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忠梅長江流域立法研究
㈠ 我國防止污染的法律制度和措施有哪些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我國擁有主權的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中,現已鑒定的海洋生物多達12萬種①。而且我國擁有18000公里的海岸線和廣闊無垠的灘塗,構成了我國的廣闊藍色牧場。海洋豐富了人們的食品結構,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海洋污染。造成海洋污染的因素有陸源污染物、海洋傾廢、海岸工程、船舶污染等,而在這幾種因素中,陸源污染物是造成海洋污染最主要的原因,陸源污染物佔到了海洋污染物的近80%②。所以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意義重大。
一、陸源污染物的概述
(一)陸源污染物的定義
1982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四章規定了防止陸源污染物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但是,對陸源污染物的定義未作解釋;1990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第二條指出,陸源是指從陸地向海域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場所、設施等。陸源污染物是指由前款陸源排放的污染物;1999年12月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也未對陸源污染物的定義進行界定。
(二)陸源污染物的種類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了陸源污染物的種類主要有:強放射性廢水、病原體廢水、富營養物質、含熱廢水、沿海農葯、岸灘廢物;199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規定的種類有:高度和中度放射性物質、病原體廢物、富營養物質、含熱廢水、沿海農葯及器具、岸灘廢物、油酸鹼毒物質;1999年12月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的種類范圍要廣於上述二者:高度中度低度放射性物質、病原體廢物、富營養物質、含熱廢水、沿海農田林場使用的農葯及生長調節劑、油酸鹼毒物質、過境轉移危險廢物、通過大氣層傳播的廢物。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陸源污染物的種類隨著新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改在不斷地擴大。1999年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作為海洋環境保護的基本法,與作為行政法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對陸源污染物的種類和范圍的規定並不完全吻合,這就造成了上下位法律文件的相互脫節,對法律法規的執行造成了影響。
二、我國的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的法律制度
(一)我國的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的法律制度發展過程
1.防止陸源污染物的法律制度的起步階段。從1972年至1982年,是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立法的起步階段,也是我們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的開始。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大會,標志著環境問題已經開始列入世界各國發展的日程。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海洋環境的保護工作,國務院1974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暫行規定》,1979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2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至此,我國第一部海洋環境保護綜合性法律誕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四章明確把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制度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是我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法律制度的開端。
2.防止陸源污染物的法律制度的形成階段。從1982年至1992年,是我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法律制度形成階段。1982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工作開始進入法制化軌道,帶動了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立法的全面開展。為了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更好地貫徹施行,國務院在這一時期相繼頒布了多個相關行政法規,1983年12月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1984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85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1990年6月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等多個相關行政法規的先後頒布,標志著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框架已經形成,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有了法律的保證。而我國的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法律制度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一章規定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法律制度在立法上跨進了一大步,我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法律制度已初步形成。
3.防止陸源污染物的法律制度的發展階段。1992年6月,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環境和發展首腦會議,會議通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21世紀議程》。我國根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21世紀議程》於1994年3月25日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即《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對我國防止陸源污染物的制度做出了規劃。1996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修改草案。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改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這些立法是在《21世紀議程》的指導思想下產生的,這幾部法律法規的實施,直接有效從源頭上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減輕了陸源污染物對海洋的壓力。《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污染全球行動綱領》執行情況政府間審查會議於2006年10月16~20日在北京舉行,重點討論2002~2006年時期內在國際、區域和國家各級執行《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污染全球行動綱領》方面所取得的進展。且我國制定了《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污染國家行動計劃》,其基本思路、編制原則、行動分期和行動目標對我國今後的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指出了一條道路,使我國的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
(二)我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法律制度的不足
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作為唯一一部專門針對防止陸源污染物制定的行政法規已經實施了17年之久,在17年當中我國經濟和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本法規一直都未經過修改,其落後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情形非常明顯。
其次,我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的制度未從宏觀把握。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原則性規定國家建立實施重點海域排污總量控制及加強入海河流的管理使入海河流水質良好,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對此隻字未提,絲毫不涉及宏觀治污(雖然後者制定時間早,但是下位法並未根據上位法進行修改)。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因素是沿海城市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入海河流攜帶污染物,如果不能把海域和流域從宏觀上進行控制是根本不可能做好防止陸源污染物工作的。而宏觀治污又恰恰是我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所欠缺的。
三、完善我國的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制度
(一)修改法律法規或者重新制定法律法規
上面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已經頒布實施17年之久,已經落後於經濟和社會發展,修改或者重新制定勢在必行。在立法過程中,應注意兩個層面,其一是制定適用全國的普通法律法規,其二是要制定適用於特別方面的特殊法律法規。像問題嚴重的渤海,我們可以制定專門的法律文件,在防治污染上可以借鑒日本的成功經驗。
增強現有的環境要素的相關立法與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的制度融合。直接制定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的法律,並不是意味著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的責任由這一部或幾部專門法律法規承擔,其他的防止污染的法律法規仍應進行完善,與專門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的法律法規做好銜接。
經濟的發展促成新型村鎮的產生,而法律對新型村鎮的排污並未規定,屬法律空白。而新的村鎮對河流的污染不容忽視,應盡快立法。
(二)宏觀控制海域和流域污染物總量
入海河流攜帶污染物污染海洋是重要原因,所以應當加強對入海河流的污染防治。《水法》規定了在國家確定的重點河流建立流域管理委員會,言外之意對未被國家確定為重點河流的河流不用建立流域管理委員會。在目前我國環境狀況下,本人認為此規定值得商榷。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流域管理委員會,但是其地位和職能模糊不清,不利於發揮其真正作用,所以要盡快明確其法律地位和職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某條河流作為一個生態環境進行研究③,測量,進而進行總體控制。同樣,對於一塊海域,其容納污染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只有從整體上考慮,才能最大限度的控制污染物。目前,我們對流域管理委員會和海域管理機構的研究正在深入,針對流域和海域的生態特點,早日賦予流域管理委員會和海域管理機構職能,打破污染防治的行政區域限制,是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的可行之路。
(三)環境權與排污權的平衡
公民享有環境權④,企業和個人享有排污權⑤,而排污權和環境權是一對矛盾——享有排污權意味著損害環境權,享有環境權又意味著排斥排污權,二者何者為先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人認為,在我國目前的環境狀況下,綜合我國發展形勢和國家政策,今後我們應以環境權為先。即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二者之間,應適當的傾向於生態環境。
(四)加大環境監測力度,嚴懲違法行為
此處的環境監測是廣義的環境監測。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是個非常復雜的課題,它既需要我們在直接防止上下功夫,更需要其他方式的幫助,如在內陸需要環保行政部門嚴格執行環境標准,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充分有效的處理城市污水等措施,才能減少排入海洋的污染物總量,而上述措施又有賴於其他法律法規的認真執行。所以此處的環境監測應該從源頭開始,環環相扣,監測污染物從產生到入海的整個過程。
注釋:
①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
②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2007年上半年
③曹明德、黎作恆《<黃河法>立法芻議》,《法學評論》2005年第1期
④呂忠梅《論公民環境權》載《法學研究》1995年第6期
⑤排污權(又稱「環境使用權」:是環境利用人依法對環境容量資源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徐祥民、田其雲《環境權——環境法學的基礎研究》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217頁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
㈡ 關於外來物種入侵的問題
��中國外來入侵物種的現狀
��涉及面廣:全國 34 個省市自治區無一例外
��涉及的生態系統多 :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都可見到
��入侵物種類型多:從脊椎動物(哺乳類、鳥類、兩 棲爬行類、魚類都有),無脊椎動物(昆蟲、甲殼 類、軟體動物),高、低等植物,小到細菌、微生 物、病毒都能夠找到例證
��據初步統計,中國已知外來歸化植物超過 600 種。外來雜草有 108 種,隸屬於 23 科 76 屬。初 步確定為外來入侵植物的有 90 種(見中國外 來入侵種)。其中危害較大的有紫荊澤蘭、 小花假澤蘭(微甘菊)、空心蓮子草(水花 生)、豚草、毒麥、互花米草、飛機草、鳳 眼蓮(水葫蘆)、假高粱等 9 種。初步確定為 外來入侵動物的約有 40 種,其中危害較大的 有蔗扁蛾、濕地松粉蚧、強大小蠹、美國白 蛾、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等。
��危害
��威脅生物的多樣性
��外來入侵種通過竟爭或占據本地物種的生 態位,排擠本地種
��改變種群、群落或生態系統的結構或功 能,導致生態系統的單一或退化
��污染當地的遺傳多樣性
��外來入侵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或破壞是 持久的、長期的
��小資料
��紐西蘭具有獨特的動物區系,除了 3 中小型食 蟲類蝙蝠和幾種海豹、海獅外,沒有其他哺乳 動物。隨著人類的到來,引入了家鼠、家貓、 家犬、帚尾袋貂、和白鼬等幾種鼬類,在人類 到達 1000 年後的今天,有 32% 的陸生鳥類和 18% 的海洋鳥類滅絕。今天,外來種入侵已成為紐西蘭面臨的最嚴 重的自然保護問題,每年國家投資上千萬美元 進行治理。
��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豚草類的花粉對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可造 成過敏性哮喘、鼻炎、皮炎,每年同期復 發,病情逐年加重,嚴重的會並發肺氣 腫、心臟病乃至死亡。
㈢ 幾種外來入侵物種造成的危害,用食物鏈的知識去分析
幾點供參考:
外來物種入侵為何能造成巨大危害呢?
1
美國科學家研究了473種原產歐洲後又傳播到美國的植物,檢查了它們被真菌、病毒感染的情況。結果發現,平均每種植物在新棲息地感染的真菌比在原產地要少84%,病毒感染少24%。同時在研究了26種從歐洲入侵到美國的陸生、海洋和淡水動物後發現,在原產地,平均每種動物帶有16種寄生蟲,其中只有3種跟隨動物到了新的棲息地,每種動物又在新棲息地染上4種新的寄生蟲。總體來說,它們所帶的寄生蟲比在原產地少50%左右。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在新的棲息地,外來物種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原有天敵和寄生蟲的制約,從而異常繁榮起來。在原產地無害的植物到了另一地區之後可能會變成有害的植物,外來動物能威脅本地生物的生存,造成巨大危害。
2
外來物種一方面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條件和機會,給世界各國和地區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外來物種也給本地的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等方面帶來了負面效應。隨著全球貿易的增加、國際旅遊業的興旺,很多例證顯示,外來物種直接危害陸地、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阻礙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並且這種影響一般帶有不可逆性和進行風險評估上的不確定性。所以對外來物種應在深入認識的基礎上,針對本國實際情況,通過立法保護國民經濟和一過生物多樣性。
一、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損失及危害
(一)外來物種及外來物種入侵的定義
1、 定義
在生物學上,外來物種是指出現在其自然分布范圍(過去或現在)和分布位置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圍以外自然定殖的,或沒有直接或間接引進,或沒有人類活動就不能定殖)的一種物種、亞種或低級分類群,包括這些物種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體 。外來物種入侵是指生物物種由原產地通過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遷移到新的生態環境的過程,它有兩層意思,第一,物種必須是外來、非本土的;第二,該外來物種能在當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態系統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擴散,最終明顯影響當地生態環境,損害當地生物多樣性。入侵的外來物種會破壞景觀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影響遺傳多樣性 。
2、槐棗外來物種入侵的渠道
外來物種入侵的渠道一般為:有意引進、無意引進、自然傳播等形式,其中有意引進主要是為了滿足農業、林業和漁業等生產活動的需要;無意引進主要通過貿易、商業、旅遊等活動無意引進外來物種;自然傳播主要是邊界相臨國家之間,物種藉助自然規律傳播到另一國的現象。
(二)世界一些國家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損失和危害
據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近日在內羅畢發表的報告,在全球,外來物種入侵給各國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要超過4000億美元。美國、印度、南非向聯合國提交的研究報告顯示,這三個國家受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為1500億、1300億和800多億美元 。
外來物種通過有意或無意行為進入另一生境後,給當地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如地中海實蠅自1910年因為旅客攜帶從夏威夷島傳播到美國本土後,種群急劇擴展,給加利福尼亞州、佛羅里達州林果業的主栽品種柑桔造成致命打擊,縱使美國出動軍隊,將柑桔樹連根拔除仍無濟於事,地中海實蠅的入侵使美國總共遭受了2000億美元的損失。
南非西開普敦貧瘠土壤上生長的硬葉灌木群落有保持土壤、防止侵蝕、涵養水源、降低火災強度的作用,為改善景觀和固定沙丘,引進了哈克木屬、松屬和金合歡屬的植物。外來植物導致了本土植物多樣性、密度和蓋度逐漸降低,造成548個物種滅絕以及3435個物種受到威脅,現已被IUCN列入紅色名錄。
發生在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是一個人類從來沒有過的疾病,對於人類來說,這個病原體是一個典型的外來入侵種。人體對非典病原體所表現出的脆弱的抵抗能力,充分體現了外來生物對人類以及生態系統的入侵危險性。非典通過飛機、輪船和汽車,在短短的5個月鉛迅拆遍布全世界,清晰地顯示了外來入侵種通過人類活動得到傳播的事實。
(三)我國外昌者來物種入侵造成的危害及損失
中國從北到南5,500公里,東到西5,200公里,跨越50個緯度,5個氣候帶:寒溫帶、溫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多樣的生態系統使中國容易遭受入侵生物的侵害,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多數外來種都可能在中國找到合適的棲息地。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世界上最壞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約有一半入侵了我國。截至目前,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共有283種,對我國農林牧漁業和生態系統、物種資源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經濟損失達到1199.8億元。造成生態系統、物種和遺傳資源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每年達到1001.1643億元,其中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就達999.266億元。陸生植物170種,其餘為微生物、無脊椎動物、兩棲爬行類、哺乳類、魚類、樹木、雜草等。有54.2%的外來入侵物種來源於美洲,22%來源於歐洲。調查表明,76.3%的外來入侵動物是由於檢查不嚴,隨貿易物品或運輸工具傳入我國的。這些外來入侵物種每年對我國有關行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為198.59億元,其中,林牧漁業損失160.05億元,人類健康損失29.21億元。以物種為論,美洲斑潛蠅、豚草、褐家鼠、溫室白粉虱、紫莖澤蘭等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都在10億元以上。更為嚴重的是,外來入侵物種對我國生態系統的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完整性遭到嚴重破壞,威脅種群多樣性,導致局部種群消亡等 。
以重慶為例,重慶市地形地貌復雜,氣候類型多樣,雨量充沛,熱量豐富,為生物生長發育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因而生物多樣性比較豐富。但與此同時,由於經濟發展、西部大開發、三峽庫區移民和建設等因素,重慶區域內人類活動強度加大,特別是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些外來生物被引入重慶並安營紮寨,給重慶市的生態安全敲響了警鍾。據了解,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公布的首批16種外來入侵生物、國家林業局公布的首批24種重點有害植物(其中有2種與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相同)和可能對本地生物帶來巨大影響的36種危險性生物--共74種生物中,已在重慶出現53種,出現頻率為71.62%。 2002年9月,重慶主城區的兩路口一帶發現日本菟絲子的蹤跡。10月,原產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的食人鯧在重慶主城區出現。2003年1月,在重慶市最大觀賞魚批發市場江家巷四季水族館,又發現了原產南美洲的下口鯰。2003年7月,重慶市林業局專家在市游樂園附近、原試劑廠廠區、長生橋、鐵山坪等地均發現了有害植物紫莖澤蘭。重慶市從1990年至2000年的10年間,每年森林病蟲害發生面積達10萬公頃左右,每年開展的防治面積約為6.67萬公頃,投入的防治經費為1300萬元,常年發生危害的森林病蟲害達20餘種 。
從重慶市外來物種入侵的狀況不難看出,由於缺乏完備的法律法規體系、有效的科學知識與信息交流、執法不嚴、生態意識淡薄等原因,在引進物種之初經濟利益優先,沒有進行風險評估或不顧生態後果的盲目引進,最終致使外來物種在我國呈長驅直入之勢。
二、我國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立法現狀及不足
目前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都制訂了比較完備的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法規。如澳大利亞1996年制定了《澳大利亞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策略》,1997年頒布《國家雜草策略》1999年修訂;1991年發布了《壓艙水指南》,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強制執行的壓艙水管理方面的法規性文件。美國則通過很多控制外來生物入侵的法律,如《植物檢疫法》、《動物損害控製法》、《聯邦植物害蟲法》、《國家環境政策》、《瀕危物種保護法》和 《聯邦雜草治法》等。1999 年 2月 3 日,美國總柯林頓簽署了一項總統令,以調整聯邦策略,這項策略涉及非聯邦生態系統的入侵動植物物種對環境及經濟的威脅。該命令指令旨在建立一個入侵物種理事會。理事會決定開展項減少入侵物種對經濟、生態以及類健康緊逼危害的綜合計劃並制定進一步阻止非尋常的入侵物種引入和傳播。柯林頓總統的 2000 年財政年度預算中建議給抗擊外來物種的基金增撥 2880 萬美元,其中包括對抵抗外來害蟲和疾病的基金以及加速對恢復棲息地和生物綜合治理害蟲策略的研究基金。
(一)我國防治外來物種入侵的立法現狀
我國針對外來物種入侵方面的規定散見於《進出境檢驗檢疫法》、《海洋環境保護法》、《進出口貨物管理條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國內法和《生物多樣性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卡塔赫納(Cartagena)生物安全議定書》三部國際公約中。其中1992年我國批准加入《生物多樣性公約》,後又制定並發布了《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國履行生物多樣性公約國家報告》。《生物多樣性公約》的三個目標即保護、持續利用以及平等與公平地分享由持續利用生物多樣性所得到的利益,為外來種的科學研究水平、生態和社會經濟影響、侵入的預防與管理以及控制與清除等問題提供論壇。1981年4 月8日加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該《公約》在序言中指出:締約各國認識到許多美麗的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和植物是地球自然系統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必須加以保護。並確立了對所有受到和可能受到貿易影響,而有滅絕危險的物種進行貿易限制的基本原則和相關制度。
(二)我國在防範外來物種造成的危害法律規定及管理上的不足
1、《進出境檢驗檢疫法》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方面的缺陷
目前《進出境檢驗檢疫法》是我國主要防治外來種入侵的法律規范,在防治外來物種入侵,保護本國經濟和生物多樣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隨著貿易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也逐漸暴露出些問題。表現在:1)立法目的上,只在於促進經濟發展,而沒有明確提出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的目標;2)外來有害物種不僅只是動植物還包括各種傳染病、害蟲、真菌、細菌、線蟲、病毒和雜草等。所以從該法的名稱上來說就不足以全面地對外來物種防治進行規定。3)動植物入境的管理機構是國家動植物檢疫局,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工作。這樣的管理機構設置不能有效從入境時就對外來物種實施有效控制,因為是否構成外來物種入侵的可能是比較專業的技術性行為,也可能在較長時間內才能顯示出來,只賦予動植物檢驗檢疫機構一個部門職權是不能實現有效的進入控制的;4)鑒於外來物種進入我國的檢驗檢疫的復雜性,應對於任何外來物種的進入問題進行事前的風險評估和申報制度,對沒有申報並進行風險評估的貨物應一律退回或就地銷毀。
2、管理方面存在的弊端
外來物種造成了我國農、林、牧、漁等方面的巨大損失,並且勢頭沒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這與現行的監管機關職責不清、各自為政、方式不力、措施成效不大和重視程度不夠有極大的關系。而這些不足又是由於法律規定不統一,各部法律在各自的范圍內作出規定,相互之間沒有協調和統一造成的。比如世界十大惡草之一的紫荊澤蘭,20世紀初從東南亞傳入雲南省,後在雲南、貴州等地已經形成瘋長狂野之勢,侵佔山林、草場,與其他植物爭水、爭肥、爭空間造成其他物種數量減少、甚至滅絕,西南本就是我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地帶,紫荊澤蘭的吞噬各種物種的危害不應小視。現在紫荊澤蘭又大勢向其他的省份擴散,80年代初傳入四川涼山州,在近20年裡已發展成為涼山州天然草場上的一種主要毒害草;1998年長江洪災後傳到重慶,目前在長江江津段20多公里沿江路段、渝北、巴南、江津等傳播。經濟損失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互米花草主要是在上海崇明島肆虐,導致島上大量貝類死亡,以貝類為食物的鳥類面臨生存危機,現在崇明島上已出現食物鏈斷接的危險。互花米草目前又在福建沿海等地大量蔓延,造成沿海灘塗大片紅樹林的死亡。
如何對現狀進行很好的控制,防止進一步損害的發生以及在本國境內防止跨省轉移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部綜合、系統的立法,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法律制度是當務之急。
3、現有法律責任追究制度不健全
對有意引進外來物種,現有立法只規定了行政罰款,根據實際情況,應建立起追究民事責任、行政責任乃至刑事責任的制度,民法、刑法應增加有意引入外來物種造成嚴重損失的相關處罰;對無意引入外來物種造成損害的,沒有建立起責任追究制度,致損害發生後無法得到賠償。
4、宣傳教育方面的不足
我國外來外物種入侵主要是原因是人為無意引進的,這與宣傳教育不足有極大的關系,當人們不知道什麼是外來物種以及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後果時,很容有意或無意通過交通、旅遊等進出境方式帶入外來物種。加上監管不嚴,導致大量外來物種進入我國並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後果。外來物種侵入一地時,主要依靠當地群眾及時發現和清理,所以宣傳教育是防治外來物種侵入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關於我國制定外來物種入侵法律問題的幾點思考
(一)立法目的
防治外來生物入侵的目的有兩方面:一是保護本國的生物多樣性,二是防止經濟損失。因為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維護一國生物多樣性,注重生態效益應是第一位的。
(二)立法原則
1、風險預防原則
《生物多樣性公約》序言中的規定 「為了保護環境,各國應按照本國的能力,廣泛適用預防措施。遇有嚴重或不可逆轉損害的威脅時,不得以缺乏科學充分確實證據為理由,延遲採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環境惡化。」即如果對某種活動可能導致對自然生態環境有害的後果存在著很大的懷疑,最好在該後果發生之前不太遲的時候採取行動,而不是等到獲得不容置疑的因果關系科學證據之後再採取行動。之後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是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確立的法律框架內,關於國際生物安全法律保護的專門性國際法律文件,在其序言中,締約國明確表達了在國際法中建立規范處來物種入侵的國際法律框架的共同意願,並提出將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安全的國際法律保護,建立在風險預防法律原則基礎之上。風險預防原則與損害預防原則的區別在於避免環境災難之可能性,它針對的是在科學上尚未獲得確鑿證據的環境風險,其要義在於,不應當以尚未獲得確鑿的科學證據為理由而推遲採取預防環境風險發生的措施,因為如果等到獲得環境風險的確鑿科學證據後再採取行動,那麼環境風險一旦發生,將造成重大或者不可逆轉的環境災難。風險預防原則的確立,是對傳統法律思想的創新和發展。
現在世界各國對保護本國生物多樣性防止外來物種入侵方面都實行了風險預防原則,將環境災難最大限度地扼殺在未然狀態。如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歐盟等都非常重視風險分析工作,由檢疫部門組織社會有關專家有計劃地開展這項工作,將風險分析作為提高檢疫決策水平的重要途徑,更重視將其作為開拓海外市場、進行檢疫斗爭的有力武器。早在1993年11月,美國就完成了「通用的非本土有害生物風險評估」。目前美國動植物檢疫局已經完成的和正在進行的PRA有200多項。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就開始運用風險評估體系,建立了外來有害生物風險評估的管理機構,由農業部所轄農業局和動植物檢疫局共同承擔風險評估、評估程序、並建立了北美危險性林業外來有害生物信息資料庫,有效地遏制了森林外來病蟲害的入侵。
2、引種許可證制度及備案制度原則
即引種單位或部門必須向有關主管部門提交擬引進外來物種的詳細資料,包括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引種歷史、原產地環境條件、經濟損益分析,以及風險評價等有關資料,由管理部門會同技術咨詢機構對這些資料進行綜合評審之後決定是否引進該物種,以及是否需要附加保障措施,對不產生危害或只產生可接受危害的物種的引進頒發引進許可證,杜絕外來物種的非法引進。引種備案制度:對所有有意引進的物種實行備案制度。引種單位或部門必須將外來物種引進的情況在環保部門進行備案,若發現問題,可及時採取相應措施。
(三)管理機構的確立
確立由進出口檢驗檢疫部門牽頭包括農業、林業、環保、漁業、海洋、貿易、海關、工商、科技和財政等國家主管部門在內的綜合管理和合作。因為防治外來物種入侵是一項綜合工程,設計部門多,分工繁雜,基於工作的效率、分工合理、權責明確的原則,設定一個牽頭部門並賦予其協調、組織工作職能是比較科學的方式。由於我國現在的外來物種造成入侵形勢絕大部分都是由於監管不嚴,所以在進行進出口檢驗檢疫時責任異常重要,特別是對於有意引進時申請的嚴格審查和無意帶入的嚴格監察,從入口把好關。例如通過立法禁止有意引入,除非證明引入對人類健康和環境是安全的,並僅進入到經證明當地物種沒有相同作用的地方並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和鄰近地區種植外來種。各地區之間應互通有無,加強協作共同對現狀進行控制,防止有害種在國內各地區之間蔓延、傳播。
(四)監督部門和主要形式
確定由環保部門和公眾參與結合的監督的體制。由各級環保部門對外來物種的形式、危害進行宣傳、教育並讓群眾知曉那些屬於外來物種、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有利於從源頭上控制無意帶入的外來物種。鼓勵群眾發現外來物種以及對現狀進行調查,發動群眾對已經長成勢的物種進行消滅、摧毀,對外來生物造成災難的緩解有顯著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應給予表彰和獎勵,並由各級環境保護部門對公眾提議進行接待,反饋工作情況。陽關是最好的防腐劑,外來物種的入侵理應讓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才能及早有效地控制、治理。
(五)對生物資源的所有權的保護
根據《憲法》、《水法》、《森林法》、《礦產資源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規定可知,除特殊情況外,國家擁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通過人為有意引進的並已經形成災害的外來物種本身應歸引入權人所有;無意引入外來物種並造成災害的,國家應作為賠償義務主體,因為國家負有進境監管不嚴的過失責任。遭受損害的物種如果屬於國家所有的則由國家組織治理,屬於集體或個人承包的則由國家、集體或個人聯合進行治理。但在現實中,對個人所有的財產遭受損失時很難得到有效幫助。根據所有權人對所有物享有排他的絕對的控制權,侵權應得到賠償,但在該侵害暫時未為法律所明文規定侵權人時,對權利人來說就難以得到賠償,這是不公平的。如1988年,四川一家農研所從外地引進原產南美亞馬孫河的福壽螺,在瀘州人工凈養成功。次年,牧豐養殖加工公司從農研所購得福壽螺種,在公司院內以植物嫩葉試養並獲「成功」。 後福壽螺市場銷量不好,該公司放棄了養殖並將稻田退還了農民。由於退還田地時螺沒有揀干凈,以及在「牧豐公司」養螺時暴發過一次山洪,大水將許多螺螄沖走,造成了福壽螺的泛濫。據介紹,目前福壽螺主要在原保安鄉境內成災,受災面積約4700畝。此外,全縣約40萬畝稻田都出現了福壽螺的蹤影 。在進行養殖之初有關人士就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這種以植物為食物又繁殖力極強的螺螄可能會危害周邊稻田產量。但「牧豐公司」的解釋是:福壽螺是熱帶生物,在重慶這樣的高緯度地方過不了冬,根本不可能泛濫成災。現在的結果是成了災害,現在減災主要是依靠農民自己到田地里去揀螺以保證糧食收獲,但是這樣的個體行為根本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不但加重了農民的負擔,也造成了損失。這樣的損失該由誰來作為賠償主體?這就需要通過立法進行規范和真正對屬於個人所有物進行保護。
(六)建立生物多樣性信息資料庫
環境保護部門組織相關科研人員收集本國生物種類,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的狀況,並收集世界各地危險性病蟲害資料進行風險評估,劃分風險等級。為引種、防治外來物種造成危害提供科學依據。
(七)罰則
對於有意引入生物物種導致經濟損失、本地生物多樣性損害的,引入人對資源所有權或使用權人應由民法加以規定,承擔民事責任。賦予享有土地、水資源、森林、草原等資源使用權卻因外來物種遭受損失的個人、單位有訴訟的權利,保護所有權和使用權;對於無意帶入外來物種造成損失的,當地政府應組織力量進行恢復和防治工作,因為無意帶入的外來物種本應在進口檢驗檢疫時就該被禁止的,因為監管不嚴格或疏忽時,國家負有過失責任,所以應當對無意引入的外來物種造成的損害負責。《刑法》中應對有意引入外來物種造成個人或國家財產重大損失的責任人員進行刑事處罰,以示懲戒。
參考文獻:
1、呂忠梅:《環境資源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錢翌:《生態入侵的危害及防範對策》,載《新疆農業大學學報》2001年24期。
3、柏成壽:《外來入侵物種管理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載《環境保護》2002年8期。
4、陳賽,王漢玉,蘇忠軍:《關於外來物種入侵的法律防範原則》,載《中國海洋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期。
5、王福祥:《國際植物檢疫發展的特點和趨勢》,載《植保技術與推廣》2002年第22期。
6、陳良燕,徐海根:《澳大利亞外來入侵物種管理策略及對我國的借鑒意義》,載《生物多樣性》2001年第9期。
7、紫莖澤蘭背景資料:系菊科澤蘭屬多年生半灌木狀植物,株高1~2m,根系發達。該草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繁殖力,一年四季常綠。以種子繁殖為主,其種子數量多,重量輕,千粒重僅0. 045g,成熟的種子上生有冠毛,可隨風四處飄揚。不僅如此,它在根莖上能生長不定根,進行無性繁殖,其繁殖能力極強。動物誤食後引起發病,因為紫莖澤蘭帶纖毛的種子和花粉使馬屬動物引起哮喘病,種子上的纖毛帶鉤被牲畜吸入後直往氣管和肺部鑽,引起組織壞死。它的毒素可危害牲畜心臟,造成心力衰竭。牲畜誤食一定量的紫莖澤蘭輕者引起腹瀉、脫毛、走路搖晃,重者母畜不發情,懷孕母畜流產等;紫荊澤蘭還入侵田邊地埂就與莊稼爭水、爭肥、爭陽光,使田地的糧食作物的邊際效應消失,造成糧食減產,並使土壤中的速效氮、磷、鉀下降從而導致土壤肥力嚴重下降,農田生產力降低。
8、互米花草背景資料:從英國傳入,因為耐鹼、耐潮,繁殖力強,在1979年當作保灘護堤、促淤造陸的植物引入,每根草差不多有一米多高,根系相當發達,草有多高、根就有多深,一個成年農民使勁拔都拔不出來。而且草籽能夠隨著海潮四處飄流,蔓延迅速。
9、福壽螺背景資料:危害特點——孵化後不久即開始嚙食水稻等水生植物,尤喜幼嫩部分,水稻插秧後至曬田前是主要受害期。它咬剪水稻主櫱及有效分櫱,致有效穗減少而造成減產。繁殖能力——1隻雌螺經1年兩代共繁殖幼螺32.5萬余只,繁殖力極強。
㈣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怎麼樣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不錯,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於2001年元月正式成立。其學科基礎由原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科大學和武漢城市建設學院三所高校所屬的法律學科整合組建而成。
在著名的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發布的以學術聲譽、僱主聲譽和論文引用率為核心評價指標的「2012-2013 QS法律專業世界大學排名」榜單中,華中科技大學法學院名列中國大陸地區第8名。在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大學評價》中,華中科技大學法學學科連續多年被評為「A+級」。
(4)呂忠梅長江流域立法研究擴展閱讀:
法學院擁有法學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法學一級學科碩士點,設置法學理論、法律史、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刑法學、民商法學、科技法與知識產權法、經濟法學、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等8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同時擁有法律碩士專業學位(J.M)授權點,分設法律實務班、知識產權班、財稅金融法班和法律碩士(法學)班等;本科層面設置法學專業。
法學院分設法律學系、科技法與知識產權系,各類教學研究機構覆蓋了全部法學二級學科;同時,建立了人權法律研究院、科技法研究所、近代法研究所、法庭證據科學研究中心、法制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知識產權與競爭法中心、金融法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研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