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五種道德觀

五種道德觀

發布時間: 2023-04-10 05:17:46

❶ 人類共經歷了幾種道德發展的歷史類型

人類共經歷了五種道德發展的歷史類型即:原始社會的道德、奴隸社會的道德、封建內社會的道德、資本容主義社會的道德、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

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1)五種道德觀擴展閱讀: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❷ 赫爾巴特教育學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可以歸納為「一原則」「二基礎」「三中心」及「四階段」。

1、原則

赫爾巴特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學原則」,闡明了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他明確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

他認為,教學是形成道德觀念,培養道德品質的最基本的手段,強調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識教育的基礎之上;道德教育應該通過檔鏈培教學進行,教學的目的是早就學生的德行。

2、二基礎

赫爾巴特將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了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1)教育學的倫理學基礎

赫爾巴特把如何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養成五種道德觀念,作為他的倫理學的基本原理。這五種道德觀念是「內在自由」「完善」「善意」「正義」「報償」。

他認為,「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之中——道德」「德行是給予整個教育的名詞」。教育的整個目標,教育的全部工作,都在於培養學生的這五種道德觀念。

同時,這五種道德觀念是一個彼此相關的系統,應當按照一定的比例加以組成,既不能缺少某一種觀念,也不能使某一種觀念過多或過少。

(2)教育學的心理學基礎

赫爾巴特首倡教育的首要科學是心理學,強調教育學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是心理學,並充分應用心理學去論證教育上(特別是教學上)的各種實際問題,努力給予教育工作以理論說明,這是他在教育史上最重要的貢獻。

在他看來,人的「心靈」是宇宙中無數實在的一種,它與其他「實在」發生關系,便產生「觀念」。「觀念」是事物呈現於感官,在意識中留下的印象。他認為,觀念是人意識活動的最基本素材,一切心理現象都由各種觀念的相互作用而產生。

它從作為感知的對象,到保留在意識中,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心理過程,即統覺的過程。「統覺」即新觀念為已經存在於意識的舊觀念所同化和吸收。赫爾巴特認為,任何觀念、任何經驗的取得,都是統覺的結果。

3、三中心

赫爾巴特是傳統教育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以「教師中心行唯、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三中心論,我們通常把赫爾巴特的三中心論稱為「舊三中心」,而把杜威的「兒童為中心(學生為中心)、經驗為中心、活動為中心」稱為「新三中論」。

4、四階段

赫爾巴特提出了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他指出,任何教學活動都必須是井然有序的,都要經歷四個階段,即明了(或清晰)、聯合(或聯想)、系統、方法。

明了——教師通過運用直觀教具和講解的方法,進行明確的提示,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觀念聯合,即學習新知識的准備。

聯合——由於新表象的產生並進入意識,激起原有觀念的活動,因而產生新舊觀念的聯合,但又尚未出現最後的結果,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與學生進行無拘束的談話,運用分析教學方法。

系統——採用綜合的教學方法,使新舊觀念間的聯合系統化,從而獲得新的概念。

方法——新舊觀念間的聯合形成後需要進一步鞏固和強化,這就要求學生自己進行活動,通過練習鞏固新習得的知識。

(2)五種道德觀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教育學的構成部分:

嚴格來說,研究某一理論的構成部分,只是一種直觀的思維方式,而且,從元教育理論研究的角度看,它不能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但出於對中國教育學研究起借鑒作用這一點考慮,我們不妨作一個簡單敘述。從表面來看,赫爾巴特前後兩本教育學在構成部分上是有很大差異的。

第一本由三編構成,包括「目的論、教學論、訓育論」;第二本由「基礎理論、教育過程、教育問題」三部分構成。

對比起前一本書來,在第二本書中作者作了四個變動:

一是增強了基礎理論部分;

二是將「教學論」和「訓育論」合二為一;

三是將教育目的論分散到教育、訓育各部分分別論述,而沒有專門立論,至於在第一本書中專門論及的管理部分(在目的論中論述)仍保留在與教學、訓育平行的地位;

四是增加了學科教學論和有關教育制度方面的論述。由於《教育學講授綱要》一書體繫上的變化,我們可知,赫爾巴特自己對教育學的構成部分也沒有確切的把握,只不過是他更注意將自己的教育學信念轉化成一種具有嚴密邏輯性的理論體系罷了。

從兩本書所體現的共同特點來看,他的教育學實際上是由「基礎理論」、「教學論」、「訓育論」和「學校管理論」四部分構成。赫爾巴特所苦心經營的教育學體系與兩個世紀以前的誇美紐斯相去並不很遠,但卻在理論基礎和研究方式上有了根本的變喚塌革。

❸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經歷的道德類型,有幾種分類方法每種分類的具體內容是什

1、原始社會的道德
2、奴隸社會的道德
3、封建社會的道德
4、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
5、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

❹ 約翰赫爾巴特有什麼貢獻

約翰?弗前脊里達里奇?赫爾巴特(1776~1841年),19世紀德國著名教育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

出身於德國奧爾登堡。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並在多方面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中學畢業後遵從父命考入耶拿大學學習法律,但他卻在這所哲學氛圍濃厚的大學里為自己將來從事的教育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哲學基礎。

大學畢業後,赫爾巴特為一位貴族擔任了三年家庭教師,其間積累了大量的教育經驗,結識並受到裴斯泰洛奇的影響。隨後到哥廷根大學攻讀並獲得哲學博士,畢業後先後在哥廷根大學和哥尼斯堡大學任教。他的教育學著作有:《普通教育學》、《裴斯泰洛奇直觀教育法ABC》、《教育學講授綱要》、《實踐哲學概論》等。

《普通教育學》全書共分為三編14章,其中1~2章為第一編,題為「教育的一般目的」;第二編題為「興趣的多方面性」,包括六章內容;第三編題為「性格的道德力量」,包括最後六章內容。

赫爾巴特認為教育理論體系有兩個理論基礎,即倫理學和心理學。道德是人類的最高目標,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標,教育的目的應該依據倫理學。

就教育學的倫理學基礎來講,有以下五種道德觀念:內心自由的觀念、完善的觀念、仁慈的觀念、正義的凳桐觀念、公平的觀念。在以上五種道德中,前兩種針對個人的道德修養而言,後三種則是針對個人與他人發生社會關系而言,這五條倫理觀念包含著道德的一切類型,是鞏固世界秩序的永恆真理。

教育的具體方法的確定必須依據心理學,教育的第一門科學就是心理學,心理學是教育學的基礎。作者在這里提出一種「統覺」的理論,以此來闡述新觀念形成的過程。

本書所闡述的第二個問題是關於兒童的管理。赫爾巴特指出,進行教學之前必須對學生進行管理,管理不善將導致兒童反社會傾向的發展。這種管理並非要在兒童心靈中達到任何目的,而僅僅是要創造一種秩序。

本書關注的第三個問題是教學理論問題。作者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概念,指出應該把實現教育目的與傳授文化知識看做同一過程,把學校的全部工作都歸結為「教育性教學」。教學論的前提和基礎是多方面興趣的理論,教育除了培養道德這一最高目的外,還有發展多方面興趣的目的。

興趣來源於使人感興趣的事物與活動,包括認識的興趣和同情的興趣。教育應該對應於興趣的分類,擬訂相應的科目,以便於學生學習。教學的過程包括「專心」和「審思」兩個基本環節,也可以將教學的過程劃分為「明了」、「聯合」、「系統」、「方棗悔坦法」四個階段,同時學生的心理狀態可以分為「注意、期待、探究、行動」四種。

從教學類型角度出發,可以把教學分為單純提示的教學、分析教學和綜合教學三種。這三種教學方法之間是一種遞進和交叉的關系,三者必須統一運用,不能截然分開。

最後一部分作者探討了德育教育的問題。他認為德育教育就是品格教育,目標是向學生灌輸「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和「公平」等道德觀念。

德育教育絕不要發展某種外在的行為模式,而要在學生心靈中培養起正當的行為方式與適宜的意願。道德和性格是聯系在一起的,道德是人內在性格的力量,個人意志力量的表現。道德具有主觀性和客觀性兩方面,教師的主要注意力應放在道德性格的客觀部分上,也就是道德觀念的形成和發展上。

所謂「訓育」是對青少年的心靈產生直接影響,有目的地進行教育的方式。它是德育教育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學生性格的形成與所受的訓育是成正比例的,它對性格培養的關系是雙重的。訓育應該與兒童的管理和知識相結合,也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方法,這些方法主要有:陶冶和教師人格的間接影響。

《普通教育學》一書是赫爾巴特早期的作品,也是奠定他在教育學上地位的重要著作,他晚年的另一部作品《教育學講授綱要》則是對此書的整理與補充。在該書中,作者提出了許多對現代教育學產生重大影響的觀點,如發展人的興趣、促進能力的和諧發展等。

該書對教育學的重大貢獻有兩點:一是將心理學引入教育學,確立了教學論;二是將倫理學引入教育學,確立了教學目的論。該書的內容還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教師中心」理論,強調紀律對於性格培養的作用。

赫爾巴特被認為是近代教育學家中試圖使教育學成為一門科學的開山鼻祖,他以心理學和倫理學作為建立系統教育理論的基礎,該書無疑正是這種努力與嘗試的最好見證,因此被視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學體系的教育學著作。值得回味的是,以《普通教育學》為代表的赫爾巴特的思想在他死後幾十年內仍未被重視,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的思想才在西歐和美國盛行起來。

❺ 傳統的儒家道德觀有哪些

道德觀包括仁、義、禮、智、信。行文准則有溫、良、恭、儉、讓。

其中核心是仁和義。《易經.系辭》里說:立天之道陰與陽,立地之道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的精神貫穿了整個儒家學說。

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准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5)五種道德觀擴展閱讀: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和墨家並稱顯學。

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時,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

「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❻ 判斷道德和非道德的五種要素是什麼

1、「內心自由復」的觀念,制指認識與意志統一,要求人們明辨事物的真偽、善惡、美醜,「只受制於內在的判斷」,而不受「一切外在影響的羈累」;

2、「完美」的觀念,指人多方面發展,要求具有完美的理想和實現志向的堅強毅力;

3、「善意」的觀念,指善行的決心,要求一個人不顧個人利害,能與人為善,使個人意志與他人、社會意志協調,以免發生惡意的沖突。

4、「正義」的觀念,指人們發生沖突時,應以「正義」去調節,這種觀念實際即「守法」觀念;

5、「公平」的觀念,指對人們的行為應實行善者賞、惡者罰,賞罰分明,公平合理。赫爾巴特認為,這五種道德觀念是人類普遍應具備的美德,是「鞏固世界秩序」的「永恆真理」。

❼ 中國的傳統道德觀有哪幾種

中國的傳統道德觀有5種
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整體利益和奉獻精神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3、提倡尊老愛幼,強調人倫價值
4、注重大義,講求奉獻。注重大義,講求奉獻,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
5、注重道德踐履,強調自我修養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德觀主要是指以儒家為正統的傳統道德。其精華和糟粕並存,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則,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仍閃爍著禮儀之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輝。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准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儒家注重人格氣節,提倡仁義禮智的人格價值,認為人格氣節關系著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把仁義道德、禮儀廉恥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要求人們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際和諧思想是傳統道德中人際關系的心理和行為原則。仁者愛人,和為貴,忠恕之道千百年來為統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別人之道,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與人也要和諧相處。

❽ 赫爾巴特的倫理學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赫爾敗判巴特的倫理學思想的核心是強調每個人都應具有五種道德觀念,其一為「內心自由」的觀念。它要求個人的意見和行為能受制於內心理性的判斷,在意志和行為之間就不會有任何矛盾、斗爭。其二為「完善」的觀念。每個人應具有完美的理想和實現志向的堅韌不拔的毅力。這是實現德育、協調矛盾的基礎。其三為「仁慈」的觀念。要求一個人無私轎虛地為他人謀福利,使自己的意志與他人的意志互相協調。其四為「正義」的觀念,實際上是「守法」的觀念。其五為「公平或報償」的觀念。讓人們明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對善行給予褒賞獎勵,對惡行堅決懲罰。赫爾巴特指出這五種道德觀念並不是平行並重察帆改的,「完善的觀念應在其他實踐觀念以前……因為它繼續不斷地可以應用」。教育尤其應該著重於「完善」的觀念。

赫爾巴特認為這五種永恆不變的「美德」是「鞏固世界秩序的永恆真理」,也是維持現存社會秩序的行為准則。「五種道德觀念」不僅是赫爾巴特的倫理學信條,同時也構成他教育理論的重要立論依據。

❾ 赫爾巴特「五種道德觀念」的提出有何意義

赫爾巴特認為「內心自由」、「完善」、「仁慈」、「正義」以及「公平或報償」這五種永恆不變的「美德」是「鞏固世界秩序的永恆真理」,也是維持現存社會秩序的行為准則。「五種道德觀念」不僅是赫爾巴特的倫理學信條,同時也構成他教育理論的重要立論依據。

熱點內容
按合同法的規定合同生效後 發布:2025-01-12 21:26:15 瀏覽:941
人類道德的最初表現形式 發布:2025-01-12 21:02:00 瀏覽:377
財政撥款屬於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不征稅收入 發布:2025-01-12 20:29:09 瀏覽:577
什麼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發布:2025-01-12 20:26:00 瀏覽:336
招商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20:12:39 瀏覽:931
王哲律師 發布:2025-01-12 20:09:00 瀏覽:161
一村一法律顧問責任 發布:2025-01-12 19:59:30 瀏覽:964
中國電影關於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9:18:02 瀏覽:681
屬於商法的是什麼法 發布:2025-01-12 19:00:48 瀏覽:595
法是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5-01-12 18:49:24 瀏覽: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