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學前沿問題有哪些

法學前沿問題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4-05 22:40:18

㈠ 目前我國民法領域有哪些前沿問題

民法前沿問題

從各國和我國民法學研究的重點看,近年來民法學研究的重大問題主要包括:

一、公法與私法的關系

目前,我國已經有不少這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公法學者的研究成果,也包括民法學者的研究成果,如環境權的公法與私法保護、公法上的請求權與私法上的請求權、人格權的公法淵源和私法淵源、法律行為中的國家強制與私法自治、物權法定原則中的強制與自由等。我國正處於改革時期,妥善處理公法與私法的關系顯得越來越重要。

公法與私法的劃分直接對應的是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兩分模式。國家與社會最理想的狀態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同生共長、相互促進的關系,最終促進國家的善治。任何一方的力量過小都可能引發重大的社會問題。這既是理論的邏輯,也是人類歷史展現的邏輯。在當今社會普遍存在公民政治冷漠、公共領域淡泊、公民與國家的距離越來越遠的情況下,尤其應注意這一問題。在我國,不能走強調私法自治而忽視國家作用的極端,也不能因為強調國家的推動作用和主動性而忽視了群眾的改革想像力和創造力。事實上,制度的形成總是社會自組織和國家推動合力的結果。中國的經驗也表明了這一點。如改革開放後,民間組織日趨壯大,吸納能力增強,這為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在我國,雖然公法與私法的區分已經成為法學界的常識,但是,公法與私法關系的真正澄清和釐定,還有許多技術問題。民法學界有學者討論過德國法關於憲法對第三人的效力問題,很多學者也都注意到了「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的傾向,但大多數議論以宏觀縱論居多,鞭辟入裡、細致精微的微觀問題分析較少。在一切部門法學中,民法學應是最擅長微觀分析的學科。在公法與私法的兩分已經達成共識的學術背景下,我們需要討論更為細致的公法與私法的關系問題。如我國國家賠償法規定的國家賠償與民法通則中規定的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執行職務侵權行為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某人被公安機關無端羈押,在決定賠償數額時,應適用何種法律?如果對這類侵權行為都適用國家賠償法,那麼國家減輕其責任的合法性是什麼?民法通則的規定還有什麼價值?

我國已經出現了一些典型的、引起公眾關注的公法、私法交融的案件,如山東的受教育權被侵害案。對於本案,公法學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而民法學界相對寂然得多。民法學家研究的是私法問題,是社會的秩序問題,但關注公眾事務,似乎也應該是我們的社會擔當,也是我們的職業(或許還是一種天職)。

二、大規模侵權、風險與賠償

在西方,因為技術的有限性和經濟效益的驅動,因為產品責任而造成的大規模侵權相當嚴重,勞動者和消費者遭受的損害也相當嚴重。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石棉造成的損害。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就確認石棉是一種致癌物質,但由於找不到更合適的替代材料,石棉在工業生產中仍然被廣泛使用。近年來最為突出的例子是,瑞士的ABB公司1990年收購了生產鍋爐的CE公司。這一收購將ABB公司帶到了虧損的邊緣。這是因為CE的鍋爐產品使用了含有致癌物質的石棉為隔熱材料,10萬名接觸過這種鍋爐的人(不包括CE員工)對ABB提起集體訴訟。過去10年,ABB為此先後支付了8.65億美元的賠償,官司卻仍未了斷。日本的一些健康專家預計,因石棉導致的癌症大潮還沒有正式到來,在未來的40年中,日本將有10萬人死於石棉引發的各類疾病。美國總統布希在2006年3月的電話講話中,甚至還專門提到「濫用石棉損害訴訟」,呼籲要改革石棉官司的司法程序。

因為科技、權利意識以及救濟技術等原因,中國的石棉損害還遠遠沒有引起索賠風潮。但我國仍是石棉生產國,石棉製品仍被廣泛應用。有專家指出,如不及時採取限制措施,石棉將成為我國公共衛生的極大隱患。目前,我國比較多發的是矽肺,這也是一種較為長期的損害。之所以如此,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矽肺的潛伏期不如石棉損害長。

大規模侵權涉及現代社會的風險分配問題。其各項法律制度的設計也是一個風險分配問題。德國社會學家貝克指出,晚期工業社會則主要通過反思現代化、技術民主化、全球風險控制體系來控制。經濟制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僅捲入了風險製造,而且還參與了掩蓋風險真相的活動。風險分配的利益平衡必須考慮以下問題:第一,潛在損害發生之前,有關損害的知識幾乎都為廠商所掌握,消費者和勞動者可能一無所知。吉登斯依據其對現代國家變遷中知識/符號系統功能的考察,指出在風險社會中,社會成員對符號系統和專家系統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無法獨立做出風險判斷。但是,在損害發生後,消費者和勞動者則可能獲得關於因果關系的知識。這樣,讓廠商承擔責任就在雙方的信息獲取能力上達成了一定的平衡。第二,廠商往往因風險而獲得巨大的利益,他們已被豁免了與技術有限性有關的責任,再免除其潛在損害的責任,社會政策上未免失衡。在市場經濟建設初期,由於技術的有限性、勞動力的過剩、國家執法能力與風險管理和控制水平的不足,我國的產品市場、勞動市場幾乎還處於「失范」狀態,在這種情況下,讓消費者和勞動者承擔經濟發展的成本,在社會資源的分配上,無疑是不公平的:可能是很多人付出各種代價,成就了一個企業。第三,如果廠商不承擔潛在損害的賠償,可能會造成敗德行為,尤其是在市場經濟初期信用失范的時期。廠商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則至少可間接促進各種社會保障法以及產品責任法的適用。

大規模侵權還涉及許多問題,如公益訴訟的啟動、訴訟時效、損害賠償額的確定等,這些問題需要結合其他相關學科來研究,目前美國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已經相當深入,我國的研究還剛剛起步。

㈡ 法學的前沿研究方向有哪些

1.民商法
2.經濟法
3.國際法學
4.商法
5.財稅法學
6.網路法

㈢ 如何才能了解法學前沿問題研究

法學前沿問題,這是一個統括的概念,指法學研究領域目前最熱門,最前沿的一些問專題。這個你只要翻屬一翻最近的法學核心期刊上面的文章,看他們在研究什麼,就對了。

《法學前沿問題研究》,這個一般來說是針對法學研究生開設的一門課程,不存在了解的問題吧?如果你有這門課,跟著老師上課就好了啊。

㈣ 國際法研究現狀

經過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發展積淀,我國國際法學日漸成熟,迎來了理論創新的關鍵時期。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等學科內容日益豐富,展現出鮮明中國特色。在新時代,我國國際法學研究應更加關注我國面臨的重大國際法問題和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問題,在專業化、多元化和精細化方面下更大功夫。

作為一個學科名稱,國際法指國際公法;作為一個與國內法對應的體系,國際法包括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和其他新興國際法學科。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國際法學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日漸成熟,在理論研究、實踐應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

我國國際法學隨著實踐發展不斷發展

在我國,近代意義上的國際法學研究自晚清翻譯西方國際法著作時起步。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開始有了更加豐富的國際法實踐。改革開放使我國國際法學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階段。1978年到1992年是國際法學恢復重建時期。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和國際環境的諸多變化,我國國際法學開始學習、引進西方國際法理論,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學科初步形成,國際經濟法的獨立學科身份得到確認。1993年到2008年,國際法學研究繼續深入。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明確提出和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法學體系下的分支學科不斷充實和豐富,國際組織法、國際海洋法、國際條約法、國際人權法、國際航空法、世界貿易組織法、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法、國際稅法、國際民事訴訟法、國際商事仲裁法、國際環境法等均形成了自身的學科體系。2009年以來,我國國際法學進入更加重視理論創新的時期。隨著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我國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建設,我國國際法學界積極倡導國際法治,深入研究國際法制度改革問題,努力提煉中國國際法實踐的經驗與智慧,產生了不少反映中國主張、具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成果。

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初步形成

我國國際法學研究水平與我國對外開放程度密切相關。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際法學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初步形成。

國際公法學科體系邁向科學性。作為國際法學的基礎學科,國際公法在我國發展得最早,也最充分。除了總論部分的大量研究成果,國際公法的許多分支已形成了較為完備的學科體系。如國際條約法、國際組織法、國際人權法、國際海洋法、國際刑法、外交與領事關系法、國際航空法等等。學界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型國際關系等中國理念進行了學理上的探討,對國家承認、繼承、國籍、領土、條約、和平解決爭端等法律制度貢獻了頗具價值的研究成果。對國際社會面臨的新問題,如反恐與使用武力、國際法的碎片化、保護的責任、聯合國改革等,都進行了具有針對性的研究,提出了中國學者的見解。與此同時,還提出宏觀國際法、共進國際法、國際法人本化趨勢等學術命題,體現了中國學者爭取國際法話語權的積極探索。

國際私法學科體系彰顯開放性。經過研究討論,包括總論、沖突法、統一實體法、國際民事訴訟法和國際商事仲裁法等在內的大國際私法學科定義成為學界主流。這種開放性學科體系不僅符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調整國際民商事關系的需要,對全球治理背景下充分發揮國際私法的作用也很有意義。我國學者在中國國際私法的法典化、當事人意思自治、最密切聯系原則、強制性規范、大國司法理念與國際司法合作、國際商事仲裁的司法監督等問題上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體現中國特色與經驗的概念和理論。我國學者提出的國際民商新秩序、國際交往互利說、適當論和綜合協調論等,反映了中國學者對國際私法基本理論的貢獻。

國際經濟法學科體系體現時代性。作為國際法學體系中的新興學科,廣義國際經濟法學逐步成為學界主流,也就是將國際經濟法看作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總稱;國際經濟關系既包括國際公法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也包括私人之間的跨國經濟關系,還包括國家對涉外經濟活動的管理關系。隨著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金融法、國際稅法等分支學科逐漸興起並完善。我國學者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和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對國際經濟主權原則、公平互利原則、世界貿易組織法律制度改革、國家契約、國際投資待遇原則、國際投資保險制度、國際投資自由化及公共利益、人民幣國際化、國際金融監管制度改革、國際稅收合作、「一帶一路」與國際經濟法律制度變革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契合我國對外開放的現實需求,反映了中國經驗,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經濟法學作出了貢獻。

新興交叉學科體系反映前瞻性。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關系越來越復雜多元。一些新興問題得到了中國學者的關注,他們在國際網路法、極地法、外層空間法、國際能源法、國際文物保護法、國際衛生法、國際難民法、國際體育法等方面進行前瞻性研究,為這些新興學科的未來發展打下了基礎。

向更加專業化、多元化、精細化方向發展

雖然我國國際法學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與我國對外開放及參與國際事務的需求相比,與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成熟的國際法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要求相比,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應當看到,具有原創性和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還不夠多,研究碎片化、重復研究比較普遍,研究方法單一,提煉總結中國實踐的能力還不強,體系建構也不充分。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國際法不僅是和平共處之法,還應是合作發展之法、關涉人類整體利益之法;既是維護國家利益的工具,又是具有獨特價值訴求的觀念體系,還是應對全球問題的手段。為此,未來在國際法學研究中,應繼續加強國際法理論創新,推進國際法學研究更加專業化、多元化、精細化。

遵循問題導向。國際法學研究要取得新突破,需要打破傳統法學部門的學科界限,對我國面臨的重大國際法問題和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基於不同學科視角、不同國際行為體訴求、不同研究方法,開展綜合性比較研究,以揭示問題的本質、特點和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使中國國際法研究能夠精細下去、擴展開來,為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法理論打下堅實基礎。這就要求我們改變以往一般性介紹外國國際法理論的思路和做法,從國際國內的現實需求中發現問題,從國際國內的客觀實踐中尋找經驗,從多學科視角提煉理論,避免局限於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傳統分界和國際法學二級學科的壁壘,從更宏觀的視角推進國際法理論創新。

堅持中國立場。中國的國際法理論應當反映並堅持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際法治的有益理念,體現我國對國際秩序作出的創造性貢獻。比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等。還應體現中國在參與全球治理過程中提出的豐富法治主張,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等。為此,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構建中國國際法理論與制度的指針,既借鑒國際法治的優秀成果,又貢獻並推進國際法治,在國際法治與中國法治的互動中展現自身特色。

運用法理表達。歷史經驗表明,一國提出的國際法理論往往是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但是,一個國家的國際法理論要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同,必須以促進公正、維護法治等國際社會易於接受的法理表達方式加以呈現。國際法學研究的一個中心任務就是發現、提煉和總結國際法治的價值主張和一般規律,並通過法理形式表達出來。中國學者應當努力嘗試用中國話語表達中國主張,並使這種話語既反映國際關系基本准則,又符合中國實際、概括中國自身實踐經驗和智慧,從而提升我國國際法治話語權。

注重實證研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後,我國法學研究應從單一注重立法問題轉向同時注重法律實施問題。國際法學的實證研究需要我們走出書齋,掌握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遵守觀察、調查、文獻分析、實驗的基本規范,在實踐觀察中找到研究課題並得出合理結論。比如,對我國提出的國際法理論在我國外交實踐中的作用進行實證研究、歸納這些理論在雙邊和多邊國際關系中的影響、考察這些理論與實踐的契合程度等,這些工作不僅是實現中國國際法理論與制度創新的基礎,對中國開展國際合作和推動國際法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學者應抓住新時代賦予的新機遇,推進中國國際法學研究不斷邁上新台階。

㈤ 知識產權法前沿問題研究的介紹

《知識產權法前沿問題研究(第2卷)》以目前知識產權領域的理論前沿、熱點問題和實踐中新出現的問題為研究對象,涵蓋了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商業秘密等四個領域。分「理論前沿」、「技術變革與法律」、「熱點聚焦」、「立法探討」、「判解研究」、「域外視窗」六個欄目。本卷既有關於知識產權正當性的經濟分析、商業秘密保護的法理基礎等理論前沿問題的研究,又有專利法臨時禁令制度、生物剽竊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等制度問題和熱點問題的探討。

㈥ 法學前沿是什麼意思

書籍。《法學前沿》為武漢法學文集《法學前沿》2007年卷,所收文章分別對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法律創新佔地方立法、物權法、和諧社會下的調解制度、法治與和諧社會等方面的法學手悉信前沿問題進行了探討。對當代法學研究有重要指導意義,《法學前沿》是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語言是畢輪簡陸旁體中文的一本書籍,

㈦ 法學專業面試中會問哪些問題

法學專業面試中會問的問題是簡述經濟法的基本孝碼原則。

法學培養目標和要求:

1、本專業租仔培養德、智、等方面全面發展,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具有深厚的法學專業知識功底,熟悉我國法律和黨的相關政策,達到較高的外語水平,具有創新精神和較強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能在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特別是能在國家立法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司法行政機關、涉外活動從事法律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2、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法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法學思維和法律實務的基本訓練,具有運用法學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和運用法律管理事務與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具有從事法律工作和法學教學的基本能力。


㈧ 生命法學都有哪些前沿問題又包括哪些急需,謝謝了

生命法學是在醫學、生物工程學等生命科學與法學、倫理學的重疊面上發展起來的邊緣科學,一方面需要法學研究能有更多的新成果為生命科學所用,另一方面也應當積極探索法學既有規則或成果在生命科學領域的運用。
研究范疇包括:性別變更權, 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濫用及商業化, 人體器官禁止買賣與器官移植供體不足

㈨ 刑法學前沿問題

刑法是關於犯罪、刑事責任和刑罰的法律,是國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對保護公民權益、維護社會秩序、保衛國家利益乃至促進社會發展均至關重要。 目前,改革和開放在繼續進展與深化,法律調整需要加大力度,法治建設需要進一步科學化和現代化,法學研究面臨挑戰與發展機遇並存之局面。 未來中國刑法學的發展,應緊密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實際情況,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借鑒國外先進的刑法理論和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經驗,促進中國刑事法治的民主化、科學化、國際化進程. (一)在形事政策上,對傳統型犯罪的懲治與防範問題 懲治與防範犯罪乃刑法的宗旨所在,也是刑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與法治建設中的重要使命。從今後十年的發展趨勢看,下列傳統型犯罪的懲治和防範仍應作為刑法研究的重點:破壞經濟秩序的犯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的犯罪;瀆職犯罪;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等。對這些犯罪的有效懲治和防範,有利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有利於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程,有利於廉政建設,亦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 (二)在經濟方面,注重對新型犯罪的開拓研究 當前國外出現的一些新的犯罪類型,如計算機犯罪、環境犯罪、與生物工程有關的犯罪、恐怖主義犯罪等,在我國尚不十分嚴重,但是刑法學對它們的研究不能因此而放鬆,而應當進行超前性的探討。當然,這種研究應結合我國的科技、經濟發展水平,不可盲目追隨國外。 在新型犯罪中,法人犯罪問題應受到重視。就世界范圍來講,英美法系較為普遍地承認法人犯罪,大陸法系國家近年來亦有承認法人犯罪的某些跡象(如法國1994年3月1日生效的新刑法典就用大量篇幅規定了法人犯罪)。但是,從實務上考察,如何真正使法人承擔刑事責任並達到刑罰之目的,在兩大法系中仍是問題。我國近年刑事立法中規定了諸多懲治單位犯罪的條款,但實際效果頗值得懷疑。刑法理論上關於法人能否成為犯罪主體的爭論尚未見分曉,仍有待於深化。 (三)法治文化視角上,不斷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研究刑法問題 自從五十年代不分良莠地全面移植原蘇聯刑法理論之後,中國刑法學便向其他國家的刑法理論關閉了大門,而只是致力於將原蘇聯的刑法理論與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對其他國家刑法學研究的資料之佔有相當有限。近些年雖然情況有所好轉,但所據資料亦以二手貨為多,而且很不系統。既然對其知之不多,便很難予以研究和借鑒。隨著近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中國刑法理論落後於國外刑法理論的現象亦愈加明顯。對國外先進的刑法理論借鑒不多,對國際刑法學術交流活動參與不夠,是中國刑法學的一個重大缺陷,這使得我國刑法理論患營養不良和視野狹窄的弊病。 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使中國的對外開放得以全方位地展開,刑法學也被推到對外開放的前沿。在這一大背景之下,國際刑法學、比較刑法學、外國刑法學應當成為今後刑法學研究的重要領域。1997年和1999年中國將分別對香港和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一國兩制」將變成現實,我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的交流與和平統一的步伐也正在不可逆轉地邁進,因而關於港澳台地區刑法與全國性刑法的效力范圍及其沖突與解決等問題,亦將成為刑法學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與此同時,還應加強與國外境外的學術交流活動和學術研究合作,真正解決人治與法治的問題 ..

㈩ 怎麼樣才能獲得法學的一些前沿性問題

多多關注以下我提的內容:
1.學術年會學術論壇。這些都是學術交流的重要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學術年會是定期舉辦的,而學術論壇的舉辦具有不確定性,需要多加留意。
2.學術講座。優質的學術講座,對於高校的理論研究和學術創作有重要意義。
3.立法資料、規范性文件與司法動態。法律規范是法學生理論研究的主要內容,要熟知它。
4.政府活動官方文件。及時關注官方活動以及其下發的文件。
5.學術網站,官方網站與自媒體。例如,北大法意網、北大法寶、月旦知識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資料庫、中國知網、LexisNexis法律資料庫等。
6.學術期刊近期刊載文獻。

熱點內容
按合同法的規定合同生效後 發布:2025-01-12 21:26:15 瀏覽:941
人類道德的最初表現形式 發布:2025-01-12 21:02:00 瀏覽:377
財政撥款屬於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不征稅收入 發布:2025-01-12 20:29:09 瀏覽:577
什麼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發布:2025-01-12 20:26:00 瀏覽:336
招商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20:12:39 瀏覽:931
王哲律師 發布:2025-01-12 20:09:00 瀏覽:161
一村一法律顧問責任 發布:2025-01-12 19:59:30 瀏覽:964
中國電影關於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9:18:02 瀏覽:681
屬於商法的是什麼法 發布:2025-01-12 19:00:48 瀏覽:595
法是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5-01-12 18:49:24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