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近代法學

近代法學

發布時間: 2020-12-30 20:35:25

❶ 近代與法律有關的人

《近代中國的法律與學術》,作者是俞江 ,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描述的是本書的主要內容,選自作者近十年來公開發表過的有關近代中國法律史的論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近代法律史中的法學發展與法學人物,第二部分是近代法律修訂,第三部分是近代司法。這些論文是在不同時期完成的,反映了作者關心的不同主題。通過具體的事例或個案,展現近代中國的立法和司法狀況。同時,通過法學語詞、法學人物等不同角度,向人們介紹近代法學的發展歷程。近代中國的法律與學術
編輯
本書的主要內容,選自作者近十年來公開發表過的有關近代中國法律史的論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近代法律史中的法學發展與法學人物,第二部分是近代法律修訂,第三部分是近代司法。這些論文是在不同時期完成的,反映了作者關心的不同主題。通過具體的事例或個案,展現近代中國的立法和司法狀況。同時,通過法學語詞、法學人物等不同角度,向人們介紹近代法學的發展歷程。
俞江,法學博士,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近代中國民法學中的私權理論》。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法學研究》、《讀書》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目錄
編輯
法學與法學家
近代中國法學語詞的生成與發展
一、感知階段:1800年至1860年間的《五車韻府》與《各國律例》
二、整合階段:1860年至1900年,以羅布存德氏《英華字典》為主線
三、改造和平衡階段:1900年至1911年,中國第一批法律辭典及其他
四、近代中國法學語詞發展過程的啟示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民權概念
一、「民權」小釋
二、戊戌變法時期的「民權」概念
三、嚴復的民權觀
四、小結
沈家本的人格平等觀
一、平等:一個讓沈家本迴避的問題
二、形式平等:善惡與貧富之議
三、人格:西方的?抑或中國的?
四、結語:曲折的解釋
清末修律中的吉同鈞
簡評禮法之爭
一、勞乃宣的「反映論」
二、楊度的「進化論」
三、沈家本的「會通論」
四、結語
近代法學家關於「中國古代有無民法」的討論
法律修訂
兩種清末憲法稿本的發現與初研
一、清末立憲史的研究現狀
二、兩種清末憲法草案稿本的發現及初考
三、兩種清末憲法草案稿本的初步研究
四、兩種清末憲法草案稿本的價值
附1 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末憲法草案稿本的後續說明
附2 關於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末憲法草案稿本再說明
《大清民律(草案)》考析
一、修訂《清民草》的歷史背景與肇因
二、民律修訂宗旨的討論及確立
三、《清民草》修訂過程
四、《清民草》的內容及特點
五、對《清民草》的評價與再評價
《中華民國暫行民律草案》簡析
一、問題的提起
……
司法改革
資料整理

❷ 西方法學的近代三大法學

從19世紀初開始,西方國家展開了廣泛的立法活動,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較完備的資產階級法律體制。西方法律的兩大傳統,即通常所講的英國法系(或稱英美法系或普通法法系)和大陸法系(或稱羅馬法系或民法法系),也是這一世紀在世界范圍內形成的。這些現象意味著資產階級法治的確立。與此相應,在法學領域中,古典自然法學派衰落了,代之而起的是19世紀的三大法學派別:歷史法學派、分析法學派和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的法律思想(在有的法學著作中被稱為形而上學法學派或哲理法學派)。
從19世紀末開始,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和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西方資產階級法學領域的一個重大特徵,是出現了所謂「法的社會化」(亦稱「私法的公法化」)理論。這個理論認為法不應以維護個人權利,而應以維護「社會利益」為基礎,社會化的新法律原則代替了個人權利的舊法律原則,於是各種「社會立法」紛紛出現,形成了諸如勞工法、社會保障法(社會福利法)、環境保護法以及經濟管製法等新的法律部門。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各自有其特點,有其特點中可以總結出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的不同之處。
(一)法律淵源不同。大陸法系以成文法作為法律的主要淵源,包括法典、習慣、判例以及學理等,在這其中法典是大陸法系的主要淵源。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作為法律的主要淵源,遵循先例約束力原則。
(二)大陸法系重視法律的成文化,法典化和邏輯性,大陸法系的國家大部分法律都以成文的形式頒布。英美法系重視判例法,遵循先例約束力原則。
(三)對法律的分類不同。大陸法系把法律分為公法和私法,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劃分,把公法劃分為憲法、行政法刑法等,把私法劃分為普通法和衡平法。
(四)在訴訟制度上,大陸法系實行審訊制和合議制,在審訊制中,法官居於主導地位,可以詢問當事人,調查取證等,在合議制中由法官、陪審員組成合議庭,共同審判案件;而英美法系實行對抗制和陪審制,在對抗制中法官居於中立的地位,只是作為裁判者,當事人處於主導地位。在陪審制中,陪審員單獨組成陪審團,最終的判決由法官作出。
(五)在法官的權力上表現不同。大陸法系的法官審理案件以成文法為基礎,自己不能做出超出成文法規定的裁判;英美法系的法官運用判例審理案件,可以對案件根據法律進行解釋,作出判決。相對來說英美法系的法官的權利相對較大。
(六)法律的表現形式不同。大陸法系以編纂法典為主,英美法系國家主要以判例法為主。
(七)受羅馬法的影響程度不同。大陸法系是以羅馬法為基礎發展而來的,英美法系受其影響較小,但在教會法、商法和衡平法方面仍受其影響。
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不同主要是由其歷史傳統、文化、發展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二者都各自有其利弊,例如在法官的權力上,英美法系法官可以「造法」,根據法律對法律進行解釋,從而對案件進行審理,這就需要法官能夠充分的理解法律的規定,而且需要法官具有較高的水平,可以更好的維護當事人的利益,但也有可能會導致權力的濫用;大陸法系的法官審理案件需要以成文的法律條文為基礎,嚴格依照法律的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法官的主觀能動性,可能會對案件的審判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區別應經不像以前那麼的明顯,二者有些方面相互借鑒,相互融合。例如大陸法系中判例的作用也日益明顯,法官也更多的借鑒之前的案例;而英美法系中成文條款也不斷地增加。二者的相互借鑒,相互融合也有利於二者根和更好的發展。

❸ 教會法對西方近代法律有什麼影響

伯爾曼的論述

伯爾曼在其兩本傳世名著《法律與革命》和《法律與宗教》中對教會法與西方法律傳統之間的關系作過充分的闡釋。他認為以11世紀末教皇革命(格里高利七世改革)為起點,教俗兩方面的一系列重大變革構成了西方法律傳統得以產生的基礎。由此我們也可窺見教會法對西方法律制度的貢獻。

伯爾曼的研究表明,自11世紀後期,基督教在西方和法律的發展中扮演了核心的角色。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其一,基督教從地方君王的控制下掙脫出來,獲得了對宗教事務的獨立管轄權,從而實現了宗教事務與世俗事務管轄權的分離。在伯爾曼看來,這種教俗分離為後來的政教分離埋下了伏筆,也為分權制衡的憲政提供了原型。其二,基督教最先發展起來一套政府管理機構,其中最重要的是,教會構建出以教皇為核心的教會文秘署、財政署和教會法院,從而成為近代西方第一個組織嚴密和富有管理效能的政治體,即近代意義的國家。這為各種世俗政治體的法律提供了樣板。它們紛紛仿效教會的政治組織和管理方式,並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其三,基督教最先籌辦起近代西方第一批大學。在這些大學中,神學教授們所採取的經院主義方法對於近代西方法學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法學教授所講授的羅馬法為近代西方法律的發展提供了基礎性材料。這都對近代西方法學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奠基作用。其四,基督教教會法率先禁止決斗和神明裁判,最早輸入了教皇的選舉制度,突出強調信守誓言和約言的重要性,所有這些做法都對於近代西方法律的理性化起到了推動作用。其五,基督教作為一個統一的權威,在各種政治體林立和君王割據嚴重的中世紀,對於限制世俗君王的權力,協調各種政治勢力的沖突,以及遏制戰爭和維持和平,具有核心的作用。在伯爾曼看來,凡此種種都表明了基督教及其教會法對於近代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
對部門法的影響

(1)憲法。

教會法對於近代憲政的影響最突出地表現在它所確定的權力結構和教會法學家的法律理念兩個方面。在中世紀的西歐,教權與王權相互重疊沖突,構成教權和王權的二元對立結構,有時被稱為「二權分立」。這是非常重要之點,它構成了近世憲法制度最重要的歷史來源。

在教會內部,教皇的權力也不是絕對至高無上的,它受到神法和法兩方面的限制。根據教會法,教皇如果有背棄信仰,揮霍教會財產、通姦、搶劫以及其他嚴重損害教會聲譽的犯罪,那他就要受到審判和廢黜。12和13世紀,教會法還進一步規定了教皇不得從事與整個教會的「地位」相反的行為,不得頒布以損害教會的「一般地位」為目的,包括損害教會的特徵 一般利益或公共秩序。而且,教會法還規定,假若教皇命令一個人去做一件將會損害教會地位的不公正事情,那麼教徒就有拒絕服從的權利。

(2)刑法。

在刑罰問題上,教會法與中世紀的日耳曼法不同,它並不把刑罰看作是一種復仇的滿足,而看作是用懲罰手段對被犯罪破壞了的上帝秩序的一種恢復,因而在施加刑罰時必須考慮對犯罪者靈魂的凈化和道德的矯正。教會主張囚禁刑優於死刑,因此它給予犯罪者一個反省自己罪孽的機會。這實際上是後世刑的雛型。

在定罪量刑方面,教會法堅持在法庭面前如同在上帝面前一樣,所有的人,不分貧富貴賤,一律平等,這是近世法律平等原則的先聲。

(3)訴訟法

在訴訟程序方面,教會法堅持法律存在於法官心中即審判過程中的所謂「良心原則」。為了有效地實施這一原則,世俗訴訟法中的形式主義受到教會法的非難,教會法院的法官被賦予了更多的自由裁量權,這不僅在英國的衡平法院的訴訟中,而且也可以在近世西方刑事訴訟的一些原則和實踐中,看到這一原則的某些陳跡。

教會法對世俗法產生重大影響的還在於刑事訴訟方面所確立起來的糾問式訴訟程序。在中世紀初期的日耳曼法中,對刑事犯罪的起訴和刑罰的執行都是由受害人或其家屬加以實施,這對於一個受到侵犯的弱者來講是很難做到的。而英諾森三世的教會法則規定,根據公眾告發或私人控告,法院即可對案件進行調查,從調查證據到執行刑罰都由官方負責。按照當時的規則,被告人必須到庭,法院告訴他起訴人的姓名並出示證據,允許被告人進行辯解和提出對自己有利的證據。糾問式訴訟對公訴制度的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在訴訟法發展史上也有著重要的進步意義。

❹ 中國近代法學家有哪些

中國著名法學家大全——《當代中國法學名家》

法學理論
張文顯 朱蘇力 賀衛方 葛洪義 舒國瀅 沈宗靈 孫笑俠 卓澤淵 李步雲 劉作翔 付子堂 孫國華 信春鷹 郭道暉 郝鐵川 呂世倫 石泰峰 王晨光 朱景文 李林 李龍 劉瀚 謝暉

法律史
曾憲義 張晉藩 武樹臣 何勤華 陳盛清 范忠信 邱遠猷 吳建璠 楊一凡 楊永華 俞榮根 韓延龍 懷效鋒 霍存福 劉海年 倪正茂 高恆 蒲堅 朱勇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周葉中 許崇德 韓大元 胡建淼 胡錦光 江必新 姜明安 羅豪才 馬懷德 陳雲生 方世榮 張慶福 張樹義 莫紀宏 浦增元 童之偉 王名揚 王叔文 吳家麟 肖蔚雲 楊海坤 袁曙宏 張光博 朱維究

刑法學
高銘暄 馬克昌 趙秉志 張明楷 陳明華 陳興良 曹子丹 儲槐植 顧肖榮 何秉松 梁華仁 羅大華 歐陽濤 曲新久 阮齊林 蘇惠漁 康樹華 張智輝 周道鸞 盧建平 王作富 何鵬 姜偉 孫謙

民商法學
江平 梁慧星 吳漢東 王利明 孫憲忠 王衛國 趙旭東 鄭成思 魏振瀛 崔建遠 劉春田 劉凱湘 石少俠 司玉琢 覃有土 顧功耘 郭明瑞 龍翼飛 吳煥寧 夏吟蘭 徐學鹿 楊大文 楊立新 楊振山 馬俊駒 沈四寶 巫昌禎 關懷 范健 尹田

訴訟法學
江偉 陳光中 徐靜村 樊崇義 龍宗智 陳瑞華 陳衛東 卞建林 陳桂明 顧培東 景漢朝 劉家興 沈達明 宋英輝 譚世貴 湯維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國樞 王亞新 楊榮馨 張衛平 周國均 左衛民 譚兵 李浩 常怡 嚴端 崔敏

經濟法
楊紫烜 李昌麒 劉隆亨 劉文華 漆多俊 邵建東 史際春 徐傑 張守文 種明釗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呂忠梅

國際法學
韓德培 曾令良 梁西 余勁松 陳安 董立坤 龔韌刃 黃進 李雙元 劉楠來 饒戈平 芮沐 張乃根 周忠海

軍事法學
叢文勝 顧德欣 李昂 圖們 張建田

❺ 近代歷史上著名的法律文獻

法律史是一門法學和史學的交叉學科。文獻不但是學科發展的基礎,更是學術進步的源泉。著名歷史學家楊志玖曾用「入寶山不空歸」來形容接觸原始材料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法史研究自然也不例外。

自古以來,書目提要就被視為讀書的門徑。近代以來,先後出版了多部法制史料的書目提要。1934年,孫紹祖撰成《中國歷代法家著述考》,收集歷來法學著作572種。1957年,國務院法制局法制史研究室李祖蔭、楊清源、汪國堂等依據該局圖書室收藏的圖書(這部分圖書絕大部分為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繼承),編成《中國法制史參考書目簡介》,收集歷來法學著作932部(法律出版社1957年)。1976年,台灣張偉仁先生主持編輯出版了《中國法制史書目》,收集歷來法學著作2473部。1978年之後,大陸先後出現了高潮、劉斌《中國法制古籍目錄學》(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張伯元《法律文獻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著作。
此外,中國政法大學圖書館編《中國法律圖書總目》、中國法學會編《中國法學圖書館目錄》、北京圖書館《民國時期總書目》法學卷等也收錄了一些主要的法制史書目。其中,中國法學會編《中國法學圖書館目錄》一書每條書目後都附有詳細的館藏情況,極便於讀者查找。
1990年以來,計算機技術發展迅速。國家圖書館等法律古籍的主要收藏單位都紛紛將古籍數據上網。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圖書館也將本館收藏的珍本法律古籍目錄放在了網上。古籍的數字化進程還在繼續。相信以後讀者可以更多的通過網路查到資料。

❻ 近代西方法學的指導思想

在中世紀之後,西方國家開始進入近代的發展階段。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過去曾經被半遮半掩地加以討論的問題,這時已公開化。先從政治思想家對於法治問題的認識談起。

首先是英國的洛克,因為他對於確定西方近代以來的政治法律思想有特別重要的作用。洛克的法治主張包括個別要求和一般原則兩個方面。就個別要求而言,洛克在《政府論》中強烈主張國家的最高權力機———立法機關「應該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進行統治。」而所謂一般原則是指:「無論國家採取什麼形式,統治者應該以正式的和被接受的法律,而不是以臨時的命令和未定的決議來進行統治。」 除主張權力必須根據法律來行使之外,洛克還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他說:「這些法律不論貧富、不論權貴和莊稼人都一視同仁,並不因特殊情況而有出入。」 洛克在他的《政府論》中主要討論了什麼是政府權力以及它的限制等問題。在當時,英國的政治制度並沒有權力分立的特點,它與其說是權力分立,不如說是不同權力的並存,而且還是一種不倫不類的並存。洛克的偉大貢獻在於,他把這種混亂的、多種權力並存的政治現實概括為權力分立,從而使它獲得了理論上的合理性。

在洛克之後,法國的孟德斯鳩也曾經研究過法治問題。與同時代的思想家相比,孟德斯鳩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法學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現了豐富的法律知識,在他生活的時代,他可以說是最博學的法學家,而且他還提出了自己的法理學觀念。事實上,他不僅提出了最廣泛的法律定義:法是由事物的性質產生出來的必然關系,而且還提出了自己的理解法律的方式,即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來理解法律。孟德斯鳩在分權制衡理論方面論述較為系統,且影響較大。首先,孟德斯鳩認為自由是是法律的重要精神之一,法律應可能地體現自由和保障自由。他在《論法的精神》中著重闡述了自由與法律的關系,並說明它已在英國的法律中建立起來了。孟德斯鳩認為,自由或是政治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那麼,如何才能取得政治自由呢? 為此,他討論了法律自由的關系,認為自由分為兩種,一是哲學上的自由,二是政治上自由。他根據自己在英國的觀察發現,政治自由不是人們追求道德的結果,而是精心組織的政治制度的產物。第二,與一些抽象論述自由價值的理論不同,他意識到了自由與政治體制密切關聯。他精闢指出,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 第三,在他看來, 「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因為權力不受約束是可怕的,而法律的約束與人民的約束都遠沒有權力之間的約束來得更直接和更有效。第四,要保障政治自由,就必須實行三權分立,各司其職,任何一個機關都不能絕對凌駕於其他機關之上,獨斷專行,從而達致政府權力的動態平衡。

繼孟德斯鳩之後的法國另一位著名思想家是盧梭。盧梭在許多方面都不同於時代的其它思想家,但是,也有相同之處,即他也是明確主張法治的,並且把是否實行法治作為共和政體的惟一標志。他在《社會契約論》中就表示:「凡是實行法治的國家無論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都稱之為共和國。」 盧梭的法治思想大致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即立法和守法。就立法而言,盧梭特別強調法律自身的記錄,它以「自由和平等」為自己的兩大主要目標。就守法而言,在盧梭看來,遵守法律不是什麼恥辱,而是公民的驕傲。他主張,任何人都不能擺脫法律的光榮束縛,而且這種束縛不僅僅是嚴厲的純粹的限制,它還是溫和而有益的約束,有益於人們追求善業。盧梭心目中所嚮往的是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因而他極力反對分權主張,認為主權是不可分割的,分權則是對主權生命有機體的肢解。

在16 世紀至18 世紀,西方啟蒙思想家在探索具有正當性的社會秩序的過程中,提出了法治思想,但是他們並沒有對法治的概念及其要素予以明確界定。自19 世紀中後期,才有學者開始系統論述法治的概念、原則、要素。他們所論述的法治,主要是民主形式法治。實踐中,這種法治在西方自由資本主義時期也成為主導的型式。

在19 世紀後期,英國法學家戴雪結合本國的憲政和法治實踐,提出了法治三原則。它們是:「除非明確違反國家一般法院以慣常合法方式所確立的法律,任何人不受懲罰,其人身或財產不受侵害」;「任何人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且所有人,不論地位條件如何,都要服從國家一般法律,服從一般法院的審判管轄權」;「個人的權利以一般法院中提起的特定案件決定之」。與前人相比,他的認識似乎有這樣一些特點:首先,他的法治觀念完全是對英國當時法律的理論抽象。第二,他不再把法治看作是理想,而是當作事實,並視其為英格蘭政治制度的特點。第三,他的法治觀念主要包括個人與法律的關系。第四,英國憲法的原則來自於具體案件的司法判決,從而突出英國法律的特點是法官造法。戴雪的法治觀念是從觀念向制度轉移的一個里程碑。但是戴雪的法治觀念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他的法治觀念僅僅基於英國的經驗,不具有普遍性;其次,他雖然強調法律至上,但並沒有考慮到「惡法」之治的可能性;最後,他所要保護自由仍然是消極自由;他強調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仍然是一種掩蓋實際不平等的形式平等。

與戴雪同時期的德國學者們也對法治問題思考,經過幾代人的長期努力,他們為世界貢獻了「法治國」 ——英語「法治」一詞的德語表述。德國最著名的哲學家康德為法治國概念的產生准備了基礎。在康德的政治思想中有三個要點: (1)國家與法律是密切聯系有一起的。(2)國家與法律密切聯系的關鍵在於它們都是人類理性的產物。(3) 國家與關系的核心是國家必須依法管理,國家的統治者依照法律的規定行使權力。在康德之後,德國思想家洪堡也曾經論述過國家權力與公民自由之間的關系。他堅持認為國家的目的不是積極地為公民的幸福創造條件,相反,國家的目的是消除罪惡。由於這兩個思想家在理論上重新安排了國家權力、法律與自由之間關系,從而為後來法治觀念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總之,西方近代西想家、政治家、法學家的理論解答了法治的諸多重要基礎性問題,為現在法治理念和思想的豐富、完善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了如今法治理念理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並指導了日後一系列法學思想的變革和發展。

❼ 中國近代法律人物有哪些

有餘槳昌、鍾賡言、程樹德、石志泉、李浦、張孝移、江庸、王家駒、黃右昌、劉志敭、朱深、夏勤、李懷亮等

❽ 中國近代法學家有哪些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淳,別號寄簃,清末官吏、法學家。新法家代表人物。浙江吳興版縣(今湖州權市南潯區菱湖鎮竹墩村)人。歷任天津、保定知府,刑部右侍郎、修訂法律大臣、大理院正卿、法部右侍郎、資政院副總裁等。

❾ 中國古代,近代,現代法律體系

第一單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的政治制度:①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我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開始於 夏朝, 啟 即位後,王位世襲製取代了原始社會後期的禪讓制。②商朝繼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變化,有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設有相、卿士,地方設有封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①周武王伐紂滅商,建立西周。西周實行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國。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根本目的在於鞏固周王朝的統治。。義務:分封的諸侯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影響: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 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②西周後期,王權衰落,。由於諸侯勢力壯大,分封制受破壞。標志性事件就是楚王問鼎。
3、西周的宗法制:①宗法制是與分封制互為表裡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制度,由原始社會的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②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有大小宗之分,嫡長子系統為大宗,其餘為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兄弟)關系,也是政治隸屬(君臣上下級)關系。④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由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再到士(最底層),層層分封。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至高無上的皇權:①戰國時期,經過商鞅變法,秦王嬴政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②嬴政規定封建最高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③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皇帝的命令稱「制」或「詔」;皇帝用的玉印稱「璽」。全國的行政、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由皇帝總攬,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④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體現了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重要特徵。
2、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①秦始皇在戰國時期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備的中央政權組織。②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為秦朝中央的三個最高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兼理國家監察事物。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事務。軍國大事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
3、郡縣制的全面推行:①春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新兼並地區設縣,在邊地設郡。②戰國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郡縣。③秦統一後,在全國范圍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④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最高長官是郡守。縣是郡的下級行政機構,長官稱縣令或縣長。縣以下還有鄉、里等基層行政機構。⑤秦朝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統治機構其官職職責分工明確,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4、中央集權制的作用及影響:①安定邊境,維護國家統一,擴大了疆域。形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②頒布法律,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修馳道,開靈渠,有利於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形成以華夏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③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④秦始皇的專制,使人民處境惡劣,造成階級矛盾激化,爆發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
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①兩漢時期中央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襲秦朝制度,史稱「漢承秦制」。但又廢除秦朝苛法,有所損益。②漢朝實行皇帝制度,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習慣稱三公。③西漢漢武帝時用布衣為相,用身邊侍從、秘書為尚書令等形成「中朝」,用三公九卿的機構稱「外朝」。④東漢光武帝時擴大尚書台的權力,成為決策的中樞機構。⑤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體制。⑥隋朝以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為中央最高統治機構。唐朝三省分工明確,相權一分為三。⑦隋唐時期,還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⑧宋初,中書門下是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是最高軍政機構,合稱「二府」。後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削弱相權。⑨元朝綜合漢蒙政治制度,在中央設中書省和樞密院,以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關,行使宰相職權;以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關,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理西藏地區。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①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繼承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王國,郡國二制並行。郡守和丞相分別是郡和王國的最高行政長官。漢武帝時,解除王國軍政大權,分全國為13州,州作為監察區,設刺史。②東漢時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到東漢末年,州逐漸演變成地方行政區。地方行政區劃由郡縣兩級制轉變成州、郡、縣三級。③隋初,地方行政機構重疊,官多民少,隋文帝廢除郡級,形成州縣兩級制。④唐朝地方行政機構與隋朝相同,唐太宗分全國為10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將道的監察長官改為觀察使,道逐漸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唐朝中後期,設置藩鎮,形成藩鎮割據局面。⑤北宋初年,宋太祖削減地方節度使權力,派文臣做地方官。宋朝地方政權分為州縣兩級,又將唐朝的「道」改為「路」,在州縣之上。⑥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⑦從漢至元,中央嚴格限制地方行政,不允許有獨立的行政體系存在。地方官吏必須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最後聽命於君主。形成高度的中央集權。 中央 地方 秦 皇帝制度的確立,皇帝總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
中央設丞相(決策),御史大夫(監察),太尉(武事)
標志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廢分封,設郡縣,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命。 漢 漢承秦制,有所變化
漢初,三公九卿。
漢武帝:設立中朝,削弱相權。
東漢光武帝:設尚書台,皇帝總攬大權。 漢初,郡國二制並行,諸侯勢力坐大,對中央造成威脅。漢武帝後期設州為監察區,設刺史代表中央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
東漢末年,州、郡、縣三級。
魏晉南北朝 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體制逐步形成。
隋 尚書省、內史省、門下省三省 州、縣兩級 唐 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和尚書省(執行,下設六部),相權一分為三,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君權的獨尊。此後歷朝沿用。 州、縣兩級,唐太宗設立道作為監察區,唐肅宗時道成為州、縣之上的行政實體。形成(道)、州、縣。
唐朝中後期,節度使權力擴大,發展成藩鎮割據局面。 宋
最高行政機構 中書門下 二府
最高軍政機構 樞密院
分割宰相財政權 三司使
分割宰相行政權 參知政事
削弱相權,皇權進一步加強。 地方行政制度為路、州、縣 元
綜合漢蒙政治制度,中書省(行政,統領六部),樞密院(軍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事務)。 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轄外,地方設行中書省,平章政事為最高長官,行省擁有大權。邊遠地區設宣尉司進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它的創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明 廢除丞相和中書省,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高峰。
明太祖設殿閣大學生,作為侍從顧問。成祖時內閣制確立。宣宗給閣臣票擬權。
地方設立布政司(行政)、都指揮司(軍政)和按察司(監察)三司。 清 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高於內閣、六部,皇權受到很大限制。
康熙時,設立南書房,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南書房三足鼎立,集權於皇帝。
雍正時,設軍機處,軍機大臣筆錄和傳達皇帝旨意,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 四、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1、宰相制度的廢除:①明朝初,沿襲元朝制度,由左右丞相統轄六部,管理全國行政事務。②明太祖朱元璋廢除行中書省,設立布政司、都指揮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軍政和監察,合稱「三司」。後下令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
2、內閣的創立:①明太祖廢丞相後,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②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③明宣宗時,又授予內閣大學士票擬權。④明朝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⑤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能對皇權起制約作用。
3、君主專制制度的頂峰:①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實行部落貴族共同議政的傳統。②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還設內閣,置六部。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在六部之上。皇權受到很大限制。③康熙帝親政後,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約,最後集權於皇帝。④雍正帝時,又設軍機處,由皇帝挑選親信的滿漢大臣充任軍機大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形同虛設,後相繼撤消,內閣也名存實亡,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⑤清朝統治者繼承明制,把君主專制制度推向頂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制極大地妨礙社會的進步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積極作用:有利於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鞏固,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為康乾盛世的出現提供政治保證。
消極作用:皇權極度膨脹,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明清之際,英國等西方國家先後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英國的光榮革命、美國的獨立戰爭等),建立起資產階級的統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明清君主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極大妨礙了社會的進步,從此,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後於西方。 第二單元 古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 五 希臘文明的搖籃
特點——地理環境因素影響
①經濟:三面環水,港灣眾多,特別是通向西亞的航路上遍布島嶼,有利於航海與文化交流。因此,希臘的商品生產和海外貿易較發達。
②對外關系:由於航海與海軍對古希臘有重要意義,地少人多的古希臘人往往憑借這方面的優勢向海外殖民擴張。
③政治:希臘城邦的特點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希臘城邦實行的公民政治,使城邦公民享有較充分的政治權利;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制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
雅典民主政治
梭倫:根據財產的多少,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各級公民都可參加,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克利提斯:設五百人議事會,輪流執政,
伯利克里:(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發放觀劇津貼,是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
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和輪番而治。
意義:①創新性:為人類提供了一種集體管理的新形式,創造出民主的運作方式,為後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②優越性:多數人決策,使問題考慮得更全面;公職人員有多數人選舉產生,時期處於群眾的監督之下,減少了以權謀私的可能性。
③文明進步: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使希臘文明成為古代西方、乃至整個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
局限性:①它僅僅是對公民群體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它國公民,都沒有享有民主的權利;
②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③一切公職由選舉和抽簽產生,這種輪番而治極有可能導致極端民主化,導致民主制的衰落。
六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十二銅表法》:包括民法、刑法和訴訟程序,基本上是過去未成文的習慣法的匯編。他明確維護私有財產權和貴族的既得利益
意義:①是平民的勝利;(原因:因為有了成文法就得按律判決和量刑,貴族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
②這項法律是羅馬法的淵源,是羅馬的基本法;
③局限性:根本目的是維護奴隸主的利益。
《民法大全》標志羅馬法系最終完成 第三單元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七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
光榮革命 :根本原因:封建專制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1640年,英國成為共和國,1688 光榮革命
意義:實現了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願望,推翻了封建專制的君主制,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權利法案》:1689
內容:①從立法、司法、財政、軍事等方面限制王權;
②把議會擁有的自由權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
意義:
①國王與議會關系: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的權力受到議會限制;
②王權與法律關系:國王只能在憲法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
③統治方式變化:英國實行議會與國王集體統治,統治方式從人治轉向法制,英國社從此進入了長期穩定發展的時期
特點:議會權力至高無上,君主統而不治
責任制內閣:首相掌握國家大權
①「光榮革命」後,國王逐漸退出內閣,成為「統而不治」的國家元首。內閣承擔實際行政職責,其權力和重要性也隨之增強;
②1721年,羅伯特??沃波爾成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任內閣首相,主持內閣會,協調各部門的工作。責任內閣制形成;
③發展:19世紀中期,隨著選舉制的逐步擴大和兩黨制的發展,議會選舉變成兩個政黨之間的權力角逐,大選中獲勝的多數黨上台組閣。
八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政治的嚴重問題:①邦聯權利有限,無權征稅,不掌握兵權
②各州的權利很大,有權徵兵,征稅和發行貨幣
③各地經常發生騷亂,社會動盪
④美國在與歐洲各國的貿易中也常常屬於不利地位,經濟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
1787年,頒布聯邦憲法,
內容:①規定美國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權利高於各州
②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
聯邦制原則:規定了一個強有力的聯邦政府,包括總統、一個全國性的議會、一個聯邦司法體系;同時憲法讓各州保留了較大的自主權;
總統:最高的行政權、軍事指揮權、部分憲法否決權、任命高級政府官員權力;
議會:財政權和立法權;
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權、憲法的解釋權
分權制衡原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互相制約
兩黨制的形成與發展
19世紀二三時年代,是美國兩黨形成的重要時期,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熱點內容
監理的巡檢沒有發現問題要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8 10:11:46 瀏覽:837
電子簽名系統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4-28 10:11:43 瀏覽:782
刑法典78 發布:2025-04-28 10:09:26 瀏覽:903
醫生旅行途中救人相關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8 09:59:05 瀏覽:363
盱眙縣人民法院法官 發布:2025-04-28 09:56:32 瀏覽:223
河北大學法律碩士讀幾年 發布:2025-04-28 09:38:08 瀏覽:307
對於主播的一些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8 09:37:58 瀏覽:166
玉女爬梯刑法 發布:2025-04-28 09:21:09 瀏覽:682
西藏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4-28 09:14:38 瀏覽:330
道德經卷二屬於 發布:2025-04-28 09:14:28 瀏覽: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