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的道德危機

中國的道德危機

發布時間: 2020-12-30 14:02:35

㈠ 中國歷史上的精神危機或者道德危機都有哪些

樓上說的清代文字獄我很贊同 同時還認為有秦始皇焚書坑儒建立集權時期 和文化大革命時期 以及當前社會精神和道德雙重危機的時期

㈡ 如何應對「彭宇案」引發的道德危機

對於「彭宇案」中徐老太式的人,不妨讓其相信,人死後會進入天堂或是地獄,但這取決於其一生行善或作惡的多少,死後還會報應並且還影響著子孫後代的興衰,要不斷強化這種思想力爭使其融入血液,堅信不疑。

㈢ 道德危機的中國道德准則的變遷

一、延續千抄年的儒家文化襲
「溫、良、恭、儉、讓」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欲人施己,先施於人」
「仁、義、禮、智、信」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二、以「雷鋒精神」為代表的集體主義道德觀念——無私奉獻、艱苦奮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三、「五講四美三熱愛」
講衛生、講道德、講文明、講紀律、講奉獻
環境美、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
熱愛黨、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祖國
四、「八榮八恥」
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
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
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
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
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
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
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
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㈣ 在我們中國,因為彭宇案而引發了一系列社會道德危機,那麼在國外,他們是怎麼對待路上摔倒老人的

今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家庭日益富裕起來,孩子們的零花錢便也在不止不覺間不斷上漲,有的甚至到了讓人膛目結舌的地步。
遠的不說,就說我們班吧!班裡有些男生女生,學習成績不怎麼樣,可是對於穿著打扮,可都是「行家」。"BALENO"的上衣,"NIKE"的鞋子,"adidas"的書包,「SONY」的MP3……真可謂集名牌於一身。另有一些男生,通常每天身上都會帶有上百塊的錢,用於所謂的「吃喝玩樂」,泡網吧,打游戲,結交不良少年;更有的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手機……這種例子在如今的校園中已不再是鳳毛麟角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認為,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有以下幾點原因: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家庭經濟狀況與之前相比有了較大改善;二,目前家庭多是獨生子女,父母過分溺愛;三,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而其中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是最主要原因。在中國的家庭教育傳統中,父母們都會用零花錢來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觀念,比如:勤儉節約、財務自理。但在今天,生活富裕了,孩子的那點零花錢家長也不會放在心上。但這種超前消費意識是不適合中學生的,將給他們帶來諸多不良影響。
其次,孩子之間容易產生攀比心理,從而引發一些孩子的心理失衡。今天你在「肯德基」搓一頓幾十元;明天我在「XX酒家」擺一桌幾百元,看誰更有風度。現在的孩子誰手裡要是沒幾個零花錢,看著同伴經常拿著錢去買這買那,總是羨慕得很,又尷尬的很。這種羨慕、尷尬處理得好那是幸運,若是處理得不好,帶來的後果將不可想像。4月12日江北區一名約7歲的女孩哭喊著要跳樓。不為別的,就只是為了從父母那得到零花錢。而有的孩子可能萌生或多或少的拜金主義,以金錢或能換取金錢的一切作為自己的鍾愛。
第四,會使孩子形成錯誤的金錢觀,以為「金錢是萬能的」,「有錢能使鬼推磨」,不知道應認真學好知識,不懂得承擔起自己應負的責任。有的孩子,把父母的叮嚀囑咐,老師的教誨當成「耳邊風」,只懂得吃喝玩樂,腹中卻空空如也。更是忘卻了將來有獨立生活,贍養父母,為社會作貢獻的責任。
最後。也是最嚴重的,可能會導致某些孩子走上犯罪之路。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人儉難。"可能今天你的家庭是相對富裕的,但誰也不能保證將永遠富有,倘若已經養成了奢侈的習慣,將來要如何面對貧窮呢?也許有的人靠自己的意志能熬過去,但有的人卻會難以自拔。前不久,報紙曾經報道,廣州一名14歲的中學生在潛入同字家中盜竊被發現後,向同學的母親狂刺38刀實在是慘無人道。
身為父母,誰不愛自己的孩子,誰不願給孩子付出呢?但是,家長們該給孩子什麼?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一味地給錢顯然是錯誤的,而應該給他們以知識和正確的引導。金錢是把雙刃劍,用得不好就傷人——

學生政治小論文系列

成長與生活

人生是一個捉摸不定的謎,它變幻無常。因為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從呱呱墜地到呀呀學語,從邯鄲學步到飽讀詩書,我們無時無刻不生存在矛盾之中。為了生存,我們不得不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我們要看到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還須意識到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所以失敗不可避免,成功也不能一勞永逸。事物發展的實質便是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過程。隨著新事物的產生,舊事物必當滅亡,於是我們的人生才會如此豐富多采。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事物的運動變化,總是先從微小的,不顯著的變化開始,經過逐步積累而過到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人的一生有太多的「微小」,正是由於它們共同的努力才會擁有我們十多年前的年少無知與今天的成熟理智。這些微小的變化,把我們從只知享受的空間里拉到另一個需要我們自己支配的地方。於是我們的生活也就發生了質的變化。這主要是由於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主要方面,它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然而外因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它通過內因起作用。所以,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內部矛盾是其發展的源泉。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承認矛盾的存在,以更好地解決有關問題。

和諧社會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建設一個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和諧社會應是一個民主法制的社會。民主法制首先要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這就意味著要尊重人民群眾的獨立人格和民主權利,尊重並維護公眾的社會知情權、參與權、意志表達權和民主監督權;二是和諧社會應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講公平正義,就是要針對當前多元交織、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社會矛盾,妥善處理和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三是和諧社會應是一個誠信友愛的社會。就是要求全社會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四是和諧社會應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要使社會充分釋放活力,必須強調「四個尊重」,即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五是和諧社會應是一個安定有序的社會。社會的安定有序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即社會組織、社會管理、社會秩序。六是和諧社會應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生態平衡,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發展循環型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都是我們近期的奮斗目標。我認為,穩定是和諧的基礎,和諧是穩定的延伸,因此,只有社會穩定才能創建社會和諧。
好多了,給點懸賞分

㈤ 誰說的:中國的危機,不是金融而是道德與信仰的危機

誰說的我不知道,但是我覺得說的挺對,現在的商人一點道德都沒有,什麼東西不是添加劑就是甜蜜素,要不就是有機食物,吃了對身體不好,現在普遍三十多歲記憶力都不好,全是吃的食物影響的,現在不都說如果現在是抗日時期,中國人就沒有以前的老前輩的精神了,信仰都不是太強。

㈥ 當代中國是否出現道德危機,你有什麼觀點

是嚴重出現道德危機,現代社會就是金錢天下,有錢什麼都能,沒錢否談,就像醫院,雖然表內面說什麼一等容醫院,實際很多醫德都不如一個農民工,嚴重的來說就是有錢和沒錢的區別太大,不是說努力了就有錢,有些人命運就那樣,卻得不到幫助,可是有些官員卻仗著官勢來吃飯,這個社會利慾熏心,大家心懷鬼胎,自私耍心計,為了名利什麼都有,家庭感情道德比起古代更是泛濫,女的有錢跟他爸的年齡在一起都行,男的認為用錢就可以買得女人,可惜他們根本沒有沒心的,女的不想想父母養自己那麼大,卻糟蹋自己,男的有錢就能幹嘛,四處揮霍,想想自己的女兒,別人的女兒就不是人,這個社會就各管各的,不管別人的感受

㈦ 我國為什麼近年來會出現道德危機,誠信危機

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應該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這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內不可逾越的過程,矛盾出現了,容問題暴露出來了,就要想辦法解決。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必須解決腐敗的問題,領導率先垂範的問題,社會教育的問題等,多管齊下,才能湊效。

㈧ 導致中國社會道德敗壞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這個危機

你不敢說,沒人逼你。不要在這里給你槍頭,不怕你可以說

㈨ 我們生活中有哪些道德危機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具有歷史性和階級性。對於中國這個不甚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專而言,道德失范現屬象在一定范圍內出現是必然的。較之市場經濟所帶來的發展和繁榮,這些現象是我們必然付出的成本之一。隨著法律制度的日趨完善、監督措施的逐步到位,市場經濟會生成許多有形和無形的道德規范,道德失范現象自然會逐漸減少。
每一起嚴重的道德失范行為被披露之後,網民潮水般的評論、聲討甚至「人肉搜索」都會隨之而起。從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公眾觀點的傾向性是非常清晰的,我們的道德是非標準是明確的,對不道德行為的譴責是一致的。對道德失范現象的關注與批評,也是一個公民道德自省和道德修正的過程,這種道德的陶冶,不亦善哉?

㈩ 中國人為什麼陷入了道德危機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從古到今,道德在中國占據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位置。犧牲自己以利他人,犧牲個人以利整體的利他主義和集體主義道德宣傳比任何別的國家都響亮。但問題也恰恰出在這里,當下的中國正在討論的卻是建立最基本的道德底線,根本談不上去建設更高的毫不利己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中國人的道德是怎麼敗壞的?作者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正在逐步建立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但沒有建立起符合市場社會的道德倫理機制,這才是中國人變得「缺德」的真正根源。眾所周知,西方的市場經濟理論發展了幾百年,而市場經濟理論的鼻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是經濟學家,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也是一位傑出的倫理學家。亞當·斯密一生從事學術研究,留下了兩部傳世佳作:《道德情操論》和《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國富論》)。他在《國富論》中闡述了「看不見的手」的古典經濟學體系已被我國思想理論界所熟知,但在《道德情操論》中闡述的市場經濟社會的道德倫理觀,卻長期未被我國思想理論界所關注,而這兩部巨著也正是西方市場經濟社會發展的經濟學基礎和倫理學基礎。 這里不得不提到一個典故:辛亥革命前,嚴復先生於1901年翻譯了《國富論》,卻把《道德情操論》留在了英國。「五四運動」期間,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的目的是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西方的各種理論學派和著作大量湧入中國,但奇怪的是,其中竟沒有市場經濟社會的倫理學基礎著作《道德情操論》,由於思想理論界對《道德情操論》沒有給予應有的關注,直到今天,中國也沒有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社會的道德倫理觀。據筆者考證,中國最早《道德情操論》的中譯本是在1997年,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被整整耽誤了96年,這實在是中華民族之不幸。 為什麼說《道德情操論》建立了西方市場經濟制度的倫理道德基礎呢?在亞當·斯密所處的18世紀,英國的社會、經濟獲得了空前的發展,但西方傳統的道德學家們仍堅信「貧則德高、富則腐化」,贊美古代社會為有德的社會,近代商業社會則是「奢侈、墮落」的社會。當時的學術界及社會輿論,普遍關心的核心問題也是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道德是否會墮落。當時大多數的「有識之士」皆認為:商業化的發展必將使整個社會的道德、倫理衰敗,終將招致人類文明的衰退。 亞當·斯密對當時的英國社會現狀進行了研究,提出了與傳統道德學家們完全不同的看法。亞當·斯密將其倫理學研究建築在激發利己心的基礎之上,他認為仁慈、利他主義等都是不穩定的、偶發的、非持久性地心理驅動力。面向普通的人們,傳統的道德說教方式——樹立聖人、英雄人物,以其所謂的先進事跡教育大眾的方式無濟於事,這樣的理想,在現實中不過是不正常的、特例而已。而利己心則是人類的本能,在以市場經濟為主體的社會制度下,利己心具有自發地趨向美德的內在力量。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社會中,無需道德說教,市場化過程本身就是培育並實現良好道德、倫理的場所。它不僅擁有自動調節社會資源分配的經濟力量,還具有自動調節人性,使之趨向公益的道德力量。在市場經濟中,追求富裕的過程就是道德修煉的過程,這是一個無意之中的結果,意味著每一個市場的參加者誰也沒有意識到在經商中使自己高尚起來。 亞當·斯密還提出,自由和獨立的人格是自然產生美德的兩大條件。在市場經濟社會里,社會和經濟活動的主體必須具有自由和獨立的人格,其個人倫理或者說國民性才表現為基於利己心的慎思之德。隨著商業的發達,市場社會的國民在經濟上自立為生的過程中自然會具備道德涵養,勤勉、謹慎等美德也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從長期看,一個民族或國家將通過自由的市場經濟而成為有德之國,其國民的富與德(物質富裕與道德)將自然而然地同時實現。即國民在積累經濟資本的同時,積累勤勉、節儉、誠實、守約、守時等道德。這是因為市場社會存在著看不見的道德強製作用,無形之手的倫理學涵義正在於此。 理解了亞當·斯密的道德倫理學,也就不難理解美國的民主,不難理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將數百億美元巨額財富捐獻給社會的慈善行為,他只不過按照亞當·斯密所奠定的社會道德准則行事,鋼鐵大王卡內基、「股神」 巴菲特的慈善行為不也是對亞當·斯密道德理論的忠實履行嗎?因為在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中,富與德(物質富裕與道德)同時實現的最終結果就是:市場社會的國民富而有德,因為國民在追求富裕的過程中進行了道德修煉。 跟儒家思想在中國一樣,亞當·斯密的原著雖然比較晦澀難懂,但其倫理思想在西方的影響也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亞當·斯密的學說成為自由市場經濟國家的主流道德倫理標准,已經滲透到每個西方發達國家國民的骨子裡面。這些國家的政府就是要讓所有的國民,包括從嬰兒到老人,清清楚楚地知道,作為一般的國民,不需要太高的道德要求,只要遵守法律,按照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來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富裕與道德就可以同時實現。 作為市場經濟的聖經和商業社會倫理道德的基礎,亞當·斯密的道德倫理學說已無須冗言論證。但由於中國社會的主體人群長期以來對亞當·斯密道德哲學的了解甚少,在這種背景下,亞當·斯密的商業道德哲學能否結合中國的國情,逐漸形成新的市場經濟社會條件下的道德標准,尚是個未知數。 可以說,千百年來,中國從沒有進入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國的道德傳統完全是建立在儒家道德基礎上的,現在我們進入了市場經濟社會,我們的道德倫理教育要麼停留在以前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階段,要麼祭出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法寶,但這些道德教育都解釋不了市場經濟社會的各種現實,很多道德說教甚至是與現在的市場經濟完全矛盾的,所以主張回歸道德傳統的論點可能會使國人的道德價值觀念更加混亂。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向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學習,選擇了市場經濟的經濟體制,中華民族走上了偉大的復興之路。市場經濟的發展打破了中國人的道德價值觀,使得原有的價值觀沒人信奉,而新的價值觀又沒有形成。所以今天中國社會的道德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傳統的、沒落的連同新生的許多道德觀念混雜在一起,尚沒有形成被普通大眾信服和接受的主流道德標准。缺少適當的道德理論引導,又失去了宗教信仰的道德約束作用,中國人也就無所畏懼,不擇手段地追求起自己的利益來。 按照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國仍然不是真正意義上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富與德(物質富裕與道德)同時實現的前提條件並沒有出現。特權階層依靠制度缺陷和社會不公迅速致富,大量沒有經過道德修煉過程的暴發戶成為社會道德淪喪的毒瘤,他們使整個社會傾向於投機取巧而非勤勞致富,這些都是違背亞當·斯密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理論而種下的惡果。 亞當·斯密的理論在幾百年前就很好地解釋了商業社會中道德敗壞和腐敗產生的根源。他認為妨礙人們勤勞工作、阻止人們實現生活改善願望的制度就是社會道德墮落的根源。例如:特權、壟斷、管制、保護等制度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道德風險,不僅僅阻礙了社會經濟的自然運行,而且還造成了商人的腐敗和墮落,它使商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投機取巧而獲得壟斷和超額利潤上,導致腐敗的產生和社會道德的敗壞。 選擇了資本主義並不等於就是市場經濟社會,一個國家是否是市場經濟國家主要看這個國家市場的自由競爭程度。如果中國消除不了特權、壟斷以及不勞而獲的各種根源,讓社會中的特權階層繼續依靠權力和關系去掠奪財富,而不是讓國民按照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去追求自己的根本利益和幸福,並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國商業社會的道德倫理觀,目前中國社會道德觀念的混亂狀態就難以改變,也就無法防止整個社會的道德下滑。 作者並不主張完全模仿西方的東西,特別在國人最重視和引以自豪的倫理道德方面,如果傳統的道德理論能夠解決現有道德危機問題,則無需畫蛇添足地學習西方。理論無國界,市場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發展了幾百年,除了亞當·斯密的道德哲學,尚沒有任何其它理論能夠解釋市場經濟社會所發生的一切,不實行拿來主義,借鑒經過西方社會幾百年檢驗的商業道德哲學,中國很難避免國民「缺德」和「文明古國」世風日下的道德尷尬。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頻道平安12 發布:2025-04-28 20:42:29 瀏覽:709
玄武法院執行局 發布:2025-04-28 20:36:18 瀏覽:308
法律法規安全管理制度 發布:2025-04-28 20:31:12 瀏覽:936
唐小五律師 發布:2025-04-28 20:31:00 瀏覽:237
周的刑法 發布:2025-04-28 20:06:38 瀏覽:637
佛法治療自閉症 發布:2025-04-28 19:58:01 瀏覽:667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南康 發布:2025-04-28 19:41:01 瀏覽:173
重慶法院交通事故 發布:2025-04-28 19:36:58 瀏覽:833
司法產品質量 發布:2025-04-28 19:29:43 瀏覽:573
向法院向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28 19:29:41 瀏覽: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