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水低

道德經水低

發布時間: 2023-04-22 03:05:24

❶ 老子《道德經》中關於「水論」的句子有哪些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第八章)意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能攻堅強著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意譯: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
水無形、無色、無味,然而水卻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之一,水的品質同樣給人以智慧的啟迪:
一、遵循「自然之道」。老子倡導「無為」,但「無為」並不是不能作為或無所作為之意,而是要遵循和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濫加干預和破壞。
二、無私無爭的品格。私慾會迷惑人的眼睛,迷亂人的心智,爭斗會傷害彼此。不計較個人得失,保持善良、真誠,格守信用,以崇高的品德獲得別人的信任和支持,在平凡中創造偉大。
三、謙卑的態度。始終避上趨下,不妄自尊大,奉獻社會但不強求回報,做別人所不願做之事而不抱怨,從而得到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
四、寬容博大的心胸。天之高,海之深,都比不過人的胸懷的寬廣,容納萬物,包容萬物,則一切都將擁入你的懷抱。
五、堅韌的毅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滴可以穿石,靠的是毫不畏懼的精神、持之以恆的毅力和精誠之至,以此為道,則沒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沒有什麼難關不能攻克,沒有什麼事情不能完成。
水無為而無不為,無形而無不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老子的眼中,這或許是最完美的事物了。

❷ 在《道德經》中,老子認為水具有多種品德

在《道德經》中,老子認為水具有的品德:

一、利萬物而不以為意。

1、原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2、解釋:意思為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二、以柔克剛順勢而為。

1、原句:天下莫柔弱於水,而能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2、解釋:意思為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因為不管用什麼都不能代替它。

三、潛移默化的作用力。

1、原句: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2、解釋: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2)道德經水低擴展閱讀:

《道德經》的普世意義: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春秋時期老子的哲學作品。《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在當今的社會上,壓力在不斷的增加,我們的生活節奏不斷的加快,但是滋養我們心靈的場所特別少,我們需要一個能夠指引靈魂的燈塔,那就是《道德經》。

老子就講了正確的處世態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貴而驕,持才傲物,鋒芒畢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禍相隨,因此在這里奉勸大家見好就收,不要貪圖名利,要收斂。

❸ 道德經中水存在的問題

道德經中水存在的問題:

第一條,水是去大家最不喜歡去的地方,它到那兒干嗎去了呢?把那個地方的污濁洗凈,在那個地方滋潤萬物,所以那三個字叫居善地。這個善是動詞,行善的意思,不是好。你若理解水去的是好地方,意思就完全相反了,水去的是最不好的地方。

其實是「人性之好善,猶水之就下也」。所以你看居善地,居於行善之地,這個是《道德經》上善若水這七條里最推崇的。就那個字,幾,幾於道,最接近道,這第一條。

第二條叫心善淵,就是清的意思。淵就是深,水深才能安靜,水深才能沉澱,所以一個人要擁有智慧。兩個條件,一,清凈、寧靜、安靜,才能產生智慧。二要會沉澱,像深深的潭水裡邊的那種感覺,靜水流深,心善淵,寧靜致遠。

第三條叫與善仁,與就是給予,仁就是平等仁愛。我們在給別人東西的時候,哪怕對別人有好處,有恩德的時候,千千萬萬要注意我們的態度,不管我們對別人的好處多大,恩德多廣,如果這個態度是不仁的,居高臨下盛氣凌人,施捨者的態度,那也會造成一種傷害。


具體體現

水可謂自然界中尋常的客觀物象,但於哲學家的視野中,其靈動而多變的自然狀態引起其對自然生命本質的探索。老子的水脫離了現實意義,抽象成為了道的象徵物。其實從某種層面來說,老子受水的啟發,拓展了道的作用范圍,將「道」這一抽象的形而上學概念轉化為政治主張、交往之道、為人之本。

同時,水也為整本《道德經》闡述道這一抽象概念提供了途徑,無論是象徵,亦或是比喻借代,都更有利於讀者去接受與理解這一抽象的概念。從水這一小意象出發,有幸得以一窺老子《道德經》中的豐富意蘊。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觀察到水在重力作用下朝地處流動的自然現象,結合自己對高低的認知,將地勢低窪的地方抽象為眾人之所惡。

同時又關注到人類的生產生活與水的密切聯系,賦予水善利萬物的人格特徵,進而升華為順應天時不自是、不自伐的處世原則。老子列舉了水的七種善行,實際是對理想人格的歸納,「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❹ 《道德經》水與「道」有一點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

《道德經》水與「道」有一點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然後又能夠「處眾人之所惡」,這個很不容易!我們以前受教育的觀念:「我們要怎麼樣努力奮斗,將來才能夠出人頭地、衣錦還鄉,榮歸故里。」我們都希望這樣。這是每個人奮斗的過程,很正常,也是非常好的一個過程。因為有這些心態能夠讓你樂觀積極去奮斗。但是要知道,這是屬於世間法的一個奮斗的過程。你的人生歷練來到某種層次之後,你會體會到「處眾人之所惡」不容易,但也非常重要!

一般人總喜歡:「我要爭第一!我要搶第一!我要佔上風!我要出人頭地!」這些有錯嗎?以一般世俗的眼光好像沒有錯。但是如果用老子的眼光來看、看透你的人生不會真正成功。就算你有一些榮華富貴、功成名就,但是你的成就、你的榮華富貴也會如同雲煙,很快消失掉。

如果你真的能夠做到這兩句話,那你的所作所為就跟「道」已經很接近「道」的特徵、特性了。這一句話是不是還表示「道」跟水的境界還有不一樣、還更高?能夠做到水這樣的境界已經非常不容易!如果這方面你做到了,你進一步再去體會「道」,真的會再升華上去。

水跟「道」還會有一點點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流水有時候還會形成水災、泛濫,還會多少讓一些百姓受傷害。流水它還是屬於物質的、顯相的,顯相通常容易形成所謂的物質上的阻礙,叫做質礙。「道」、「空」這兩方面通通沒有,「道」它又更深了。

問題是,「道」是無形無相的,在佛教來講就是屬於「空」的智慧,那是屬於最高的智慧。你如果有為法這方面的智慧、行為沒有做的話,你是不可能做到那一種更高的境界的。你沒辦法做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你說:「我在那裡打坐,坐到後來我就認為得道了。」那是一回事,那是自認為的,不是實相。

❺ 道德經中多次提到水,那水究竟蘊含了哪些哲理

道是什麼?怎麼得道?這是老子的《道德經》所闡述的核心內容。在講道的過程中,老子運用了「水」這個載體來說明自己的思想: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里,大眾最熟悉的提到水的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在老子看來,符合大道的人就像水一樣,善於幫助萬物,但從來不與萬物爭長論短。




熱點內容
勞動法規定請病假 發布:2025-01-12 17:52:36 瀏覽:786
黨紀處分條例2015 發布:2025-01-12 17:17:05 瀏覽:932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
行政法中的連帶責任 發布:2025-01-12 14:44:59 瀏覽:884
法治對稱性 發布:2025-01-12 14:08:01 瀏覽:94
燃放煙花爆竹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4:07:58 瀏覽:971
律師馬樹立 發布:2025-01-12 13:46:24 瀏覽:10
大竹縣律師 發布:2025-01-12 13:07:20 瀏覽: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