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仁義禮
① 仁義禮智信是是什麼意思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五常」是做人的起碼道德准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組建社會。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勿施於人,事物為人,而不為己,發為惻隱之心,寬裕溫柔,仁也。
義: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所以人發為羞惡之心,發為剛義之氣,義也。
禮:禮者,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淫亂不犯,不敗人倫,以正為本,發為恭敬之心,齋庄中正之態,禮也。
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發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為智也。
信:信者,信字從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義可解為「學說」、「思想」。
(1)道德仁義禮擴展閱讀
孔子提出「仁、義、禮」,孟子延伸為「仁、義、禮、智」,董仲舒擴充為「仁、義、禮、智、信」,後稱「五常」。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
一般為「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
仁義禮智信的意思是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
溫良恭儉讓意思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遜這五種美德。
忠孝廉恥勇指忠心、孝悌、廉潔、羞恥、勇敢。指的是人應信守、踐行的五種高尚品格。
② 麻煩給我推薦幾本 道德仁義禮智信 的好書
推薦抄這位同學看一本書<遊子吟襲-永恆在召喚>網上有的,(這本書可以使人真正了解基督教,信耶穌並不是修身養性,束縛自己,而是接受上帝救恩,脫離黑暗權勢,進入光明國度,)其實人只有了真正的信仰,才會看到生命的榮耀和寶貴,也會有成熟的價值觀,在戀愛中也會有真智慧。並由此找到生命的意義,過一個豐盛的、真正能帶給我們滿足的人生。脫離低級情慾的人生。並且是一個在愛與感恩中欣然盡責的人生。
③ 老子說道德仁義禮,為什麼沒說到法
老子講的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孔子講的是仁義禮智信
前兩種思想:我版個人覺得這更是一種人格權
而所謂的法,我認為這是小到家 大到國需要使用的一種標准
所以 應該是屬於上訴兩者之上的存在,老子跟孔子都比較強調自身,而法反而是對公眾的。
④ 仁義禮智信每個字代表什麼意思
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2、義: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當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見得思義,不因果濫取不義之財物。
3、禮:禮者,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證也,人事之儀則也。進退周旋得其體,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4、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發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為智也。
5、信:信者,信字從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義可解為「學說」、「思想」。信與知對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從他人言而信,進而守禮以近仁。
(4)道德仁義禮擴展閱讀:
仁義禮智信的構成和發展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性善說」,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⑤ 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1、「仁」:以人為本,人性關懷。
「仁」的基本含義就是孔子所說的「愛人」,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人對於同類生命的基本同情和關懷。
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為本,把人當作人來對待,就是在確認自己是人的同時也承認他人是人,而人與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價值上是平等的。
2、「義」:公平正義,堅守原則。
「義」本來含義是適宜。作為倫理學范疇的「義」,是指一個社會里公認為適宜的、應該的道德行為准則。「義」的原則往往也會以法律的形式體現出來,所以也是一定社會的法律前提。
3、「禮」:恭敬尊重,禮儀文明。
古代所謂「禮」是一系列程式化、儀文化規則,內容十分龐雜,既包括國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儀式、社會習俗、禮儀規范。
在封建時代,禮的許多具體內容,實際上強化著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級觀念,但是禮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促進人對人的恭敬與尊重,協調人際關系和睦,倡導言談舉止的文明禮貌,這些功能和作用,當代社會也仍然需要。
4、「智」:崇尚知識,追求真理。
「智」通常又寫作「知」,既作動詞指認知,又作名詞指知識、智慧。儒家把「智」列為「五常」之一,認為追求知識,增長聰明智慧,也是人生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對於知識和智慧的尊重。
儒家相信,人有認識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認識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類所認識的事物,而沒有不可以被人所認識的事物。掌握知識並善於思考的人,就可能成為「智者」。「智者」不僅知識豐富,而且聰明智慧。
5、「信」:忠於職責,誠實守信。
所謂「信」,即誠信,意思是對自己的承諾過的事情負責任。儒家把誠信作為人的基本道德,孔子說與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國家要「敬事而信」。君子應當言行一致,誠實篤信。
(5)道德仁義禮擴展閱讀
「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古代儒家歸納的五個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范疇。早在先秦時代,儒家先哲就已經分別對仁、義、禮、智、信的內涵作了深入具體的闡發。到了漢代,董仲舒將它們合在一起,稱之為「五常」。
從此,「五常」往往與「三綱」合稱為「三綱五常」,成為中國古代統治者維護當時等級制度和社會秩序的基本道德准則。
漢以後,歷代儒家人物根據不同時期社會和思想發展的需要,對「仁義禮智信」作出自己的闡釋和發揮,其具體內容不斷豐富而復雜,其中確有不少思想糟粕,有些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實際效果,按照今天的道德標准來看,斥之為「吃人」也並不過分。
「仁義禮智信」作為中國古人歸納的五個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疇名稱,仍然具有永恆的、普泛的意義和價值。
這是因為:一方面,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仁義禮智信」的具體內涵中已積淀了中華民族許多優良道德傳統,具有普遍意義,其中不少內容,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早已被公認為人類普遍的道德准則。
另一方面,「仁義禮智信」的表述,作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疇形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品牌」。
在當代中國社會道德文明和核心價值觀的建構過程中,仍然可以借用「仁義禮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華,賦予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內容,建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倫理道德范疇體系。
「仁義禮智信」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有利於在社會民眾心理上樹立起對於共同道德信念的權威感和歸屬感。「仁義禮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極其簡潔鮮明的語言形式,也非常適合於道德教育和宣傳。
⑥ 麻煩給我推薦幾本講---道德仁義禮智信---的好書
周易,
《中國人的美德:仁義禮智信》《中國人的美德:仁義禮智信》是一本弘揚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和道德情操、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精品力作,該書的出版正逢其時,一定會受到廣大讀者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的歡迎。大家知道,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問題是伴隨中國整個現代化過程的重大問題。我們曾經出現過徹底否定中國傳統文化,把一切中國被動挨打、貧窮落後的根源都歸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潮和文化運動,這種思潮和運動總是想重新構建中國文化的特質,這種努力的勇氣令人感嘆,但是文化宛如江河之水,抽刀難斷;我們也曾出現過一味崇尚和迷信中國傳統文化,對傳統的儀規形制津津樂道、刻意模仿的思潮和文化運動,這種思潮和運動總想把現代化拉回到傳統的價值體系之中去,這種努力很少能取得什麼成效。可以說,今天的每個中國人都會感受到這兩種思潮和運動的沖擊。但是,有一點則是大家都認可的,那就是這本書開宗明義所指出的: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延續和發展的深厚道德根基。我們堅信,中華傳統美德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一定能夠得到更為豐富的滋養和展示,一定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升華。也就是說,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中華傳統美德必將更好地融入現代化所要求並於現代化相適應的道德情操之中,人們必將用現代的文化價值體系來詮釋傳統美德的內容與價值。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觀點,我認為《中國人的美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
⑦ 道德仁義禮智信恥是什麼意思
引用一篇
為避免被惡人利用來阻礙道行,故不貼出處。
失道而後德(4)
四、皮與毛:道德仁義的親密關系
「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
這四句,《老子》帛書和通行本都沒有每句「而後」後面的「失」字,筆者是根據韓非
子在其「解老篇」中的引文補訂的。差了這4個「失」字,這四句的意思離原意就已是「失之千里」了。
坊間眾多注家將這四句串解為:大道喪失以後才有德行,德行喪失以後才有仁愛,仁愛喪失以後才有正義,正義喪失以後才有禮節。通行本《老子》里,河上公對此有注雲:言道衰而德化生也;言德衰而仁愛現也;言仁衰而分義明也;言義衰而施禮聘,行玉帛。這就是對著訛脫的文字想當然了。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老子並不反對仁義禮,而且講過「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講的就是德以道生,道以德彰。德和道是兩個緊密相連的概念,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相互抵牾的表述:「大道喪失之後才有德行,德行喪失之後才有仁愛……」。
當然,道、德、仁、義、禮,有其環環相扣的緊密關系。按韓非子的說法就是:「道者,德之功。功有實而實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澤而澤有事;義者,仁之事。事有禮而禮有文;禮者,義之文。」翻譯成白話就是:德,就是道的功效;功效有一定的實際內容,而實際內容帶有一定的思想光彩;仁,就是德的光彩。光彩有一定的色澤,可色澤也反映出一定的事情;義,就是關於仁的事情。辦事有一定的禮節,而禮節也有一定的規章;禮,就是義的規章制度。
所以,老子說,失去了道以後,也就失去了德;失去了德以後,也就失去了仁;失去了仁以後,也就失去了義;失去了義以後,也就失去了禮。
有個成語叫「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大意講是皮都沒有了,毛往哪裡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我們可以以此類推:道是德的「皮」,德是仁的「皮」,仁是義的「皮」,義是禮的「皮」。道都沒有了,德往哪裡依附呢?德沒有了,仁往哪裡依附呢?仁沒有了,義往哪裡依附呢?義沒有了,禮往哪裡依附呢?
「夫失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通行本這一句作「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非常不好理解。一般的人都把它視為下一句「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的對文。但很難解釋清楚。「前識者」與「禮」不成對應,「道之華」與「忠信之泊」也不成對應。按坊間的翻譯,「禮是內心忠誠淡薄的表現,也是禍亂的開端」,這與我們慣常對「禮」的定義、印象是很有偏差的。「禮者,所以貌情也。」「禮者,外節之所以諭內也。」如果硬要將禮解釋成「內心忠誠淡薄的表現」,那這樣的禮,只能是虛偽的禮。
筆者在清人魏源的《老子本義》一書中查到此句的一個註解。魏源引汪仲伊雲:「夫」字單以虛詞發端,老子無此句法。上下篇但雲「夫唯」,不單雲「夫」也。「夫」乃「失」之誤。「失禮者」四句,與「前識」句對文見義,於上文「失仁」、「失義」,亦意脈相通。魏源感嘆道,「汪君言是也」。
發現「夫」為「失」的誤植後,此句語義就豁然開朗了。失去了禮以後,忠和信就日以衰薄了。成為禍亂的開端。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上一句語義搞清楚了,這一句也就好解釋了。「前識者」並非眾多注家所言的「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而是前面所言的「失德」、「失仁」、「失義」、「失禮」,這些都是失去了道之實(朴實),處道之華(浮華),也是愚昧的開端。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有人說「大丈夫」之「大」,在此謂其智之大也。筆者認為,大丈夫一語,應是老子的有感而發,做人要厚道啊。老子雲:智慧很高的人,立身於淳厚而不立身於輕薄,立身於朴實而不立身於浮華。這樣的高人懂得捨去那輕薄和浮華,擁抱這淳厚與朴實。
當然,這樣的高人也就是上德之人,可以臻至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樣的高人,對於吾輩而言,那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實在是高啊。
⑧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道德中仁義禮智信的作用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又來影響經濟基礎。儒學獨領風騷如此多年,勢必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有所影響。特別是儒家思想中關於道德的倫理觀,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影響十分重大。「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三從四德」即封建女子遵守的三種道德關系和四種德性。「三從」指 「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德謂貞順(品德),婦言謂辭令(辭令),婦容謂婉娩(儀態),婦功謂絲炱(手藝))。說到這里,想到了《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她從小就聰明伶俐,學做女紅,卻為一個「舉動自專由」的理由被婆婆遣出夫家。在那樣一個社會,劉蘭芝遵從三從四德了,卻因為出身卑微而遭到婆婆的不滿。這就是「別尊卑,明貴賤」的封建等級觀所造成的。再如五常中的「信」,主張人與人之間的誠信;《論語》中提到的「見利思義」等,均留給我們有一定的思考空間。
⑨ 老子的,道 德 天 地 人,仁 義 禮 君子 聖人,各是什麼,除了這些還有什麼
老子 道德經 全文
老子道德經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除玄鑒,能如疵乎?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猶兮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其若凌釋;
敦兮其若朴;
曠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濁;
澹兮其若海;
泊兮若無止。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