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證據法學的概念

證據法學的概念

發布時間: 2023-04-12 15:16:42

⑴ 什麼是證據學、證據科學、證據法學定義和解釋

證據學是研究公安司法機關在訴訟活動中調查和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的方法,規律以及證據法律規范的學科,亦可稱為"證據法學".這也是狹義的證據學.

⑵ 刑訴法規定的證據的概念和種類是什麼

一、 刑訴法 規定的 證據 的概念和種類是什麼? 1、修改了證據的概念。舊法將證據定義為「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新法將證據概念修改為「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後者比前者少了「真實」二字,並將「事實」替換為「材料」。相比而言,舊概念較注重客觀真實,而新概念不僅注重客觀真實,更加註重法律真實。證據是證明信息與證明載體的有機統一,舊概念將證據也視為「事實」,容易與作為證明對象的「案件事實」相混淆,新概念用「材料」來定義證據,更准確也更客觀。也更能提示證據內容真實,來源及形式合法的要求。 2、調整了證據的種類。在舊 法規 定七種法定 證據種類 的基礎上,新法將舊法的「鑒定結論」修改為「鑒定意見」,增加了「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以及「電子數據」等法定證據種類。 (1)新刑訴法將舊法規定的「鑒定結論」,調整為「鑒定意見」,僅有兩字之差,但意義重大。這要求我們在辦案中要克服迷信心理、強化證據審查意識,對鑒定材料形式和內容的合法性一並進行審查。鑒定過程和鑒定意見既科學又合法的鑒定材料方可作為審查 逮捕 的依據。 (2)由於舊法未規定辨認筆錄屬於何種證據種類,在此前的審查逮捕工作中,我們把辨認筆錄作為書證予以審查。新刑訴法明確其獨立的法定證據種類的地位後,我們不僅要審查其內容是否合法,也要審查其製作途徑和製作形式是否合法,包括審查辨認筆錄上是否有兩肆指斗名辦案人及一名見 證人 簽字, 犯罪嫌疑人 本人是否簽字。作為審查辨認筆錄客觀性的依據,可以要求公安機關在帶領犯罪嫌疑人指認現場,指認同案犯時予以同步錄音錄像並隨卷一並提請 批准逮捕 。 (3)「電子數據」作為證據使用時,應當附有關於製作過程的文字說明及關於其來源的說明,並由製作人簽名或者蓋章。在審查此類證據時要注重審查其時間是否連續,內容有無刪節。對於時間連續,內容客觀完整,由偵查人員或者行政執法人員依法製作的電子材料方可作為定案根據。 二、新刑訴法確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一是實體性規則,主要是對非法證據特別是非法言詞證據的內涵和逗喊外延進行界定。 1. 突出非法言詞證據——非法證據,除了非法言詞證據,還有非法實物證據。現有司法解釋對非法言詞證據的排除有原則規定,非法實物證據情況復雜,難以作出一概禁止的一般性規定。《非法證據排除規定》主要是對非法言詞證據排除的操作規程作出了規范。 2.是突出以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言詞證據——非法言詞證據包括實體違法,如以刑訊逼供取得口供;程序違法,如偵查人員違反規定單人取證。對於程序違法取得的言詞證據,實踐中一般均應補正、完善。《非法證據排除規定》第1條、第2條明確規定,以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屬於非法言詞證據,應當依法予以排除。 二是程序性規則,主要是對排除非法證據問題規定了具體的操作規程。包括具體審查、排除非法證據的程序和對證據合法性的證明責任、證明標准及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問題。 1.程序啟動——在法庭調查過程中,被告人有權提出其審判前供述是非法取得的意見,並提供相關線索或者證據。 2.法庭初步審查——程序啟動後,法庭應當進行審查。合議庭對被告人審判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沒有疑問的,可以直接對起訴指控的犯罪事實進行調查;對供述取得的合法性有疑問的,則由 公訴人 對取證的合法性舉證。 3、控方證明——公訴人應當向法庭提供訊問筆錄、原始的訊問過程錄音錄像或者其他證據,提請法庭通知訊問時其他在場人員或者其他證人出庭作證,仍不能排除刑訊逼供嫌疑的,提請法庭通知訊問人員出庭作證,對該供述取得的合法性予以證明。 4、雙方質證——公訴人舉證後,控辯雙方可以就被告人審判前供述的取得是否合法的問題進行質證、辯論。 5、法庭處理——法庭對被告人審判前供述的合法性問題作出裁定:如公訴人的證明達到確實、充分的程度,能夠排除被告人審判前供述屬非法取得的,法庭確認該供述的合法性,准許當庭宣讀、質證;否則,法庭對該供述予以排除,不作為定案的根據。 三、確立刑事案件檢察裂磨機關的 舉證責任 從原刑訴法和規定(二)規定可以看出,刑事案件的證明責任分擔有三,一是人民檢察院負有證明嫌疑人、被告人有罪的責任,即檢察機關提起 公訴 的案件,必須達到犯罪事實已經查清,證據確實充分,依法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標准。二是 自訴案件 的自訴人應當對控訴承擔證明責任。自訴案件中,自訴人處於原告的地位,獨立地承擔控訴職責,對自己提出的控訴主張依法應當承擔證明責任。 三是例外情況下,嫌疑人、被告人承擔應當承擔的提出證據的責任。如巨額財產來源不明案,被告人對明顯超過合法收入的那部分財產的證明責任。兩高三部《關於辦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二))規定,被告人及其 辯護人 認為,被告人審判前供述的非法取得的證明責任,由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承擔。筆者認為例外的情況,實際上被告人對自己主張、辯解的證明,不能認為是刑事案件證明責任的承擔。 新刑訴法規定了公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人民檢察院承擔,自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自訴人承擔,舉證責任的確立,對於 刑事訴訟 的公正合法有著深遠的影響,有效地舉證是質證、認證最後進行判決的關鍵,對於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司法實踐中,應注重舉證的相應內容,為打擊違法犯罪做好保障。 四、尊重保障人權,不得強迫自證有罪 新刑訴法將「尊者和保障人權」寫入總則,證據制度中,也不例外地貫穿這一原則,明確規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這一修改符合刑訴法無罪推定的基本原則,充分貫穿尊重和保障人權,要求嚴格依法取證,賦予嫌疑人選擇權,不得強迫自證有罪。從制度上防止和遏制刑訊逼供及其他非法收集證據的行為,保護嫌疑人的合法權益與人格尊嚴,維護司法公正。 證據是一切案件審理的主要促進因素,公安機關在前期案情的審理之中,非常重視案件的線索證據搜集,對案件的審理具有十分有效物作用,即使在後期,檢察機關在對案件的合法性進行界定時,也需要對證據進行檢查和復核,以保證犯罪事實認定的准備,避免出現錯誤司法判決的情況。

⑶ 證據法學的介紹

《證據法學復》是法學中制的一門重要學科,尤其作為訴訟法專業當中的主幹學科來說,它更是每一個學習、從事該專業學生所必不可少的學習課程內容之一。 《證據法學》是研究司法、執法等活動中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或者其他相關事實的規律、方法以及證據法律規范的學科。從總體上來說,該學科包括兩大方面的內容:其一是理論方面內容,主要包括證據基本理論(如證據概念、類別等)以及證明的理論(如證明的概念、證明的標准、證明的責任等);其二是實踐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有關證據的收集、審查、認可等方面的法律規定和實際運用。

⑷ 證據學的概念

證據學,是研究在訴訟或非訴訟法律事務的處理過程中,運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和其他法律事實以及相關法律規范的學科。作為法學卜敬體系中的一個重要部門,證據學是一門既古老又現代的學科。 證據學型岩慎的核心問題是解決證據的客觀真實性、合法性和關聯性,及如何藉助司法機關司法人員的主觀認識如實的反映和再現案件棗消實施的發生過程。

⑸ 證據法學是什麼

證據法學是廣播電視大學法學專業成人本科的一門選修課。它是培養版適應社會主義權市場經濟需要的、應用型的大專層次的專業人才服務的。

《證據法學》早在十九世紀的英國,就形成法學體系中的一個部門法學,與其他部門法學相比,有其獨特的研究對象和范圍,它是專門研究如何運用訴訟證據和有關法律規范的學科。具體地講包括:①刑事、民事、行政等三大訴訟中運用證據的經驗;②各種證據制度和理論;③三大訴訟法中關於證據的規定;④研究上述三個方面的問題都要從國內和國外,歷史和現狀予以綜合研究,堅持「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聯系實際"的研究方法,以構築具有中國特色的證據法學體系。

⑹ 證據法學的學科特徵

高度專門性。專門性主要體現為訴訟證據和訴訟證明的法理、瞎掘制度和適用構成證據法學的研究對象。證據法學是研閉做究司法、執法轎神衡等活動中運用證據證明案件事實或者其他相關事實的規律、方法以及證據法律規范的學科。

⑺ 證據的概念及其基本屬性

一、
刑事證據
的概念

《刑事訴訟法》第50條規定,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都是證據。包括:(1)物證;(2)書證畢爛;(3)證人證言;(4)被害人陳述;(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6)鑒定意見;(7)勘驗、檢查、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8)視聽資料、電子數據。
由此可見,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證據,是指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情況的材料。
刑事證據的概念,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
第一,刑事證據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材料;
第二,刑事證據是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根據和認定案件事實的手段;
第三,刑事證據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八種表現形式。
二、刑事證據的基本屬性
刑事證據具有以下三個緊密聯系的基本屬性:
客觀性
。證據的客觀性,是指證據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以人的主觀培數仿意志為轉移,任何主觀想像、虛構、猜測、假設、臆斷、夢境以及來源不清的道聽途說等並非客觀存在的材料,都不能成為刑事訴訟中的證據
客觀性是刑事證據的首要屬性和最本質的特徵。證據的客觀性是由
刑事案件
本身的客觀性決定的,任何一種犯罪行為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發生的,只要有行為的發生,就必然留下各種痕跡和印象並形成證據,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雖然證據要經過公安司法人員、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收集,含有收集主體的主觀因素,如要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詢問證人並製作筆錄,實物證據要加以固定、保全,現場勘驗也要製作筆錄等,但公安司法人員、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主觀因素不能歪曲客觀,不能因此而改變證據客觀性的本質屬性。犯罪嫌疑人供述與辯解、被害人陳述和證人證言等言詞證據雖然含有人的主觀因素,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但不能因此改變證據客觀性的本質屬性。
證據的客觀性,要求公安司法人員在證據調查中必須避免任何主觀想像和猜測,認真收集和把握能夠如實反映案件情況的證據,善於鑒別和把握能夠如實反映案件情況的證據,善於鑒別和排除虛假的材料。
關聯性
。關聯性也稱為相關性,是指證據必須與案件事實有客觀聯系,對證明刑事案件事實具有某種實際意義;反之,與本案無關的事實或材料,都不能成為刑事證據。對證據的關聯性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關聯性是證據的一種客觀屬性,不是
辦案人員
的主觀想像或者強加的聯系,而是根源於證據事實同案件事實之間的客觀聯系。
(2)證據與案件事實相關聯的形式是多種多樣、十分復雜的。其中最常見的是因果聯系,即證據事實是犯罪的原因或結果的事實;或者是與犯罪相關的空間、時間、條件、方法、手段的事實。它們或者反映犯罪的動機,或者反映犯罪的手段,或者反映犯配纖罪過程和實施犯罪的環境、條件,或者反映犯罪後果,還有反映犯罪事實不存在或犯罪並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為等。
(3)證據的關聯性是證據證明力的原因。所謂證明力,是指證據所具有的對案件事實的證明作用,也就是證據對證明案件事實的價值。證據對案件事實有無證明力以及證明力的大小,取決於證據本身與案件事實有無聯系以及聯系的緊密、強弱程度。一般來說,如果證據與案件事實之間的聯系緊密,則該證據的證明力較強,在訴訟中所起的作用也較大。
證據的關聯性,要求公安司法人員在證據收集、運用和認定上,注意以下問題,即該證據能夠證明什麼事實,這個事實對解決案件中的爭議問題有沒有實質性意義,法律對這種關聯性有沒有具體的要求,尤其是
實體法
上的要求等。
合法性
。合法性是指對證據必須依法加以收集和運用。證據的合法性是證據客觀性和相關性的重要保證,也是證據具有法律效力的重要條件。證據的合法性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收集、運用證據的
主體要合法
,只有法律規定的有權主體收集、運用的證據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2)證據的提供、收集和審查,必須
符合法定的程序
要求。無論是公安司法人員收集證據,還是當事人或其他訴訟參與人提供證據,都應當合法。
(3)證據的
形式應當合法
,即作為證明案件事實的證據材料形式上必須符合法律要求,即前述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八種證據種類。同時,證據提出的形式也應當符合法律的要求,如物證、書證必須附卷隨案移送,不能附卷的要通過照相、錄像、製作模型等方式附卷;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應當以書面形式加以固定,並經核對無誤後,由證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簽名蓋章;鑒定意見必須採用書面形式,由鑒定人簽名蓋章;勘驗、檢查筆錄、現場筆錄,根據需要分別採用書面筆錄、繪圖、照相、錄像等形式,書面筆錄要由勘驗人員、現場見證人簽名蓋章,等等。
(4)證據必須
經法定程序出示和查證
,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按照普通程度審理的案件,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詢問、質證;物證必須當庭出示,讓當事人辨認;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鑒定意見、勘驗、檢查等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應當當庭宣讀,聽取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未經法庭查證屬實的材料,均不得作為定案的根據。
為了保障證據的合法性,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2條明確規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
綜上所述,刑事證據具有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三個基本屬性,三者是互相聯系、缺一不可的。客觀性和關聯性涉及的是刑事證據的內容,合法性涉及的是刑事證據的形式。刑事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需要通過
訴訟
程序來審查和檢驗,而刑事證據的合法性是刑事證據客觀性和關聯性的法律保證。客觀性、關聯性和合法性表明了刑事證據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三、刑事證據的意義
刑事證據在刑事訴訟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證據是進行刑事訴訟活動的依據;(2)證據是司法公正的基礎;(3)證據是證明犯罪事實的唯一手段;(4)證據是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認罪伏法和接受改造的有力武器;(5)證據是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保障;(6)證據是進行社會主義法制教育的工具。
四、刑事證據制度的基本原則
通常認為,刑事證據制度的基本原則包括證據裁判原則、自由心證原則與直接言詞原則。
(一)
證據裁判原則
證據裁判原則, 又稱證據裁判主義、證據為本原則,是指對於案件事實的認定,必須有相應的證據予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充分,不能認定案件事實。在訴訟發展史的早期,案件的裁判者普遍採用神示裁判、決斗裁判、宣誓裁判等證明方式。這種對案件事實的證明方式是一種
非理性
的司法證明方式,主要是受當時的人類認識能力以及經濟基礎的限制。隨著人類經驗知識的積累和認識能力的提高,一種理性的司法證明方式出現並取代了非理性的司法證明方式,這就是證據裁判方式。這一方式要求法官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依據經過法定正式調查程序的證據。證據以其特有的理性證明功能占據了裁判的主導地位,證據裁判原則成為現代證據制度的奠基原則。
一般而言,證據裁判原則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1)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依靠證據,沒有證據就不能認定案件事實。
(2)用於認定案件事實的證據必須具有證據能力,即具有證據資格。
(3)用於定案的證據必須是在法庭上查證屬實的證據,除非法律另有規定。
(4)綜合全案證據必須達到法定的證明標准才能認定案件事實。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5條規定,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重調查研究,不輕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沒有其他證據的,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沒有被告人供述,證據確實、充分的,可以認定被告人有罪和處以刑罰。證據確實、充分,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定罪量刑的事實都有證據證明;據以定案的證據均經法定程序查證屬實;綜合全案證據,對所認定的事實已排除合理懷疑。第200條規定合議庭進行評議,根據已經查明的事實、證據和有關的法律規定,作出判決。其中,該條第3項規定,證據不足,不能認定被告人有罪的,應當作出證據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無罪判決。
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證據裁判原則,但對證據在認定事實中的決定性作用給予了極大的肯定,這與證據裁判原則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相關司法解釋則對證據裁判原則作出了較為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解釋》第61條和《死刑案件證據規定》第2條均明確規定:「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以證據為根據。」近年來的中央文件和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使用了「證據裁判」這一法律術語。《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全面貫徹證據裁判規則」。中央政法委2013年發布的《關於切實防止冤假錯案的規定》中,也明確提出要堅持證據裁判原則。
最高人民法院2013年發布的《關於建立健全防範刑事冤假錯案工作機制的意見》第5條規定:「堅持證據裁判原則。認定案件事實,必須以證據為根據。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審查、認定證據。認定被告人有罪,應當適用證據確實、充分的證明標准。」
上述法律、司法解釋及相關文件表明,證據裁判原則在我國已經得到確立,該原則的主要內容已經被我國法律和司法解釋所吸收。
(二)
自由心證原則
自由心證原則是指對證據的取捨、證據的證明力大小以及案件事實的認知程度等,法律不預先加以明確規定,而由裁判主體按照自己的良心、理性形成內心確信,以此作為對案件事實認定的一項證據原則。在刑事訴訟中,作為最終定案根據的證據一般要經歷證據的發現、收集以及對證據的質證、認證等過程,自由心證原則並非適用於所有這些和證據有關的過程,它是只適用於所有這些和證據有關的過程,它是只適用於最終裁判階段的原則。自由心證原則產生於18世紀末,是在克服
法定證據制度
武斷、僵化等弊端的基礎上產生的,為西方國家尤其是大陸法系國家普遍採用。
通常認為,自由心證原則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自由判斷,二是內心確信。所謂「自由判斷」,是指除法律另有規定的以外,證據及其證明力由法官自由判斷,法律不做預先規定。法官判斷證明力時,不受外部的任何影響或法律上關於證據證明力的約束。需要注意的是,「
自由
」並不是任意、不受限制,
自由心證
不是讓法官依照個人情感及認識去自由擅斷。自由心證中的「自由」是相對的自由,它要受到整個法律體系中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和規定的制約,法官應當在適用各種證據規則並慎重考慮庭審證據調查與辯論的全部過程的基礎上,基於證據裁判並依據自由心證對案件事實做出判斷。所謂「內心確信」,是指法官通過對證據的判斷所形成的內心信念,並且應達到深信不疑的程度,由此判定事實。「內心確信」禁止法官根據似是而非、尚有疑慮的主觀感受判定事實。
我國對自由心證原則一直存有較大爭議。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承認自由心證,認為自由心證以唯心主義為思想基礎,與我國判斷證據的指導思想和原則相違背。近年來,國內逐步認識到自由心證原則有其合理之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64條規定,審判人員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觀地審核證據,依據法律的規定,遵循法官職業道德,運用邏輯推理和日常生活經驗,對證據有無證明力和證明力大小獨立進行判斷,並公開判斷的理由和結果。這條規定吸納了自由心證原則的精神,表明自由心證原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我國的認可。
(三)
直接言詞原則
A.概念
直接言詞原則,是指法官必須在法庭上親自聽取當事人、證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口頭陳述,案件事實和證據必須由控辯雙方當庭口頭提出並以口頭辯論和質證的方式進行調查。直接言詞原則包括直接原則和言詞原則,因二者均以有關訴訟主體出席法庭為先決條件,緊密聯系,理論上合稱為直接言詞原則。
所謂直接原則,是指法官必須與訴訟當事人和訴訟參與人直接接觸,直接審理案件事實材料和證據。
直接
原則又可分為直接審理原則和直接采證原則。前者的含義是,法官審理案件時,公訴人、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應當在場,除法律另有特別規定外,如果上述人員不在場,不得進行法庭審理,否則,審判活動無效。在這一意義上,直接審理原則也稱為在場原則。直接采證原則是指,法官對證據的調查必須親自進行,不能由他人代為實施,而且必須當庭直接聽證和直接查證,不得以書面審查方式採信證據。
所謂言詞原則,是指法庭審理須以口頭陳述的方式進行。包括控辯雙方要以口頭進行陳述、舉證和辯論,證人、鑒定人要口頭作證或陳述,法官要以口頭的形式進行詢問調查。除非法律有特別規定,凡是未經口頭調查之證據,不得作為定案的依據採納。
B.意義
直接言詞原則對於實現公正審判有著重要的意義。
1、有利於實現程序公正。當事人尤其是被告人直接參與法庭審理,其他訴訟參與人親自到庭,使控辯雙方能夠平等地行使舉證、質證和辯論的權利,保障當事人的審判參與權,並使法律規定的各項審判制度、原則和程序得到貫徹,有利於實現程序公正。
2、有利於查明案件事實真相。法官參加證據調查,直接聽取控辯雙方的陳述和辯論,有利於審查判斷證據的真實性,對案件事實作出准確的判斷,形成可靠的心證,作出公正的裁判。
C.適用
我國刑事訴訟法雖然沒有明確規定直接言詞原則,但在第一審程序和第二審程序中關於通知證人、鑒定人出庭的規定,關於控辯雙方和被害人當庭質證的規定,關於公訴人、被害人、被告人、辯護人經審判長許可可以直接向證人、鑒定人發問的規定等,都體現了審理的直接性和言詞性原則。依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貫徹直接言詞原則,人民法院應做到以下幾點:
1、及時通知並保證有關人員出庭。證人出庭作證應作為一般原則,不出庭只能是例外。
2、開庭審理過程中,合議庭的審判人員必須始終在庭,參與庭審的全過程。
3、所有證據包括法庭依當事人申請或依職權收集的證據,都必須當庭出示,當庭質證。
4、保證控辯雙方有充分的陳述和辯論的機會和時間。
直接言詞原則在按普通程序審理的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而按簡易程序審理時可有例外。

⑻ 名詞解釋:證據

證據 【概念】
證據:是證明(案件)事實的依據,證據問題是
訴訟的核心問題,全部訴訟活動實際上都是圍繞
證據的搜集和運用進行.
什麼是證據? 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證據必須經過查證屬實凳雹悄,才能作為判案的根據。證據有七種:(一)物證、書證;(二)證人證言;(三)被害人陳述;(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五)鑒定結論;(六)勘驗、檢查筆錄;(七)視聽資料。 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應當如何取得證據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有權向有關單位和個人收集、調取證據。
在司法審判中,據以認定案件情況的事實。又稱證據事實。證據肆雀事實的表現形式,如證人證言、物證等,也稱證據,又稱證據來源、證明手段。訴訟證據與科學研究或日常生活中的證據不同之處在於棗渣,前者是納入國家訴訟活動的范圍,並受國家的訴訟法規范所調整和制約。
在訴訟中,證據是認定案情的根據。只有正確認定案情,才能正確適用法律,從而正確處理案件。因此,證據問題歷來是訴訟中的關鍵問題。對證據制度的研究已經形成一門學科,稱為證據學或證據法學。

⑼ 證據法的基本范疇

證據法的基本范疇

一、事實

      哲學事實、法律事實、證據法事實

二、真實

      哲學意義上的真實、證據法意義上的真實

三、證據

      實物證據、言詞敏談證敗尺據、筆錄證據、電子證據

四、證明

      證明對象、查明責任、舉證責任、證明標准、證明方法

五、證據法

      基察拿高本原則、調整范圍、體系結構、法典化

⑽ 證據法學的洪浩版 證據法學

作者: 洪浩 主編
出 版 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5-2-1 字數: 370000 版次: 1 頁數: 300 印刷時間: 2005-2-1 開本: 定價:¥25.00 紙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301086773 洪浩,男,湖北省黃梅人,1967年6月出生,1987年畢業於湖北財經學院法律系,獲法學學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至今,其間先後於1992年、2000年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研究生部,獲法學碩士學位、法學博士學位。2001年10月晉升副教授。
重要研究成果:《檢察權論》(著作)、《政治程序法律分析――當代美國民事訴訟制度研究》(著作)、《刑事訴訟法學》(副主編)。曾在《現代法學》、《江漢論壇》、《商事審判》上公開發表論文三十餘篇。第一次公開系統地論述了檢察權的性質、制度,認為檢察權的本質是行政權,具有司法權的特徵,是准司法權。
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證據法學、檢察制度、中外仲裁製度。 第一章證據法學概述
第一節證據法的概念、功能和性質
第二節證據法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證據法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證據制度的歷史沿革
第一節神明裁判
第二節法定證據制度
第三節自由心證證據制度
第四節中國證據制度的發展演變
第三章證據概述
第一節證據的概念和功能
第二節證據的屬性
第四章證據的種類
第一節物證
第二節書證
第三節證人證言
第四節當事人陳述
第五節刑事被害人陳述
第六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與辯解
第七節鑒定結論
第八節勘驗、檢查筆錄和現場筆錄
第九節視聽資料
第五章證據的分類
第一節證據分類的概述
第二節國外的證據分類
第三節言詞證據和實物證據
第四節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
第五節有罪證據和無罪證據
第六節本證與反證
第七節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
第六章證明對抉
第一節證明概述
第二節證明對象的概念和特徵
第三節程序法事實、證據事實與證明對象
第四節刑事、民事和行政訴訟中的證明對象
第七章證明標准
第一節證明標準的概念與內容
第二節自由心證的證明標准
第三節排除合理存疑的證明標准
第四節優勢證據的證明標准
第五節客觀真實的證明標准
第八章證明責任
第一節證明責任的概念
第二節證明責任的內容
第三節司法(行政執法)機關證明責任的分擔
第四節當事人證明責任的分擔
第五節推定
第九章證據的收貨與保全
第一節證據的收集和保全概述
第二節證據收集和保全的具體內容和方法
第十章證據的審查判斷
第一節證據的審查判斷概述
第二節審查判斷證據的內容與步驟
第三節對各種證據的審查判斷
第十一章認證
第一節認證概述
第二節認證的對象與客體
第三節認證的分類與方式
第四節認證的一般內容
第十二章證據規則
第一節證據規則概述
第二節違法證據排除規則
第三節傳聞證據排除規則
第四節自白排除規則
第五節特權規則
第十三章比較證據制度
第一節訴訟模式與證據制度
第二節比較證據制度中的舉證責任理論
參考書目

熱點內容
簽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怎麼寫 發布:2025-01-12 21:56:01 瀏覽:818
按合同法的規定合同生效後 發布:2025-01-12 21:26:15 瀏覽:941
人類道德的最初表現形式 發布:2025-01-12 21:02:00 瀏覽:377
財政撥款屬於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不征稅收入 發布:2025-01-12 20:29:09 瀏覽:577
什麼叫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 發布:2025-01-12 20:26:00 瀏覽:336
招商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20:12:39 瀏覽:931
王哲律師 發布:2025-01-12 20:09:00 瀏覽:161
一村一法律顧問責任 發布:2025-01-12 19:59:30 瀏覽:964
中國電影關於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9:18:02 瀏覽:681
屬於商法的是什麼法 發布:2025-01-12 19:00:48 瀏覽: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