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相對主義

道德相對主義

發布時間: 2020-12-31 01:56:33

⑴ 理論與方法的繁多為什麼會導致道德教育上的相對主義

道德教育要看其實質,道德是每個人最基本的品格,相對來說沒有很多的方回法,就是幾個,那麼教育出來答的結果也是比較簡單的兩種,一種是道德合格,一個是道德缺失或者敗壞,前者就是經過了正確正規的教育,比如說法律常識的普及,越普及法律,普通人,才會理解法律的意義,才會維護社會秩序,有一個最基礎正確的道德觀念,而後者就是道德的淡漠

⑵ 什麼是道德相對主義

盡管道德相對主義的表現形式粼粼種種,但一般來說,其主要觀點如下:不同社群不同個體的道德價值和道德觀點是相對的,是各種各樣的而不是絕對統一的。這里的「相對性」主要表現為,不同社群不同個體所作所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賴以存在的動力基礎是有所差別的。按照道德相對主義觀點,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和錯,也不存在客觀的是非標准。與此相反的道德客觀主義,則對客觀的是非標准深信不疑。

人們對待倫理和道德問題的現實態度與人們對待科學的一般信仰大不一樣,如果把兩者加以比較的話,我們會對道德相對主義有一個更為深入的了解。絕大多數的人都相信,自然科學(諸如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地理學以及它們的現代分支學科)為我們打開了認識自然界的一個又一個窗口,而且確實告訴了我們很多的東西。幾個世紀以來,尤其是在當今這個時代,科學在自然界祛魅和認識世界結構方面大有作為、突飛猛進。不僅如此,科學似乎具有廣泛的有效性和絕對的可靠性。不論人們的個性特點和文化背景有多大差異,自然界向來一視同仁,對那些真誠率真和腳踏實地的探索者們敞開門戶。人們普遍認為,在某種範式主導之下,科學會像滾動的雪球一樣日漸壯大自己的知識體系。當然,哲學家們則不以為然,在他們看來,科學的境況相當復雜且問題重重。但不管怎麼說,把人們對待科學的這一普遍觀點與人們對於道德的一般看法相比較,總會大有裨益。

與科學相比,道德總是缺少一種客觀統一性。人們的道德信仰千差萬別,諸如前文中那樣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關於是非對錯問題,不僅難以達到一致的意見,我們有時甚至以為根本就不可能達成一致的意見。因此,我們常常認為道德是一種純粹主觀上的問題。這可謂是道德相對主義的基本內容。在道德相對主義者看來,道德只不過是人們所具有的一種道德信仰能力,除此之外,什麼也不是。說得具體些,在道德這個領域內,不存在像我們在自然界通過科學探索可以發現的科學真理那樣的客觀道德真理(准則)。

⑶ 道德是相對的還是絕對的

道德是相對的復。

馬克思主義認為,制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3)道德相對主義擴展閱讀

盡管道德相對主義的表現形式林林種種,但一般來說,其主要觀點如下:不同社群不同個體的道德價值和道德觀點是相對的,是各種各樣的而不是絕對統一的。

這里的「相對性」主要表現為,不同社群不同個體所作所為乃至其一切信仰所賴以存在的動力基礎是有所差別的。

按照道德相對主義觀點,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對和錯,也不存在客觀的是非標准。與此相反的道德客觀主義,則對客觀的是非標准深信不疑。

⑷ 什麼是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

絕對主義同「相對主義」對稱,一種把事物和認識絕對化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觀點。它和相對主義一樣,都把客觀事物和人的認識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完全割裂開來。

相對主義是一種認為觀點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有因立場不同、條件差異而相互對立的哲學學說。

相對主義只承認相對性,否認絕對性,絕對主義只承認絕對性,否認相對性。絕對主義把事物絕對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從來如此,永遠如此,不承認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一個過程可以轉化為另一個過程。

絕對主義就是認為凡事都有規律,不會出現特例的信念。絕對主義者認為事情的真相是清晰的,確定的簡單的。但現實中事情往往是模糊的,不確定的復雜的。由於他們不合理的期望,絕對主義者在思考中缺少耐心因此會過於簡單化和草率地得出結論。

而且,一旦他們下定決心,他們會比批判性思考者更加教條地堅持自己的觀點——也就是說,他們不樂意去接受挑戰他們觀點的證據。一旦一條原則設定好,絕對主義者就會拒絕去接受意外。

相對主義的實質是:一個概念有確定的形象概念,但沒有確定的抽象概念,那麼此概念就是相對概念。像這樣的概念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只能根據抽象概念的大小來相對的判斷對與錯。

(4)道德相對主義擴展閱讀;

相對主義中的道德相對主義,道德相對主義強調道德都是相對的,當我們說「道德上正確的」這一個形容詞時,它所形容的只是某一行為與其所處的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而已。簡言之,某一個行為A在X社會中是道德上正確的,但也完全可能在Y社會中是錯誤的。

因此,當我們說「行為A是道德上正確的」這句話時,我們要麼是省略了「在某一個社會之中」這一個限定詞,要麼這個句子就不存在意義。也就是說,道德相對主義主張不存在所謂的「普世道德」,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德標准。

道德相對主義的意義,道德相對主義的主張在當下全球化的環境之下似乎有著某種特別的文化意義——由於不同社會的道德評判標准不一樣,所以不同社會道德規范之間應當相互容忍,而這種容忍的心態則為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

⑸ 怎樣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道德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5)道德相對主義擴展閱讀

在哲學中,道德相對主義是一種立場,認為道德或倫理並不反映客觀或普遍的道德真理,而主張社會、文化、歷史或個人境遇的相對主義。道德相對主義者與道德普遍主義相反,堅持不存在評價倫理道德的普遍標准。

相對主義立場認為道德價值只適用於特定文化邊界內,或個人選擇的前後關系。極端的相對主義立場提議其他個人或團體的道德判斷或行為沒有任何意義。

一些道德相對主義者,例如存在主義者讓·保羅·薩特堅持個人的、主觀的moral core應該成為個體道德行為的基礎。公共道德反映社會習俗,只有個人的、主觀的道德表達真正的真實(Authenticity)。

道德相對主義不同於在通俗文化中,人們經常將自己描述為「道德相對主義者」,表明他們接受其他人的價值。

⑹ 道德相對主義的介紹

在哲學中,道德相對主義是一種立場,認為道德或倫理並不反映客觀或普遍的道德真理內,而主張社會、容文化、歷史或個人境遇的相對主義。道德相對主義者與道德普遍主義相反,堅持不存在評價倫理道德的普遍標准。相對主義立場認為道德價值只適用於特定文化邊界內,或個人選擇的前後關系。極端的相對主義立場提議其他個人或團體的道德判斷或行為沒有任何意義。一些道德相對主義者,例如存在主義者讓·保羅·薩特堅持個人的、主觀的moral core應該成為個體道德行為的基礎。公共道德反映社會習俗,只有個人的、主觀的道德表達真正的真實(Authenticity)。道德相對主義不同於在通俗文化中,人們經常將自己描述為「道德相對主義者」,表明他們接受其他人的價值。

⑺ 我為何不是一個道德相對主義者(二)

一、文化和個人差異的論據這論據就是,相對主義者認為文化和個人都在道德問題上有不同意見,因此沒有客觀的道德規范。為了維護這個前提,相對主義者通常列舉一些例子,證明跨文化和文化內部對道德有不同的看法,包括性行為、墮胎、戰爭和死刑等。哈根(Hadley Arkes)是一個道德相對主義的反對者,他諷刺地說:「在一個社會,一個寡婦在丈夫的葬禮柴堆上被焚燒;在另一個社會,她在邁阿密海灘上被焚燒。在一個社會,人們對廚師的烤牛肉抱怨;在另一個社會,人們拒絕烤牛肉而將廚師吃了。」總括來說,用文化和個人差異的論據有四個困難。 此處的翻譯有點問題。原文為「In one society, a widow is burned on the funeral pyre of her husband; in another, she is burned on the beach in Miami. In one society, people complain to the chef about the roast beef, in another, they send back the roast beef and eat the chef.」意思應該是「在有的社會中,寡婦會在她丈夫的火葬柴堆上一起被燒死;但不同社會中,她則會在邁阿密海灘上因日光浴曬傷(sun burn)。在有的社會中,人們會向廚師抱怨他的烤牛肉;但不同社會中,人們則會想吃廚師而不吃烤牛肉。」 (1)差異並不帶來相對主義。人們對事情不同意並不等於沒有真理;例如,如果你和我在地球是否是圓的問題上不同意,這分歧絕對不能證明地球是沒有形狀的。同樣,我和一個新納粹主義者可能不同意是否應該平等對待人,但這分歧絕對不能證明平等不是客觀的道德價值。即使個人和文化沒有共同持有的價值觀,這並不能證明沒有人對價值觀有正確或錯誤的看法。盡管道德差異確實存在,一個人或整個文化(如希特勒和納粹德國)仍然非常有可能是錯誤的。單單有差異的事實不足以達到結論,說客觀的規范不存在。我們最多可以承認在奴隸制、種族滅絕和強奸兒童等問題上,沒有客觀而正確的立場;因為奴隸擁有者、種族滅絕的瘋子和戀童癖者明顯地與我們譴責這些行為的人有不同的意見。結果是,道德的差異僅僅是一個社會學的觀察,不能說明道德的真實本質。 沒錯,觀察到「差異的出現」,與該差異是否足以證明「有另一套相對標准」,是兩回事。即便身為相對主義者,他們也未必願意走到那麼極端,將單純的偏執與瘋狂當成「道德標准並非普遍」的證據(以致完全抹去了正常與病態的界線)。舉例來說,川菜與粵菜間的不同,可以用來證明飲食標準是多元相對、各有系統的。但某位罹患嗜糞症的病人,其行為卻只能成為被治療的理由,不能藉此宣稱「普遍的美味不存在」。 於是在相對主義的案例中,作者進一步排除了仇很者、虐待狂、戀童癖、成癮症病患……等「道德色盲」。他們雖然沖擊了普世標准,卻不代表該立場具有相對價值(其差異背後,缺乏相抗理論)。 (2)差異實際上反駁相對主義。假設一個相對主義者雖然在邏輯分析上失敗了,但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說人類對客觀規范的差異證明相對主義的正確性。相對主義者於是立下一項原則,就是差異就等於真理不存在;但這原則實際上反駁了自己的理論。人人都知道,有些人相信相對主義是一個錯誤的觀點;換句話說,我們不同意相對主義解釋道德本質的理論。我們認為客觀的道德規范存在,而相對主義者認為它不存在。但根據相對主義者的原則(就是「差異等於真理不存在」),他應該放棄自己的意見,就是不相信「相對主義是正確的」這看法。對相對主義者來說,事情實際上更糟,因為他的「差異」原則是一個沒有普遍協議的命題,故此必須予以拒絕。正如哈根指出:「我的不同意使這命題(就是「差異等於真理不存在」)缺乏普遍協議,根據這命題本身的存在基礎,已能足夠確定它是無效的。」 普遍主義者:道德標準是唯一的。相對主義者:我不同意。且我對此觀點的差異,便足以證明道德標准並非唯一。普遍主義者:所以,你主張「道德標准不是唯一的」?相對主義者:對。普遍主義者:那麼,我對「道德標准不是唯一的」表示不同意,則我的差異是否也推翻了你的真理?又如果真理需要大家同意,則你所謂「有差異存在,便足以證明道德標准並非唯一」的看法,其本身也沒有獲得我的同意,不是嗎? 以上,為本段重點。 相對主義者:等等,如果真理不需要大家同意,則你主張的「這世界上有唯一的道德標准」,豈不變成了一個邏輯上完全封閉,以致無從檢證的命題(再多差異,皆不構成反證)?又你否認「有差異存在,便足以證明道德標准並非唯一」——但該否認本身,恰恰正符合了我的主張,也就是「道德標准不是唯一的」,不是嗎(因涉及語言的後設用法,此處僅為簡單歸謬,後面會詳加解釋)? 以上,為補充。 (3)差異被高估了。雖然人們和文化對道德問題有差異,但這並不表示他們缺乏相同的價值觀,也不表示道德規范對所有國家、在所有時候和所有地方沒有約束力。試看塞冷城審判女巫的事例,在殖民地時期的麻薩諸塞州,一些人因施行巫術而被判死刑;今天我們再不處死巫師,因為我們的道德規范已經改變。但是,我們不處死巫師,因為我們不相信「施行巫術對社會有致命的影響」,和十七世紀麻薩諸塞州居民所相信的不一樣。假設我們有證據證明,施行巫術能影響人,像間接吸煙能影響非吸煙者一樣;結果我們考慮到這個新發現的事實,改變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就可能在餐館內設立非巫師區,也禁止在飛機上施行巫術。這做法其實就和十七世紀塞冷城的居民一樣,認為「群體的好處」是一種價值,只不過我們相信,他們弄錯了巫師對社會的實際效果吧。哲學家雷切斯(James Rachels)提出另一個例子,說明對某些事實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明白為何其他人似乎有不同的價值觀。他用的例子是愛斯基摩人殺嬰孩的做法(主要是殺女嬰)。從表面上看,這種做法似乎表明,愛斯基摩人對生命的價值觀和我們極其不同。既然人的生命價值觀是極基本的價值觀,似乎道德相對主義是正確的;但雷切斯並不贊同。當我們認識到事實的本相,就明白愛斯基摩人的殺嬰行動是一種被強迫的邪惡,他們對生命的價值觀其實與我們並無太大差異。雷切斯解釋說:我們可能會發問,愛斯基摩人為什麼要這樣做。解釋是他們並非對他們的孩子缺乏愛,也並非對生命的尊重較低。如果情況許可下,愛斯基摩人一定保護其嬰兒;但他們住在惡劣的環境中,食物往往供不應求。……女嬰首先被遺棄是因為:1 在這個社會中,男性是食物的主要供應者,按照傳統的分工,他們是獵人;顯然地,保留足夠的食物採集者最為重要。2 還有另一個重要理由,由於獵人的傷亡率很高,過早死亡的成年男子遠遠超過成年女子。因此,若男嬰和女嬰存活的人數相等,則成年女子人口將大大多過成年男子。一位作者審查現有的統計數字後,作結論說:「如果沒有殺女嬰的做法,……一個愛斯基摩群體的女性人口,約為供應糧食的男性之一倍半。」因此,在愛斯基摩人中,殺嬰並不表示他們對孩子有截然不同的態度。相反地,為確保整個家庭的生存,他們接受有時需要採取極端的措施。即使這樣,殺死嬰兒仍不是最先的選擇,很多時出現領養;無子女的夫婦特別高興收養其他夫婦的「盈餘」,殺嬰只是最後的選擇。我要強調這一點是為了表明,人類學家最初收集的數據可能會產生誤導,它可以使文化之間不同的價值觀顯得大過實際的差異。愛斯基摩人的價值觀跟我們的價值觀並非有大差異,只不過環境強迫他們選擇了其他人不需做的選擇。這例子並不是說,愛斯基摩人的做法是正確的,也不是說我們不應該試圖說服他們承認錯誤。這個例子只說明,當我們小心研究某些做法(如殺害女嬰),結果是表面的道德差異可能不是真實的道德差異。 不同的行為背後,卻可能共享著相同的價值觀——作者持續在壓縮相對主義的反證空間。至此,奇風異俗的例子多半都不能用了。 讓我們再考慮墮胎的問題。傳統的說法是,有關墮胎的道德上和法律上的辯論,代表兩個派別的爭論;他們各持有不可共通的價值系統。但這說法是錯誤的,因為這兩個派別持有許多共同的價值觀。1 雙方都相信,所有人類都擁有不可剝奪的權利,無論政府保護這些權利與否。這解釋了為何雙方都呼籲要爭取一項基本人權;維護生命的倡導者呼籲「生命」,維護選擇的倡導者呼籲「自由」(或「選擇」)。雙方都認為,一個公正的憲法制度必須堅持基本人權。2 雙方都相信,自己的立場最能體現對方的基本價值。維護選擇的倡導者並不否認生命是一種價值,但亦認為人類自由是一個必要的成份,因為一個人有自由才可以追求最豐富和最完滿的生命。另一方面,維護生命的倡導者並不避開自由;她認為,人類的自由的極限是另一個人的生命權。例如,一個人有權利自由地追求任何目標來獲得快樂,如參觀洛杉磯湖人隊的籃球比賽;但是,當一個人追求自由而使別人喪失生命或自由的時候,她就沒有這樣的權利;就如為要准時到達籃球比賽而開車撞倒行人。維護生命的倡導者認為,胎兒是一個人,有生命權,墮胎的後果是胎兒的死亡,除少數例外,墮胎在道德上是不合理的。維護選擇的倡導者並不否認人類有生命權;只不過他認為生命權沒有延伸到胎兒,因為胎兒不是人。維護生命的倡導者並不否認人有自由去選擇獲得最高的利益,只不過她認為,這種自由不包括墮胎的權利,因為這樣的選擇和另一個人(胎兒)的生命、自由和利益有沖突。因此,總括來說,墮胎的辯論並非真正是價值系統的沖突,因為大家都同意,生命和自由都是基本價值觀念。 容我說的更簡單一點:墮胎爭議,不是個道德問題,而是個定義問題。關鍵在於,胎兒(早期的)到底算不算是人?從受精卵,到出生,哪個階段前,它是細胞?哪個階段後,他是個體?辯論墮胎的雙方,或許都同意生命權大於自由權……與道德相對主義無關。 隨著科技進步,許多過往清清楚楚,不用劃分也無從劃分的觀念,漸漸浮現起種種模糊,例如何謂出生(體外培育)?何謂死亡(葉克膜)?何謂心智(人工智慧)?何謂人(復制人)?當然,或許我們永遠也無法找出一個能令所有人滿意的定義。但界線模糊,不代表道德差異。 (4)道德相對主義引致荒謬的後果。1 如果真的沒有客觀的道德規范適用於所有時候和所有地方的所有人,那麼必須拒絕以下幾個道德判斷:特麗莎修女在道德上比希特勒更好、強奸永遠是錯的、折磨嬰兒為樂是錯的;但否認這些是普遍真理好像必定是荒謬的。我們每一個直覺告訴我們,不論其他文化或個人怎樣想,至少某些道德判斷是絕對正確的。我實在看不出,為什麼相對主義者有必要完全否認上述判斷——道德觀是「相對」的,不等於道德觀是「任意」的。他們大可既承認「折磨嬰兒為樂是錯的」,又懷疑「泰瑞莎修女在道德上比希特勒更好」。換言之,在論證道德普遍性的過程中,如果作者容許例外(參見前篇開頭第二段),則在討論道德相對性的時候,自然也不該排除某些判斷會在不同標准間發生重疊的可能。 2 如果相對主義者聲稱,道德是相對於個人的;若個人之間道德發生沖突又怎樣?例如,達默(Jeffrey Dahmer)的道德觀顯然容許自己成為食人肉者,殺死他的鄰居;但他不幸的鄰居大概不會贊同達默的獨特口味。相對主義者要怎樣解決食人肉者和他的晚餐之間的道德沖突呢?既然原則上沒有一個人的道德比其他人優越,那麼,是否我們應該拋個硬幣去決定呢?還是簡單地接受「強權即公理」呢?此外,如果道德生活只不過反映人們的個人口味、喜好和取向,那麼我們就沒有合法基礎去告訴青少年,說撒謊、偷盜、詐騙和殺死自己初生的嬰兒在道德上是錯的呢? 很奇怪,作者似乎自己混淆了「道德」與「偏愛」(參見前篇章節A第一段)。 認為世間是叢林,因此弱肉強食,這是某種道德觀。喜歡吃人肉,這只是某種偏好。偏好的沖突,該怎麼解決?在相對主義中,當然是透過價值競逐(政治、經濟、言論、武力),最後,選擇是哪個部份要犧牲(不一定犧牲誰,不一定犧牲多少)。對普遍主義而言,卻因其相信唯一的價值標准,故某些偏好,勢必將永遠是罪惡的(確定犧牲你,確定犧牲全部)。又若把吃人肉本身,當成一種官能性倚賴……則這種病態行為作者剛剛才反駁過。不贅述。3 即使相對主義者讓步說,道德觀並非相對於個人,而是相對於個人所屬的文化(也即一個人只有義務遵循一個社會的法規),其他問題就隨之而來。a 文化相對主義者的立場是自我反駁的。莫蘭(J.P. Moreland)﹝譯者註:現代基督教衛道家﹞解釋自我反駁的立場是什麼意思:當一項聲明不能滿足本身的標准(即不能符合自己的正確性標准或可接受性標准),它就是自我反駁。……例如,「我不能說任何一個英文字」是一項自我反駁的聲明,因為這句話用英文講出。「我不存在」也是自我反駁,因為你必定要存在才能說這句話。「真理不存在」亦是自我反駁,因為如果這聲明是假的,它就是假的;但就算這聲明是真的,那麼它仍然是假的,因為真理既然不存在,「真理不存在」這聲明就不是真理,仍然是假的。文化相對主義是如何自我反駁呢?文化相對主義的支持者認為,客觀的和普遍的道德規范不存在,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隨從自己所屬的文化的道德規范。但是,這做法就等於文化相對主義者作出絕對的和普遍的道德要求,也就是每個人都有道德義務去隨從自己所屬的文化的道德規范。如果這道德規范是絕對的和普遍的,則文化相對主義是虛假的。但如果這道德規范不是絕對的或不是普遍的,則文化相對主義仍然是虛假的,因為我沒有道德義務去隨從自己所屬的文化的道德規范。 甲:宇宙間沒有必然的真理。乙;那麼你這句話,是必然的真理嗎?如果是,那宇宙間就至少有一句真理。若不是,那宇宙間就依然可能有其他真理。 這種爭論,單純是沒有分清語言層次的結果。語言,可以用來討論某些對象。同樣地,語言也可以用來討論那些「討論某些對象的語言」……即當討論道德時,語言的對象是「道德」,而當討論「他人對道德的討論」時,語言的對象是「另一則語言」。相較前者,後者被稱為是「後設語言」(後設之後還有後設,只要有需要,語言可以一直後設下去)。 因此,當甲說「宇宙間沒有必然的真理」時,甲所討論的對象,是「目前宇宙間的真理」。若要反駁,乙得針對同一個標的,指出「有那些真理」可以為必然。而當乙轉向質疑起「我這句話本身是否為真理」時,乙所討論的對象,卻變成是「甲用來討論真理的語言」(處於後設語境)——與甲原本的標的無關(不分清這一點,人們幾乎無法進行任何討論)。 在不同的語言層次中,邏輯跳來跳去,沒有意義(我前幾段提到的歸謬,便是出於「對後設語言的後設」,好玩而已,一樣沒意義)。 b 由於我們每個人都屬於不同的「社會」或「文化」,當不同文化的規范沖突時,就沒有客觀的方法來確定應遵循那一個文化的規范。例如,有一個女人名為辛娜,她在加利福尼亞州好萊塢中居住,那是一個自由派的富有住宅區。在她那個區域中,通姦被認為是「開明」的行動,不通姦者被認作是過分拘謹;但在她參加的基督教教堂中,通姦被譴責為罪惡;而在她工作的律師事務所中,通姦沒有被鼓勵也沒有被勸阻。假設辛娜選擇在律師事務所的小辦公室跟一個教友唐奴通姦,而唐奴居住在一個保守派的住宅區;在那個區域中,通姦是被譴責的;辦公室位於教堂的隔壁,亦恰好位於辛娜的住宅區和唐奴的住宅區中間。若是這樣,應當應用哪一個社會的道德呢?如果文化相對主義者回答說,辛娜可以自由選擇,結果我們就回到個人相對主義了,而我們在前面已決定個人相對主義是荒謬的。 道德是否存在相對標准?與相對的道德標准間,該如何取捨?這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問題。 就像美貌是否存在相對標准?與不同的美女間,該如何取捨?後者的困擾,不影響前者的結論。 在不同場域,取捨不同標准,既是自由也是迷惘,既是痛苦也是快樂。抉擇,本來就是道德相對主義者的畢生功課。 c 如果道德可以簡化為文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進步。一個文化若要越來越好,唯一的方法就是在這進步的文化外有客觀道德規范獨立存在;必須要有更高的道德准則,讓這進步的社會可以向它靠近。但是,如果道德上的好只是一個人的文化內認為是好的,則我們只可以說文化規范正在改變,但社會不會進步或越來越好。若是如此,誰可以合理地否認,美國廢除奴隸制度是一次真正的道德進步呢?美國是否在變好呢,抑或它只是在變化呢? 再次重申:道德觀是「相對」的,不等於道德觀是「任意」的。不同的道德觀,各自有其不同型態下的完美與提升。 而越靠近某種道德觀的完美,往往就越是另一種道德觀的災難。就像廢除奴隸制,對自由派而言,這當然是越變越好。但自由派同時也主張開放槍枝與毒品,那麼,身為基督徒的作者是否會同意那將是下一次「真正的道德進步」呢? d 如果文化相對主義是真實的話,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或令人欽佩的文化改革者。莫蘭解釋:如果相對主義是真的,那麼它在原則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改革者(就是一個不單單順從社會法規的人,而是要改變法規的人)。因為根據定義,道德改革者主張社會的法規在道德上之不足,所以要改變。如果相對主義是真的,就是一個行為必須在社會法規內方能是對的,所以改革者跟據定義就是不道德的,因為他採用了社會法規外的價值觀,並嘗試用這些價值觀去改變原有的社會法規。如果一個人要將歷史上每一個道德改革者(包括摩西、耶穌、甘地、馬丁路德金)都評斷為不道德的話,這是極可笑的。一個這樣說話的道德觀點肯定是錯誤的。 如果一個人要將歷史上每一個道德改革者(包括摩西、耶穌、甘地、馬丁路德金)都評斷為不道德的話,這是極可笑的…… 唉,擁有放肆嘲笑一切權威(無論政治、文化、學術或道德)的可能——這正是道德相對主義最最令人珍愛的核心啊! 因此,為了保持一致,文化相對主義者對真正的道德進步或真正的道德改革者,必須否認他們確實存在,因為這種現象的前提就是客觀的和絕對的道德規范真實存在。 下一篇,作者要對道德相對主義的社會功能進行拆解。

⑻ 道德的相對主義和普遍主義的區別

道德相對主義和道德普遍主義是相對的。
道德普遍主義主張無論民族,宗專教,性別,性取屬向,國籍,種族等因素,人性都有著共同的弱點。
道德相對主義主張民族,宗教,性別,性取向,國籍,種族等因素會影響道德的限度,道德只是在一個相對的范圍內成立的。

舉例,
在中國過去一夫多妻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但是現在就是重婚,男方在外面有小三,這是一個會受別人指責的事情。這個就是道德相對主義主張的,隨著文化因素的改變,道德的范圍再改變。
美國一直指責伊朗啊,阿富汗啊,朝鮮啊等等國家不尊重人權,限制人權,這是因為這些國家在自己的文化影響得出的社會形態和美國所主張的自由民主不相符。而美國的邏輯就是道德普遍主義,認為所有國家都應該和美國一樣講究自由民主。它不承認這些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對社會形象的影響。認為這樣的社會形態是不道德,不合法的。

⑼ 道德相對主義 為什麼導致道德無法進步

道德相對主義打破了絕對道德的限制,給人們一個可以不遵守道德准版則的理由。也權就是我們說的多重標准。
你在平常是不能殺人的,但是如果這個人是壞人呢?這個人本來就不想活,想要自殺了呢?這樣,就給了很多個情況下,你可以殺人,但是不收道德准則責備的理由。一旦出現了突破口,道德的束縛就不再對這些人有效了,隨之而來的就是道德的災難。

⑽ 為什麼道德是相對的

道德就是五戒十善,就是仁義禮智信。不同的人,對戒律的理解不同。有的人認為,僅僅身業不造殺盜淫就可以了。有的人認為,意念中也不能有殺盜淫妄等惡念。

熱點內容
雞西畢律師 發布:2025-04-28 01:39:24 瀏覽:359
游泳館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8 01:37:44 瀏覽:746
行政法學1形成性考核 發布:2025-04-28 01:37:00 瀏覽:308
經濟法期末考試金陵科技學院 發布:2025-04-28 01:28:31 瀏覽:317
量刑是不是看法官 發布:2025-04-28 01:21:00 瀏覽:814
法學考法警 發布:2025-04-28 01:02:11 瀏覽:116
合同法保修期 發布:2025-04-28 01:01:22 瀏覽:134
審計人員承擔法律責任事例 發布:2025-04-28 00:55:30 瀏覽:217
勞動合同法的立法過程 發布:2025-04-28 00:52:35 瀏覽:748
老人不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8 00:42:37 瀏覽: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