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道德的起源

中國道德的起源

發布時間: 2023-03-24 20:57:40

『壹』 道德最早是誰提出的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

『貳』 我國歷史上道德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道德一詞在中國古代是分開來講的.道字最原始的意義是表示道路或街道,引申開來就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道德兩個字連用是在戰國之前、春秋末期.始見於《管子·君得》篇:「道德定而民有軌也」,以後莊子、荀子也把道德連用,《荀子·勸學》中說「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謂道德之極」.道德主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行為准則和規范的總和,同時也兼指人的道德行為,思想品質和修養境界,具有了我們今天所說的道德的含義.

『叄』 道德有哪些起源發展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以追溯至我國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回生之,德答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這其中的「道」是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開始連在一起用,最早見於荀子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肆』 道德的歷史演變

道德,即大道之規則,闡述有利於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規則和個人品格。西方在學術上稱為利他主義,或有利於整個群體主義。

中國的道德,首先起源於堯讓賢,這一舉動將單純的利他主義闡述得淋漓盡致。

然後,周文王時代,對以往的宗法傳統習慣進行補充、整理,制定出一套以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為中心的行為規范以及相應的典章制度、禮節儀式。這是道德由利到禮的重大轉變。

春秋戰國時期,眾所周知的孔子及其門徒在禮的基礎上,發展了以仁義為核心的「仁義禮智信「儒家「五常」。從此道德不在局限於禮,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西漢時期,董仲舒按照他的「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使得道德走向等級制。

至此,一千多年的道德基本在儒家思想的領導下,基本沒有前進,當然,也沒有後退。

踏入社會主義後,中國的古典道德有的被取消,有的被忘記,更多的被融入到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例如24個字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伍』 歷史上關於「道德」的來源有四種,哪一種更接近事實

中國歷史上關於道德的來源有很多爭議,也有很多說法。簡單來說,不同學派的人數有不同的說法。總體上看,中國歷史上關於道德的來源一共有四種。其中第一種有人認為道德主要是來源於人類的情感,第二種則認為道德它是善良的本性。第三種認為道德它的主要來源是先驗理性。然而最後一種則認為道德,它是一種擴展秩序的產物。對於上面的四種來源,我個人更覺得道德它是主要來自於人類的情感這一種說法更接近現實。

三、個人觀點

雖然關於道德來源在歷史上有很多人持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個人更傾向於道德來源於情感這一個說法。其實主要是因為我認為道德它是由人的情感來決定的。現代社會中,道德准則是人類基於情感的基礎之上而制定的,要對一個人進行道德判斷,首先要從人的感情出發。

『陸』 道德的起源

在中國哲學史上,「道德」指「道」與「德」的關系。孔子主張:「志於道,據於德。」(《論語·述而》)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會圖景,「德」指立身根據和行為准則。因儒家以仁義為道德的重要內容,故也以仁義道德並稱。《老子》中的「道」指事物運動變化所必須遵循的普遍規律或萬物的本體。「德」和「得」意義相近,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對於「道」的認識修養有得於己,亦稱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道」和「德」雖尊貴,卻不是什麼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的。韓非認為:「德者道之功」,把「德」釋為道的功用。北宋張載提出:「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正蒙·神化》)認為「德」是氣之體,「道」是氣之用。

老子所寫的《道德經》受全世界推崇,是相當出色的一部著作!

『柒』 試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質

道德(社會學概念)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中文名:道德;外文名morality作用:增進幸福;出自《道德經》。

【道德的起源】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在沒有養成習慣之前,做一個道德的人並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選擇習慣一旦養成,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並不難。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有助於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能夠損害人的幸福。

【道德的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地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道德的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道德的事的定義】

道德的事指的是社會普遍認可的、可以增進人民幸福感、促進社會進步的事。

【詞源】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范疇。

【其他定義】

馬克思主義對道德的定義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各種文化中的道德觀

相較於西方文化自古希臘以來把道德視為一個獨立分離的單元(哲學中的倫理學),中國古代並沒有特別把道德領域(Moral)跟非道德領域(Amoral,異於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開來(中文道與德兩字經常並用,對真善美三者亦無明顯區隔):兩者之間界線模糊又經常融為一體(儒家理想的天下觀即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為一例,大體上是受到陰陽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響);希伯來、伊斯蘭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屬於宗教,例如耶和華或安拉或法(印度哲學),並不是獨立的單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灣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屬於傳統習俗,亦非獨立單元。

『捌』 "道德"這個詞最早是哪出現的

道德一詞在漢文中最早是分開使用的。中國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義廣泛。西周版初權年的大盂鼎銘文的「德」字,是按禮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

道德

讀音:[ dào dé ]

釋義:社會意識形態之 一。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之間及個人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主要通過教育和社會 輿論的力量,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傳統而發生作用。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 之服務。

出處:《後漢書·種岱傳》:「臣聞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

白話譯文:我聽說仁義興起時,道德也會昌盛起來,道德昌盛起來,政治也會聖明,政治聖明百姓就會安康。

(8)中國道德的起源擴展閱讀

道德的近義詞:德行、品德

一、德行

讀音:[ dé xing ]

釋義:道德和品行。

出處:巴金 《寒夜》二六:「她雖然自誇學問如何,德行如何,可是到了五十高齡,卻還來做一個二等老媽,做飯、洗衣服、打掃房屋,哪一樣她做得出色!」

二、品德

讀音:[ pǐn dé ]

釋義:品質道德。

出處:老舍 《四世同堂》三六:「和平與剛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

熱點內容
喪家產假陪產假在勞動法中屬於 發布:2025-01-13 02:40:24 瀏覽:65
法治歌歌曲 發布:2025-01-13 02:40:17 瀏覽:94
勞動合同法的解釋 發布:2025-01-13 02:11:26 瀏覽:972
下列屬於新條例 發布:2025-01-13 01:19:40 瀏覽:828
不戴口罩道德 發布:2025-01-13 00:53:23 瀏覽:9
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 發布:2025-01-13 00:10:51 瀏覽:779
馬克思法學研究生 發布:2025-01-13 00:07:03 瀏覽:146
法律援助來源 發布:2025-01-12 23:44:24 瀏覽:19
合同法總則分則均有規定 發布:2025-01-12 23:29:51 瀏覽:210
包攬合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22:29:39 瀏覽: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