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的觀後感

道德經的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2-30 19:29:33

A. 求道德經讀後感!

「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回盪在校園里。自從學校開展「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里每天都飄盪著整齊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著《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我們讀《道德經》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它。於是每天清晨,伴著鳥兒的歌聲,迎著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台上,一邊享受著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後,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更應該有勇氣戰勝自己。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站在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的角度,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來源於文秘寫作網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於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於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B. 道德經讀後感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構成和開展起來的比擬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聰慧的結晶。傳統文化產生於過去,帶著過去時期的烙印;傳統文化創成於本民族的祖先,帶著本人民族的顏色。等到時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或者抱殘守缺,固化為明日黃花。
道家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無足輕重的位置,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它和儒、釋兩家一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關於我國社會的影響持久而深遠。
道家文化在產生和長期的開展、成熟的過程中,浸透到了認識形態的許多范疇之中,對我國的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以及民族心理、社會風俗等各個方面都曾產生過深入的影響,發揮過嚴重的作用。如今,道家文化並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退出歷史舞台,它已牢牢地根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
作為道家的經典著作《道德經》,它充沛表現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用不多的字數,論述了道家對事物的產生、開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根本思想。文章大局部言語有些晦澀難懂,在此摘錄文中一些名句及其大意,首先來共同感受一下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
「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翻開《道德經》劈頭就是這一句。這句話的字面意義是說:道是可遵照的籠統的運動規律,但又不是一種恆定不變的籠統運動規律。依據事物的特性來冠以稱號,是事物相貌的反映,但這種相貌不是原封不動的。而道的轉義是道路,也能夠引申為人生道路。人的終身都在屬於本人的道路上行走,道是人走出來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因而所謂「道」,就是一條人人都能夠走得通的路。老子提出的「常道」就是這個道理。但我們大多都是走在能夠通行的道路上,而不是走得通的道路上,因而有的人走到半途就停下了,有的人走進了歧路,有的人走得很辛勞。同樣,「名」也不用專指稱謂,他能夠是功名,名分或是人世的一切價值。當我們自以為完成了許多人生價值時,老子卻說你所完成的價值是真的完成了嗎?這就是所謂的名可名,十分名。老子並不是要否認我們所做的一切活動,而是要讓世人有所警醒:一切可道可名都不是真正恆久存在的。在這可道可名之外,還有一層不可道不可名但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老子要提示我們留意這真正恆久存在的大道,不要被你眼前的可道可名所蒙蔽。

C. 道德經讀後感

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上善若水,當屬人生的最高境界。
水是無私奉獻的。古有雲:「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哪裡有水,哪裡就會有生命,水作為生命之源,無私地像萬物獻出它晶瑩的身軀,卻不索取一分一毫。當酷暑籠罩著大地萬物,當連片的土地相繼裂開,水幻化成另一種身姿,從天而降,化為甘霖,滋潤著生靈。
水是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莊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淡如山中清泉,自然而純潔;淡如涓涓細流,清澈而透明;淡如一畝方塘,平靜而清幽。水,以其低身的姿態,穿行在崎嶇的土地之間,從不與人爭高下,只默默地,悠閑地開墾出生命之園,流出一曲又一曲的佳謠。它沒有虛名浮利,只懂得寧靜致遠,悠悠地流向遠方。
水有其寬廣的胸襟。因為寬容,才有了浩瀚無垠的大海;因為寬容,才有了那山林深處的溪流;因為寬容,才有了那波濤滾滾的江河。包羅萬象,影布水面,給日月星辰一個夢幻的世界。河水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水不擇優去劣,而是以有容乃大的胸懷,接受萬物,洗凈除塵。
水是謙虛,虛懷若谷的。水以其最低的姿態,穿行逶迤於土地山川之中,俯身親吻著那一方土地,即使到最高處,也會找個罅隙縱身跳躍,然後摔個粉身碎骨,回到它賴以生存的寄居所,也就形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瀑布。水從不居高自傲,即使用它的身軀喂養了人們所需的大米,也默默地流淌著,教會稻穀即使豐碩也要垂下頭顱,謙虛地飽含鮮食等待人們的豐割,才造就了人們的一日三餐。
水,不僅是我們的生命之源,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榜樣。人心亦如水,於淡泊以名志,寧靜以致遠的淡然中,陶醉於雲卷雲舒的人生境界里,漫步於水流低吟的閑情雅緻中,臨溪側畔,靜聽流水嘩啦,細思人生哲理。
上善若水,以其無私奉獻,淡泊名利,有容乃大,虛懷若谷的精神,詮釋人生的品質,它將永遠是人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們難以迄及的高度。

D. 讀道德經有感50字

讀了道德經以後,感觸非常深,中華的大地上 幾千年前就有了這么深奧的智慧。道內德經容文約意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它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家、包容萬物,是一部治國、治家、治學、修身的秘籍寶典。

E. 道德經讀後感600字

道德經讀後感在圖書館借了一本《道德經》,看完後雖然覺得不能完全地讀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還是感覺一片坦盪,覺得此書對我們深有益處。《道德經》這部著作是老子所寫,但不是介紹老子生平事跡,而是講道論德,所以叫做《道德經》。《道德經》全書原本分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講「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講「德」。老子說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規律。我對《道德經》的理解是無為而治和尊重自然規律。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有時候人們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於身敗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樣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時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夠清醒,不至於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經》就給了我們這方面的啟示。人在得意的時候,家庭、事業順風順水,此時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這樣做的後果就是招人嫉妒,也會樹敵太多,甚至招來殺生之禍。在老子看來,福氣來臨時,我們要提醒自己禍根也來臨了,自己不要那麼盛氣凌人,要懂得謙恭,否則失意時就會走投無路。還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無敵,強中自有強中手,肯定有人比你會更厲害,更出色。但我們達到目標時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負,不能驕傲,要有謙虛之心。老子說「是以聖人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我們應該用順其自然的「無為」的態度去處理世間事務,這就是不言的教導;只有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加干涉,而生養的萬物又不據為自己所有;為萬物的生長盡力而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勞而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一個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績總是不會失去,而是永存。無為是一種心境,是一種修養。假如我們能夠做到無為,那麼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的穩定。如今社會物慾橫流,許許多多的人在利慾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們能夠做得到無為,那麼我們也將活得更輕松、更快樂。《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道理還得我們親自閱讀才能理會,《道德經》是一部值得永遠學習,永遠研究的經典之作。

F. 道德經觀後感

[道德經觀後感]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經觀後感。名,可名,非常名。這就說明道是不斷變化的。道大無邊無際,浩瀚無邊,又處在不斷變化之中,一會兒是這個樣子,一會兒又是另外一個樣子,所以要給它取個名,就是叫道這個名字可以,不叫這個名字叫另外一個名字也可以,說到根本,是無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就是無名的道,產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產生了人和萬物。由於本源的道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的(連名字都可以變化),所以它產生的天、地、人、萬物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就要求人要適應這種變化,即主觀要符合客觀,因此人就有了主觀與客觀的問題,人的行為也因此分為兩種∶有為與無為。主觀上自以為是,不考慮客觀變化,這就是有為。主觀上沒有個人想法,而是隨客觀的變化而變化,即順應自然而為之,這就是無為。做到無為了,就能無不為。人是萬物之靈,,但是人生來是不符合道的,為什麼呢?因為人是個矛盾混合體,其中有私心慾望,萬物之靈的這個靈被私心慾望所限制,具體表現就是主觀意識里總有個人的一些不自然的東西與客觀不相符合。怎麼辦呢?老子認為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幫助人去掉不自然的東西,使人符合客觀,使客觀支配主觀,這樣人生坎坷就少,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做事做人都會變得順利吉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種人生,萬事如意修道人。但是東方的先哲總是過分誇大了人主觀能動性,認為人性本善,只要做好了自我的修道就能得到社會的尊重和認可。根據弗洛伊德的潛意識決定論來說人有三大天生原惡(自私,任性,嫉妒)三大原欲(食慾,知欲,性慾)但也有三大原精神(信仰,求知,仁愛),西方的先哲提出了人性本惡,的思想老子的思想存在很大的不足,就是陷入了唯心主義思想。還是繼續說修道,修道也許是守靜背誦《道德經》,也許是各自的人生理念。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人只有沒有私心慾望,才能守靜,這樣才能體驗到道的奧妙,從而適應和符合客觀的變化。有私心慾望,就不能守靜,這樣就不能體驗到道的奧妙,即便體驗到的,也是有限的,這樣人就很難符合客觀的變化,人生旅程就會出現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沒有個人想法,事事順客觀,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慾望,才能放棄個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順應客觀自然。那麼在現實生活中,就能夠樂觀自在地處事為人,而達到無不為。 人生離不開利益 ,經濟學理論認同這樣一個原則∶人是有欲的,人人都會在約束條件下最大化自身的利益。這本身是符合自然的,即符合道的。。但人對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解常常是慾望與爭斗,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符合道的特徵,即有為的特徵,這在《道德經》的修道體系裡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動。道性就正好相反,是去欲、處下和不爭,曰不爭而善勝。因為人生來就是帶著一大堆潛能來到這個世界,潛能發揮的程度深淺決定著生命的質量高低。這些潛能是自然賦予的,人只有符合自然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潛能,同時也就能獲得最大化的自身利益。而符合自然就要消除慾望,就要修德,提高道德水平,所以說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最根本和最有效的行徑。 修道是求道來塑造人的成功秉性的過程。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修道就是用道的能量來刻畫自己的內心世界,用道性換掉人性,從而使人的思維和言行與客觀世界相符合。1、甘願付出,不求回報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萬物生長並不爭功,它處於眾人都不願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為什麼處在眾人都不願去地方還最接近大道呢?因為水本來是乾凈純潔的,但為了凈化他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污濁,最後還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視。所以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最後還落到人人都不願去、受輕視的地方,這種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質,這種品質在《道德經》里也叫柔弱,即永遠把自己個人的私慾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強大的地方,《道德經》寫道∶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莫過於水,用它去攻擊最堅強的,沒有不勝的。在克服困難時,水又變成最堅強的。《道德經》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與頑強來形容道的特性。我們總是強調人要無私奉獻,無私就是私心慾望要柔弱,奉獻就是付出的願望與力量要強大。。為什麼那些有著無私奉獻精神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會散發出蓬勃朝氣和無窮力量呢?因為他的精神狀態符合了萬物本源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須把道的特性(道性)變成自己內在的品質,永遠想到自己所做的比自己想得到的要多得多,這樣人永遠就不會離成功太遠。2、用行動決定人生 希言自然,意思是,多做事少說話才是符合自然的,所以成功最關鍵的因素是行動,大量的行動!大量的行動雖然預示你可能遭遇的挫折或拒絕會比別人多,但同時也預示著你成功的機會也會比別人多。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意思是,勝過別人的人只是有力的人,自己戰勝自己才是罪強有力的人。所以在勞資看來,並不是比別人強的人就是強者,而是自己戰勝自己的人才是強者。而自己戰勝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行動,處其實,不居其其華。意思是,把它放在實實在在的地位上,而不在於說些好聽的話。所以道的行為就是以行動來說話的,那麼人要想成功,也應牢記行動才是成功的保障。3、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道無空虛點,它的意思是,道做事是沒有空虛之處的,也就是在任何細微之處都能做到完美無缺,觀後感《道德經觀後感》。 在任何一個細節上都體現出了精確、高效、協作與完美的極致,這就是大道的德,即做好每一件小事的德。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意思是,任何孔隙中容納的德,唯有大道才能做得到。例如生命體的每一個細胞,是生命最基本的單元,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得見,可是在這么小的區域內卻可以同時進行約2000個化學反應,各個反應之間互不串位,且與整個身體的運行要求密切配合,所以說,做好了每一個細胞內的細微小事,才有生命運轉的壯觀大事。同樣地,一個人的品質最容易從瑣碎的小事上反映出來。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即,天下困難之事,必須從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聖人始終不做大事(只做好各種小事),故能夠做成大事。所以人生要想成功,好高騖遠、眼高手低是大忌,必須養成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小事(無論思想上,還是生活上的細瑣小事)的良好習慣,才能一展宏圖,實現遠大的目標。4、極其重要的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人一生成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那麼《道德經》里是說: 善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智。不貴其事,不愛其智,雖知大迷,是謂要妙。意思是,比我們善良的人,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老師。而面對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若不重視這些事情,不愛惜這些知識(若不重視與人打交道方面的能力),雖然表面上看你知道得多,那實際是極大有迷惑,這是人生極其重要的妙著。有句話很有名,叫∶成長容易,成熟難。達到處事能力嫻熟是很不容易的。而這個能力的獲得恰恰不取決於你與善人的相處當中,而在於在讓你不喜歡的、不舒服的、所謂不那麼善的人當中培養出來的。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全面地考量你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這個能力才是人際關系能力的根本。才是我們大學生要學習的首要,而不是課本上的習題。若不重視這些事情,不懂得這方面的知識,即使你知道得再多,知識再淵博,也應該是難成大事,所以重視人際關系能力的培養,是人生極其重要的成功階梯。 這個能力的培養從哪裡開始呢?道德經是說: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如果我們能坦然地面對自己,就會發現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愛。你在街上遇到的每一位路人、曾經走進你辦公室的每一個人,都渴望得到愛的接納 為什麼?因為只有愛才會使人感到活得有意義!不管善人、還是惡人,都是共同地渴望著得到愛與尊重的。 這個在人生需要層次論上可以得到說明。 所以要做一個成功人,首要的要學會愛別人,學會關注別人身上的優點,而少看別人的缺點。你學會了愛人,你也就能得到了更多的人的愛,這樣你的人生之路就會變得無限寬闊。 所以人際關系的首要是什麼?就是學會愛人。論善良的人,還是不善良的人,我們都要善待他們,並且是發自內心地善待他們,兒不是假裝。而且特別要注意在與不善人的相處過程中去培養自己的善德,通俗來講就是交際能力.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意思是,對待不善之人,你有何理由拋棄他們呢?即不能拋棄人家,同樣要以善德待之,這就是《道德經》教導我們的處世關鍵的所在,這個關鍵學會了,懂得了,那麼你的人際關系能力之門也就打通了,這是《道德經》訴我們的人生奧妙。再說一點,學會愛別人,凡事換位思考。人都有喜歡突出自己個人觀點的偏好,但這是人性的誤區。如果你總是試圖想讓人認為你才是世上最好的,都來關注你,那你難以成功。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意思是,自認為不錯,這是不明智的。自以為是的實際是糊塗。所以過分關注自我的人是愚蠢的。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讓自己的注意力離開別人的自我。在社會競爭中要想贏得方方面面的人的支持,關鍵就在於要時時關注他人的敏感點。以成就他們的抱負而成就自己的事業,你的事業往往才能得更大、更成功。5、面對競爭——不爭而善勝 無論在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還是商戰,還是體育競技,到處都充滿各種對手,存在激烈競爭,這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更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面對? 實際上,在面對競爭對手時,人應該明確真正的對手是誰?應與之競爭的是誰?要戰勝的是誰?最後勝利的法寶,卻是不爭而善勝。 我們都知道,勝利的獲得是需要一種精神的,而促成持續進步的振奮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即自勝者強。所以真正的對手其實就是自己,要競爭的物件就是阻撓自己成功的內心干擾,要戰勝的就是自己的弱點。一門心思地想戰勝對方,這就是有為,這決不是明智之舉,這是有違背老子道德經的作為,紛繁變幻的世界會使人的精神處於緊張,焦慮,導致心身內耗,患得患失,這反而不利於客觀地看問題和能力的正常發揮。不想去戰勝對方,而是視自己為對手,不斷地讓自己內心保持清靜的狀態,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弱點,能冷靜的得適應世界的變化,寧靜以致遠從而無為而無不為。所以在競爭當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把注意力盯在成功和戰勝對方上面,而是時刻注意保持自己內心的清靜無為,對成功與勝利無所謂,以無為的心態去面對,這樣你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因而能無不為,是以不爭而善勝 最後想說的是,其實成功不是意味著掙更多的錢,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權 在《道德經》看來,這只是勝人者有力,並不一定代表成功,它可能還代表著為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帶來的擁有,它可能是慾望的奴隸,因此不是道的意義上的成功。《道德經》里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是自勝都強、道法自然。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住在別人不去的地方(意即不出風頭、不突出自己),心情舒暢深遠,經常給別人以仁愛,他的話是值得信任的,為人正直和藹可親,處事的能力很強,出動又善於選擇時機。他唯一的不與人爭斗,所以無憂無慮。 一個達到這樣境界的人才是成功,這是金錢、地位和權力所不能換來的。 當一個人能夠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正確地管理自己的金錢和時間時,這就是成功。確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就意味著方而不割(大腦思維方寸不亂)和自勝者強;而正確地管理自己的金錢就意味著節儉、仁愛和富有遠見;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時間意味著智慧、實乾和值得信任。按照現代的標准,這就是道德水平、情商、智商和能力都非常高的人,這就是道的意義上的成功!也是正真意義上的成功,成功最重要的標准在於擁有一個不隨環境、金錢、權力、地位的變化,只屬於心靈素質里的某種堅韌的東西。 老子的道德經包含著實現完美人生的理念。

G.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300字

老子道德經讀後感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內含禍的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能夠互相轉化的,在必須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國,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辯證法思想的哲學家之一。關於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歷來有爭論。根據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給他寫的一個簡單的傳記來看,他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厲鄉曲仁里人。「老子」是人們對他的稱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是古代對男子的美稱。他的生卒年月不詳。
老子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相當於此刻的國家圖書館館長或歷史博物館館長),所以他諳於掌故,熟於禮制,不僅僅有豐富的歷史知識,並有廣泛的自然科學知識。
公元前520年,周王室發生爭奪王位的內戰,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劉耿立王子猛為悼王。王子朝殺悼王自立。晉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為敬王。這次內戰達5年之久,公元前516年,王子朝失敗,席捲周室典籍,逃奔楚國;老子所掌握的圖書亦被帶走。於是,老子遂被罷免而歸居。形勢的變化,使老子的地位發生變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轉變,由守禮轉向反禮。
老子由於身受奴隸主貴族當權者的迫害,為了避免禍害,不得不「自隱無名」,流落四方,之後,他西行去秦國。經過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西南)時,關令尹喜明白老子將遠走隱去,便請老子留言。於是老子寫下了5000字的《老子》。相傳老子出關時,騎著青牛飄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保存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之後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此刻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後人作了許多註解。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下方我們就透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第一章》)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道的運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運行。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他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蓋之覆之。」(《第五十一章》)這樣,老子遂把自然創造的根源歸於自然本身,從而摧毀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論的基礎。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觀,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好處,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認了鬼神的威靈。當然,老子的「道論」剛從傳統的宗教解放出來,還未能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他的自然決定論,使人完全聽命於自然,輕視了人對自然界的反作用。之後有的哲學家把它發展為定命論,為害頗大。

H. 《道德經》讀後感(3000字)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 《老子》的文體,不像是《論語》那樣的語錄集,也不像一般意義上的「文章」。全書約五千字,是由一些簡短精賅的哲理格言組成。各章節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連貫性,但結構並不嚴密,前後常見重復。各章的先後順序也不能准確地確定。《老子》中的語言沒有太多的修飾,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奧而深刻,需要反復的體會。牽涉個人立身處世的准則。 《老子》又稱為《道德經》,是因為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關於道的論述。德的部分是老子關於仁義、禮信的論述。 一、老子對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原因就在於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對「道」的一個總的理解。 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並且在本質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對象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朴」、「一」等。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源泉。「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中。「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轉化。 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為無是對於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並不是零或什麼都沒有的意思。「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於道「無」的外表的形容。 2、道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不是指具體的事物而言的,而「德」為具體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來,德是道寓於具體事物的表現,也就是說德是物體從道那裡得到,而可以成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這句是老子對於道與德之間的關系的論述。在老子看來,物體的具體表現是「形」,而物體之所以可以成為物體本身,是道德兩者作用的結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結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變化的看法。 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稱為「常道」。而從常道內除的「德」,可以稱為「常德」。而稱道為「無」,就又可以稱「常無」;稱道為「有」,又可以稱為「常有」。老子認為「知常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來規范日常的行為,不輕易為自己謀私利,就可以稱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則又可以稱之為「襲明」,或「習常」。而如果我們不知道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律,而違背規律,任意而為,是不利於事物的正常發展。 而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一個事物的發展如果達到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展。老子稱為「反」或「復」。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 三、老子在為人處事的做法上的觀點。 因為一個事物的發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展而不至於變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發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有人說老子的哲學是強人的哲學,他教導強者要收斂光芒,以弱居之。這是老子正反兩面會互相轉換的理論的運用。如三十六章雲:「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於弱勢、靜態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誇張發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強調「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張「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說,學習知識要積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則要用減法,步步否定。老子認為,真正的智慧,必須從否定入手,層層除去表面的偏見、執著、錯誤,穿透到玄奧的深層去。也就是說,面對現象,要視之為表相;得到真理,要視之為相對真理;再進而層層追尋真理之內在本質。 四、老子對仁義、禮的見解。 不同於儒家學派的觀點。《老子》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意思是說:大「道」被廢棄之後,才有所謂「仁義」。出現了聰明智慧,才有嚴重的虛偽。家庭陷於糾紛,才有所謂孝慈。國家陷於昏亂,才有所謂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但不是說老子視就反禮,因為禮有形式與內容兩個層次,老子所反對的是禮的形式,即反對形式復雜的禮儀條規。 在老子看來,我們所講的仁義和倫常,都是因為「道」喪失的結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廢、國家混亂和家庭不和的時代,仁義禮法才會成為社會的需要。所以老子認為應該廢止文明和仁義,從小康社會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時代,即沒有邪惡,不需要道德規范制約人們行為的,真正充滿道德、仁義、孝慈、信義的小國寡民時代。小國寡民的社會是老子的理想社會模式,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會哲學 《老子》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為的政治哲學。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張「虛靜無為」,即反對以人為的手段,包括種種文化禮儀來干涉社會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狀態;關於人生態度,《老子》也主虛靜、退讓、柔弱,但這並不像後人所理解的那樣消極,因為《老子》所推重的「陰柔」,實是一種長久之道和致勝之道。 因為物極必反的規律,所以在社會政治制度上,如果太過於強調某一反面,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張的政治哲學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無為」。即注重於取消一切導致混亂的源泉。以無為為之,以不治治之。「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來,「無為」是聖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則。老子提倡「無為」,其形上依據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其現實政治理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是針對有為而發的。老子認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無為」也指感物而動,遇事而為,事先沒有設想要做什麼事。 老子的「無為」,由於是針對「有為」而提出來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無所作為」、「不為」,將無為視作政治上的無所作為、放任自流,這是從消極的方面去理解無為。「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和行為方式,其基本特徵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而採取相應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狀態。「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襲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認和肯定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農民的普遍願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順應民心、不要剛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對於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論述。當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極的一面,如果太過因順自發的行為沒有很好的規范管理,社會也會變得很混亂,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一定的作用。

I. 《道德經》讀後感(500字)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常使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去爭奪功名利祿;不以難以得到的東西為珍貴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現那些能誘發人們貪欲的東西,使人民的本心不被擾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要純潔人們的心思,滿足人們的溫飽,減損人們的遺志,增強人們的體魄。永遠使人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使那些自以為聰明之人不敢自作主張,以無為的方式去對待一切,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老子主張無知無欲,與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有密切關系。周王朝分崩離析,五霸代興,戰爭頻繁,野心勃勃的諸侯們都像代周而立,社會生產力在不斷的爭斗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老子面對戰亂痛心疾首,因此提出人的本性本來是清靜純潔的,只是受到了名利物慾的隱憂,爭名奪利,貪圖物慾,於是就產生了奸詐巧偽之心。二者是引起社會動亂的根源。主張去除名利,凈化人們的心靈,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從對於人類文明發展史進行反思這一角度來看,老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生存意識。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人類已經遭到了大自然的報復。
人類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動物,同時也是破壞地球、污染環境的罪魁禍首。由於人的活動,地球的臭氧層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全球平均氣溫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氣、水源、土壤等極大地損害和惡化。大自然已開始瘋狂報復人類。據統計,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污染的大氣環境中,引用這不符合衛生要求的水。這些污染又翻過威脅著整個人類的生存,全球每年有500萬人死於癌症,而癌症決大多數十有環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母親已千瘡百孔,傷痕累累。人們為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識、財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類在不斷著創造文明,同時也在不斷為自己挖掘著墳墓。

熱點內容
醫生旅行途中救人相關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8 09:59:05 瀏覽:363
盱眙縣人民法院法官 發布:2025-04-28 09:56:32 瀏覽:223
河北大學法律碩士讀幾年 發布:2025-04-28 09:38:08 瀏覽:307
對於主播的一些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8 09:37:58 瀏覽:166
玉女爬梯刑法 發布:2025-04-28 09:21:09 瀏覽:682
西藏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4-28 09:14:38 瀏覽:330
道德經卷二屬於 發布:2025-04-28 09:14:28 瀏覽:518
西醫道德規范 發布:2025-04-28 09:12:24 瀏覽:404
女職工權益法律知識培訓 發布:2025-04-28 08:56:46 瀏覽:587
管理道德的意義 發布:2025-04-28 08:46:45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