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最難
Ⅰ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這句話出自哪裡意思是什麼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這句話出自明朝張居正的版《張居正奏疏集》。
原文:」為政之權要,曰公與清;成家之道,曰儉與勤;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
譯文:公正和清廉是從政的要領;儉朴和勤勞是持家的方法,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並不困難,難的是認真切實地貫徹執行;聽取群眾意見也不算難,難的是讓群眾的意見實際生效。
張居正一生倡奉變法,尊崇實學,以救時治國為己任,故其為文注重「直寫胸臆」,
力求有「閎衍深沉之思」。
(1)立法最難擴展閱讀:
《張居正奏疏集》收録原《張文忠公全集》中的奏疏,並從散見於明代以來的諸多文獻中輯佚,特別是從《萬曆起居注》中輯録了一百〇七篇奏疏。
本書通過核實《萬曆起居注》、《明實録》等文獻,確定各篇奏疏成書時間,於疑難字詞、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作簡明注釋。
《張居正奏疏集》可謂張居正三十餘年從政最重要的實録,既有深邃的政治見解,也體現了其倡奉變法、救時治國的政治抱負,更彰顯了大明第一首輔「紀綱修明,功在社稷」的巨大政治功業。
Ⅱ 中國古代法制最難解決的「以敕破律」、「以例破律」問題根源何在
(一)法律以君主意志為轉移中國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終掌握國家最高立法權。一切法典、法規皆以君主名義頒行。皇帝的詔敕往往直接成為法律,皇帝可修改、廢止任何法律。
皇帝又擁有最高司法權,一切重案、要案、疑案,以及一切死刑案件(隋唐以後)皆須皇帝裁決、批准。皇帝可以法外用刑,也可法外施恩,赦免任何罪犯。
(二)法律以禮教為指導原則和理論基礎
中國古代法律不受宗教影響,而強調遵循禮教,強調維護綱紀倫常。經過漢儒改造,禮融進了諸子中的可取成分,又成為"禮教",成為指導立法、司法的原則和理論依據。其要旨即是"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由此衍生的"親親"、"尊尊"的政治和倫理原則。在這種原則下,禮的許多內容被直接定為法律,"七棄三不去"、"八議"以及喪服制度等相繼入律,並為後世法典所沿用。禮教力倡"無訟"、"息訟",也導致人們的權利意識非常淡漠。
(三)法律以刑法為主刑始終是中國古代法律的主題。古代沒有部門法的劃分,歷代法典--律遂通稱刑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統統規定於此,統稱犯罪,處以刑罰。一部律中,實體法與程序法也不區分,民事訴訟程序與刑事訴訟程序混一,作證與招供同等看待。另一方面,專制君主無視下民的主體權利,平民百姓也不具有這種意識,並以"對簿公堂"為恥、為累,一般民事糾紛也無關政權安危大局,商品經濟又長期不發達,如是等等,致使中國古代民事立法偏枯,與刑法畸重形成強烈反差。
(四)司法從屬於行政皇帝"口含天憲",握有國家最高司法權。歷代中央雖設司法機構,但輔佐皇帝的重臣,如冢宰、丞相、宰相、內閣大臣等,完全可以過問司法。中央某些行政機構長官也可干預或參與司法,而司法長官一般無權過問行政。在地方,一地行政長官即兼理同級司法審判。
獄訟是否得平,自漢以來便是考核地方官政績的主要項目之一。
Ⅲ 36歲歌手因口腔癌去世,都說檳榔有毒,為何立法禁止有這么難
這真的是一件特別惋惜的事情,36歲的歌手因為口腔癌去世。俗話說檳榔是有毒的,為什麼沒有立法禁止?有很多人可能對於這些東西都難以控制,平時吃檳榔可以提神醒腦,也是擁有中葯的成分。但是它可以讓人很上癮,就好像是煙草中含有尼古丁一樣,能夠得到心靈滿足。吃檳榔的人確實是難以戒掉,時間敗指滑長了之後就很容易形成了一種習慣。
平時喜歡熬夜或者是開車的司機們吃檳榔的習慣就一定要改善,有很多人也是不喜歡吃,畢竟檳榔的口味也不是特別的好。它是屬於百害無一利的品種含有致癌物,就好比香煙損壞大家的身體抵抗能力。相信這樣的魔力,大家只要是拒絕就不會給自己的身體帶來負面的影響。如果不接觸就不會讓人興奮,也不會讓人上癮。任何時候希望大家,都要把自己的身體放在第一位。
Ⅳ 國家衛健委答復「尊嚴死」立法,稱還存在較多困難,目前立法的難點和爭議點在哪裡
隨著醫學的進步,目前很多疾病可以通過先進的醫療技術獲得救治,但仍有部分無法治愈的疾病;對於這部分疾病,醫生採取治療措施延緩患者死亡時,花費在其臨終階段所實施的氣管插管、心臟電擊等搶救措施上的醫療費用不容小覷,且這類搶救措施也極大地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使患者臨終前承受各種折騰,不能以平靜而有尊嚴的狀態離開人世。因此,有人提出「尊嚴死」的理念。
所謂的「尊嚴死」,是指處於疾病終末期的患者(不包括重度精神病患者和高度殘疾新生兒,因為他們不具備訂立生前預囑的行為能力)為減輕其身體痛苦和保持生命尊嚴,遵循其健康時所預訂的生前預囑內容,中止延命治療(不包括營養和水的補給)並實施緩和療法以使死亡自然來臨的過程。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人會聯想到「安樂死」。但其實,兩者並非同一個概念。
安樂死是指針對罹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其疾病處於無法好轉且持續惡化的狀態下,由於無法忍受極端痛苦的精神和軀體雙重摺磨,經其本人及其家屬同意而要求醫生採用醫學介入手段以無痛苦地終結患者生命的全過程。
雖然安樂死和尊嚴死最終結果相同,但二者是有顯著區別的。安樂死實際上是指採取為患者注射特殊葯品的積極介入措施而促使患者死亡。這意味著安樂死的實施縮短了患者的生命長度,提前終結了患者的生命。因此,安樂死是一種主動性的生命干預措施。而尊嚴死主要通過拒絕實施心肺復甦、撤銷生命維持系統等措施使患者自然死亡,是一種消極干預生命的措施。
推行尊嚴死有什麼阻力?
1、與現行法律的矛盾。在我國,每個公民的生命權都受到憲法的保護,不論尊嚴死的實施是否出於本人自願,其實質都是對生命權的剝奪。因此,尊嚴死的立法面臨憲法上公民對生命的自主權與國家保障生命權的義務相沖突。
尊嚴死的適用前提是必須嚴格遵循患者本人的知情同意原則,即患者本人有明確的意思表示同意實施尊嚴死,以事先訂立生前預囑等形式體現其真實意思表達。而《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一千二百一十九條、第一千二百二十條規定,在患者意識不清、瀕臨死亡或者不宜得知真實病情的狀態下,其醫療處置權是交由家屬或醫療機構來實施的,而不是患者本人。因此,現行醫事法律的規定與實施尊嚴死的前提相違背。
另外,由於尊嚴死是醫生放棄對患者實施醫療救助,以消極行為放任患者生命結束。而刑法規定,醫生不作為也屬於侵害患者的生命權。倘若醫生尊重患者的意願,就等同於變相的謀殺。若家屬追究,引起法律糾紛,醫生便會惹禍上身,或使醫生陷入倫理困境。
由此可見,實施尊嚴死之前,不得不先考慮如何將這樣的行為從法律中「解放」出來。
2、與傳統「孝道」相悖。目前我國大部分人心中所遵守的孝道是,在父母健在的時候,保證他們衣食無憂、健康快樂;而在父母生命垂危時,盡力去挽救他們的生命。因此,即使子女意識到這將是父母最後的生存時間,即使充滿了痛苦,也會盡可能延長父母生命。
這種強大的文化慣性,使有些人考慮到輿論壓力,而不敢提出對長輩實施尊嚴死或放棄治療;有人為了表示自己對長輩的孝心,在長輩死後大辦喪事,認為這就是孝,就是使死者死得有尊嚴,這是對尊嚴死的誤解。
3、與尊嚴死的初衷背離。尊嚴死的初衷是患者在無力回天的情況下,不受痛苦地平靜離去,但現實中,有些人會因為醫療成本高、緩和醫療尚未納入醫療保險行列之中等現實因素的考量,不願或不能承擔高額醫療支出,選擇自願放棄積極救治。此種情況與實施尊嚴死的真正目的不一致,違背了立法初衷。
再者,由於我國地區之間發展不均衡,醫療水平參差不齊、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導致不同地區對於同一疾病的認識可能存在巨大差異,患者是不是已經處於無葯可救的終末期,很難定立一個確切標准。
4、死亡教育缺失。當前學界對於死亡相關學科研究力度不夠,尚未形成學科理論體系,尊嚴死概念的普及程度較低。死亡教育的缺乏導致很多人並沒有形成正確的死亡觀念。比如,逃避死亡、畏懼死亡、只關注生命長度而忽視生命質量的情況普遍存在。對此,我國應該逐步加強死亡教育,使人們認識到生命質量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死亡價值觀。
Ⅳ 立法執法哪個更難
當然是執來法啦朋友,因為立法的時源候沒有想到一些實際可能應該的問題所在,哦;也不是沒有考慮是考慮了但是在實際執法或落實的時候確實會出現和存在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和東東出來,所以有的就只能是暫行辦法和條例了等問題出來瞭然後再根據執法中的種種因素來進一步的改進和修改,直至完善成熟了。也就這么一個道理了自己再去琢磨一下就能更好的理會其中涵義啦,我也就不多廢話了。願順利就好!
Ⅵ 國家衛健委答復尊嚴死立法,稱還存在較多困難,目前立法的難點在哪裡
國家衛健委答復尊嚴死立法,稱還存在較多困難,立法的難點在於無法判斷患者的尊嚴是否真的得到了尊重。
很多人都知道安樂死,那是一種減輕病人傷痛的死亡辦法,估計聽說過尊嚴死的人並不多,很多人將安樂死跟尊嚴死兩者混淆,其實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安樂死是病人明確意識知道自己即將死亡,而尊嚴死是指的在病人承受極度病痛折磨,導致失去尊嚴之前停止對病人的治療,最大限度的減輕病人痛苦的情況下,讓病人自然的死去,就比如一個人得了不治之症,現代醫學可以延續他的生命,但是他每天必須承受巨大的痛苦,而且在治療過程中會讓其尊嚴掃地,甚至喪失人格,這種情況下不如遵從病人的囑托,停止過度治療,在減輕其痛苦的情況下讓其有尊嚴的死去,現在尊嚴死只在美國有立法,別的國家立法還存在著很多困難,下面就來說一說立法的難點在哪裡:
你覺得尊嚴死現在立法的難點在哪裡?歡迎留言討論。
Ⅶ 70%以上暴力犯罪者都曾虐待動物,反虐待動物立法難在哪
制定《反虐待動物法》的提案在兩會上出現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多年來,《反虐待動物法》的立法遇到了什麼樣的困難?為什麼要堅持《反虐待動物法》的立法?只有把這些說清楚,才能更好地推動條例草案的通過,推動此類事件的良性發展。許多人大代表也從各自關注的領域呼籲制定《反虐待動物法》。
對此已制定了細則:規定遺棄、餓死家畜、偷盜、投毒獲取他人家畜、活體剝取、焚燒、以食用和商業利益為目的活埋動物、暴力脅迫動物表演和比賽、給用於實驗的動物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不當運輸動物致死、利用傷害動物的音像作品牟利、在公共道路上拖死動物等虐待動物行為,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些“極端愛狗人士”為了“愛狗”做出了一些不正當的行為,比如讓自己的狗隨意撒尿,因為保護措施不到位,導致人類遭到寵物狗的攻擊,還有一些“愛狗人士”團體為了營救即將被宰殺或處理的流浪狗,公然攔截車輛,造成嚴重的交通問題。甚至有人打著救動物的旗號收錢,但是收的錢不是用來救動物的等等。這些行為都影響”,
有人擔心《反虐待動物法》的制定會進一步影響愛狗人士的社會秩序,甚至會因為《反虐待動物法》的法律支持和監管不力,使“極端愛狗人士”和“偽愛狗人士”行為更加不端。
Ⅷ 最難的法律問題
一般就是法律規定比較模糊的才比較難解決,才給實踐中的適用帶來了困難。法律問題是需要根據法律規定來進行分析的,雖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通過法律調整,但是只要有法律規定的部分都是要進行適用的。
法律型凳鄭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六條立法應當從實際出發,適粗瞎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法律規范應當明確、具體卜頌,具有針對性和可執行性。
Ⅸ 36歲歌手因口腔癌去世,都說檳榔有毒,為什麼立法禁止這么難呢
對於那些吃檳榔的人,他們明明就知道不健康,卻依然的嚼個不停,甚至有的人每時每刻嘴巴里都要叫著檳榔,不然渾身就覺得不得勁。就像人們吸煙一樣,談叢明明都寫了吸煙有害健康,但偏偏沒有人能夠戒掉,反而吸煙還煙癮越來越大。
Ⅹ 前科消滅制度有哪些立法難點
前科消滅制度的立法難點有與我國現行法律存在諸多沖突之處,一定程度上觸及到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公開審判原則,缺乏相應保障機制和統一的評價標准,社會公眾對犯罪人的天然歧視和排斥是該制度面臨的最大挑戰。
1、與我國現行法律存在諸多沖突之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00條規定:「依法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在入伍、就業的時候,應當如實向有關單位報告自己曾受過刑事處罰,不得隱瞞。」這實際上以法律形式規定了「前科報告義務」。
《法官法》、《檢察官法》、《人民警察法》都規定曾因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人不得擔任法官、檢察官、人民警察;《教師法》第14條規定:「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不得取得教師資格,已經取得的,喪失教師資鬧乎格。」
另有其他諸多領域中對受過刑事處罰者剝奪從業資格。以上相關法律規定,實際上確認了前科制度在我國的重要地位,與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背道而馳。要建立新的制度,必須正視和合理解決法律之間的沖突問題,構建系統完善前後一致的法律體系。
2、一定程度上觸及到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公開審判原則,此情況也正是該制度一經提出便廣遭法學界質疑的重要原因之一。公開審判是司法機關接受群眾監督的重要途徑,而前科消滅制度更側重於保護未成年人隱私,因而引發了人們對司法公開、公正的質疑。
3、缺乏相應保障機制和統一的評價標准。建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滅制度,不僅僅是立法層面即可完成的工作。僅僅在立法中規定該制度如同野彎肆空中樓閣,沒有監獄、民政、社區等各個機構的協調互動,這一制度都無法運行。同時,該制度雖被多次提出,但目前尚未有對前科消滅的統一評價標准,而不統一評價標准很有可能導致制度的虛設。
4、社會公眾對犯罪人的天然歧視和排斥是該制度面臨的最大挑戰。在轉型期的中國,各種社會矛盾往往通過各種形式的犯罪予以釋放。民眾將「前科制度」視為國家和社會自我防衛需要,生活在社區中的大多數人都願意與「犯罪人」隔離開來,用人單位在當前就業形式嚴峻的情況下更不會給「犯罪人」留下絲毫機會。
「前科」正是實現這種區分的最簡單的工具。因此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滅制度實施之初,除了受到未成年「犯罪人」及其家人的歡迎外,面臨更多的可能會頌轎是社會大眾的質疑。
(10)立法最難擴展閱讀
政協委員建議設前科消滅制度:
「前科對於已改過自新的前科人員來說是一種恥辱的標簽,一種刑罰過剩。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前科報告制度體現出越來越大的弊端。」2021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朱征夫擬再次提交《關於建立前科消滅制度的提案》。
朱征夫告訴記者,去年全國兩會,他提交《關於建議設立前科消滅制度的提案》後,收到許多群眾來電來信,反映因前科而遭到各種各樣的就業歧視問題。因去年的提案辦理尚未對反映問題有明確解決辦法,故他今年繼續提交相關提案,希望能夠減少對前科人員的就業歧視,幫助他們改過自新,充分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