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的道德
Ⅰ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
一、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以前那些善於按照道來治理國家的人,不教百姓有心眼、技巧,而是使人民敦厚淳樸。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他們奇技淫巧太多。所以用技巧來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災難。不用技巧治理國家,是國家的福分。知道這兩者的差別,這就是治國的法則。按照規律了解這個法則,就是「玄德」。玄德深啊,遠啊,最後又返回了寧靜朴實的根本,這樣就符合自然,達到了最大的和順。
2、南懷瑾《老子他說》
「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文字表面上是說上古以來善於運用政治哲學道理的人,不是要老百姓智慧高,而是希望他們智慧低。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社會、國家、天下之所以混亂,就是意見太多。知識越普及,意見就越多,因而形成社會世界的混亂。
「以智治國國之賊」這句話,是講領導人思想的道德,當社會思想很亂的時候,唯一的辦法是不玩弄聰明,要非常誠實。
「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這兩頭的道理,一頭是智慧,一頭是愚笨,「亦楷式」,這只是現在學科學的一個公式,一個原理。「常知楷式」,要常了解這只是一個公式,「是謂玄德」,才會真正懂得歷史最高政治的標准,政治最高的道德標准。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在表面上看來,這與一般的常理、事理、人情相反。「與物反矣」,就同人情事理上看起來相反;因為是相反,「然後乃至大順」,才能把過分的這一面拉回來走上正途。
3、羅大倫《道德經說什麼》
(1)您想讓周圍的人變成什麼樣,您就先做成什麼樣
「古之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夫民之難治也,以其智也。」什麼意思呢?
其中,「古之為道者」的意思是按照道做事的領導者。「非以明民也」,不是讓下面的人變得聰明。「將以愚之也」,而是使他們變得質朴、敦厚。「民之難治也,以其智也」,下面的人為什麼難以治理?因為他們太聰明了。「智」是智慧的意思,在這里引申為心機、想法的意思。
(2)要想長久立世,定要仁義在前,利益在後
「故以智知邦,邦之賊也;以不智知邦,邦之德也。」「以智知邦」就是領導者為了謀私利,用智慧去管理國家。「邦之賊也」,您就是國家的罪人。「以不智知邦,邦之德也。」您以敦樸的方式管理國家,是國家的福分,這個「德」當福分講。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領導者用管理技巧來讓大家為自己撈取私利,就是國家的罪人;如果您不用這種方式去管理,您就是給國家帶來恩惠的人。
(3)為大家著想的人,到哪兒都會受到大家的愛戴
「恆知此兩者,亦楷式也。」這句話的意思是,您懂得了這兩者之間的區別,而且您能夠這么做,您就是後世的楷模。「恆知楷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乃至大順」,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您懂得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按照道的原則做事,「此謂玄德」,那您的德行就很深遠了。「乃至大順」的意思是,只要您這么做了,就能進入一種「大順」的境界。
三、我之體悟——「智」和「愚」
這一章,老子又說到「智」和「愚」。「智」不是指智慧,是指心機技巧,「愚」也不是指愚笨,是指敦厚淳樸。老子主張不能用「智」治國。關於老子說的這個「智多」並不一定是好事,生活中還真的有很多例證。我舉幾個我的親身經歷。
我們之所以一直覺得聰明機靈就好,木訥寡言就是愚笨,就不好,我覺得跟父母老師的喜好有很大關系。家長和老師都比較喜歡看上去機靈好動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即使學習不好,老師也會說這孩子特別聰明,就是不用功,以後知道用功了,成績很快能上來。而看上去木訥寡言的孩子,學習即使很好,老師也會說這孩子不是特別聰明,就是肯用功,學的深了可能會吃力一點,但勤能補拙,能跟上就行。老師這么說,我就感覺聰明好像是高人一等的特質,所以我們就很想表現的聰明而不是愚笨。
上初中的時候,我成績比較好,每天都會有同學來問我問題,我卻發現看上去機靈聰明的同學,給他們講題要廢很多口舌,很難一點就通的,他們還總嫌你說的太復雜,不夠言簡意賅,自己聽不明白卻覺得是別人的問題。可是木訥寡言的同學就剛好相反,總是一點就通了。然後我就意識到老師家長嘴裡誇的聰明有很大問題。
上高中分文理科之後,我在的班是學校第一屆理科重點班,把全年級理科前三十名放在一個班級,配全校最好的老師。期中期末考試,都採用浮動制,始終保持這個班裡是年級前三十的學生。由於是理科班,又是第一屆重點班,我們就被冠以智商最優班的稱號。所有的老師都喜歡說,你們是最聰明的班,吧啦吧啦的。於是,班裡就開始有一股「比聰明」的風氣蔓延開來,比誰能不用功還成績好,比誰會玩又會學。於是上課睡覺的人越來越多,自習逃課的也越來越多,通宵打游戲人也越來越多。後來可想而知,高考成績出來,我們班平均分還不如次重點班,後來一半的同學都復讀了,所有老師都瞠目結舌。
還有個例子是工作之後的。前幾年我去過一家單位,就是典型的用「智」過多。老闆和老闆娘都是業內有名的大忽悠,特別會玩概念,公司在業內名氣很大,但大家都不知道他們具體做過什麼項目。他們為了挖我過去,鍥而不舍的和我談了三四個月,我還以為這家單位很重視人才。去了之後才發現公司風氣相當差,盡是些勾心鬥角、搬弄是非、見風使舵的人,踏實幹活的卻很少,有問題搞不定了,就想著趕緊挖一個人來。這家公司的前台是個挺漂亮的小姑娘,對領導恭恭敬敬的,但對其他人卻一副臭臉,對新來的更是百般刁難。中午大家一般會在會議室吃。有幾次她見我拿著飯去會議室,就擋著不讓我進。我忍了幾次,後來她說話越來越難聽,把我惹火了,我就問她:「你給我說說,公司哪條規定寫了不能在會議室吃飯?又為什麼有人可以有人不可以,你們是怎麼區分的?」她說:「公司一直就是這樣,只有領導能在會議室吃飯。」我說:「那多大的領導可以在會議室吃?你們領導可以嗎?」她說:「你問這么多幹嘛,我們領導肯定可以了。」我說:「那你去查查我的級別,我是環境的總工,算什麼級別?」她驚訝的看著我:「啊,您咋不早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不知道。您請進,有事叫我。」我本來還想教訓她幾句,又覺得沒必要,這也不過是上行下效的結果。 他們的項目一個個的出問題,讓我去梳理解決,我發現項目真是一團糟,各種偷工減料,隨便應付。這可都是投資上億的工程項目啊,敢這樣隨意,不怕出事嗎。我呆了不到半年就趕緊辭職了。
Ⅱ 道德經(65)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第六十五章 與物反矣,乃至大順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知此兩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
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古代遵循大道者,不是使民心巧詐,而是使民心朴實。
百姓之所以難以統治,因為其內心多機心巧詐。
所以用智巧治國,必然危害國家;
不用智巧治國,才是國家之福。
要明白這兩種治國方略也是兩種治國法則。
明白這兩種法則,就叫玄德。
玄德很是深遠啊,
和萬物同返真朴,才是真正的順其自然。
注釋
[1]明民:即使民明敏,這里指明智巧詐。
[2]愚:使敦厚朴實。
[3]智:巧詐。
[4]賊:災害,災難。
[5]兩者:指上文「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6]稽式:法式,法則。
[7]反:通「返」,復歸。
[8]大順:順天理,即順自然。
本章以機巧治國有害,質朴治國有福,說明大道貴在返璞歸真,如此才能真正做到順其自然,天地萬物自然而順利地生長。所以要無為而治,不可擅自妄為,破壞萬物的這種自然生長。
道的本質是淳樸本真,虛靜無為。所以真正的大智慧是大公無私、惠普天地萬物,而不是自私自利的機心巧詐。前者為公,後者為私。這也是天下君子與小人、偉人與庸人的區別所在。所以,大智慧才叫真智慧,大聰明才叫真聰明。所謂的巧詐伎倆,不過是雕蟲小技。
大道深遠,深不可測,遠至無極。但它同時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平易近人,並不深遠,觸手可及。對於細心體道的人來說,道就在身邊,就在心裡,就在簡單的生活中。因為他們明白:真正簡單的才是最深刻的,真正樸素的才是最本真的。
一個國家,如果政令繁雜,那麼不是好事,只能說明統治者多事多為,只能導致社會問題更多。一個社會,如果民心浮躁不安,亂象紛呈,只能說明社會問題太多,價值導向出了問題,使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根本來說也是統治者妄作妄為的結果。
一個人要想活出自我自在,就要有一顆返璞歸真的心,抱真守一,「順天理,滅人慾」,不失自我的純真樸素,這樣才能活得更純粹、更輕松,從而修養出自己人生的高境界,活出自由自在。
Ⅲ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賞析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①民,將以愚之②。民之難治,以其智多③。故以智治國,國之賊④;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⑤,亦稽式⑥。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⑦,然後乃至大順⑧。
【注釋】
1.明民:明,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之知曉巧詐。明民,意為讓人民知曉巧詐。
2.將以愚之:愚,敦厚、朴實,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之沒有巧詐之心。不是愚弄、蒙昧。此句意為使老百姓無巧詐之心,敦厚朴實、善良忠厚。
3.智多:智,巧詐、奸詐,而非為智慧、知識。
4.賊:名詞用作動詞,傷害的意思。
5.兩者:指上文「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6.稽式:法式、法則,一本作「楷式」。
7.與物反矣:反,通返。此句意為『德』和事物復歸於真朴。
8.大順:自然。
【譯文】
古代善於運用大道的人,不是教導人民知曉智巧偽詐,而是教導人民淳厚朴實。人們之所以難於統治,乃是因為他們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機,相互欺詐不以誠待人。所以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國家沒有常規的法治,就必然會危害國家,不用智巧心機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幸福。了解這兩種治國方式的差別,就是一個法則,經常了解這個法則,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遠,和具體的事物復歸到真朴(與具體的事物表面相反),然後才能極大地順乎於自然。
【賞析】
1.對「明民與愚民」的理解。人們常常把愚民政策的源頭歸給道家思想,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也是對人性的不了解。道家思想研究的是道(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社會規律又必然與人性聯系在一起,愚民並不是讓人民愚蠢,而是對人民要分級別的共享一些信息資源,不能夠無限制的把所有的信息都通報給全體人民。就像一個家庭,不能把成人世界的所有一切都提前教給孩子一樣,不在這個年齡階段應該知曉的事情就盡量避諱一些,提前知曉不是關愛孩子,而且有可能害了孩子。就像早戀現象一樣,青少年相互愛慕一下,純屬正常,但是如果過早的涉及到成人的生活,那就會對生理心理以及未來的幸福生活,家庭生活都有一定的影響。
2.對「民之難治,以其智多」的理解。這里的智不是智慧之智,而是智巧,心機等的意思。老子在57章就講到:「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人們的心機智巧多了,就會相互算計,就少了一份淳樸的民風,就會勇於私鬥,怯於公利,對國家集體的管理就沒有好處。
3.對「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理解。「玄德」一詞在《道德經》中出現了多次,每一次含義都不盡相同。這次「玄德」的含義有三點就是:「深矣,遠矣,與物反矣」,就是深刻有遠見,與表面現象相反的意思。比如國家法律的制定就非常深遠:有的人認為殺了人,拐賣兒童就應該判處死刑。殊不知,這兩種罪犯之中也有情節輕重的不同,如果不視其情節輕重而量刑,那麼,對受害者和罪犯都起不到保護作用,不是公平的,這個法律也就不能夠深遠地起到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了。所以不同國家、不同朝代的不同的量刑理念就是體現了法律制定者的「深、遠、反」的高瞻遠矚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