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被修改

道德經被修改

發布時間: 2023-03-24 22:01:23

『壹』 是誰篡改了老子的《道德經》,這些版本的經文你見識過嗎

老子是我國2500年前的一位大聖人,生前是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年騎青牛過函谷關留下了一本奇書,被後人稱為《道德經》,在2500年的傳世過程中,因為某種原因發生了遺失和人為的改動,漸漸地失去了原貌。

『貳』 國學經典老子《道德經》真的被蓄意篡改過嗎

《道德經》真的是老子所寫嗎,到底有沒有被蓄意篡改呢?

老子的《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傳播度和影響力。曾經古老神秘的一本書,真正讀進去,你會感覺奧妙無窮。

《道德經》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揭示了自然界的規律和法則,可貴的是,這樣一本上古奇書,並沒有多少生僻晦澀的古文字,整本書行文流暢,文字簡練易懂,實屬難得。

在《道德經》通行本風靡於世的同時,一種質疑的聲音也出現了。那就是,有些人認為:現在通行本的《道德經》並非老子的原著,而是經過儒家蓄意篡改過的,甚至有人直接說現在通行的《道德經》就是一部偽經。

事實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如果說《道德經》通行本確實存在篡改,那麼老子的原著又是什麼樣的呢?

要揭開事實真相,首先要從《道德經》的作者——老子說起。

老子,春秋時期楚國,也就是今河南鹿邑人。

很多人認為老子的身份是一個謎,因為曾經有三個被稱為老子的人:老聃,老萊子,周朝的太史儋。

其實這三個是同一人。先說老聃,聃就是大耳朵的意思,老和李上古時期發音相同,所以,老聃有個別名就是李耳。

至於老萊子,筆者認為他就是老聃。《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萊子者,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修道家之用,修道而養壽也。並且孔子也曾經專門請教過老萊子,從這些資料看,很可能老萊子就是老聃,而郭店簡本的《道德經》,就是老子這一時期所寫。因為是老子在楚國時期寫的,當時民風淳樸,仁愛之風盛行,所以當時的老子是並不反對仁義的,這就是為什麼郭店簡本沒有通行本對於仁義的激烈反對的言辭。

而周朝太史儋,就是出函谷關,寫五千言的那個老子。

當然,這只是一種推斷,因為所有的史料,對老子生平記載很少,而且大多是《神仙傳》一類神乎其神的傳說。唯一靠譜一點的《史記》,也是寥寥數語,語焉不詳,並沒有對老子的身份給個最終的說法。而且,當時老子出函谷關所寫的五千言,是沒有名字的,《道德經》這個名字是後人給起的。

所以,事實的真相很可能就是:郭店簡本是老子也就是老萊子所寫,五千言是老子也就是太史儋出函谷關所寫。《道德經》並不是五千言,而是在五千言的基礎上,後代道家學者整理而成,經馬王堆的帛書本,發展到現在的通行本。

結論:《道德經》不存在蓄意篡改,它只是逐步完善。

《道德經》也不是偽經,無所謂篡改。《道德經》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包括很多的世界名人,政要,都對通行本《道德經》推崇備至,如果質疑通行本《道德經》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甚至是假經,真當那些風雲人物是傻子?

有人會說,我要的就是老子原著,怎麼可以修改呢?

老子原著是介於甲骨文和大篆的文字,像蟲子一樣形態各異,有的字體已經缺失,如果不修訂,你確定看的懂?既然修訂過,肯定就已經和原著有所不同,這是在所難免的,所以才會有版本的變化,可以說,現在的通行本就是最完美的,因為挑不出大毛病,而郭店簡本,馬王堆帛書,或多或少都有解釋不通的地方。

既然《道德經》經過修改,那麼是否是儒家所為,又是否蓄意呢?

肯定不是蓄意,因為動機不成立。說是儒家所為,郭店簡本並沒有針對儒家思想的言辭,而通行本是反對儒家仁義的,說儒家篡改,難道儒家神志不清,自己打自己?這顯然說不通。

所以,有志於修道。或者對《道德經》以及道家文化感興趣的朋友,不要再糾結於版本的不同和差異,也不要再疑心重重,不管哪一個版本,都是在闡述道法自然這個核心,核心沒有變,也就不要糾結於只言片語的差異。

很多事,因為年代久遠,已經無從考證,變成謎一樣的存在。如果我們在已經變成謎的事情上繼續分辨執著,那就難免應了「夫人神好靜而心擾之」,應該放下執念,內觀其心,心無其心,這就是道,有道之人,看什麼都是道,又豈是些許文字的改變所能左右的呢?

《道德經》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對那些義憤填膺,火冒三丈的指責《道德經》被蓄意篡改的朋友,我想送給你一句話:

其實《道德經》它就是一本書,不要把它看成神一樣的存在,道可道非常道,即便是老子本人,一說出來就已經不是道,寫出來更不是,被很多人傳抄更改過就更加不是,《道德經》的意義就是給你一點啟示,讓你轉變思想,轉換思維,讓你醒悟,學會變通,僅此而已。如果不能澄其心,遣其欲,學道又有什麼意義呢?即便老子原話原文寫給你,又有什麼意義呢?

怎麼學習《道德經》?怎樣修道,悟道,證道?

很多人學習《道德經》,迷惑於眾多的版本,不知道該從哪一個版本下手,我的建議是,以通行本為主,適當的可以參考下郭店簡本和帛書本。

至於各家註解,可以參考,但不必盲從,包括那些大師級的人物,註解的也就那麼回事,都是站在各自的立場,都是一家之言。學《道德經》重要的還是要有自己的體會和領悟,並結合自身,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我在上面已經說過,《道德經》不是道,它只是給你指明方向,那麼道究竟在哪裡?

不用找了,道就在你自己身上,換言之,你自己就是道。

為什麼這么說?很簡單,道法自然。

道是恆常的主宰,周行不殆。道生萬物,道法自然,就是說,道雖然化生萬物,長養萬物,但同時也藏於萬物,一花一草,一塵一土皆有道。道的規律就是效法它自己,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是有道之人,但是並不能得道,為什麼?被後天的慾望雜念淫滅了自性。

如果可以放空慾望,放空雜念,「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這樣就可以明心,明心就可以體會到「觀空亦空,空無所空」的真空境界,真空生妙有,妙有就是見性,也就是道的境界。

那麼在日常生活裡面怎麼修道呢?

很簡單,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給出了方法: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什麼意思呢?

為道日損,就是要你放下。放下什麼?

放下慾望重重,放下自私猶豫,放下急功近利,從此不再瞻前顧後,行事不再顛三倒四,錯誤百出。

只要是妄念,你就放下。一樣一樣的放下,一天一天的放下。這就是損之又損。

損之又損的結果會怎麼樣呢——以至於無為。無為就是道。

有人會說,我無為了,是不是就一無所有了?當然不是,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

憑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你做到了無為,你的狀態就是最正確的,你的行為就符合天道,符合本質規律,符合根本法則。你就能成事,你事成之後,應該得到的自然也就一樣都不會少。

『叄』 怎樣看待馬王堆版《道德經》與通行版《道德經》不同的現象

據我所知,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 甲、乙本,書名不是《道德經》而是叫《老子》,這本《老子》是1976年3月 中國文物出版社刊行的首版。把《老子》這本書的書名改成《道德經》是在公元前179~前157 年的漢文帝時代,《老子》原文只分上.下篇,上篇 道經,下篇 德經。漢文帝時代以後的版本《道德經》才分為九九八十一章,而且,因漢文帝姓劉 名恆,封建時代的文人墨客著書立說都避諱當今皇帝的名字,因為漢文帝 名「恆」所以《道德經》的第一章中就把「恆」字換成了「常」字。


把《老子》的原文再一次的修改者是「五斗米道」創始人張魯,道徒們尊稱他為「張道陵」,張魯把《老子》版本內的 之、乎、者、也、矣、焉,大部都刪掉後,定《道德經》為五千字,張魯 修改《老子》原文的目的,是為了讓教徒們誦經時 順暢且便於記憶。我們閱讀《道德經》時,確實比閱讀《老子》要容易背誦和記牢。

《老子》原文與通行版《道德經》確實是有諸多的不同,閱讀《老子》原文,與閱讀《道德經》在理解經文的內涵上是有很大不同之處的。但是,語義還未到被破壞得體無完膚的程度。漢文帝時代把「恆」字換成「常」字;為避諱漢高祖劉邦的「邦」字,把《老子》原文里的「邦」字改成「國」字,這些改動只是體現了封建君主的威勢而已,還不致於成為專權者的一種治國手段。

老聃的學說,據《漢書-藝文志》說,是「出於史官」。就是說老聃作為周朝的史官,著書立說的思想來源是從歷史上的「成敗、存亡、禍福」之中吸取經驗教訓而總結出來的哲學理論。

老聃書中所提倡的柔弱、謙下、不爭、無為 等概念,對於我們著眼於「修身養性」的有識之士來說,有非常好的借鑒作用的。

《老子》與《道德經》雖然字數不同,理解老聃學說的內涵也會不同。但是,我覺得對於初學者來說,閱讀《道德經》比較容易理解、容易背誦和記憶。若是想進一步全面了解和理解老聃學說的深刻內涵,還是以《老子》版本為好,因為《老子》版本是以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帛書 甲本 為底本的,比較接近於老聃學說的原貌。

『肆』 被篡改的《道德經》,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批古書,其中就包括我們盛行四海的《道德經》。結果經過整理復原人們發現,該版本與我們現在流行的《道德經》版本,存在著一些差異。
這些差異大多隻是隻字片句之間,但意義卻有千差萬別之遠,所謂「失之毫釐,謬之千里」。這些差別,或許是傳抄失誤,或許是有心人的篡改所致。現在我們就摘錄出四處來辨別一下,一起探討探討這樁千年公案。

帛書老子
第一處:《道德經》第二章
傳世本:「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帛書本:「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聲之相和;先,後之相隨,恆也。」
二者差別不大,就是一個「之」字,但意義卻完全變了。「有無相生」,與「有,無之相生」,第一個理解就像現在流行的陰陽相生一樣,你生我,我生你,互為其根,自循環而無始終。但第二個理解卻是「有,是由無而生的,無是有的根本」。
而這個理解,才是與《道德經》第三十九章「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六十三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相互應和的。
而照第一個理解,則完全與儒家解說易經的《十翼》、解說太極圖的《太極圖說》攪和在一起,混成了稀泥。也難怪有人說《道德經》是出自於《易經》的了。

執今之道
第二處:《道德經》第十四章
傳世本:「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帛書本:「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二者只差了一個字,把「今」換成了「古」。按照傳世本的理解,是要遵循古法來治理現代。所謂「祖宗之法不可易」,推崇周代之禮治天下。
但是孔子向老子問禮時,老子卻告訴他「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你所學習的那一套,都是已經去世了很久的人所言。對這些很久以前的人說的話,要活學活用,不可拘泥執著。
《莊子》還直接講解了原因:「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你學習的這些東西,都是先王留下來的遺跡,又哪裡是他們的真實內涵呢?腳印是腳踩出來的,但腳印又哪裡是腳呢!」
所以按照帛書本的理解,則是要法隨時變,以適應當下之法來治理當下。種植種子的方法,和培育幼苗、照顧成樹的方法完全不同,因為時勢和對象發生了變化,所以才要以「今之道」來「御今之有」。

自然之美
第三處:《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傳世本:「大器晚成」
帛書本:「大器免成」
同樣是一字之差。一個是持之以桓之意,表示大才都是很晚才成就出來的;一個卻是順其自然之意,表示大才都不是刻意成就、人為造就而來的。
可以看出,「大器晚成」在《道德經》體系中完全就是個外來戶,上無依下無靠,突兀而孤零零的,如同飛來之石一般。但「大器免成」,卻是與整本文意相通的。
《道德經》說「大巧若拙」,我們總覺得自然界的素材不夠完美,想要人為去改造它,製作成器。但我們製作出來的任何器物,都遠遠比不上自然界一片樹葉,一隻小鳥那麼精巧。
所以,自然成就之才,才是大才;人為造就之才,反而是拙才。試圖把人塑造成「器」,才真正是「奪天之造化」,不過是變巧為拙,變美為丑而已。

舉世獻媚
第四處:《道德經》第七十一章
傳世本:「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帛書本:「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說實話,「不知知」這句話,我一直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感覺莫名其妙,怎麼也解釋不通。我在網上翻來復去才找到一個勉強看得過去的解釋——「:知道表現為不知道,這才是高明;不知道表現為知道,這就不夠理智。」
這個解釋一下就把老子的形象拉低了無數個檔次好嗎?整個一裝模作樣、世故狡詐的老頭嘛!說好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呢?怎麼能明明知道卻裝不知道這么腹黑呢!難怪有學者把《道德經》讀成陰謀論了。看來根本就不是老子腹黑,而是讀老子的人內心太奸詐。
後來我讀了一遍《莊子》,這才恍然大悟。《莊子》里有個叫南榮趎的,他說:「鄰里的人生了病,周圍的鄉鄰詢問他,生病的人能夠說明自己的病情,而能夠把自己的病情說個清楚的人,那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
這就是「知不知」和「不知不知」的差別了:能夠把自己的病情說清楚的人,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生了什麼病,那才是真正的重病。」
莊子由此大發感慨:我們都知道,對父母說的話一味稱贊,對領導說的話一味奉承,這是「諂媚」的行為。但如今社會潮流認為是對的,我們往往也會贊成;社會潮流認為是錯的,我們往往也會反對,我們這樣生活著,豈不正是一直在「諂媚」然而自己還不知道嗎?
我們穿著華美的衣裳,打扮艷麗的容貌,修飾自己的言行,討好獻媚於舉世之人,卻並不認為這是諂媚與阿諛,這不正是最大的迷惑嗎!

『伍』 痛心!《道德經》被後世篡改700多處,160多句發生重大變化!

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50多部失傳兩千多年的帛書,其中有兩張分別抄有《德》和《道》,與傳世的《道德經》極其相似,學者們根據這兩部帛書成書年代的先後,將它們分別稱為帛書《老子》的甲本和乙本,統稱為帛書《老子》。

經研究發現,帛書《老子》的下葬時間距今2170多年,比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河上公版本的《道德經》約早50年,而且帛書《老子》的成書時間都比下葬時間更早,大致估算,應比《道德經》至少早100年。

在這之前,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河上公本,一為王弼本。河上公本為道教所尊崇。據道教傳說,漢文帝時有老人隱居河濱,世人號為河上公,精通《道德經》,漢文帝曾前往請教,河上公授以《老子章句》二卷。該書分《道經》、《德經》兩篇。這樣說來,河上公本就和出土的帛書二卷對上了,也就是說,這部經本不叫《道德經》,而是《德》和《道》兩卷;而王弼本是三國時期的王弼註解的版本,也就是所謂的通行本,流傳最廣,我們平常所看到的就是這個版本。   

用帛書《老子》與通行本《道德經》對照,發現後者對前者的篡改多達700多處,導致原文350多句中有160多句發生了重大改變。

如果說這兩個版本孰真孰假不好辨別,那麼1993年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村出土的戰國竹簡則是為帛書本被篡改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只可惜這個版本損毀太嚴重,現已無使用價值。

《老子》篡改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為了避諱漢代幾位皇帝的名字。

在通行本的《道德經》中,為避諱劉邦、劉恆、劉啟、劉勶和劉弗這五個皇帝的名諱,將全文中的「邦全部」改成了「國」、「恆」全部」改成了「常」、「啟」全部」改成了「開」、「勶」全部」改成了「徹」、「弗」全部」改成了「不」 。

例如《道德經》最知名的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帛書《老子》的原文則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常』和『恆』雖意思接近,但還是『恆』字理解起來意思更加明確。

帛書《老子》中的「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弗敢弗為而已,則無治矣」,意思是要一直讓人民處於無知無欲的狀態,如果讓他們只是不敢去做而不做,那就完了; 而今本的《道德經》則改成了「常使民 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意思全變了。

今本的《道德經》中,所有的『弗』都改成了『不』 。這使得『弗』和『不』變得無法區分,而這兩個字的意思是有區別的。『弗』和今天所理解的『不』很象,如『弗為』指不去做;但《道德經》中的『不』 ,一般是指不講什麼,比如」上德不得「,」天地不仁「 等等。

如果說為了避諱,勉強也能理解。但最可氣的是帛書本的這句:「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被篡改成了「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直接把『今』改成了『古』 ,使意思完全相反了。 不用想,這一定是那幫腐儒乾的! 儒家推崇古禮,提倡古道,效仿先人,而這正是老子所極力反對的。《莊子》中記載,孔子向老子問道時,老子說 「子t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  「今子之所言,猶跡也。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  意思是你所說的那一套,都是已經死了好久的人說的。那些東西就像古人用鞋踩出來的腳印,你能拿著腳印當鞋用嗎?所以不要死抱著那些東西不放。而儒生們為了推廣自己的那套思想竟然有意篡改老子的話,實在是太可惡了!

通行本中的「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在帛書本是:「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不知知這個很難理解,不知不知就很好理解了。意思是認識不到自己的無知,還自以為是,這人就有問題了。知道自己有問題,就說明這個人沒問題。

「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被改為「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被改為「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五色使人目明」 竟然被改成了 「五色令人目盲」

本來很好懂的句子被改成這樣,這是非要把人搞糊塗的節奏啊,不知篡改者是何居心?

還有,」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後面竟憑空的多了一句:」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我說之前解讀起來怎麼這么別扭!

被篡改的內容還有很多,甚至很多都已經被我們用的朗朗上口了。比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原文則是:「水善利萬物而有靜「。靜,這里應該是默默無聞的意思,雖然也含有不爭之意,但這個『靜』字所含的意思更多。

還有「大器晚成」 ,這個成語被誤用了2000多年,其實老子說的是:「大器免成」。 」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顯示這個『免』不是錯別字,從語境中看,也應該是『免』而不應是『晚』 。『大器晚成』沒什麼內涵可言,而『大器免成』 則讓人回味無窮。

老子的思想可以說是中華智慧中最傑出的代表,不想竟被後世篡改的如此嚴重,實在讓人痛心。

『陸』 溯源《道德經》第一章

溯源《道德經》第一章

                            作者  程勇

【通行本《道德經》第一章】

道 可道,非 常道;

名 可名,非 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帛書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本章是道德經中開篇第一章,也是最難解讀的一章,目前對這一章的各種解釋可謂五花八門,莫衷一是。

          要想真正接近老子原本的思想,我認為現在是重新研究老子這本著作即通行本所謂之《道德經》最好的時代。因為我們已經有了與老子同時代的共同語言文字「甲骨文」,我們有了目前為止最接近老子原著的文本—1973年湖南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帛書《老子》。

        老子其人我在這里就不再介紹了,各種文本的介紹都幾乎差不多,現在查閱也相當方便。我在這里著重談談現在的通行本《道德經》的由來以及和老子帛書的不同之處,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誤讀。

        據史記記載:《老子》分上下兩篇,分別為「德論」和「道論」,「德論」在前。各篇不分章,書名就叫《老子》。《道德經》這個書名都是漢魏後追加的,包括通行本分為八十一章,都是後人編撰而成。這在成型的過程中也是不盡相同的。目前通行的版本如王弼本和河上公本均為81章。但歷史上還有其他分章版本,如西漢庄君平後避諱改名嚴君平又名嚴遵所著《道德經指歸》分為72章,元朝吳澄的《道德真經注》分為68章,可見分章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個人依據自己的理解為了方便研讀而分的;

      古代在還沒有印刷術之前,任何一本書要流傳,都是靠人手抄錄,在抄錄的過程中,把個別字抄錯或誤抄現象在所避免,甚至有人按自己的片面理解將其中字句進行修改也不無可能,所以各種版本之間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別。考證已知的自戰國到1949年265個不同時期、不同註解者的版本,其中稱《老子》的120部,稱《道德經》的145部之多。從兩漢以來一直到民國時候,中國歷代學者對《道德經》所做的注,按各自解讀所作的著本也可謂汗牛充棟,可見因無正確指歸也就難免會產生差之毫釐 繆以千里的結局了。這正是凸顯帛書出土的重要性了!

          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帛書共有兩個版本,考古專家把它分稱為甲本和乙本。甲本用篆書抄寫,乙本用隸書抄寫,另據所避漢朝皇帝名諱,比如乙本中「恆」這個字能反復出現,說明乙本比漢文帝劉恆要早,而甲本中,「邦」這個字不斷的出現,證明甲本不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那斷代就已經到先秦了,所以確定甲本年代稍早。如今甲乙兩個版本合稱為《老子帛書》。也毋庸置疑地證明了老子帛書遠比現在通行本《道德經》要古老的多,要更接近老子原著,雖然現在還不能說它與老子所著原文一致。通過老子帛書,會發現其用字及用詞都相當古遠,所以要想理解老子的思想必須用老子時代的語言,而密碼就是甲骨文。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考證的中國最早的漢字。已知的甲骨文單字有4500個左右,但到迄今為止能夠釋讀出字只有1700個左右。而老子帛書全文約為5400餘字,其用字以不重復計算,共用790餘字,其中常用字約佔95%;所以用已解讀出的甲骨文來還原老子的文字原意應該完全可行了。

        據通行本《道德經》和《老子帛書》的對比,前者對後者的改動多達700多處,導致原文350多句話中有160多句語義發生了重大改變。其中僅因避諱從漢高祖劉邦到漢昭帝劉弗5個皇帝的名字而產生的變異就達100處之多。帛書《老子》出土40多年來,海內外學者們對帛書《老子》的研究一直沒有間斷,也從多方面、多角度證實了通行本《道德經》「多後人所改」,「與古《老子》相遠」,「謬誤實多」的推論。所以我們是幸運的,可以藉此機會重新認識老子,重新認識老子的思想。

       

        下面我們就拿第一章《道德經》通行本的內容與《老子》帛書逐句作一對比講解。

        很顯然,這一章《老子》所有全部6句話都被修改,總共64個字中修改了25個。《道德經》把這一段中的所有「也」字刪除,把全部四個「恆」字換成了「常」字,再把兩個「無」字改成「無」字。第三句中的「萬物之始」,改成了「天地之始」,把第四句中的「以觀其所噭」,改成了「以觀其徼」。噭是「呼喊、鳴叫」的意思,「徼」是「邊界、巡查」的意思,第五句改動很大,還多了「同謂之玄」這個贅句。第六句把「有」改成了「又」。

      我們現在來講第一句話,「道可道也,非恆道也」,現在的版本是「道可道,非常道」,

        「恆」是指任何條件下都不會變化。這是老子的宇宙觀,表示在宇宙中存在永恆不變的可能性。

        「道」是使萬物自行組織,自行穩定的機制和原動力。「道」也就是自然規律體現。是超越萬物的,是永恆不變的。在老子後面的章節中還有具體論述。

          「常」的定義是指經常,通常,指在一定條件下不變,就是說還是會變的。

          「可道」是指人類可以學習,模仿和應用天之道,指人道。

          那麼這段話的意思就是:使萬物自行組織,自行穩定的自然規律即天之道,人類是可以學習和應用的。但人類學習的行為和應用的方法都是人之道,而不是永恆不變的天之道。

          通行本中這句話被眾多的人理解為:能夠說出來的都不是「道」。如墜雲霧。

            老子開篇第一句就點明了天道與人道的差別,也為後面的「兩者同出,異名同謂」埋下伏筆。

            帛書第二句是「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通行本中是「名可名,非常名」。

            「名」的意思是指人類在認知活動中對事物進行描述和解釋進而對事物進行定義和命名,是人類活動過程中階段性的認知結果。

              「可名」的意思就是人類對事物、現象以及各種因果關系進行定義和命名的活動過程。而且這種行為在人類社會發展中是不會停止的。

                「非恆名」是指人類在對事物及現象在定義和命名的活動過程中隨著人類認知的深入以及萬物本身的發展變化會不斷對應變化。注意,這里有兩個變數在同時進行。這是人道常識,那麼是否存在超越人道常識的「恆名」呢?老子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恆名」的意思本身就是指超越萬物而存在的「道」,因為「道」是永恆不變的,人類對於「道」的認知最終會趨向於「恆名」。因此老子才在下文中提出「恆無欲和恆有欲」的命題。

              那麼這句話應該這么解釋:人類在對事物進行定義和命名後而在這種行為的過程中隨著認知的深入和事物本身的發展變化,定義和命名的結果也隨之變化。

            老子在這句中又提出了一組(兩者),即「可名」與「恆名」的區別。「道」雖然表現在萬物之中,但卻超越萬物而存在,是永恆的,恆名的。對這種說法的證明是老子隨後在很多章節中都提到的。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在通行本里,說的是「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我認為「萬物」可能更確切地表達了老子的思想。

        「萬物」是指除了「道」以外的一切事物,當然也就包括「天地」。

            這句話的句讀目前還有著不同的看法。經過仔細研讀還是認為帛書的斷句比較符合老子原意。

      帛書《老子》全文中共有83個現代的人認為是簡寫的「無」字,5個現代的人認為是繁寫的「無」字,而通行本《道德經》中把83個現代的人認為的簡化字的「無」字全部改寫成了繁體字「無」字,而帛書中兩種字體同時存在,說明老子對這兩個字一定是有不同含義或不同深意的。而簡寫的「無」字貫穿了老子思想整個核心,所以開篇老子就給予了定義。

          在帛書《老子》中的兩處繁體字的「無」字,應該表示的就是現實世界中的「沒有」的意思。而簡體的「無」字,應該指萬物還沒有顯現出來前肉眼無法觀察到但又能感覺到的真實存在,是一切事物萌芽狀態前的原點。

      首先老子這個「無」它是真實存在的,但無法觀察到,只能感覺到。但它蘊含了整個宇宙的信息和能量。

        那老子為什麼把「無」定義說是「萬物之始」呢?這個「始」是什麼意思?我們先看「懷胎」的「胎」字,「始」字和「胎」字有密切聯系。古代人在講懷胎的「胎」的時候就說「始也」,就是生命剛剛開始孕育的那個狀態叫「始」,他是有實相的。那麼在胎兒還沒有成型之前的狀態呢?沒有實相,但能說他都是「無」嗎?不是「無」,它蘊藏了所有信息,所以,孕育的最初的階段叫「始」。「始」,就是這個涵義。後來,「胎」和「始」各表意思了。

      一個「無」字代表了老子的世界觀,也描述出了世界最初的原點狀態,這種狀態是「萬物」開始之前的狀態,蘊含萬物所有的信息和能量。「道」就是推動這種原點裂變和能量轉化的動力。

    「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說當萬物開始形成的時候,變「實」的時候,到我們可以感知的時候,「道」就變成是生養、滋養去推動萬物發展的母親。

          「無」和「有」是「道」要領導的兩種狀態,即萬物必須要經歷的兩種表現形式。萬物在「無」的狀態時,「道」是推動的力量。萬物在「有」的狀態下,「道」是引導萬物自行發展的規律。

      「母」字中的兩個點在甲骨文中的圖案就是兩個乳房,就是女子在哺育孩子時候的畫面。老子用母親的含義來表達「有」的狀態是非常完整而清晰的。

      在萬物開始形成之後,「道」是生養萬物的、推動萬物的自行發展的,它生養了萬物,這就是老子要表達的思想。老子在講我們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這句話不但是本章的難點,也是理解老子思想的關鍵。這是認識「道」,遵循「道」的途徑即方法。在後面的很多段落中都有更加明確的解釋。

        「無欲」,指要用「致虛極也」的方法達到一個虛空的,沒有什麼主觀的能動性,沒有主觀意願的這種狀態。

            「妙」(眇)是精妙;精微的意思。王弼注釋為:「妙者,微之極也。」「妙」包括「眇」字在甲骨文中目前還沒有發現。而「妙」字在小篆中是這樣寫的:

我認為應該有抄錯的可能,誤把「妙」寫成了「眇」。

          這句話完整的意思是:讓自己一直保持在虛空的清靜的狀態下來觀察、來體會「道」的精微的本質。這就是「以觀其妙」是這意思。

        「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

        「有欲」就是用「守靜篤也」的方法帶著自己的角度,帶著自己的學識和思維,實際去觀察「道」推動萬物運行產生出來所有動靜,體會「道」運行的規律。

        「噭」原意是呼喊,鳴叫的意思。

        「其所噭」指道在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動靜。

        通行本中的「徼」是邊界的意思。所以與原文原意不符。

            老子這兩句話告訴我們,要用兩種狀態來觀察萬物,一個是「無欲」,一個是「有欲」。

        老子告訴我們如果能夠保持一種虛空的清靜的狀態,能體會到事物的運行的本質。另外一種是「有欲」的狀態,即人的理性狀態。根據個人既有的知識,現有的條件,依據「道」的規律推導出結論。

        我們要學會這兩者之間來回切換,根據現實狀態有所偏頗,並學會把兩種思維模式交互起來一齊分析問題,這是才是老子要告訴人們的智慧。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兩者」指的是快「可道」與「恆道」;「可名」與「恆名」;「無」與「有」;「無欲」與「有欲」,這四組兩兩對立統一的關系。

              「同出」指的是對立統一的兩者都是對「道」的解釋,只是從兩個方面去解釋同一個命題而已。

              「異名」指不同的描述和定義。

              「同謂」指的是四組兩兩對立統一的命題,只是一個事物兩面而已,最終都指向「道」。

            這四組兩兩對立統一的命題將在整個篇章中廣泛的展開說明。

            而在通行本中加了「此兩者」和「同謂之玄」的贅句讓後人產生了重大歧義。「此兩者」變成了特指「無欲」和「有欲」,忽略了前面三個對立統一的命題。「同謂之玄」的狗尾之續,打開了道學即玄學的大門,把「道」引向了不可道不可名的歧路。

        「玄之有玄,眾妙之門」。

      「玄之有玄」中「玄」是深奧悠遠的意思。「玄之有玄」是指再深奧悠遠的地方也都有生發這種深奧的奧秘。

          「眾妙」是指世界萬物所有的精微變化集合。

          「眾妙之門」指知道了「玄之有玄」的道理,是探索世間萬物所有精微變化的途徑即用「道」的規律。

『柒』 被篡改的《道德經》,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隱藏著篡改《道德經》的人,順應世事,想要討好眾人的用心。我們也都知道,《道德經》是道家學說的經典作品,是老子親手所書。但是你敢想像,我們現在所看見的這版《道德經》並不是老子所寫的原版的《道德經》。更可怕的是,他們不是簡單的改動,雖然只是改變了幾個字詞,但是卻與老子的意思相去甚遠,直接篡改了老子原本要傳達的意思。

被修改的版本,是為了順應“主流思想”說要遵循古法來治理現世,要遵循“祖宗之法”,所以要推崇周禮,古代治理的方式不能改。但是老子的意思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他的意思是,要活學活用,用現代的方式來治理現世。因為古代制定出那一套理論的人,已經去世了,他並不了解現世,所以用他的那一套並不可行。總而言之,修改過的《道德經》似乎是更加適合那個時代主流思想的,而老子本身所寫的《道德經》,所傳達的思想是要比修改後的高明、先進很多的。

『捌』 老子的《道德經》被篡改了700處,原版是什麼樣的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文化寶藏,比如《道德經》便是其中之一。

『玖』 道德經、周易和儒學都是造假的歷史嗎,有什麼證據能證明

很多人說要說文化和歷史的傳承,還要看我大中華,西方除了掠奪、擴張和種族歧視,就只剩下貪婪,自私,無恥和濫交了!

而喜歡明朝的粉絲則說,西方文明是在蒙古人打通了東西方通道之後,將我國四大發明和五千年經典悉數傳入西方的,是在滿清入關之後,由於滿清的閉關鎖國才導致西方科技和文明快速超越我國的。如果大明還在,一定打得西方屁股尿流。什麼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畢達哥拉斯統統都是瞎編出來的,這些東西還沒西遊記里的妖魔鬼怪靠譜。

『拾』 《道德經》在流傳中沒被修改過嗎

從古至今一直流傳的古書中,只有《道德經》是被修改最少的,《道德經》早有山崖版,後有楚墓版,都是記述者尹喜留下的,每個朝代都會帶老版入墳,然後再重見天日,想改不是那麼容易的。

熱點內容
劃清與西方司法獨立 發布:2025-01-13 02:53:22 瀏覽:469
法院進家 發布:2025-01-13 02:51:46 瀏覽:239
喪家產假陪產假在勞動法中屬於 發布:2025-01-13 02:40:24 瀏覽:65
法治歌歌曲 發布:2025-01-13 02:40:17 瀏覽:94
勞動合同法的解釋 發布:2025-01-13 02:11:26 瀏覽:972
下列屬於新條例 發布:2025-01-13 01:19:40 瀏覽:828
不戴口罩道德 發布:2025-01-13 00:53:23 瀏覽:9
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 發布:2025-01-13 00:10:51 瀏覽:779
馬克思法學研究生 發布:2025-01-13 00:07:03 瀏覽:146
法律援助來源 發布:2025-01-12 23:44:24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