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天津立法禁止採集人臉識別

天津立法禁止採集人臉識別

發布時間: 2023-04-29 23:56:54

① 天津立法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這意味著什麼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也是在不斷的創新當中,很多的時候對於現在的科技推動都是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一系列的便利了,在這樣的時候也是受到了很多網友的強烈支持,但是對於給我們提供便利的情況之下呢,也是存在著相應的弊端的,在很多的時候對於這樣的問題出現之後,也使我們的隱私權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保護,而對於現在的社會呢也是存在著一個利用隱私來作為相應基礎去進行的,更多的時候在這時也應該引起我們的一系列警示,畢竟在自己個人信息被泄露的情況之下,我們大家都很難會想像到未來發生什麼樣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對於每個人都是一個不想看到的事情了。

② 天津立法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識別信息,這是為何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生活方式也是發生了很大的改善,再加上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現在手機已經是我們的生活必需品,現在的各種人臉,指紋以及聲音等識別信息都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所以很多人就產生這樣的疑問,就是天津立法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識別信息,這是為何?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其實這是因為會對個人信息受到一定的威脅,下面我們具體來解釋一下。

其實天津的這一做法是一種比較好的行為,這有利於更好的保護人們的隱私問題,因為現在有很多的而關於網路網面的問題,這些都是我們自己的一種方法,比如說去辦銀行卡,電話號碼或者是一些證件的時候都需要進行人臉識別,指紋或者是語音輸入等,這些都是個人最重要的信息,但是有些公司卻在這種情況下會會介入人們的隱私問題,所以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一些天津立法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識別信息的相關知識。

③ 天津立法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人臉識別是不是被盜了

天津立法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一事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不少人對這個行為十分不解,甚至有人質疑是不是人臉識別出現了被盜現象,其實在了解事情始末之後我們就可以發現事實並不是這樣,天津之所以會立法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並不是因為人臉識別被盜了,也不是人臉的識別的安全性出現問題,而是想要遏制人臉識別信息的濫用。簡單來說這個政策的目的就是禁止一些公司或者小區在未經用戶的同意下採集人臉信息,避免人臉信息出現濫用或者泄露。

綜上所述,我認為天津之所以會立法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並不是因為人臉識別被盜了,而是要用這個政策來保護當地群眾的個人隱私,畢竟像小區或者公司強制採集人臉信息這種現象本就不合理,稍不注意就會發生信息泄露事件,相信在天津的這個政策出台之後信息泄露事件發生的次數將會大大減少。

④ 關於天津立法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一事,你有何看法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各種電子產品逐漸出現在我們眼前,再加上手機也成為了我們的生活必需品,如今字外面我們就可以看到關於很多方面都需要進行人臉識別的地方,所以很多人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就是關於天津立法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一事,你有何看法?對於這一問題的回答,其實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比較好的政策,而且也能夠保護人們的隱私,下面我們具體來解釋一下。

那麼這就會對我們個人的隱私造成極大的威脅,現在是一個信息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在晚上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事情,而這些事情中有一些也是涉及到個人隱私的,所以我覺得天津的這種做法是比較好的,太濃是也是站在人們的立場上看待問題。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一些人臉識別的相關知識。

⑤ 天津立法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人臉識別存在什麼隱患

《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12月1日表決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條例》其中第十六條規定,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採集自然人信息的,應當經本人同意並約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簡而言之,就是天津立法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為什麼要禁止人臉識別信息,他有什麼隱患?

保護隱私人人有責,我們要為自己和別人的隱私負責!

⑥ 天津將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你認為別的地方該不該效仿

關於人臉識別的消息,在網上不斷出現,在南京要求拆除多家售樓部人臉識別系統之後,天津又出台規定,進去採集人臉識別信息,有人認為這或許是要開始整治人臉識別系統了。也有人認為現在人臉識別系統在很多場合下被安裝使用,嚴重的侵犯了人們的個人隱私,因此應該盡早整治。關於天津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這件事,其他的地方應該仿效嗎?

關於“天津將禁止採集人臉識別信息,你認為別的地方該不該效仿?”這個話題,各位有什麼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⑦ 天津採集人臉識別信息有法可依 過度收集個人信息行為被戴「緊箍咒」

近年來,人臉識別技術被濫用問題日益凸顯,有關部門和多地不斷出手整治人臉信息違規採集亂象,相關政策也逐步出台。
12月1日,天津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下稱《條例》)。《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採集自然人信息的,應當經本人同意並約定用途,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市場信用信息提供單位不得採集自然人的宗教信仰、血型、疾病和病史、生物識別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據此,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商會等被禁止採集人臉、指紋、聲音等生物識別信息。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面部特徵進行身份識別的一項生物識別技術,這項技術通過採集人像、關鍵點提取,對人像進行預處理、特徵提取、人臉識別對比,實現個人身份識別驗證的目的。
在行業人士看來,《條例》中規定的禁用人臉識別技術,面向特定場景下的市場信用信息採集者,意味著在上述領域中可能存在技術濫用的情況。基於此,此前南京、徐州和杭州等多地也分別要求售樓處未經同意不得拍攝來訪人員的面部信息以及物業服務人不得強制業主通過指紋、人臉識別等生物信息方式使用共用設施設備等。
產業藍海下風險與機遇並存
據統計,2010-2018年,中國人臉識別行業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0.7%,預計到2024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元。但廣闊藍海面前,行業發展仍面臨著諸多信息安全問題。尤其在金融領域,指紋、人臉識別等技術更存在著更大的風險隱患。
介於以上,近年多地也在不斷對人臉識別等技術加以規范。2019年1月,上海發布《加快推進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實施方案》提到,將推進人臉識別線下支付等23個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同年2月份,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正式印發《福建省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試點實施方案》。
2019年8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提到,將探索人臉識別線下支付安全應用,藉助密碼識別、隱私計算、數據標簽、模式識別等技術,利用實現交易驗證,由持牌金融機構構建以人臉特徵為路由標識的轉接清算模式,實現支付工具安全與便捷的統一。
尤其在今年1月,中國支付清算協會還制定《人臉識別線下支付行業自律公約(試行)》在採集環節與存儲環節加以要求,堅持「用戶授權、最小夠用」,明確告知用戶信息使用目的、方式和范圍,並獲得用戶授權,避免與需求無關的特徵採集等。
但從行業來看,刷臉支付近兩年成為大支付機構的競爭焦點。前階段,微信支付、支付寶刷臉支付搶地盤大戰引起廣泛關注。在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看來,支付龍頭機構為何大力推廣刷臉支付,首先是因為刷臉支付作為生物支付的一種方式,目前滲透率較低,存在廣泛發展空間,巨頭追求搶佔新興模式的制高點。
其次是刷臉支付確實能一定程度上緩解收銀排隊的情況,對提升交易效率有所幫助。再者,微信、支付寶等支付巨頭擁有龐大的金融生態體系,未來不排除用戶的刷臉記錄與其授信、風控等聯系起來,例如刷臉支付刷得多,信用分有所提升,又或者用戶未來在申請貸款時,其人臉信息會多方對比等觀察。
個人信息安全相關立法仍不完善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於迎來一審判決。11月29日,「網路法實務圈」獲悉,「人臉識別第一案」原告郭兵不服一審判決(一審判決書:「人臉識別第一案」判決書(全文)),已於當天下午寄出上訴狀。
2020年11月20日,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就本案公開開庭,並宣判如下:被告野生動物公司賠償原告合同利益損失及交通費共計人民幣1038元,刪除原告辦理指紋年卡時提交的包括照片在內的面部特徵信息,同時駁回原告提出的確認動物園店堂告示、簡訊通知中相關內容無效等其他訴訟請求。
法院認為,本案爭議焦點是對經營者處理消費者個人信息,尤其是指紋和人臉等個人生物識別信息行為的評價和規范問題。我國法律對於個人信息在消費領域的收集、使用雖未予禁止,但強調對個人信息處理過程中的監督和管理,即個人信息的收集要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和徵得當事人同意;個人信息的利用要遵循確保安全原則,不得泄露、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被侵害時,經營者需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11月30日,相關媒體報道稱該案主訴人郭兵處獲悉,因部分請求未獲法院支持,其已在前一日寄出民事訴訟狀,提出請求撤銷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2020)浙0111民初6971號民事判決,改判支持其一審全部訴訟請求。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規定,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取得個人同意,並且個人有權撤回同意;重要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重新取得個人同意;不得以個人不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通過自動化決策方式進行商業營銷、信息推送,應當同時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
而不久前,國家網信辦也發布了《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必要個人信息范圍(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將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生物信息排除在38類常見APP的必要個人信息范圍外。
上述徵求意見稿明確了短視頻、地圖導航、網路約車、學習教育等38類常見類型APP必要個人信息范圍,給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戴上「緊箍咒」。必要個人信息是指保障APP基本功能正常運行所必需的個人信息,缺少該信息APP無法提供基本功能服務。只要用戶同意收集必要個人信息,APP不得拒絕用戶安裝使用。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表示,網信辦出手限制APP無限「索取」個人隱私信息的惡風終於得到遏制了,我國在APP時代的信息保護也終於邁出了一步。該意見稿管理范圍較廣,所有類型APP幾乎一網打盡。
但張孝榮也認為新規定對於關聯登錄沒有詳細規定。此前《個人信安防範指引》提到,用同一賬號注冊登錄多個APP時,可提供解除單個APP用戶賬號使用關系的渠道。這個沒有提及的關聯登錄可能會繞開網信辦的新規,依然會收集用戶隱私。
「另外,個人信息早就被APP搜集遍了,唯一沒遭毒手的也只有一些00後了。《徵求意見稿》對於00後新網民有保護作用,對於老用戶權益保障似乎有些不足。」張孝榮進一步指出,「而對於刷臉識別技術的濫用,沒有直接明確,對於指紋識別技術採集信息也沒有限制,但個人生物識別技術採集的信息要比常見的文本信息更容易產生危害。」

熱點內容
法是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規范 發布:2025-01-12 18:49:24 瀏覽:975
日本第四代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1-12 18:47:49 瀏覽:358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遠在身邊二 發布:2025-01-12 18:46:50 瀏覽:774
勞動法規定請病假 發布:2025-01-12 17:52:36 瀏覽:786
黨紀處分條例2015 發布:2025-01-12 17:17:05 瀏覽:932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
行政法中的連帶責任 發布:2025-01-12 14:44:59 瀏覽:884
法治對稱性 發布:2025-01-12 14:08:01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