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法限購
① 五大專家建言汽車限購:保證公平、系統、透明
汽車行業分析專家顏景輝
以限購手段來治理交通擁堵,這是無奈之舉,是誰也不想看到的,當然也包括政府在內,因為這畢竟限制了汽車消費。但是,目前尚未找到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取代這種政策。
以北京市為例,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小客車數量調控暫行規定》實施細則,俗稱「限購令」。當時是想用行政手段限制一下,為公共交通設施建設騰出時間空間。
縱觀中國汽車發展歷程來看,2009年中國真正的進入了汽車社會,在當年國家還出台過1.6升及下排量購置稅減半的政策,這也刺激了當年的汽車消費。
如今,隨著北京汽車限購政策進入到第十個年頭,可以看到,汽車限購以及限行等舉措,在一定程度上對於交通擁堵起到緩解作用。但是,限購也帶來一些問題,其中包括產生了一批新的汽車剛需群體。這個矛盾也需要相關部門,認真負責的解決。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② 對方被限購我有權解除合同嗎
復關於限購的政策性制規定是國十條和國八條,國十條全稱是《國務院關於堅決遏制部分城市
房價過快上漲的通知》,國八條的全稱是《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根據《立法法》的規定,行政法規必須由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很明顯,國十條不是行政法規,國八條就更不是行政法規了。《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的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
根據你的陳述,你們之間的合同在簽訂之時是合法有效的。那麼,國十條及國八條頒布並生效之後,對於原合同的效力有沒有影響呢?前已闡述,國十條和國八條並不是行政法規,也不是法律。因此,你們之間的合同即使與國十條和國八條有所沖突,法院也不能援引這兩個規范性文件否定合同的效力。
當然,你所說的並不詳細。應當還有其他的情節,會影響到合同的效力及賠償問題。買房時沒有網簽,那麼,具體網簽是什麼時候?2010年底下來的產權證,應當在你所在城市的限購令出台之前吧?這些都影響到你們合同履行問題。假如你拒絕履行,則會涉及到損害賠償問題。
總的來說,國十條和國八條過於干預經濟,其本身有不合法的地方。
貴達律師事務所
沈桂旺律師
③ 限購情況下房產代持協議有效嗎,協要怎麼簽訂
《合同法》第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合同法解釋二》第十四條規定:「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規定的『強制性規定』,是指效力性強制性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前形勢下審理民商事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第15條規定:「正確理解、識別和適用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五)項中的"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關繫到民商事合同的效力維護以及市場交易的安全和穩定。人民法院應當注意根據《合同法解釋(二)》第十四條之規定,注意區分效力性強制規定和管理性強制規定。違反效力性強制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合同無效;違反管理性強制規定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具體情形認定其效力。」第16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綜合法律法規的意旨,權衡相互沖突的權益,諸如權益的種類、交易安全以及其所規制的對象等,綜合認定強制性規定的類型。如果強制性規范規制的是合同行為本身即只要該合同行為發生即絕對地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合同無效。如果強制性規定規制的是當事人的"市場准入"資格而非某種類型的合同行為,或者規制的是某種合同的履行行為而非某類合同行為,人民法院對於此類合同效力的認定,應當慎重把握,必要時應當徵求相關立法部門的意見或者請示上級人民法院。」
限購政策並不是法律、行政法規,且違反該限購政策也不會導致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不符合限購政策的不能過戶,這只是一種地方行政管理的手段,但是違反或規避該政策所簽訂的代持房屋協議,是有效的。
④ 汽車限購制定的依據有哪些
政府頒布汽車限購政策沒有上位法依據政府的汽車限購政策,涉及到對買賣內主體的財產投資與消費的限制,容屬於對買賣主體的契約自由之限制和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限制。欲獲得合法律性,則應當通過立法對民事基本制度與基本經濟制度相關的內容進行修改,為政府的限購政策的具體實施提供上位法的依據。
⑤ 寧波市的住房限購政策算不演算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寧波市直轄市,無權立法。
寧波市出台的住房限購政策,不限於法律,也不屬於行政法規,更不是地方規章,只是規范性的政策文件。
⑥ 從法律經濟學角度分析我國目前的房屋限購令
國家出抄台房產調控措施襲,限制居民家庭的購房套數,超出的新購住房無法辦理產權登記。這是典型的疾病下猛葯,鹿死不擇音。從法律上來講,不予辦理產權登記是沒有法律依據的,而且侵害了購房者和賣房者之間的合同關系。然而,為顧全大局,管不了這些了。那麼,簽訂了購房合同,且無法辦理登記的房屋的法律狀態如何?
住房限購令的出台,不是房屋買賣合同當事人所能預料的,且動搖合同的基礎關系,因此屬於「情勢變更」。對此,購房者可以退房,也可以要求繼續履行。對於繼續履行,並實際交付房屋的,雖然無法辦理房屋登記,但購房人仍舊是實際的產權人,受到法律應有的保護。只是以後房屋的用途只能自住或租賃,而無法轉賣。房產新政在法律上,限制了產權人的買賣資格,也導致房屋產權的不確定性,會造成出賣人的「一房多賣」,以及無法以該房屋來抵押貸款等。
⑦ 政府宏觀管理經濟的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怎麼區分 如 今年10月,深圳等地政府紛紛出台了「限購令」
1、政府宏觀管理經濟的手段一共三種: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經濟手段。
2、要區分應該把這三種都區分開。
3、三者有著嚴格意義的區別:
第一,含義不同。經濟手段是國家運用經濟政策和計劃,通過對經濟利益的調整而影響和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措施。法律手段是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律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
行政手段則是國家通過行政機關,採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行政措施來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
第二,內容不同。經濟手段包括經濟計劃和經濟政策。經濟政策是指政府指導和影響經濟活動所規定並付諸實施的一切准則和措施,它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信貸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價格政策、匯率政策、稅收政策等。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經濟立法、經濟執法和法律監督。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行政指標、行政規章制度和條例。
第三,任務不同。經濟手段的任務在於合理確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經濟預測,總量調控、重大結構調整和生產力的合理布局規劃等;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則主要是規范生產經營者的活動,維護市場經濟秩序,調節國家企業個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
第四,調控范圍不同。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調節市場上經濟活動主體的一切經濟活動;行政手段的運用要控制在必要的范圍和限度內。比如,在生產領域,對一些不符合國家投資結構政策和技術政策要求的產品要用行政加以干預;在社會分配領域要側重國民收入再分配,以實現社會公平;在交換領域,政府要運用行政手段強制人們遵守市場規則,以保證市場公平競爭;在消費領域則著重調節社會消費基金總額,如工資總額,社會集團購買力等,防止消費基金增長過快。
第五,特點不同。經濟手段具有戰略性、宏觀性、指導性和間接性、滯後性的特點。經濟手段包括價格、稅收、信貸、利率、匯率等經濟杠桿,經濟手段一般不是直接作用於經濟活動主體,而是通過物質利益誘導的方式間接地對市場主體的生產經營產生影響,經濟調節效果不能很快體現出來,而是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體現出來。法律手段對經濟主體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和嚴格的強制性,對經濟運行的調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明確的規定性。
與經濟手段相比,行政手段具有以下特點:A、強制性。指示、命令、規定一經發布,所有的經濟活動主體就必須執行,不能自由選擇。B 、直接性。運用行政手段可以直接作用於調節對象,這不象經濟手段要通過一系列經濟機制才能作用於調節對象。C、 快速性。
第六,執行的主體不同。執行經濟手段的主體有立法、行政機關;執行法律手段的國家機關有立法、司法、行政機關,而行政機關則是執行行政手段的唯一機關。
第七,地位不同。宏觀調控以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
第八,作用不同。經濟手段最終通過市場機制來起作用。行政手段的使用一般不通過市場機制起作用,其次,當市場經濟運行出現意外情況時,國家可以運用行政手段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解決重大經濟問題。
第九發展趨勢不同。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宏觀調控中的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將不斷得到強化,而行政手段則逐步趨向縮減(但不會最終消失)。
4、 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的顯著差別於:
(1)經濟手段一般是間接調節;
(2)行政手段一般是直接調節,並具有強制性。行政手段是國家通過行政機構,採取行政命令、指標、指示、規定、查封、扣押、檢查、監督、審批、行政許可等行政措施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而且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里都涉及到了價格問題,不太容易理解。如果價格的調整是為了調節市場供求關系,則是經濟手段,如提高糧價、降低農葯、化肥價格以保護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水價以促使人們節約用水等;如材料側指調整價格要經政府有關部門核准,則是行政手段,如公共交通、通訊、電價、水價由國家物價管理部門核准確定,則屬於行政手段。
5、在做題時一定要注意習題中設定的情景,以電價為例,若材料中說電的價格調整必須要經國家在關部門核准確定體現的就是行政手段,若材料中說國家提高了用電高峰期的電價以應對電力緊張則體現的是經濟手段。
6、本題中提到的深圳政府出台政策,即限購令,它是行政命令,顯然使用的是行政手段。
(1)法律手段是國家通過制定和運用經濟法律法規來調節經濟活動的手段。行政手段則是國家通過行政機關,採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標、規定等行政措施來調節和管理經濟的手段。
(2)行政手段的使用一般不通過市場機制起作用,且直接作用於被調節對象,行政手段是由國家掌握和控制,體現著國家統一意志和行為。
⑧ 立法法修改是否與你有關系
立法法的修改 改變征稅不再「糊里糊塗」交稅這個是不是關繫到你我他。立法法的版修改開始執行限行、許可權購、限外等 規定當然具有「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的性質,今後實施這些行為必須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 據。立法法的修改使你的意見變得重要,過去在法律制定過程中,公眾也有一些參與的權利和渠道,但是深度和廣度都 不夠,立法機關對公眾參與的重視和保障不夠、反饋不及時,公眾參與立法的意見能否被吸收以及吸收的程度也沒有制 度上的保障。立法法修正案草案明確規定要擴大公眾的參與,且途徑多樣,能使立法更接近地氣,更能夠反映人民意願
⑨ 立法法是一部什麼法
今年兩會上備受矚目的一件大事就是新《立法法》的審議和通過。那麼大家知道立法法的前世今生嗎?
立法法誕生
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
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31號主席令公布,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15年來首次修改立法法始末
2013年11月三中全會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要求「加強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國有資產監督職能。落實稅收法定原則」。
2014年8月初次審議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對立法法修正案(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這是立法法實施14年後的首次修改。隨後公開徵求意見。
2014年10月四中全會
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要求,「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
2014年12月二次審議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對草案進行了第二次審議。草案規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隨後公開徵求意見
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
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第20號主席令公布,分為「總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適用與備案審查」「附則」等6章,共計105條。
附:立法法修改,具體改了那些條文?(節選)
征稅征地,法律規定
【舊】第八條,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
(七)民事基本制度;
(八)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九)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新】第八條,增加一項,作為第六項:「(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第六項改為第七項,修改為:「(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第八項改為第九項,修改為:「(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徵求意見,面向大眾
【舊】第三十五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重要的法律案,經委員長會議決定,可以將法律草案公布,徵求意見。各機關、組織和公民提出的意見送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
【新】改為第三十七條
列入常務委員會會議議程的法律案,應當在常務委員會會議後將法律草案及其起草、修改的說明等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但是經委員長會議決定不公布的除外。向社會公布徵求意見的時間一般不少於三十日。徵求意見的情況應當向社會通報。
限購限行,不得任性
【舊】第七十一條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
【新】改為第八十條
第二款修改為:「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地方事務,政府規章
【舊】第七十三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地方政府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二)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新】改為第八十二條
第一款修改為:「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
增加四款,作為第三款、第四款、第五款、第六款:「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政府規章,限於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已經制定的地方政府規章,涉及上述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開始制定規章的時間,與本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確定的本市、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時間同步。
應當制定地方性法規但條件尚不成熟的,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規章。規章實施滿兩年需要繼續實施規章所規定的行政措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法律解釋,權力約束
【舊】無
【新】第一百零四條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主要針對具體的法律條文,並符合立法的目的、原則和原意。遇有本法第四十五條第二款規定情況的,應當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或者提出制定、修改有關法律的議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內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以外的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不得作出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