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思維
A. 《道德經》的八大思維--2021-10-29
《道德經》里有八大思維,你可以不讀道德經,但是,你不能不知道這八大思維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無論是禍還是福在一定條件下都會轉換,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福享到極限必定是禍,有些禍也許是未來的福。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悶塌義而後禮。仁義孝慈將人的思維進行了道德上的綁架,恰恰是大道被破壞的表象。
為其不爭,故天下未能與之之爭,掙的本質就會論輸贏,輸贏也是人的慾望,凡是慾望皆不是大道,真正不爭的人,就是能剋制住自己慾望的人,天下便沒有人能和他爭。
水利萬物,《道德經》慶宏里推崇的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水是利他的,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價值的思維,你越是有價值,你就會越利於他人,你越沒有價值,這個世界就會越把你拋棄。你混的好不好,不是外在的,而是你自己有沒有價值。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夠戰勝別人的人只能說這個人有能力,如果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人之生也柔然螞差圓,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然,其死也枯槁。人生的目的不是為了強大,而是為了強大以後,保證好好的活著。強大不是目的,而是我們活著的一種手段。
有之以為利,無知以為用。杯子、盆子都是空的,但是他能夠裝東西,人造的房子內部也是無的,但是能住人,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一定要看無的價值,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以正對內,守住內部的規律,出其對外,打破外部的條件,內部不正則亂,外不齊則不勝。
B. 從老子《道德經》的言辭可以發現他的什麼思維特點
1.老子的道德經是一種唯心主義,既然是哲學,首先具有抽象思維特點。而最直接的依據就是其論述的「道」,可謂抽象槐皮至極。比如第十章(河上本《能為》第十):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羨明爛宰,是謂玄德。
2.老子在道德經中反復論述事物兩個對立方面的關系,反映的是一種古代樸素辯證法,很顯然具有對比思維。比如第二章(河上本《養身第二》):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3.類比思維,運用不同事物的類比說明一個道理,例如第八章(河上本《易性》第八):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動善時,事善能。
4.辯證思維,能看到事物的兩面性,懂得不過分追求完美。比如第四十五章(河上本《洪德》第四十五)兄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C. 《道德經》裡面的數學思維是用什麼表現得
《道德經》能量守恆思維
第一、混沌思維
第二、灰度思維
第三、因果思維
第四、指數思維陸配
第五、互聯網思維
第六、理性思維
第七、對立統一思維
第八、易思維(銀灶變易鋒悉扮、不易、簡意)
第九、能量守恆思維
第十、道法自然的思維
D. 道德經(帛書版)第二章 名論思維原則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
成功而弗侍衡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講道家的思維原則 」名可名,非恆名「:
1.在我們與宇宙萬物的關系,通過名相去認知事物,而且它只是有限的一個角度。
2.名相只是人為附加的概念,不是恆定不變的事實,更不代表事物本身。
3.名相,只是我們對於宇宙萬物關系認知的一個角度,而且是極為有限的角度。
4.在名相的有限的一個角度中,包含了」一分為二「,就是看待一個事物不要只有一種看法,應該把它分為兩個完全相反的方面來認識。
5.看一個事物,就有無數個觀察角度產生的無數個「一分為二」的判斷。
前後文三層遞進的邏輯關系:
1.人們固有的邏輯習慣(常人模式)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2.一動分陰陽的思維模式(單陰陽模式)
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3.不絕如陰陽的思維模式(聖人模式)
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4.法自然模式(天道模式)
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
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思維模式舉例說明:
1.常人模式(無明模式)
我要名牌衣服,理由喜歡;若名牌衣服滿足後,我要名車,理由有幸福感;若名車滿足後,我要漂亮的別墅,理由有派.... 。
老子告訴你:
美惡之名,只有當你在判斷上產生「喜歡與否」的情感時才存在,否則這兩個名詞沒有任何意義;
當人們對某種東西「喜歡」的程度越高的時候,因此帶來的「煩惱」的程度也同時相應越高。
2.單陰陽模式
我要名牌,理由喜歡,若離開情感的"喜厭"的這個角度,就沒有"喜歡與厭煩"的任何意義了。
我要孩子成長,若離開「成長與消亡」這個角度,就對討論成長沒有任何意義。
老子告訴你:
道家思維的特點:兩個完全對立的概念是同時產生的,甚至本質含義都基本相同。
3.聖人模式(不絕如陰陽模式)
我該如何教育小孩?
一個名相(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祖德五讀書)
一個名相(二八原則) 兒童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
一個名相(身心健康)
一個名相(敏感期教育)三歲看到,七歲看老。
一個名相(教育博弈模型)
一個名相(名師出高徒)
一個名相(環境對人的影響)
......
老子告訴你;
如果了解到表達一個事物,可以有無窮種語言方式和概念,甚至是完全對立的概念,自然會很小心地使用自己的語言,不隨便地亂說話,亂判斷,亂下結論。並認真地把握自己的語言和判斷,不要偏執一端。
4.天道模式(法自然)
若我要結婚,我就准備好離婚的可能性;
若我要生小孩,我就准備好他可能要死的可能性;
若要生活的想要的幸福,就需要老源做放棄現在的安逸(痛苦);
....
老子告訴你:
依照「法自然的模式」行事,而不依賴人的想當然的想法、情緒和概念。
天地萬物自我運作而沒有開端, 萬物自然成就而不居於成就。
自我習慣:
1.經常性問問自己,是否做事情沒有理由?跟著情緒,概念,想當然去做事。
2.反思處理問題時,是否考慮的一個角度,習慣性地包含兩個相反的方面來認識,如前後,好壞,生存與消亡等。
3.經常檢查自己是否習慣性多個名相去處理事物,是否一種空杯心態,培養多種可能性的模式。
4.察覺自己的人性的觀念與天道的「天道無親」,「天生天殺」,「恩生害,害生恩」等的感悟。
對生活工作的影響:
1.家裡房子裝修,對我內心來講,有點太豪華了;新房喬遷,我自己只和幾個好朋友說過,收到一個微信紅包,希望以後類似事情做到"老死不相往來"。
2.對孩子,希望有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多去了解不健康,不快樂的案例。
3.對家庭,多去營造一個「和」的家庭環境,家和萬事興。
4.對事業,少了一些想當然,一廂情願的想法,多了一些可能性的心態,預案。
5.對自己,少了一些說話中包含「一定,必須」,多了些「可能,從那個角度看,正面來裂模看,反面來看」,情緒方面以前的激動,倔脾氣,多了一點點覺察到自己正在發「倔脾氣,忘我的發飆」。
6.對天地人,社會,多了些敬畏之心,多了對人事物的理解和尊敬。
參考:
【老子】解讀一:老子不談美醜善惡 專家學者自作多情
【老子】解讀二:世上本無「美惡」,美只是人心的幻像
【老子】解讀三:有無難易,長短高下;不同的觀察角度
【老子】解讀四:老子的大道 無言和無為的真正含義
E. 《道德經》中最厲害的八種思維
第一,對立統一思維。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無論禍還是福,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
第二,逆向思維。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仁義,忠孝,將人的思維進行道德上的綁架,恰恰是大道被破壞的表現。
第三,不爭思維。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爭的本質就是論輸贏,輸贏也是人的慾望,凡是慾望皆不是大道。真正不爭的人,是能夠克制自己慾望的人,天下便沒人能和他爭。
第四,利他思維。水利萬物,道德經所推崇的水是利他的,這實際上,是一種價值思維,你越有價值,就越有利於他人,你越沒價值,就越會被社會拋棄。
第五,戰勝自己的思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戰勝別人的人,只能說凳仿戚這個人有能力,而能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第六,守柔貴雌的智慧。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干硬枯槁了。柔弱的東西裡面蘊涵著韌性,生命力旺盛,發展的餘地極大,很能持久棗陵。
第七,要重視無的價值。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杯子盆子等器皿內部是「無」的,但是能裝東西。不管做人做事要能看到「無」的價值。
第八,守正出奇的思維。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大缺無事取天下。以正對內,守住內部的規律,出奇對外,打破外部的條件。內不正則亂,外不奇則不勝。
F. 老子《道德經》最厲害的八種思維(一)
01
對臘悶立統一的思維
老子認為,高下,美醜輪猛彎,前後,禍福這些都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甚至在某種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是中國古代最知滾偉大的辯證法思想,讓我們看到對立物之間的真實關系。
02
逆向思維
春秋時期,儒家提倡仁愛、禮義和忠孝,認為只有仁愛、禮義和忠孝等美的才能改造社會,融合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但老子採用逆向思維,他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紛亂,有忠臣。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老子認為,仁義、孝慈、忠義恰恰是社會風氣壞的表現。是大道被破壞的表現。
來源於公眾號你那麼美好,餘下內容盡在公眾號。
G. 簡述《道德經》一書的邏輯結構
《道德經》有著嚴密的邏輯結構,一旦掌握這一邏輯結構,其中很多模糊的概念、思想就顯得清晰許多了,一位偉大智者的內心世界也就展現在我們面前了。
這個邏輯結構大概是這樣設計的:老子把《道德經》是作為一部嚴謹的哲學著作來寫的。因此,和當代的許多哲學著作一樣,《道德經》前後順序極為嚴謹。就全書而言,可以分為九大部分,每一部分重點講述1-2個主題,共18個主題。而在每一個主題之下的數章,從前到後有著嚴格的邏輯順序,這個順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因此《道德經》和現代的哲學著作的寫作方式酷似,章節劃分極為考究。 這九大部分和18主題的劃分是這樣的。
第一部分:有無同出,論述老子的思維方式。本部分包括一個主題:有無同出。
第二部分:天地有根,論述老子的宇宙觀。本部分包括兩個主題。主題一是道與天地,主題二是天地有根。
第三部分:明一食道,論述老子對於一的認識。本部分包括兩個主題。主題一是論述什麼是一,主題二是論述如何歸一。
第四部分:得一歸道,論述如何歸於道的方法。本部分包括三個主題,主題一是講述道法自然,主題二論述道是主宰,主題三論述道不自以為主宰。
第五部分:道生萬物,論述道生育萬物。本部分包括兩個主題,主題一是論述道生萬物,主題二是論述道養育萬物。
第六部分:德蓄萬物,論述道的屬性德。本部分包括兩個主題,主題一是講述與德玄同,主題二是論述與德交歸。
第七部分:道為寶玉,論述人們對於道應持有的正確態度。本部分包括三個主題,主題一是論述道是聖人之寶,主題二論述聖人有三寶,主題三論述聖人懷玉。
第八部分:天之道,論述天之道的功能作用。本部分包括兩個主題,主題一是論述天之道疏而不失,主題二論述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第九部分:後記,告訴讀者我不會為我的觀點做任何辯解。本部分只有這一個主題。本部分只有一章,即八十一章。
H. 圖解《道德經》八大思維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老子認為,高下,美醜,前後,禍福這些都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甚至在某種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這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辯證法思想,讓我們看到對立物之間的真實關系。記得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在他的自傳中也提到這句「美之為美,斯惡已。」對他的影響。
這個分支的主幹,我畫了一個陰陽太極圖表達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對立而又統一的。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紛亂,有忠臣。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老子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本質,他認為,仁義、孝慈、忠義恰恰是社會風氣壞的表現,是殲稿擾大道被破壞的表現。
就如我們當下比較流行的一句話:一個人越在人面前炫什麼,就說明他越缺什麼。
這個分支主幹我用了兩個相向而行的箭頭表達逆向思維,寓意: 凡事要追根溯源,究其本質。
老子曰在書中多次提到「不爭」: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水利萬物而不爭」、「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是你的不必爭,不是你的不用爭。老子認為,聰明人能在最恰當的時候示弱隱強,做出退讓。老子一向的主張是:退,守,弱,柔。不爭,才能保全自己,才能立足不敗之地。
這個分支主幹我用了一朵蓮花來表達「不爭」。寓意: 你若花開,蝴蝶自來。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崇高的人就像水。水具有種種美德,他滋潤萬物有利於它們生成,而又不和萬物相爭保持平靜,處在人人都厭惡的低下地方,所以,水性接敬羨近於「道」。
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 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只有利他的人,才是無敵的。只有利他的人,才會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靈魂上的高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氏旦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老子認為,能了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有智慧和通達。
同樣地,能戰勝別人的只能說明這個人有能力,而只有那些戰勝自己的人才可以稱作強者。
這個分支主幹我畫的是 破繭成蝶 的圖案,寓意著我們要具有不斷的自我超越的思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骨弱筋柔而握固」。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柔弱的東西,更懂得變化。
譬如一棵樹,有生命的時候,都是有韌性的,風來了可以隨風搖擺。而一棵枯死的樹,就變得堅硬了,風來了就吹斷了。所以這個主幹就用了一棵松樹。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告誡我們: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一定要看到「無」的價值。
盆子、杯子等器具內部是「無」的,所以能裝東西;人建造的房子內部是「無」的,所以能住人。人們很容易看到眼見的實物,卻忽略了「無」的價值。空杯心態,空了才能裝下更多的東西。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意思是說,治國要用「正」,帶兵打仗要用「奇」,取得天下要通過「無事」。
正代表了原則性的東西,奇則代表了打破規則。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懂得守正出奇的思維,首先要尊重規則,有些事一定要名正言順,有條不紊,但又要懂得打破規則,懂得變通創新方式。
這個分支主幹我畫的是 一顆心裏面裝著一個大腦 , 心 代表初心,要正,是不變的, 腦 代表著方法,創意,需要不斷的變更提升。
I. 老子道德經辯證思維對我們的影響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1]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2][1]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3]。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4][5]
作品名稱
道德經
外文名稱
Tao Te Ching
作品別名
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創作年代
春秋
作者
老子
快速
導航
創作背景
作品鑒賞
價值影響
歷史評價
歷代注本
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1]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2]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6]
元·趙孟頫·道德經
創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司馬遷在《史記老子傳》中記載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終」,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7]
J. 《道德經》中8個厲害的思維
第一 對立統一的思維
比如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第二 逆向思維
比如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碧脊 柔勝剛,弱勝強,柔弱勝剛擾慧鍵強
第三緩巧 不爭的思維
夫唯不爭則天下莫能與之爭
(反其道而行,仁者無敵)
第四 利他的思想
水利萬物而不爭
第五 自主的思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第六 守柔的思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第七 有無的思維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八 奇正思維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