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倫理道德效果

倫理道德效果

發布時間: 2023-03-29 07:16:32

『壹』 傳統倫理道德的積極作用和負面影響有哪些

.
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對女性頃察以及雀毀茄社會影響都不太好,限制了女性的自由,以及社會發展與進步;
2.
重男輕女思想,傳統重男輕女認為養兒防老,認為女性的價值就是嫁人。
3.
還有傳統的重農抑商、社會等級、君貴民輕余宏,也是會對社會發展產生消極影響的。

『貳』 好的職業道德倫理對個人和單位有什麼積極的作用

所謂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准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 每個從業人員,不論是從事哪種職業,在職業活動中都要遵守道德。如教師要遵守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職業道德。醫生要遵守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等等。 職業道德不僅是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標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業對社會所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化。 要理解職業道德需要掌握以下四點: 首先,在內容方面,職業道德總是要鮮明地表達職業義務、職業責任以及職業行為上的道德准則。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會道德和階級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職業、行業以至產業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職業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現為某一職業特有的道德傳統和道德習慣,表現為從事某一職業的人們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質。甚至造成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在道德品貌上的差異。如人們常說,某人有「軍人作風」、「 工人性格」、「農民意識」、「幹部派頭」、「學生味」、「學究氣」、「商人習氣」等、 其次,在表現形式方面:職業道德往往比較具體、靈活、多樣。它總是從本職業的交流活動的實際出發,採用制度、守則、公約、承諾、誓言、條例,以至標語口號之類的形式,這些靈活的形式既易於為從業人員所接受和實行,而且易於形成一種職業的道德習慣。 再次,從調節的范圍來看,職業道德一方面是用來調節從業人員內部關系,加強職業、行業內部人員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用來調節從業人員與其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用來塑造本職業從業人員的形象。 最後,從產生的效果來看,職業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的「職業化」,又使個人道德品質「成熟化」。職業道德雖然是在特定的職業生活中形成的,但它決不是離開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而獨立存在的道德類型。在階級社會里,職業道德始終是在階級道德和社會道德的制約和影響下存在和發展的;職業道德和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之間的關系,就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之間的關系。任何一種形式的職業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著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的要求。同樣,階級道德或社會道德,在很大范圍上都是通過具體的職業道德形式表現出來的。同時,職業道德主要表現在實際從事一定職業的成人的意識和行為中,是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成熟的階段。職業道德與各種職業要求和職業生活結合,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形成比較穩定的職業心理和職業習慣,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們在學校生活階段和少年生活階段所形成的品行,影響道德主體的道德風貌。 (三) 職業道德的特點: 通過上述分析不難看出職業道德具有以下特點。 1. 職業道德具有適用范圍的有限性。 每種職業都擔負著一種特定的職業責任和職業義務。由於各種職業的職業責任和義務不同,從而形成各自特定的職業道德的具體規范。 2. 職業道德具有發展的歷史繼承性。 由於職業具有不斷發展和世代延續的特徵,不僅其技術世代延續,其管理員工的方法、與服務對象打交道的方法,也有一定歷史繼承性。如「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古至今始終是教師的職業道德。 3. 職業道德表達形式多種多樣 由於各種職業道德的要求都較為具體、細致,因此其表達形式多種多樣。 4. 職業道德兼有強烈的紀律性。 紀律也是一種行為規范,但它是介於法律和道德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規范。它既要求人們能自覺遵守,又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就前者而言,它具有道德色彩;就後者而言,又帶有一定的法律的色彩。就是說,一方面遵守紀律是一種美德,另一方面,遵守紀律又帶有強制性,具有法令的要求。例如,工人必須執行操作規程和安全規定;軍人要有嚴明的紀律等等。因此,職業道德有時又以制度、章程、條例的形式表達,讓從業人員認識到職業道德又具有紀律的規范性。 (四)職業道德的社會作用: 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會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具體表現在: 1、 調節職業交往中從業人員內部以及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間的關系。 職業道德的基本職能是調節職能。它一方面可以調節從業人員內部的關系,即運用職業道德規范約束職業內部人員的行為,促進職業內部人員的團結與合作。如職業道德規范要求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都要團結、互助、愛崗、敬業、齊心協力地為發展本行業、本職業服務。另一方面,職業道德又可以調節從業人員和服務對象之間的關系。如職業道德規定了製造產品的工人要怎樣對用戶負責;營銷人員怎樣對顧客負責;醫生怎樣對病人負責;教師怎樣對學生負責等等。

『叄』 怎樣評價中國傳統倫理道德

利弊兩方面 一個弘揚和傳承名族文化,一個禁錮人們思想導致君主專制

『肆』 儒家倫理道德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作用

1.作為統治階級統治與治理國家的規則與工具,維護國家的安定;
2.倡導的德治與教化熏陶昌敗租與感染了人們,使自己的行為都是囿於一定的規則之中;
3.儒家思想中積極的方耐兆面在政治、經濟、社會和諧方面起到良好枯局的作用;

『伍』 倫理道德規范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德政理念。我國從堯舜禹時代起,就已經出現「人心唯危、道心唯微」的情況,氏族自然共同體面臨解體。這時,一方面,道德開始從自在狀態走向自為狀態;另一方面,原始的法律開始產生。但它的產生是直接為德政服務的,如對氏族成員提出了五典五教九德的規范,對氏族首領提出了不矜不伐的律條,如違反則實行五刑。其核心是「德唯善政,政在養民」及「有德唯刑」。德政並沒有被取代,被取代的只是「絕仁棄義」、「絕聖棄智」、「絕巧去利」、「絕學無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等老莊的某些德政思想。

相對於孔子的德治思想而言,孟子有訴諸法制的一面,相對於法家思想,他又強調了教化的作用。從孟子開始,我國德政傳統已包含了法制思想,法制思想融於德政思想之中。孟子「仁政」的法制思想最終要求達到「以仁存心,以禮存心」的德政目的,並以「貴民」思想為基礎的。

2.民本思想。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民為邦本。我國傳統的民本觀念是相對於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我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了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和安民等。

《孟子·離婁上》上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心者,天下人心向背,愛憎臧否也。

用現在的話說,「得民心」,就是看民眾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高興的事就多做,不高興的事就不要做。這實際上是生成於春秋戰國時期而衍化於秦漢以後的「民本」思想的通俗表述。

以「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為經典表述的民本思想,有著巨大的本原大義和深厚而遼闊的闡釋空間。古代的民本思想雖然存在固有的階級局限性,但「民本」思想中卻揭示了深刻的執政規律,並發揮了客觀的歷史作用。其一,順應了民意、約束了專制權力;其二,維護了社會秩序,保持了國家穩定;其三,加強了文化認同、鞏固了民族團結,促進了國家統一。

3.義利之辨。義利關系,是倫理道德哲學的價值觀念。「義利之辨」是道德評價標準的問題,是由孔子最先提出的。他在《論語·里仁》中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說的「君子」,並非指後來所謂「道德高尚的人」,而是指「勞心者」,即當時的統治階級成員,包括來他這里學習統治道術的「士」;「小人」,也並非如後來專指「卑鄙無恥之人」,而是指「勞力者」,即被統治的生產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人民,包括平民和奴隸。

孔子培養人才的目標是做「君子」,因為君子不謀求個人私利。所以孔子要求「君子」把利益和恩惠給予老百姓。他指出「君子」行政的「大節」應該是「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就是說:禮法用來推行道義,道義用來產生利益,利益用來安定人民。孔子要求統治者保護和給予勞動人民以利益,讓勞動人民富裕起來,這是孔子學說中最大的平民性之所在。

作為公務員,要立志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應該「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努力做新時期的新聖賢,使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生生不息!

4.崇尚節儉。我國素有倡導節儉的傳統,老子將「儉」視為為人處世的「三寶」之一,孔子把「儉」和溫、良、恭、讓一起看作重要的德目。

在當今社會物質財富較為豐富而人們的倫理觀念呈現多元取向的時代背景下,牢記歷史上「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的教訓,承繼節儉的優良傳統,對於我們在節儉與奢侈問題上明辨美醜、善惡與是非,張揚節儉的良好社會風尚是十分必要的。

對於傳統的倫理道德精神,以及由這種倫理道德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人格和價值觀,我們要繼承其超時代、超因果的絕對性合理內核。道德精神是由個人根據自己的人生價值觀自覺選擇的,進行這種選擇,需要以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來履行道德義務。

『陸』 倫理道德觀在中國歷史上起的作用

道德倫理觀念的有無,是人與禽獸世界的根本區別。沒有道德觀念的人就不是人,只是一副臭皮囊,是行屍走肉;沒有道德觀念的集團,就只是一幫搶劫分贓的強盜;沒有道德觀念的民族,就是沒有希望而註定滅亡的民族。
經濟生產、科技發展與人民生活提高,是社會存在根本前提,而倫理道德,和從倫理道德中升華出的一種巨大的和永恆的精神力量,我們民族的道德正氣,則是保國、保種、保教的精神橡攔世支柱。從人類歷史總體來看,倫理道德具有超歷史、超時空、超因果的特徵,具有獨立的絕對價值。它揭示了人之所以為人的道德特徵,那就是理性主宰感性,理性凝聚為民族人格力量或民族心理結構。它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不隨時代條件而改移。
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化是唯一周歷五千年而依然保持青春活力的文化。中國是禮義之邦,有一套完備的倫理道德規范。春秋之後,孔子和儒學的出現,士的興起,教育的平民化,使這種以仁學為中心的滲透著民本思想的傳統倫理道德薪火相傳,深入人心,成為全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塑造出中華民族道德心理結構。孔子的人道主義和實踐理性,樂觀進取的實踐精神,自我犧牲的獻身精神,拯救社會的人格理想,都傳承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成為我們民族的道德正氣,直到現在仍起著凝聚人心團結炎黃子孫的進步作用。
孔子是中國文化史上第一個提出系統倫理道德理論的思想家。自西周末年進入春秋戰爭時期,「禮崩樂壞」,列國紛爭征戰不休。社會的大動盪大變革,使人們失去了精神依託,迷失了信仰,找不到一個准則來協調和指導人們,使社會能趨於平衡穩定。孔子梁肢利用歷史上已有的「仁」的概念,給予新的詮釋,作為當時人的行為准則。經過孔子重新塑造的「仁」,就是做人的道理。朱熹發展了仁學,提出:處理一家、一國、天下大事,都要分辨義利、善惡、是非、得失。為己,就是人慾之私,為人,就是天理之公;人只有一個公私,天下只有一個邪正。做人,就要堅持仁義禮智信,公而忘私,忠而忘身,除邪扶正。遵循仁的原則,人們就可以正確協調家族及君臣、朋友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使社會恢復秩序,穩定發展。
孔子以「仁」來總括道德的各個層面,「仁」成為道德的總稱。他將「仁」從神秘崇拜放到現實生活中,平實地講做人的道理。仁者百行之宗。仁,就是愛人,仁字從人從二。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歸結為「忠恕之道」。他在不同的時地有不同的解釋,如他認為仁是「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恭是自重,寬是寬厚待人,信是誠實守信,敏是勤懇做事,惠是關愛別人,施恩惠於人。有時孔子還將仁歸納為「溫、良、恭、儉、讓」,溫是謙和,良是善良,恭是恭敬自重,儉是儉仆不侈奢,讓是謙遜禮讓。
孔子的仁學,為漢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的建構奠定了基礎。孔子教導弟子「志於道,據於禮,依於仁,游於藝」的人生之道。他認為君子一生都應堅持不懈地在道德修養與人格境界的提升上加工夫。
孟子提出的「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浩然之氣」,做無私無畏「大丈夫」的精神境界和人格,是我們這個民族仁人志士的道德理想。這種浩然正氣,是以道、義為底氣的。
孔子以仁釋禮。忠者,禮義之宗。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他把社會規范的「禮」,解釋為人的內在需求,把宗教神秘性人性化,從而使倫理規范與心理欲求溶為一體,把神的命令,變為人的自覺意識。仁的內涵,主要是心理情感原則、人道主義與個體人格,其精神實質是「實踐理性」。「仁」在內在心理方面,突出了個體人格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將「仁衡稿」歸結為君子的世界觀和人生價值。儒學突出個體人格價值,高揚道德人格性,主張仁義忠信,捨生取義。其心理情感原則,強調情感與理性的合理調節,以取得社會存在與個體身心的均衡穩定,達到救世濟民和自我實現的目的。
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受仁學的教育,終生追求,不計成敗,不計個人安危榮辱。中華民族及其文化所以能經歷數千年劫難而不滅,得以傳承和發揚光大,與這種實踐理性的人格化是有絕大關系的。

『柒』 如何理解傳統倫理道德在歷史中的作用及影響,O(∩_∩)O~先謝謝各位咯,加油加油

可以說倫理道德是隨著歷史的進程而演變出正族來的,人們從原始人到文化人的歷史過程中,演變了倫理知答道德這中關於人類自身的一種約束,但是同時他舉猛弊又推動了人類進步,從而來避免無意義的相互的傷害與懷疑,一定程度上對於人類精神的進步有了具體的寫照,那就是倫理道德

『捌』 社會為什麼需要倫理道德

這是與秩序有關的,任何一個群體,一定要有秩序。老虎為什麼要被關在籠子里?因為老虎沒有道德,不能形成一種秩序。如果老虎能夠排隊上超市的話,它們就可以像人一樣生活,就可以在人類社會中生活了。人為什麼能夠自由生活呢?因為人是能夠遵循秩序的。而我們生下來的時候腦袋裡並沒有「秩序」,這樣,就需要外在的秩序。這個外在秩序表現為一些規則,大多數能認同的規則形成了我們社會的倫理規則。倫理規則就是社會的規范,指的是社會中公認的原則。如果一個人自己制訂一套原則,沒有得到大家公認,那麼必須要用強制方式來執行這些原則。這種規則就不叫「倫理原則」,而是一種強制性的原則。「道德原則」是什麼呢?就是根據倫理原則,制訂出的每個人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每個人應該遵循的行為規范,就是道德規范。當這種規范內化成我們個人的第二天性的時候,就成了個人的道德品質。道德規范的是個體,倫理規范的是社會,倫理是道德的前提。這就是說,為什麼我們自己每個人不能去制訂一套自己的道德標准呢?因為我們自己制訂的道德標准跟社會的標準是不共鳴的。我們是根據社會需求來制訂我們的道德規范,從而我們的個人跟社會能夠互相包容。這就是倫理和道德的區別。如果一個社會沒有倫理,沒有道德,就形不成秩序,這個社會就是雜亂無章的。看一下,這里我畫出一個圖。因為倫理和道德一個是面向整體,一個是針對個體。這里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提出全球道德呢?因為我們在全球之外沒有更大的群體。「宇宙」是在人類之外的,而倫理規范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我們說有全球倫理,沒有全球道德。因為全球倫理已經是最大的了。相對於全球來說,我們有國家,國家對於全球來講是一個個體。所以我們有全球倫理和國家道德。但是,這是相對的。這里還有企業、家庭。國家對於企業來說又是一個整體,那麼就有國家倫理和企業道德。企業又有倫理,因為企業當中的員工又是個人,那麼有企業倫理和員工道德。因為參照系不一樣,對象不一樣,所以有時候說國家倫理,有時候說國家道德,而沒有個人倫理。

『玖』 傳統倫理道德的負面作用和積極影響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或逗思想內容豐富,多姿多彩,良莠並存。
其中,雖然有受到一定的歷史的、階級的、社會的局限的道德舊識;但更有反映中華民族道德上的文明進步,體現全人類道德文明的具有長久思想價值的道德智慧。
1,源遠流長的中國倫理道德思想,始終貫穿著一種可以稱之為「公忠」的道德精神。從《詩經》提出的「夙夜在公」,《書經·周官》提出的「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直到王夫之的「以身任天下」、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替眾人服務」,都奔涌著「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為國家、民族而獻身的精神。也正是在重視整體精神的影響下,出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的利益不息奮斗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歷經磨難,長興不衰,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堅忍不拔的民族偉力,就在於我們民族有著這種「廓然大公」、愛國、愛民的崇高道德精神。
正由於這種重視整體利益,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根本道德價值取向,中國傳統道德在個人與他人、社會、群體的關系問題上,始終強調「舍己從人」、「先人後己」、「舍己為群」。在「義」與「利」的關繫上,把代表整體利益的「義」,放在代表個人利益的「利」之上,強調「義以為上」、「先義後利」、「義然後取」,主張「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盡管董仲舒和宋明理學對先秦儒家的「義利之辯」進行歪曲,主張「重義輕利」、「貴義賤利」,但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精神是主張在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發生矛盾沖突時,應以義為重,以國家、民族之大義為先,犧牲個人的私利。
今天,要把相對貧窮落後的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文明、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只有在全民族中發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倡導重視整體利益,把國家、民族的繁榮進步、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幸福放在個人利益、個人享受之上,才能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有發揚重視整體利益的道德精神,發揮道義的巨大力量,才能幫助人們克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斤斤計較個人私利、見利忘義,「一切向錢看」的傾向,自覺關心他人、集體、國家的利益,鼓勵「先富」帶「後富」,「先發展」帶「後發展,走「共同富裕」的民族振興之路。
2,在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中,以儒家為代表的「仁愛」思想,是一種對於協調人際關系具有積極意義的重要道德精神。「仁愛」既是一種人際關系的道德准則,又是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重要道德智慧。孔子說,仁者「愛人」,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做到「仁」,就應當做到「恭」、「寬」、「信」、「敏」、「惠」。我們知道,所謂道德即是要求人們在考慮自身利益的同時,考慮到他人與社會的利益。中國傳統的「仁愛」思想,即是要求人們替別人著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關心人,幫助人,待人以誠,施人以惠。這是一種襲培十分可貴的道德精神。盡管在存在階級對立的情況下,普遍的「人類之愛」只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但是,人類的「仁愛」精神作為一種積極的、健康的道德信念,在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歷史長河中,起著協調人際關系、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積極作用。
「仁愛」精神是一種具有人類普遍意義的人道精神。中國傳統的「仁愛」,與「人對人是狼」、「他人是地獄」的西方利己主義思潮是根本對立的。它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互助、互愛,與人為友,與天地萬物為友,和諧共處。在我們的現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經濟競爭、貧富差距等等會不可避免地引起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因此,在社會生活中積極發揚中國人傳統的「仁愛」精神,倡導「仁者愛人」、「厚德載物」、「民胞物與」的道德,有益於創造現代生活需要的同情弱者、互助友愛、幫窮濟困、「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和諧友愛的新型人際關系。
3,中國傳統道德歷來十分重視人倫關系的道德價值,強調每個人在人倫關系中的衫禪賣應有道德義務.《尚書》提出「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提出「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禮記·禮運》主張「十義」,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貞、長惠、幼順、君仁、臣忠」。這些都從不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角度,規定了每個人為維護良好的人倫關系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則。傳統人倫關系中維護封建等級關系的糟粕無疑應當予以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只要能賦予符合時代要求的嶄新涵義,對於改善當今家庭與社會的人倫關系,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仍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的人倫思想強調個人在不同的關系中應當遵守相應的道德義務。儒家特別重視家庭倫理關系的和諧有序。對長輩的「孝」即尊敬、善待,對下輩的「悌」即關心、愛護,被認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不僅如此,儒家認為,一個有道德的人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還要敬重其他的老人;不但要悌愛自己的幼小之輩,而且還要關懷其他人的幼孺。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十分崇高的人倫精神。在現代家庭與社會、人倫關系中,我們應當大力倡導敬老愛幼、孝敬父母、夫婦有情、朋友有信等美德,使中國人傳統道德中一切有價值的人倫道德精神在新時代得以發揚。
4,中國傳統道德中有一種非常可貴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張人們在滿足基本物質需要的情況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愛國愛民、無私奉獻、捨生取義的「君子」作為一切有道德進取心的人們心目中的理想道德人格。不論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的執著道德精神,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高尚道德理想,其核心思想,都是要求人們超越個人的私利、私慾,以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正義事業作為個人行為的最高准繩。《易傳》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提出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孟子提出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孟子·膝文公下》),歷來為仁人志士所推崇。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這種鼓勵人們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嚮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傳統走向現代的社會轉型過程中,有些人視道德精神為草芥,私心膨脹,物慾橫流,在「一切向錢看」的歪風中成為利慾熏心、喪失人格、國格的勢利小人。理想道德人格是國民道德精神的一面鏡子。一個國家的民眾的普遍道德精神面貌,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今天和明天。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正呼喚我們在繼承中國傳統道德寶貴遺產的基礎上,在現實生活中提高民眾的社會主義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確立新型的具有現代思想特徵的理想道德人格。

『拾』 中國傳統的倫理型文化有哪些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試舉例說明

1.倫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導行為的觀念,是從概念角度上對道德現象的哲學思考。
2.它不僅包含著對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關系處理中山顫的行為規范,而且也深刻地蘊涵著依照一定原則來規范行為的深刻道理。
3:所謂倫理是指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人們與社會、國家的關系和行為的秩序規范。任何持續影響全社會的團體行為或專業行為都有其內在特殊的倫理的要求。企業作為獨立法人有其特定的生產經營行為也有企業倫理的要求。
4:倫理是指人們心目中認可社會行為規范。倫理也是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調整,只是它調整的范圍包括整個社會的范疇。管理與倫理有很強的內在聯系和相關性。一方面,管理活動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形式,當然離不開倫理的規范作用。
5:倫理是指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准則。生態倫理是倫理道德體系的一個分支是人們在對一種環境價值觀念認同的基礎上維護生逗晌敗態環境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要求。
6:倫理是指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標准;倫理學是關於道德的起源、發展,人的行為准則和人與人之間的義務的學說。倫理,漢語詞, 意思是人倫道德之理,指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准則。該詞在漢語中指的就是人與人的關系和處理這些關系的規則。如:「天地君親師」為五天倫;又如: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為五人倫。忠、孝、悌、忍、信為處理人倫的規則。從學術角度來看,人們往往把倫理謹老看作是對道德標準的尋求。

熱點內容
喪家產假陪產假在勞動法中屬於 發布:2025-01-13 02:40:24 瀏覽:65
法治歌歌曲 發布:2025-01-13 02:40:17 瀏覽:94
勞動合同法的解釋 發布:2025-01-13 02:11:26 瀏覽:972
下列屬於新條例 發布:2025-01-13 01:19:40 瀏覽:828
不戴口罩道德 發布:2025-01-13 00:53:23 瀏覽:9
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 發布:2025-01-13 00:10:51 瀏覽:779
馬克思法學研究生 發布:2025-01-13 00:07:03 瀏覽:146
法律援助來源 發布:2025-01-12 23:44:24 瀏覽:19
合同法總則分則均有規定 發布:2025-01-12 23:29:51 瀏覽:210
包攬合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22:29:39 瀏覽: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