一步。當我們經過運動後想要吃甜食時,想想甜食會毀了一天的努力而且會導致更壞的後果。冷靜下來想想,相信大部分人會拒絕縱容自己。

如果你是那小部分人,還在糾結貪戀一時之快,那想想眼前的快樂會不會帶來後悔,放棄縱容自己是否會帶來更長久快樂。如果你回答吃甜食能帶給你快樂,因此選擇吃甜食。你是否想到不吃甜食,可以讓自己離減肥成功更近一步,減肥成功以後可以獲得苗條的身材、他余胡悄人的贊賞等。對比之下,你就很有可能放棄吃甜食,從而離目標更進一步了。當面臨誘惑,請從長遠的角度來進行選擇。

當你全身心投入到完成目標中時,你會有長久的動力和感到源源不斷的樂趣,這可以很好地避免道德許可效應的產生。

其實,避免道德許可效應產生的最好方法是使自己形成習慣,讓自己的潛意識與之對抗。

熱點內容
什麼道德問題 發布:2025-01-13 07:29:46 瀏覽:392
法律碩士非法學兩年制 發布:2025-01-13 07:26:04 瀏覽:290
律師楊軍 發布:2025-01-13 07:16:54 瀏覽:149
法治實殘 發布:2025-01-13 07:15:18 瀏覽:311
民法素材 發布:2025-01-13 06:38:02 瀏覽:162
羅馬法對民法的影響 發布:2025-01-13 06:25:34 瀏覽:567
增資經辦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3 05:29:32 瀏覽:666
法律碩士輔導班招生 發布:2025-01-13 04:50:05 瀏覽:336
經濟法概論自考試題 發布:2025-01-13 04:28:41 瀏覽:789
勞動法里的工作時間包括 發布:2025-01-13 04:13:12 瀏覽: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