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法學
⑴ 龐德實用主義法學思想的特點、
龐德在1911-1912年就發表了一篇以《社會學法學的范圍和目的》為題的綱領性論文,表達了他的社會學法學的基本思想。他認為社會學法學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在創立、解釋和適用法律方面,更加註意與法律有空的社會事實。 1.龐德強調法律的社會作用和效果,提出法律是一種「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或「社會控制」(social control)工具的學說。「我們越是清楚認識到我們正在做什麼和為什麼這樣做,則我們的社會工程將越有效。」[1] 2.「通過法律的社會控制」是龐德法律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有學者主張龐德法社會學法學的核心思想是社會利益說。[2] 法律是和一定時間、空間的文明密切聯系的,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乃看待法律:從過去來看,法律是文明的產物;從現在來看,法律是維護文明的手段;從將來看,法律是推進文明的手段。文明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對外在的物質的自然界的控制;另一個是內在的、人類本性的控制。 對人類本性的控制就是社會控制。主要有三種手段:法律、道德和宗教。法律作為社會控制的首要手段,仍需要其他社會控制手段的配合。人類社會要維持正常的秩序,必須使自身的活動扔按一定的社會行為規范進行。通過某種社會力量促使人們遵守社會規范和維護社會秩序的過程就是社會控制,而法律是社會控制的工具。之所以對人的內在本性進行控制,龐德從人性論出發,認為是人的本性所決定的。人的本性具有自我擴張性與社會本性。兩者具有不協調性和不平衡性。文明社會要想發展,就要不斷地限制人的自我擴張性而弘揚社會本性,而能勝任如此大任的就是社會控制。 3.根據龐德的學說,法律的作用和任務在於承認、確認、實現和保障利益,或者說是以最小限度的阻礙和浪費來盡可能滿足各種相互沖突的利益,並把利益分為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會利益。龐德繼承和發展了耶林的社會功利主義法學關於社會利益的基本思想,提出法律的任務就在於實現社會利益。作為社會控制最有效的工具的法的任務就在於使人的合作本能與利己本能之間保持均衡。 4.龐德的法律價值論。無論在古代或現代,法學家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論證法律的價值准則。對各種利益的承認或拒絕承認以及劃定那些得到承認的利益的界限,最終都是按照一個確定的價值尺度進行的。[3] 各個法學流派幾乎都對自己研究的法律進行了價值分析,尤以自然法學顯著。各種觀點也是豐富的,有神學倫理學的、歷史法學的、理性主義的、自由主義的和以經濟學為基礎的以及以階級斗爭為基礎的法律價值觀。[4]以凱爾森為代表的純粹法學派任務:任何一種價值准則都是不可能的,正義是一種主觀價值判斷,是不可能科學地認識;以弗蘭克為代表的美國現實法學派則認為:法律是法官和行政官員的行為,即使建立起一種價值准則,他們也不會採用;龐德主張建立起一種最大限度地滿足需要的價值准則。 通過經驗來發現並通過理性來發展調整關系和安排行為的各種方式,使其在最少障礙和浪費的情況下給予整個利益方案以最大的效果。這種價值分析方法是有一定的合理性,並且操作起來也比較有效果。 5.法的概念。 法律可以被看成:①法即法律秩序;②法是權威性資料、根據或是指示;③司法和行政過程。第二種有可細分為法令、技術和理想。當然,他還將法令區分為規則、原則、概念和標准。應該可以這么說,龐德的這種分法是比較有科學性和系統性的。 6.法律實效。 法律執行是每個社會時期中所不能忽視的。尤其在現代社會,法律執行更加繁復。哲理法學派關注法的內在正義性,強調法的執行並非靠外在的強制,而在於法的內在正義性。但是這種做法在工業社會計劃不可能得到執行。 因此,龐德研究了法律執行的四種手段及其作用。它們是懲罰、特殊補償、替代補償和預防措施。當然,它們都各自存在局限性。從各種法律執行手段的局限性出發,必須把法作為一個統一的社會控制工具來使其發揮作用,其作用方式是進行本能控制、協調和利益平衡。 從總體的法自身局限性出發,必須把法當作社會控制的工具之一,而非唯一的社會控制工具。
⑵ 什麼是法學上的公共利益
法學的公共利益和政治學上的公共利益相同。公共利益的實現通常以減損私人利益作為成專本,或者屬說以限制或者剝奪某種公民權利作為代價。例如國家集體的利益,社會的利益,社會習慣,善良風俗等等。是社會上最大的法益。
它通常是指社會上既存的,不能損害的大多數社會成員的利益。
⑶ 什麼叫利益
利益是法學中的一個基本范疇。所謂利益,就是受客觀規律制約的,為了滿足生存和發展而產生的,人們對於一定對象的各種客觀需求。其本意為「利息」,原被用來表示債權人對利息要求的正當性。後來,利益作為個人與社會的一種關系體現,日益得到廣泛的應用。利益意識的覺醒,利益觀念的形成,無疑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偉大進步。 「利益」一詞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最早展開論述的是春秋時期的管仲。他認為,「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此後,儒、法、道諸家都把利益問題作為自己研究和論述的重要內容。在西方,利益(intecest)一詞來源於拉丁文intecesse,原義是夾在中間,後來引申為在非報酬性的東西和事件中包含著某些報酬性的成分。古希臘的智者普羅塔哥拉的學說中,具有明顯的功利主義原則,而幸福派的伊壁鳩魯則明確地把正義與利益聯系在一起。到了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普遍對利益問題予以充分的重視,並進行了論述。但這些思想家們受唯心史觀的支配,或是受到形而上學方法的阻礙,並沒有揭示利益的形成和本質。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為科學地揭示利益的形成和本質提供了正確的方法和必備的條件。 所謂利益,就是在一定的生產基礎上獲得了社會內容和特性的需要。它有三方面的因素構成:利益的心理基礎是人們的需要。需要是利益的主觀基礎,利益是需要的社會形態。在現實世界中,每個人都有許多需要,而且是無限的和廣泛的。這就決定了利益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人們對於物質的需要和追求,構成了物質利益的基本內容,而對於精神生活的需要和追求,構成了精神利益的基本內容。 利益反映了一定階段上人們的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利益是人們企圖藉助於生產來滿足的需要。凡是不用人們生產或勞動就能滿足的需要,如陽光、空氣等,都不是物質利益的內容,超越人們現實生產能力和生產水平的需要,也不構成利益的基本內容。利益反映著特定歷史階段上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利益是人們需要的社會轉化,它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實質是特定的社會關系。反過來說,由於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需要而結成了一定的社會關系,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利益關系,社會關系也必須要體現為各種不同的利益。正因為如此,人類社會中才有了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個人利益、群體利益、民族利益、階級利益、階層利益、國家利益等形形色色的利益。社會的物質生產是其他一切生產的基礎,所以經濟關系也是其他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以物質利益為主要內容的經濟利益也成了其他利益的基礎,影響著其他利益的形成和發展。在階級社會中,經濟利益首先表現為階級利益,階級利益也因此而成為制約其他利益的主導利益。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階級關系退居到社會關系中的次要地位,人民內部的各種關系成為社會關系的主體,經濟利益在這些關系中以不同於階級社會的形態繼續發揮著主導作用。
⑷ 請問民法上的法益指什麼包括哪些內容哪些是不受法益保護的利益我是大一法學專業的,想知道這些問題
您好,主要是指財產權利與人身權利!
⑸ 學法律或法學給你帶來了什麼好處呢
會取證,給自己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
⑹ 法律邏輯對法學的好處
學好法律邏輯學對於學習法律、對於以後提高分析案件能力、處理案件能力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⑺ 學歷史對學法學有什麼好處
可以結合社會的變革更加深刻的理解法律的產生及發展
⑻ 學習法律專業有什麼優勢
與其他學科相比法學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從法律專業所培養的人才素質上看,人才素質較高,法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故法學專業的學生多思維嚴謹、敏捷、且口才上佳,法學專業的學生理解問題深刻,分析問題透徹,解決問題公正,所以法學專業所培養的學生能力和素質均比較優秀,且形象端莊給人以正義感。從法學專業本身上看,法學是集專業與實用與一體的學科,一方面法學要求極為嚴謹專業精確的法律知識才能解決社會問題,另一方面法學與百姓日常的生活又密不可分,人們在生活中不自覺的運用這法律的知識來解決身邊的大事小情。而且我國法學系大陸法系,法律的系統性較強,易於理解記憶,容易掌握。從社會環境來看我國的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量仍會保持一個比較旺盛的勢頭。 首先,國家的行政機關和公檢法機關,對法律人才的需求將會持續。 根據人事部公布的《2008 年職位信息》統計,中央和國家機關及直屬機構和派出機構,2008 年共向社會招錄法學(法律)類專業人才 2578 人,提供法學(法律)類專業人才選擇報考的職位多達 1134 個。其次,在管理型社會中,律師和法律工作者必將廣泛地參與經濟事務、政治事務、社會事務和公共管理。與社會對律師等法律人才的需求相比,我國律師數量嚴重不足,每萬人中只有 0.8 個律師。所以,可以說整個社會的大環境對法學專業的學生是極為有利的。從國際環境看,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在不斷向前,在各國政治文化經濟都不盡相同的情況下,要想達成世界的和平與統一無疑需要一個統一的規范加以約束而法律無疑就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可以說全球的環境都是有利於法學專業的學生的。
⑼ 法學大辭典中關於"利益"的界定
一、租賃權租賃,是指一方將特定物交於他方使用收益,他方支付租金並於租賃關系終止後返回租賃物的契約。租賃權,是指承租人對他人所有之物,進行排他性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權利。《法學大辭典》對租賃權下的定義是:租賃權又稱使用收益權,即承租人依租賃合同,在租賃物交付後對租賃物享有的為使用收益目的所必要的佔有權的總稱。房屋租賃,是指房屋的所有人作為出租人將其房屋出租給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支付租金的行為。租賃權屬於債權。租賃權的具有內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請求權,請求出租人保持租賃物處於適租狀態的權利;其二是佔有租賃物,並予以使用收益的權利。二、用益物權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權利。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用益物權」這一概念在中國《民法通則》中沒有出現,有關用益物權的規定也只有零星幾條。物權法草案第123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嚴格說來這也不是用益物權的立法定義。因此,在中國民事立法上難以給用益物權一個明確定義。在民法學上,所謂用益物權,是指非所有人在他人所有的物上享有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他物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一十七條規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用益物權,是物權的一種,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之物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的排他性的權利。比如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自然資源使用權(海域使用權、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租賃權,是指承租人依照租賃合同所享有的對租賃物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的的權利。根據物權法定原則,租賃權並不是用益物權。租賃權存在的基礎是租賃合同,因此從性質上說,租賃權是一種債權,只不過租賃權具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等物權特徵。三、租賃權與用益物權的比較1、兩者都是以物的使用收益為目的的權利2、兩者都以對物的佔有為前提3、用益物權的客體可以是不動產,也可以是動產。租賃權的客體也是動產與不動產4、用益物權和租賃權的產生都是基於債權契約,都是佔有別人的物。租賃權的內部構造完全符合作為一種用益物權類型的要求。將租賃權定格化為法定的用益物權,由此可扭轉租賃權置身債權編卻生性為物權所造成的某些不妥和尷尬局面。5、租賃權存在的基礎是租賃合同,因此從性質上說,租賃權是一種債權,只不過租賃權具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等物權特徵。
⑽ 非法專業學生司法考試通過後有哪些好處,就業前景大不,與法學專業的學生相比會有優勢嗎
法學培養的是研究型人才,而司法考試傾向於實用。
雖然說法學專業學生的底子會專比較好,但是非法學也屬有自己的優勢,比如利用你的本專業與法學互補,用法學滲透到你的本專業,都是可以的。
再者,發展講求的是實力,分析、思維、行為的能力,學習法律可以加強你這些方面的能力。
你未來的競爭力不在於「專」,而在於「能」。
就象常說的,是廚子里唱歌最好的,是歌手裡做飯最強的。和你本專業的競爭對手比,你有法律的優勢,在法學專業學生比,你有你原專業的知識和能力。
要挖掘自己的優勢,有點自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