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立法
A. 在環境法學中為什麼環境立法要對"環境"的定義作出立法解釋
在環境法學中,環境立法要對"環境"的定義作出立法解釋,是因為:
保護和改回善環境,防治污答染和其他公害"是環境立法的直接目的、前提性目的,只有確認和實現這一目的,才能保障後面規定的各項"間接目的"的實現。取消了上述目的,就失去了環境法律與其他法律的根本區別與界限。
"保障公眾健康",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反映了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與保障公眾健康的密切關系,是環境法既區別於重在GDP增長的經濟立法、又區別於作為保護人體健康權的民事立法的一個價值目的。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反映生態文明理念的價值目的,也是環境立法區別於其他法律的特色目的、新型目的。通過確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這一目的,表明我國環境法正在逐步實現從以防治污染為標志的環境保護法向以建設生態文明為標志的生態法的歷史性轉變。
將"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為立法目的,說明可持續發展觀已經成為我國環境資源法的指導思想,標志著我國環境資源法已經發展到可持續發展法的新階段。
B. 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根據環境保護法第一條的規定,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包括三方面的專任務,一是合理地利屬用環境與資源,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二是維護清潔適宜的生活環境,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三是協調環境保護與發展經濟的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環境保護法的直接目的;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環境保護法的根本任務,也是環境保護立法的出發點和歸宿;促進經濟增長是因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內在的相互制約和依存的關系。這三項立法目的之間有著內在聯系。首先,社會生產水平決定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並進而決定人們對環境質量的需求;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物質的豐富,人們會在要求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要求進一步建設清潔、安靜、優美、舒適的環境。因此,把發展經濟同環境保護、維護人民身體健康三者聯系起來作為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的反映。
C. 哪些法律屬於環境立法
所謂環境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規范人與環境的關系的法律行為,主要版表現為保護自然權資源、限制自然資源的使用。環境立法是針對環境保護制訂的法律,並不是包含環境的法律都是環境立法。例如:對環保產業的稅收立法,屬於稅法而不是環境法;要求政府增加環保產業投入的立法屬於財政收支法而不是環境法;規范經濟轉型的立法屬於經濟法而不是環境法;促進環保科技進步的立法屬於科技法而不是環境法。總而言之,環境立法僅限於直接的自然環境保護、限制自然資源的使用。
D. 環境立法以人為本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城市人民共建、成果人民共
.....
(1)率先通過立法保護環境。一個城市優美環境的個性魅力,不僅在於自然的青睞
f
E. 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的指導原則
一、尊重和體現生態規律的原則尊重和體現生態規律的原則,是指在進行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時,應當充分考慮和尊重自然資源和生態演變的規律,以地球生態系統平衡的基本原理作為制定法律的理論基礎。1、 生態學的基本規律(1) 物物相關律(2) 相生相剋律(3) 能流物復律(4) 負載定額律(5) 協調穩定律(6) 時空有宜律二、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原則,是指在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中應當將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法律所要實現的理想目標,用新的發展觀取代傳統的發展觀,使人類的思想和行為在法律法規的引導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由挪威前首相布蘭特朗夫人領導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於1987年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首先提出的。三、突出和運用環境經濟學方法的原則突出和運用環境經濟學方法的原則,是指在進行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時,應當將環境效益的損益分析方法和對法律規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運用到對開發行為的預測、評價、管理以及擬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設計與分析之中,作為指導(決定或修改)法律以及確立法律規范的理論基礎,以真正通過立法實現社會、經濟、環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綜合決策。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是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超越活動主體范圍的利害影響。它包括正、負兩方面影響,正面的影響亦稱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性。負面的影響亦稱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性。(註:關於環境的外部性問題的例子,大家可以看書78頁)解決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的方法。經濟學家認為,解決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將外部的不經濟性內部化,即由產生外部性影響的一方來承擔消除影響的所有費用,以實現社會的公平。就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而言,經濟學家提出,將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管制方法和經濟刺激方法兩大類。直接管制就是由國家制定環境法律,以行政控制標準的形式規定活動者產生外部不經濟性的允許數量和方式。它又可分為末端管制和全程管制兩類。經濟刺激方式又包括市場刺激和非市場性刺激兩大類。一般認為,對環境法規進行經濟分析是美國發明的
F. 論述當前中國環境立法的發展
中國環境法的發展存的問題:
第一,環境法發展較慢,在環境立法形式和內容等方版面類權似於前蘇聯的環境法。
第二,環境法以自然資源法或自然保護立法為主,防治環境污染方面的法律較少。
第三,環境法規的效力等級或立法級別較低,主要是一些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
第四,環境資源法規比較零星分散,內容比較原則、粗糙,法規的可操作性、可執行性較差,很少正規化、程序化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自然保護和污染防治之間缺乏有機聯系,環境立法和執法還沒有以現代環境科學理論和環境保護思想作指導。
G. 保護環境的社會立法
一、尊重和體現生態規律的原則尊重和體現生態規律的原則,是指在進行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時,應當充分考慮和尊重自然資源和生態演變的規律,以地球生態系統平衡的基本原理作為制定法律的理論基礎。1、 生態學的基本規律(1) 物物相關律(2) 相生相剋律(3) 能流物復律(4) 負載定額律(5) 協調穩定律(6) 時空有宜律二、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原則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的原則,是指在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中應當將實現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為法律所要實現的理想目標,用新的發展觀取代傳統的發展觀,使人類的思想和行為在法律法規的引導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是由挪威前首相布蘭特朗夫人領導的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於1987年在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首先提出的。三、突出和運用環境經濟學方法的原則突出和運用環境經濟學方法的原則,是指在進行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時,應當將環境效益的損益分析方法和對法律規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運用到對開發行為的預測、評價、管理以及擬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設計與分析之中,作為指導(決定或修改)法律以及確立法律規范的理論基礎,以真正通過立法實現社會、經濟、環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綜合決策。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是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或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消費者和生產者的超越活動主體范圍的利害影響。它包括正、負兩方面影響,正面的影響亦稱正外部性或外部經濟性。負面的影響亦稱負外部性或外部不經濟性。(註:關於環境的外部性問題的例子,大家可以看書78頁)解決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的方法。經濟學家認為,解決環境的外部不經濟性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將外部的不經濟性內部化,即由產生外部性影響的一方來承擔消除影響的所有費用,以實現社會的公平。就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而言,經濟學家提出,將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管制方法和經濟刺激方法兩大類。直接管制就是由國家制定環境法律,以行政控制標準的形式規定活動者產生外部不經濟性的允許數量和方式。它又可分為末端管制和全程管制兩類。
H. 簡述我國環境立法的目的及體系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態基礎和根本保障回。環境保護是答我國的基本國策,環境法是我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具有法目的,並區別於其他部門法。
目前我國環境法律體系主要由五部分構成:
(1)憲法關於環境保護的規定.這是各種環境法律、法規和規章的依據.(第九條、十條、二十二條);
(2)環境保護基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3)環境與資源保護單行法.一般規定的具體詳細,是進行環境管理、處理糾紛的直接依據.
(4)環境標准.
(5)其他部門法中的在關環境的法律規范.(包括中國加入或簽署的國際法或公約)
I. 環境立法應該遵循哪些原則
一、保護優先原則
二、預防原則
三、綜合治理原則
四、公眾參與原則
五、損害擔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