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帛書甲本

道德經帛書甲本

發布時間: 2020-12-17 16:36:31

A. 帛書道德經為何不避諱恆字

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抄漢墓的挖掘過程中,考古學家在其中的三號墓中同時發現了兩本《老子》的帛書。根據推測,這兩本帛書《老子》,其中的甲本抄寫時間在劉邦稱帝之前,乙本的抄寫時間也在漢文帝登基之前,距今兩千多年,之所以能確定抄寫年代,主要的證據就是邦和桓的避諱,帛書《老子》甲本中所有的「邦」和「恆」都保持原貌,乙本中的「邦」改成了「國」,而「恆」則保持了原貌,這也是歷史學家推測其抄寫年代的重要依據;

B. 求《帛書甲本道德經》

度娘搜搜上找
老子《道德經》甲本原文釋義-珍藏版

C. 到底是《道德經》還《德道經》

帛書甲本《老子》是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寫本,比敦煌本、楚簡本都要早,而且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的順序。揭示了老子淳德歸道的本義,是最能體現老子思想的真本,稱為《德道經》。而漢以後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後的順序,稱為《道德經》。

這裡面有什麼區別呢?談點自己的看法,請方家批判。
道,是指宇宙、自然、社會、生命中本來存在的規律。這些規律的存在是先驗的,不以個體認知的程度而轉移。道就好比道路,本來就存在的。即使所有人都沒有去行走,但是道仍然存在於自己本來的位置。
德即得。是指生命個體對道的感知、理解、體驗、探索的過程。
道是普遍存在的,而德是不同生命個體獨特體驗的結果。不同的生命個體因為生存環境、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社會閱歷等差異,導致不同個體對道的理解不一樣。
如黃河之水東流到海,但在河套地區卻看到向北流、向南流的現象。不同人對黃河的感知就可以有差異性。盡管黃河總是如此,但是不同人認知所得卻可以不同。這裡面的差異只說明不同個體對道認知的境界和層次。每個個體只能理解有限的道。因為道可道、非常道。
求道的過程就是德。可以是前人經驗的繼承,也需要生命個體自己去實踐、體驗、思考、探索。如果不繼承前人已知的道(經驗),凡事都要親歷。那麼因為生命的苦短和脆弱,就只能夠在低層次上對道進行探索和體驗。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大體如此。而一味的只啃故紙堆、做書蟲,沒有自己的親歷親為,這樣的道不過紙上談兵爾。古人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即求道的過程也就是知行合一的過程。
道有不同的層次,隨著生命個體的不斷探索而逐漸顯現。
道是先天存在的,不以個體是否得道而轉移.例如每個細胞中都有DNA.其上有決定生物性狀的基因,且地球上已知的生物都具有相同的一套遺傳密碼.這個事實和生命的歷史一樣久遠,人類也就是最近三四十年才了解一些皮毛.但是這個遺傳規律(道)並不因為人類不知道(德)而消失.
德就是求道的過程,不同個體對道的認知層次是不同的。一種道,被個體認知越多,這種道的實踐影響就越大,德對道的發展也越大。即老子所言:非道宏人,人能宏道。就好象大家都走這條路,這條路就從崎嶇小路變成了康莊大道。
越是高層次的道,求到的人越少(德)。如相對論,到現在都還只有少數人能夠理解,但是這個道總是存在的。

以上討論了道與德的定義,下面就道德和德道的關系,談點看法。

在上古,沒有文字、沒有語言。前人的生活經驗、社會經驗很難傳給後代.每一個個體都只有通過自己的實踐來認識道.古猿人和猿等哺乳動物沒有本質區別.認識世界只有一些先天性的行為和模仿、印隨、條件反射等後天行為.因此,對道的理解和現在的動物差不多.這個時候應該是先德然後道.是標準的《德道經》時代.
人類在有了語言和文字以後,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對前人求道的結果可以通過文字、語言的形式向後人傳遞.特別是在掌握了獨特的邏輯推理、抽象思維後,人類求道的能力大為提高。德也達到了生命形式的最高境界。這個時代的人類求道就有了兩種方式.繼承前人的道---由道到道.先實踐再總結---由德到道.
在老子以前,人類雖然有一定道的積累,但是人類對自然的認識畢竟很膚淺,老子說道」玄之又玄」,因此,古人強調德道是對的.即通過自己的行動去體驗道。也是符合實際的.同時,因為道玄之又玄.古人特別強調由德求道.因此重德甚於道,德前而道後.是為《德道經》。這是一種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由夏商到戰國,中國的文明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道.於是就有人提倡絕聖棄智,把一些科學的探索和精美的技術斥為奇技淫巧.只是在諸侯爭霸的時代,由於現實斗爭的需要,這種思想表現不是很突出.
到了大一統的時代,特別是獨尊儒術以後.統治階級為了鞏固政權的需要,對百姓的探索精神進行閹割和打壓,只要能夠讓百姓聽話,維護自己的集權統治。對已知的真理都要掩蓋,更不主張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包括對老子<德道經>的篡改,都是為了這一目的服務.

把<德道經>改為<道德經>有這樣一些危害.
《德道經》強調以德為主.作為個體的人更多的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感悟、驗證、探索道的本源。把道看成開放的、無限、發展、持續的規律。強調人的主觀努力和真理的無窮,是進取的人生態度。即人能宏道。
《道德經》更多強調對前人經驗的繼承。於是道變成了有限、僵化、靜止的規律。以此指導的人生強調對前人的道僵化的繼承,墨守成規。教育學生注重知識的傳授,而不主張對前人的批判和發展。是授人以魚而不是授人以漁。

道與德的關系,可以有先德後道、先道後德、道道德德、德德道道、道德道德、德道德道、道德道、德道德等多種方式,在屈折反復中發展和提高。
《德道經》或者是《道德經》的選擇,體現了一種人生態度和方法。讓進取、發展、開放、持續的《德道經》恢復其本來面目吧!

D. 帛書《老子》甲本譯文一和二是怎麼來的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釋文(下)

道 經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九三】恆無欲也,以觀其眇(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謂)。玄之有(又)玄,眾眇(妙)之[門]。【九四】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九五】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隨),恆也。是以聲(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九六】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不上賢,[使【九七】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聲(聖)人之[治也,虛【九八】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九九】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潚(淵)呵始(似)萬物之宗。銼(挫)其,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一〇〇】或存。吾不知[誰]子也,象帝之先。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聖)人不仁,以百省(姓)[為芻]【一〇一】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輿(與)?虛而不淈(屈),踵(動)而俞(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浴(谷)神[不]【一〇二】死,是胃(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胃(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勤)。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一〇三】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聖)人芮(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一〇四】輿(與)?故能成其私。上善治(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爭),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一〇五】心善潚(淵),予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蹱(動)善時。夫唯不靜(爭),故無尤。㨁(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一〇六】而]□之□,□可長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䮦(驕),自遺咎也。功述(遂)身芮(退),天[之【一〇七】道也。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至柔,]能嬰兒乎?修(滌)除玄藍(鑒),能毋疵乎?愛[民活國,能【一〇八】毋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是【一〇九】謂玄]德。卅[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然(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之用也。鑿戶牖,]【一一〇】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五色使人目明〈盲〉,馳騁田臘(獵)使人[心發狂。]【一一一】難得之𧷴(貨)使人之行方(妨),五味使人之口𠷹(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聲(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一一二】故去罷(彼)耳〈取〉此。龍(寵)辱若驚,貴大梡(患)若身。苛(何)胃(謂)龍(寵)辱若驚?龍(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一一三】若驚,是胃(謂)龍(寵)辱若驚。何胃(謂)貴大梡(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梡(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一一四】有何梡(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𨒙(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何〈可〉以寄天下。視之而弗【一一五】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致)計(詰),故𡇯[而為一。]【一一六】一者,其上不𠈅,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胃(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一一七】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謂)[道紀。古之【一一八】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志(識)。夫唯不可志(識),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猶呵【一一九】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淩(淩)澤(釋),□呵其若楃(朴),湷[呵其若濁,𣼥呵【一二〇】其]若浴(谷)。濁而情(靜)之,余(徐)清。女〈安〉以重(動)之,余(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一二一】成。至虛極也,守情(靜)表也。萬物旁(並)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根,曰靜。]【一二二】情(靜),是胃(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㠵(妄),㠵(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一二三】沕(沒)身不怠。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侮)之。信不足,案(安)有不信。[猶呵]【一二四】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姓)胃(謂)我自然。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智)快(慧)出,案有大【一二五】偽。六親不和,案有畜(孝)茲(慈)。邦家𨴽(昏)亂,案有貞臣。絕聲(聖)棄知(智),民利百負(倍)。絕仁棄義,民【一二六】復畜(孝)茲(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朴,【一二七】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一二八】[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眾人巸(熙)巸(熙),若鄉(饗)於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兆),若[嬰兒未【一二九】咳。]累呵如[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遺。我禺(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俗)[人昭昭,我獨【一三〇】若]𦟲(昏)呵。鬻(俗)人蔡(察)蔡(察),我獨𨴽(悶)𨴽(悶)呵。忽呵其若[海,]望(恍)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一三一】以悝(俚)。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恍)唯忽。[忽呵恍]【一三二】呵,中有象呵。望(恍)呵忽呵,中有物呵。𣾧(幽)呵嗚(冥)呵,中有請(精)吔〈呵〉。其請(精)甚真,其中[有信。]【一三三】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𠇑(父)。吾何以知眾𠇑(父)之然?以此,炊者不立,自視(示)不章,[自]【一三四】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𥺌(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一三五】居。曲則全,枉則定(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一三六】視(示)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一三七】[之所謂曲全者幾]語才(哉),誠金(全)歸之。希言自然。飄風不冬(終)朝,暴雨不冬(終)日。孰為此?天地,【一三八】[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得)者同於德(得),者〈失〉者同於失。同德(得)【一三九】[者],道亦德(得)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綉(寂)呵繆(寥)呵,獨立[而不改,]【一四〇】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筮(逝),筮(逝)曰[遠,遠曰反。道大,]【一四一】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一四二】為巠(輕)根,清(靜)為趮(躁)君。是以君子眾(終)日行,不離其甾(輜)重,唯(雖)有環官,燕處[則昭]【一四三】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巠(輕)於天下?巠(輕)則失本,趮(躁)則失君。善行者無勶(轍)跡,[善]【一四四】言者無瑕適(謫),善數者不以檮(籌)𥮥(策)。善閉者無(關)籥(𨷲)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𦄿]【一四五】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聲(聖)人恆善㤹(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胃(謂)𢘽明。故善[人,善人]【一四六】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資),唯(雖)知(智)乎大眯(迷)。是胃(謂)眇(妙)要。知其雄,守【一四七】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雞〈離〉;恆〈德〉不雞〈離〉,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浴(谷);為天下[浴(谷),]恆德乃【一四八】[足];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貣(忒);德不貣(忒),復歸於無極。楃(朴)散[則【一四九】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一五〇】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物或行或隨,或炅(熱)或[吹,或強或挫,]【一五一】或壞(培)或撱(墮)。是以聲(聖)人去甚,去大,去楮(奢)。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一五二】所居,楚朸(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䮦(驕),果而勿矜,果而[勿伐,]【一五三】果而毋得已居,是胃(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是胃(謂)之不道,不道蚤(早)已。夫兵者,不祥之器[也。]【一五四】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一五五】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一五六】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便(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一五七】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依(哀)立(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道恆無名,楃(朴)唯(雖)【一五八】[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谷〈合〉,以俞甘洛(露)。民莫之【一五九】[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譬)道之在天[下也,猶【一六〇】小]浴(谷)之與江海也。知人者,知(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一六一】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也。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一六二】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一六三】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聲(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執大象,[天下]【一六四】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格(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談(淡)呵其無味也。[視之],【一六五】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將欲拾(翕)之,必古(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一六六】強之;將欲去之,必古(固)與之;將欲奪之,必古(固)予之,是胃(謂)微明。友弱勝強,魚不【一六七】脫於潚(淵),邦利器不可以視(示)人。道恆無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𢡺(化)。𢡺(化)而欲【一六八】[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楃(朴)。[鎮之以]無名之楃(朴),夫將不辱。不辱以情(靜),天地將自正。【一六九】

E.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哪些帛書

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的10多種帛書,共20餘萬字,黑墨書寫,字體為小篆和隸專書,是公元前2世紀或更屬早時期的作品。

這些帛書包括《老子》抄本兩部,《老子甲本》為漢高祖時的抄本,《老子乙本》為漢惠帝時的抄本。每部分上下篇,次序恰與傳世的本子相反。今本《道經》在前,《德經》在後,故《老子》又名《道德經》;而新發現的帛書則《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另有《戰國策》一部,約1.2萬字,大部分內容是今本沒有涉及的。還有《周易》,也比今本多4000多字,而且六十四卦與今本不同。帛書中有整部佚書,被定名為《戰國縱橫家書》28篇,是記載戰國時期蘇秦、蘇代等人的言行,約1.1萬字,大都不見於今本《戰國策》和《史記》,為校證有關蘇秦史料,提供了大量新的歷史資料。

有關科學方面的《五星占》,用整幅絲帛抄寫而成,約有8000字,前半部為《五星占》占文,後半部為五星行度表,根據觀測到的景象,用列表的形式記錄了從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177年70年間木星、土星、金星的位置,以及這3顆行星在一個會合周期的動態。它反映漢代天文學已達到的水平。

F. 馬王堆出土的《老子》為什麼會有甲本和乙本的區別呢++、、

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書,分兩個抄本,主要區別是抄寫年代的不同:

1、甲本的專文字屬介於篆隸之間,文字沒有避漢高祖劉邦的" 邦"字諱,其抄寫年代,應當是早於高祖在位時期,因此推斷可能是在秦漢之際;

2、乙本的文字是隸書,避"邦"字諱,但是仍然使用"盈"和"恆"兩字,因此推斷其抄寫年代可能是在文景之前。

其中,帛書老子"甲本"是歷史上最好的版本,脫漏較少,內容完整,包括其後一九九三年在湖北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發現的"簡本老子"也無法比擬。

——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乙本」

G. 在哪裡能買到帛書甲本《道德經》

中華書局的《帛書老子校注》,里含甲乙本道德經,連同歷代學家的解釋,和甲乙本與通行本的對比,註解非常不錯。

H. 是誰篡改了老子的道德經

誰都可以篡改,不過是一本書罷了,引領入門即可,如果覺得能力夠,時間充足,我現在也可以改編一部道德經出來。

熱點內容
雙方簽訂的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3:00:30 瀏覽:527
快遞單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2:22:03 瀏覽:754
黨員權利保障條例ppt 發布:2024-11-16 11:51:48 瀏覽:80
幹部任用條例學習宣傳計劃 發布:2024-11-16 11:39:02 瀏覽:804
鹽法條例 發布:2024-11-16 11:31:32 瀏覽:990
摩爾庄園法官 發布:2024-11-16 11:07:44 瀏覽:831
婚姻法第四條的理論意義 發布:2024-11-16 10:52:24 瀏覽:916
垛庄司法所 發布:2024-11-16 10:52:16 瀏覽:589
洛陽市容衛生條例 發布:2024-11-16 10:45:40 瀏覽:397
寧波市城市規劃條例 發布:2024-11-16 10:21:44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