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不當得利
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92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92條規定:「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
一、不當得利是引起法定之債發生原因的一種,在性質上屬於民事法律事實中的事件。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是:
(1)一方獲得利益。獲得利益包括兩種情況:一是財產 的積極增加,即權利的增強或義務的消滅,使財產范圍擴大;二是財產消極的增加,指當事人的財產本應減少卻因一定事實而未減少。
(2)他方受到損失。損失, 包括現有財產利益的減少,即積極損失和財產利益應當增加而未增加,即消極損失。
(3)獲得利益與受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4)無合法根據。
二、具體而言,不當得利在民法中產生的情況有如下幾種:
(1)民事法律行為不成立、無效及被撤銷所產生的不當得利。
(2)履行不存在的債務所引起的不當得利。
(3)因合同解除產生的不當得利。
(4)基於受益人、受害人或第三人行為而產生 的不當得利。
(5)基於事件而產生的不當得利。
三、不當得利的效力,依受益人主觀心態為惡意或善意而有重大不同:
(1)受益人為善意的,返還義務以現存利益為限,對已不存在的利益不負返還責任。
(2)受益 人為惡意的,返還范圍應是取得利益時的數額,對已不存在的利益的返還義務並不免除。
(3)受益人先為善意,後為惡意的,返還范圍以惡意開始之時存在的利益 為准。
⑵ 法學辯論題目案例分析
金某的行為構成侵燃槐占罪。王某借用金某的身份證存款,是基於一種信任關系。金某正是在這種關系下持有和管理王某的財產。金某與王某之間成立代為保管關系。在客觀方面金某將代為保管的他人財物非法佔為己有且數額巨大拒不退還。主觀方面出自故意,槐跡並具有非法佔有他人財物的目的。
金某的行為符合侵佔罪的犯罪構成皮明友。
⑶ 返還原物不當得利立案區別
根據法學相關理論返還原物 不當得利 立案 區別,不當得陸蠢餘利檔爛是債權糾紛,返還原早滾物是物權糾紛。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根據,取得不當利益,造成他人損失的,應當將取得的不當利益返還受損失的人。不當得利是民事實體法中債法上的重要概念,意指無法律上的正當原因,而受有法律上權利或利益,通常是民事實體法的請求權基礎之一。不當得利的成立要件是一方取得財產利益,一方受有損失,取得利益與所受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沒有法律上的根據。返還原物糾紛是指無權佔有不動產或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返還財產一般需是原物,原物既可以是特定物,也可以是種類物,適用返還財產的前提是原財產仍然存在,如果財產已經毀損或滅失,只能請求賠償損失。
⑷ 王澤鑒的法學專著
民法研究系列叢書:
王澤鑒著,《人格權法》,三民書局,2012年1月第一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簡體字第一版。
王澤鑒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包括:《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1—8冊)
《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
《民法概要》(2011年1月二版)
《民法總則》
《債法原理》(2013年3月第二版)
《不當得利》
《侵權行為》
《民法物權》(2010年11月二版)
2005年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共八冊)(修訂版)/王澤鑒著,2005-1-1版
·民法總則(民法叢書)(繁體)/王澤鑒,2005-9-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⑻(修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5-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⑺(修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5-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⑹(修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5-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⑸(修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5-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⑷(修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5-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⑶(修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5-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⑵(修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5-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⑴(修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5-1-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6卷)(民法物權2)/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5卷)(民法物權1)/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4卷)(侵權行為法1)/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3卷)(債法原理2)/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2卷)(債法原理1)/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1卷)(民法總則)/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0卷)(民法概要)/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9卷)(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8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8)/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7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7)/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6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6)/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5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2)/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4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4)/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3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3)/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2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2)/王澤鑒,2003-9-1版
·王澤鑒法學全集(第1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1)/王澤鑒,2003-9-1版
·民法概要/王澤鑒,2003-4-1版 ·民法物權-用益物權.佔有(第2冊)/王澤鑒,2001-10-1版
·民法物權-通則.所有權(第1冊)/王澤鑒,2001-10-1版
·侵權行為法-基本理論 一般侵權行為(第一冊)/王澤鑒,2001-7-1版
·債法原理-基本理論 債之發生(第一冊)/王澤鑒,2001-7-1版
·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王澤鑒,2001-7-1版
·民法總則(增訂版)(港台法學研究書系)/王澤鑒,2001-7-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王澤鑒,1998-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七)/王澤鑒,1998-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六)/王澤鑒,1998-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五)/王澤鑒,1998-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四)/王澤鑒,1998-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三)/王澤鑒,1998-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二)/王澤鑒,1998-1-1版
·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王澤鑒,1998-1-1版
⑸ 請教法學前輩:表見代理、善意取得、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這四個命題,哪個更新穎、更熱門也更好寫論文
善意取得制度更新穎、更熱門也更好寫論文!
原因:物權法修改了善意取得制度的相關內容,比如不動產的善意取得,遺失物的善意取得,以游世消及善意取得的後果等,新穎,熱門!!至於好不好寫這個問題,我覺得善意取得最簡單,只需要從適用對象,法定條件,及上神知返滾面我說的幾個問題分析就完美了!
⑹ 無因管理 不當得利 是 民事法律行為嗎
1.無因管理,是指沒有法定或者約定義務,為避免造成損失(損失既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或者僅為他人),主動好轎鋒管理他人事務或為他人提供服務的法律事實。管理他人事務的人,為管理人;事務帆拍被管理的人,為本人。2.不當得利指沒有合法根據友晌,或事後喪失了合法根據而被確認為是因致他人遭受損失而獲得的利益,應負返還的義務。如售貨時多收貨款,拾得遺失物據為己有等。取得利益的人稱受益人,遭受損害的人稱受害人。不當得利的取得,不是由於受益人針對受害人而為的違法行為;而是由於受害人或第三人的疏忽、誤解或過錯所造成的。受益人與受害人之間因此形成債的關系,受益人為債務人,受害人為債權人。
3.民事法律行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目的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合法民事行為
4.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都不是民事法律行為而是事實行為。
⑺ 不當得利
不當得利,是指沒有法律根據獲得利益而致他人受到損失。因為獲得利益沒有法律根據,因此雖屬既成事實也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得利人應將獲得的利益返還給受損失的人,由此在雙方之間產生的債權債務關系就是不當得利之債。
其中,得利人是不當得利之債的債務人,負有返還不當得利的債務;財產受損失的人是不當得利之債的債頌慎正權人,享有請求得利人返還不當得利的債權。
不當得利是一種法律事實,是債的發生根據。不當得利引起債是基於法律的規定,不當得利請求權的發生是基於「沒有法律根據獲得利益致他人受到損失」這一事實,而非基於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因此,它不屬於民事法律行為。
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有四:一方獲得利益;他方受到損失;獲得孝信利益和受到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獲得利益沒有法律根據。
1、一方獲得利益。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獲得利益是不當得利成立的要件之一。如果一方使他方財產受到損害,自己並未從中獲得利益,即使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也不構成不當得利。所謂獲得利益,是指因一定事實使財產總額增加或者本應減少而不減少,前者稱為積極得利,如,財產權的取得;佔有的取得;財產權內容的擴張或其束縛的解除等;後者稱為消極得利,如本應支出的費用而沒有支出;本應負擔的債務而未負擔或少負擔;本應在自己的財產上設定負擔而不再設定等。獲得利益的事實,可以是基於民事法律行為,可以是基於事實行為,也可以是基於自然事實;如果是基於行為,可以是得利人的行為,可以是受損人的行為,也可以是第三人的行為。
2、他方受到損失。他方受到損失是不當得利成立的另一個要件。如果一方獲得利益,他方並未因此而受到任何損失,同樣不構成不當得利。損失,包括現有財產利益的減少以及財產利益應當增加而沒有增加,前者稱為直接損失或積極損失,後者稱為間接損失或消極損失。對不當得利中損失的解釋不必像侵權責任或違約責任制度中那麼嚴格,如在給付型不當得利,一方因他方為給付而受利益,對他方即構成損失;在非給付型不當得利,一方取得依權益內容應當歸屬於他方的利益,他方即構成損失。就間接損失而言,只要在通常情況下財產可能增加而實際沒有增加即為損失。這是因為不當得利制度的功能在於使得利人返還其沒有法律上根據而取得的利益,而非填補損害。
3、獲得利益和受到損失之間有因果關系。此要件的功能在於決定不當得利之債請求權的當事人。關於這種因果關系的含義,在民法理論上有直接因果關系說與非直接因果關系說之爭。前者主張,獲得利益和受到損失必須基於同一原因事實,才算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如果獲得利益的原因事實與受到損失的原因事實不同,即使獲得利益和受到損失之間有所牽連,也無因果關系。例如,甲向乙借錢用於修理丙的房屋,甲無力還錢時,乙不得向丙請求返還不當得利,因為乙受損失的原因與丙取得利益的原因不是同一事實。非直接因果關系說認為,獲得利益的原因事實不必與受到損失的原因事實相同,只要社會觀念認為獲得利益和受有損失有牽連關系,就可認定兩者之間有因果關系。例如,甲拾得乙的金錢而贈與丙,應當允許乙向丙主張不當得利返還。
4、獲得利益沒有法律根據。野悔民法學界對「沒有法律根據」的含義,存在統一說和非統一說兩種觀點。根據統一說,「沒有法律根據」應有統一的標准。具體而言,又存在各種主張,包括財產變動違反公平、正義、欠缺債權、欠缺權利等。非統一說認為各種不當得利的產生有其不同的基礎,應當分別判斷何為「沒有法律根據」。比較主流的觀點是區分給付型不當得利和非給付型不當得利,在給付型不當得利,所謂沒有法律根據指欠缺給付目的,在非給付型不當得利,可依其事由分別判斷得利人得否保有其所受利益,如果不得保有,就屬於沒有法律根據。
依據不當得利之債的發生是否基於給付行為,可以將不當得利區分為給付型不當得利和非給付型不當得利。給付型不當得利調整欠缺給付目的的財產變動,非給付型不當得利則與給付行為沒有關系。
一、給付型不當得利的類型
1、給付原因自始不存在的給付型不當得利。這種類型的不當得利包括:
(1)民事法律行為不成立、無效及被撤銷所產生的不當得利。
(2)履行不存在的債務所引起的不當得利,即非債清償。此處所謂履行不存在的債務,既包括履行未曾存在過的債務,如甲欠乙10元人民幣,誤還給丙;也包括履行已經消滅的債務,如甲忘記已還款一事,再次還乙10元人民幣。
2、給付原因嗣後不存在的給付型不當得利。向他人為給付時尚存在給付原因,但實施給付行為後法律上的原因不存在或消滅的,也會構成不當得利。這種類型的不當得利包括:
(1)因欺詐性撫養產生的不當得利。如甲通過親子鑒定發現妻子隱瞞兒子乙非自己親生的事實,請求乙的監護人返還已經支出的撫養費。
(2)因給付目的嗣後不能實現產生的給付型不當得利。如發生財產保險事故後,保險人依照保險合同給付保險金後,被保險人從第三人處取得損害賠償而填補損害的,其所受領的保險金即構成不當得利,應當予以返還。
二、非給付型不當得利的類型
1、基於得利人的行為而產生的不當得利,如得利人擅自出賣、消費他人之物而取得利益。
2、基於受損失的人的行為而產生的不當得利,如受損失的人將他人的土地誤以為是自己的土地而耕種。
3、基於第三人的行為而產生的不當得利,如第三人擅自使用受損失的人的材料為得利人製作傢具。
4、基於事件而產生的不當得利。如甲家魚塘的魚因特大暴雨溢出,隨雨水沖到鄰居家。
⑻ 民法學包括哪些內容
一、法學來理論上的體自系
(一)小民法
民法總則、物權法、債權(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親屬(婚姻、繼承)。
(二)大民法
小民法+知識產權法(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
如果算上商法部分,還有公司法、海商法等等。
二、立法體系
總則:民法通則
物權:物權法
債權:合同法、侵權責任法
親屬:婚姻法、繼承法
知產: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
其他:公司法、合夥企業法、個人獨資企業、法海商法、擔保法,等等。
⑼ 民法上「不當得利」指什麼
一,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
《民法典》第122條規定:「因他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受損失的人有權請求其返還不當利益」。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以及民法學通說原理,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根據,使他人受到損失而自己獲得利益的事實,因此不當得利是指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的,相對應遭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這是對於不當得利的基本理解。
根據我國《民法典》第985條的規定,認定不當得利成立需要符合以下四個構成要件:一方獲得利益、他方受有損失、獲得利益與收到損失之間具有因果關系、獲得利益沒有法律上的原因。
首先,所謂一方獲得利益,是包括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財產積極增加,指財產本不應增加而增加;第二種情況,財產消極增加,指財產本應減少而未減少。
其次,他方受有損失。同樣這里的損失並不是侵權賠償中的損失,而是相對於取得利益方而言,另一方的利益因為利益轉移導致的利益減少,或者債務增加。
第三,一方獲得利益與另一方受到損失之間具有引起與被引起的因果關系,這是司法實踐中認定不當得利之債是否成立的一個重要依據,獲益的另一面必然有他人的損失作為一個對等關系。如果一方獲得的利益並不損害他人的合法利益,則不構成法律上的不當得利。
第四,獲得利益沒有法律上的原因。如果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是不成立不當得利的。
我們來舉一個例子說明一下,甲把房屋出租給乙,月租金是2000元,租期是5年。在租期內,乙未經甲同意,將房屋轉租給丙,月租金4000元,租期4年。第一個問題,對於乙獲得的2000元差價,甲能否對乙主張不當得利?答案是不能。因為乙獲得該利益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法律依據來自甲乙之間有效的房屋租賃合同,這一合法有效的房屋租賃合同,就是我們所說的法律上的原因。在甲乙租賃合同存續期間,根據《民法典》第720條,乙對房屋享有收益的權能。乙雖擅自轉租,但乙每個月取得租金4000元具有法律上的原因,所以對甲不構成不當得利。
那什麼時候構成不當得利呢?若甲因乙擅自轉租,甲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乙擅自轉租之日起6個月,通知乙解除甲乙的租賃合同。解除合同後,乙拒不返還房屋,繼續出租房屋給丙,則自合同解除之日起,乙對房屋喪失佔有使用收益的權能,其收取的租金差價就不具有法律上的原因,甲據此對乙享有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二,不當得利的排除情形
《民法典》第985條專門針對排除不當得利的情況進行了規定:「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為履行道德義務進行的給付;(二)債務到期之前的清償;(三)明知無給付義務而進行的債務清償。」
以下三種情形都屬於給付型不當得利的范疇:
①因履行道德義務的給付排除在不當得利之債外,目的在於調和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使法律規定符合一般的道德觀念。
舉個小例子,乙被收養,乙的親生母親老年之後缺乏生活能力,沒有生活來源,乙誤以為自己對於親生母親負有贍養義務,乙就對缺乏生活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親生母親按月支付贍養費,支付了5年以後,親生母親訂立遺囑將財產遺贈給他人。乙心裡不是滋味,就找到律師,詢問自己到底有沒有贍養親生母親的義務,律師說,你沒有,你被收養了,你和她之間的母女關系已經解除了。乙才知道原來沒有贍養義務,要求對親生母親主張不當得利返還。這種情況,確實是構成不當得利,乙沒有贍養義務而誤以為有。但支付贍養費,屬於非債清償,雖然自始缺乏給付目的,但屬於履行道德義務而為給付,因此,雙方間雖成立不當得利關系但是排除了利益受損人的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
②債務人為清償未到期債務而提前給付也排除在不當得利之債的適用范圍外,主要原因是債務未屆清償期的抗辯並不是永久性抗辯,債務到期前的清償,債務並非不存在,債權人受領給付,不能稱之為無法律上的原因。
例如,甲在債務屆滿前6個月償還了借乙的一個億,後來覺得一個億,提前六個月歸還太虧了,理財可以理出好多呢,由此依據不當得利之債要求乙再還回來。甲提前歸還債務的情形雖然符合不當得利的構成要件,但法律對於這種情況明確排除了受損失一方的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甲不能主張不當得利之債。
③明知無給付義務而進行的債務清償,目的在於維護誠實信用,禁止當事人出爾反爾,理論基礎在於禁反言原則。
例如,生效判決已經確認雙方的債務不存在、無效或被撤銷,給付人明知判決生效的情況下依然清償了本不應給付的債務,則屬於明知無給付義務的債務清償。這里的重點在於「明知」而非「誤解」,明知無給付義務而向對方支付相關錢款,這是其對自己財產的合法處分,錢款支付至對方,處分完畢,所有權已發生轉移,給付人不得以不當得利為由主張返還。
這里我們還需注意區分第三人代為清償問題,第三人清償債務後不能因為其與債權人之間沒有債務,而主張不當得利返還,而只能取得原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兩者分屬不同的法律制度,法律適用亦不一樣。《民法典》在第524條新增加了第三人代為清償制度,即:「債權人接受第三人履行後,其對債務人的債權轉讓給第三人,但是債務人和第三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此處債權轉讓的規定就排除了第三人向原債權人主張不當得利的可能。
三,不當得利的司法認定
一、對不當得利的性質予以准確定性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不當得利制度的適用並不普遍,主要原因是不當得利請求權經常會與物權請求權、侵權請求權競合,而當事人往往會選擇其他請求權。由於我國並沒有採納物權行為獨立性和無因性理論,在合同被宣告無效或者被撤銷以後,受損失的人一般會直接依據物權請求權要求受領給付的一方當事人返還,而不會再去行使佔有的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在因權益侵害發生的不當得利中,當事人和法官通常都會直接適用侵權責任制度規則。並且,在不符合侵權責任構成要件的情況下,為了公平,法院也會以誠實信用原則或者公平原則作出裁判,其實是一種向一般條款逃逸的現象。所以,在司法實踐中,首先要重視不當得利的價值和功能,明確不當得利的性質,與其他請求權基礎進行區分。
二、不當得利的舉證責任
不當得利的一方獲利、使他方利益受損兩個要件屬於權利發生要件,應由不當得利債權人承擔證明責任,這一點在理論和實務界都是毫無爭議的,而有關不當得利的證明責任分配的難點問題,集中在沒有法律上的原因這一點上。沒有法律上的原因作為一個消極事實,其是否可以定性為請求權發生要件,需要我們從實體法出發進行綜合分析。
按照證明責任分配的一般原則,主張權利的一方就對其有利的權利發生要件負有證明責任。因此不當得利的請求權人應對沒有法律上的原因這一要件承擔證明責任。而這一觀點的反對者們提出的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法律上的原因屬於消極事實,依照證明責任的消極事實學說,為消極的事實陳述的人不負證明責任。
我們認為,應將給付型不當得利的舉證證明責任分配給原告,主要出於以下考量:首先,誰主張,誰舉證是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的總體原則,對於舉證責任倒置應以法律的明文規定為准。我國立法並未規定不當得利糾紛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告既然主張被告系不當得利,就應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
其次,認為應當由被告承擔舉證證明責任的觀點,其主要的論據是一方獲益沒有法律根據屬於消極事實,消極事實不易舉證。然而,仔細分析可以發現,沒有法律根據並非全部為消極事實,也存在積極事實。例如因給付目的嗣後不存在形成的不當得利,原告當初進行給付的原因以及事後法律關系發生變化導致給付目的不存在的事實均屬於積極事實,原告對此舉證並無大礙。退一步講,即便是存在消極事實的情形,例如原告因輸入號碼有誤而向他人手機賬號存入話費,原告可以通過證明自己的手機號與被告的手機號有多位數字一致、極易混淆予以主張,可見原告並非無法證明。
再次,不當得利訴訟其實是對已發生給付行為的一種撤銷,從某種意義上,也屬於對以往交易往來和社會經濟秩序的擾動,原告作為訴訟的發起者,應當承擔舉證證明責任,以此來督促原告謹慎起訴。假如由作為受益人的被告來承擔舉證證明責任,原告只需要起訴,被告就被拉入訴訟並且要承擔舉證不能即敗訴的重責,如此之低的訴訟成本極易導致原告濫訴,對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造成損害。
三、不當得利的返還內容
無法律上原因而受有利益,應當返還的是得利人所取得之利益。我們需要掌握的基本原則是:1.原物存在的,返還原物以及因為原物而取得的其他利益(包括原物的孳息以及使用利益);2.原物不存在的,折價賠償;3.原物毀損後存在代位物的,比如因原物毀損而獲得的保險金、補償金、賠償金,應返還原物的代位物。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關於原物折價後償還的價值額的計算,在理論上存在「主觀說」與「客觀說」兩種不同的觀點。舉例而言,當得利人所受領的利益為某物的所有權時,該物的市場價值為5萬元,當得利人以6萬元或4萬元的價格將該物轉賣給善意的第三人時,因第三人善意取得該物的所有權,得利人不能原物返還。此時,依據「客觀說」,得利人應當返還的是該物的市場價值5萬元,而不論得利人轉讓該物時的價額為6萬元或4萬元;而依據「主觀說」,則認為得利人應當償還的為其轉賣該物所得價款,如所得價款為6萬元,則應當償還6萬元,所得價款為4萬元則應當償還4萬元。目前,通常採用客觀說,因為受領人以原物為手段、依據法律行為所取得的對價,不屬於其所有利益以及基於該利益產生的孳息。
⑽ 甲揀到一部手機並送給乙,那乙得到手機是否屬於不當得利,如果可以希望可以詳細解釋
不是的
所謂不當得利,需要受害人的過錯、誤解等,也就是說擾則主觀上不想受害的。
而甲方送手機給乙,說明其中包含手穗了甲方的主觀意願就是「贈送」,贈送屬於單方承諾即生效的單方法律行為,乙方得到手機合情合理,與不當緩薯棚得利無任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