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德育道德與法律

德育道德與法律

發布時間: 2023-05-10 03:48:02

❶ 德育中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他們分別都是針對哪方面的教育

政治教育側重擁護社會主義、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怎樣行使自己的政治權力等等。
思想教育側重三觀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道德教育側重於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行為規范,即道德規范。
法制教育側重於知法和守法,能夠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這四大教育有時用「思想政治教育」一詞全部囊括。

❷ 道德教育和法律的區別在於

道德與法律是社會規范最主要的兩種存在形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兩個范疇。二者的區別為:

1、產生的條件不同。原始社會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規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說氏族習慣。法律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氏族制度的解體以及私有制、階級的出現,與國家同時產生的。而道德的產生則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維系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規范體系,沒有道德規范,整個社會就會分崩離析。

2、表現形式不同。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一種行為規范,它具有明確的內容,通常要以各種法律淵源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國家制定法、習慣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規范的內容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中,並通過人們的言行表現出來。它一般不訴諸文字,內容比較原則、抽象、模糊。

3、調整范圍不盡相同。從深度上看,道德不僅調整人們的外部行為,還調整人們的動機和內心活動,它要求人們根據高尚的意圖而行為,要求人們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盡管也考慮人們的主觀過錯,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存在,法律並不懲罰主觀過錯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從廣度上看,由法律調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調整。當然,也有些由法律調整的領域幾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斷,如專門的程序規則、票據的流通規則、政府的組織規則等。在這些領域,法律的指導觀念是便利與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機制不同。法律是靠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會輿論和傳統的力量以及人們的自律來維持。

5、內容不同。法律是以權利義務為內容的,一般要求權利義務對等,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而道德一般只規定了義務,並不要求對等的權利。比如說,面對一個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義務,卻未賦予你向其索要報酬的權利。

❸ 如何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貫穿德育

德育教育是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道德與法治課對加強德育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學校進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道法課中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我們道法教研組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

❹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什麼論文範文

道德與法律的辯證統一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道德與法律論文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道德與法律論文篇1:《淺析中國道德與法律的融合》
道德和法律都可以調整人們的行為,而道德側重通過輿論、信念、習慣來調整人們的行為,法律通過國家的強制力保證人們行為的合法性。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的形成不僅需要法律的強制力,還需要道德的約束力。

一、中國道德和法律融合的必要性

道德和法是道德與法律融合的歷史前提的根源,它們最初是一體的,正像唯物史觀所說:「歷史從哪裡開始,邏輯也就從哪裡開始」。道德與法律作為社會規范的主要手段,其產生有著共同的歷史淵源。

(一)道德和法律有共同的邏輯起源。前蘇聯史學家謝苗諾夫用大量史料證明:原始禁忌是社會規范的最早形式,屬於某種最原始的社會規范。另一位前蘇聯學者、法學家雅維茨在其《法的一般理論―哲學和社會問題》一書中提出:「在遙遠的過去,單純依靠禁忌調整人們的關系,是規范人們行為的最初和最低級的形式。在當時,禁忌的作用是由恐懼和習慣保障的,被看成是統治整個共同的自然的、基本的力量。」因此,禁忌在原始社會具有同道德和法律相同的規范作用。

(二)道德和法律有共同的價值追求。由於人類對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需要,道德和法律便應運而生,另外隨著私有制的出現、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建立,法律從道德中獨立出來。它們有著共同的價值追求――秩序、自由和公正。

秩序是人類社會生存和良好運行的基礎,是社會的結構要素之一。社會秩序通過習慣、道德、制度、法律等四種形式實現。其中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任何社會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基礎之上運行的。

法律和道德共同追求的價值目標即自由。自由是促進法律發展的重要條件,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道德自由和法律自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公正是道德和法律的最高價值目標。道德公正和法律公正既聯系又有區別。法律公正的確立和生效根源於道德公正的規范功能。如果沒有道德公正和它的規范功能,法律公正可能成為泡影,它的積極作用很難得到發揮,還會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

二、中國道德與法律融合的客觀性

中國道德和法律的融合需要深厚的理論作基礎,還要符合我國現實的客觀性。即具有社會生活的現實基礎,包括經濟基礎、政治基礎、 文化 基礎和生態基礎。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具有競爭性、法制性、自由性等一般特徵外,還具有誠實信用的專門特徵,而道德和法律融合的經濟基礎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礎包括自由、平等、正義、秩序、信用等。

道德與法律的融合符合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需要。民主是法治的必要前提,法治是民主的有力保障。法治不僅僅是民主政治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且是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特徵。同時,社會主義民主蘊藏著一定的道德內涵,民主問題是現代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普遍關心的問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道德與法律結合的文化基礎。道德與法律都是社會規 範文 化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實現道德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有機統一有利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三、中國道德與法律融合的具體路徑

結合道德與法律本身的內在聯系及當代中國現實情況可以看出,中國道德與法律融合的具體現實路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要實現道德與法律的良性互動。道德與法律都屬於上層建築,都可以作為調控人們行為的手段,但它們在基本內容、表現形式、調控方式、產生時間等方面存在不同,這並不影響它們之間的良性互動。

1.加強法律對道德的保障。道德的運行離不開法律,有時法律將道德規范制度化、模式化。道德規范的制度化對促進社會大眾的文明覺醒和社會主義的制度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顯然,道德的制度化並不是將所有道德制度化為法律,而是將反映人民大眾基本需求、具有普適性的道德加以制度化、規范化。

2.實現道德對法律的引導。從立法司法和守法三個方面可以實現道德對法律的引導。第一,立法的道德條件。立法活動時應充分考慮人文主義因素,做到盡善盡美,因而立法主體應牢固樹立人本主義的方針,將正義、平等、信用等價值理念體現在具體的法律規范中。第二,司法的道德保障。司法主體應具有相應的道德能力,如正義感、責任心和氣節。

(二)要實現道德與法律作用的互補。道德和法律雖屬不同屬性的社會規范,在調整社會關繫上所用的方式不盡相同,但它們在作用上卻可以相互補充。通過建立相應的機制才能實現道德與法律的互補。

1.建立道德促進法律的機制。第一,要用道德來指引法律的制定、修改、廢止等活動,從參與主體、制定過程到制定內容都要用合乎理性的道德觀念作指導。第二,要保證執法者的道德踐行能力。法律能否得到公正地實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執法者的道德能力。執法者的道德水平直接影響執法機關的形象和法律的權威。

2.尋求法律促進道德的路徑。第一,建立剛性約束機制。通過國家政權力量來推動社會主義主旋律的演進,通過法律強化公民行為的道德水準;第二,引進法律對道德的監督、評價和保障機制。法律可以懲惡揚善,引入此機制,保護文明道德行為,譴責不道德行為,激勵人們勇於承擔社會責任, 教育 犯罪分子、道德不端分子時時事事守法。
道德與法律論文篇2:《中職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教育的教學對策》
當前,各地中等職業學校的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教學多種多樣,很多教師都嘗試著用新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創新性教育,為國家培養遵紀守法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但是,在一些中職學校,依然存在著對學生的職業道德與法律教育重視不夠,教學模式陳舊, 教學 方法 單一,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的教學質量不高等現象,導致學生職業道德缺失,法律觀念淡薄。那麼,如何提高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教學的時效性,對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職業技術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升中職生職業道德水平

中職德育課教學應該引導學生,把愛國主義精神與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起來,利用每周星期一國旗下的講話活動,讓學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言,動員學生把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增強他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實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 建立「以生為本」的德育觀

創造各種條件和平台,使學生有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在互動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讓學生懂得要求自己,監督自己,自己對自己負責。如針對中職生普遍存在感恩意識淺薄、日常行為失范、法律觀念淡薄等問題,可以通過文藝晚會、主題徵文、演講比賽、板報評比、櫥窗專題展示等豐富多彩的形式,開展「感恩」、「愛國主義」、「 法律知識 講座」或「法律知識問答」等主題活動,鼓勵和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

3 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

3.1 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連接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橋梁。採用案例教學,既能充分體現課堂教學傳授知識的系統性,又能發揮實踐教學的形象性,將理論與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是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綜合運用中,不斷地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法律基礎課是一門實時性很強的學科,應緊跟當今法律形式的發展現狀,結合當今立法發展的最新進程,將最新的法律精神和立法成果傳達給學生,使學生的法制觀念與時俱進,成為有道德有紀律的高素質 畢業 生。任課教師可以關注我國立法的新進展,「兩會」有關法治建設的新提法,收集新案例,把它融入課堂教學中。如2015年震驚全廣西的自治區黨委原常委、南寧市原書記余遠輝涉嫌受賄和欽州市原副市長陸欽華貪腐為焦點,討論了他們的違法行為及其所引起的嚴重後果,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

另外,學校多參與一些社會開展的大型的法律宣傳活動,拓展知識面。同時,學校還可以定期舉行法律知識問答競賽;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參與對犯人進行的社會公開審判,對犯人罪行的判定對學生也起了警示作用,促使學生學法、懂法和守法,激發他們的正義感,提高他們的法律素質和道德素質。

3.2 角色扮演課堂的情景活動教學模式

為了提高職業道德教育課的時效性,在課堂中教師應該合理的進行訓練任務情景教學,根據每一個專業的特點,將實際的生活情景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情境中擔任一個角色,並從這個角色出發,去完成各項虛擬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習知識,掌握規律。角色扮演是實訓教學中的重要部分,如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通過組織幼兒園教學活動,自己扮演教師,小組其他成員扮演幼兒,進行幼兒模擬教學,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職業發展需要,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今後的順利 入職 和職後的幼兒教師專業發展奠定基礎。汽車專業開展的為本校老師服務的「美容洗車」活動,讓學生親自參加了實踐活動,獲得成就感,增強了他們學習的動力。

最後,我們應該將職業道德和法律教育教育結合起來。職業道德教育為法律教育服務的,而法律教育又可以促進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我們應該用正確職業道德觀念來幫助學生樹立嚴謹的法律意識,用嚴謹的法律意識來促進學生職業道德觀念的深化。

總之,我們要從中職生的實際水平出發,設計符合他們的教學內容,探討更多的教學方法,為國家培養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守守法的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道德與法律論文篇3:《道德與法律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道德,是隨著人類社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是對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人通過善惡規范、准則、義務、良心等形式,來規范和約束其行為的一種准則。它是關於是非、榮辱、善惡、美醜等觀念、規范和原則的總和,本身不具有強制力,但具有較強的約束力,主要依靠社會輿論評價、風俗習慣和內心良知來保證實施並發揮效用。道德屬於精神范疇,是社會意識中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出現。

法律,是由一定政治經濟條件所決定的反映統治階級意志的,由國家制定並頒布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用以調整人們社會行為的規范總和。較之道德,法律具有強制力,它的實施主要依靠外在的強制力迫使人們去遵守,如果違反法律的相關規定就必須承擔相應的責任,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不是從來就有的,其產生和發展受制於一定的條件,是隨著國家和階級的出現而產生的,在整個意識形態中居於核心地位,起著主導作用。

道德和法律都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有著共同的經濟基礎,法律的運行以道德為基礎,道德的延續以法律為支撐。道德作為觀念上層建築,指導著作為政治上層建築的法律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作為政治上層建築的法律又為觀念上層建築的實施提供了保證,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發展。

二、道德在中國現代化變遷中的具體表現

「修身」、「治國」、「平天下」,這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中孕育的治國安邦之道,這也是歷代賢明的君主尊崇的座右銘。然而,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思維方式 發生了巨大變遷,中國社會素來穩定的倫理道德文化也隨之發生了不可避免的震盪,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道德是一定生產方式的產物,是對經濟基礎比較直接的反映,道德具有歷史繼承性,不同的時代道德也具有不同的觀念和評判標准。當前,中國已經實現了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道德倫理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建立與現代化相應的新的道德觀念。道德由他律轉向自律,由苛求轉向寬容和諒解,由感性轉向了理性,伴隨著道德價值的轉向,道德不僅使社會個體層面實現了自我完善,同時也滿足了社會集體層面規范的作用。這極大的調動了個人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財富的快速積累。「亂世重典,治世隆禮」,在道德的規范和約束之下,整個社會的法治也在不斷的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保證。

任何一個事物都是矛盾體,當我們在滿懷喜悅地展示改革以來道德領域所取得的進步和成績時,又不能不理性的正視道德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弊病。當前中國社會處在大的變革和轉型時期,伴隨著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人們的道德價值也呈現出多極化的特點。被人們奉為民族血脈的道德文化,在社會演變的過程中開始失重,人們似乎迫不及待的擺脫道德的種種束縛而去追求一種所謂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一種非理性價值觀念逐漸替代傳統的理性價值,致使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評價標准和威懾力;當個人的價值和作用在傳統的義利觀中得到肯定和尊重的同時,人們在追求價值的過程中似乎又轉向了另外一個極端,拜金主義又席捲而來,有很多人在利益的驅使之下,無視道德的約束,不擇手段的謀取自身的利益。權錢交易、兜售假冒偽劣產品、販賣毒品、拐賣婦女 兒童 等現象屢見不鮮,金錢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在這種錯誤思想的影響之下,黨的一些幹部被腐蝕,脫離了人民群眾,不法商人見利忘義,置他人生命安全於不顧,這些現象不僅破壞了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甚至危及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不僅如此,改革開放以來,受西方思潮的影響,以及部分敵對勢力的干涉,中國傳統的美德也岌岌可危,「尊老愛幼」,「勤儉節約」、「尊師重道」等傳統的價值觀念被逐步的弱化,例如當前社會老人過馬路不敢攙扶、公交車上沒人願意給年邁的老人讓座,一部分教師缺少師德向學生索要錢物,這些現象都顯現了當前道德的缺失和冷漠。中國傳統的美德是中國5000年燦爛文化得以延續的主要動力和源泉,道德的缺失和淪喪,必然會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的傷痛,這必須要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三、如何發揮道德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

道德和法律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古往今來我國一直強調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在德治和法治共同作用下,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秩序的穩定。當前我國道德信仰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這是有著深層次的原因: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市場過多的注重物質財富的積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不高的情況下,使人們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中變得拜金和冷漠;在社會領域,權力監督力度不夠、社會和市場缺乏監督,社會缺乏公平正義、缺少民主法治、人民的訴求不能得到響應,權益得不到維護,這也直接造成當前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在文化領域,利益的多元化,也直接造成了人們思想的多元化,一些消極的文化滲透到了社會生活之中,而主流文化卻處在弱化的狀態,這也是當前道德危機的重要原因。

十八屆四中全會,黨中央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這在黨史上尚屬首次。道德和法律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兩條紅線,社會的公平、正義、民主、法治、誠信、友愛需要法律和道德一起發揮作用。道德和法律都蘊涵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容,道德指引著法律的制定和實施,同時也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和保障。當前在我國法治建設的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公民法律素質較低、民主法律意識淡薄,有些人甚至在正當權益受到侵害時都渾然不知,更不知道採用何種方式來維護自身的權益,通常採用聚眾鬧事、自焚等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訴願;目前我國的法律體系已經建成,但是卻不夠完善,缺乏體系,這直接造成了法治實施的不徹底,因而導致法律在應用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行政色彩,難以實現真正的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法律是道德建設強有力的支撐,法律將道德中的價值運用到法律實施過程當中,不僅能夠維護道德風尚也能培養道德意識,法律和道德兩者之間是高度統一的關系,法律實施的不完善也會直接影響道德發揮作用,道德的缺失會影響法治的建設,因此要想早日建成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我們必須堅持法律與道德「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首先,要加快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為道德建設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和生存空間;其次,要加強社會管理,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為道德的發展創造條件;第三,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和完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將 傳統文化 與先進文化結合起來,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在全社會樹立一種新風尚。最後,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立法工作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深入的考慮道德的因素,貼近人民實際生活,把相關的社會問題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以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強化法律的實施,法律是國家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為了維護統治的穩定而制定的制度保障,如果不能有效的實施,最終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影響社會的和諧發展,為此國家必須強化法律實施、完善法律監督,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形成全社會守法、維法的氛圍,最後形成全社會講道德、受法律的文明風尚,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猜你喜歡:

1. 大學思想政治與法律道德心得體會

2. 學習道德與法律的心得範文

3. 道德與法律的格言 法律與道德的名言名句

4. 法律與道德為主題的論文範文

5. 淺談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思修論文

6. 法律與道德為主題的論文

❺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大綱的介紹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大綱主要的內容有:一、課程性質與任務二、課程教學總體目標三、教學內容及具體教學目標和要頌慧察求四、教學原則和方式方法五、評價和考核。詳細的說明了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職業碧銀道德與法律教學的具體實施辦法及野茄實施目的。

❻ 道德教育和法律的區別在於

主要區別:法律主要是外在的行為約束,道德教育主要是內心的自我約束。

❼ 德育教育內容有哪些

德育教育內容:

1、政治教育:包括:愛國主義教育等。

2、思想教育:包括:世界觀教育、人生觀教育、理想教育等。

3、道德教育:包括:實施善意對人的教育;實施講文明、有禮貌的教育;實施誠實教育、公正教育、愛心教育、同情教育等。

4、法律教育:2016年9月我國中小學德育教材統稱為《德育與法治》,這是對法律教育的高度重視。當前,我國法律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實施憲法教育。

5、心理教育:心理教育的核心是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系,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目標

使學生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和黨的基本路線,確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想信念,具有為人民服務、奉獻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科學的思想方法;自覺地遵紀守法,依法維護自身權益,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心理素質;熱愛專業,勤奮學習,勇於創造,大膽實踐,具有良好的職業習慣和安全意識、質量意識、效率意識、環境意識。

❽ 道德與法律能否統一

不能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 如果這個螞襪人違背了道德可能只會受到譴責 但一旦觸配物埋碰到了法律 那就是違法了 如果道德的標培螞准和法律的標准被劃分一致的話 那就太可怕了 試想一下 無非兩種可能 一是道德的水準被提高 那這個社會上就會出現太多違法的事情了 另一種可能就是法律的標准降低 那也就意味著 對公民的要求提高了。

❾ 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更好的落實法制教育,提高德育教育


如何根據「五五」普法的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和小學生的身心特徵與認知特點,開展小學生的法制教育,著力提高小學生普法教育的實效性,不僅要解決普法的組織領導機構、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和基本原則等至關重要的問題,同時還要解決具體的運作方法和程序問題。如果說隨著普法教育的深入,第一個問題由於已經引起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和校長、老師的高度重視,情況有了很大改觀,而第二個問題由於是操作中的問題,並沒有引起大家足夠的關注,存在的問題不少,其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學生作為法制教育主體沒有真正到位,法制教育與實踐脫離、與行為脫節的現象比較嚴重。如果這一現狀得不到有效解決,中小學普法教育的成效就很難得到保證。筆者在分析、總結和研究法制教育開展得比較好的中小學的科學經驗和成功做法後認為,將滲透教育、體驗教育和養成教育融為一體,可以大大增強中小學法制教育的實效性,推進中小學法制教育上一新台階。

一、著眼於滲透教育

小學開展法制教育離不開課堂教育這一主陣地。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的「四五」普法規劃提出的「各級各類學校要開設法制課,並且做到計劃、課時、教材、師資『四落實』」的要求,各地中小學在法制教育活動中,編寫法制教材,設置法制課程,培訓專門師資,保證了法制課的正常開展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然而,法制教育僅僅通過課堂上灌輸法律知識是很不夠的,根據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開展法制教育,勢必會提出法制教育的滲透性問題。
中小學法制教育要堅持滲透性,就是學生在校期間,教師不要過早地揭示理性概念,把知識原理全盤托給學生,而應通過自己的言談舉止和開展的各種教學和文體活動,有意識地給學生以暗示、熏陶與感染,使學生潛移默化地獲得法律方面的知識,並從中受到法制方面的教育和啟發。教師在具體運用法制教育滲透性原則過程中,一般可以採取隱形式滲透和暗示式滲透兩種途徑。所謂隱形式滲透,就是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組織的文體活動中,巧妙地把法制教育滲透進去,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受到教育。所謂暗示式滲透,就是用含蓄的方法對學生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產生迅速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逐步增強法制觀念和意識。一般而言,中小學滲透法制教育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法制教育要滲透到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中去。學校的規章制度是基於國家的法律和人們的道德認識而建立的,是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所必需的。一般而言,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既體現法律的精神和要求,同時又符合學校的實際,學校應當將遵守規章制度和遵守法律結合起來,因勢利導地進行法律和規章制度方面的教育,讓中小學生認識到規章制度的正確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熟悉和掌握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真正遵守規章制度,按規章制度辦事,為今後能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奠定良好的基礎。將法制教育滲透到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中其實非常簡單和實在,例如,平時對遵紀守法學生所表示的一種贊許的表情示意,一個充滿鼓勵的眼神,一次看似隨意的表揚,都能夠起到激勵學生遵紀守法的良好暗示效果。
其次,法制教育要滲透到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去。法制課承擔著法制教育的重任,但其它學科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職責,所異同為,法制教育課作為直接圍繞法律常識開展的教育,內容比較集中但課時十分有限,而其它學科則是滲透性教育,內容比較分散但作用常常在潛移默化中體現出來。學校應將法制教育有意識滲透到各門學科的課堂教學中去,並將其作為學校法制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和改革的主攻目標。各科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法制教育素材,通過分析政治歷史事件、剖析文學作品、介紹學科歷史傳統、傳授文化知識等途徑,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法制教育素材,尤其是與學科有關的涉法案例,重點加以介紹和剖析,從而積極引導學生掌握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例如,在組織體育課時,可以將中小學生人身傷害事故防範、自我保護教育等內容滲透進去;在講授歷史課時,可以將國防法律、毒品預防等內容滲透進去;在講授自然課時,可以將環境保護法等內容滲透進去等。法制教育滲透到各門學科中去,切忌形式主義,不能牽強附會,要自然結合、啟發引導、選擇好教育的切入口,要引發學生學法用法的興奮點,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本身、智力得到發展和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對法律知識有所了解,法制意識得到加強。這就得講究滲透的藝術。
第三,法制教育要滲透到校園環境氛圍中去。法律意識的形成,教育很重要,環境情感的熏陶也不可少。校園環境氛圍既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和社會價值導向的集中體現,也是培育法制意識的有效陣地。中小學要根據學校的特點,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園法制氛圍。要抓住校園網、校內廣播、宣傳板報和橫幅等各種載體,組織一些學法用法的網上知識競賽,張貼一些宣傳法制的名人名言和標語口號,播報一些有關法制教育的廣播,以形成校園內法制教育的宣傳強勢。
第四,法制教育要滲透到家校互動中去。中小學生法制教育的特點之一,就是家校互動,密切聯系。針對家庭對中小學生成長過程的影響,學校應當重視法制教育對家庭的滲透作用。讓法制教育內容滲透到家庭中,學生用課堂所學法律知識來幫助家長,再使家長以良好的家教去影響學生,就能達到家長、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為此,可針對法制教育方面的內容,布置一些家長、學生共做的作業,目的在於讓家長同時了解法制知識,督促學生完成所布置的作業,達到學生的知行統一。同時,學校還可通過家訪、開家長座談會等方式來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對家長進行適度的法制教育,有效地發揮學校法制教育對家庭的滲透作用。
法制教育滲透的前提是強化教師的滲透意識,形成堅定、明確、一貫和持久的滲透意識。只有教師本身具有比較高的法律意識和比較全面的法制知識,才能在學校各項工作和活動中自覺地進行法制教育的滲透,才能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到滲透的具體途徑和形式,也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隨著普法的不斷深入,滲透性的法制教育必將受到更大的重視,並有可能成為普法教育的主渠道。

二、注重體驗教育

法制教育不僅需要知識的滲透性教育,還需要有意識的體驗性教育,也就是說,要在組織法制教育活動的過程中,努力突出中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通過開展符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具有學生情趣和時代氣息的法制教育實踐活動,來幫助他們學習法律知識,理解法律真諦,培育法制意識。筆者之所以強調體驗教育,是因為法制教育惟有經過體驗,才能夠一改以往給學生上課時嚴肅有餘、生動不足的現狀,形成輕松的學習氛圍,從而使法制教育受到學生發自內心的真誠歡迎;惟有經過體驗,法律知識在一次次體驗中積累,法制意識在一次次體驗中形成,學生的思維才能產生飛躍,獲得的法律思想意識和掌握的法律知識才能刻骨銘心;也惟有經過體驗,才能使中小學生在學法的同時能夠自覺遵守法律並維護法律的權威,法制教育的目標才能達成。可以這么說,體驗教育是對「實踐育人」教育思想的深化和發展,它可以伴隨著學生成長的過程,幫助其實現從無意體驗向有意體驗的轉變,從體驗中提升學習法律的興趣和提高學習法律的效果。
法制體驗教育需要選擇好載體。中小學法制教育要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樹立法制意識,促進自我發展,它需要我們積極利用好各種教育資源,尋找好適合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的現場感、實用性強的各種活動作為法制體驗教育的載體。例如,與公安司法機關的先進集體和模範人物進行座談,成立法制學習興趣小組,開展法制演講比賽、辯論賽,舉辦法製作文競賽,參觀少管所和少教所等各種法制教育基地,組織模擬聽證會、模擬法庭等法制教育活動,等等。法制體驗教育載體甚多,相信通過有意識的挖掘,可以選擇到適合學生特點的體驗教育載體,並使廣大學生通過積極參與法制教育活動,扮演一個角色,體會一種職責,獲得一種感受;了解一點知識,明白一個道理,養成一種品質。只有這樣,方能改變法制教育「台上老師大聲講、台下學生無人聽」,以及「考前拚命背書、考後毫無印象」的不正常狀況,調動起學生學法用法的積極性。
法制體驗教育需要抓住主體體驗環節。學生是法制教育活動的主體,如果一味被動地接受教育,缺少過程性的參與積極性,教育效果肯定不會好。法制體驗教育實際上就是強調抓住主體體驗的關鍵環節,通過中小學生的踐行、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用「心」去體驗,自覺來感悟,使廣大學生能夠在參加豐富多彩、富有意義的法制教育活動過程中真正掌握基礎的法律知識,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識。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抓住中小學生的主體體驗環節,如學生可以自行組織起來,對發生在自己身上和校園內的案例進行法律剖析,從而教育自己,警示他人;可以創辦從編輯到打字員都由學生自己負責的法制小報,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工作來宣傳報道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法律伴我行」等夏令營或冬令營,利用假期接觸公安司法機關,了解適應這些崗位所必備的知識、能力及職業道德等。法制教育活動一旦新穎、有趣,對學生有了吸引力,其預期的效果就會體現出來。
此外,法制教育貫徹體驗教育還需要注意三點:一是體驗教育活動不應當針對少數特定的學生,而是應當面向全體學生。法制教育不僅是預防違法犯罪的需要,而且還包括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一更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所有的學生都應當接受法制教育,都應當參與體驗教育。二是體驗教育貴在學生自己參與,切忌老師包辦代替。法制體驗教育的真正意義來源於學生的參與。因此,法制體驗教育在開展過程中,必須實現教育工作者地位的轉變。原來老師的角色常常是一手包辦,體驗教育開展過程中老師應當從台前走入幕後,成為法制教育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而學生則應當從配角轉為主角。三是法制體驗教育應當開拓思路,校內外體驗教育並行。學校不僅要給中小學生提供校內體驗的機會,還應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讓他們接觸社會,到校外的社會實踐中去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得到成長。

三、講究養成教育

盡管法制教育需要了解法律知識,樹立法制意識,但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規范,更需要大家去執行。因此,法制教育絕對不是簡單的靠苦口婆心的口頭說教就能夠奏效的,很重要的是要將教育轉變為學生的自覺行為,因此符合法律規范的行為養成非常重要和必要。中小學生處在人一生發展最為迅速、最為關鍵的時期,是養成教育的起始階段,抓好中小學階段的養成教育,將為人一生的遵紀守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人的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反過來,人的思想又是通過行為表現出來的。有的中小學生從小養成了不良習慣,學會了吸煙、喝酒、賭博和打架等,有的甚至形成了惡習。他們把這些不良行為視為「神氣」、「有派頭」,其實,這正反映出這些學生的無知。不好的行為習慣常常給人們一種不文明的印象,暴露出不好的思想,同時,很多不良的行為習慣還會引起一個人的受害、失足和墮落。因此,中小學生應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努力將其貫穿於生活的各個方面。
話既如此,中小學生必然會提出,究竟哪些是美好的行為,哪些是不良的行為,是不是應該有一個客觀的標准?確實,中小學生的行為應當有一個評判的標准,這個起碼標准應當是自己的行為既不給本人的身心帶來危害,同時也不給他人、集體與國家的利益帶來危害。對中小學生行為的判斷,主要有道德標准和法律標准兩大類。所謂的道德是同人們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等觀念相適應,由社會輿論和人的內心信念保證實現的行為規則,例如中小學生行為規范就屬於這一范疇。法律是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如《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不良行為」和「嚴重不良行為」的規定,就是屬於這一范疇。對於中小學生來說,這些基本行為習慣既是德育的落腳點,也是法制教育中必須予以高度重視的問題。這兩方面都可以作為中小學生行為判斷的客觀標准。
對於學校法制教育來說,承擔著養成學生好習慣與矯治學生壞習慣的雙重任務,但以養成教育為主。養成遵紀守法好習慣的同時,對壞習慣也自然地產生一種矯治的作用。中小學生法制教育要和培養良好習慣緊密結合起來,要通過不間斷地反復訓練來養成好習慣,矯正壞習慣,強化遵紀守法的意識,形成遵紀守法的習慣。當然,不染惡習是對中小學生最基本、最起碼的要求。但中小學生不應該滿足於不染惡習,還應該向更高的目標努力,達到行為美。什麼是行為美,從最基本的要求看,學生遵紀守法就是行為美。
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既包括行為習慣的培養,也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養成教育是計劃性很強的工作,培養什麼習慣,用什麼方法培養,都要事先計劃好。從學校角度看,就是要根據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狀況和思想實際,把最重要的一些要求制訂成為明確而不含糊、具體而不抽象的規范,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提出明確的要求,定出規矩,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做到,讓學生逐步養成習慣。法制教育就應當在這方面下功夫,見成效。

❿ 現階段德育內容對應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

1、愛國主義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體主義教育;

4、勞動教育;

5、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

6、自覺紀律教育;

7、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

8、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教育。

熱點內容
建築工程質量保修條例 發布:2024-11-18 14:28:10 瀏覽:482
依法治國和依法執政 發布:2024-11-18 13:46:06 瀏覽:598
社會主義法治理論背誦 發布:2024-11-18 13:43:29 瀏覽:38
北京海淀區海淀街道法律服務所 發布:2024-11-18 13:27:49 瀏覽:247
同謀罪刑法 發布:2024-11-18 13:20:20 瀏覽:696
國際商法知識產權英文版 發布:2024-11-18 13:19:15 瀏覽:922
規章可分為 發布:2024-11-18 13:18:59 瀏覽:122
依法治鎮建議 發布:2024-11-18 13:16:01 瀏覽:977
南翔法院 發布:2024-11-18 13:03:14 瀏覽:772
國內信用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8 12:58:06 瀏覽: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