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心發狂道德經

心發狂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3-04-28 20:40:06

1.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是什麼意思 啊

意思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盪發狂。

【出處節選】《道德經·第十二章》——春秋·老子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隱消,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帶啟,故去彼取此。

【白話譯文】繽紛的蠢攜如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盪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1)心發狂道德經擴展閱讀

1、《道德經》創作背景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2、《道德經》作者介紹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2. 《道德經》第十二章 於塵世喧囂中,修清靜心

原文

十二章

五色【1】令人目盲【2】,五音【3】令人耳聾【4】,五味【5】令人口爽【6】,馳騁【7】畋獵【8】,令人心發狂【9】,難得之貨,令人行妨【10】。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11】,故去彼取此。

【注釋】

1.五色:青、赤、黃、白、黑為五色,此指色彩多樣。

2.目盲:喻眼花繚亂。

3.五音:角、徵、宮、商、羽為五音,這里指多種多 樣的音樂聲。

4.耳聾:比喻聽覺不靈。

5.五味:酸、苦、甘、辛、咸,這里指口感豐富的美味。

6.口爽:意思是味覺失靈,生了口病。古以「爽」為口病的專用名詞。

7.馳騁:維權奔走,喻縱情放盪。

8.畋獵:打獵獲取動物。

9.心發狂:心放盪而不可制止。

10.行妨:傷害操行。

11.為腹不為目:只求安飽,不求縱情聲色之娛。

今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紛雜的音調使人聽覺不敏;飲食豐飫會使人舌不知味;縱情狩獵使人心放盪;稀有貨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但求安飽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道德經》與生活智慧

陳鼓應教授對此章的解讀引人深思,引用如下:

陳老並非杞人憂天,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建設沒有同步跟上,物慾的滿足成了很多人衡量生活品質的唯一標准,人們越來越富有,靈性之泉卻越來越乾涸!

調查發現,越是經濟發達的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數越低。人們被生活的洪流裹挾著,被朋友圈曬幸福的圖文刺激著,眼中五光十色,心中蠢蠢欲動,很難靜下心來問問自己,到底什麼才是幸福的生活。

我愛好心理學,又願意傾聽,信任我的朋友也就願意向我倒倒心底的苦水,比如:我們隔壁那個炒房發財的周大姐,前兩天剛從歐州旅遊回來,跟人講話動不動人家國外如何如何,言談中間或還夾雜幾個英文單詞。唉,有錢真是好啊,就她那水平也可以在我面前秀英文,情何以堪啊。或者:我們初中班上成績倒數的女生因為嫁了土豪,天天朋友圈曬奢侈品,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啊!又比如:之前的同事一年不到又換了部新車,我還開著現在這部三年前的小破車,好丟份.......

我們的這顆心,很容易受外界所擾,我們並不關心自己到底要什麼,我們更關心身邊的人有什麼,心中想的是,別人有的我也要有,如果比他們的多就更好了,至少吧,不能比別人差太多。

但是,你眼中別人的生活,真是你想要的幸福么?你願意同他們交換么?

我很快又從這些朋友口中聽到了他們所羨慕的上述「幸福」人士的另一面:周大姐是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人群,前段時間飲食沒控制好,突發胰腺炎,差點要了命。這位朋友一改往常提到周大姐時一臉的羨慕嫉妒恨,悻悻地說:還是健康最重要,身體沒了啥都沒了。/曬奢侈品的女生,老公常年夜不歸宿,能給他的只有錢,她常常半夜哭醒,有一次實在痛苦得受不了,吞了半瓶安眠葯,幸好她兒子報了警,才及時洗胃沒有釀成悲劇。末了,講故事的那位朋友感嘆一句:唉,要是我,寧可要一份實在的溫暖。/那個換新車的同事,工作強度老大了,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上周焦慮發作去醫院住院了。朋友若有所思地說:這樣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看看吧,我們痛苦著別人的幸福,而那些讓我們覺得痛苦的、得不到的所謂幸福,無非是各種能令感官愉悅的物質享受。僅僅從別人真實發生的痛苦中,我們才會猛然驚覺,也許我們曾經羨慕又求之不得的那些東西,並沒有身體的健康和心靈的寧靜重要!如果我們能回到內在,修一顆清靜心,懂得自己想要的幸福是什麼,守住一份淡泊從容,也許就不那麼患得患失了。

知名學者嚴靈峰說:「腹易厭足,目好無窮」。意思是我們的肚子吃飽了,就不會想再吃東西,而我們的眼睛,卻是永不滿足的想看到更多更好的東西。如果我們任由我們的眼睛去不停地搜索各種聲色物慾和難得之貨,我們的心,就永遠靜不下來。所以修行人在打坐時,總是將眼睛輕輕的閉上,暫時關閉了外界五光十色的紛擾,才能更好的跟心靈對話。佛祖為悟道,也是拋棄了皇宮的一切享樂,從苦行開始。老子深諳人性,為防世人偏離太遠,勸誡人們取法聖人,不受外物所擾,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

林語堂解析本章時說:「腹」指內在自我,「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覺世界。大多數心理的痛苦緣於與內在自我失去連接,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屏蔽外在的干擾回到內在,否則人就如無根的浮萍,迷茫而無助,哪裡會有實實在在的幸福?老子提出的「為腹不為目」,即是強調內修,而不要耽溺於外在的物慾追求。

古今中外先賢哲人,對我們這個內在的精神世界,也是越來越重視了。哲學家西塞羅說:嚴肅的人的幸福,並不在於風流、娛樂與歡笑這種種輕佻的伴侶,而在於堅忍與剛毅。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精神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他說:如果幸福在於肉體的快感,那麼就應當說,牛找到草料吃的時候,是幸福的。"他認為,人和牛以及其他動物不同,人是不會以肉體的快感、物質的享受為滿足的。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人們尊為「復聖」,可謂修得清靜心的典範。連孔子也連連稱贊:「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大概也只有心靈富足帶來的強大力量,才可以讓顏回安於如此簡陋的生活卻自得其樂吧?

觀察佛像時,心常被那種沉靜安寧慈悲殊勝的面相所觸動,有一次仰視佛祖像,禁不住落下淚來,我並非佛教徒,那一刻卻感受到了佛的大愛,也許只有證悟了生死、獲得大解脫的佛祖,才有如此殊勝的功力吧?

我們普通人,面對塵世喧囂,也許做不到心無掛礙,但仍然可以時時坐下來,輕閉雙眼,回到內在,修一顆清靜心。

註:《道德經》原文部分引自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版》,特此說明。

3. 【覺悟《道德經》,自我放縱就是自我毀滅】

【覺悟《道德經》,自我放縱就是自我毀滅】

《道德經》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五光十色絢麗多彩的顏色,容易使人眼花繚亂;紛繁嘈雜的音調,容易使入耳朵受到傷害;香馥芬芳、濃郁可口的食物,容易敗壞人的口味;放馬飛馳醉心狩獵,容易使人心情放盪發狂;稀奇珍貴的貨物,容易使人失去操守,犯下偷竊的行為。因此,聖人只求三餐溫飽,不追逐聲色犬馬的外在誘惑。所以應該拋去外物的引誘來確保安足純朴的生活。

人們眼睛可以看到繽紛的色彩,耳朵可以聽到紛繁的聲樂,嘴巴可以品嘗甘穠的食物,美色、美樂、美食都是大部分人一生所追逐的東西,但老子卻指出,過於沉湎於這些會讓人「盲」、「耳聾」、「口爽」。「馳騁畋獵」、「難得之貨」這些當時貴族們追逐、沉湎的東西,都會讓「人心發狂」、「行妨」,所以在生活之中,隨性並不等於放縱,順道並不是無道。

老子指出了物慾文明對人的傷害,並通過色彩、聲音、味道、狩獵、稀有之物對於人身心的種種傷害,進而導出沉迷於感官上的享樂會導致人感觸功能減退,會使人的品行偏離正道。

在佛教中,人類的感覺器官被具體分成了六類: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器官分別感知著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世境界,正因為感知了這六種境界,所以人類產生了喜、怒、哀、樂、憂、思六種意識,也正是這六種意識的存在,才使我們原本平靜的內心充滿了無限的慾望,當慾望得到滿足時我們就會欣喜若狂,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我們的情緒就會消沉低落,內心就會備受煎熬,使得我們的靈魂有一種想要出竅的痛苦,甚至彷彿跳入了火海般難以解脫,而不能自拔。因此,我們原本明凈的心境就被蒙上了一層厚厚的塵垢,連我們一向敏銳的感覺也因此而變得麻木而遲鈍了。

「五色令人目盲」,這里的「五」並不是一個確切的數字,「五色」並不是就指黑白黃綠青五種顏色,它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泛指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目肓」也不是指瞎眼,而是指令人眼花繚亂的事物,使我們的眼睛喪失了辨別事物本原的能力。眼睛的功用就是觀察事物,一旦我們所觀察到的事物真假難辨,就常常會陷入迷惘的境地。

在懂得了「五色令人目盲」的道理後,「五音令人耳聾」也就不難理解了。單一的聲樂會令人心曠神怡,會讓人精神放鬆,從而得到一種無法描述的美的享受,然而再動聽的聲音,一旦和別的聲音混雜起來,旋律就會走調,其美的享受就會立刻在瞬間變成痛苦的煎熬,這是生活在喧囂的鬧市的的人們渴望回歸田園生活的最好注腳。

我們在理解「五味令人口爽」時可以參照以上兩句話的解釋。人的口舌是具有感知各種食物味道能力的,它能敏銳地品嘗出酸甜苦辣等各種滋味,然而過多地品嘗各種風味的佳餚、也會使人的口舌麻木、嗅覺失靈,無法辨別各種美味了。人的口舌是專門用來享受美味的,可一旦喪失了鑒賞美味的能力,就會給我們自身造成損失。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畋獵即狩獵,狩獵曾是人類早期謀生的重要手段,也是人類最早開展起來的生產活動,人類的動物本性最早在狩獵中得到了最鮮明的印證。綜觀人類狩獵活動的發展歷程,就不難看出,狩獵始終是帶著血腥和暴力性質的殺戮和掠奪行為,它是充滿野性的不文明行為,這種行為使人們變得瘋狂和殘忍,而瘋狂和殘忍的心理狀態則是滋生社會動亂的根源。

那麼,何謂「難得之貨」呢?為什麼說「難得之貨」會使人的行動受到損害呢?我們按老子所說的稀有珍貴之物,比如金銀珠寶、華衣美食、玉璧、銅器、羽飾、武器等物品,正是由於「難得之貨」珍貴稀有,才強烈地撩撥起了人們佔有它的貪婪慾望,在這種慾望的驅使下,人們的行為就會突然變得怪異反常,如盜賊爬房越脊、穿窬走戶,甚至不惜草菅人命;權臣互相傾軋、鉤心斗角、爾虞我詐等等。

從上面的闡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五色」、「五味」、「五音」之所以會傷害我們,就是因為其可以刺激我們的慾望,使我們的慾望無限膨脹。

最後,老子提出「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一句極其通曉明白的話,點明了聖人的生活方式:只滿足吃飽肚子這一低級需求,而不滿足眼睛欣賞外物的欲求。

老子的這一觀點並不是反對人們去享生活,而是警醒人們追求享受要適可而止,不可無限制地滿足自己的貪欲。他希望人們能夠夠豐農足食,實現內在恬淡寧靜,而不是追求外在私慾的滿足。一個貪婪滿足自己外在私慾的人,就會產生自我疏離感,心靈難免會愈發變得空虛。因此,老子提醒我們,要徹底摒棄各種外在慾望的誘惑,始終保持內心清凈滿足,才能生活得自在快樂。可是在生活中,面對物慾橫流的外在世界,很多人無法抵擋物慾的誘惑,從而不惜代價地來滿足自己的聲色慾望,眼睜睜地看著自己墮落消沉甚至走上滅亡的道路,顯然,這些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已經嚴重扭曲變形。所以,在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更要靜心聆聽老子的教誨。

造化賦予我們的眼睛、耳朵、嘴巴是用來干什麼的?當然是為了看,為了聽,為了吃。但是看聽吃都要有度,否則害處多多。色彩能調動起人的視覺美感,你看皮球要刷紅漆,飛機要穿銀裝,頭發要染成金黃,首飾要珠光的。可是有時候色彩也是一種誘惑,甚至一道陷阱。比如鮮艷的蘑菇可能含有劇毒,好看的玫瑰總是帶刺,慈祥的笑容可能包藏禍心。自古以來,多少英雄豪傑沒有倒在對手的刀槍之下,卻倒在了女人的石榴裙下。

同樣的道理,耳朵要聽,但要聽得有品味,要像孔子聞韶樂。孔子在齊國聽到《韶》這種樂曲後,很長時間內即使吃肉也感覺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嘆道:「沒想到音樂欣賞竟然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隨身聽別老是戴在耳朵上,別人喊你,你也聽不見,還以為你是聾子。民以食為天,有口就要吃,但嗟來之食不可吃。

古人說,病從口入,飯可多吃,酒要少喝,稀奇古怪的東西就不要吃了。否則,胃口傷了、肥胖症來了、高血壓、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紛紛不請自來。

現代人有錢了,想到娛樂,跑馬打獵,追求刺激,還要飆車,明明限速100公里,他偏偏跑出時速200公里,結果車毀人亡。有的人喜歡收藏稀世珍寶,可是捏著怕破了,放手怕飛了,放在家裡怕被人盜了,存在博物館里又怕被人以假換真掉包了。一天到晚都想著它,為它失眠,為它哪裡也不敢去,這樣的生活,還有什麼意思?

高明的聖人只求吃飽穿暖,不求聲色之餘,舍棄那些對身心健康有害的東西。求取那些有利於修身養性的。這樣老百姓才能心不狂,情不躁,一心向道,淳樸自處,幸福安康。

放縱自己就是毀滅自己,因此要常懷律己之心,不論做人做事,工作生活都要嚴格約束自己。

丁俊貴

2021年7月17日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略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請問什麼意思呀

該句出自道德經,意思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音聲使人聽覺失靈;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權傷;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盪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於不軌。

《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4)心發狂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5.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翻譯與解讀

五色令人目盲01,五音令人耳聾02,五味令人口爽03,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04;難得之貨,令好笑段人行妨05。是以友譽聖人為腹,不為目06。故去彼取此07。

今 譯

五色使人惑視,五音使人惑聽,五味傷敗口味,縱情田獵使人狂盪,珍貴物品會敗壞人的品德。因此,道家的至德之人只求腹飽,不貪物慾 *** 。

評 議

老子主張節儉、少私寡慾,主張為民「重積德」、立「玄德」。因此,他竭力反對窮奢極欲、敗壞道德的行為。本章,老子有感於奴隸主貴族或權貴貪圖享受、縱情放盪敗壞道德的種種惡行,因此,他呼籲世人,要少私寡慾,不要貪圖享樂,縱情放盪。老子在這里,是對貴族階升液級追求淫樂和貪圖享樂生活,提出的尖銳批判。

陳鼓應先生說:「今日都市文明的生活,芸芸眾生,只求動物性的滿足與發泄,靈性的斷傷到了駭人的地步。我們可以普遍地看到人心狂盪的景象。讀了老子的描述,令人感慨系之!」(《老子注譯及評介》)老子的這番話語,的確是警世之言,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注釋



01五色:青、黃、赤、白、黑為五色。這里是泛指。故河上公曰:「貪淫好色。」目盲:謂失明。河上公曰:「傷精失明。」林希逸曰:「惑視也。」

02五音:謂宮、商、角、徵、羽。耳聾:林希逸曰:「惑聽也。」

03五味:酸、甜、苦、辛、咸為五味。爽:傷。河上公曰:「爽,亡也。」王弼曰:「爽,差失也。」林希逸曰:「口爽,失正味也。」《廣雅· 釋詁三》曰:「爽,敗也。」句謂:五味敗壞口味。

04馳騁:馬賓士。田獵:打獵。心發狂:謂恣肆放盪,心神不定。河上公曰:「精神散亡,故發狂也。」奚侗《老子集解》曰:「馳騁田獵,心與物競,不能寧一,故至發狂。」

05難得之貨:指金、銀、珠、玉等珍貴物品。妨:傷害。河上公曰:「妨,傷也。」令人行妨:河上公曰:「心貪意欲,不知厭足,則行傷身辱也。」林希逸曰:「行妨,謂妨害德行也。」奚侗《老子集解》曰:「貪貨必至傷行。《儀禮·聘禮》曰:『多貨則傷於德』。」

06聖人:指道家的大德之人。為腹不為目:謂只求素食飽腹,不追逐物慾 *** 。林希逸曰:「此五者,皆務外而失內。腹,內也;目,外也。」

07彼:指「為目」。此:指「為腹」。林希逸曰:「老子諸章,結語多精絕。外務亦不特此五事,舉其凡可以類推。」說得極是,老子此章僅舉數端而言之,社會上所存之弊病甚多,並未一一枚舉。

6. 【老子論道】12 《道德經》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處世觀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意譯】

老子告訴大家:處世觀。

芬芳的五色使人眼花繚亂;

嘈雜的五音使人聽覺失靈;

繁雜的五味使人味覺無味;

縱情獵掠使人心思放盪發狂;

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

因此,聖人致力於基本的維生事務,不單單樂於感官的享樂。所以要有所做,有所不做,要有所選擇。

【感悟】

老子通過前面的論述,到這里給大家總結了他處世的原則和方法,即他的處世觀。這一章老子用列舉的方法,哪些是不可做的事,哪些是可以做的事,歸納出處世觀。

1.老子的處世觀

(1)不可做的事:看那些使人眼花繚亂的繽紛五色;

(2)不可做的事:聽那些使人聽覺失靈的嘈雜五音;

(3)不可做的事:嘗那些使人味覺失去感覺繁雜的五味;

(4)不可做的事:做那些使人心思放盪發狂的縱情獵掠;

(5)不可做的事:得那些使人行為不軌的稀有的物品;

(6)可以做的事:得那些使人維持生計的必須物品。

你做到了,做可做的事,遵循規律的事,不做不可做的事,違背規律的事,你就是聖人(聖君)。

2.為人處世要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要知道做什麼,不做什麼,你才能成為聖人(聖君)。

3.老子的處世觀:不搞極端,不求奢侈,復歸於樸素自然。

4.老子通過揭露權貴們奢嗜的生活,要拋棄奢嗜的生活,回歸樸素的生活,不要只追求物質生活,更要追求精神生活,過分追求物質生活就會使人慾望大增,從而走向墮落。

5.從小教育孩子: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逐漸形成他的處世觀,最終形成老子所說的不搞極端,不求奢侈,復歸於樸素自然的處世觀。

7.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這句話來自老子的道德迅唯經,意思是:五光十色,使人眼花;過多的樂聲是人耳聾;過多的美味使伏鏈人口傷;縱情的起馬打獵,是人心放盪缺昌孫發狂;保存珍貴的東西使人提心吊膽.因此聖人只為吃飽,不貪求耳目的享受,所以要拋棄那些取得這些.

8. 誰能解釋下老子這句話: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主要 是依據他的樸素辯證理論,一般地討論作為藝術美鑒賞對象的「五色」、「五音」, 如果變成了過分的感官享受和毫無節制的滿足,就會失去鑒賞藝術美的初衷,甚至 會失去其審美價值,而成為一種事與願違、傷害身心的精神負擔和審美「災害」。

老子的美學觀,與其哲學觀中「道」的學說和政治觀中的「無為」思想有著直接的關系。他認為凡是那種「服文采、帶利劍」(五十三章)之美,就和一切有為的東西一樣,只能對人有害,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十二章),都是說「有為」之美必然損害人的本性。在老子看來,真正的美不在聲色、富貴等外在的東西,而只能是自然本身,從「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十九章)之道才能體現。這樣的美,就表現為「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四十一章)。即是說,最完美的音樂是從沒有聲音處聽到的,最美好的形象是從沒有形象處顯現的;一旦有了具體的聲音、形象,反而破壞了自然的完美。這就是合乎「道」的美。老子的這些見解,接觸到審美的境界問題,揭示出審美活動中一種超越對藝術的簡單感知的審美體驗,開了中國古代美學追求「自然」、「真美」、「意在言外」、「全聲之美」等理論的先聲,也奠定了與儒家美學雙峰對峙的道家美學的基礎。

9.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的意思

解讀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絢麗多彩的追求,讓你眼花繚亂如入迷叢,也許活得不如一個瞎子,張著明眼四處亂望,不知所措,整天只為了這些亂人眼的色彩而突視了本身的感受。也許一個瞎子的世界比這都更加美好,永存在他們心中的那份美麗定是勝過這些繁華似錦。
「五音令人耳聾」迷人亂性的音樂雖然激刺著你的神經,讓你亢奮,讓你充滿了興奮,可那終究有一天,你會發現那都很假,終有一天讓你生出疲倦,在熱鬧中迷失自己,這比聾子還慘,聾子的世界聽不到這迷人亂性的聲音,可是在他們寧靜的內心世界裡,沒有喧鬧帶來的苦惱,沒有糜糜之音帶來困惑,從內心裡尋找屬於自己的音樂,最終感受到生命最美妙的旋律,有耳,是福是禍活得就是一個心境。
「五味令人口爽」有些富人什麼都吃,因為部分富人富得有點莫名其妙,他們會跟那些窮到沒東西吃而隨便亂吃東西的人一樣什麼都吃,那種為了口腹之慾的樣子,並不比沒有那沒有吃的人好多少?不過是追求的東西不一樣罷了,但是那種迫切的追求,彷彿與飢餓的人吃到一頓飽飯並沒有多大區別。那種看上去高高在上的挑吃的傢伙,其實都是被飢餓永遠折磨的東西,我們應該可憐他們,他們過著這么一種病態的生活,讓這個社會也變得有些病態。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縱橫在世間,如果不是為了理想,而只是為了貪圖一時的暢快激爽,其實也是一個慾望的奴隸,一個人只是忘記追求,從而注重過程,在過程與追求,需要有得有失,維持自然界的生存平衡,如果才不至於在追求中迷失,心因為過份的激動而狂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人們在追求虛無中的獨立無二,忘記了在精神上追求的天人合一,最終那獨一無二的標榜也變成了一種為了承認而努力,最終結果還是沒有被承認,需要別人的承認的成功才算成功嗎?一切都以自己努力為本源吧,只是做那天人合一,眾生息息相關的追求,你才能幸福的。沒有人追求黃金的稀少,便不會因它而引發多少悲劇,非洲沒有鑽石,戰亂一定會少很多很多,中東沒有石油,戰亂也一定會少很多很多,美國不搞霸權,恐怖怎會存在,富人照顧窮人,窮人怎麼會不感恩富人,仇富,鄙窮是相生相剋,若是不能放棄成見,世界那天會和諧?這一句,跟"不尚賢,使人不爭!"的道理有些相近,一者講物,一者講名.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因此聖人只要吃飽就好,斷然不會為了那虛妄的人生目標而圖傷腦筋,他們更注重於與人相處,與自然相處,與天道合一。

10. 《道德經》第12章的賞析

《道德經》第十二章[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橡銀;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譯文]五彩斑斕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紛繁嘈雜的音調,使人聽覺失靈;豐盛無比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沒有節制的縱情狩獵,易使人心情放盪發狂;世間稀有的物品,易使人行為不守常規,防礙正法的施行。因此,聖人為了全心全意服務天下,但求吃飽肚子而不追逐聲色之娛,所以寧願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本章啟示:萬事萬物都有兩面性。這里讓我想起了充滿辯證法的酒色財氣歌,酒色財氣歌完整十二句是:「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

以上幾句是從反面來說的。

「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倒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以上幾句,又是從正面說的。

「色財氣歌伍如螞」四字,從出世間的反面講來說,它是有害的;從入世間的正面來說,它也是有益的,就看我們怎樣去對待了。

回到《道德經》第12章,在現實生活中,這五色、五音、五味、馳騁畋獵、難得之貨,這些東西利用好了,也有好的一面,比如這幾個方面都是可以發展經濟,提高和豐富人們的生活水平;但是如果不能節制,不能利用好它的話,當然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本章節所講的這幾個方面的壞處。而為何聖人主要看到了不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好的一方面呢?因為好的一方面大家都知道,聖人在這里就不用敘述了。但作為不好的方面,聖人為了防微杜漸,所以在這里詳細地進行了論述。

如果作為普通人,大家通過眼耳鼻舌,有節制地享受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不違背法律,不違背良俗,這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道德經》是講給統治階級聽的,古代的萬乘之主承國器之重,如果不腔埋節制自己的慾望,就有可能成為國家的災難,比如宋徽宗過分喜歡花石,導致國力空虛,遭遇到靖康之難。後唐庄宗李存勖過分寵愛伶官,導致武將不滿,最後在兵變中被殺。唐玄宗過分寵愛楊貴妃,導致朝政腐敗,引起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而衰。這些事件的起因都是人之常情,如果不過分,也沒有什麼,但是一旦過分造成的災難就是毀滅性的。

所以佛教講:菩薩畏因,凡夫畏果。道家聖人知道防微杜漸,所以才主動節制感覺器官的放縱,用比較激烈的言辭警醒大家,希望引起治國者的高度重視,也希望引起我們普通人的高度重視。

熱點內容
屬於商法的是什麼法 發布:2025-01-12 19:00:48 瀏覽:595
法是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5-01-12 18:49:24 瀏覽:975
日本第四代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1-12 18:47:49 瀏覽:358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遠在身邊二 發布:2025-01-12 18:46:50 瀏覽:774
勞動法規定請病假 發布:2025-01-12 17:52:36 瀏覽:786
黨紀處分條例2015 發布:2025-01-12 17:17:05 瀏覽:932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
行政法中的連帶責任 發布:2025-01-12 14:44:59 瀏覽: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