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德的例子
A. 古今中外有什麼不道德的故事或例子
蔡京是北宋蘇、黃、米、蔡四大家之一,素有才子之稱,在書法、詩詞、散文等各個藝術領域均有輝煌表現。人們承認他的書法造詣,也特別憎惡他的人品。
在宋哲宗元佑年間,當時元祐時的朝臣被貶斥流放或死去的已剩下不多了,蔡京還不滿意,下令列舉他們的罪狀,以司馬光為首,把他們看成奸黨,在文德殿門前立石碑,他親自書寫碑文,發布到各地。
起初,元符末因出現日食,下詔求言,言者大多談及熙寧、紹聖時的政事,就又把范柔中等人定為邪等,寫上姓名。有三百零九人的名字在這兩個名冊中,他們的子孫也遭禁錮,不能在京城及附近做官。
人們還把他和當時把持朝政的高俅、童貫、楊戩,並稱為「四大奸臣」。在被揭發罪行之後,貶官流放,被貶的路上還攜帶大量金錢,但是他的作惡多端招致老百姓的反感,在路上用錢也買不到東西。最終,80歲的蔡京於七月二十一日餓死於潭州(今湖南長沙)崇教寺。
(1)有道德的例子擴展閱讀:
蔡京的文學成就:
蔡京的書法藝術有姿媚豪健、痛快沉著的特點,能體現宋代「尚意」的書法美學情趣。因而在當時已享有盛譽,朝野上庶學其書者甚多。當時的人們談到他的書法時,使用的詞彙經常是「冠絕一時」、「無人出其右者」,就連狂傲的米芾都曾經表示,自己的書法不如蔡京。
蔡京的散文寫的也挺好,他著有散文集《保和殿曲宴記》一卷、《太清樓侍宴記》一卷、《延福宮曲宴記》一卷,均被南宋的王明清收入《揮塵集余話·卷一》中。
B. 道德敗壞的典型例子
這在近幾年多了去了抄,例如說最近的那個新聞說是有一個開豪華車的司機撞到一個孩子後怕他沒死,他竟忍心從一個孩子的身體上壓過四次;還有去年鬧的沸沸揚揚的襲擊幼兒事件;還有一些腐敗官員的種種劣跡;企業中的有「三鹿」事件、富士康的管理問題等等。
C. 法律比道德重要的例子,道德比法律重要的例子有哪些
道德比法律重要的例子:
安定應該以法為主以德為輔。雖然說法律與道德對社會的安定對國家的治理都起著相當重要的重用,但是我們必須得主次分明,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從社會的實踐角度出發。
我們不可否認道德對社會的安定是有多麼的重要,沒有道德的確不行。但是從我國的基本國情考慮,法律對社會的安定還是起著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過法律的明文規定,法律的制裁才是最有效的,畢竟每個人都不是可以用道德就來治理的。即使以法治國,但是我們還是不可以忽視道德的作用。
我們應該在以法治國的同時以德治國,應該以法為主以德為輔,這樣才可以更好的維護社會的安定。
法律比道德更重要的例子:
一、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的。道德往往並不立即對本人有利,如見義勇為,如隨地吐痰。特別是在一個人與人都不熟習的環境里,道德之柔性更是明顯。法律是剛性的,在嚴格執法的情況下,無論什麼人,無論是在你家鄉還是在北京上海乃至美國,只要違法必然被懲處。因此,絕大多數人在法律面前都會謹小慎微的,都會遵守。因為他知道,否則有牢獄之災。
二、犯罪的人之所以犯罪,並不是他缺乏道德。犯罪和道德並不屬於同一個范疇。如果沒有法律,缺少道德的人,會發展得更壞。
三、一個所謂缺乏道德的社會,只要有法律存在,就可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存在下去。從古至今,從沒有隻有道德而沒有法律的社會。即使原始社會,也存在原始習慣,法學界稱之為:習慣法。
四、說法律比道德重要,並不是說沒有道德的社會會長治久安。並不是說,我們的社會可以不需要道德。良好道德的存在,將有助於法律的遵守和執行。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道德,有道德才產生法律,但並不表示道德比法律更重要。因為道德沒有約束性,並不能約束人們做不該做的事。因此我們需要法律來維持社會治安。很多蓄意犯罪的人們沒有道德。倘若我們沒有法律,就無法制裁他們,而妥善完整的法律,可以給人民帶來壓力,減少犯罪。如果沒有法律,只依靠道德,社會將會如何亂?眾所周知,中國人從古代就自稱文明人而稱外族為野蠻人。但現在我們常常看見有人破壞公共場所的東西,只能責怪其不道德。追根溯源,是因為沒有相應法律的制裁。所以一個社會的安定一個國家的安穩,法律比道德更重要。
D. 求關於道德的名人小故事!!
1、有次,蘇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無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無其事的站起來。目睹整個經過的旁人,看見他沒有任何的反應,好奇的問他:你挨打,為什麼不還手?蘇格拉底微笑地回答:當一隻發野性的驢踢你時,你會還它一腳嗎?
E. 生活中有哪些能體現多種道德品質的例子
生活中抄體現道德品質的例子,就猶如我自己,有一次我去圖書館,然後上衛生間的時候出來把廁所沖了,然後那個掃地阿姨就誇了我一句,說這孩子真好,有一次我到樓下去扔垃圾,把垃圾扔到了垃圾桶里的時候,然後身邊的保潔大叔也誇了一句,這孩子真好。
F. 有道德的名人事例
在我們的生活中完全可以去做,往往還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蘊含著道德的真諦。
前些天我回乘公交車答去外婆家。車至中途,車廂內已座無虛席。此時,又上來一位抱小孩的中年婦女。靠近車門的一位年輕小夥子忙熱情地站起來讓座,只見中年婦女二話沒說,徑直坐下,隨後有說有笑地逗起孩子來。我在對小夥子投以贊許目光的同時,心中也生出一種怪怪的感覺。 小夥子主動給帶小孩的女同志讓座,固然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我總覺得在「理所」與「當然」之間,似乎還少點什麼——中年婦女是否應該向小夥子道謝呢? 付出,不一定渴望得到回報,但人人都希望得到認可,大至社會的認可,小到一個人的認可。假如那名中年婦女對小夥子說上一句感謝的話,相信小夥子心裡會感到一種付出的快樂!芸芸眾生,人人都應時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別吝嗇你的感激;獲得了別人的尊重,也要學著去尊重別人。因為,尊重別人也是一種有道德的體現。
G. 關於道德的事例
這個就很多了,古時候的摘錄幾個:
01.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
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
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09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10 行佣供母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H. 生活中有哪些有道德的事例
我和媽媽坐公交汽車去姥姥家給姥姥過生日,我剛找到一個位子坐下來,就看見一個老奶奶顫顫回巍巍地答走上車來,這時車上已經沒有空位了,老奶奶的臉上露出一絲難色,我心理想:我該不該給老人讓座呢?如果讓了,別人會不會說我出風頭?不讓座,萬一老奶奶站不穩,摔著怎麼辦。我心理就像有一個小天使和小惡魔一樣: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做一個孝敬老人的孩子。」小惡魔說:「別聽她的,萬一讓了座,別人說你出風頭怎麼辦?再說了,坐這兒多舒服呀。」小天使說:「快給老人讓座吧,老師上課時不是經常說要尊敬長輩嗎?」「不讓!」「讓!」「不讓!」「讓!」這時,我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那是我上一年級的時候,我在校園里拾到了一元錢,我便交給了老師,老師誇我是個拾金不昧的孩子,雖然只是一元錢,但是,它在我心裡留下了很深很深的印記……想到這兒,我便鼓起勇氣對老奶奶說:「奶奶,您坐這里吧。」老奶奶感激的對我說:「真是個好孩子。」我的心裡像吃了蜜一樣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