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微塵眾

道德經微塵眾

發布時間: 2023-04-27 15:53:46

㈠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可以發現什麼

應無所陪螞住釋義: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第十品「庄嚴凈土分」:「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原文】「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色聲香味觸法」,泛指一切現象。「不住」,就是不被現象所迷惑。「生心」,就是生清凈心,生平祥梁等心,生平常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就是禪宗六慧能說的 :「於相而離相,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凈,此是以無相為體;於諸境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應無所住」,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於相離相」;「而生其心」,就是「不於境上生心」,就是「於法體上生清凈心、平等心與平常心」。
(1)道德經微塵眾擴展閱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通過現象看本質;「而生其心」,就是透過本質看現象。
在老子《道德經》中,也有類似的表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腹」,指的是本質;「目」指的是現象。「為腹不為目,去彼取此」的意思,就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法認為世界是心物一元的,用「減法」來分析:在不執著於任何錶相,去除一切妄想雜念時,就會見到事物的本質真相。《金剛經》反復使用以下的同一類句型來說明這個道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謹亂運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㈡ 金剛經正文是多少個字

金剛經正文有幾個版本,字數分別為:

7-8世紀中國書店本5040字;868年咸通本5125字;流行本共計5176字。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來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經中可視為一個略本;本經說「無相」而不說「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風。首簡本經六種譯本中,通常流攜握通的是鳩摩羅什的初譯。

如印順法師所說,此後的五譯是同一唯識系的誦本,比如菩提流支、達摩笈多等,都是依無著、世親的釋本譯出;只有羅什所譯為中觀家(般若系)的誦本。又如呂澄說,羅什傳龍樹的般若學,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譯般若經,《金剛經》其實已「面目全非」了。

《金剛經》在印度有唯識家(無著、世親)的論釋。傳入中國,三論、天台、賢首、唯識各宗都有註疏;然而中國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響,各宗表面上闡揚《金剛經》,實際上闡揚常住佛性和如來藏。

又在三教合流環境下,明清以來,三教九流都來註解《金剛經》,雜合濃厚的真常理論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響,《金剛經》被附加密咒形成讀誦儀軌。此外,民間還出現各種離奇的靈驗感應錄。般若經典《金剛經》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國特別的盛行起來。

(2)道德經微塵眾擴展閱讀:

《金剛經》以鳩摩羅什譯本流傳最廣,其版本變化和被加工的痕跡也最多:

一、流通本的加工:

1、字數的添加:《金剛經》從824年柳公權本5043字,到868年咸通本5125字,到947年壽春本5150字,到1423年朱棣本5169字,到流通本5176字,其經文字數不斷增多。辯芹慶

2、「冥司偈」的添加:以歷代藏經的校勘記看,《金剛經》有文字上的瑣碎變化。其最大變化是被添加的60(62)字「(爾時)慧命須菩提……」一段並最終定型,這是從菩提流支譯本移植來的。添加的時間不很明確,後來佛徒為其編造了「僧靈幽」的公案,該段經文因此叫「冥司偈」。

3、首尾附件的添加:從咸通印刷本開始,經首已出現真言;到定型的流通本,被添加到經文前後的頌詞、真言、奉請詞、發願文等附件,有近二十篇之多。

二、流通本的分期:

1、以柳公權本為代表的早期版本:柳公權本紀年准確、法度森嚴、昭然有信。在此824年以前的均屬於早期版本,無三十二分劃段,不添加任何真言,不添加62欄位落;字數在5040左右。

2、以咸通本為代表的中期版本:此時(868年)對《金剛經》的加工剛剛開始,三十二分和附件可添可無,62字一段是必添加的;字數在5140左右。

3、以朱棣本為代表的晚期版本:除朱棣本外,此後均添加三十二分,附件全盤添加,經文逐步定型為5176字;此外經文還有兩處被改動,一是善現啟請分第二的「應雲何住」被改為「雲何應住」,二是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的「發菩薩心者」被改為「發菩提心者」。

㈢ 世上真有修真者嗎我想修真!

~~~ 修真方法
根據門派不同, 所持論調各不相同,每個人的情況又不同,功法亦千變萬化。
世俗修真門派以[東派] [西派] [南派] [北派] [中派]劃分。隱世門派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別,此處不便稿游多述)
簡而言之,修真方法無人引路不可私自修習,否則後患無窮,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當受騙。
入門之法
靜功之道
1、靜功的外在動作
道家修煉,歸根結柢是要修煉內在的精、氣、神三寶。因此外在姿式動作,並不重要。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
靜功的採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無不可。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於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於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於體側均可。
卧式,一般為側卧,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於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於胯上,或放於丹田;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沒有其他干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緩步徐行,如飄雲端。散步之時,可以或運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不要閉眼睛。
選擇一種姿態式做好之後,開始煉功。對於外面動作,行修要點如下:
(1)全身放鬆,無論採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鬆。這個放鬆,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利經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為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於放鬆,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放鬆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覺察,動作上就不符合放鬆的要求;現在我們做修煉功夫,首先從動作上調整過來,自然就能進入放鬆的狀態。
(2)雙目垂簾,垂簾即微閉之義。為什麼需要微閉雙目,因為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於煉功。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3)舌頂上齶,兌為口,丹經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舌頂上齶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因在人之上齶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煉功必須堵信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隨著靜功程度的為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
(5)兩手抱訣,兩手的掐訣,,又稱「子午決」,兩手抱訣這時,左手食指和拇指畫圓,右手拇指放在圓內,右手4指放在左手4指下面從拇指方向看,就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氣,自然接通,片刻之後,兩手感到發熱發脹,奇妙無比,即是二氣接鍵團銷通之效。道家沒有男女之分。
2、靜功的內在法訣
(1)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
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氣、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氣」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地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無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時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於兩眉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
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煉氣功的人士,往往就是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億;開始似乎由外而來,發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收攝之,凝定之,即以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愚昧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有表現,觀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強,從波動鴯以光定,從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息;無光之光,謂之真光。由此參悟真靜。
「觀光」的方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叫「回光」;聽息之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稱「調息」。因此此入所講的靜功修煉法,古人又稱為「回光調息」。
《丘祖秘傳大丹直指》論述「回光調息」說:「其法自兩眼角收心一處,收到兩眼中間,以一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大地一齊收來』是也」。
回光之法,還有另外的含義。是在觀光之後,還要將此光照入下丹田,進一步再去做煉氣的功夫,這個須要和築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納結合煉習,在吐納法中再作論述。
四、靜功止念法
靜功的關鍵,在於入靜;入靜的關鍵,在於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麼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

~~~~ 修真典籍
自太古以降,修真漸由追求長生演變為冀望成仙飛升,作為修真理論的典籍也逐漸由質朴而趨於玄幻,明清之世更近於志怪者言。大略而論,下述典籍或可作為當時修真理論的代表作:
1.道德經(老子)、南華經(莊子)、列子、文子、關尹子、大學、中庸、抱朴子(內外篇)、清靜經、心印妙經
2.破迷正道歌、敲爻歌、百字碑、大道歌、靈源大道歌、青天歌、永嘉證道歌、陰符經、黃庭經、周易參同契、入葯鏡
3.張三豐全集、黃元吉文集、古書隱樓藏書、鍾呂傳道集、靈寶畢法、指玄篇、大丹直指、悟真篇、青華秘文、金丹四百字
推薦初學者看看田誠陽的《中華道家修煉學》
道教的一個習慣就是「不得其人不傳」,故密室藏珍而不為人知者眾。另唐宋兩代,修真有成者甚多,惜未作系統論述,此處不便列舉。
修真,從字面解釋就是通過修行求得真我.但現在都被人給誤解成什麼成仙成佛的!修真就是通過對自身的不斷修行,不斷的找出自身的不足讓自己更了解自己.這就是修真.自己都還不能了解透自己還談什麼成仙成佛!道在心中!佛在心中!己心度人,人度己心!
也有修煉其他的,比如說劍仙。劍仙之道,修煉肺宮金氣 ,再轉入離宮,玄火鍛煉九天神劍 。直到離宮」劍芒」鑄就,然後內聚五行真氣,外采天真地靈,外煉仙劍,誅敵於千里之外。可惜實在難修,我相信修煉此道,必能驚天地,鬼神泣。

㈣ 金剛經是什麼教

《金剛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梵語,智慧意,波羅蜜,梵語,到彼岸意,以金剛比喻智慧,銳利、頑強、堅固,能斷一切煩惱,故名。1卷,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經典,後秦鳩摩羅什譯。本經採用對話體形式,宣稱一切世間事物空幻不實,實相者則是非相。主張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即放棄對現實世間的追求、執著,以般若慧契證空性。破除一切名相,從而達到不執著任何一物而體認般若實相的境地,《金剛經》是中國禪宗南宗的立宗典據

唐玄宗為推行三教並重的政策,從三教中各選一典籍,親自進行注釋,儒教選《孝經》,道教選《道德經》,佛教選的即是《金剛經》,有些信徒甚至將《金剛經》作為全部佛法來信仰、供奉,可見其重要意義。此經不似《大般若經》太浩瀚,又不似《般若心經》太簡略,又能說般若的空慧佛理,所以弘傳很廣。《金剛經》最後一偈曰: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讀畢《金剛經》,世事當作如是觀。

漢文譯本中通行的有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陳真諦之同名譯本;另有隋達摩笈多《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唐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義凈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以下是金剛經

金剛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差薯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念知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仔慶消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凈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第十品 庄嚴凈土分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庄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嚴佛土者,則非庄嚴,是名庄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則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

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薩,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第十六品 能凈業障分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 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

何以故?須菩提!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庄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何以故?如來說: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雲何?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第十九品 法界通分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第二十三品 凈心行善分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凈分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㈤ 《道德經》第一章讀後感

          《道升殲德經》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譯:天道啊,能講,但講出來,似乎又不是要說的那個東西。給它個好笑姿定義,又感覺不能概括,只能說明它表現出來的大致形態,而不能解釋它的本質。它象是冥冥中似乎不存在的微粒,好象什麼都沒有,就象萬物初始時的樣子。又好象有,並且非常巨大,包容萬物,無邊無際。說它無形,是往微觀處看,說它有形,是往宏觀處看。這兩種形態都是它,非常的奇妙。它似乎是萬物的起源,萬事萬物似乎是循著它的規律和法則形成和發展的。

今天我開始讀《道德經》的第一章,這一章講的是天道的形態。老子同大家講道,這里講的道,並不是你們常說的,或是聽到的,看到的道。要講的是天道。那天道是什麼呢?它可以說非常渺小,小到無形,小到看不見,摸不著,就象萬物初始時,形成萬物的那粒微塵。它似乎又很大,大到可以包容萬物,大到無邊無際。我們可以從它小到無形開始想像,一直到它大到無限。我們可以試想,在它小到無形,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某個點,和它大到無限,也是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某個地方,會不會就是它有形或無形的起點,它的有形和無形都從這里友絕開始。它的有形或是無形,其實,只是我們想像的軌跡不同,感受到的形態變化便不同。而這兩種形態,都是天道的形態。天道便在這兩種形態間,相息相生,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地運行著,既是虛無,也是恆有,是無限大,也是無窮小

《道德經》第1章讀後感:好多人都在學習這個學習那個真的有用嗎?關鍵是學來的是知識,而不是自己感悟智慧生發出來的,被人查找了好多名家大咖,關於對《道德經》的討論。個人還是更認可其中一個觀點: 那就是《道德經》是拿來用的,而不是來學習的, 通過讀《道德經》,去感悟大自然宇宙頻率的奧妙。把感悟生發出來的智慧。用到日常生活、事業、生意上,這才是讀《道德經》真正的目的。

㈥ 求全面些的經文!!道德經,金剛經,大成捷要等,,TXT或其他格式

金剛經儀軌(含拼音標注)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經儀軌】

香贊

爐香乍爇(ruò) 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nā)無(mó)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南(nā)無(mó)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凈口業真言

唵修唎修唎摩訶修唎修修唎薩婆訶

凈三業真言

唵,嚩(wa)日()啰(la)怛(da)訶賀斛(hong)。

安土地真言

南無三滿哆 母馱喃 唵 度嚕度嚕 地尾薩婆訶

普供養真言

唵,誐(ye)誐曩(na),三婆嚩,襪(fa)日啰(na)斛。

奉請八金剛

奉請青除災金剛 奉請辟毒金剛

奉請黃隨求金剛 奉請白凈水金剛

奉請赤聲火金剛 奉請定持災金剛

奉請紫賢金剛 奉請大神金剛

奉請四菩薩

奉請金剛眷菩薩 奉請金剛索菩薩

奉請金剛愛菩薩 奉請金剛語菩薩

發願文

稽首三界尊 歸依十方佛 我今發宏願

持此金剛經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雲何梵

雲何得長壽 金剛不壞身 復以何因緣

得大堅固力 雲何於此經 究竟到彼岸

願佛開微密 廣為眾生說

開經偈(jì)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祗園會上佛菩薩(三稱)

金剛般(bo)若(re)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 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qí)樹給(jǐ)孤獨園。與大比(bì)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jū)。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qì)。收衣缽。洗足已。敷(fū)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ā)耨(nòu)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wěi)然。世尊。願樂(yào)欲聞。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liáng)。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fǒu)。不(fú)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fǒu)。不(fú)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fǒu)。不(fú)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 (xiàn)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fǒu)。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liàng)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zhuó)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yé)。如來有所說法耶(yé)。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nìng)為多不(fǒu)。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jì)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fǒu)。須菩提言。不(fú)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bú)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fǒu)。須菩提言。不(fú)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fǒu)。須菩提言。不(fú)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 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fǒu)。須菩提言。不(fú)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zhèng)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yào)阿蘭那(nuó)行(héng)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庄嚴凈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fǒu)。不(fú)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庄嚴佛土不(fǒu)。不(fú)也。世尊。何以故。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p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fǒu)。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fǒu)。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fǒu)。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jì)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jì)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fǒu)。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fǒu)。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fǒu)。不(fú)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jì)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xiè)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xiè)受持。不足為難(nán)。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fèn)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shèng)者說。為發最上乘(shèng)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hè)擔(dàn)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花香。而散其處。

能凈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nuó)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mò)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fèn)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p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mò)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xiàng)。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fǒu)。不(fú)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cháng)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cháng))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庄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fǒu)。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fǒu)。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4)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fǒu)。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xiàn)不(fǒu)。不(fú)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xiàn)不(fǒu)。不(fú)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fǒu)。佛言。須菩提。 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凈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jì)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xiàng)觀如來不(fǒu)。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jì)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fǒu)。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fǒu)。不(fú)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jì)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sè)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般若無盡藏真言

納謨薄伽伐帝 缽唎若 波羅蜜多曳 怛侄他

唵 紇唎 地唎 室唎 戍嚕知 三密栗知 佛社曳 莎訶

nā mó bó qié fá dì,bō lì rě,bō luó mì ō yì。dán zhí tuō,

ōng,hé lì, dì lì,shì lì,shù lǔ zhī,sān mì lì zhī,fó shè yì,suō hē。

金剛心真言

唵 烏倫尼娑婆訶

ōng wū lún ní suō pó hē

金剛經心咒

南無盆嘎瓦的,真嘎缽拉米大約,嗡,乃恩的達,愛力血,
Narmobenkiarvat-i Tsunkiarplamedarya Oun Nentitag Erish
愛力血,米力血,米力血,瓶那盈,瓶那盈,南無盆嘎瓦的,
Erish Merish Merish Binnaryin Binnaryin Narmobenkiarvat-i
者登呣勺的,愛力的,愛力的,米力的,米力的,虛力的,虛力的,
Tsaitenmtsiti Eriti Eriti Meriti Meriti Shriti Shriti
烏虛熱,烏虛熱,步又也,步又也,娑哈。
Wushjae Wushjae Boyuya Boyuya Soha

讀金剛經一遍後,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於讀過九億萬遍,以證得性空,即同無量,惟必請師父親授,方可持頌。

補闕真言

南謨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佉啰佉啰 俱住俱住 摩啰摩啰 虎啰吽賀賀蘇怛拿(luo)

吽 潑抹拿(luo) 娑婆訶

nā mó hē là dá nà,ō là yè yē。

qié là qié là。jù zhù jù zhù。mó là mó là。hǔ là,hōng。hè hè,sū dá luo,

hōng。pō mò luo,suō pó hē。

補闕圓滿真言

唵 呼嚧 呼嚧 社曳穆契娑訶

ōng,hū lú hū lú,shè yì mù qiè,suō hē。

普迴向真言

唵 娑摩啰 娑摩啰 弭摩曩 薩縛訶 摩訶斫迦啰(la)嚩(wa)吽

ōng,suō mó là,suō mó là,mǐ mó nǎng,sà pó hē。mó hē zhuó jiā luó wá hōng。

金剛贊

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 頓忘人法解真空 般若味重重 四句融通 福德嘆無窮

無南祗園會上佛菩薩(三稱)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

南無 阿彌多婆夜 哆他伽多夜 哆地夜他 阿彌利都婆毗 阿彌利哆 悉耽婆毗 阿彌利哆 毗迦蘭帝 阿彌利哆 毗迦蘭多 伽彌膩 伽伽那枳多迦利 娑婆訶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庄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普願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得生極樂國

(或者)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結束>

--------------------------------------------------------------------------------
般若無盡藏真言 MP3下載 般若無盡藏真言(金剛經(佛光山版 摘錄)

以下為本站站長轉載的一些資料供各位同修參考:

般若無盡藏真言注音

這是增長大智慧的咒語,一般在《金剛經》誦讀本經後都附有此真言。

真言原文:

納謨薄伽伐帝,缽唎若,波羅蜜多曳。

怛侄他,唵,紇唎,地唎,室唎,

戍嚕知,三蜜栗知,佛社曳,莎訶。

般若無盡藏真言注音:

nā mó bó qié fá dì,bō lì rě,bō luó mì ō yì。

dá zhí tuō,ōng,hé lì,dì lì,shìlì,

shù lǔ zhī,sān mì lì zhī,fó shè yì,suō hē。

發音註解:

納謨(nā mó):是「南無」的不同音譯詞。「南無」的不同音譯詞有很多,例如:南謨、南牟、那謨、那模、娜謨、納慕、娜母、南忙、納莫、曩莫、曩謨……,這些音譯詞,都是音同或音近的詞,都可以讀作「南無」。今人多讀成南(ná拿)無(mó摩)。

薄:讀作(bó博),不讀(báo雹),也不讀作(bò簸)。

伽:讀音(qié茄)。

若:讀古音(rě惹),不讀今音(ruò弱),有的書中寫做「惹」。

曳:古音讀(yì義)。不讀今音(yè夜)。

怛(dá答)侄(zhí直)他(tuō拖)。

唵:讀(ōng嗡)或讀(ǎn俺)。(ōng),漢字無此音,一般注近似音讀作(wēng嗡)。

紇:應讀為(hé合)。

戍:讀音是(shù)。

嚕:古讀(lǔ魯)。不讀今音(lū)。

--------------------------------------------------------------------------------

般若無盡藏真言的無盡功德 (摘錄自《陀羅尼集經》)

般若無盡藏印咒第十二(一名般若眼又名金剛般若心又名般若根本)

以二大指各捻二小指甲上。平屈二小指。下節中節相背博之。二中指二無名指各相背博。直豎向上。各屈二頭指相背。令平中節。背相著。與二小指相稱令手。如高座上安置經藏。當心著之。當誦咒時。專想繫念。一切經藏皆從印出悉入心中

般若無盡藏陀羅尼咒曰

那謨婆伽筏帝 缽啰若 波啰弭多曳 唵 唎伊 地伊 室唎 輸嚧陀 毗社曳 莎訶

佛言:此陀羅尼印,有四種名:一名般若無盡藏,二名般若眼,三名般若根本,四名金剛般若心。

此陀羅尼印,有大功德。若能至心如法受持,隨誦一遍,出生一萬八千修多羅藏。又彼一一修多羅藏中,各各出生二萬五千修多羅藏。又彼一一修多羅中,出生百萬修多羅藏。又彼一一修多羅中,出生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只修多羅藏,如是乃至展轉出生無量無盡修多羅藏。所出經題、名句、義味,各各不同,而不重出。如是念念出生無盡,是故名為無盡藏陀羅尼印。

此陀羅尼印,即是十方三世諸佛宗祖,亦是十方三世諸佛無盡法藏,一切般若波羅蜜母。過、現、未來諸佛菩薩,常所供養,恭敬贊嘆。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至誠心,書寫讀誦,如說修行。是人所有百千萬億恆河沙劫生死重罪,於須臾頃,悉滅無余。此陀羅尼印所有功德,我若住於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嘆猶不盡,何況餘人嘆之能盡。

若欲修行般若波羅蜜者,一食齋戒,香湯沐浴,著新凈衣,入於道場,要當先誦此陀羅尼,並作此印,滿百萬遍,然後修行余般若法,決定成就,是故名為般若根本。

此陀羅尼印,悉能照了一切般若波羅蜜法,故名般若波羅蜜眼。

此陀羅尼印,悉能摧滅一切障礙,悉能住持一切諸佛菩薩功德,故名金剛般若心也。

㈦ 楊振寧說:「我是一個信奉佛教的科學家。

面對美國人,楊振寧這話首先想表明:我不是野蠻人,楊振寧有信仰。

面對基督徒,楊振寧這話是要想表明:美國人有信仰,中國人有信仰。

面對普通人,楊振寧這話還要想表明:科學家有信仰。信仰不是迷信。

(7)道德經微塵眾擴展閱讀:

楊振寧的宗教信仰

2014年初,網路上流傳一篇題為《楊振寧:佛教與科學是徹底相容的》的文章,並且杜撰出楊振寧的言論:「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宗教」,然而經過細致調查,沒有在任何演講集和傳記裡面發現類似言論,最後發現是一個叫楊振華的人在佛教期刊上說的,屬於以訛傳訛。

楊振寧早在2011年夏天接受香港《大公報》記者專訪的時候就曾經公開表述:「本人從來沒有贊揚過佛教和其他一切宗教,宗教和科學並沒有兼容性。」「如果哲學尚有可取之處,宗教基本一無是處。」關於題為《楊振寧:佛教與科學是徹底相容的》的文章,2014年1月3日楊振寧做出公開聲明,此文非其所作。

㈧ 應無所住的意思是什麼

應無所住釋義判鎮鉛: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剛經》第十品「庄嚴凈土分」:「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原文】「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色聲香味觸法」,泛指一切現象。「不住」,就是不被現象所迷惑。「生心」,就是生清凈心,生平等心,生平常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就是禪宗六慧能說的 :「於相而離相,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凈,此是以無相為體;於諸境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

「應無所住」,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於相離相」;「而生其心」,就是「不於境上生心」,就是「於法體上生清凈心、平等心與平常心」。

(8)道德經微塵眾擴展閱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通過現象看本質;「而生其心」,就是透過本質看現象。

在老子《道德經》中,也有類似的表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掘好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腹」,指的是本質;「目」指的是現象。「為腹不為目,去旅清彼取此」的意思,就是「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法認為世界是心物一元的,用「減法」來分析:在不執著於任何錶相,去除一切妄想雜念時,就會見到事物的本質真相。《金剛經》反復使用以下的同一類句型來說明這個道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

「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熱點內容
屬於商法的是什麼法 發布:2025-01-12 19:00:48 瀏覽:595
法是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5-01-12 18:49:24 瀏覽:975
日本第四代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1-12 18:47:49 瀏覽:358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遠在身邊二 發布:2025-01-12 18:46:50 瀏覽:774
勞動法規定請病假 發布:2025-01-12 17:52:36 瀏覽:786
黨紀處分條例2015 發布:2025-01-12 17:17:05 瀏覽:932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
行政法中的連帶責任 發布:2025-01-12 14:44:59 瀏覽: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