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孔子的道德思想

孔子的道德思想

發布時間: 2020-12-30 10:12:29

① 孔子的道德思想核心是什麼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愛。

仁愛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

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

(1)孔子的道德思想擴展閱讀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② 孔子的主要道德觀是什麼

仁,是孔子道德觀的核心。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專
歷史背景:
面對春秋時期諸侯屬爭戰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現實,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樣創造出一個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過天啟和神諭來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孔子重視民生疾苦,呼喚仁政,希望統治者以仁義之心待民,他說「苛政猛於虎」,他還強調無論什麼法令法規,統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在人際交往中,孔子強調的是忠和恕。
而是回首歷史,到上古「聖王」那裡去尋找智慧。孔子自謂
「述而不作」,實際是以「述」為「作」,通過對歷史傳統作當代詮釋,來實現價值的疊加和轉換。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③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仁的表現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他勿施於人~~

④ 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孔子的主要思想分為:道德思想、政治思想、經濟思想、教育思想、美學思想、史學思想、旅遊觀念、人生觀念。具體內容如下:
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暢行,「天下為公」,因而能「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矝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這是一幅理想化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的原始社會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會。「小康」社會是孔子主張的較低的政治目標。「小康」社會的基本特點是:大道隱沒,「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與這種貧富不均、貴賤不等相適應,產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倫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相應地還要設「城郭溝池以為固」,由是,「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這種社會顯然沒有「大同」世界那樣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禮、仁、信、義,所以稱為小康。這種社會實際上描述了「私有制」產生後的階級社會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理想對中國後世影響深遠。後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內容的憧憬藍圖和奮斗目標,這種思想對進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啟發,洪秀全、康有為、譚嗣同和孫中山都受到其影響。

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孔子所謂「義」,是一種社會道德規范,「利」指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謀求。在「義」、「利」兩者的關繫上,孔子把「義」擺在首要地位。他說:「見利思義」。要求人們在物質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該考慮怎樣符合「義」。他認為「義然後取」,即只有符合「義」,然後才能獲取。孔子甚至在《論語·子罕》中主張「罕言利」,即要少說「利」,但並非不要「利」。《左傳·成公二年》記載,干不符合道義的事而獲得富貴,就如同浮雲一樣,不屑於用不義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還認為,對待「義」與「利」的態度,可以區別「君子」與「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義」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養的「小人」,則只知道「利」而不知道「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里仁》中說的「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有人認為孔子既然重「義」,則勢必輕視體力勞動。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論語》中記載他對想學農的弟子樊遲十分不滿,罵他是「小人」,這是因為孔子認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擔的是更大的責任。他要讓他的學生成為價值的承擔者而不是一個農民。[29]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並且孔子認為,一個完人,應該在詩、禮、樂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學思想對後世的文藝理論影響巨大。
孔子在易學中明確提出了「美在其中」、「見仁見智」等著名美學命題。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在易宗基礎上提出了美宗——陽剛、陰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認為「陰陽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謂是美學之宗」。

史學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直」,即研究歷史要實事求是,不但要重視根據,而且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他竭力反對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說:「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這種一以貫之的主張,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態度中。
孔子的治史觀不僅反映到治史態度和治史主張上,而且還體現在歷史發展觀中。孔子認為歷史在不斷「損益」,他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為政》),周代正是在總結夏、殷二代的基礎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歷史不是倒退,而是後來居上,是前進發展著的。盡管這種思想很朦朧,但卻是我國史學史上進化論的可貴的開端。

旅遊觀念
孔子一生游歷豐富。他從漫長的旅遊生涯中悟出精闢的人生哲理,並形成對旅遊的獨特見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種形式:游覽、游學、游仕。也就是說,孔子在游中問學教學,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傳道。他的旅遊行為與修學、入仕是分不開的。孔子的旅遊思想可大致概括如下:
孔子的遠游觀和近游觀

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戀故土,應該通過游學四方來增長見識,實現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由此可知,孔子「重遊」,反對「懷居」、「懷土」等心理和行為,甚而把貪戀安居、留戀故土作為君子與小人的分野標志。但是孔子也說:「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明確表達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父母在,不遠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雙親、注重人倫思想的體現。
那麼孔子既「重遊」,又反對「遠游」、提倡「近游」,豈不是自相矛盾?實則非也。孔子的近游觀和遠游觀並不矛盾,而是對立統一的,類似於「魚和熊掌」的關系。遠游與近游,實際上反映了儒家的「忠」與「孝」、報效國家與侍奉雙親的對立統一。孔子雖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遠游,雖然主張推行孝道,但更主張「治國平天下」。到底適宜遠游還是近游,取捨標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實上,跟從孔子周遊列國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雙親健在者。孔子反對的只是無正當目的卻超出合理程度的「遠游」。
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導「山水比德觀」
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聽樂觀禮,開創了中國文化旅遊的先河。據史書記載:「孔子曾西入周室,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觀帝王之治。」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入周之意在於向老聃學習樂禮。另外,孔子訪齊,曾與齊太師交流關於「樂」的見解並達到忘我的境界。《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學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孔子行游四方中學習、欣賞古代的禮樂文明,這其實就是現在所說的文化旅遊。
除了提倡聽樂觀禮的文化之旅,孔子還注重體悟山水的自然之游。對於山水自然景觀,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為我們耳熟能詳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在孔子看來,智者的聰明銳利和流動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寬厚品格與莊重沉穩的大山相通。這就是「山水比德」的審美觀、體驗觀。「比」指象徵或比擬,「德」指倫理道德或精神品質,意指在欣賞山水自然景觀時,根據其特徵類比聯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孔子主張旅遊要健康有度,反對佚游
孔子曾說:「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也就是說,以驕傲為樂,以到處遊玩、游手好閑為樂,以大小宴為樂,都是有害的快樂。可見,孔子反對游手好閑、放盪游樂、毫無節制的遊玩等佚遊行為。他認為佚游超出個人身心承受能力與社會禮制許可,佚游帶來的快樂是暫時的、局限的,而且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損害。

人生觀念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2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知難而退,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安貧樂道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幾乎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為,孔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他曾說:「吾之於人也,誰毀誰譽?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會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⑤ 孔子的道德思想核心是什麼

仁,是孔子道德觀的核心。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

⑥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

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後來成為我國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對後世影響極大。

孔子又是個大教育家。在奴隸社會里,只有貴族子弟能夠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壟斷了。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突破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

據說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學習知識要經常復習,「溫故而知新」,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

(6)孔子的道德思想擴展閱讀: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28]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⑦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麼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養性和實現發展的核心理念,這些理念不僅在思想方面引領著人們正確的實現為人處世之道,同時在實踐中也體現了道德的重要性。仁愛、禮義、忠恕、明智和誠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內容。

仁愛。仁愛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種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學的開創者,他提出「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等思想。仁愛是一種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圍繞著這種道德修養而展開的,一個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應該以愛人為主要的前提。「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修養和道德,才能夠實現道德的標准,才能夠為實現最高境界的仁愛奠定基礎。「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可謂仁乎,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孔子十分注重人的品格的修養,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認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決於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斷的積累和道德的培養,小人和君子的區別就在於其道德思想的培養,同時,仁愛雖然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准則,但卻不是不可以追求的,只要努力地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就會達到仁愛的境界。孔子還認為,仁愛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決定一切的根本。

禮義。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愛是其核心的價值理念,而禮則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則,是具體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是把仁愛的思想運用到實際的生活和學習中的行為規范。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標是通過禮規范人的行為,使社會的道德、社會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則對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規范作用,使禮成為每一個人應該自覺遵守的准則,達到人對自己有禮、人對人有禮、人對自然界有禮的境界。孔子主張以「禮」為社會道德規范,包括政治等級制度、倫理道德規范、一切交往禮儀等,要求人們專心地去遵循「禮」所規定的諸多封建等級秩序,以賓士天下。孔子修身思想中禮的特徵,主要體現在禮的行為方面,要求修身的人要符合禮所包容的東西。首先,應該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嚴於律己。社會上生活的人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秉性和特徵,倘若不用一種統一的道德加以規范,就沒有秩序可言,所以,禮是個人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東西;其次,要以禮待人,在社會交際的過程中,如果每個人都能夠以禮相待,利用禮去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其協調發展,才能夠達到社會的和諧發展。 忠恕。忠恕原則是孔子思想中的具體的實施方法,孔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意思就是說忠恕是仁愛之道的主要方面。忠恕主要以忠為思想的核心,對於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於國家、忠於事業、忠於朋友等,要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擺正自己的心態和位置,也就是說,做事要體現忠誠原則。孔子認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他要求弟子一定要善於與人溝通,而且要本著「與人忠」的原則。「忠」就是下級要按照上級的指示進行事宜的處理,特別是在臣子對君主的侍奉過程中一定要本著忠恕的思想理念。在師生的相處中,也要體現忠誠的思想,學生要以忠的態度嚴格要求自己,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犯錯誤,但是能夠及時的進行改正的話,也是秉承了忠誠原則的,如果犯了錯誤還沒有改過的想法,就沒有秉承忠的核心理念。孔子提出的忠恕的原則也不是指完全的服從,不是絕對的服從主義,主要是介紹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和為人處世的方法,是一種積極和主動的道德原則。忠恕就是要寬以待人,以己量人,推己及人,實現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

明智。明智的思想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描述。首先,明智對於個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夠正確的看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同時也是一種智慧的表現。明就是指一個人能夠正確的反思自己的錯誤,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內在品質的高度。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想實現自我修養和智慧的提升,一定要懷有一顆善良的心和達觀的胸懷,他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義。」只有形成了上述的思考模式,才能夠達到明智的境界。其次,明智是一種道德品質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所謂知者不惑,也可以說是智者不惑,擁有智慧的人不僅體現在對知識的認識,還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理論和實踐是一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在孔子的修身的儒家思想中,智重在人事,重在了解和辨別社會現象,所以為「知人」而「知言」就成了智的最基本的內容。知主要是一種認識世界和描繪世界的一種過程,人實現了對知識的了解,就開啟了放眼世界的大門,知人就是指要清楚地把握人的才能和品德,但知人的目的,則在於知賢而善用賢,以實現「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的濟世目的。在孔子看來,要深刻地認識仁義,並把它轉化成自己的內心信念,就要在行為上堅守仁義,不違仁義。

誠信。儒家思想中的誠信主要是指做人應該從自身出發,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實現。「誠」的含義等同於孔子思想的知,就如同知一樣,其核心的思想內涵主要是指精確的、自我實現的預言的意思。「信」就是不失言於人,不欺人、守諾言,是全心全意履行和實踐一個人的諾言。孟子認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荀子也認為:「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論語》則認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這些思想都體現了實現誠信的途徑和意義。誠信的思想貫穿在孔子修身和德育思想的整個過程。「信」在《論語》中出現了四十幾次之多,可見,孔子對於誠信的要求是很高的,孔子說:「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孔子十分推崇這種德行,他提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梯,謹則信,泛愛眾,而親仁」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這些思想都是把「信」看作是建立人際信任關系的根本因素,看作是實現理想人格的先決條件。

對孔子德育思想的評價

孔子的上述思想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延續千年,對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和世界也都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結合現代社會的現實情況對孔子的德育思想進行正確的評價,會對教育有所啟示。

人是道德的主體,人格的樹立有利於個體價值的實現。儒家文化的「仁愛」思想是中國人最為重視的思想之一,這種仁愛體現了社會崇尚志士仁人的氣節和精神。孔子認為那些為了自我實現而進行不懈努力的人本身就是仁愛的體現,這些人把實現仁愛作為自身的一種道德情操,而不是當作他人實現利益的工具和手段,也不是任何形式的強勢和權威甚或是金錢的工具。孔子尊重個體的獨立人格,並且突出了作為道德人格主體的個人獨立意志。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人是一個主體,人格的實現是人類自我意識的深化,同時也是人格尊嚴的具體體現。人在尊重自我意識的同時,不能夠把別人的意識強加給別人,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實現人的主體性的重要途徑之一,孔子認為:「仁遠乎哉?我欲仁,則斯仁至矣。」「為仁由己」,「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他認為一個人的道德教育的提升和道德品質的升華,應該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自己的鍛煉實現仁義道德和知識文化修養的完美的結合,最終實現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雙向的德育的提升。通過傳授道德知識、鼓勵自我修養、啟發道德思考來進行道德教育,從而從道德論上肯定了每一個主體為善為惡的自覺和自由,賦予了每一個人在社會關系中實現自我的能動自主性及其內在根據。

重視道德修養有利於促進社會穩定和諧。孔子認為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的重點在於怎樣提升群眾的道德修養和品質,只有每個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豐富的知識結構,才能夠促進社會的穩定和進步。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指個人的知識結構和道德素養的高低決定著國家的繁榮和太平。道德修養的提升在孔子的德育教育中是核心內容,也就是在這種道德的基礎之上,孔子力圖把道德的思想貫穿於社會中每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之中,認為只要把道德思想注入社會的各個方面,社會就能夠和諧穩定的發展。可見,孔子的道德思想對社會起到舉足輕重作用。修身主要在於修德,孔子修身思想的政治意義在於強調德育結構中「德」的主導性和重要性。修身被看作是統治者治國平天下的主觀條件,這一點在孔子倡導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觀點中有充分的體現。從政治方面講,孔子還說為政者要做到使「近者悅,遠者來」,要以安定社會為己任,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認為統治者只有「為政以德」才能「眾星共之」。所謂「政者,正也」,即要求統治者嚴格遵循社會准則,以道德人格做人民的表率,並用德禮來教化人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這樣就可以使每個人各安其分、各守其位,人人遵守各自的名分倫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使自己成為有教養的人,便可以實現和維護社會穩定。 過度擴大道德的功能會導致道德中心主義。在孔子生活的時期,他推崇的以德治國思想將道德作為社會發展和穩定的主要的手段,「以德代刑」和「以德服人」的現象盛行。所以,孔子的這種修身思想實際上是誇大了道德在社會發展和人的塑造中的作用,擴大了道德修養的功能,造成了社會對道德的高度崇拜和盲目崇拜,這種現象就陷入了道德中心主義的誤區。以道德為中心的治國理念容易造成過度重視人對社會的治理,忽視法律和法規等硬性制度的建設,這種情況引起的社會問題是很嚴重的。孔子強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治理國家的好壞取決於統治者道德素養的高低,而不是取決於法律和制度是否健全,這種體制在集權主義的制度下,過分地誇大道德的作用,把國家的統治寄託於君主個人身上,必然不能夠順應歷史的潮流,導致國家的滅亡。其次,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孔子把道德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導致了對法律和制度建設的輕視。傳統儒家政治推崇德治而看輕法治,認為唯有德治才是政治統治的正道與上策。孔子崇尚道德的功能,道德被當作了維護政治統治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相應的必然導致了對法治思想和法制建設的輕視。社會的發展除了需要人們自覺的道德意識,還需要法律和各類社會規范。孔子的這種重德輕智、忽視科學技術的修養思想取向直接造成了中國古代社會對於知識培養的匱乏,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就個人而言,僅僅接受道德教育是不夠的,人的全面發展包括德、智、體、美等幾個方面,除了德,還必須具備相應的科學文化知識、智力技能結構、強健的體魄、優秀的心理素質和正確的審美觀及創造美的能力。

孔子德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孔子的德育教育是其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內容。以德治國的首要任務就是用道德去約束百姓的行為和思想,他認為理想中的國家治理應該不是充滿刑罰的治理,而是通過言傳身教的德育教育進行治理。「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德育教育應該是培養人的最重要因素。我國現代社會延續了傳統的儒家文化的思想內涵,禮儀之邦的德育實踐理論使當時的社會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在現代的教育中,我們應該借鑒孔子的德育思想,根據一定社會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規律,採用言傳身教等有效手段,通過內化和外化,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幾方面素質開展系統活動。學校教育是培育人的事業,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必須在辦學的全部過程貫徹這一指導思想,充分體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繼承儒家把德育作為核心和本質的德育思想,更加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切實把德育置於學校教育工作的首位。 「做學問先要學會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務。教育的宗旨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我國第三次全教會再次強調素質教育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具備做一個合格公民所必需的品德、心理、責任感、精神、觀念等。首先,我們要善於發現和樹立品德高尚的榜樣,用高尚人格教育和鼓舞學生,從而實現教育的目標。其次,要從立身、行事和處世三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基礎性道德,然後根據思想形式形成處事之道。再次,注重學生全方位素質的培養。教育學生學習並實踐孔子仁愛、禮義、忠恕、明智、誠信的修身內涵,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最後,理論結合實際,把孔子的仁愛和誠信等思想應用於實踐之中,實現德育教育的目標。

培養主體意識,建構一體化的德育體系。打好學生思想基礎的下一個主要環節就是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所謂自我教育,是在教育者指導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識基礎上產生積極進取心,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設定任務,進行自覺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的方法。德育教育通過不斷的啟發和引導學生深入挖掘自身的優點和缺點,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把個體道德的行為上升為社會道德的行為,把個人內在心理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有機結合,把教育者傳達的教育內容「內化」為自身的道德思想、情感和意志,並「外化」為道德行為。首先,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志向,培養恆心與毅力,接受嚴格的意志鍛煉,從而形成堅強的意志品質,為自我修養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其次,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並客觀評價自己,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是提高自我教育的起點和必要條件。最後,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一體化的德育體系。以校教育為主渠道,建立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的橫向聯系,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個互相作用、不斷協調、目標一致的互動的綜合德育系統。

總之,德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客觀上要求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工作網路。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受教育者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在教育方式和內容上各具特色,相互補充。因此,構建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德育體系是取得教育合力,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的重要方式。(人民論壇 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

⑧ 孔子儒家的道德是什麼道德

儒家認為信為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⑨ 孔子的主要思想

1、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張仁說和禮說,主張個人層面上「仁」和「禮」的道德修養和品行,主張以德、禮治國。他強調人道主義,同時也強調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這些思想適用於任何時代,從中可見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進性。

2、在經濟方面,孔子崇尚重義輕利的義利觀,主張在利和義兩者中應該更為重視義,在獲取利益前要考慮所做的行為是否符合道義。孔子還重視民生,強調先使百姓富裕再施行教化。

3、在教育思想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為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並創辦私學,大量招收學生,打破了當時教育方面的壟斷。他還提倡因材施教,主張根據每個人的天賦、興趣進行不同的教育,強調學生自我思考,教師只需對學生施以引導。

4、在美學方面,孔子主張「美」和「善」的統一。他提倡將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兩者結合,將文學藝術作為促進社會和政治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在史學方面,孔子主張實事求是地進行歷史研究,強調研究歷史時要重視事實依據,同時極為反對表裡不一、名不副實。

(9)孔子的道德思想擴展閱讀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