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現代化

法治現代化

發布時間: 2020-12-17 17:02:49

㈠ 實現稅收管理法治現代化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實現稅收管理體系的現代化,即建立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整體要求的現代稅收管理體系,具體包括:

1、實現稅收管理體系整體的現代化。社會現代化包括稅收管理的現代化。稅收管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在於稅收管理體系整體功能的現代化,與社會整體現代化及其它社會結構體系現代化相協調,滿足現代社會所賦予稅收管理體系的各種現代結構功能需求。

2、實現稅收管理體系結構要素的現代化,如,管理機構、管理技術、管理人員、管理法制等主要要素的現代化。

一、形成現代稅收管理的多元價值目標體系。

現代社會對稅收管理體系結構功能需求的多元化決定了現代稅收管理體系價值目標的多元化。作為稅收行政執法過程,稅收管理體系的基本價值目標在於充分保障、准確實施稅收實體法律制度,即能夠提供可靠的手段,來使頒布的稅收法律和規章盡可能地得到完全的貫徹,從而使法定的字面上的稅制與實際運行的稅制之間的距離縮小到最低程度。

不僅如此,稅收管理體系所提供的稅收管理程序還具有許多相對獨立於稅收實體價值目標之外的現代稅收管理程序價值目標,包括納稅人民主參與價值、稅收管理和平秩序價值、稅收管理權利保障價值、稅收管理公平分配正義價值、稅收管理程序制衡價值等。稅務機關內部,形成以共同價值觀為引領,建立員工成長與組織發展進步相協調的,協調、協作、和諧、共贏的組織文化。在征納之間,積極倡導信賴合作主義理念,建立起基於互信的,合作、配合、遵從、共贏的組織文化。

二、建立現代稅收管理結構形式。

根據現代稅收管理的內在規律和國際通行做法,建立與納稅人自主評定製度(Self-Assessment System 簡稱SAS[i])相適應的現代稅收管理格局,即,以依法治稅為原則,以現代信息技術和專業化人才隊伍為保障,建立以納稅人自主申報為基礎,優化服務,以風險管理為導向,以稅收評定為重點,以稅收違法調查為震懾,規范執法,促進遵從的現代稅收管理新格局。

其基本特徵主要包括:稅收管理中心內容包括稅收服務和稅收執法,根本目標是促進稅收遵從。以納稅人自主申報為基礎建立現代稅收服務體系。以風險管理為導向建立現代稅收執法體系。以依法治稅為准繩,建立法治化現代稅收管理新秩序。以信息技術深化應用、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等為重點,為促進稅收遵從提供支持保障。

三、實現稅收管理體系的運行管理現代化。

稅收管理體系本身成為符合現代管理科學要求的現代管理系統。根據稅收管理體系的運行特點,現代管理理論的最新成果被科學地運用於稅收管理體系的管理實踐中,形成比較成熟的現代稅收管理管理理論體系。根據市場經濟條件下稅源的分布特點,建立與現代征管需求相適應的、集約化和扁平化的稅收管理組織機構體系。

根據現代法治原則和現代管理原則,對征管體系中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資源進行有效配置,保障稅收管理體系價值目標的有效實現;建立比較完備的稅收管理徵收成本和納稅人稅收遵從成本的測控體系。根據現代管理要求,稅收管理業務流程結構、征管職能配置科學合理,體系各層面之間、各層面的不同環節之間銜接流暢、運行高效。

四、實現稅收管理法制現代化。

法制現代化意味著,社會生活的統治形式和統治手段是法律;國家機關不僅僅適用法律,而且其本身也為法律所支配;法律是衡量國家及個人行為的標准。實現稅收管理法制現代化,要求形成完整、嚴密、簡明、和諧的現代稅收實體法律體系和現代稅收管理程序法律體系,稅收法律解釋具有嚴格的合法性;

稅收管理體系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稅收執法體系,稅收法律在稅收管理體系中處於至上地位,以法定主義為內容的現代法治原則成為稅收管理體系的靈魂,稅收法律制度成為稅收管理體系的核心機制;稅收管理的程序合法性成為稅收法律權威的確證機制,稅收管理活動全面納入法律設定的軌道之中,能夠充分確證稅收法律自身的價值,並且能夠得到社會成員的高度認同;

一切稅收管理行為以法律為依據,所有稅收管理執法人員在稅收管理活動中向法律負責;稅收管理資源的配置以有利於稅收法制目標的實現為基本價值;稅收管理法律既賦予稅務機關以法定的行政執法權力,同時,也對稅收管理行為的進行制約;稅收法律既確定納稅人應當承擔的納稅義務,同時也是維護納稅人合法權益的保障;同時,稅收法律得到廣大納稅人的普遍遵從。在稅收管理程序重點解決好以下兩個方面:

1、落實納稅人自主申報制度(SAS)。在納稅人自主申報階段,稅務機關不再實施基於管戶的稅收執法活動,主要向納稅人提供稅收服務,採集與納稅申報相關的外部涉稅等。

2、以健全完善的稅收評定製度(tax assessment)[ii]為主要內容實施稅源管理。在受理納稅申報之後,稅務機關不再按照原來的納稅評估辦法實施稅源監控,而是按照規范的稅收評定程序實施稅源管理。稅收評定製度成為稅源管理的主要形式和過程,稅務稽查在稅源管理中發揮震懾作用。

3、合理分擔征納雙方的舉證責任。改變稅務機關在稅源監控過程中不適當承擔舉證責任分配格局。依法賦予納稅人在稅收管理活動中的舉證權利和責任,從法理上提升稅收管理的效率,同時,從法律上規避稅收執法風險。

五、稅收管理體系運行管理的現代化。

稅收管理效率價值也是現代稅收管理體系的一個重要價值目標。稅收管理效率價值在三個方面得到充分體現:

1、從一個給定的投入量中獲得最大的產出,即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取得同樣多的效果,或以同樣的資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即稅收徵收所支付的資源消耗和納稅人因履行納稅義務所支付的資源消耗最小化,因履行納稅義務所支付的資源消耗最小化,或者,單位稅收徵收成本徵收效益最大化和納稅人單位辦稅成本效益最大化。

2、稅收管理活動中,征納雙方以最少的時間消耗取得同樣多的有效辦稅成果,或以同樣的時間消耗取得最多的有效辦稅成果。

3、稅收管理體系運行的整體效能與社會整體對稅收管理功能需求之間的重合度高。

取消基於管戶的稅源管理方式,全面實施稅源分類管理。在受理申報前,集中由辦稅服務部門為納稅人提供日常的稅收服務,受理申報之後,稅務機關根據稅收風險指向對高風險納稅人實施有針對性的、動態的風險控管。破除屬地稅務機關、管戶的管理員與納稅人之間的固定的管理被管理關系。

按照分類管理的要求,以風險管理為導向對納稅人實施結構化分類管理,如:確立符合大企業納稅人遵從管理要求的管理方式。

1、按照OECD提供管理方略[iii],建立大企業公司治理和大企業稅收遵從風險管理相結合的個性化稅收服務工作機制;

2、在稅收評定程序上,建立團隊化、專業化、高頻率的遵從風險控管機制;

3、全市國稅系統的優質征管資源優先向大企業稅收遵從管理團隊傾斜。

六、實現稅收管理人員現代化。

根據現代管理理念,充分發揮稅收管理人員的潛能成為稅收管理體系管理的主要目標;在稅收管理體系內形成促進人全面發展的獨特的稅收管理組織文化。造就一支適應現代社會和現代稅收管理要求的稅收管理隊伍,即稅收管理人員的現代化,是稅收管理體系現代化的根本。現代化的稅收管理隊伍應主要由接受過良好的專業教育、具有豐富的稅收管理職業經驗、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的人士組成,包括,資深的會計師、經濟師、律師以及資深的稅收行政管理專家、資深的國際稅收問題專家等各種不同類型的稅務專家。

這些職業稅收管理專門人士成為適應現代法治要求、市場經濟要求、經濟全球化要求和稅收管理信息化要求的稅收管理主導力量。為此,在現代稅收管理體系內部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稅收管理職業人員管理機制,包括:建立起適應稅收管理職業特點的、比較規范的稅務職業人員選拔制度;建立比較穩定的稅收管理職業保障制度;建立比較嚴明的稅收管理人員懲戒制度;形成適應現代稅收管理職業特點的稅收管理人員職業道德准則;建立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稅收管理職業能級評價體系;建立適應稅收管理人員經常性知識更新需要的教育培訓機制等。

七、實現稅收管理技術、手段、流程的現代化。

稅收管理技術、手段的現代化是稅收管理體系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先進的數學、統計分析技術及方法、通訊、信息技術成為稅收管理各領域、各主要環節的重要支撐,稅收管理過程的數理化、智能化、自動化大幅提升。通過稅收管理技術、手段的現代化建設,信息技術等現代科技成果被廣泛地應用於稅收管理領域和稅收管理的各主要環節;信息化裝備成為稅收管理的基本手段;現代通訊網路傳輸的電子信息成為稅收管理信息獲取的主要來源和實現稅源監控的主要渠道;滿足日常稅收管理需要的應用軟體系統涵蓋稅收管理體系各個主要環節;稅源、稅基信息處於有效的監控之下,稅收管理信息獲取、加工處理、分析使用成為稅收管理工作的主要內容;適應現代稅收管理需要的其它稅收管理裝備、設備、工具得到有效配置和保障。

形成以稅收管理流程設計及管理技術、稅收管理調查技術、稅收評定技術、稅務稽查技術、稅收法律解釋及適用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現代稅收管理技術體系。具體包括:以流程為導向、以納稅人為中心的稅收服務工作流體系,以風險管理為導向、以稅收評定為重點的稅收執法工作流體系,以法定主義為導向、以依法治稅為核心的稅收法制工作流體系,以促進遵從為導向、以人力、技術為關鍵的支持保障工作流體系。

建立情報驅動的稅收遵從風險管理過程邏輯和運行方式。將情報管理作為風險管理的前置步驟,作為風險分析識別和風險應對的前提,作為稅源專業化技術過程的邏輯起點。將情報採集應用貫穿於風險管理全過程。工作流驅動成為稅收管理專業化分工、協作、管理的主要載體。

㈡ 法治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作用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也要發展經濟和民生,體制與市場相結合走出了中國特色地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了國家的實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工業能力和實力,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基本的物質基礎。

㈢ 世界法制現代化的基本模式

世界法制現代化的基本模式分為內發型、外發型和混合型這三種樣式。


一、內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

內發型法制現代化的模式,是指由社會自身力量產生的內部創新、經歷海長過程的法律變革道路,是因內部條件的成熟而從傳統法制走向現代法制的轉型發展過程。這種類型的法制現代化模式一般以英國、法國等西歐國家為代表;內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的主要特點是:

1,它是因社會自身內部條件的逐步成熟而漸進式地發展起來的。在英國、法國等早走上近代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國家,在其創設和形成現代法律的過程中,盡管充滿著許多激盪風雲的重大社會變革事件,但從總體上看,卻是一個自然演進的自下而上的漸進變革的過程。因此,內發型法制現代化進程的動力來源,主要在於社會內部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條件的逐步變化和發展。

2,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發達是推動內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強大的內在動力。內發性法制現代化之所以發軔於西歐,一個重要的基本原因,乃是由於在一些西歐國家,商品經濟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西歐商業資本主義的涌動與擴張,以及新興的市民階級的廣泛活動,推動了經濟交往規則的革命性變化,也促進了法律意識的轉型與發展,從而為近代法制的建立提供了基礎。

3,民主代議制政治組織形式的發展成為內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重要支撐力量。近代西歐民主代議制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從古希臘的城邦民主到古羅馬的共和體制,乃至中世紀城市共和國的發展,為近代西歐民主代議制系統的建構積累了較為豐厚的歷史資源。近代西歐的政治革命,不僅加速了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分離的進程,而且造成了代議制度這一近代民主政治的運行模式,從而推進了內發型法制現代化的持續發展。

4,法律的形式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的互動發展構成了內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運作機理。西歐法制現代化的歷史運動,首先表現為法律形式主義的擴展與廣泛化,以憲法為中軸的諸法分立的法律系統蔚為大觀。然而,西歐法制現代化運動總是伴隨著廣泛而深刻的近代法律精神啟蒙運動。構成法律形式主義運動思想基礎的,乃是近代的自由、法治和人權觀念。

二、外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

比之內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外發型現代化模式則是指因一個較先進的法律系統對較落後的法律系統的沖擊而導致的進步轉變過程。這一模式通常以日本、俄國等國家為代表。外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的主要特點是:

1,強大的外部因素的沖擊成為外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生成動力。盡管在外發型法制現代化的國家,其社會內部存在著一些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生長因素或條件,但是這一轉型過程十分緩慢且困難,商品經濟和市民社會的發展較為薄弱。因而外來的法律文化系統的沖擊與滲透,就成為外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強大推動力量。

2,政治變革運動往往成為外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的歷史先導,政府發揮著主要的推動作用。由於外發型法制現代化的國家是在外部環境影響以及外域法律文化的沖擊下而走上法制變革道路的,因而往往有著相對確定的時間起點,而這些時間起點通常又與特定的政治變革事件相聯系。

3,爭取法律主權的斗爭往往成為外發型法制現代化國家從事法制變革運動的重要目標。在外來法律文化的激盪和沖擊下,外發型法制現代化國家內部的各個方面和領域的矛盾都被激發起來,其中之一便是「西方化」與民族化的尖稅矛盾。因此,在外發型法制現代化運動中,民族主義情緒的激盪始終是一個重要的現象。爭取法律主權的斗爭,往往成為這些國家法制變革的動力和目標之一。

4,法律的形式合理性與價值合理性之間的悖離是外發型法制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表徵之一。域外法律文化的沖擊,也催發了傳統法律精神與現代法律精神的劇烈沖突。傳統法律文化根深蒂固,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對域外的法律又化產生排拒的作用。

三、混合型法制現代化模式

一般來說,在屬於混合式法制現代化模式的國家,域外法律文化的沖擊是引起該社會法律變革的重要動因,但是這種外部力量並不具有決定性意義,它終究要通過該社會內部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諸方面因素而發生作用。因此,混合式法制現代化模式是指因各種內外因素相互作用而推動傳統法制向現代法制的轉型與變革過程。

這種模式以中國為典型代表。混合型法制現代化的模式既具有內發型法制現代化模式的某些特徵,又兼具外發型法制現代化的相關屬性。二者內在融合,形成獨特的混合式的法律發展范型。具體言之,一方面,從法制現代化的啟動機制來看,在混合型法制現代化運動中,確實存在著域外法律文化的強大壓力和沖擊的問題,舶來的西方法律文化的影響和沖擊往往構成啟動法制變革運動的重要動因。近現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劇烈變革的時代,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傳統法律文化遭遇到空前的挑戰,這一挑戰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壓力下變得更加尖銳。近現代中國法律的發展進程,幾乎每一步都帶有西方法制沖擊的印跡。從戊戌變法到清末法制改革,從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的法制建設,到北洋政府及國民黨南京國民政府的法制實踐,盡管還保留著濃厚的傳統色彩,但是西方法律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西方法律文化的影響和沖擊,乃是近現代中國法制變遷的催化劑和外部條件。

推動近現代中國法律變革的主要根源,來自於中國社會內部存在著的處於變化狀態的經濟的、政治的和社會的條件。在這些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中國法制變革的運動能力和運動方向。在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在這一新的經濟文明體系推動下,一個全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現代化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總之,法制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表明,雖然法律的交流與融合日益增進,但全球法制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並沒有因此而停滯不前。運用科學的法制現代化理論,從法律發展模式的多樣性中尋求統一性,從千差萬別的具有偶然性的大量具體法律現象中,探求法制現代化運動的普遍規律。

㈣ 為什麼說依法治國是新時期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若乾重大問題,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中央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是第一次;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也是第一次,標志著我們黨把法治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意義之重大,自不待言。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我國憲法規定,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目標,也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基於「沒有法治,就沒有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思維,基於依法治國「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新認識,基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的新判斷,基於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的新理念,我們必須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高到落實黨和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總抓手的新高度來把握,把弘揚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納入到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范疇中來展開,把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保障憲法法律實施置放到維護國家治理權威、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保障人民基本權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大格局中來落實,把建設法治體系、發揮法治功能的基本要求貫徹到引領深化改革、促進全面發展、構建有序社會、保證長治久安的具體實踐中來實現。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新形勢下發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依法治國的要義是,通過反腐治權、依法治官和監督制約公權力,通過尊重保障人權和基本自由,實現人民民主。因此,發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作為國家和社會主體的政治地位和主權權利,必然是依法治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對依法治國的新期待,不僅表現或者停留在公民享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依法享有管理權、知情權、參政議政權、監督權等政治民主和政治權利方面,更多的是表現在對社會民主與社會權利,如自我管理、社會保障、醫療養老、住房就業、教育衛生、公共服務等;經濟民主與經濟權利,如參與經濟決策和管理、獲得財產或企業股份、參加工會、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帶薪休假、適當生活水準權、安全生產等。廣大人民群眾不僅需要抽象的民主政治權利、民主政治參與,更需要具體實在可參與、被尊重、平等公正的民主政治權利;不僅需要玻璃天花板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政治權利,更需要兌現實在實惠實用的人身財產權利、經濟社會權利、環境生態食品安全權利等具體權益。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要推進和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學化和信息化,核心是推進國家治理的法治化。一方面,要推進國家治理制度體系的法治化。法治國家治理制度體系中的絕大多數制度、體制和機制,已通過立法程序規定在國家法律體系中,表現為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因此,發展和完善國家法律體系,構建完備科學的法律制度體系,實質上就是推進國家治理制度體系的法律化、規范化和定型化,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國家制度體系。另一方面,要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歸根結底是要增強治理國家的權力(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強化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力、遵守力,提高國家制度體系的運行力、執行力。應當高度重視和充分發揮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法治基本方式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全面依法治國不僅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要內容,而且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對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具有引領、規范、促進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在需要。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強調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社會分工、公平競爭和自由等價交換,實現市場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因此,要充分發揮市場功能,必須規范政府行為,將權力關進法律和制度的籠子里,防止政府對經濟活動的不當干預、過分干預,依法保證市場主體自主決策、分散決策;必須保護財產權利與人身自由,保證市場主體平等地位,實現公平競爭;必須貫徹誠實信用原則,降低交易成本;必須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有效解決爭議,維護市場秩序。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完善法治體系,形成良好法治環境,實現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通過民主科學立法,實現初始環節資源配置的分配正義;通過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實現法律的執行正義和矯正正義功能。司法作為社會的「穩定器」,可以為市場經濟改革提供一種緩和機制。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加快法治中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建設法治中國,是中國人民對自由平等、人權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秩序、尊嚴幸福等法治價值的崇高追求,是堅持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國家工作法治化的實踐過程,是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管理國家、治理社會、配置資源、保障人權、馴化權力的良法善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要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不斷深化法制改革,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推進依憲治國,切實尊重和維護憲法權威;推進民主科學立法,不斷完善中國特色法律體系;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成法治政府;推進公正司法,建設獨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制度;推進全民守法,加快建設法治社會;推進依法治軍,保證黨對軍隊絕對領導;努力推進地方法治建設,夯實依法治國的實踐基礎;推進法治國際合作,完善國際法治新秩序。最根本的,是要全面推進依法執政,切實加強和改善黨對依法治國事業的領導和保障。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公平正義的基本途徑。公平正義是當代中國社會的普遍價值追求,但卻見仁見智,沒有共識性的最大公約數。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我們不宜抽象地主張公平正義,而應當通過法律和法治來表達和實現可操作的公平正義:一要充分發揮法治的功能,重構我國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評判體系,把公眾對於公平正義的利益訴求納入法治軌道。通過科學立法,把抽象合理的公平正義訴求轉化為具體明確的法定權利或權益;通過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保障公眾的合法權益。公眾通過法治方式,依法維護和實現自己表現為法定權利或權益的公平正義。二要通過公平公正的實體法,合理規定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合理分配各種資源和利益、科學配置各類權力與責任,實現實體內容上的分配正義。三要通過民主科學的程序法,制定能夠充分反映民意並為大多數人接受的程序規則,從程序法上來配置資源、平衡利益、協調矛盾、緩解沖突、規范行為,實現程序規則上的公平正義。四要在發生矛盾糾紛等利益沖突問題時,通過包括司法程序在內的各種法治程序、法治機制來解決,實現法治的實體與程序公正,至少是法治程序的公正。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反腐治權的治本之道。權力腐敗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死敵,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成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最大障礙。應當更加重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把權力放進法律制度的籠子里,完善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反腐治權,切實從體制、機制和法治上遏制並解決權力腐敗問題。腐敗現象千變萬化,腐敗行為林林總總,但歸根結底是公權力的腐敗,因為權力不受制約必然產生腐敗、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所以各法治國家要依法分權和治權。公權力腐敗的表現形式五花八門,公權力腐敗的原因不盡相同,但歸根結底是權力尋租,是掌握和行使公權力的各類主體的腐敗,而這些主體基本上都是政府官員和公職人員,所以各法治國家不僅要依法治權,而且要依法治官、從嚴治吏。在我國,依法治權、依法治官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思維下反腐治權的必然要求。反腐必須治權,治權必靠法治。

㈤ 法律現代化的基本特徵是什麼很著急!

世界法律的一體化;法律變得更加密集;各國法律交流和溝通的增強;法律變化的速度不斷加快;權利話語成為主流法律話語

㈥ 中國法治社會的現代化發展可以分為哪幾個階段

①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頒布了《共同綱領》
②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③1982年,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審議通過經全面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年憲法成為中國在歷史新時期治國安邦總章程。
④1999年,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希望能幫助到你!

㈦ 什麼是中國法制現代化的歷史道路

法制現代化是由傳統人治型社會向現代法治型社會的轉型過程.黨的專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屬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大力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標志著中國的法制現代化承襲近代中國仁人志士的傳統,又邁開了新的步伐.但是,中國法制現代化面對著發展經濟的內外壓力,背負著傳統的人治包袱,還面對著發展中國家在現代化起步階段都面對的社會穩定問題,使這一過程有著不同於西方的歷史軌跡.這就是發展方式上的政府主導性,目標選擇的階段性,價值取向的雙重性,以及實現法制現代化過程中的非協調性.認識這些特徵不僅僅是為了總結歷史,更重要的是認識中國的國情.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建設和經濟建設一樣,尊重傳統又不囿於傳統,學習外國,又不照搬西方.這是我們走過的路,也是既將走下去的路.

㈧ 法治為什麼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點

法制指法律和制度。動態意義上的法制,即指立法、執法、守法和對法律實施的監督,也包版括法律宣傳教育權在內。「依法辦事」是法制的基本原則。
社會主義法制與資本主義法制不同,它是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並嚴格依法進行國家管理的一種方式。在社會主義國家,可能而且必須把社會主義民主制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並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切實保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有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權。法制與法律秩序關系極為密切。法律秩序是在嚴格遵守法律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社會秩序,它必須以實行法制為前提,而法律秩序的建立則是實行法制的重要體現。

㈨ 國家治理現代化為什麼離不開法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證(重要保障)。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雖然沒有正面闡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之間的相互關系,但是,《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卻從體系化、系統化的視角來認識法治中國的意義。中央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圍繞著「維護社會穩定」這一時代主題提出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相結合的多渠道治理方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更是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視為一項系統工程。
《決定》明確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與此同時,《決定》還根據系統工程的思想提出了「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的理念。由此可見,要實現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四中全會通過的兩項《決定》所要求的作為一項治國理政的現代化工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僅僅從「法治化」的角度來考慮還是不夠的。應當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重大國家系統管理工程。

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重大國家系統管理工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首先強調的是「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兩個方面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包含了治理主體、治理對象、治理方式、治理依據、治理組織體制、治理程序、治理制度的體系化、規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其中,依照法律法規建立規范國家管理活動的國家管理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國家權力體系、公民權利體系、公民義務體系和國家責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最重要的制度特徵和要求。「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首要價值是黨領導人民進行國家治理的「體系化」,沒有「體系化」,國家治理也不可能實現現代化;沒有基於法治原則建立國家治理體系,國家治理體系也無法實現現代化的要求。

「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既要求管理者具備依法解決國家日常管理事務的能力,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也需要管理者具備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國家管理事務中重大復雜的問題,特別是處理各種突發性事件和公共危機的能力。「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還要求在執政黨的領導方式與國家管理之間建立起協調一致的合作和互動機制,將黨的建設能力與「五個文明」一起抓的綜合協調能力有機統一起來,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水平。

「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依託,國家治理的「體系化」必然會極大地增強國家治理能力,「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也會極大地推動「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與此同時,「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助於推進國家治理的「體系化」、「法治化」和「現代化」。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有助於國家管理者進一步掌控國家管理的宏觀走勢和發展大局,有利於調動一切旨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重大安全利益、保證公共權力依法辦事、保障公民合法權利以及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的積極因素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事業上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此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還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項基本原則。所以,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不能「為了法治化而法治化」,要緊緊圍繞「現代化」這個主題,採取各種切實有效的措施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和現代化的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實踐,它依賴於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重大而復雜的社會發展工程和國家管理工程,它的價值內涵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它的主要價值目標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其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重要的制度特徵。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必須同步推進、共同建設。

熱點內容
社會工作中級法規試題 發布:2024-09-20 08:01:39 瀏覽:13
每個月休息八天符合勞動法嗎 發布:2024-09-20 08:01:05 瀏覽:69
百萬網民學法律知識競賽活動 發布:2024-09-20 07:35:27 瀏覽:727
私人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4-09-20 07:29:00 瀏覽:61
貴州省計劃生育條例2017 發布:2024-09-20 07:07:36 瀏覽:762
司法考試超難 發布:2024-09-20 06:50:01 瀏覽:391
教育立法程序一般分為 發布:2024-09-20 06:45:48 瀏覽:427
羅雲法院院長 發布:2024-09-20 04:50:17 瀏覽:660
人民法院委託鑒定 發布:2024-09-20 04:30:59 瀏覽:678
如何完善我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發布:2024-09-20 03:29:33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