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道德哲學
❶ 康德的道德觀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來因支配的源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
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
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1)康德道德哲學擴展閱讀:
康德認為,人類的認識從感性開始,經過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由於知性以感性為基礎,它就不可避免地受感性限制,它獲得的知識,一方面只涉及現象,不是事物自身的知識:另一方面又是不完整的,沒有達到最高最後的統一。
理性是人類認識的最高能力,它要求知識的「徹底性」一一不僅要追求關於現象的經驗知識,而且要超越經驗界限,去追求「終極」、「完備」、「絕對」等等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東西。
❷ 為什麼康德會把關於「道德」的稱為實踐哲學
從亞里士多德開始,西方哲學家所說的實踐,常常是指道德實踐,康德也是使用回了這一狹義的實踐概念答來討論人類道德活動的基礎。他的實踐哲學就是道德律,討論的是道德實踐的基礎,他認為是純粹理性,而不是之前哲學家所說的感覺或情感。PS:哲學里好多概念和平時用的並不是一個范疇
❸ 康德哲學---道德的形而上學
又是康德的道德論...
1.在康德哲學中hypothetical 和categorical imperatives的區別?
"Act only according to that maxim whereby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 這句話是康德對categorical imperative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在所有可能發生的情形下的絕對的,無條件的行為規范。
與hypothetical imperatives的區別:hypothetical imperative是在一種情形下的必須行為。比如「如果我想解渴,就必須喝點東西」。雖然categorical imperative是對其的絕對化結果。但是它們都是end in itself的概念。
2.為什麼moral command 需要有hypothetical imperative?
hypothetical imperative是對絕對道德規則之外的行為准則劃定的界限,是對「應該」而不是「必須」做的事的定義。這種行為准則與categorical imperative一樣,必須來自自我理性意願,也就是實用理性主義的結果。
3.在康德哲學中moral law的「ground」是什麼?
就是categorical imperative...= =
4.康德的第二formulation of 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是什麼?用的是哪四個例子?
你是不是懶得看書啊...
Second formulation:
"Act in such a way that you treat humanity, whether in your own person or in the person of any other,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 and never merely as a means to an end."
例子自己去看書...
❹ 康德的倫理學是什麼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
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
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4)康德道德哲學擴展閱讀:
康德的其他學術思想
1、宗教方面
在宗教問題上,康德承認無論是經驗還是理性都無法證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認為,為了維護道德的緣故,我們必須假設上帝與靈魂的存在。他把這些信仰稱為「實踐的設准」,即一個無法證明的假設,但為了實踐的緣故該假設必須成立。
2、天文學方面
1754年,康德發表了論文《論地球自轉是否變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對「宇宙不變論」大膽提出懷疑。
1755年,康德發表《自然通史和天體論》一書,首先提出太陽系起源星雲說。康德在書中指出:太陽系是由一團星雲演變來的。
3、政治構想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義者,他支持法國大革命以及共和政體,1795年出版的《論永久和平》應該是康德為人類貢獻的最後一部有深遠影響的著作,書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聯邦、不幹涉內政的主權國家原則等至今仍有現實意義的構想。
❺ 康德的道德哲學
康德的知識論是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在解決知識是如何形成的問題上,康德顛覆了世俗:人們常常覺得知識是日常生活、習俗的積累,或者就是人類心靈的產物,經驗論與唯理論展開了熱烈而似乎無法停止的爭論,康德說,我們的知識開始於經驗,卻絕不來自於經驗。人能夠為自然立法,知識的形成先天地決定於我們的理性。康德將這場哥白尼式革命的戰火延續到了他的道德哲學的領域。日常的道德意識以及我們的道德直覺,或是以快樂幸福作為最終指向,或是將神的意志當作行為之決定根據,道德也就因此而成為或是對經驗的總結,或者就是神的命令。康德則把道德的基礎從經驗的外在對象(物)轉移到先驗的主體(人)的意志中來,先確定先驗的善良意志作為普遍必然的道德律令,然後再推至可能的道德現象。康德尋求著具有普適性的道德准則,該准則向最終定言命令的轉化和實現究竟是如何可能的呢?康德經歷了三個過程:對情感的恰當區分;由尊重決定人類行為;由自由確立定言命令。
一. 性情感
康德道德領域里哥白尼式革命的意義不亞於他的知識論。L·W·貝克教授曾作過這樣的評論,「在康德的道德哲學中,也能找到一種類似於哥白尼似的革命。我使用現代人中研究康德而深受歡迎的作家的話,把它稱之為『盧梭主義的革命』,因為正是盧梭,他寫道:『服從自己制定的法律就是自由』。盧梭從政治意義上理解這種行動原則,並且在此基礎上提出他對平民參與立法的辯護。只有平民的主動參加,而不是被動的同意,國家權力才是合法的。康德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思想萌芽,盧梭的政治原則,完全變成了康德道德的論據,在康德之前,道德法則的起源,要到神的意志或者自然界的秩序或者人對幸福的追求中去尋找。康德反駁說,在這些之中只能建立明智的准則,而不能建立道德的法則。……因此之故,康德把道德法則的起源稱之為意志的自主。」[1]康德絕不是單純的唯心論者,因為他並不拒斥經驗;康德亦不是單純的唯物論者,因為他也肯定人類意志的作用。於是這場道德領域的哥白尼式革命最終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條康德稱之為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定言命令:「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去行動。」[2](P421,38頁)這條定言命令於理論、於人的行為要能夠成為可能,康德首先要排除掉人類情感中感性的成分。
人類很有理由為自己的道德情感而感到驕傲,因為他們除了會為生理慾望得到滿足而高興、為體皮發膚之失而感到疼痛之外,還有悲憫、同情、義憤之情,這是動物不具有的。人類會傾向於贊嘆那道德的、善的事情,也會不齒於那些不道德的、惡的行為。我們常常會覺得正是這些情感制約著我們的行為,但由此所彰顯出來的是,我們為了得到他人的稱贊而行善,因為怕為人不恥而不行惡。但究竟是我們稱之為「善」、「惡」的東西決定了我們的情感,還是我們的情感之好惡決定了我們稱什麼樣的行為為善,其餘的為惡?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是否是勇敢、堅毅的品質就必然意味著善,撒謊、放棄就一定是惡?我們又怎樣去解釋殺人者的勇敢和善意的謊言?我們陷入了困頓,也可能為自己行為的搖擺不定找到了辯解的借口。善惡之界定在情感的羈絆下顯得如此模糊不清,它可能隨時隨地都會發生著變化,情感的制約力量便顯得脆弱而不堪一擊!善惡的飄忽不定表達著行為的無法確定,行為法則的不可能。因此如若我們還希望發現能夠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道德規律,就決計不能從人類普通的自然情感中去尋找。按照康德的說法,我們的情感是有區別的,一種是與欲求對象密不可分的,一種僅僅與觀念相關聯。前者是慾望、偏好的原因,由之而來的愉悅就僅是出於對偏好的關切,感性的東西會左右它;後者是出於理性的關切,它將與感性無關。[3](第320-324頁)我們的困頓就來源於感性的情感。道德感應該是理性對道德觀念的關切康德是這樣來定義 「道德感」的,「然而,他們對道德規律確實感到關切,我們把這種關切的內在基礎稱為道德感。」[2]( P460 ,85頁)道德感不同於由慾望對象或厭惡對象而來的自然的愉悅和不悅之情,它體現為一種關切,一種對道德律的關切,也就是服從道德法則的直覺。如果我們說人皆有道德感,在康德那裡就不單指的是羞恥善惡之心,還指的是服從道德律的傾向。因此純粹的道德感先天地決定於道德律,而不取決於主體的任何經驗狀態。同情、憤怒皆可能為偶然,而道德感只可能為必然,如若我們的道德律能夠成為普遍有效的。與此同時,道德律以命令的形式告訴我們什麼是應該追求的對象,什麼是應該憎惡的對象,道德感便是促使我們去追求、去憎惡的一種主體的內在感受,而那依據道德法則能夠成為必然追求的對象的,康德稱之為善,依據道德法則會成為必然憎惡對象的,康德稱之為惡。正如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所談到的,善惡概念不在道德律之前,而是由我們那能夠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的道德律決定我們的善惡概念,決定行為的善或惡的依據就是先天的道德法則。[4]〔P63,68頁〕善惡不僅與人的苦樂感受、與人的利益無關,也與外部事物、與人的意志無關。道德感亦與外部事物以及個體的利益傾向無關,與主體的經驗無關,它僅是道德律所激發的一種主體的內心感受。但道德感並不能夠因此就成為道德律的決定依據。「不能把這種道德感錯誤地當作道德判斷的標准,而必須把它看作是規律對意志產生的主觀效果,而只有理性才對它提供客觀根據。」[2](P460,85頁)
通過人類情感中感性成分的排除以及理性成分的介入,康德找到了可能具備普遍必然有效性的道德律與主體感受之間的橋梁,或者說是滿足了主體的情感需求。因此可以將道德感看作是道德律的結果,理性才是原因。「所以,對於我們人來說,作為規律的准則普遍性,我們為什麼對道德感到關切,這是完全不可解釋的。只有一點是肯定的:它之對我們有效,並不是因為我們對它感到關切,因為關切是他律的,是實踐理性對感覺,對一種基本情感的依賴。」 [2](P460,85頁)也就是說,退一步來看,即便道德感之體現出來的關切能夠作為意志的決定性因素,但關切本身已指明了主體情感的傾向,它同主體慾望及外部因素的決定一樣,只能夠成為他律而不能實現自律。在康德那裡,他律就意味著強迫以及該法則本身的不必然。康德其實提出了兩個問題,什麼能夠使得行動必然地具有道德性,顯然,由情感而來的關切是不能夠的;什麼能夠實現道德律的普遍必然有效性?這是理性的職責。道德感的提出,兼有溝聯這兩個問題的可能。自然情感不僅不能保證道德准則的普遍必然有效性,亦不能實現行為之必然道德;道德感不能夠決定道德律,但它體現了行為的必然道德。
18世紀的歐洲倫理學領域,盛行的是以洛克、休謨以及亞當·斯密為代表的道德情感論。事實上以道德情感為基礎的倫理學,其基本性質是享樂主義和功利主義,是以愉快和幸福為唯一目標的。康德從根本上否定了經驗主義倫理學的基礎。他在《關於美和崇高情感的觀察》中寫到,「情感絕非只有一種聲音。」[5](第226頁)既然情感本身都不能夠一致,它又如何能夠提供判別善惡的唯一標准呢?
因此,僅僅將道德感這一概念提供給我們是不夠的,關切不能夠使我們的意志成為善良意志。換而言之,關切並不能決定行為的道德價值。其實, 「關切」一詞我們仍然可以作三個層次來理解。首先,是對對象的關切,這就包括了經驗的對象、主體慾望,而對道德律的關切亦屬於其中,只是較特殊的一類,它更接近於讓行為體現出道德性,因此將它作為過渡性的第二層次亦未嘗不可;第三層次,雖然康德還是使用了「關切」一詞,但純粹唯理性具有,由准則的普遍有效性直接規定意志,卻已經脫離了感性層面上的「關切」的含義。我們毋寧可以使用另一個詞來代替——「尊重」。尊重一詞才真正不成為經驗意義上的情感,而由那所謂准則的普遍有效性直接規定意志,按照康德的說法,也就是對道德律的尊重。尊重道德規律的同時,也有著對人的尊重的要求。
http://www.biye65.com/fanwen/47/1522/2006/11/5213_2.html
❻ 康德哲學中知識與道德是什麼關系
康德認為自由是道德活動的先決條件;唯有自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覺地而不是被迫的行善,唯有自主自覺地行為才有道德價值;被迫做出的事既不是善也不是惡。康德關於自由的敘述是他對於道德標准問題的闡述的鋪墊。
❼ 康德哲學中,道德和自由是什麼關系啊 康德主張有限制的自由,但是為什麼他說自由是道德的基礎
1、第一問:道德和自由是什麼關系?在你的第二問中有答案:即自由是道德的基礎。
2、為什麼自由是道德的基礎?因為只有自由意志,才能成為道德責任的主體。舉例來說,如果主體沒有自由,就像在自然界中一樣,只能遵從自然律,比如餓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那麼此時,那個餓了、渴了的人搶了別人的食物和飲料,就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因為他沒有自由、沒有辦法,只能遵從自然律,像一架機器,他怎麼能為他的行為負責呢?
3、但是,人在實踐(康德哲學中說的實踐通常指道德行為,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謂的實踐不同)中,雖然有像第二條所說的那樣的人,但卻永遠也會有相反的例子,就是當他餓了、渴了時,不但不會搶別人的食物、飲料,相反,往往還能將食物和飲料讓給更需要的人。這個時候,這種人顯然不是遵從的自然律,而是遵從自由律,或者說道德律。一般來說,道德似乎有強制的意味,但康德認為這種道德律是自己選擇的、自己立法的,因而同時又是自由的。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他的行為才有道德意義。否則,即使他做了好事,但是如果一個人生來就註定只能做好事,那麼,他的所有善行又有什麼道德價值呢,只不過是只能如此、沒有辦法罷了,說不定他不想做好事,但無法反抗,僅此而已。正是因為如此,康德才說自由是道德的基礎。
4、其實,第2條和第3條中的人,都是生而自由的(這是當時啟蒙主義運動的共識)。也就是說,第2條和第3條中的人都既有行善的自由,又有作惡的自由。但前者最終服從的是自然律,沒有表現出真正的自由;而後者對於自然律卻並非被動地服從,因而才能將其擇善而行的自由實現出來。
5、因此,在康德看來,第2條所說的那種人,只知道服從自然律,是不自由的,其表現不足以配得上一個真正的理性存在物。只有像第3條那樣,才是自由的人,真正的理性的人。
❽ 評述康德道德哲學的主要內容
《康德的道德哲學》是以《道德的形上學之基本原則》與《實踐理性之批判》為其代表作回,此書乃牟先生選答譯英人阿保特之譯而譯成。牟先生認為康德書行世多年,但中文學界仍無一嚴整且較為可讀之譯本,是即宣告康德學始終尚未吸收到中國來
❾ 康德的理論哲學道德哲學適用於當下社會嗎和當下到的比較區別在哪裡謝謝
^三個問此答彼充數的,再加上我,四個,哈哈^_^。不過這問題還真難答好啊!我版到覺得籠統說確實有些適權用有些不適用。適用是因為康德哲學是整個西方哲學的轉折,沒有他,也就沒有我們現在的這個社會甚至方方面面,包括倫理的體系。當代思想界,他是當之無愧的鼻祖啊!說不適用,他的理論哲學本人還健在時候費希特就在批鬥了,他以後的哲學家基本沒一個滿意他的「」物自體「」的。對於渴求終極真理的哲學家,面對一套不圓滿的哲學體系,又怎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