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科學立法的目標是

科學立法的目標是

發布時間: 2023-05-08 07:24:09

A. 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格局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從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4個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反映了目前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決定》突出了依憲治國這個核心、科學立法這個前提、嚴格執法這個關鍵、公正司法這個防線、全民守法這個基礎、依法執政這個保證,以及法治精神、法治文化這個靈魂。

1、科學立法是前提
立法工作,黨中央、人大、政府和公眾都需各司其職。《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完善黨對立法工作中重大問題決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完善行政法規規章制定程序,完善公眾參與政府立法機制。

2、嚴格執法是關鍵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在《決定》中,嚴格執法主要包括6大方面,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以及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3、公正司法是防線
司法不公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司法體制不完善、司法職權配置和權力運行機制不科學、人權司法保障制度不健全。《決定》在這幾方面下了功夫。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就針對司法領域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4、全民守法是基礎
「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守法首先是意識層面的。《決定》里提出,要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多層次多領域的依法治理同樣重要。《決定》中提出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這需要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B. 簡述科學立法的內涵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概括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極為豐富。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發展,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一條重要經驗。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根本的是要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繼續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同時,我們要求的發展,必須是科學的發展。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更加註重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減少污染,更加註重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更加註重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我們才能避免經濟大起大落,保持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C. 科學立法的目標是

法律分析:科學立法是鞏固法治的根基,立法要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理念,將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始終。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D. 科學立法什麼立法依法立法

民主立法。

將立法目標和要求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任務之中,要實現內立法目標和要求,必須法治思想容為指引,不斷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我國民法典不僅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寫入總則,在諸多具體規則中也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法入規的成功典範。

(4)科學立法的目標是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立法決策體制機制。有立法權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立法主體,是立法決策和立法協調主體。不過,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和委員長會議(或主任會議)在立法決策和協調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擴大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范圍。有權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不積極、不主動,而有利益表達訴求的主體又沒有提出法律法規案的權力,因此適當擴大提出法律法規案的主體范圍,有利於適應利益主體多元化的需要。

E. 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什麼

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一、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框架和總體布局: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圓亂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二、全面依法治國的總抓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五個體系橘咐檔: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四、全面依法治國的十一個堅持:

1.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3.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4.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

5.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6.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7.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簡差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8.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9.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

10.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

11.堅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

以上內容參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法治興則國興,法治強則國強」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集中統一領導

F. 科學立法十六字方針意義和內涵

法律分析:1.新十六字方針主要涵蓋4個內容:

科學立法 鞏固法治根基

嚴格執法 建設法治政府

公正司法 守衛公平正義

全民守法 倡導社會新風

2.意義: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全面依法治國,持續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G. 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什麼

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7)科學立法的目標是擴展閱讀:

科學立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前提,嚴格執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公正司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保障,全民守法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礎。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我們描繪了宏偉藍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則為我們繪制出路線圖,指明了具體路徑。只有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基礎和前提條件。

H. 如何做到科學立法

科學立法的做法在於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提高立法工作質量和效率,提高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水平,完善立法體制,實行科學立法,必須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遵循立法的科學理論。
一、科學合理的立法體制立法決策體制機制
1、立法決策體制機制,有立法權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作為立法主體,是立法決策和立法協調主體。人民代表大會主席團和委員長會議(或主任會議)在立法決策和協調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2、立法許可權,現行憲法和有關法律對立法許可權劃分作了基本界定,確立了統一的、分層次的立法體制。
3、完善的立法程序,立法本身是一件大事,所以立法的協商、協調。
二、科學立法的核心在於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
把握科學立法,首先必須理解科學的含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科學,作為名詞,是指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作為形容詞或副詞,是指合乎科學的,也即合乎客觀規律的。據此,可以認為,科學立法,是指合乎客觀規律的立法,或者說,科學立法的核心在於尊重和體現客觀規律。以此為指導,聯系立法實際,可以得出科學立法的四點核心要義。
第一,從國家治理層面看,科學立法要求立法要符合法治精神,即體現人民意志、維護人民權益、約束國家權力。立法的目的在於為人們的社會活動提供行為准則,實現國家治理,因此,科學立法首先必須從國家治理層面考慮問題。從國家治理層面看,從人治到法治是國家治理發展的客觀規律,因此,科學立法的要義就是要符合法治精神,這與良法善治的本質要求是相一致的。依法治國的實質是依法治權,「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科學立法的提出賦予了立法價值要求。
第二,從法律體系層面看,科學立法要求立法要維護法律體系的統一性、完善性,確保法律之間的和諧。國家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因此,科學立法還要求我們從法律體系層面考慮問題。從法律體系層面看,從單一立法到全面立法,從法律體系的不完善到逐步完善是客觀規律。其中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法律體系整體的健全完善,凡是實踐需要的法律都應該有,法律能夠保障實踐的需要;二是法律體系內部的統一協調,不僅上位法與下位法之間統一協調,而且同一位階的法律之間也不矛盾、「不打架」。
第三,從法律內容層面看,科學立法要求每一項法律條款都應該符合其所規范的對象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國家法律體系是由具體的法律構成的,而每一部具體的法律又都包含有其特定的規范對象和內容,因此,科學立法不僅要求法律體系整體的科學性,而且要求每一項法律所規范的對象和內容的科學性。這里必須強調的是,這句話包含兩層含義:首先是強調所規范的對象的科學性。沒有所規范的對象的科學性,就談不上後面的內容的科學性。借鑒恩格斯在《集權和自由》一文中對集權活動的限定,法律所規范的對象也可以做這樣的限定,即法律所規范的應當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行為。它應當包括一切被認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行為,而涉及這個或那個的個人行為則不在內。這意味著,法律的規范對象沒有包括一切被認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行為是不科學的,而把僅涉及這個或那個的個人行為包括在內也是不科學的。
第四,從法律實踐層面看,科學立法要求法律必須是明確的、有約束力的、可執行的,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首先,實踐是法律的基礎,法律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立法工作也永無止境。實踐發展了,必然對立法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法律內容必須根據實踐的發展而有所調整、發展、完善。這也正是立法工作必須包含立、改、廢、釋並舉的主要依據。其次,法律規范行為、指導實踐,為此要求法律必須是明確的、有約束力的、可執行的。只有明確的、有約束力的、可執行的法律,才是科學的法律。所謂明確的,是指法律的規定必須具體細致,不能模稜兩可,什麼是可以的,什麼是必須的,什麼是禁止的,違反了法律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等,都要有明確的規定。所謂有約束力的,是指法律能夠對公民的社會行為產生約束力。其基本要求是對違法行為要有明確的懲治措施的具體規定,以使人們能夠產生對法律的敬畏,從而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法律中如果缺乏了對違法行為懲治措施的具體規定,必然導致法律成為「沒有牙齒的老虎」,也就難以產生約束力。所謂可執行的,是指法律規定是實事求是的,要求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以做得到的,對違法行為的處罰也是適當的,令人信服的。這里說的實事求是、做得到的,應該包括理論和實踐的綜合權衡、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的綜合權衡。對公權力機關來講,非必要不賦權;對普通公民來講,非必要不禁止。把完全屬於私益領域的事情納入法律調整的范疇,實際上是不可執行的,因此也是不科學的。
三、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司法公正的區別
1、科學立法的主體是立法機關,即人大及其常委會。
嚴格執法的主體應該是行政機關。公正司法的主體應是司法機關,即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人民法院
科學立法是一國法律體系是否完善的價值判斷標准之一,那麼,如何科學解讀科學立法的內涵及相關問題就是理論界和法治實踐不能迴避的。正是基於此種現實需要,對科學立法科學性的構成要件、科學立法科學性的阻滯因素、科學立法科學性的實現路徑等作了較為系統的探討。認為科學立法科學性的主體要件是立法權的專屬性、主觀要件是立法過程的有準備性、客體要件是立法事態的法調整性、客觀要件是立法行為的程序性;要實現科學立法,法律形式的相對吸納化、立法邏輯的自下而上化、立法視野的全球化、立法案形成的專業化、立法效果的社會反饋化都是不可缺少的。
2、嚴格執法是指要求在執行法規或掌握標准時,不放鬆、不走樣,做到嚴厲、公平、公正。
嚴格執法體現在兩個方面:
1、要求執法人員必須秉公執法,嚴肅執法,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和程序辦案,真正做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
2、要求執法人員必須盡職盡責,對發生的違法行為敢於糾正並依法處罰,不搞「態度執法」、「關系執法」、「人情執法」,做到見違必糾,糾違必罰,處罰有據。
3、司法公正,是指司法權運作過程中各種因素達到的理想狀態,是現代社會政治民主、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現代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證。
司法公正它是法律的自身要求,也是依法治國的要求,其基本內涵是要在司法活動的過程和結果中體現公平、平等、正當、正義的精神。其主體是以法官為主的司法人員。司法公正的對象包括各類案件的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司法公正包括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前者是司法公正的根本目標,後者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整體公正與個體公正的關系反映了司法公正的價值定位和取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破壞社會主義制度。

熱點內容
黨紀處分條例2015 發布:2025-01-12 17:17:05 瀏覽:932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
行政法中的連帶責任 發布:2025-01-12 14:44:59 瀏覽:884
法治對稱性 發布:2025-01-12 14:08:01 瀏覽:94
燃放煙花爆竹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4:07:58 瀏覽:971
律師馬樹立 發布:2025-01-12 13:46:24 瀏覽:10
大竹縣律師 發布:2025-01-12 13:07:20 瀏覽:562
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發布:2025-01-12 12:24:08 瀏覽: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