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李中華道德經講座

李中華道德經講座

發布時間: 2023-05-05 12:14:34

㈠ 中華好家風一中文化大講堂的感悟

中國國學大晌鬧配講堂董事長高級研修班
(北京班)

"學孔論孟思辨仁義禮智,
參禪悟道感受禪宗道德
修身治企品悟易學人生"

華夏五千年,中國國學常盛不衰,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四顧寰宇,華夏文化乍起,華商捭闔縱橫,數英雄人物還看今朝;溯本尋源,盡在道然中,盡在古代文明中。當代企業家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道德經》、《莊子》、《孫子彎毀兵法》、《易經》、《六祖壇經》、《心經》、《金剛經》,品味人生之真諦,品味萬物運行之玄妙,品味事物發展之必然;再讀之,可領悟至中和之妙道,可領悟道發自然之始然,可領悟潮起潮落之輪回。用國學要義之精神,為當代企業家注入王者之風范,為當代企業注入騰飛之氣象,成就完美企業,完美人生。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招生對象:全國各行業董事長及董事總經理;行政事業單位、國家機關處級以上幹部。
課程簡介:以國學原著為讀本,精讀原著,感受古文化之博大精深;以思辨之方式,融入學員的實踐哲學,實現從
從知識到智慧的生華。採用異地授課的方式,讓企業宴指家親臨感受中國千年文化的濃郁氣息,靈感實現,實
現人生智慧、企業心得之再升華,鑄就企業騰飛的新起點。
特色教學:不同學科班級學員互動交流;熱點問題專場論壇;學員討論;主題辯論、學員聯誼等豐富活動。學員經典
論文將匯編成冊。晨讀《四書》、《道德經》等古典名著。
精品項目:每年定期舉辦「中國儒商論壇」數百名企業家將與您共享儒商智慧。
主題辯論沖破管理圍城、學員聯誼搭建溝通網路
證書頒發:北京大學頒發結業證書(證書蓋鋼印),學籍統一存檔管理,成為北京大學校友。結業後憑結業證書
參加研修班組織的聯誼、論壇、參觀考察等活動。
學習時間:十二個月,每月第四周周末(周五、周六、周日)集中授課三天 學習地點:北京大學(北京班)
招生人數:60人
咨詢電話: 010-52767638 手機:13426238790
聯 系 人 :王老師

課程安排
第一單元 第二單元
主題:《四書》之《論語》精讀
內容:《四書》作為儒家重要經典,承襲了從孔子、孟子、荀子到朱熹的儒家道統,教我們如何窮理、正心、修己、安人,使其成為成人成己的必修內容。《論語》作為儒家創始人孔子言論集和代表性經典,有「東方聖經」之稱,在塑建、構造華夏民族的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思想及言論活動中起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主題:《四書》之《論語》精讀
內容:通過精讀《論語》,逐字解讀,可深刻領會儒家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基本價值觀念中的仁、義、禮、智、信、忠、恕、誠、寬、和、直、正名、利、心性能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為當代企業家修內聖外王之道,以德修心,實現身心合一。
第三單元 第四單元
主題之一:《四書》之《大學》精讀
內容: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是儒家「修齊治平」理論大綱,作為《四書》之首,是孔子 講授「初學入德之門」的要籍。分為「經」和「傳」兩個部分。其中「經」一章,是孔子的原 話,由孔子的學生曾子記錄;「傳」十章,是曾子對「經」的理解和闡述,由曾子的學生記錄。
主題之二: 《四書》之《中庸》精讀
內容:原為《禮記》中的一篇,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是孔子的孫子子思「筆之子書,以授孟子」的。作為儒家經典的組成部分闡述人性修養有關哲理的廣博學問,中庸之道,可開啟治天下之門也。 主題:《四書》之《孟子》精讀
內容:「亞聖」孟軻言行,作為儒家典籍,其心性論進一步確立儒家地位,以「仁義」思想為核心,對性善與惡、功與利及天、性及浩然之氣有著深刻認識。讀孟子在於能從孟子恢弘浩闊之氣、縱橫雄辯之辭中,體悟和傳承孟子存心養性的思想精神,以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心與人生。
第五單元 第六單元
主題:《六組壇經》、《金剛經》、《心經》精讀
內容:《壇經》約成書於七世紀末,是唐代佛教禪宗創始人六祖慧能的傳教說法紀錄;經是文字字墨,文字字墨性空,何出有靈驗?靈驗者,在持經人用心,故神通感物,「見性成佛道」。 《金剛經》、《心經》作為佛教的經典,心法之集大成,為一切凡聖悟心之門,是修心的指南,開悟的鑰匙;心法即佛法,見心既見佛,只有修其心,方能行其道。得道者,大徹大悟,超然凡生。 主題:《道德經》精讀
內容:《道德經》作為道家最重要的著作,區區五千言,微妙玄達,深不可識;作為中國古文化 中對萬物關系的精準把握和理解,獨特的語言表達和概念的模糊性和詞語的多意性增加了奇書 的神秘;其來源於生活和萬物,讓人常讀常新,實現形而上與形而下的融合。逐字領會揣摩,領悟何為道、德、無為、虛靜、柔弱、有無,更可領會老子的處世之方、對事物的觀察之法、對欲及知的態度、理想人格與理想社會
第七單元 第八單元
主題:《莊子》內七篇精讀
內容:莊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承襲了孔孟之智慧,老子之無為,而莊子就是莊子,他有道通為一的本領,他以心靈為爐,作為人世間的大冶,熔鑄著整個世界、人生和歷史,其中的內七篇就是《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 主題:《周易》精讀
內容:《周易》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群經之首,作為攬括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哲學,作為中國思想的源頭,華夏哲學的鼻祖,六藝之源;把諸子百家的思想演繹為易道,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只有仔細沉潛玩味,才能領悟易道的精神世界,確立新的生存方式。
第九單元 第十單元
主題:《周易》精讀
內容:《易經》首先作為占卜之書,中國文化中的巫術基因,逐步發展成為中國哲學理論基礎,子曰:潔靜精微,《易》教也。精讀《周易》,重在領悟它的思維方式,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三才之道」思想、「生生之謂易」思想、「變動不居」思想、「唯變所適」思想以及河圖的綜合結構及其靜態配置與動態運作的規律,理解周易智慧中萬物蘊涵的道以及道的變化規律。 主題:兵法十三篇精讀
內容:以孫子兵法為藍本,精讀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等十三篇,輔以中國兵史,汲取中國古代兵家戰略思想精華,解析三十六計謀略智慧, 深刻領悟兵家之戰略、謀略、韜略的哲學理念,運用於復雜多變的商業競爭,掌握企業生存發展之本,實現謀略競爭、智慧經營,締造企業常勝。
第十一單元 第十二單元
主題:中國詩詞品讀、文學鑒賞、書畫鑒賞、文物鑒賞、古樂欣賞
內容:詩詞承載文化,文學開拓視野,書畫陶冶性情,文物折射歷史的厚重,古樂內於悠遠。胸懷的廣博決定了視野的大小,視野的大小限制了事業的空間。企業家讀《水調歌頭》,可感悟長江後浪推前浪歷史潮流,企業家品《蘭亭序》傳世名帖,可領會藝術的至高境界,體會文化的身心合一。企業家聆聽《高山流水》,可意會自然的磅礴氣勢,陶冶成就大業的性情,疏達胸懷,成就企業家的完美人生,讓有限的生命變得無限和永恆。
主題:五經導讀與史學名著概要

內容:國學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五經包括了《易經》、《詩經》、《春秋》、《尚書》、《禮記》,導讀之,可領悟中國國學之博大精深。史學名著含《史記》、《左傳》、《漢書》、《資治通鑒》等,導讀之,可以史明鑒,領會歷史長河的變遷與人生變化的意義,汲起深邃的歷史與人生智慧。

部分師資:

余敦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中國易學研究會副會長
方爾加: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蔣非非: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賴永海: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
趙敦華: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
樓宇烈: 現任北大哲學系東方哲學研究室主任
王守常: 北京大學教授 中國文化書院院長
蕭漢明: 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導,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
郭齊勇: 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吳榮曾: 當代著名歷史學者,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吳宗國: 當代著名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張 帆: 北京大學歷史系副主任、教授
黃朴民: 人大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會長
張 辛: 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歷史學博士。
李中華: 北大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 來: 北大哲學系教授,中國哲學史會副會長。
王 堯: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 博士生導師
胡 軍: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
張松輝: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薛國安: 中國人民國防大學著名兵法教授、軍事學博士
洪 兵: 軍事科學院戰略和戰爭理論研究部主任,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

㈡ 我想買本道德經讀,買誰註解的好啊

陳鼓應先生的老子今注今譯個人覺得非常好。
祝道友元宵節快樂,若是對道家文化有興趣,可以多交流。

㈢ 道德經正解誰講的好去哪裡聽

個人感覺羅大倫老師講解的不錯,通俗易懂。手機下載喜馬拉雅FM,收索每天聊點道德經。聽聽看。

㈣ 生命必讀之書——《道德經》之第一章

昨天細讀了路西法殿下創建的【聖賢書友】中的《道德經》,一時沒能忍住,便寫了一文。誰知,這文一寫,竟忍不住萌發了全本讀《道德經》的慾望。

今早起床,什麼也沒有做,就拿著《道德經》捧讀。結果,誦來誦去,神清氣爽。那時,我就想,這寺廟里的和尚為什麼伴著晨鍾暮鼓,孜孜不倦讀經了。原來,讀經本身也是一種修身養性。我不當和尚,不念佛經,那麼,晨鍾暮鼓,讀一讀這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不是對以後生活學習有幫助呢?

所以,就學學這些和尚們,天天念一念《道德經》,悟一悟道,指不定悟出點名堂。因此,從《道德經》第一章開始反復讀,一直讀下去。我想,待到讀完整本《道德經》,也算是在路西法殿下的引導下,系統讀完了一本書,那真是快莫大焉。

之所以快莫大焉,是因為殿下還有貝的獎勵讀下去,並引導著思考寫文。那就索性讀,寫,既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又能提升寫文水平,何樂而不為?因此,每天作為必讀書目,並為此更一篇文。

《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直譯:

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道,不是真正的道。這個叫出來名字的道的名字,不是真正的名字。(真正的道)無名是萬物的本始;(被定義的道)有名,是解讀萬物的根源。

因此,用無欲的心態(不帶任何慾望)可以了解、觀察到道的玄妙,用有欲的心態(懷著各樣目的)能了解、觀察到道的效果。無名和有名,是同一來源而不同的名稱。它們都是玄妙的東西。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大門,

我的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是整部書的總綱,在全書中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該章搞懂了,領悟相對透徹了,其它各章節就容易看懂並深入理解得了。

何謂道?沒有結論。反而讀來讀去有些繞。說得出來的道,不是通常意義的道。給這個道命名,卻又不是真正的名。也就是說,你所悟的道,只要說出來,就走了樣。正因道之無名,它才是萬物的本源。有了名,便成了了解萬物的根本。

它揭示了宇宙的起源。因為老子是道學的鼻祖,我們不妨從道教的陰陽圖形中來進行直觀感悟。

陰陽太極圖,是一個圓圈裡面有兩個黑白標志,各佔一半。如果將整個大圓圈看著是道且無名的話,那裡,裡面的兩個黑白陰陽部分就是有名和萬物之母。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也可歸結為「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再生東西南北中,誕生了萬事萬物。

同時,黑白陰陽還表明,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它們本來是平衡存在的,在大圓圈中各自均衡對半。如果打破這個平衡,那麼,有可能陰多一些,也有可能陽多一些。

因此,它體現了老子最基本的哲學思想:平衡中和,辨證思維,探幽尋微,生生不息。

.這章講道、名、有、無、妙、玄等基本概念,它引導人們去積極思考。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語言文字都無法將這個道精準描述出來。你費盡心思描摹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那怎麼辦?繼續去找。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大家都去找,一時找到了自認為是真道的道,但卻不是。便又尋找。在不斷的尋找過程中,完善自己,發展自己,力求與真正的道接近。如此,個人就進步,社會就發展。

道是很美的東西,全在於去悟。用任何語言文字都無法描述。余秋雨先生說:自然的最美處,正在於人的思維和文字難於框范的部分。讓它們留住一點虎虎生氣,交給人們一點生澀和敬畏,遠比抱著一部《康熙字典》把它們一一收納,有意思得多了。

這個人的思維和文字難以框范的部分,就是道。人們不僅要用心去感悟,更要對它有所敬畏。不要以為人定勝天,吼了吼,大地也要抖三抖。那都是偏離了道的正確方向,會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

我們現在不得不回過頭來,重新治理環境,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就是體現陰陽太極中的平衡。不能偏頗太大。只有如此,才能在尋道的路上探幽尋微。

我國古代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就有一股執著精神。他當年對著竹子苦苦格物,尋求道的真諦。竟一連格了好幾天茶飯不思,夜不安寢。最後終於格出了道: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當然,他把這個道悟出了,雖然能引導人們解決一些哲學問題,但又不是真道。人們還得不斷地格,以致無窮。

因為,自然之道,是玄之又玄,是奧妙無窮的,終其人類,不一定能悟出老子所說的這個「道」。

而無名與有名,體現了世界的對立統一和辨證思維。太極上的陰陽兩極,相互對立,但它們統一存在於這個大圓圈內。一切事物的對立發展,此消彼長,都是在這個大圓圈中進行的。這就從直觀上顯現了世界的對立統一。在對立統一中體現辨證思維。

陰到極致,便轉化為陽;陽到極致,便轉化為陰。所謂否極泰來,日中而仄。紅得發紫,也是如此。應用於實際生活中,做事要留有餘地,不可頂滿格去干。功成要身退,居安要思危。

不過,在我們寫文,尤其是寫小說、故事設計情節和人物時,一定要體現這種辨證手法。一個人物,其個人命運,要將其不斷打入谷底,慘得不能再慘。在慘到極點時,進行陰陽轉化,峰迴路轉,讓人心情隨故事情節,隨人物命運而迭宕起伏,扣人心弦。如果沒有波瀾,陰陽反差不大,那這篇小說或故事,註定是失敗的。

在剋制自己的慾望上,用有與無辨證去約束,對個人的命運和前途,尤為關鍵。

有就是無,無就是有。二者相伴而生,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你今天位居高位,有大把的權力可以揮霍,有享不盡的榮華,但那無,卻悄悄蔓枝展開。當你的貪欲達到陰陽轉換的臨界點,無,就訇然而至,將你打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多少腐敗分子盡管犯罪手段千變萬化,但終逃不脫因為心中的有(欲),才換來了個人的無(身敗名裂)。

相反,你雖然身處逆境,處於全無的的狀態,只要心中有夢想,有渴盼,並切實可行去進行人生的規劃,全力以赴去落實,那麼,你的「無」可轉化為」有「,實現人生的逆襲。

為了更深入更透徹地解讀《道德經》,今天翻了翻資料。無意發現了央視原主持人白岩松也在讀《道德經》。並且,還開有講座。饒有興趣聽了會兒,很受啟發。

白岩松從24歲初步讀《道德經》,讀過一遍後,就擱置那兒了。據他講,雖然擱置了,但其書中的價值觀卻深深印入腦海中,並在以後的工作學習中無意識加以運用。

隨著事業的蓬勃發展,他到36歲名聲大噪。但接二連三的困惑也來了。聲名遠播,一時有些承受不住。在隨後而來的采訪和編輯中,總是感到不順手。效果很不理想。那時,他很苦悶。後來,又重拾《道德經》從中找到了答案,徹底解決了問題。

他說,之所以采訪和編輯不順,是因為心中牽掛著「兩老」。老領導,老百姓。總是揣摩著他們的心思和反應。在些狀態下,就前怕狼,後慮虎。戰戰兢兢,不得要領,方寸很容易亂套。他看了《道德經》第七章:天地所以能長且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原來,他在工作時,首先心中就有一個私,所以,表現於外在行動上,就受這個私所左右,那麼,乾的活就非常糟糕了。

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後來再去工作時,就完全放下心裡的負擔,按照事物本來的面目進行,效果出奇的好。

我聽了他講的親身體會後,以為,其實,他的這個困惑在第一章里就可以找到答案: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常無欲,心裡沒有任何負擔,靜心觀察事物,才能發現其精妙之處。常有欲,心裡有多樣的假設去觀察事物,肯定會帶著各式各樣的目的性和功利性,難免看問題,處理問題會偏頗。不能達到准確反映事物本來面目的效果。

真沒想到,這么個大腕,對於《道德經》研讀得這么深透。他開的有一系列講座,在喜瑪拉雅上有專題。我訂閱了下來,作為以後深研《道德經》的輔助材料。

清心寡慾,淡然寧靜研讀《道德經》吧。白岩松把它稱為「我生命中必讀之書。」我後來想了想,把古文化的儒、釋、道,三者作了一個比較,儒家力求人們積極入世,而釋家則想方設法使人們出世,比如遁入空門,六根清凈,也就是現實生活中一遇挫折,就皈依佛門。而道學卻介於這兩者之間。既要入世,也要在入世時保持一種寧靜致遠的心態。

如果說,儒家是主張進行人生加法的話,那麼釋家卻是讓人拋開一切,遁入空靈。而道家是既做加法,也有空靈,更是不斷做減法,從這個側面來看,是融三者之優。

形象比喻來說,你往人生路上不斷飛奔的時候,該丟棄的必須丟棄,該吸收的必須勇於吸收,該靜止時必須如和尚念經般從容念經。在不斷地動與靜的交錯中,感悟人生,修正方向,才不致於迷路,才不致於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

願這生命必讀之書,伴隨左右,如一盞指路燈,驅散陰霾,時時有光明。

㈤ 一句一句講道德經的

北大李中華教授的視頻,不過你聽起來可能會覺得有點枯燥。因為其基本上就是對著一本書在一句句念解釋,不過應該已經能符合你要求。那解釋是目前我個人對道德經的理解最能磨合的。

㈥ 孩子為啥要讀《道德經》

特特媽媽邀我講講「孩子為啥要誦讀《道德經》」,因為我讀了三年半的《道德經》,還錄制了有聲書,好多聽友很喜歡——我錄制的,除了《道德經》原文,還有文化學者雪漠先生《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系列叢書,以及漫畫大師蔡志忠的《道德經》系列漫畫——這個沒錄書,只讀了,呵呵。

本周末的讀書會成了「親子讀書會」,大家也很開心,迎來了六位小書友。我開始了講座。我從一個「不願講的真實故事開講」:前段時間鄰居小區的初一女生從七樓跳下,再也沒有醒來……我對現場的爸爸媽媽說:不要以為這樣的事情離我們很遠,在那個小女孩跳樓之前,她的爸爸媽媽也以為類似的事情不會發生在她家……我說,如果把這個小女孩兒比做100度的開水,100度就極端了,那麼,有多少孩子99度,多少98度,多少90度,又有多少80度……咱自己的孩子多少度?我們有沒有覺知,又做了什麼?咱不說社會、不說學校,因為咱左右不了~~咱只說家庭,咱們給孩子降溫了,還是增溫了???《道德經》就是一味降溫的良葯,而且是這個世界上最棒的,經過了兩千多年無數人的驗證……只要你擁有了老子的智慧,你絕不會「走極端」——即使考試成績很不理想,即使老師家長一起罵你「沒用」「窩囊廢」,即使你曾經很好的朋友不再理你、還說你壞話,即使全世界都反對你——你也不會作出不應該做的事情。老子的智慧就這么牛!而且,如果孩子擁有了這個智慧,他的一生都會因此受益,無論是學業、工作、交友、家庭、事業……方方面面都會變得與眾不同,都會變得簡單、明了。

黑格爾說:《道德經》是真正的哲學。

《世界文明史》的作者說世界上如果只允許留下一本書,那麼這本書就是《道德經》,《道德經》擁有什麼力量讓他把自己的書也否定了?

孔老夫子一生四次「求道」於老子,並感嘆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早上知道了「道」,晚上死去也值得了……這「道」是怎樣的「絕色佳人」,得到孔夫子如此高的評價?

馬雲在公開場合說,他最愛《道德經》……

老子被稱為帝王之師,我們好好讀《道德經》,跟帝王維持好「同學關系」……哈哈

《道德經》的語言也很美很凝練,修辭方法也很豐富,常誦《道德經》,對古文會越來越有感覺,聖賢的氣息也會在你心中不知不覺生起。你就有可能成為一個無條件快樂、無條件樂觀的人。無條件快樂的人,就是聖人。

極力推薦《道德經》《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值得一讀,相信二千多年沉澱下來的智慧精華,一定會給您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㈦ 道德經裡面翻譯的 「道是即動即靜的寂態」 那個「寂態」是啥意思,怎麼解釋,我該怎麼理解 在線等

誰翻譯的?我不贊同。

道德經全篇闡述的是「道體」和「道用」的關系,但是「體」是萬物之源,萬物是」用「的」內容「,」體「無形象,沒法說,因為一切思維、言語、文字乃至形色音聲等等所有萬事、所有萬物都屬於--「用」的范疇,所以開篇點出:道,可道,非常道。用語言(內容)來闡述道(本體),是不能用常規的思維來理解這些文字的,老子之意,全在文字之外。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半信半疑。下士聞道,大笑之,不大笑不足以為道。
道是什麼呢?
道就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一個東西---「心」,這里的心不是思維意識,只是一個形而上的概念,暫時用一下,藉以說明問題。道,每個人都有,修之不增,損之不減,非聖非凡,超凡超聖,勤而行之、半信半疑、大笑之無一不是道用,故曰:不大笑不足以為道。
眾生都有心,但是內容喧賓奪主,本體被忽略了,你是誰?不問你名字。每個人在乎的都是」我的」
卻忽略了純粹的、不可替代、無形無相的「我」,「我」只是一個顛倒的「感覺」,是本體產生的內容之一,何為我?
借用佛學的說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內容),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本體)。相在目前,非相何在?諸法實相,不離汝心。
若要會道,須得無心-----------思維意識,正是障礙我們親觸大道的賊首,所以各宗各派的修行者都要借用「靜坐」來滌除思維的困擾,用觀來止心----以楔出楔,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只要你意志力強大,能夠把思維專注在一個點上,時間久了,自然心光呈現,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最後強調一點,道德經這類書,單純用動腦筋(思維意識)的辦法去理會,是永遠也摸不著邊的,所謂---非思量處,識情難測,裡面的道理真的很深。

㈧ 紀錄片:道德經的奧秘——走進老子故里鹿邑

老子所著五千言《道德經》博大精深,是中國文化寶藏。他的「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上善若水」、「謙下貴柔」、「以百姓心為心」的學說,2500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1938年5月,侵華日軍包圍了中原一座古城,見城中有一高聳建築物,疑為重要指揮部門。攻城開始了,日軍向這座建築物連連發炮,令日軍驚詫的是,在城裡一片硝煙中,那座建築物卻巍然不動,發出的13發炮彈,竟然沒有一顆爆炸。這座高台是什麼地方?為什麼打到這里的炮彈都沒有爆炸?這座古城,又是哪裡呢?

2012年8月31日,《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人、台灣師范大學教授、著名學者曾仕強先生,帶領我們走進:河南鹿邑,老子故里。

以下是曾仕強教授在老子故里明道宮景區老君台前,現場講解《道德經與人生》視頻。 在線觀看請點擊:

同年9月,曾仕強教授錄制了共21集的《道德經的奧秘》專題視頻講座。視頻涵蓋了曾仕強教授在鹿邑的現場講座《道德經與人生》《道德經的奧秘專題片》《道德經的奧秘》專題講座,可謂對老子文化內涵的又一次深入挖掘和弘揚。

以下是分集介紹,另附有每集的視頻鏈接:

老子故里-河南鹿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k5NjI4.html?f=18607071

1938年5月,侵華日軍包圍了中原一座古城,見城中有一高聳建築物,疑為重要指揮部門。攻城開始了,日軍向這座建築物連連發炮,令日軍驚詫的是,在城裡一片硝煙中,那座建築物卻巍然不動,發出的13發炮彈,竟然沒有一顆爆炸。這座高台是什麼地方?為什麼打到這里的炮彈都沒有爆炸?這座古城,又是哪裡呢?台灣師范大學教授,著名學者曾仕強先生,帶領我們走進:河南鹿邑,老子故里。

《道德經》與人生 (1)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gxNjMy.html?f=18607071

兩千五百多年前,在這片廣袤美麗的土地上,誕生了中國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但是,兩千多年來,中國的讀書人大多讀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書,熟讀《論語》的人,比了解《道德經》的人多之又多,那麼老子的偉大之處在哪裡呢?

《道德經》第六章中說,穀神不死,是謂玄牝,谷為虛,方能生出萬物,神為神妙,而不是神在主宰,因為中國人相信天人相應、天人合一,那麼「穀神不死」之中的「不死」,是什麼意思?人難道可以不死嗎?

《道德經》與人生 (2)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c5OTI0.html?f=18607071

道可道非常道」,是我們每個人都非常熟悉的話,可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現在中國人受西方人的影響,處處講究二分法的思維模式,不是對就是錯,不是好就是壞。對此,老子又給我們提出了怎樣的警示,以使我們避免陷入人生的痛苦之中呢?

鄉願一詞,出自《論語˙陽貨》:子曰:鄉願,德之賊也。意思是說,有的人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是一個不能明辨是非的爛好人。孔子認為,應該以直報怨,而老子卻在道德經中說: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難道老子真的提倡不辨是非嗎?

《道德經》與人生 (3)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c5NjEy.html?f=18607071

我從哪裡來?死後到哪裡去?人為什麼要活著?這是始終困擾我們每一個人的問題,老子能解答這個哲學上的三個終極追問嗎?我們都希望擁有完美的人生,但為什麼常常總是事與願違呢?

我們常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但是《道德經》第十九章中卻說:少思寡慾,絕學無憂。「少思寡慾」是說人生要減少思慮和慾望,這一點尚可以認同,而「絕學無憂」是說,不學習知識,就可以少很多憂慮,難道老子主張不要學習知識嗎?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E3ODQw.html?f=18607071

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經》,一直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難讀懂的經典。幾千年來,關於老子,關於《道德經》,有著無數的傳說和猜想。老子所著的《道德經》,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然而由於各種原因,老子與《道德經》,都曾被遺棄,曾被誤讀。但是,在現代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為什麼開始重新關注老子與《道德經》了呢?這其中又蘊含著怎樣的奧秘呢?

我們常常認為,世上的任何東西,不是真的,即是假的。而老子卻通過《道德經》告訴我們,這世上的許多東西,都是非真非假,或者說是亦真亦假的。但是真和假是完全相對的,怎麼可能混淆在一起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A2MTA0.html?f=18607071

《道德經》開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自古以為,對於這六個字有著眾多的解釋。因為古代文字沒有標點符號,所以只要把標點放在不同的位置,就會產生不同的含義。曾仕強教授認為,這六個字,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讀法,從而產生三種不同的意義。那麼這三種讀法是什麼?這六個字又究竟應該如何解讀呢?

七千多年前,伏曦上觀天文,下察地理,根據大自然中天、地、水、火、雷、風、山、澤這八種現象,創造出了伏曦八卦圖,這就是天人之學的基礎。老子的《道德經》是給高等智慧的人來解讀《易經》的,那麼,老子觀察到的天象,又是什麼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DA4MTM2.html?f=18607071

人生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每一個人都是赤裸而來,空手而去,那麼人生的價值體現在哪裡呢?有人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就是為自己活著的,而曾仕強教授認為,我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那麼「人不為己」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古人又為什麼說「人在衙門好修行」呢?

人生苦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這短短的幾十年間,活得有價值,但是人生的價值,究竟體現在哪裡,老子的《道德經》告訴我們,人生的最高價值,就是行道,那麼道在哪裡呢?老子說「道法自然」,既然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那老子為什麼不直接說自然,而要說道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TI3NTQw.html?f=18607071

老子在《道德經》中告訴我們,「道」無處不在,卻即沒有形狀,也沒有聲音,看不見 摸不著,即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也不能用五官來了解。那麼,這個道究竟是什麼?它對於人們的生活,有哪些重要的影響,人類社會為什麼一定要「依道而行」?我們又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了解道,認知道呢?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有這樣一種東西,它先於天地而生,不僅創造了萬物,同時又存在於萬物之中,我不知道這種東西叫什麼名字,就暫且稱它為「道」吧。在這里,老子似乎告訴了我們什麼是「道」,但是為什麼我們還是感到很困惑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TI2MzA0.html?f=18607071

被人們認為玄而又玄的「道」,其實就是宇宙自然發展的基本規律。我們通過觀察就可以發現,無論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還是人類自身的生老病死,無論是花開花落、月圓月缺,還是盛極必衰、朝代更替,所有的事物都在循環往復之中。那麼,認知這種自然規律,對於我們有什麼重要作用嗎?而《道德經》中的「反者道之動」,又蘊含著怎樣的道理呢?

「反」字有三個含義,但無論是返回原點、物極必反,還是相反相成,其實都是自然發展的基本規律。這個規律表明,宇宙中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是無盡地循環往復。但是「反」和「道」又是什麼樣的關系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TI1ODI4.html?f=18607071

《道德經》中說「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奪之,必故與之」,其意是,想要他合上,必須使他先張開,想要奪取他,必須先給予他。有人說這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也有人說,這完全是一種陰謀詭計。為什麼同一部經典,不同的人會讀出完全不同的感覺?智慧與陰謀的根本區別在哪裡?我們又應該如何正確理解老子的思想呢?

由於人們的望文生義,不求甚解,經常會在有意或無意間,錯誤地解讀經典,導致了現代人不僅對老子,甚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誤讀。那麼,老子的這段話,其真實的含意,究竟是什麼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DgxODU2.html?f=18607071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弱肉強食、物競天擇、優勝劣汰。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似乎都是強者為大,弱者淘汰。然而,老子對此卻有著完全不同的解釋,《道德經》中說,弱者道之用,就是告訴我們:弱可勝強,柔能勝剛。那麼,弱,為什麼可以勝強?柔,是靠什麼勝剛的呢?在這柔弱勝剛強的道理之中,又蘊含著怎樣的人生智慧呢?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憑借感官,去區分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惡丑。而幾乎每一個人,都喜歡真善美,厭棄假惡丑。但是老子為什麼說,人有了真假、美醜之分反而不好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DcwNjcy.html?f=18607071

人們常把《道德經》所說的「無為」理解成為什麼都不做,把「無不為」理解成什麼都做,因此「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引起了人們很大的爭議,到底是應該什麼都不做,還是應該什麼都做?老子說話為什麼總是相互矛盾呢?那麼,無為而無不為,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對於我們現代人,又有著怎樣重要的警示呢?

老子所說的無為,就是不違反自然,而無不為,就是不主宰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就是告訴我們:道,是順從自然,任由自然萬物自己生長變化的。人是自然之子,作為一個人,我們該怎樣做,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NDY2MTY4.html?f=18607071

《道德經》告訴我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也就是說,學習的知識越多,反而會離「道」越遠。但是現代社會,非常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人們普遍認為,知識越多,知道的也就越多,可是我們是否認真想過,知識和知道是什麼關系,知道的這個道字,究竟代表著什麼意思,而我們又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看待知識呢?

現代社會資訊發達,各種知識都得以傳播,但是,老子早在幾千年前,就提醒我們,如果你不加選擇地去學習的話,學得越多,對自己的道德修養損害越大。除此之外,對於修身行道,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jk3NTY4.html?f=18607071

宇宙萬物是怎麼產生的,有人說是宇宙大爆炸後產生的,也有人說萬物是在逐漸演化中產生的。而老子告訴我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所以中國人常說,無中有生。但是「無」和 「有」,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狀態,「無」中怎麼能生出「有」來呢?老子所說的「無」,是一種什麼狀態,而「有」又是什麼含義呢?

人指責天地不仁,任萬物自生自滅,天指責聖人不仁,任百姓自生自滅,人和老天的這段對話,就像是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但是老子通過這段對話,是想說明一個什麼道理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jk2NDcy.html?f=18607071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對於現代人來說,「慈」是很好理解的,但是「儉」似乎難以做到,因為中國社會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社會上追求高消費,互相攀比的現象比比皆是。然而這些現象,會給人們帶來怎樣的禍患?老子所說「不敢為天下先」的真正含義,又是什麼呢?

節儉,本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之一,但是現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於是有人開始鼓吹,只有高消費,才能刺激經濟的發展,因此社會上的奢華之風漸起。那麼,在物質相對豐富的現代社會,我們究竟還要不要堅持節儉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Mjk3ODUy.html?f=18607071

《道德經》講的是「道」和「德」。對於中國人而言,道德,就是一種信仰。幾千年來,凝聚中國人力量的,不是宗教信仰而是道德。那麼,道和德究竟是什麼關系?如果說,「道」存在於天地之間,就是大自然發展變化的規律,那麼德是什麼?又存在於哪裡?《道德經》中的道德,和我們現在所講的道德,又有什麼不同呢?

道德一詞,常常是我們用來評判一個人,或者一個社會好壞的標准。比如說,某個人道德高尚,某個人道德敗壞,或者說,哪個國家的社會道德底線崩潰。然而我們是否清楚,道德,究竟是什麼?老子所講的道德,和我們所說的道德,又有什麼不同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U5NjY4.html?f=18607071

無論是「小國寡民」,還是「治大國若烹小鮮」,都體現了老子的治國理念。老子認為,無論是治理小國還是大國,最高明的政治,就是讓百姓感覺不到政治的存在,就像魚離不開水,但又感覺不到水的存在一樣,這就是「以德治國」。但是,老子幾千年以前的治國理念,現在還能行嗎?現在各國都強調以法治國,「德治」和「法治」之間有什麼關系嗎?

小國寡民,是老子理想中的國家,這個國家不幹涉民眾的意志,採取求同存異的方法,讓一切自然孕育。國家有武器,但不需要使用,這就意味著太平,老百姓自然不願意離開這樣的國家。除此之外,老子的小國寡民還有哪些特點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U5NTky.html?f=18607071

《道德經》中的「無知無欲」,常常被解讀為沒有知識就沒有慾望。而現代社會的人們認為,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我們的古聖先賢老子,怎麼會主張人們不學無術呢?老子所主張的無知無欲,究竟該如何解讀?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人人追名逐利的時代,無知無欲,又會給我們什麼警示呢?

「無知無欲」如果從字面上解讀,通常被理解為,沒有知識就沒有慾望。難道慾望是知識帶來的嗎?既然老子不是一個禁慾主義者,為什麼要提倡無知無欲?而老子所說的無知無欲,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I1MjAw.html?f=18607071

老子認為,人從道中來,終回道中去。而明道之人在身體的生命終結之後,可以坦然地回到道中去;不明道的人,則會後悔自己這一生白白地度過了。正因為人的生命是短暫有限的,每一個人都不甘心,自己就活這么幾十年,生命就永遠地消失了。但是明道之人,真的能沒身不殆嗎?而怎樣才能真正成為明道之人呢?

道學,在中國民間有著深遠的影響,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去求道、修道,甚至連農民起都會打起替天行道的旗幟。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明白,道究竟是什麼?又應該如何明道、修道,以至行道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I1MDM2.html?f=18607071

老子說「上善若水」,是因為水有七種善,這七種善合起來,其實就是兩個字:不爭。而人類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紛爭不斷。為了爭資源、爭地盤,甚至發動戰爭;為了爭名利,爭地位,不惜大打出手。人們為什麼總喜歡「爭」?怎樣才能做到不爭?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都有哪些深刻的含義呢?

老子說水有七善,這七善的共同之處,其實就是兩個字:不爭。而反觀我們這個世界,幾乎所有的不幸,其根源都在一個字:爭。大到國與國之間,為爭資源發動戰爭,小到人與人之間,為爭名利勾心鬥角。那麼,在這個紛爭不斷的社會之中,如何才能做到不爭呢?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wOTI1MTky.html?f=18607071

科技的快速發展,使人類的生活更加方便,也給社會帶來了更多的財富。但是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的人們,為什麼並沒有感覺更幸福?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破壞,這一切不禁使我們反思,科技對於人類,究竟是福還是禍?而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對於我們現代科技的發展,又有哪些重要的啟示呢?

老子 「天人合一」的思想,提醒我們在發展科技的同時,一定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一定要合乎自然。然而,老子的這一思想,在世界科學界能夠得到承認嗎?科技違背自然的發展,又給人類帶來了哪些災難呢?

五千真言《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更是中華文明的智慧源泉。幾千年來,關於老子,關於《道德經》,有著無數的傳說和猜想。

曾仕強教授認為,《道德經》和作為"群經之首"的《易經》有著密切關系。老子寫作《道德經》,就在為高等智慧的人解釋《易經》中的"天之道"。老子所提出的"反者道之動",就是《易經》中所說"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背後的規律。道德是最高信仰並不遙遠,也絕非玄之又玄,它是我們現代生活的源泉。

曾仕強( 1934年8月28日—2018年11月11日),中國式管理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 。英國牛津大學管理哲學榮譽博士、英國萊斯特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美國杜魯門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國立台灣師范大學教育學學士。

曾教授研究中國管理哲學近三十年,專研中美日管理比較、易經在管理上的應用、中西思想比較、人際關系與溝通、中國人的民族性、人倫關系等。所開創的中國式管理理論對華人企管培訓界,乃至整個中國社會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名動政、商、學各界。以其大智若愚、厚積薄發、化腐朽為神奇的演講風格屹立業界十餘年,是少數可稱為大師級演講者之一,當之無愧的培訓界風雲人物,當今中國極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

2007年至2013年,曾教授受中央電視台10套《百家講壇》欄目邀請,先後參加了《記憶中國——文化遺產博覽月》大型電視行動《我讀經典》系列的錄制、並主講了《胡雪岩的啟示》、《易經的奧秘》、《道德經的玄妙》等系列講座。

其著作有《中國管理哲學》《中國式管理》《大易管理》《易經的智慧》《曾仕強剖析胡雪岩商道》《胡雪岩的啟示》《易經的奧秘》《孝就是道》《為官之道 》《易經中的管理智慧》等。

㈨ 《道德經》國內哪位先生講的好一些

你可以參看道一書院近期陸續推出的道德經研修班系列視頻講座,有些新意,這是第一講的土豆網視頻地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v71KX7iXyo/

熱點內容
黨紀處分條例2015 發布:2025-01-12 17:17:05 瀏覽:932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
行政法中的連帶責任 發布:2025-01-12 14:44:59 瀏覽:884
法治對稱性 發布:2025-01-12 14:08:01 瀏覽:94
燃放煙花爆竹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4:07:58 瀏覽:971
律師馬樹立 發布:2025-01-12 13:46:24 瀏覽:10
大竹縣律師 發布:2025-01-12 13:07:20 瀏覽:562
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發布:2025-01-12 12:24:08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