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思考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思考

發布時間: 2023-04-12 22:14:58

①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

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

在“十三五”規劃建議當中,關於法治建設的內容雖然不多,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卻是重中之重,深刻勾勒出“十三五”期間法治建設的核心要求。規劃建議在強調提高領導幹部法治觀念的同時,號召全黨和全體人民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抓住了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的主要矛盾,確立了推動發展的關鍵理念。

法治思維就是以法治的理念和法律的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觀念和意識。法治方式則是運用法治思維從事法律活動及其他社會活動的途徑和方法。

歷史發展到今天,相較於道德、宗教和其他社會規范,法律調整具有一般性、邏輯性、穩定性、程序性、可預期性和權力保障性等優點,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將法律作為社會資源配置的中心環節和主要調整手段。由此,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要求和主導方式。

分析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核心內涵,包含以下幾個基本要求:

第一,堅持人民主權,處理好民主與法治的辯證關系。民主是法治的基礎,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樹立法治思維,首先要求樹立民主思維,確保人民當家作主;其次要發揚人民民主,科學民主決策;再次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自主權。

第二,尊重和保障人權、完善公民權利體系並監督其實現。尊重和保障人權和公民權利是法治國家和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建設法治中國的強大動力。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憲法,為全面推進人權和公民權利保障提供了雄厚的制度依據。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必須以法律權利體系的完備為基礎,以健全和落實憲法監督制度和憲法解釋程序機制為抓手。

第三,促進和保障社會公平正義。要依法實現權利的平等、機會的平等、規則的平等,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要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能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要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第四,弘揚理性精神,堅持嚴格規範文明執法。值此改革的關鍵階段和矛盾高發期,地方政府的相關部門,如城管、警察、工商稅務等經常面對各種沖突和問題,對此要創新執法體制,完善執法程序,推進綜合執法,嚴格執法責任。

第五,夯實程序觀念和法治精神,遵循正當程序。在現代社會,程序法(立法程序、行政程序、司法程序、選舉程序等)是否完備並得到嚴格的遵守執行,是衡量國家法治文明、司法公正、訴訟民主、人權保障程度的重要標志。法治實踐中,一切事情都按程序辦、按規則辦,必然會大大降低出現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的可能性。

當前法治實踐中,要強調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一、深化改革中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改革是“變”,法治是“定”,一動一靜,二者天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必須妥善、辯證地處理好改革和法治的關系。一方面,必須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以法治引導改革方向,以法治規范改革程序,以法治確定改革方式,以法治保障改革成果,唯如此才能理順二者關系。另一方面,要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通過立改廢釋等多種途徑,讓改革與法治良性互動。

二、推動發展中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以人為本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科學發展的邏輯起點。依法促進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內與國際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內在要義;處理好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的關系,是制度目標;善於運用法治方式解決房屋拆遷、土地徵用、土地承包轉讓、林權改革、環境保護、資源開發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優化發展的法治環境,是當務之急。

三、化解矛盾中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法治是最大的社會公約數。在法律框架內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懲治各類犯罪、維護政治安全,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預期、贏得人民群眾擁護和社會支持,使法治成為社會安定有序的壓艙石。要處理好法理情的關系,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要重視和善用司法作為矛盾終結機制的制度與方法,維護司法尊嚴、權威和公正。

四、維護穩定中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要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實現維權與維穩的統一。要把執法司法權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關鍵是明確執法司法權都由法律授予;沒有法律授權,不得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實施執法司法行為。要把嚴格公正執法司法與理性文明執法司法結合起來。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必須以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刻認識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推動法治建設工作在創新中發展,不斷邁向新的水平。

踐行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法治重在治權、重在治官。人民政府應該是“對法律的敬畏、對人民的敬重”的政府;政府官員應該是“忠誠於憲法,忠實於人民”的公僕。這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政府的本質所在。

2013年3月17日,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後,新任國務院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與中外記者見面的開場白中說:“我們衷心感謝人民代表的信任,從擔任新職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感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託,是重大責任。我們將忠誠於憲法,忠實於人民,以民之所望為施政所向。把努力實現人民對未來生活的期盼作為神聖使命,以對法律的敬畏、對人民的敬重、敢於擔當、勇於作為的政府,去造福全體人民,建設強盛國家。”不愧為我國著名學府北京大學法律系恢復高考制度後的首屆畢業生,簡短的幾句開場白,他就將法治政府的實質講得清清楚楚,將領導幹部法治思維的根本講得明明白白。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開。法治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權力與權利的沖突。這里的權力指的是公權,權利指的是私權。法治的精髓就在於限制權力、保護權利。對於權力而言,法無授權即禁止;對於權利而言,法無禁止即自由。由此可見,法治重在治權、重在治官。人民政府應該是“對法律的敬畏、對人民的敬重”的政府;政府官員應該是“忠誠於憲法,忠實於人民”的公僕。這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政府的本質所在。

法治思維,是相對於人治思維和權力思維來講的,主要是指各級領導幹部在想問題、做決策、辦事情時,必須時刻牢記人民授權和職權法定的原則,必須嚴格遵循法律規則和法定程序,必須切實保護人民權利和尊重保障人權,必須始終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須自覺接受監督和承擔法律責任。限制權力,保障權利,既是法治的精髓,也是法治思維的核心。

黨的報告做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明確指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黨的報告還提出要切實提高各級領導幹部推進依法治國的意識和能力,指出要“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首次被寫入黨代會的報告,引發了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廣泛討論,這一提法從價值觀和方法論上,對新時期各級領導幹部如何治國理政提出了新標准、新要求,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當前,我國仍處於從人治向法治的轉型期之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仍然較為常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尚未完全樹立,一些領導幹部只敬畏上司,不敬畏法律,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現象不在少數。在此背景下,強調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國理政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強調法治思維,就是要改變一些領導幹部頭腦中長期存在的重權力輕權利、重治民輕治官、重管理輕服務等傳統思維誤區;就是要改變一些領導幹部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思想;就是要鏟除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等悖離法治精神等現象滋生的土壤;就是要使每一個領導幹部都成為“敬畏法律,敬重人民”的好乾部。

敬畏法律,首先要懂得法律。普法的重中之重是領導幹部。領導幹部應該從切實帶頭學法、尊法、守法、用法開始,認真學習憲法和法律,真正尊崇憲法和法律,帶頭遵守憲法和法律,自覺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切實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切實保障人民享有更廣泛的權利和自由。領導幹部學法應該增強自覺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克服甘當法盲、滿足於一知半解、不懂裝懂等毛病,自覺學習法律知識,力爭通過自身的努力,全面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重點學懂弄通、熟練掌握與自身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不是法律專業畢業的領導幹部可以通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法律本科課程的學習和不作弊的考試,切實了解法律基本知識。法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律在於應用,法律知識學得再好,如果不用或者不會用那也是沒有意義的。法律知識應用得好,往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 什麼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1、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於認識、分析、處理問題回的思維方式,是一種以答法律規范為基準的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
2、法治方式與法治思維是內在和外在的關系,法治方式就是法治思維實際作用於人的行為的外在表現。
3、法治思維影響和決定著法治方式。法治思維是建立在法治理念的基礎上的,要求領導幹部或者是公務人員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法律規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
「法治思維」還表現為一種行為選擇,面臨多種問題的解決方式、手段時,領導幹部能夠首先研判處理方式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法治精神等。

③ 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

一要理解法治思維的概念。法治思維的形成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六大,將「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十八大報告更進一步,不僅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還強調「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筆者理解,法治思維是執法人員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以法為據、以法為繩,去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它是對法制思維的拓展與延伸,包含了民主、公平正義、權利保護等更加豐富的內容。
二要努力克服人治思維。與法治思維相對應的是人治思維,人治是以道德制度去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從而產生社會秩序,具有強烈的主觀隨意性;而法治則具有客觀上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反對人治思維,就是要反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事實也一再證明,維護公民合法權益、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穩定的根本,偏離法治軌道的維穩,只能越維越不穩,法治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
三要養成合理的法治思維。首先要從思想上認識到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對於中國的重要性。要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一種法律規則的意識,堅持法律至上,堅持法律規則的運用,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等法治精神和原則。其次在日常行動中遵法守紀,轉變「官本位」思想,杜絕「特權」思想,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識,才能養成法治思維,做到用「法治方式」來治國理政。法治思維是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推動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有效化解各種矛盾的最佳路徑。

④ 如何正確理解法制思維

法治思維是基於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對法治的信念來認識事物、判斷是非、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而法治方式是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化解矛盾,可以較少留有後遺症。面對矛盾,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要善於用法律上的事實分清是非,用權利義務思維分清對錯,在法律框架內明確權利、界定義務。

對進入法定渠道的矛盾問題,要嚴格依據事實、法律,公開公正處理,以依法解決矛盾問題的實際成效,讓群眾體會公平正義、信服法律權威,從而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環境。

其次,要善於與人民群眾理性對話,善於與不同意見的當事者協商,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合理,只要政府理性平和、真誠對話、協商執法,人民群眾也會理性、合法地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至於採取極端的行為,很多矛盾就不會升級、不會激化,更不會爆發成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另外,法治的權威性,需要所有人員敬畏和尊崇,對矛盾糾紛,依法達成的協議、依法作出的處理結論,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和普通百姓都要一起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執行或執行不到位的,應嚴肅追究責任。

同樣,如果有人在合法合理訴求解決以後無理取鬧甚至聚眾滋事、擾亂公共秩序,也要依法嚴肅處理。只有建立依法辦事、依法維權、違法必究的規則和機制,才能樹立法治權威,維護正常社會秩序。

(4)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思考擴展閱讀

法治文化的精神方面大概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

一是法治意識和觀念的層面,這是最低最基本的層面。全社會成員都應當具備相應的法治意識、觀念,才能夠形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觀念基礎。

對於普通公民而言,既要有權利意識,又要有自覺遵守法律的義務觀念;對於領導幹部而言,除了相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則要有法治的權力觀,以及帶頭守法、維護憲法與法律的權威的職責意識。

二是法治思維和理念的層面,表現在法治意識和觀念上升到思維、理念的層面,對制度建構和具體實踐起到更加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是法治的價值與態度層面,表現在人們的內心價值觀和態度上對於法治的內在認同和尊崇,直至法治內化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這是法治文化的最高層面。由此可見,法治思維是在法治意識、法治觀念基礎上的進一步升華,運用法治思維則是對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提出的更高層面的要求。

⑤ 如何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一)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治理念,形成法治思維定勢。
1、領導幹部充分認識加強法治建設對於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大意義,全面理解法治建設與經濟建設、法治思維與權力行使、依法行政與依法治權的關系,不斷增強法治建設的使命感、緊迫感和責任感。
2、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法治理念。牢固樹立依法治國、公平正義,以人為本、以法為尊、保護人權、依法治權等法治理念,不斷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公開的法治價值,使領導幹部能自覺用法治理念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用法治思維解決問題,推動工作,自覺而堅定地維護社會主義法治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3、領導幹部要形成運用法治的思維定勢。法治思維定勢,就是思維主體在運用法治思維時的一種心理定勢和法律價值趨向。領導幹部遇到問題和矛盾時,選擇運用法治思維,還是行政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解決問題,就是一個思維定勢的問題。領導幹部形成運用法治思維的定勢,就是讓選擇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幹部自發的一種心理需求和思維選擇,養成依法履職、依規辦事的良好習慣。
(二)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的法律教育,充實幹部隊伍法治思維知識儲備。
1、在領導幹部法律學習內容上,要注重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能力的提升,關鍵在於法律素養的提高和法律知識的儲備。從現實情況看,苛求領導幹部像法律工作者一樣,系統掌握法律體系,熟練使用法律條款,准確把握法律關系,是難以實現的。首先要認真學習憲法和憲法性法律,理解國家制度的基本內容、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和國家權力運行的規則,特別要重視對法律基本原則的學習。其次要熟練掌握業務工作中涉及的基本法律法規、各種法律關系及法律程序,成為熟悉業務工作的行家裡手,再次要加強法律基礎理論、法律邏輯、反腐倡廉、平安中國、綜治維穩等社會法治知識的學習和更新。
2、在在領導幹部法律學習方式上,要注重加強多元化和有效性。不斷創新法治教育培訓方法,完善領導幹部學法用法制度,建立健全學法用法長效機制。要通過初任培訓、中心組學習、法治講座、專題交流、學習考試等多種形式,使法律知識、法治意識、法治精神融入身心,內化為領導幹部的自覺意識和精神修養,外化為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領導幹部要不斷提升法律思維運用能力,豐富法治思維實踐途徑。
養成法治思維不是簡單的學習法律知識,而是要注重優化領導幹部知識結構的同時,提高其依法思考、依法決策、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一是領導幹部在法治實踐中,要善於發揮法治的引導、規范、保障、懲戒作用,切實做到依法化解社會矛盾、依法預防打擊犯罪、依法規范社會秩序、依法維護社會穩定、依法發展市場經濟。二是要運用法治思維引導人民群眾依法表達訴求,鼓勵人民群眾通過調解、仲裁、訴訟等法治方式解決矛盾糾紛,實現定分止爭,維護法治機制、法治權威,努力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圍。三是要把握多種法治思維方式的綜合運用和價值判斷,依法決策正確處理好政治思維、經濟思維、道德思維與法治思維的相互關系,使問題得到合情合理、合法合規的解決,實現決策科學化。

⑥ 作為大學生應該如何在學習和生活中逐漸提高法治思維能力,養成科學的法制思維方式

法治中國的建設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具有重大意義。大學生要學習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樹立法治觀念,培養法治思維,維護法律權威,養成心中有法、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訣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習慣,成為具有較高法律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

大學生要准確把握法治思維的基本含義和特徵,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本關系,逐步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培養運用社會主義法治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法治思維的途徑很多,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機會和途徑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

參與法律實踐、養成依法辦事習慣等,在學習和生活中逐步提高法治思維能力,養成科學的法治思維方式。學習法律知識。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是培養法治思維的前提。一個對法律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治思維。

法律知識通常包括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識,這兩部分法律知識對於培養法治思維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規在某個問題上的具體規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則,才能更好地領會法律精神,養成法治思維。

除了從書本上獲取法律知識外,還可以通過收聽收看法制廣播電視節目、閱讀法律類報紙雜志,尤其是運用新媒體等途徑學習法律知識。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維的基本要素,法治思維的過程就是運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訣法律問題的過程。法律方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正確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條文的含義、內容和精神等。

二是正確運用法律的方法。法律是調整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規范,涉及的專門領域和專業問題較多,法律本身也是一個 門]專業學科,因此,了解並掌握理解和運用法律的基本方法,有助於培養法治思維。參與法律實踐。

法治思維是在豐富的法治實踐中訓練、培養和應用的思維方式。脫離法治建設的生動實踐,難以養成法治思維方式。只有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訣法律問題,才能養成自覺的法治思維習慣。大學生參與法律實踐的方法和途徑越來越多。

一是參與 立法討論。我國國家或地方的很多立法都要廣泛徵求意見或者進行聽證,大學生可以參與這些立法的討論,發表自己的有關意見。



二是依法行使監督權。憲法和法律賦子公民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是否合法進行監督的權利,包括提出批評、建議和申訴、控告、檢舉。大學生可以通過行使這些權利,進行法律監督。三是旁聽司法審判。

凡是人民法院公開審判的案件都允許公民旁聽,大學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旁聽法院庭審,了解案件的審判過程。四是參與模擬法庭、法律診所、法律辯論等活動,增長法律知識鍛煉法治思維。養成守法習慣。法治思維是一種習慣性思維,與長期自覺養成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系。

大學生在生產生活中養成遇到沖突不使用武力、遇到糾紛就去查找法律的習慣,同樣是法治思維的一種具體表現。因此,大學生只有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堅持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具體問題做起,才能養成守法的習慣和法治思維。

二、尊重社繪主義法律權威

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每個公民都要深刻認識尊重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的重要意義,都有義務和責任維護社會主義法律權威。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翁,是法治國家的建設者和捍衛者,尊重法律權威是其法定義務和必背素質。就大學生而言,作為一個公民,要在尊重法律權威方面加強砥礪。

在學習和生活積極作為,養成敬畏法律的良好品質,努力成為尊重法律權威、信仰憲法法律的先鋒。信仰法律。應當相信法律、信奉法律,樹立崇尚法律、信仰法律的牢固觀念,增強對法律的信任感、認同感。對法律常懷敬畏之心,常思敬重之情。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

遵守法律。大學生要用實際行動捍衛法律尊嚴,保障法律實施。參與社會活動,實施個人行為,都要以法律為依據,不得違反法律規范。處理問題、作出決定是,要先問問在法律上「是什麼」和「為什麼」是否合法可行。在處理守法和違法的關系是,要防微杜漸,防止因小失大。

在面臨選擇的重大關頭,要依法冷靜權衡,防止頭腦發熱或心存僥幸而鑄成大錯。服從法律。應當擁護法律的規定,接受法律的約束,履行法定的義務,服從依法進行的管理,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對一切依據法律和事實作出的決定,真心接受與認可,自覺予以執行。

如,對學校依據法律和校紀校規作出的各種獎懲訣定,要嚴格執行,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養尊重法律權威的習慣。維護法律。大學生應爭當法律權威的守望者、公平正義的守護者、具有良知的護法者。對違法犯罪行為,要敢於揭露、敢於抵制;堅訣克服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消極心態,

消除袖手旁觀、畏懼不前的恐懼心理,抵制遇事迴避、私下了之的懼法現象。對於大學生及社會其他公民來說,幫扶弱智、見義勇為,不僅是一-種道德訴求,也為我國法律所規定和保護,已經成為具有法律性質的社會行為。所以,大學生要遵法守規、抑惡揚善,做新時代的護法使者。

熱點內容
彬縣司法局 發布:2024-11-18 17:52:58 瀏覽:432
法院與原告 發布:2024-11-18 16:56:13 瀏覽:43
導游9道德 發布:2024-11-18 16:33:36 瀏覽:173
律師專業前沿 發布:2024-11-18 16:23:36 瀏覽:78
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實現依法治國 發布:2024-11-18 16:22:58 瀏覽:394
網路小說相關法律知識 發布:2024-11-18 16:16:35 瀏覽:455
買黑車付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4-11-18 16:15:53 瀏覽:912
對刑事訴訟法的感想 發布:2024-11-18 15:57:45 瀏覽:630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2013下載 發布:2024-11-18 15:55:06 瀏覽:555
法學解說 發布:2024-11-18 15:32:26 瀏覽: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