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講交友

道德經講交友

發布時間: 2023-04-19 06:26:06

❶ 《道德經》所講的「天地無親,常與善人」該如何解釋

這是道德經里說的說的一句話,和道自然密不可分。

在老子的心裡這種道是沒有因為血緣親疏而決定,沒有因為小人之心而偏私,是世間的大愛。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這個宇宙和這片土地上的靈魂,也是寬辯頌天地的孩子。廣泛一點的來說,我們的聯系不僅僅涉及到血緣和交友圈,甚至那些所謂的陌生人和我們都是有著隱秘的聯系。就像大愛無疆,只要是愛哪怕是對一個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也會有的。

天地也不會去偏袒哪一個人,只有自己能夠實施愛傳播愛,愛也會想鏈子在彼此傳遞。讓我想到了前段時間因為遇到了一件傷心事,痛哭流涕。後面有個小姐姐應該跟了我很久,慎鄭在她要走的時候把手上的奶茶給了我。與她來說,我不過是一個素未相識的陌生人,與我而言,這是陌生人給我的愛是心靈的慰藉。小姐姐做到了沒有私心的愛,我也會將這愛傳播。

都說好人有好報,我相信這句話不灶困假。只要堅持最純潔的愛,不要有太多的奢求你不僅能收獲快樂還會有意外的驚喜。

很多人因為借錢的事情而反目成仇。最好的方法是-這個錢有能力不需要還就可以借。愛不是要委屈自己,而是在自己的能力之上去傳播。不要讓愛成為你的負擔!

老子無非是想告訴我們只要心裡有愛,上天也會更眷顧些。

❷ 葉曼講《道德經》22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曲是圓形的

地球的一切都是圓的

只有圓才能夠全

一切東西只有圓才能夠周全才能轉動

角不僅傷人也自傷

做人處事要外圓內方

中國古時候的銅錢就是這樣的

這樣才能少摩擦

很多是非都是因為沒有中庸

「相濡以沫」是一個漢語成語,原指在困境中的魚為了生存,互相用口中的水沫沾濕對方的身體。後用來指夫妻感情,也可用於朋友。比喻同在困難的處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不如相望於江湖

上等的人用老師

中等的人用朋友

下等之人用奴才,只會用巧言令色的人

看一個人用人就知道他的成敗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nìng),損矣。」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交友有三種,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諒,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是有益的。同慣於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於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畝搜朋友,這是有害的。」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出自《周易·系辭下》,意思是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斷地發展。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發源地。其意思是事物在時間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發生變化的。

少則得,多則惑。和尚挑水,一個和尚挑水河,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和尚尚且如此,更何況凡人呢

同時還有一個例子我們得孩子很少能記得自己得曾祖父和曾祖母是是誰,從另一方面說越多離那個根本越遠

孔子道就是忠和怒,忠就是把心放到中間 ,看問題不要偏激

抱一就是指這個道一樣

不自見,故明:固執自己的意見就會越來越愚蠢

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摘自《中庸·第卜橡二迅弊歷十八章》

解釋:蒙蔽愚鈍之人,必定自以為是;心智未開之人必定獨斷專行。生在現今的時代,卻一心想恢復古時的制度。這樣的人,都會有災禍殃及其身。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把自己的利害放在裡面,私慾在裡面就看不清楚了

為什麼旁觀者清,因為旁觀者沒有把自己的厲害放到裡面

一個真正的領袖不自見

不自是就是不自以為是

不自是,故障的意思就是不自以為是的時候才能彰顯自己的品格

當自己身邊一堆抨自己的人的時候,會更加認為自己就是高人,就是遠見之人

自伐就是自己誇自己

釋迦摩尼佛認為什麼布施最高明,不著相的布施最高明

很多人做一件好事想讓全世界的人知道

不自矜就是不驕傲

真正的聰明人不談過去的事情得意的事情不談

自己越是沒有自信的人越是驕傲

所以好漢不提當年勇

以家世傲人

以學識傲人

和財富傲人一樣同樣都是暴發戶

不要以為錢就是暴發戶,使人對於暴發戶都瞧不起

不要自傲,不要誇自己,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認為自己的意見最重要

道德就是守這個道,你必有所得

❸ 中國道家創始人老子交朋友,他有什麼樣的原則

俗話說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但是交朋友也是有講究的,雖說你的社交能力很強,走到哪,哪就有朋友,但是處於人心險惡的社會,什麼樣的人都有,稍有不慎很可能就會被你所謂的“朋友”所欺騙,甚至把你引入歧途;交友需謹慎!什麼樣的朋友應該深交?又什麼樣的朋友應該避而遠之呢?中國道家創始人——賀尺老子在他的《道德經》第四十五章中就有提到過關於交友的原則,接下來,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下吧!
《道德經》四十五章節內容: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薯老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綜上所述的是中國道家創始人——老子交朋友的原則,對於我們來說如果在自己的人生中碰到這五種人勢必要深交,你會發現受益無窮!

❹ 《道德經》名言欣賞_出自《道德經》的經典名言

《道德經》是中華 文化 的濃重的一筆,裡面有很多富有哲理的 名言 名句。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道德經》名言欣賞,歡迎大家閱讀。
《道德經》名言欣賞【經典篇】
1、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2、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3、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4、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5、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6、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7、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8、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9、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10、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道德經》名言欣賞【精選篇】
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強者強、自足者副,強行者有志。 ——《道德經》

【譯文】 能了解別人的成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聰明。能戰勝別人只能說明有力氣,戰勝自己才叫強者。知道滿足者才感到自己富有,身體力行者說明他有遠大的志向。

2.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

【譯文】 禍啊,福就依傍著它,福啊,災禍就隱含其中。

3.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道德經》

【譯文】 天下的難事,必定發生於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於細微。

4.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道德經》

【譯文】 江海永遠處於(百川)最低處,能納百川,故能為河谷之王。

5.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道德經》

【譯文】 誠實的語言不華美,華美的語言不誠實,善良的人不會花言巧語,花言巧語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雜博,雜博的人不智慧。

6.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文】 孔子說:“學習並且不斷溫習與實習,不也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7.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立志研究學問,三十歲確立自己的理想,四十歲不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六十歲時無論聽到什麼,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領會其中的意思,並明辨是非。七十歲我的道德修養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規矩。”

8.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弟子規》

【譯文】 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9.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份下稱家。 ——《弟子規》

【譯文】 穿衣服需注重整潔,不必講究昂貴、名牌、華麗。穿著應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場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經濟狀況,才是持家之道。

10.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弟子規》

【譯文】 未成年人不要飲酒,成年人飲酒也不要過量,喝醉酒的人的行為和狀態是十分醜陋的。

11.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弟子規》

【譯文】 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張張,因為忙中容易出錯,不要畏苦怕難而由於退縮,也不可以草率,隨便應付了事。

12.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弟子規》

【譯文】 借用別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講明,請求允許。如果沒有事先徵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竊的行為。

13.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弟子規》

【譯文】 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

14.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弟子規》

【譯文】 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事情了解得不夠清楚明白時,不可以任意傳播,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15.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弟子規》

【譯文】 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點就生氣,聽到別人稱贊自己就歡喜,那麼壞朋友就會來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漸疏遠了。

16.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荀子》

【譯文】 堅持不懈地刻,金塊和石頭都可以 雕刻 成功。

17.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

【譯文】 青,從藍草中取得,顏色卻比藍草更深。

18.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

【譯文】 水既能拖載著船前進,也能使船顛覆。

19.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

【譯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

20.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

【譯文】 君子交友講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們的交情看起來像水一樣淡。小人以利為先,他們交友往往親密,他們的交情就像醇酒一樣甘甜,卻不講道義。
《道德經》名言欣賞【熱門篇】
1. 行賢而去自賢之心,焉往而不美? ——《韓非子》

【譯文】 做賢德的事情卻不以賢德自居,還有什麼事是辦不好的。

2. 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 ——《韓非子》

【譯文】 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惡來選擇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來容納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廣博。

3. 千里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 ——《韓非子》

【譯文】 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

【譯文】 玉石若不經過雕琢,就不會成為玉器;人若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

5.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禮記》

【譯文】 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麼到哪裡都有公平。

6.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禮記》

【譯文】 禮節上應該有來有往。現也指以同樣的態度和做法回應對方。

7.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禮記》

【譯文】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

8.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

【譯文】 即使是很小的壞事也不做,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

9.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三國志》

【譯文】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10.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三國志》

【譯文】 指不辭辛勞,勤勤懇懇,小心謹慎,竭盡全力,貢獻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為止。

11.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三國志》

【譯文】 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英雄到了晚年,壯志雄心並不衰減。

12.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大學》

【譯文】 人生大學問的宗旨,就在於發揚正大的德行,在於更新民風,在於達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達到的境界,然後志向就能有所確定。志向確定以後就能靜下心來,心靜以後就能安閑舒適,安閑舒適以後就能認真考慮,認真考慮之後就能有多收獲。任何事情都有根本和枝節,任何事情都有終了和開始,知道什麼在先,什麼在後,就接近於合理了。

13.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 ——《詩經》

【譯文】 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14.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左傳》

【譯文】 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

1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譯文】 天體運行,剛健有力,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息。

16.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譯文】 廣博的學習知識,仔細地詢問知識,謹慎的思考知識,明確地分辨知識,全心全意地用知識。

17.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漢樂府》

【譯文】 少壯年華時不努力學習,待到年老時就只能悲傷了。

18. 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 ——《答賓戲》

【譯文】 不可以騙取功名,不應該虛假名聲。

19. 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晉書》

【譯文】 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實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20. 千經萬典,孝悌為先 ——《增廣賢文》

【譯文】 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21. 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譯文】 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22.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蘇軾

【譯文】 廣泛閱讀,多了解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把其中好的部分牢牢記住;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材料,到需要用時便可以很自如恰當地選擇運用。

23. 竊以為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賢人之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 ——曾國藩

【譯文】 我以為天地的運轉不息,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卓越人物的道德事業的發揚和持久,關鍵在於真誠。

24.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

【譯文】 記住過去的 經驗 教訓,以作為後來行事的借鑒。

25.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

【譯文】 走失了羊,趕快修補羊圈,還不算晚。

26. 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後漢書》

【譯文】 處境越窮困,意志應當越堅定。老年人越是年長,精神應當越壯豪。

27.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後漢書》

【譯文】 真誠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堅如金石的東西,也會被打開。

28. 君子有諸已而後求諸人,無諸已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大學》

【譯文】 君子對於優點,要自己身上擁有以後再去要求別人;對於缺點,要自己身上沒有以後再去批評別人。自己身上所擁有的不是恕道,卻能夠去教導別人的,是從來沒有的。

29.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太傅箴》

【譯文】 靠著硃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

30.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韓愈

【譯文】 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

❺ 上善若水出自哪裡

「上善若水」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
具體解釋: 「上善若水」版 這四個字,出自於老權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❻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羅老師版本: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幾成而敗之。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本章也是講如何做到「道」的,讓領導者如何清心的。

其安也,易持也:

事物在安定的時候容易控制把握它。

在事物還沒有出現萌芽的時候更容易控制。慾望在剛剛出現的時候容易控制。人需要安靜的狀態來調節自己的心態。

舉例1: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外在事業才會有可能好;

舉例2:我(羅老師)講企業管理講了五年,發現中國大部分企業沒有文化,幾乎只是用獎懲來控制員工的言行。

現在人太忙亂了,建議要每天自己靜坐幾分鍾,反思一下自己。

其未兆也,易謀也:

在事情(慾望)沒有出現萌芽、徵兆的時候容易圖謀、控制它的。

舉例:我(羅博士)有一次在4S店裡沒什麼事情,工作人員說可以試車,就去試了一款,結果一問90多萬,自己感覺匹配不上,用了好幾天才把這個慾望給打消掉,但實際如果我能在最開始就遠離這些慾望,就會好一些。

並不是說要全部清空自己的慾望,而是至少要與自己匹配,能做到的,做不到的就是會帶來很多痛苦,這種慾望是要清空的。

同時,可以引申為:我們透過一些小事,就能看出整個人的風格和狀態。

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

事物剛剛萌生還脆弱的時候容易被破壞,事物在微小的時候容易被散掉。

在身體健康方面,要特別注意前端,要知道,大病都是從生活中的各種小習慣積累起來的。

舉例:日本對公務員的腰圍是有限制的,不允許超過多少,包括孕婦也要控制吃,這樣他們就會很少有心腦血管疾病,而且他們出生的孩子也都健康,整體國民人均壽命就延長,很大原因就是他們前端就開始干預和控制。

啟發:從點滴做起,培養好的,消滅不好的,有因必有果。

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

在事情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把握它,在事情還沒有混亂的時候管理它。

還是講領導者對自己情緒和慾望的控制,沒有等它們出現就掐滅。最好的辦法就是儲存正向信息,養成正向的一些習慣。

要有對事情還沒出現苗頭的時候進行干預的能力,這是人生的歷練中產生的智慧,防患於未然;就像「君子不立危牆,不履險灘」不要在有可能出現危險的狀態里,現在可能沒什麼問題,但是你要學會預判。

舉例1:要做生意,發現對方有另外一個項目是違法的,雖然你跟他的這個項目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我覺得這就是「危牆」;

舉例2:交友也是一樣,要看「做人」,遠離一些心機不良,說話雲山霧罩的人。

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做呢?

第一,要對周圍的世界有所洞察,你能夠看到世界的變化,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做到防患於未然;第二就是要遵守規則。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築起來的;極高的高度,是從腳下的一步一步開始的。

你所看到的成功都來源於背後的日積月累。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

為自己撈取就一定會失敗,為自己把持就一定會失去。所以有道的領導者不為自己撈取,就不會失敗,不為自己把持,就不會失去。

如果你認為什麼都是你的,那麼最終你什麼也得不到。

民之從事也,恆於其幾成而敗之。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

普通人在做事的時候,總是在事情快要做成的時候失敗。如果做事做到最後保持像開始時一樣的謹慎,就不會失敗了。

別太在意回報,不要迷失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是以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所以有道的領導者把沒有私人慾望當做自己的慾望,不把難得的東西當做寶貴的東西來索取,不在乎世俗的學問,能夠幫助大家糾正過失,能夠讓大家進入和諧自然的狀態而不敢為自己撈取。

這里說的「學」是滿足你虛榮心的學問。

復過:一個是糾正大家對你過分的抬高;第二就是當你糾正這些,大家也會被你影響,回到不去抬高你不去抬高自己的自然而然的狀態。

遠離眾人過分的抬高,拋棄自己的私心,才是正常和諧的狀態。

記得點贊哦~

❼ 在讀書,學習,交友方面該該怎樣正確對待「有」和「無」

世人往往都喜歡「有」,而不喜歡「無」,比較重視「有」的作用,而忽視「無」的價值。但在老子看來,「無」的價值比「有」的價值更大,作用更大。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一章》中舉了三個例子,告訴我們「無」的大用:

一、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我們知道,人類自從發明了輪子以後,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一直到今天,很多地方都需要輪子。老子這里的「三十輻」,是說很多輻條,不一定是三十根。但是,不管有多少根輻條,中間都有一個空洞的軸心,這個車軸就叫「轂」碧散,如果沒有這個空洞的軸心,車子就無法起到轉動的作用。

二、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埏」是揉合;「埴」是泥土。大家知道,陶器都是由泥土做成的,陶匠在做陶器的時候,都是先把泥土拿來,把裡面的碎渣撿掉,然後揉合成泥團,才開始去做陶器。但是不管怎麼做,不管是做成碗,還是盤子,還是盆子、茶杯,中間一定有裝東西的空間。如果做成一個實心的圓球或者正方體、長方體,那就沒有什麼用處了。所以說「當其無」,正是因為有看起來很空虛的空間,才「有器之用」,才能起到盛放東西的作用。

三、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蓋房子的時候,工匠會把門窗開鑿出來,才能讓裡面的人進進出出,才能讓裡面通風透氣。房子中間一定是空的,因為有了空間,才能住人,才能放東西。如果是實心的,就沒有用處,那就不叫房子了,或者裡面塞滿了東西,人都進不去,那還有什麼用呢?所以老子告訴我們房子之所以「有室之用」,就是因為它中間有「無」的部分,才能讓我們加以利用。
所以老子接下來又說: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之」只是能夠帶給我們便利,而真正起大作用的是「無之」。但我們一般人往畢慧爛往只看重「有」的部分,而不重視「無」的部分,不知道起根本作用的其實是「無」。

俗話說:手漏「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很多時候,我們越是想做成某件事,就越做不成;反而是不經意間的無心之舉,卻成就了我們。
所以我們要牢記老子的教導,當我們看到「有」的東西以後,還要去想它「無」的那一部分,這樣看事情,才能更客觀,更接近事實真相。當我們遇到逆境或者順境的時候,才能坦然面對,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❽ 《道德經》所講的「天地無親,常與善人」該如何解釋

天地來孕育萬物!其道至偉源!其德至聖!故有人雲:天地有好生之德。然天地無親,通俗的說天下萬物都不是她們的親戚!誰做了好事或壞事她都會秉公而斷。常與善人呢更好理解了,我(天地)有好生之德!你們誰和我一樣,我就喜歡誰!有好處就想著你。誰跟我(天地)反著來我就討厭你,但因我有好生之德!開始我不給你計較,但你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危害天下眾生就不行了!只能找機會收拾你了。後亦有詩一首曰: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❾ 交友之度都有什麼

朋友——友好的關系、友誼的象徵。每個人都有好朋友,有人還以交上高尚真誠的朋友而自豪。有些人也許會把狗、貓、鳥等動物當作自己的朋友,是因為它們給了你些許精神上的慰籍。有些人也許會把諸如電腦、玩具、汽車等物品當作自己的朋友,那也是因為它們給你帶來了物質上的享受。朋友關系是一個既簡單又復雜的關系。簡單的,僅見過一面,甚至沒有見過面,就可以成為朋友。

復雜的,甚至是夫妻,還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一個國家有國際朋友。在國際關系中,我們有過許多好朋友。一江之隔的朝鮮,我們最可愛的人曾經為他們流過血。同飲一江水的越南,我們曾經幫助他們打擊入侵者。天涯若比鄰的阿爾巴尼亞,我們在自己還不發達的時候,無私的支援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兄弟。這些親密無間的朋友關系,是靠我們無私的付出,換來的。不知是誰說過:在國際關系中,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這句話的內涵,在後來的發展中,還真是一語中的。社會上我們結交知心朋友,當然也不乏酒肉朋友。在我們的生活、工作中,會有意無意的結交很多朋友。有的真誠憨厚,有的華而不實,也有的相互欺騙。有人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話的概念是模糊的。

因為在我們的生活、工作當中,類聚的不一定就是一類,群分的也不一定就是一群。朋友在交往中,友誼慶粗期限的長短和相互之間的互惠關系是對等的。如果,雙方在某些方面長短不一,肯定就會在另一個方面找齊。如果不是這樣,朋友之間所產生的友誼,就會是短暫的。比較實際的說法,就是投桃報李,有人以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諾言而信誓旦旦。在家族中相互之間都是親戚朋友。親戚朋友是有血緣關系的,血是濃於水的。

但是,親朋好友之間的關系,最牢固的粘合劑還是物質,只是,還需要加上親情。走親訪友,婚喪嫁娶,都要按市情送上禮品、紅包。相互之間有什麼事情要沖到前面,不計得失,還要有吃虧的精神。這樣的親戚,才能越走越近,越走越親。如果你還是大權在握的人,更要利用手中的權利給家人辦些大事。如孩子升學、就業、升遷、調動,分房、等等,不一而足,多多益善,不然,有權不使,過期作廢,等你下野的時候,家裡的人沒理你。不過,這樣世差虧的事情,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更不能大張旗鼓的宣傳。

類似這樣的情況,我不說大家心裡也都明白,有些事情只要適可而止,大家是會諒解的。在學校的同學中有同學朋友。相比較而言,同學朋友之間的關系,是比較真誠的,因為,都是從兩小無猜的時候積累下來的友誼。所以說:小學同學的友誼比中學同學的友誼要深厚,中學同學的友誼比高中同學的友誼牢固,高中同學的友誼比大學同學的友誼純情,大學同學的友誼比社會大學同學的友誼真誠。同學之間的友誼是純真牢固的。

之所以寒窗十年,同學之間能結下深厚的感情,真誠的友誼,主要原因是少了些經濟往來,少了些功利色彩,才使的同學間的友誼之樹常青。在部隊上的朋友叫戰友。在戰爭年代一起從戎,金戈鐵馬,南征北戰,是在一起流過鮮血的戰友。在一起生死與共、形影不離,所產生的友誼是終生難忘的,是不可磨滅的。

在和平時期,一起入伍,同睡一間屋,同吃一鍋飯,雖然沒有流過血,但是,一起流過汗。大家在一起,不記得失,需求的是友情鄉情。所以,戰友之情是單純樸素的。也正是這種單純樸素的友誼,為以後友誼的不斷加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單位上的朋友叫同事。是一種緣分把這種同事朋友關系確定。說起來這種關系,甚至比夫妻關系都要近,因為人生的大好時光,大部分時間都要和同事們在一起度過。可是,這種同事朋友關系,雖然有個好的環境,卻很難把關系搞好。因為,這里是斗爭最為激烈的地方。為什麼會是這樣呢?因為這里是人的一生的利益的集散地,大家會在這個舞台上,把自己的十八般武藝展現的淋漓至盡。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台的氣氛。

當然,也會產生莫逆之交,忘年之交,至愛親朋。但是,只要你還沒有退出這個舞台,你就要在這個舞台上,根據角色的需要來表演。表演的好,也許你就成了明星,要是演砸了,聽說有的人還搭上了小小性命,這絕不是危言慫聽。男女之間的朋友關系最為復雜。人一出生就有了男女之別,一直到駕鶴西遊搜神都不會改變。現在科技發達了,也有改變的,無論什麼原因,來的都不是那麼自然,雖然,當今社會的包容度越來越寬。男女之間,在青梅竹馬、舉案齊眉的時候,沒有太多的男女意識,因此,才有了兩小無猜之說。

孔子曾經提出過「益友」的三個條件。首先是直。直不但是心裡不拐彎(正直),而且是嘴上也不拐彎(直率)。一般人,做到「正派」並不難,做到「正直」就難一些了。而要能夠看到別人的缺點、錯誤就說出來,尤其是敢於對自己親近的人(如朋友)直統統地說出來,做到「直率」,就非常之難。難之一在於礙於情面,很難說出口;難之二在於顧忌功利,很難下決心。於人有損(傷了對方的面子),於己無利(自己並無好處),便很難會有人去做這種「蠢事」。然而直言雖然難聽,卻是出於「真愛」。故如能得一「直友」,實乃人生之大幸。

其次是諒。朋友犯了錯誤,自己能夠「諒解」;或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自己能夠「原諒」,這並不算很難。但是,要真正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予以「體諒」,就不容易了。尤其是他幹了公認「不仁不義」的事,直接損害了自己又沒有道歉,還能不顧自己背上黑鍋而予以「曲諒」,那就真是其難無比!一個看重名譽的人,為了名聲而「直」,還不難;一個追求實利的人,要他不顧名聲而「曲」,也不難;而要一個人既不顧名聲又不顧實利地去「曲諒」朋友,就幾乎難得「不合情理」。但只有這樣的朋友,才是真朋友。

第三就是「多聞」了。博學多聞的人,當然也是「益友」。相反則是「損友」。「損友」也有三個特點。第一,外表堂堂正正,但說的都是官話、套話、場面上的應酬話,表面上無可挑剔,內心卻並不正義,所以是「不直」;第二,只知逢迎討好對方,甚至不惜附和錯誤,「指鹿為馬」,表面體貼諒解,內心卻並無真誠,所以是「不諒」;第三,誇誇其談,言不及義,表面上能言善辯,內心卻胸無點墨,當然不能算作「多聞」。這三種人,頗具迷惑性,其實最害人,所以是「損友」。

因此,君子的交友之道,就有以下幾項原則:

第一是「尚自然」。不強交(不強迫別人交朋友),不苟交(不隨便和別人交朋友)。真正的朋友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可以去尋找機遇(尋師訪友),但不能製造機遇。輕率就更不好。「生死之交一碗酒」,爽則爽矣,其實靠不住。

第二是「超功利」。因「利」而勾結者,不能叫「朋友」,只能叫「朋黨」(狐朋狗黨)。這種人,因為唯利是圖,所以利相一致時,便狼狽為奸;無利可圖時,便作鳥獸散;一旦利害沖突,便反目為仇,互相廝咬,哪裡還有「情誼」可言?只有因「義」而結交者,才既可為正義而並肩戰斗,也才可能在一方有過時,敢於直言而成為「直友」,或因大義而曲諒其小過,成為「諒友」。

第三是「去嫌疑」。朋友之交,貴在忠信,一有狐疑,便生嫌隙。故曰「識人不可不真,疑心不可不去,小嫌不可不略」。這里最難做到的是「小嫌不可不略」。因為正派人都難免清高甚至孤高,常自詡為「眼裡容不得一粒砂子」。對自己固然要求嚴格,對他人(尤其是那些被認為「有資格」和自己交朋友的人)要求也不會低,而且往往認為那不過是「起碼」的要求。於是,小有不滿,便課以大罪名,一心只想關系正了又正,友誼純了又純。結果,「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最後只能孤立自己。真正的「君子之交」,誠應「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著眼大處,不拘小節,求同存異,才是長久之計。

第四是「多寬容」。寬容是雙向的。既要對朋友寬容,也要對自己寬容。不能因為自己做得到,就指責他人有過失;也不能因為自己做不到,就覺得沒臉見人。金無足赤,人非聖賢。每個人,都有力所能及者,有力所不能及者,總有做得到和做不到的事。所以,既不必苛求於人,亦不必苛求於己,以免失去了朋友之間的平等。

第五是「有肝膽」。能不能「去嫌疑」而「多寬容」,全在於有無「肝膽」;而有沒有「肝膽」,又全在於「超功利」。實際上,君子因為重義輕利,個人的進退榮辱成敗得失都無所縈懷,自然胸懷坦盪;小人因為重利輕義,或害怕所求不可得,或害怕所得不能保,或害怕所保不能全,自然斤斤計較,患得患失。這就叫「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與人交往時,君子襟懷坦白,安詳舒泰,從不以強凌弱,仗勢欺人;小人則衿己傲物,惟恐失尊,難免盛氣凌人,不依不饒。這就叫「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同理,君子求義,只須反躬自省;小人逐利,勢必趨炎附勢。這就叫「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求諸己者,相互之間沒有利害關系,衿而不爭,群而不黨,自然淡泊寧靜;求諸人者,相互勾結,相互利用,少不了吃吃喝喝,拉拉扯扯,說些甜言蜜語,給些蠅頭小利。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益友與損友,豈非正是君子與小人之別?下篇忍與事業我們的祖先既有因為忍讓而成就大事的成功經驗,也有不知忍讓而敗事的慘痛教訓。比如,蜀主劉備,他可算是三國時期的一代英豪,但他在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殺害之後,一時感情用事,失去理智,不知忍讓,不聽諸葛亮等人的勸阻和東吳的賠禮求和,而親率大軍600萬進攻東吳,被東吳年輕將領陸遜火燒連營六百里,蜀軍全軍覆沒,元氣大傷,雖有諸葛亮等忠臣鞠躬盡瘁拯救蜀國,但也未能挽救蜀國滅亡的命運。由此看來,蜀國的過早滅亡與劉備的不知忍讓是分不開的。

忍讓是做人的一種大智慧。我們提倡忍讓,但不是軟弱。我們並不提倡喪失人格的無原則的忍讓,該斗爭時要斗爭,但要注意有理有利有節。

昔舜誡禹曰:「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譯成現代文就是:從前舜帝告誡禹說:「你只要不誇耀自己的賢能,那麼天下就沒有人與你爭能;你只要不誇耀自己的功績,那麼天下就沒有人與你爭功。」說明只有謙讓才能留有餘地,才能誠服眾人。

老子的《道德經》曰:「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委曲便可求全,屈就反能伸展,低窪反而充盈,敝舊反能更新,少取反而多得,貪多反倒迷惑。所以聖人總是執著地追求一個方面,為天下人思考最普遍的理論准則。不老是光顧自己,因而明智,不自以為是,因而開明,不妄自菲薄,因而能取得成功,不驕傲自大,因而有長進。只要你不同別人爭權奪利,天下人自然不會同你較勁。古訓所謂委曲求全,難道是一句虛托之語嗎?正是這種誠意的委曲,才獲得了求全的效果。

❿ 道德經的解釋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為一種政治原則,「無為」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儒家也講「無為而治」,如《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認為「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實則表達了儒家的德治主張。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欲」。

《道德經》並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是一部論述道德的著作。事實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其中的名句摘錄:

一、無為而治

二、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三、不進寸而退尺

四、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五、治大國如烹小鮮

六、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七、治人事天,莫若嗇八、道可道,非常道

九、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十、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十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十二、為之於未有

十三、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十四、強行者有志十五、處其厚,不居其薄

十六、曲則全,枉則直

十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十八、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十九、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二十、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二十一、無之以為用

二十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二十三、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二十四、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二十五、禍兮福之所倚

二十六、不居功,功自言

二十七、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二十八、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十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三十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三十二、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三十三、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三十四、損有餘而補不足

熱點內容
勞動法規定請病假 發布:2025-01-12 17:52:36 瀏覽:786
黨紀處分條例2015 發布:2025-01-12 17:17:05 瀏覽:932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
行政法中的連帶責任 發布:2025-01-12 14:44:59 瀏覽:884
法治對稱性 發布:2025-01-12 14:08:01 瀏覽:94
燃放煙花爆竹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4:07:58 瀏覽:971
律師馬樹立 發布:2025-01-12 13:46:24 瀏覽:10
大竹縣律師 發布:2025-01-12 13:07:20 瀏覽: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