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微生物立法

微生物立法

發布時間: 2023-04-05 10:14:47

Ⅰ 關於轉基因生物的安全的問題

環境安全性評價的核心問題是轉基因植物釋放到田間後,是否會將所轉基因移到野生植物中,是否會破壞自然生態環境,打破原有生物種群的動態平衡。包括:1)轉基因植物演變成農田雜草的可能性。2)基因漂流到近緣野生種的可能性。3)對生物類群的影響。

關於食品的安全性。

經和組織(OECD)1993年提出了食品安全性評價的實質等同性原則。如果轉基因植物生產的產品與傳統產品具有實質等同性,則可以認為是安全的。反之,則應進行嚴格的安全性評價。在進行實質等同性評價時,一般要考慮以下主要方面:1、有毒物質:必須確保轉入的外援基因或基因產物對人畜無害。2、過敏源:在自然條件下存在著許多過敏源,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將控制過敏源形成的基因轉入目標植物,則會對過敏源造成不利的影響。

利用轉基因動物生產出來的葯物安全性問題不大,可根據其結構與天然蛋白結構是否一致來判斷安全性。但是在生產過程中,轉基因動物如何對應GAP,GLP,GMP、如何避免轉基因動物的遺傳物質進入葯物是應該重點強調的問題,另外,作為動物葯廠的動物本身一旦不「產葯」了,對該動物的後繼處理也應慎重考慮。

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都制定了各自對轉基因生物(包括植物)的管理法規,負責對其安全性進行評價和監控。在美國分別由農業部動植物檢疫局(APHIS)環保署(EPA),以及聯邦食品和葯物管理局(FDA)負責環境和食品聯各方面安全性評價和審批。

中國的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相對滯後,到目前為止,只有2部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規章

1993年12月國家科委發布的《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

1996年7月農業部發布的《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

另外,部門和行業的管理規定力度不夠,不適應工作要求:

據了解,中國大陸目前正在進行研究的基因工程受體生物92種,而申報只有22種,從事此類研究的單位80多個,申報安全性評價的只有19個。但是最令人擔憂的是基因工程安全評價沒有一個完全合理的辦法。

北京生物技術和新醫葯產業促進中心此次舉辦第七次生命科學前沿討論會--基因工程和生物安全性問題,邀請了部分在京的轉基因專家,暢談討論,旨在為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出謀劃策。

一個公眾關注的話題--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一個上至國家領導,下到平民百姓都關心的共同話題----轉基因生物安全,是近年來在媒體上出現頻率較高的新概念。 轉基因生物安全,從整體意義來說,它不僅僅是技術問題。近年來,國際上對轉基因生物的爭論,已擴大到了政治、經濟、貿易、社會、倫理等多個層面,而且爭論的熱點和焦點,是農業轉基因生物引發的環境安全與食用安全問題。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 轉基因食品安全嗎 嚴格說來,任何食品都不存在絕對的安全性。國際上目前廣泛採用「實質等同」原則,即以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比較的相對安全性,作為評價依據,只要轉基因食品與傳統食品「實質等同」,就是安全的。目前國際上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還有爭論,但目前尚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表明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害。 雖然沒有發現轉基因食品對人體有害,但本著對人類負責的態度,許多政府部門和科學家對轉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潛在危險」比較關注,人們擔心轉基因活生物體及其產品作為食品進入市場,可能對人體產生某些毒理作用和過敏反應,其營養成分的變化、轉基因成分加工產生的變化,有可能對人體產生某些負面影響。這只是「可能存在的潛在危險」,目前並沒有證明確實存在這些危險。 我國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比較嚴格的管理,農業轉基因生物產品進入市場銷售前,要經過一系列的安全評價試驗。在中國境內進行農業轉基因生物生產應用前,應經過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階段的安全性試驗,經安全評價合格的可領取安全證書;申請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入市場銷售前,應由農業部認定的技術檢測機構經過申請領取安全證書、申請進口標識、申請國內標識三個階段。 目前,經政府部門批准上市的轉基因食品尚未發現其對人體健康有何副作用。 轉基因生物發展趨勢 盡管國際上對轉基因生物技術及其安全性爭論不斷,全球對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究始終沒有放棄。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由1996年的170萬公頃增加到2001年的5260萬公頃,6年間增加30多倍。至2000年,已有近50個國家相繼培育成200多種轉基因作物,其中各國已獲准上市的轉基因作物產品種類已達149個,僅美國就有42個,由轉基因作物生產加工的轉基因食品和食品成分已達4000餘種。轉基因農作物及其產品市場銷售額由1995年的7500萬美元,增加到2000年的30億美元。轉基因作物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的。 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加大對生物技術研究計劃的支持。目前,中國正在研究的轉基因生物有130多種,涉及的基因種類超過100種。其中在棉花研究領域,有45個優良品種獲准進入環境釋放,經國家審定的抗蟲棉有13個,並在全國12個省推廣,2001年種植面積達到60萬公頃。 從1997年至2001年,經過安全評價,農業部批准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馬鈴薯、楊樹等10種轉基因植物進入田間環境釋放,批准轉基因棉花、矮牽牛花等植物和獸用微生物基因工程疫苗進入商業化生產。近年來,中國還實施了「轉基因棉花種子產業化」、「基因工程疫苗產業化」等高新技術產業化重大項目,並開始在生產中發揮效益。 政府對轉基因安全問題負責 農業生物技術,在為農業生產、人類生活和社會進步帶來巨大利益的同時,也可能對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構成潛在的風險,所以從科學上講,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問題,還需要長期的跟蹤研究。 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生物多樣性大國,又是大豆、水稻等主要農作物的原產地,在發展生物技術的同時十分重視生物安全。對農業轉基因生物採取「積極研究、慎重推廣、加強管理、穩妥推進」的方針。對於起源於我國的重要物種,如大豆、水稻,以及大宗糧食、油料作物要加強管理、慎重推廣,穩妥地推進產業化。為此,根據國際相關組織和多數國家的做法,我國政府制定並頒布了轉基因生物安全法規,以加強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規范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 2001年5月23日,我國政府頒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簡稱《條例》)。《條例》在原農業部頒布的《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的基礎上,將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從研究試驗延伸到生產、加工、經營和進出口。《條例》規定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安全評價制度、標識管理制度、生產與經營許可制度和進口安全審批制度,標志著中國對農業轉基因生物的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和進出口活動開始實施全面的管理。 2002年1月5日,農業部又發布了與《條例》配套的三個管理辦法,即《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和《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自3月20日起施行。 從維護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角度出發,《條例》及其配套規章體現了科學、透明、公正的原則,適用於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何國家的農業轉基因產品,對國外企業充分考慮了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是符合國際慣例的,是對人民負責的。 嚴格管理程序出效益 自2002年3月20日《條例》的三個配套管理辦法實施以後,農業部就收到了美國孟山都、杜邦及陶氏益農、德國拜耳、瑞士先正達等五家境外公司19份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申請,涉及轉基因大豆、玉米、油菜、棉花4種作物和抗除草劑、抗蟲、雄性不育3種性狀。 食用安全作為轉基因生物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環境安全同等重要,不可或缺。為此,農業部在2002年下半年啟動了食用安全檢測工作,組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天津防病中心等單位制訂了《轉基因植物及其產品食用安全檢驗標准》(徵求意見稿),並對5家境外公司的反饋意見進行了研究。根據安全評價的需要和專家意見,農業部確定了對進口作加工原料的農業轉基因生物進行抗營養成分分析和大鼠90天喂養兩項驗證試驗。 根據《條例》及配套管理辦法的規定及管理程序,農業部先後安排了環境安全檢測試驗和食用安全檢測試驗。環境安全檢測包括生存競爭、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基因漂移3個指標的試驗,由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山東農科院、南京農業大學、吉林農科院、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和華中農業大學承擔;食用安全檢測包括大鼠90天喂養和抗營養成分分析兩個指標的試驗,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天津防病中心和中國農業大學承擔。 2002年四五月份,我國大豆進口基本處於停滯狀態,全年大豆進口明顯減少。據國家海關總署統計,2002年我國累計進口大豆1132萬噸,比2001年減少262萬噸,下降18.8%。這是什麼原因?農業部相關同志分析說,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規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豆進口猛增的勢頭。 據介紹,前幾年,我國進口大豆總量不斷攀升。2002年,農業轉基因安全管理法規的實施,對國外轉基因大豆輸入我國進行了有效和有序的管理。由於大豆進口量的減少,從而引發了國內大豆價格上揚,庫存減少,收獲期大豆價格上漲,主產區價格比去年同期高出0.35元/斤,每畝收益達到110元左右。這不僅大大提高了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而且較好地推動了農業部大豆發展振興計劃的實施。 確保法規的有效實施 為保障《條例》、三個管理辦法及臨時措施的實施,農業部成立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領導小組,設立了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建立了由農業部、外經貿部、衛生部、科技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環保總局等部門負責人組成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部際聯系會議,負責研究、協調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辦公室負責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綜合協調與管理。 對轉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評價是實施安全管理的核心,為此,我國成立了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會由各部門和科研教學單位從事生物技術與生物安全研究和管理的58位專家組成,負責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評價工作。 為適應加入WTO的需要,使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進口、標識認可的申請、審批透明和公正,農業部還制定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程序、進口安全管理程序、標識審查認可程序等三個規范性文件,對有關申請、受理、審查和批復等各環節及時間要求做出了明確規定,並公開發布。 目前,農業部已經完成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與檢測技術規范的制定工作,正積極加強轉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和技術支撐體系建設,組織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檢測機構的認定工作。 相關鏈接 按照國務院領導的批示和國務院法制辦的立法要求,由農業部牽頭起草《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條例》於2001年5月23日以國務院第304號令公布並施行。 《條例》規定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農業轉基因生物的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和進口、出口活動中應遵循的5項農業轉基因生物管理制度。具體條文如下: (1)安全評價制度。國家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按照植物、動物、微生物三個類別,以科學為依據,以個案審查為原則,實行分級分階段管理。 (2)生產許可證制度。生產轉基因植物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應當取得農業部頒發的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申請轉基因植物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首先要取得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並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 (3)經營許可證制度。經營轉基因植物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取得農業部頒發的種子、種畜禽、水產苗種經營許可證。申請經營許可證,除應當符合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條件外,還應當符合《條例》規定的其他條件。 (4)標識制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銷售列入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目錄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應當有明顯的標識。標識由生產、分裝單位和個人負責,未標識的,不得銷售。 (5)進口安全管理制度,對於進口的農業轉基因生物,按照用於研究和試驗的、用於生產的以及用作加工原料的三種用途實行安全管理。引進單位或者境外公司應當憑農業部頒發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和相關批准文件,向口岸出入境檢驗檢疫機構報檢,經檢疫合格後,方可向海關申請辦理有關手續。
從美國的「星聯玉米事件」,加拿大的「轉基因油菜超級雜草」,到墨西哥的「玉米基因污染事件」,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基因污染」的威脅不容忽視。專家擔心,類似墨西哥「玉米媽媽」的遭遇可能正在中國大豆身上發生。一些國外公司可能鑽中國立法不完善、管理不統一的空子,將中國作為「轉基因生物的試驗場」。

轉基因產品已經走進中國人的生活,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健康權也漸漸受到重視。繼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3月20日開始實施之後,衛生部《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也將於7月1日生效。

與此同時,有關專家提醒說,轉基因生物對環境的影響,需要社會各界更多的關注。從美國的「星聯玉米事件」,加拿大的「轉基因油菜超級雜草」,到墨西哥的「玉米基因污染事件」,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基因污染」的威脅不容忽視。

「玉米媽媽的聖潔被玷污」

玉米是墨西哥人的衣食父母,當地土著親切地稱其為「玉米媽媽」。但如今,他們驚訝地發現,「玉米媽媽的聖潔被玷污了」。

2002年6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一次轉基因生物與環境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墨西哥國立大學法律系的獨立法律顧問瑪利亞。柯林女士講述了這個令她感嘆不已的故事。

墨西哥是玉米的起源地和品種多樣性集中地。5000年前,玉米首先在這里被培育成為人類的糧食。1998年,出於保護玉米遺傳資源等因素的考慮,墨西哥政府禁止種植轉基因玉米。但由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等因素,墨西哥每年從美國進口大量轉基因玉米作為食品或飼料。

2001年11月29日,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環境系兩位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論文稱:墨西哥偏僻的瓦哈卡山區的野生玉米,受到了轉基因玉米DNA片斷的污染。由於從美國進口的轉基因玉米包裝上並沒有轉基因標識,研究人員推測,一些不知情的農民把它們種到了地里。

論文發表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綠色和平組織等一些反對轉基因作物的力量立即呼籲墨西哥禁止美國轉基因玉米的進口,同時也有不少科學家對這項研究的可靠性提出質疑。

2002年4月4日,《自然》發表了兩篇質疑文章和作者的答復,同時承認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原來的文章」。

墨西哥人則堅信他們的玉米被污染了。2002年1月23日,墨西哥環境部門在一次學術討論會上出示的研究結果稱,瓦哈卡山區野生玉米的污染比率高達35%。4月23日,墨西哥國家生態研究所所長埃斯庫拉又透露,墨西哥政府仍在對玉米基因污染事件進行調查,相關研究結果不久將在學術雜志上發表,並強調,「如果不盡快採取措施,墨西哥玉米寶貴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將遭到破壞」。

中國大豆的前車之鑒

一些專家擔心,類似墨西哥「玉米媽媽」的遭遇,可能正在中國大豆身上發生。

中國的大豆與墨西哥的玉米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墨西哥是玉米的起源地和品種多樣性集中地,中國則是大豆的起源地和品種多樣性集中地,有6000多份野生大豆品種,佔全球的90%以上;墨西哥的玉米約有1/4是從美國進口的,而中國去年進口大豆近1400萬噸,數量與國產大豆持平,其中大部分是轉基因大豆。

中國目前沒有批准轉基因大豆的商業化生產。但是,從運輸到加工的過程中,也可能會有一部分轉基因大豆遺落到野外或者被農民私自種植。

「比如說,加工廠裡面有很多農民工,他們如果喜歡進口大豆,偷偷拿一些回家去種,」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農科院品質資源所研究員常汝鎮說,「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危險的。」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中國首席科學家、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科所研究員薛達元也指出,如果種植轉基因大豆,野生大豆一旦受到污染,中國大豆的遺傳多樣性可能喪失。

中國的大豆與墨西哥的玉米也有不同之處:玉米是異花授粉的植物,而大豆是自花授粉。這意味著,中國大豆發生基因污染的可能性降低了很多。

但這不等於基因污染在中國大豆身上就不會發生,常汝鎮說。他正在進行一個轉基因大豆與野生大豆交錯種植的實驗,研究基因污染發生的可能性。

加拿大農田的超級雜草

其實,在自然界中,通過授粉的方式,某個物種的基因漂流到另一個物種,或者說實現雜交,本是一件尋常事。但由於轉基因作物中轉入的外源基因通常具有某種特殊的性狀,例如殺蟲、抗除草劑等,這種基因如果漂流到另一個物種,就可能帶來明顯的環境影響。

2002年2月,英國政府環境顧問「英國自然」提交的一份報告中,特意描述了加拿大轉基因油菜超級雜草的威脅。

在如今的加拿大草原農田,同時擁有抗3種以上除草劑的雜草化轉基因油菜非常普遍。它們的油菜籽掉到農田裡,來年會重新萌發。如果一片田地上種植的不是同一個物種,它們就成了不受歡迎的超級雜草,農民不得不求助於對環境破壞更大的舊除草劑。

同時對3種以上除草劑具有抗性的超級雜草,是由對不同除草劑具有抗性的轉基因油菜植株之間交叉授粉實現的。而這種超級雜草的出現,距離加拿大首次種植轉基因油菜的時間間隔只有2年。此外,在加拿大,轉基因作物的基因還通過授粉的方式,漂流到了生產有機食品的農田當中。所謂有機食品,其中一個標准就是不含轉基因。因此,在從事有機農業的農民看來,這些轉基因作物就是影響其產品信譽的超級雜草,是對其農田的基因污染。

於是,2002年年初,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有機食品理事會狀告孟山都公司和阿凡迪斯公司,要求這兩家來自美國的轉基因技術公司賠償損失。

人類食物鏈的不速之客

最令人擔心的基因污染是,某種本來沒有被批准用於食品生產的轉基因成分,在管理和控制不力的情況下,進入人類的食物鏈。

美國的「星聯玉米事件」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阿凡迪斯公司生產的一種「星聯」轉基因玉米,由於可能引起人體的過敏反應,美國環保局僅批准其用於動物飼料,禁止其用於食品生產。但是,2000年9月及隨後進行的檢測卻發現,許多玉米食品中竟然含有星聯。

盡管星聯的種植面積在當年美國玉米總種植面積中僅占不到1%,但由於在加工和存儲階段與其他玉米種類混合,當年美國收獲的玉米中約有10%被星聯污染。美國政府還指出,阿凡迪斯沒有遵守為防止異花授粉而在種植星聯玉米和種植普通玉米的土地間保留一定間隔作為緩沖的規定。

2002年3月,阿凡迪斯為消費者的集體訴訟支付了900萬美元。此外,為回收市場上可能含有星聯的300多種食品,阿凡迪斯和相關保險公司支付了約10億美元。

2002年6月,英國《自然生物技術》雜志發表的一篇評論稱,值得慶幸的是,目前還沒有發現混有星聯的食品影響消費者健康的情況,但如果是一種用於生物制葯的轉基因品種混入人類的食物鏈,情況又會如何呢?

基因污染的應對方案

從20世紀80年代起,各種轉基因作物開始進行田間試驗。如今,全球共有約7.9億畝轉基因作物,相當於一個西班牙的面積。

應該說,目前已實現商業化的轉基因作物,在審批時都認真考慮過它們對環境的安全性。但是,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理事長朱鑫泉說,當前國內外普遍認為農業生物技術具有巨大潛力,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對轉基因生物在自然環境釋放的安全性研究則相對甚少,轉基因生物環境釋放的安全性評價依然缺少有說服力的科學證據。

也正是由於安全性研究的不足,面對基因污染的威脅,人類目前能夠採取的有效辦法並不多。

例如,為了減少基因污染的風險,科學家們提出了建立「避難所」的想法,即在轉基因作物之間種植一些非轉基因作物作為隔離帶。但這個想法通常不受歡迎,因為許多農民覺得這樣做太麻煩。

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人甚至認為,徹底禁止種植轉基因作物是惟一的解決之道;但也有許多科學家相信,能夠找到新的解決辦法。

例如,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的幾位研究人員在2002年6月《自然生物技術》上撰文稱,一個很有前景的解決方案是研製出絕育的轉基因作物,阻止基因漂流。這樣農民只能每年都向轉基因技術公司購買一次新的種子,轉基因作物成本預計將增加約10%,但在知識產權方面經濟損失在10%以上的轉基因技術公司表示,它們樂於承擔這樣的成本。

中國將成為試驗場?

對人類來說,所謂基因污染,目前在認識上仍然比較模糊。

關於墨西哥的玉米基因污染事件,2002年3月1日美國《科學》雜志就稱,許多科學家認為,轉基因玉米的DNA是否滲入野生玉米,即便滲入對野生玉米是否真正構成威脅,都還需要更多的科學證據。

「轉基因作物能夠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危害還不清楚,不同作物的情況也不一樣,但影響肯定是存在的」,常汝鎮說,「現在的問題是,包括一些研究人員在內,國內許多人還沒有意識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2001年,常汝鎮在審閱國內某研究單位一位研究人員的稿件時就驚訝地發現,該研究人員未經主管部門批准,自行引進阿根廷的轉基因大豆,並分發到其他單位試種。

國家環保總局的一份資料還警告說,一些國外公司可能鑽中國立法不完善、管理不統一的空子,將中國作為「轉基因生物的試驗場」。

轉基因作物中含有從不相關的物種轉入的外源基因,例如,美國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大豆含有矮牽牛的抗除草劑基因。這些外源基因有可能通過花粉傳授等途徑擴散到其他物種,生物學家將這種過程稱為「基因漂流」(gene flow)。環保主義者則喜歡使用「基因污染」(genetic contamination)的概念:外源基因擴散到其他物種,造成了自然界基因庫的混雜或污染。

Ⅱ 如何防止微生物感染人體或污染環境

談如何預防微生物污染食品 ----採用合理殺菌措施 提高食品衛生質量近年來,微生物超標多次引發食品安全問題,食品企業都積極採取控制措施,並制訂了嚴格的工藝流程和消毒制度,但產品中微生物超標的問題仍不時發生。既然採取了多種控制措施,那麼,微生物污染問題為何還會不斷發生呢?專業從事食品殺菌消毒技術研究的上海尼那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周立法先生認為,產生這個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少食品企業在控制微生物的過程中,步入了誤區,忽視了動態持續殺菌(也稱動態同步殺菌)的重要性;如果採用動態持續殺菌技術,則可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提高食品衛生質量。

為了保障食品不受微生物的污染,食品企業的品控人員通常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控制,即:

1.原輔料控制;

2.加工過程的控制;

3.工藝流程設計;

4.三庫控制:原料庫、輔料庫、成品庫;

5.人員衛生控制。

有的企業為了控制微生物污染,不惜投入巨資,重新裝修,甚至採用不銹鋼吊頂;或是重金聘用海外工程師、勞民傷財,但結果是微生物超標依然超標。目前,在對生產場所進行消毒的過程中,食品企業採用的紫外線照射、化學葯物噴灑等幾種殺菌消毒方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周立法先生對其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1.紫外線燈照射殺菌: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安裝簡單,使用方便,在食品行業廣泛應用。但由於過量的紫外線對人體健康有害,所以,這種方法只能在靜態(無人)的情況下使用。而且,用紫外線燈殺菌存在一個弊端,即殺菌距離過短:一般紫外線消毒的有效距離只有1.5米,導致空氣中大部分細菌、病毒只是暫時被擊暈(隱藏在1.5米以下),並未被完全殺死;關閉紫外線消毒機,待人、物流動後,被擊暈的細菌、病毒數量會反彈,又會對空氣的衛生質量造成污染。

2.化學葯物噴灑滅菌:如過氧乙酸、甲醛等,對微生物有較強的殺滅作用,且應用成本低廉。由於化學葯物具有強烈的氣化作用,且刺激性很強,所以,只能在靜態(無人)的情況下使用。現在,多數食品出口企業也不再使用葯物噴灑方法滅菌,主要原因是極易造成二次污染,化學葯物會殘留在食品中,導致殘留量超標;化學消毒劑在殺菌的同時,易與其他有機物發生反應,形成難以被自然環境降解的致癌物質,對操作人員的皮膚、神經系統、腸胃及呼吸道的不良影響很大,長期如此,操作人員容易患毒害性職業病。

3.臭氧:對有害細菌的殺滅有特效,可以減輕車間內的異味,使用面比較廣,其殺菌效果取決於車間內的濕度及臭氧濃度的大小,一般都在靜態(無人)的狀態下使用:因為,臭氧過多釋放時,對人體健康有害。另外,過量的臭氧,對食品生產所用的一些工器具、設備,也會產生強氧化和腐蝕作用。由於臭氧會造成人的神經中毒、視力下降、記憶力衰退,致使人的皮膚起皺、 出現黑斑,引發支氣管炎和肺氣腫,誘發淋巴細胞染色體病變,加速衰老,致使孕婦生出畸形兒等危害,故建議用臭氧消毒後,等殘余的臭氧分解散盡之後,工作人員再進入車間。

4.採用凈化層流初、中、高三級過濾設施:過濾空氣中的塵埃、潔凈密閉工廠的污染空氣;但層流設施本身不具備殺菌功能,殺菌尚需配合大型臭氧發生器。目前,層流凈化在食品行業還無法普及(除保健食品企業外),主要原因如下:1)層流造價高、耗電量大、易損耗品的更換費用大,清理維護難,且施工/維護時需要停工停產、不能局部使用。2)許多食品企業的車間多為老式廠房,如使用層流,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來改建廠房,且車間重建或搬遷時皆為廢棄物。因此,凈化層流設施,在很多企業成了一種擺設、一種形象工程,只有在執法部門來檢查時,才開啟運行。

採用以上幾種控制微生物超標的方式,由於在散熱間及包裝區域,沒有採用有效的動態殺菌保障措施,在這種情況下停留的待包裝食品,很容易感染上大量的微生物。已有不少食品企業意識到動態同步殺菌的重要性,可是,他們對動態同步殺菌技術並不了解,也不知道如何應用。其實,食品加工操作時的動態同步殺菌技術已經成熟,食品企業採用原先手術領域用的的多功能空氣消毒設備對食品車間進行殺菌,不但殺菌效果顯著,且能炭化空氣中的塵埃、延長食品的保質期、提高車間內的潔凈度。

國內的上海尼那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NCL空氣凈化消毒車,就可對食品生產車間進行動態同步殺菌。據悉,該動態殺菌設備工藝靈感來源於暴雨後的空氣十分清新,雨水能洗刷掉空氣中的塵埃。其原理為:採用洗滌液進入設備的鼻腔,快速洗掉吸入的污染空氣,將塵埃洗入洗滌液中;通過壓力泵的作用,將塵埃輸入自動除塵過濾器,濾塵排污,從而達到自動清除塵埃、潔凈空氣的功效。此工藝風阻小,且恆定(15-20P),可代替初中效過濾器,不形成二次污染,其稱為除塵法。

根據客戶需求,在洗滌液中配置生物酶、三氧水、鹼水等化學試劑,吸收電機組所散發的熱量來保持恆溫,迅速中和分解空氣中的放射體和氣態污染物,其稱為中和法。採用鋁蜂窩為載體,表面附載一定量的納米級鎳、二氧化鈦材料、光催化材料,合成金屬光觸媒網,在特定的光源照射下,不斷地吸附—催化—分解,可清除空氣中的細菌、病毒及有害氣體,其稱為殺菌法。據上海尼那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項目經理周立法先生介紹,該公司推出的NCL牌空氣消毒設備就是一個塵埃收集運輸器,在運輸過程中,同步殺滅細菌、病毒,能保證設備長期恆效正常運行。而其他的某些空氣凈化消毒設備或層流設施純粹就是一個塵埃和細菌的收集器(吸塵器),隨著工作時間的延長,消毒效率會逐漸降低,需頻繁更換過濾器材,才能保證工作效果。如採用上海尼那環保公司的NCL-2型消毒設備1台,在200立方米的有人(動態〉車間內,室內空氣潔凈度可達30萬級以上,對空氣中的黴菌、大腸桿菌等殺滅率可達99.9%。該消毒設備採用220伏的電源,8小時約用1度電,開機半小時可達消毒效果。為了向更多的食品企業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上海尼那環保科技公司可免費為食品企業設計凈化車間的平面圖紙及投建方案。

同時,NCL公司承諾:該公司賣出的消毒設備在規定的使用范圍內,經檢測的消毒效果不達標,該公司將全額退還客戶的貨款,以保障客戶的利益。食品企業在嚴格執行工藝流程和消毒制度的同時,若採用空氣凈化消毒車,可有效控制微生物污染、提高食品的衛生安全質量。

Ⅲ 問大家個法律問題。破壞地球犯法嗎如果犯的話屬於犯民事法還是刑事法

《地球保護法》!

熱點內容
昂承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11-18 20:17:30 瀏覽:292
民事訴訟法基本價值目標 發布:2024-11-18 19:42:45 瀏覽:419
婚姻法家庭關系 發布:2024-11-18 19:21:52 瀏覽:692
自治條例制定機關 發布:2024-11-18 18:52:53 瀏覽:853
法院門前石獅子 發布:2024-11-18 18:37:23 瀏覽:974
彬縣司法局 發布:2024-11-18 17:52:58 瀏覽:432
法院與原告 發布:2024-11-18 16:56:13 瀏覽:43
導游9道德 發布:2024-11-18 16:33:36 瀏覽:173
律師專業前沿 發布:2024-11-18 16:23:36 瀏覽:78
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8 16:22:58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