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解道德經

解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0-12-31 05:23:09

道德經解讀的最好的是哪個版本

《道德經》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道德經》版版本,是權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中出土的戰國竹簡本。其次則是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帛書本。在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版本則是漢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 據統計,清代之前,《道德經》版本有103種之多。古書在上千年的傳抄、刻印過程中難免出現錯誤,因此,在不斷地出現校訂本,迄今為止,校訂本共三千多種。目前,學術界較為重視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個抄本,稱為帛書甲本、乙本。帛書道德經,早王弼本400餘年,近些年許多學者推崇帛書,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註疏者不計其數。元代正一天師張與材曾說:「《道德經》八十一章,注本三千餘家。」據學者調查,流傳至今的《道德經》注本約有一千餘種。 現在的 通行本有:中華書局《老子注譯及評價》陳鼓應 著 饒尚寬 譯注 《老子——中華經典藏書》

❷ 道德經名句及解釋

道德經名句及解釋: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處】《道德經》第一章。

【解釋】天地萬物之道是可以認知的,但道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名也是可以名狀的,但名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出處】《道德經》第二章

【解釋】有與無相互滋生,難與易相輔相成,長與短相比較而顯現,高與下相互依存,聲音音律的相互應和而成曲調,前與後相互聯接而成順序。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天地無所謂仁慈不仁慈,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平等;聖人也無所謂仁慈不仁慈,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草狗(古代用草紮成的祭品)一樣,任憑百姓自生自滅。

5、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

【解釋】有的版本為「多言數窮」。意思是:多說無益,言多必失,還不如保持靜默。

6、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處】《道德經》第七章。

【解釋】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

【解釋】最大的善就應當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與萬物交融,而不與之爭奪;水只停留在眾人不喜歡的低窪之處,所以水性最接近於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太滿了會溢出,應當適可而止;太冒尖了,難保長久。

9、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處】《道德經》第九章。

【解釋】金玉滿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貴而驕奢,容易引禍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

【解釋】五光十色,有時會令人眼花瞭亂,看不清丑惡;優美的順音,有時會令人聽不到忠言;美味佳餚十分爽口,有時會令人品嘗不了疾苦;騎馬游獵,有時會讓人性情放縱;有時一些稀有珍貴的物品會讓人圖謀不軌。

❸ 道德經全文及解釋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恆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恆名也。無名④,萬物之始也;有名⑤,萬物之母也⑥。故恆無欲也⑦,以觀其眇⑧;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⑨。兩者同出,異名同謂⑩。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⑿。 [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無之相生也③,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聲之相和也⑥,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⑧,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賢①,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②,使民不為盜③;不見可欲④,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⑤,實其腹,弱其志⑥,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為而已⑧,則無不治矣⑨。 [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才就不會不太平了。 第四章 [原文] 道沖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淵呵③!似萬物之宗④。銼其兌⑤,解其紛⑥,和其光⑦,同其塵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⑾。 [譯文] 大「道」空虛開形,但它的作用又是無窮無盡。深遠啊!它好象萬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鋒銳,消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隱沒不見啊,又好象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③,動而俞出④。多聞數窮⑤,不若守於中⑥。 [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受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第六章 [原文] 穀神不死①,是謂玄牝②。玄牝之門③,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④!其若存⑤!用之不堇⑥。 [譯文] 生養天地萬物的道(穀神)是永恆長存的,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體的生育之產門,這就是天地的根本。連綿不絕啊!它就是這樣不斷的永存,作用是無窮無盡的。 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無私邪⑤?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❹ 《老子道德經》,誰解釋得最好

欲家SCT :你好。
西漢【河上公注視道德經】。又稱《河上公道德經章句》。最為經典。

❺ 道德經經典名句及解釋

《道德經》中經典哲理名句及翻譯。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

大意: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

2、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

大意:狂風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

大意:消磨它的鋒銳,解除它的紛擾,調和它的光輝,混同於塵垢。

4、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中。《道德經》

大意:如果不能守虛處靜,而以多聞博識自許,進而有為多言,那很快就會導致窮敗。不如處虛守靜,而無為不言,能夠取得成功。

5、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道德經》

大意:使心靈達到虛的極致,堅守住靜的妙境,就能從萬物的變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道德經》

大意:保持本質淳樸無華,減少私心貪欲。

7、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道德經》

大意: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與人相爭的,世界上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道德經》

大意: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夠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夠戰勝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夠戰勝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強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純任自然。

❻ 道德經的解釋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其實哲學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為一談的,但《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作為一種政治原則,「無為」在春秋末期已經出現。儒家也講「無為而治」,如《論語·衛靈公》:「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朱熹認為「聖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實則表達了儒家的德治主張。使「無為而治」系統化而成為理論的是《老子》。他們認為統治者的一切作為都會破壞自然秩序,擾亂天下,禍害百姓。要求統治者無所作為,效法自然,讓百姓自由發展。「無為而治」的理論根據是「道」,現實依據變「亂」為「治」;「無為而治」的主要內容是「為無為」和「無為而無不為」,具體措施是「勸統治者少干涉」和「使民眾無知無欲」。

《道德經》並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樣,是一部論述道德的著作。事實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

其中的名句摘錄:

一、無為而治

二、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三、不進寸而退尺

四、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五、治大國如烹小鮮

六、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七、治人事天,莫若嗇八、道可道,非常道

九、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十、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十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十二、為之於未有

十三、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十四、強行者有志十五、處其厚,不居其薄

十六、曲則全,枉則直

十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十八、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十九、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二十、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二十一、無之以為用

二十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二十三、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二十四、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二十五、禍兮福之所倚

二十六、不居功,功自言

二十七、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二十八、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二十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三十、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三十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三十二、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三十三、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三十四、損有餘而補不足

❼ 我為什麼要重解《道德經》

朋友們對於我重新譯解《道德經》都懷著難以理解的疑惑,支持他們最主要的一個理由,是認為現有《道德經》註解方面的書籍已經太多,沒有重新註解的必要。單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認識並不是沒有道理。自從《道德經》問世的兩千五百多年來,它有過數以千計的注釋者。除了最著名的西漢河上公、魏晉王弼之外,竟然還有好幾位皇帝也位列其中:梁武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宗等。這個現象是《道德經》所獨有。近、現代以來,除特殊歷史時期外,《道德經》的注釋始終處於熱門領域。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以後,人們對於傳統文化價值的重新認識和覺悟,國學再次步入了文化復興的歷史階段,《道德經》也因此更加受到國人的重視,各種註解、探秘、講壇競相登場,為推動《道德經》的民間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但遺憾的是,在林林總總的《道德經》疏解、注釋中,有真知灼見者少,誤解臆斷者多。尤其是今人注譯,始終沒有擺脫《道德經》註解中的歷史慣性和錯誤定論,使得《道德經》每每經過註解之後,反而顯得更加晦澀而虛玄,喪失了其固有的哲學性、邏輯性、可讀性和教化性。人們無法從現今的註解中領略到《道德經》的本來意義。為使讀者對於《道德經》通行註解所存在的問題有個初步認識,下面列舉數例今人典型譯文加以批評,並以此作為我回答朋友們疑問的根據。例句中引用的譯文來自於網路,如有雷同者請多見諒。
例一,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一章)
譯文一: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真正意義上的道;可以明確定義的名, 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 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 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范圍。 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 它是打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譯文二:可以用語言表達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無,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創生萬物的根源。所以常從無中,去觀照道的奧秘,常從有中,去觀照道的端倪,無和有這兩者,同一來源而不同名稱,都可以說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批評:這兩則譯文存在的主要問題:①沒有總體把握到本章宗旨;②沒有正確理解「非常道」「妙」「徼」「玄」「玄之又玄」的本義;③缺乏邏輯性;④沒有哲學意境;⑤缺乏語言美感。
本書的譯解:可以用言辭表述的道,不是普遍意義的道。可以用言辭表述的名,不是普遍意義的名。無名是天地混成的開始,有名是萬物存世的本源。因此,常去主觀意念,以感悟事物的本質奧妙;常生主觀意念,以洞察事物的相互聯系。「妙」和「徼」這兩方面,是同出於萬物而名稱不同,我們一並稱之為「玄」。在把握「玄」的基礎上運用「玄」進行推理演繹,是探究萬物之奧妙的方法和途徑。
註:非常道:不是普遍【指哲學上的「普遍」概念】意義的道。妙:事物的本質奧妙。徼:通「繳」。糾纏,徼繞不明,引申為事物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玄:指不包含精神價值的「道」,是「道」的內涵。玄之又玄:是指在認識和掌握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運用規律進行演繹推理的方法。其他注釋詳見正文。
例二,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第五章)
譯文:天地沒有偏愛,把萬物當芻狗,讓他們自然生長;聖人沒有偏愛,把人民當芻狗對待,讓他們自然繁衍生息。
批評:譯文所存在的主要問題,誤解了老子使用「不仁」和「芻狗」的本意。在這里「不仁」並不是古今注家所理解的那樣「沒有仁愛」「沒有偏愛」,而是指有條件地「不施與仁愛」,為什麼會不施與仁愛呢?是因為天地、聖人都遵守「道」的法則運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而按照「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第三十八章)的邏輯,天地、聖人 「遵道」 所以就「不仁」—不以「仁」約束萬物和百姓。老子認為,天地、聖人不以「仁」約束萬物及百姓,就如同把萬物、百姓當作獻給「道」的祭品,這才是「以萬物為芻狗」和「以百姓為芻狗」的真正含義。
本書的譯解:天地(遵道)不以仁的規則約束萬物,(讓萬物以自然生息),猶如把萬物當作道的祭品;聖人(遵道)不以仁的規則約束百姓,(讓百姓自然生息),猶如把百姓當作道的祭品。
例三,原文:「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第二十七章)
譯文:所以,善人可以做惡人們的老師,不善人可以作為善人的借鑒。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他的借鑒作用。
批評:這是今人注本的普遍譯解。其錯誤在於:①沒有把握到本章「使用而不教化,利用而不推崇」的主旨;②沒有關照章節前後的邏輯關系;③沒有正確理解「善人」「不善人」「資」的本意;④違反文言句式的翻譯規則。
本書的譯解:因此,善於挽救人的人,不善於做人的老師;不善於挽救人的人,善於開啟人的天資。不尊崇人之老師,不愛惜人之天資。
註:善:善於。善人者:善於救人的人;不善人者:不善於救人的人。資:天資。詳見正文。
例四,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第五十三章)
譯文:假使我稍微有些認識,在大道上行走,擔心唯恐走入邪路。大道很平坦,但是人君卻喜歡走斜徑。朝政腐敗極了,弄得農田非常荒蕪,倉庫十分空虛。
批評:這是今人注本的普遍解譯。其存在的問題在於:①沒有把握到本章主旨是,抨擊貴族苛政治國奢靡享樂的亂象;②對「使我介然有知」「施」 「徑」 「朝」等解讀錯誤。
本書的譯解:(由於)知道以下情況令我有所不安:行走在大道上,唯獨(當今)所施政令是讓人畏懼的。大道很平坦,而百姓喜好走小路。朝廟(祭祀)甚至廢除,田園非常荒蕪,倉廩十分空虛。
註:「使我介然有知」是「有知使我介然」的倒裝句。介然:心有所不安,耿耿於懷。施:施政、施法。徑:步道,小路。朝:朝廟,祭祀。
以上案例不足存在問題之百一。現行《道德經》註疏的誤解之多,離本義之遠,是我決計要重新譯解《道德經》的根本原因。目的在於消除繆誤、探尋本義,揭開《道德經》的玄秘面紗,復明《道德經》的經典光輝。而每每念及於此,我常常潸然淚下。

❽ 道德經最詳細的全文及註解

《老子》來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源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
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
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詳見與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320/19/655616_19557309.shtml

熱點內容
方俊律師 發布:2025-04-28 01:56:39 瀏覽:342
法學論壇投稿 發布:2025-04-28 01:56:38 瀏覽:744
雞西畢律師 發布:2025-04-28 01:39:24 瀏覽:359
游泳館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8 01:37:44 瀏覽:746
行政法學1形成性考核 發布:2025-04-28 01:37:00 瀏覽:308
經濟法期末考試金陵科技學院 發布:2025-04-28 01:28:31 瀏覽:317
量刑是不是看法官 發布:2025-04-28 01:21:00 瀏覽:814
法學考法警 發布:2025-04-28 01:02:11 瀏覽:116
合同法保修期 發布:2025-04-28 01:01:22 瀏覽:134
審計人員承擔法律責任事例 發布:2025-04-28 00:55:30 瀏覽: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