稅立法
『壹』 稅法立法機關是什麼
我國稅法的制定主體,也就是我國稅法的立法機關,具體包括:
1、全國人民回代表大會及其常務答委員會:稅收法律,如: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徵收管理法等。
2、全國人大或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立法:具有法律效力的稅收暫行條例(規定),如:增值稅暫行條例、消費稅暫行條例、營業稅暫行條例等。
3、國務院:稅收行政法規,如:企業所得稅法實施細則、個人所得稅法實施細則、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等。
4、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僅海南省、民族自治地區):稅收地方性法規。
5、國務院稅收主管部門(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稅收部門規章,如: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消費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營業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等。
6、地方政府:稅收地方規章。
7、此外,各級政府及其稅收主管部門制定頒布的稅收規范性文件,雖不屬於上述的稅法,但具有普遍強制力,因此,可視為「准稅法」。
『貳』 我國稅收立法的現狀
對於我國稅法立法現狀的評價,有不少專家持如下的看法: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基本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稅法體系或體系框架。筆者對這種評價不敢苟同。
法的體系是否建立,是有一定的衡量標準的。根據法律體系構成的一般原理,從總體上說,一個國家只有一個法律體系,它由三個次級體系構成。一是法律部門體系。這是法律體系的橫向構成,也是法律體系最基本的構成。二是法律效力體系。這是法律體系的縱向構成。依據不同的法的形式的效力層次,依次由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和地方規章等構成法律的效力體系。三是實體法與程序法體系。有實體法就必須有程序法與之相適應,否則,實體法就不能得到有效實施。反之,有程序法就必須有實體法與之相適應,程序法的設定以實現實體法為目的,其相互關系具有目的和手段、內容和形式的性質。有程序法而無實體法,程序法便是無所適從的虛設形式。法的體系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第一,內容完備,要求法律門類齊全,方方面面都有法可依。如果法規零零星星,支離破碎,一些最基本的法律都沒有制定出來,或者雖然制定了,但規定的內容很不完善,與現實不相適應,就不能說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建立。第二,結構嚴謹。要求各種法律法規成龍配套,做到上下左右相互配合,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我國的法律體系是以憲法為核心,以法律為主幹,以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相配套而建立的,各法律部門之間,上位法與下位法之間,其界限分明而又相互銜接。第三,內部和諧。各種法律規范之間,既不能相互重復,也不能相互矛盾。所有的立法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並且下位法不能與上位法相抵觸,要克服從部門利益保護主義和地方利益保護主義的立場出發來立法的傾向。第四,形式科學和統一。從法的不同稱謂上就能比較清楚地看出一個法的規范性文件的制定機關、效力層次及適用范圍。第五,協調發展。法不是一種孤立現象,在法的體系的發展變化中,要在宏觀上和微觀上做到與外部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適時地進行法的立、改、廢活動。
上述法的體系的構成原理及特徵,作為衡量法的體系是否建立的標准,對於法的次級體系,例如稅法體系,也是適用的。以此為衡量標准,從我國稅法的現實立法上觀察,還不能得出我國稅法體系或稅法體系框架已經初步建立的結論。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8432
『叄』 稅收的立法原則是什麼
稅收立法原則是指在稅收立法活動中必須遵循的准則。我國的稅收立法原則是根據我國的社會性質和具體國情確定的,是立法機關根據社會經濟活動、經濟關系,特別是稅收征納雙方的特點確定的,並貫穿於稅收立法上作始終的指導方針。稅收立法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從實際出發的原則
從實際出發,這是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在稅收立法實踐中的運用和體現。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要求我們在一切工作中必須從實際出發,也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從客觀存在的事物中,引出規律,來指導我們的行動。貫徹這個原則,首先要求稅收立法必須根據經濟、政治發展的客觀需要,反映客觀規律,也就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充分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稅收分配理論。其次,要客觀反映一定時期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既不能被某些條條框框所束縛,也不能盲目抄襲別國的立法模式,在此基礎上,充分運用科學的知識和技術手段,不斷豐富稅收立法理論,完善稅法體系,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二、公平原則
在稅收立法中一定要體現公平原則。所謂公平,就是要體現合理負擔原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參加市場競爭的各個主體需要有一個平等競爭的環境,而稅收的公平是實現平等競爭的重要條件。公平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稅收負擔能力上看,負擔能力大的應多納稅,負擔能力小的應少納稅,沒有負擔能力的不納稅。二是從納稅人所處的生產和經營環境看,由於客觀環境優越而取得超額收入或級差收益者多納稅,反之少納稅。三是從稅負平衡看,不同地區、不同行業間及多種經濟成分之間的實際稅負必須盡可能公平。
三、民主決策的原則
民主決策的原則主要指稅收立法過程中必須充分傾聽群眾的意見,嚴格按照法定程序進行,確保稅收法律能體現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堅持這個原則,要求稅收立法的主體應以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為主,按照法定程序進行;對稅收法案的審議,要進行充分的辯論,傾聽各方面意見;稅收立法過程要公開化,讓廣大公眾及時了解稅收立法的全過程,以及立法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爭論情況和如何達成共識的。
四、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在制定稅法時,要求明確、具體、嚴謹、周密。但是,為了保證稅法制定後在全國范圍內、在各個地區都能貫徹執行,不致與現實脫節,又要求在制定稅法時,不能規定得過細過死,這就要求必須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具體講,就是必須貫徹法制的統一性與因時、因地制宜相結合。法制的統一性,表現在稅收立法上,就是稅收立法權只能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來行使,各地區、各部門不能擅自製定違背國家憲法和法律的所謂「土政策」,「土規定」。但是,我國又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多民族的國家,各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平衡,政治狀況也不盡相同,因而對不同地區不能強求一樣。因此,為了照顧不同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不同的情況和特點,為了充分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在某些情況下,允許地方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制定適合當地實施辦法等。因此,只有貫徹這個原則,才能制定出既符合全國統一性要求,又能適應各地區實際情況的稅法。
五、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與廢、改、立相結合的原則
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發展的,而在發展過程中,又有著不同的發展階段。制定稅法,是與一定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稅法一旦制定,在一定階段內就要保持其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變化不定。如果稅法經常變動,不僅會破壞稅法的權威和嚴肅性,而且會給國家經濟生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但是,這種穩定性不是絕對的,因為社會政治、經濟狀況是不斷變化的,稅法也要進行相應的發展變化。這種發展變化具體表現在:有的稅法,已經過時,需要廢除;有的稅法,部分失去效力,需要修改、補充;根據新的情況,需要制定新的稅法。此外,還必須注意保持稅法的連續性,即稅法不能中斷,在新的稅法未制定前,原有的稅法不應隨便中止生效;在修改、補充或制定新的稅法時,應保持與原有稅法的承續關系,應在原有稅法的基礎上,結合新的實踐經驗,修改、補充原有的稅法和制定新的稅法。只有遵循這個原則,才能制定出符合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規律的稅法。
綜上所述,稅收立法主要應遵循是: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公平原則;民主決策的原則;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法律的穩定性、連續性與廢、改、立相結合的原則
『肆』 地方政府有沒有稅收立法權
你好,地方人民政府一般來講對於我國立法體系屬於中央立法,地方立法除西藏、特別行政版區外權是有制定稅收法律和法規的許可權,但要報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或國務院備案的。像內地除稅收法律法規有立法授權,也可以制定稅收規章。
『伍』 2019年房產稅實施落空,財政部立法安排有哪些
根據年財政部立法工作安排,力爭年內完成增值稅法、消費稅法、印花稅法、城市維護建設稅法、土地增值稅法、關稅法、彩票管理條例(修訂)的部內起草工作,及時上報國務院;力爭年內修訂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注冊會計師注冊辦法等部門規章。
雖然2019年財政部立法工作安排中並未提及房地產稅法,但財政部在2018年財政部立法工作情況中提到「參與關稅法草案和房地產稅法配套法規起草工作」。
房地產稅的進展一直被高度關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穩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劉俊臣9日表示,人大常委會的工作報告中對房地產稅立法工作提出了要求,按照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現在有關方面正在研究起草房地產稅法的草案,相關工作正在穩步推進。
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郭瑋15日表示,關於房地產稅立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到了這個問題,現在已經列入人大立法規劃。
郭瑋稱,在這個推進過程中,要做大量的研究,包括對過去一些地方搞的房地產稅相關的試點進行認真分析和總結,這方面有大量的、非常艱巨的任務要去做。從國務院這方面來講,就是要做好前期工作,為立法的推進做好最基礎的准備。當然,要進行大量的調研,要認真分析當前的形勢,要制定不同的方案,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這可能是一個比較復雜,也是一個比較艱巨的任務,確實需要大量的工作,有關部門已經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陸』 我國稅收立法現狀 我國現行稅種有哪些
中國現行的稅種共18種,分別是:
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市版維護建權設稅、房產稅、印花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船使用稅、船舶噸稅、車輛購置稅、關稅、耕地佔用稅、契稅、煙葉稅、環保稅。
只有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車船稅、環保稅、煙葉稅和船舶噸位稅,這6個稅種通過全國人大立法,其他絕大多數稅收事項都是依靠行政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來規定。
『柒』 房地產稅立法到什麼進度了
穩步推進 目前正在抓緊完善法律草案
房地產稅與每個人利益相關,房地產稅的每一次官方專表態都能撥屬動人們敏感的神經,不過房地產稅「喊」了多年一直沒有進展,也成為懸在人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直到去年9月房地產稅被正式列入全國人大五年立法規劃中,才有了實質進展。因此,房地產稅的新進展情況也備受關注。
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表述是,「健全地方稅體系,穩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這個表述與去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表述只一詞之差,由「穩妥」改成了「穩步」,但其實並沒有實質性的變化。
從新表述來看,房地產稅法草案可能已經形成文本,在內部徵求意見後,目前仍存在一些重要分歧和問題,需要多次論證並達成共識後再修改完善,而何時提交初審還會綜合考慮各方面影響因素謹慎行事,之後還要公開徵求社會意見、進行再次審議等,終待審議通過、立法完成後,各地還要制定實施細則進一步落地執行。可見,距離真正落地實施還有距離。而即使落地後,每個城市徵收標准會有差異,不過,房地產稅的徵收側重抑制投機炒作,普通老百姓無需過分擔心。
『捌』 怎樣理解稅收立法
稅收立法是整個國家立法活動的一部分。與一般的立法的涵義相對應,稅收立法也有版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權稅收立法指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各種不同規范等級和效力等級的稅收規范性文件的活動。
狹義的稅收立法則是指立法機關制定稅收法律的活動。稅收立法是由制定、修改和廢止稅收法律、法規的一系列活動構成的。稅收立法管理是稅收管理的首要環節,只有通過制定法律,把稅收徵收關系納入法律調整范圍,才能作到依法治稅。
稅收立法主要包括稅收立法體制和稅收立法程序兩大方面,其中,稅收立法體制主要是指立法機關和立法許可權的劃分。
『玖』 稅收立法權是怎麼劃分的
稅收立復法權的劃分及其制劃分依據如下:
(一)稅收立法權劃分的種類
第一,可以按照稅種類型的不同來劃分。
第二,可以根據任何稅種的基本要素來劃分。
第三,可以根據稅收執法的級次來劃分——我國的稅收立法權的劃分就是屬於此種類型。
(二)我國稅收立法權劃分的現狀
第一,中央稅、中央與地立共享稅以及全國統一實行的地方稅的立法權集中在中央,以保證中央政令統一,維護全國統一市場和企業平等競爭。
第二,依法賦予地方適當的地方稅收立法權。
『拾』 今年人大稅收立法有哪些
1.人大是具有立法權的權利機構,國務院是行政機構理論上不具有立法權,人大的回作用就是將權利關答進籠子,盡可能的使人民受益;
2.要立法得要經過人大,也就是需要有一定比例的代表同意才能通過,而國務院授權立法則不需要這一前提條件;
3.假設人民代表能代表人民利益,而國務院作為一個行政機構要絕對服從領導人的命令,那麼國務院授權的立法必定不是以滿足人民的意願為先決條件,而有可能是在服從領導及其所屬的利益集團的利益為先決條件,也就是說不需要經過人大的認可就可以擅自頒布或修改稅收制度。
舉例來說,近來的房產交易環節個人所得稅按所得額的20%徵收就是國務院未經人大審議就通過的一項通知,這是與人民的利益直接相關的,但卻不經過納稅人的代表同意大的。事實上我國18項稅法只有3項是經過人大審批通過的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