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㈠ 老子的道法自然應如何理解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自然」的確實含回義又是如何答呢?答案很簡單,「自然」二字,從中國文字學的組合來解釋,便要分開來講,「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當然如此。老子所說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絕對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誰,道是本來如是,原來如此,所以謂之「自然」。
供您參考
㈡ 老子德經第四十一,四十二章翻譯
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有志之人聽到「道」後,必定立即勤奮地去實行;普通之人聽到「道」後,則將信將疑猶豫不定;粗俗之人聽到「道」後,哈哈大笑以為這是奇談怪論。殊知如果他們不笑,那才算不上是真正的「道」。
所以,《建信》上有這些話:真正明白了『道』的人,反而顯不出精明的樣。真正有所進展時,反而會覺得是在後退。看似平坦的大道,說不定崎嶇難行。真正有德行的人,卻謙虛得有如空谷。太潔白的東西,反而最易染上污點。最完善的「德」反而似乎有不足之處。剛健的「德」行反而了似怠慢的樣子。純真的「德」質朴得有如假的。大得沒有邊的東西反而找不到稜角,最大的物器總在最後製成。最大的天籟之音反而就象沒有聲音,最大的形象反而成為「無形」。「道」秘寄於萬物之中,所以無法為它取名。
正因為它是「道」,它才善於幫助萬物而無所不成。
大意:
本章闡述道這一完美之物有著特殊的表現形式,即含藏幽隱而不外露。只有「上士」才能體悟道的效用,絕非凡夫俗子所能理解。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譯文:
「道」產生了太極,使萬物得到統一。統一的事物會分裂為對立的陰陽二所,有陽的交合又產生新的第三者,新的第三者又會發生變化,於是就有了天下的萬物。天地萬物無不包含著陰和陽這兩個方面,是看不見的精氣把它們調合。
人們最厭惡的,是孤獨寡德和凶惡不善的人,可是君王卻用它稱呼自己以示卑下。所以對待世間事物,有時貶低它,反而能夠抬高它,有時抬高它,反而傷害了它。這道理是前人教給我的,我也拿來教人。自逞強暴的人將得不到好死。我將把它當作教人之主,如同人之父親教子一樣牢記。
大意:
在本章的第一部分,老子講述了宇宙是如何形成的,即到創造萬物的過程。第二部分闡述事物的好壞,損益都是相對的,可以相互轉化。得道者能自覺遵循這一規律,就像王公自稱「孤」、「寡」一樣,就像強暴的人卻不得好死一樣。
㈢ 求助一篇關於道德經第二十四章的文章 要求結合管理學原理和實際、不少於2000字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企鵝的步伐,猩猩的醉舞由
第二十二章開始,接連到二十五章為止,反復地申明,道體自然,切莫亂加造作,因此,當起用因應在萬事萬物時,亦須效法天地自然的規律,「曲全」而成事。本章銜接上兩章內涵,再提出反證,作為正面的告誡。因此開始便由「企者不立」講起。什麼叫「企者不立」呢?且看我們現在有許多公司,取名叫企業公司。什麼叫「企」呢?把腳尖踢起來,不斷向前開展叫「企」。這樣跟起腳尖來,能站多久呢?其實,是難以長久立足的,練過功夫的人,也不過站一短暫的時間。平常時,人們很少要那麼跟起腳來站立,也許是個矮子,為了與人比高,才這樣做,或者,偶然遠望,才那麼踢起腳來。但是,到底是站不久的。這便是「企者不立」的道理。「跨者不行」是說跨開大步在走路,只能暫時偶然的動作,卻不能永久如此。如果你要故意跨大自己的步伐去行遠路,那是自取顛沛之道,不信,且試跨大步走一二十里路看看。大步走,跨大步是走不遠的。因此,老子用這兩個人生行動的現象來說明有些人的好高騖遠,便是自犯最大的錯誤。「企者」,就是好高,「跨者」,就是騖遠。如果把最淺近的、基礎的都沒有做好,偏要向高遠的方面去求,不是自找苦吃,就是甘願自毀。由這兩個原則的說明,就可明白「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四不的道理。「自見」、「自是」、「自伐」、「自矜」,是人類的通病,一般人的心理,大多具有這些根本病態。舉一個現在社會上常見的例子,當我們經常到一家名餐廳宴會,這家會做菜的名廚師,在我們吃飯當中,出來打一照面,招呼貴賓的時候,我們就要向他恭維幾句,或者敬他一杯酒,表示他做的菜真是高明,不然,他就很掃興,「喀然若喪其耦」了!如果說,你的菜做得天下第一好,那麼,雖然他這時還掛著一臉的油煙,累得要死,可是心裡的滋味,卻舒服得很,這是一般的常理。所以,老子在這里再三說明,一個人有了「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心病,一定要能反省,知道自加改正才好。但從道理法則上講,這些心理的行為,卻是「餘食贅行」。「餘食」是多餘吃的。等於一個人飯已吃飽了,再吞一口都吞不下去,但還要再吃一個大麵包,這一下非得胃病不可,甚至還要去看醫生,或者是要開刀呢!贅,就是瘤子,等於甲狀腺腫大,脖子就會長粗了。我們正常的身體,在任何部位,長出一個瘤子,那當然是多餘的。像我們合掌的時候,五指就夠用了,有的人長出六個指頭,這就是「贅指」。多一個指頭就麻煩,手套還要另做。「物或惡之」,任何一樣東西,都有自然的定形,變體都是不正常的,即使是植物,過分地長出來一個多餘的附件,不但自己增加負擔,而且令人討厭。何況一個平常的人呢!假使你這個人已經很高明,高明就高明又何必一定要別人加說一句你太高明。你是不是高明,別人慢慢自會看清楚的。假如自己天天喊我很高明,除了做廣告以外,那還有什麼用呢?所以有道之士,自處絕不如此,絕對沒有這種心理行為,才算合於道行。投鞭斷流的苻堅但是,所謂「有道者不處」的「有道者」,難道是專指「入山唯恐不深,避世唯恐不遠」的山林修道之士嗎?當然不是如此,綜合老子所謂的「道」,既不如佛家一樣的絕對出世的,也不是如儒家一樣的必然入世的,它是介於兩者之間,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的。換言之,有體有用,道體在形而上的自然,道用卻在萬物萬事,平常日用之間。因此,他的道,也正如孔子的門人曾參所著《大學》一書中所說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都不能離開此道。因此,老子前後所說的知四不——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在體而言,有同於佛說的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在用而言,又同於孔子所說的戒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恰如其分。所以,它不但只限於個人自我的修養,僅是修道者的道德指標,同時,也是所謂帝王學——領導哲學最重要的信守,最基本的修養。我們現在隨便舉出古今歷史上兩個事例,說明凡是要立大功、建大業的人,只要一犯此四個原則,絕對沒有不徹底失敗的。第一個例子,就是東晉時期,史稱五胡十六國亂華的時代,秦王行堅的故事。苻堅就其君——姚生,自立為王,正當東晉穆帝——司馬觸昇平元年(公元三五七年),他起用了那個在野的名士、平時們虱而談天下事的王猛為政,不過十三四年之間,北滅燕雲,南脅東晉,大有不可一世的氣勢。在過不了幾年,王猛得病將死(王猛當政也只十六七年),苻堅不但為他百計祈禱,並且還親自到病榻訪問後事。王猛對他說:「善作者不必善成(成功不必在我之意),善始者不必善終(也就是《易經》坤卦無成有終的意思)。古先哲王,知功業之不易,戰戰兢兢,如臨深谷。伏惟陛下,追蹤前聖,天下幸甚。」又說:「晉雖僻處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沒之後,願勿以晉為圖(告訴他,切莫輕易南下用兵圖謀東晉)。鮮卑、西羌,我之仇敵,終為大患,宜漸除之,以安社稷。」王猛一死,苻堅三次親臨哭喪。而且對他的兒子(太子)苻宏說:「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耶?何奪我景略(王猛字)之速也。」過不了七八年,苻堅一反常態,不顧王猛的遺囑,便欲將百萬之眾,南下攻擊東晉。當他聚集高級臣僚開軍事會議時,左僕射(相當輔相的權位)權翼持不同的意見說:「晉雖微弱,未有大惡,謝安、桓沖,皆江表偉人,君臣輯睦,未可圖也。」太子左衛率(相當於侍衛長官,警備總司令)石越曰:「今歲鎮(天文星象的歲月,鎮星)守斗(自南斗十二度數起,到須女星的七度,屬星紀,正在吳越分野之處)。福德在吳(古代抽象天文學,認為太歲所在,其國有福),代之必有天殃。且彼據長江之險,民為之用,殆未可伐也。」苻堅卻堅持自己的意見說:「天道幽遠,未易可知,以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又何險之足恃乎?」這便是苻堅的最大自伐、自矜之處。會議席上,文官武將,各人就利害關系,正反面的意見都有,始終無法決議。苻堅便說:「此所謂築室道旁,無時可成。吾當內斷於心耳!」當時這個時候,再也沒有一個人,如王猛一樣,教他先求修明內政,建立最高的文化政治以鞏固基礎的建議了!散會以後,將堅特別留下親王的陽平公——苻融商量,苻融說:「今伐晉有三難,於道不)順,晉國無釁。我數戰兵疲,民有畏敵之心。群臣言晉不可伐者,皆忠臣也。願陛下聽之。」苻堅聽了他的意見,便正色地說:「汝亦如此,吾復何望」。苻融聽到他的堅持自見與自是,愈覺不對勁,便哭著說:「晉未可滅,昭然甚明。且臣之所憂,不止於此。陛下寵鮮卑、羌揭,布滿哉甸。太子獨與弱卒,留守京師。臣懼變生肘腋,不可悔也。臣之頑愚誠不足采。王景略一時英傑,陛下嘗比之諸葛武侯,獨不記其臨沒之言乎?」苻堅仍然不聽他的意見。等到回到後宮,他最寵愛的妃子張夫人,也苦苦來勸諫他匆出兵侵略東晉。行堅便說:「軍旅之事,非婦人所當預。」換言之,軍事的事,不是你們女性所應該參與意見的。他最喜歡的小兒子苻銑也來勸諫。苻堅便訓斥他說:「天下大事,孺子安知。」換言之,你這個小孩子,哪裡懂得天下國家的大事。大家沒有辦法阻止行堅的主觀成見,便來找他最相信的和尚道安法師,請他設法勸阻。道安婉轉勸說,也不成功。弄得太子苻宏沒有辦法,只好再拿天象來勸諫說:「今歲在吳分。又晉君無罪。若大舉不捷,恐威名外挫,財力內竭耳!」苻堅還是不聽,轉對兒子說:「昔吾滅燕,亦犯歲而捷。秦滅六國,豈皆暴虐乎?」這樣一來,只有一個人在冷眼旁觀,待時而動,乘機而起的燕人慕容垂,獨對苻堅說:「陛下斷自聖心足矣!晉武(晉武帝司馬炎)平吳,所仗者張杜二三巨而已。若從眾言,豈有混一之功乎?」這一下,正好投合苻堅的心意,因此,便大喜說:「與吾共定天下者,獨卿而已。」誰知不到一個月之後,秦王苻堅,自統六十餘萬騎兵南下,一戰而敗於測水,比起曹操的兵敗赤壁,還要悲慘。慕容垂不但不能與他共天下,正好趁機討好,溜回河北,不但復興後燕,而且還是促成行堅迅速敗亡最有力的敵人。我們讀歷史,看到歷史上以往的經驗,便可了解古人所推崇的古聖先賢的名言學理是多麼的重要,多麼的可貴。譬如行堅的暴起暴亡,抵觸老子所說的四不戒條,無一不犯,哪有不敗之理。將堅雖有豪語,所謂「投鞭足以斷流」。其實,正是他投鞭以斷眾見之流,因此而鑄成大錯、特錯。所以老子說「故有道者不處」,正是為此再三鄭重其言也。山泉繞屋知深淺第二個例子,也是現代史上眾所周知的國民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先生「推位讓國」,由袁世凱來當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結果,他卻走火入魔,硬要作皇帝,改元「洪憲」。一年還不到,袁大頭就身敗名裂,壽終正寢,所留下的,只有一筆千秋罪過的笑料而已。袁世凱個人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他的為人處事,素來便犯老子的四不——一自見、自是、自伐、自矜,原不足道。《紅樓夢》上有兩句話,大可用作他一生的總評:「負父母養育之恩,違師友規訓之德。」袁的兩個兒子,大的克定,既拐腳,又志在做太子,繼皇位,慫恿最力。老二克文,卻是文采風流,名士氣息,當時的人,都比袁世凱是曹操,老二袁克文是曹植。我非常欣賞他反對其父老袁當皇帝的兩首詩,詩好,又深明事理,而且充滿老莊之學的情操。想不到民國初年,還有像袁克文這樣的詩才文筆,頗不容易。袁克文是前輩許地山先生的學生,就因為他反對父親當皇帝,作了兩首極其合乎老子四不戒條的詩,據說惹得者袁大罵許地山一幫人,教壞了兒子,因此,把老二軟禁起來。我們現在且來談談袁克文的兩首詩的好處。乍著吳棉強自勝,古台荒檻一憑陵。波飛太液心無住,雲起魔崖夢欲騰。偶向遠林聞怨笛,獨臨靈室轉明燈。劇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起首兩句便好,「乍著吳棉強自勝,古台荒檻一憑陵」。吳棉,是指用南方蘇杭一帶的絲棉所做的秋裝。強自勝,是指在秋涼的天氣中,穿上南方絲棉做外衣,剛剛覺得身上暖和一點,勉強可說好多了!這是譬喻他父親袁世凱靠南方革命成功的力量,剛剛有點得意之秋的景況,因此他們住進了北京皇城。但是,由元、明、清三代所經營建築成功的北京皇宮,景物依稀,人事全非,那些歷代的帝王又到哪裡去了!所以到此登臨覽勝,便有佔台荒檻之嘆。看了這些歷史的陳跡,人又何必把浮世的虛榮看得那麼重要!「『波飛太液心無住,雲起魔崖夢欲騰。」華池太液,是道家所說的神仙境界中的清涼池水。修煉家們,又別名它為華池神水,服之可以祛病延年,長生不老。袁克文卻用它來比一個人的清靜心腦中,忽然動了貪心不足的大妄想,猶如華池神水,鼎沸揚波,使平靜的心田永不安穩了。跟著便說一個人如動心不正,歪念頭一起,便如雲騰霧暗,蒙住了靈智而不自知。一旦著了魔,就會夢想顛倒,心比天高,妄求飛升上界而登仙了。「偶向遠林聞怨笛,獨臨靈室轉明燈。」這是指當時時局的實際實景,他的父兄一心只想當皇帝,哪裡知道外界的輿論紛紛,眾怨沸騰。但詩人的筆法,往往是「屬詞比事」,寄託深遠,顯見詩詞文學含蓄的妙處,所以只當自己還正在古台荒檻的園中,登臨憑吊之際,耳中聽到遠處的怨笛哀鳴,不勝凄涼難受。因此回到自己的室內,轉動一盞明燈,排遣煩惱。明室、靈燈,是道佛兩家有時用來譬喻心室中一點靈明不昧的良知。但他在這句上用字之妙,就妙在一個轉字。「轉明燈」,是希望他父兄的覺悟,要想平息眾怨,不如從自己內心中真正的反省,「閑邪存正」。「劇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最後變化引用蘇東坡的名句:「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勸他父親要知足常樂,切莫想當皇帝。袁世凱看了兒子的詩,赫然震怒,立刻把他軟禁起來,也就是這兩句使他看了最頭痛,最不能忍受的。另一首:小院西風向晚晴,囂囂恩怨未分明。南回孤雁掩寒月,東去驕風動九城。駒隙去留爭一瞬,蛋聲吹夢欲三更。山泉繞屋知深淺,微念滄波感不平。這起首兩句,「小院西風向晚晴,囂囂恩怨未分明。」全神貫注,在當時民國成立之初,袁世凱雖然當了第一任大總統,但是各方議論紛紛,並沒有天下歸心。所以便有「囂囂恩怨未分明」的直說。所謂向晚晴,是暗示他父親年紀已經老大,辛苦一生,到晚年才有此成就,應當珍惜,再也不可隨便亂來。「南回孤雁掩寒月,東去驕風動九城。」南回孤雁,是譬喻南方的國民黨的影響力量,雖然並不當政,但正義所在,奮斗孤飛,也足以遮掩寒月的光明。東去驕風,是指當時日本人的驕橫霸道,包藏禍心,應當特別注意。「駒隙去留爭一瞬,安聲吹夢欲三更。」古人說,人生百歲,也不過是白駒過隙,轉眼之間而已。隙,是指門縫的孔閥。白駒,是太陽光線投射過門窗空隙處的幻影,好比小馬跑的那樣快速。這是勸他父親年紀大了,人生生命的短暫,與千秋功罪的定論,只爭在一念之間,必須要作明智的抉擇。留聲吹夢,是秋蟲促織的鳴聲。欲三更,是形容人老了,好比夜已深,「好夢由來最易醒」,到底還有多少時間能做清秋好夢呢?「山泉繞屋知深淺,微念滄波感不平。」「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人要有自知之明,必須自知才德能力的深淺才好。但是,他的父兄的心志,卻不是如此思想,因此,總使他念念在心,不能平息,不能心安。這是多麼好的兩首詩。所以引用它,也是為了說明歷史的經驗,證明老子四不的告誡,是多麼的正確。袁克文的詩文才調,果然很美。但畢竟是世家出身的公子,民國初年以後,寄居上海,捧捧戲子,玩玩古董,所謂「民初四大公子」之一。無論學術思想,德業事功,都一無所成,一無可取之處。現在我們國詩論詩,不論其人。我常有這種經驗,有的人,只可讀其文,不必識其人。有的人,大可識其人,不必論其學。人才到底是難兩全的。至於像我這種人,詩文學術,都一無可取之處。人,也未做好。只好以「蓬門陋巷,教幾個小小蒙童」勉強混混而已。
㈣ 《道德經》中第二十五章有一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解
簡單說就是這大自然冥冥中有秩序存在。
人可以從有序的規律中學會很多東西。
是唯物主義的第一階段,樸素唯物主義
㈤ 下面哪一句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大德的形態,是由道所決定的。「道」這個版東西,沒有清楚權的固定實體。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形象。它是那樣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卻有實物。
樓主以空白來形容道的存在,正是21章的精髓,樓主高人,高人啊!
㈥ 《老子》第二章 第三十八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八章 第六十章的主旨
老子《道德經》首章之尾句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形容「道」之深邃,為宇宙萬物及其規律之總門戶。作者在此以虔誠輕叩之態,譯注和研究《道德經》,嘗試以入「道」境,「以觀其妙」。編寫和出版本書,旨在:弘揚老子思想,汲取先哲智慧,提高道德素養,利益人類社會。
《道德經》古往今來版本眾多而各異。本書以西漢文帝時之《老子河上公章句》本為藍本,同時參照戰國時之竹簡本、漢初時之帛書本以及三國時之王弼本等古本,並借鑒歷代有關注家學者之成果,經過反復推敲而加以校定。本書按81章排列順序,依據河上公本排出,帛書本與之不同者加以說明。對較為難懂的字、詞均進行注釋,其中,對有爭議的字、詞則參考歷代名家之注釋並予以註明。各句大意,採取直譯和意譯相結合的方式,力求通俗易懂。為幫助讀者更易於把握,文中主旨對全章之主要意義作了概括總結。每一章最後附有札記,介紹了注家對河上公本之該章標題的見解和對該章的分析,以便讀者拓展視野。
作者通過如上幾個方面,既介紹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又參以己意,不囿於成說,提出了不少新得新見,深入地討論了老子思想的精神實質,並且引經據典,深入淺出地幫助初學者能較好地理解老子思想的原義。所有這些對我們進一步學習和研究《老子》,皆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㈦ 《老子》第二章 第三十八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八章 第六十章的主旨
1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美與不美是對立互存的,善惡是彼此相生的,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這都是自然中常見的矛盾,此話用樸素辯證的觀點解釋了世界上事物是相反相成的,反是矛盾的斗爭性,成是矛盾的統一性。所以聖人應無為、無言任由天道作用於萬物。天道是自然的,不會有情感的去為事物的成形作開始,事物成就了也不作為己有,對物有功卻不自居,功成後也不把成就當做什麼,正是如此,才能長久地運化萬物。即聖人也應如此順應道的作為。)
2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最上層的德性本是自然、不拘泥形式的,正是如此才算得上真正的德。而稍次等次的德性是人為的、有所固滯的,因為有了人的主觀限制使得此德有所遺損而算不上真正的德。完美的德行所體現的無為是自在、天然的而無所不為,是無限的。有所缺失的德雖也無為,但只是形式上的無為而內容上卻缺失了德的完全本性,如此而有所作為,是有限的。道之下層是德,德之下層是仁,仁追下層是義,義之下層是禮。最上的仁接近道而無以為,但已不如道自然,上義已是只能有所為,上禮難以實施,那麼統治者就強制地張開手臂把人們捆縛在一起。此句就是說道本是完整的、自然無為的,然後人心失去了道,就下降了層次,轉而有了仁義,仁義不行而又有了禮節,禮節難施就強行硬制。禮是混亂的開始,仁是禍害的荼毒,只有自然的天道才是本體,道所展現的才是聖人應該去學習的。)
3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上等的人聽到了真理就默默的勤奮修習,中等的人則似乎有所感受而有所疑惑,下等的人則只會自大的嘲笑,這種人不笑就難以變得謙虛來認識真理。所以說真正的大道似乎有所愚昧晦暗,修習之路上的前進似乎也像在倒退等等都是用一對對立的對象來說明了此中有彼,彼中有此的辯證觀點,同時也揭示了矛盾雙方到了一定的量的積累(到「大」的水平)可以發生質變的道理。
4.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老子認為學習平常知識要日益積累學識,但是學道就要日益有所減損,所謂絕聖棄智,達到了遺忘到無所忘的境界,就能清凈無為而事實上卻無所不為的以一無而應萬有之境界。那麼像這樣的人才能治理國家,如果他的心胸做不到空若無物還在乎得失,那麼就不足以把天下的操勞交給他。)
5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治理大國,應好象煎烹小魚。用「道」來治理天下,那麼鬼也就不靈(不作祟興災)了;不是鬼不靈了,而是它起的作用不傷人了;不是它起的作用傷不了人,而是聖人也根本不想傷人。鬼神和聖人都不傷害人,所以自然的德性都回復到人民身上了。)
除最後一條網路直接復制的,其他都是個人的合理理解。。。。
㈧ 哪一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道德金》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原文:
《道德金》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解釋:
大德的形態,與道一致。道這個東西,是恍恍惚惚的沒有固定的形體。惚啊恍啊,惚恍之中卻有形象;恍啊惚啊,恍惚之中卻有實物;深啊遠啊, 深遠之中卻有精氣,這種精氣是真實可信的。從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廢去,根據它才能認是萬物的開始。我怎麼會知道萬物的開始的情況呢?原因就在於此。
作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㈨ 結合《老子》第一,二十五四十五章內容闡述下老子的宇宙觀
老子的宇宙觀概括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
1、道生萬物的觀點。版2、大道無形的觀點。權3、宇宙循環的觀點。4、有無相生的觀點。
令人倍感驚異的是,
老子的宇宙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找到現代科學的依據,
或者說現代科學理論的發展暗合了2500
多年前老子的玄思,
我們似乎可以從《老子》隱晦的詞句中找到尖端科學研究對象的理論原型。
一、道生萬物:
大爆炸理論的解釋
二、大道無形:
暗物質、暗能量的探索
三、宇宙循環:
黑洞、白洞的思考
四、有無相生:
量子理論的難題
㈩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700字的議論文.(50分)《老子》第二十二章說:「曲則全,枉則直
範文一: 老子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 老子的偉大之處往往在於與眾不同,在於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在日常瑣事當中發現本質規律。比如我們看到彎曲、低窪、破舊的東西,總是覺得這是些不完善、應該修補的東西,老子卻看出恰恰是這些常人所不重視的、甚至鄙視的東西反而具有重大功能,這些東西恰恰是它們對立面——所謂完善、美好東西的根源。這正是對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的進一步闡釋。從而說明正反兩面並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這里更深刻地指出反面的、陰性的、低下的東西能生成正面的、陽性的、高上的東西。同一個事物都具有正反、陰陽兩方面的屬性,其中反的一面能生成正的一面,陰的一面能生成陽的一面。這是老子崇陰思想的體現。老子曾反復強調柔弱勝剛強、無中生有、下能生上的道理。這是從事物和人生的本性出發的,老子認為事物和人生的本性就是「無」、就是「柔弱」。人生的「無」表現在恬淡無為、質朴淳厚上。 「少則得,多則惑」——這句話真是治療當代人的一劑良葯。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師說:「現代人都不是餓死的,都是撐死的。」這句話真是振聾發聵。這不就是對「少則得,多則惑」的最好解釋嗎?我們現代人做事情誰不是貪多,家裡的傢具要多,銀行的存款要多,擁有的財富要多,企業的利潤要多……現代社會可供選擇的機會太多太多,對人的誘惑也太多太多,在這些誘惑和機會面前,我們往往會迷失自己,不知做何選擇,陷於迷惑之中。於是不少人迷戀於算命,結果命越算越薄,越算越迷惑。 現代中國相當多的企業在做品牌的時候也是貪多,總以為一個品牌包含的品類越多力量越強,比如某知名礦泉水品牌,一開始是做純凈水的,接著又做牛奶、食品,後來還做尿布、服裝。現在一提它,人們根本搞不清楚它的產品是什麼。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其實一個品牌所代表的品類越多反而越沒有力量,越少反而越有力量。你看世界前一百位的著名品牌,基本上都是單一品牌,代表的品類往往就是一個,比如「可口可樂」「賓士」「麥當勞」「諾基亞」,等等。你一聽,馬上就知道它的特徵、功能。 所以老子要我們不要貪多。老子還告誡我們不要自我表現、不要自我誇耀,不要自以為是,這一點與西方人的思維習慣不同,他們是有什麼說什麼,不講究什麼客氣。現代好多年輕人學習西方人的表達方式,有的還要誇大其詞,結果往往招來大家的反感。這種人的情商往往不高,所以難以在社會立足,難以成功。 好多人以為謙虛了、謙讓了、不與人抗爭了就是吃虧,殊不知「吃虧是福」,真的是福,因為這種人最容易被社會認同,最容易受到大家的喜歡,也會得到大家的幫助,這不正是老子所說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嗎? 範文二(一組學生範文): 1、處下 老子曰:「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故則新。」又曰:「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我想起金庸其文,有人號「東方不敗」,然終一敗塗地;有人名「獨孤求敗」,年四十持木劍仍行天下而莫之能敵,何也?處下使然。 處下是一種人生境界。 真正的強者,常常不在於立得多高,而在於甘心處下。處下並非魯迅先生所痛惡的奴性,而是善於發現別人的長處,並對之深懷敬意,甘處下風。鮑叔牙以身下事管仲,世不多管仲而多鮑叔牙之能知人。處下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周文王待人輕以約,責己重而周。處下是一種能放得下架子的虛心態度,更是一種能看透功利的超然風神,只有真正懂得生活的強者才敢於取處下姿態。處下,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 處下才能得到更多的擁戴。 人們願意跟從的領導者,不是趾高氣昂、不可一世的霸王,而是謙遜深穩、禮賢下士的明君。項羽之見滅,不識人也。劉邦能俯身下問張良「為之奈何?」能對自稱帶兵多多宜善的韓信委以重任,所以能夠稱帝得天下。其同宗後代劉玄德亦深諳此道,三顧草廬,終得卧龍。人處高處,只有寒風吹徹,冰封萬里;當處下時,深谷中可得幽園,可匯傾瀉而下之山洪。下則勢低,勢低則利於凝聚。是故夫惟以身下之,方能得到各方幫助。文王吐哺,天下歸心。處下,王道之始也。 處下不意味著低下。 欲跳,則需先下蹲;出拳,則必先收勢。能曲者,方能伸也。姜子牙垂釣,非甘為一漁翁,待願者上鉤也。勾踐卧薪嘗膽,非甘為奴,待奮發之機遇也。所以處下是一種等待,非不欲爭,乃不爭眼前小利耳。處下是為了新一次的攀登,是一種靜觀其變的沉穩,是一種思前想後的謹慎。處下的人永遠不是低下的人,他們有著鐵一般的意志、海一般的寬容、鷹一般的利眸、豹一般的耐心。 處下可謂一種無為,但非不作為,而是不妄為。它是人生的一種大境界,是得道多助的必需,是蓄勢待發的准備。能處下,方能全,方能盈,方能新,方能為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的鯤鵬。 只有處下,方能負重。 2、保持低姿態 「曲則全,枉則直」,堅硬的牙齒脫落了,柔軟的舌頭還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免遭遇到許多不公與挫折,學會保持低姿態吧!這不是對現實的屈服,而是退一步保全自己,養精蓄銳,期待下一次的爆發。保持低姿態,是一種人生的哲學。 保持低姿態,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經歷數千年風吹雨打的兵馬俑,那英姿勃發的勇士立在馬上,令人望而生畏。但仔細一看,這些陶俑的稜角處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損,有的陶俑甚至殘缺不全。但有一種陶俑,卻保存完好,他就是跪射俑。跪射俑雖單膝跪地,但身體挺直,始終高昂他的頭顱。深究他保存完好的原因,原來和他的姿態密切相關。他單膝跪地,讓重心降低,讓身體深深紮根於大地;保持身體挺直,讓重心在一條直線上,能頑強地抵抗震動;他高度較低,深掩在高大的陶俑之間,讓他們去抵擋那高處來的撞擊物。正因如此,跪射俑才會歷經數千年,而始終保存完整的身體。 做人亦如此,降低重心,讓我們更貼近大地,把根基扎穩;在危急時,彎下高傲的脊樑,讓我們逃避災難。但請記住,不論如何,請始終高昂你高尚的頭顱,堅持你強烈的好勝心,這樣你才不會被庸俗所同化,被怯懦消融你的好勝心。 保持低姿態,讓我們成就另一番輝煌。陶翁「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只為他在爾虞我詐的官場上保持低姿態,於是便詠出了千古之絕唱,在文學史上成就了輝煌。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只為他不願為大唐御用文人,在不適應官場生活的現實面前,他選擇了低姿態,放逐自己重返青崖,於是才有了他寬闊慷慨的氣度,灑脫不羈的個性,才會被後人反復嘆詠。有時候,在挫折面前保持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