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死不救道德
『壹』 見死不救是不是道德問題
你好!見死不救的確是道德問題!法律確實管不了!很希望以後能有解決的辦法,讓正義長存人間!祝你快樂!
『貳』 見死不救算犯法嗎
要分情況而定。如果你沒有義務去見死救助的情況下,你就不違反法律。但是你有援救的義務而不去救助,那麼你很有可能違法了。
特別是職務上的義務,比如,警察在執行公務時自不必說,在未執行公務的時候,如在星期天逛街的時候,碰上某位公民出現了險情,那麼他就有義務去援救。
還有,有時見死不救會觸犯刑法。犯罪構成中有叫做「犯罪的間接構成」的。即不作為也構成犯罪。比如說一個人帶一3、4歲的小朋友去海邊玩,將其帶到比較深海里去後自己一個人回家了。這時他很可能被認定為故意殺人罪。理由是他將一個3、4歲的小朋友帶到大海里,在這種情況下他有義務將那個小朋友帶回到安全的地方。如果不帶回到安全的地方,任何正常人可以想像到那個可憐的小朋友很可能不會再回來了。他放任那個小朋友死亡這種情況發生,即為犯罪的間接構成。
再比如甲將乙刺傷,乙流血不止,這時甲有義務報警或撥打
120、或進行救助,如果甲不加理睬而自行離開,乙因流血過多而死亡的話,甲很有可能不但構成了故意傷害罪,而且也構成了故意殺人罪。
所以見死不救要分情況而定。但是沒有義務去救助,而真的見死不救,雖然不違法,但可能會受到道德的譴責。
另外,見義勇為也應該視自己的能力而為。本人就比較贊成小學生等不要盲目的去見義勇為
『叄』 見死不救是道德問題還是法律問題
有法律上的救助義務但是不救助,那是法律問題。沒有救助義務,那就是道德問題。
『肆』 家庭中見死不救說明一個人的什麼品德
自私自利的
『伍』 「見死不救」入罪是不是「道德綁架」
不應該。
1、 見死不救是一種道德行為,無關法律,不存在入罪之說;
2、 見死不救並沒有社會危害性,不屬於犯罪。
3、 見死不救入罪並不能夠幫助社會樹立道德之風(我們擁有道德,可法制不健全導致我們不敢救,這才是問題的根本,並非要用犯罪強制) 見死不救分類(強調沒有義務的人沒有責任的人) 有義務救而不救 有沒有能力進行救助 。
首先,這並不是一種犯罪,根據立法案例不能把它當作法律。
其次,你又怎麼能夠論證道德不起作用,而法律對於見死不救的防治起作用。
4、社會心理學親社會行為理論解讀的意義並不是為了消極地接受現狀,而是要讓人們理性地看待「見死不救」行為並採取有效的行動去避免它的發生。事實上,在突發事件中,那些「無動於衷」的旁觀者會抑制他人的幫助行為。同理,一個樂於助人的旁觀者將會起到社會模範作用,會影響其他的旁觀者投入到助人的行列。如何做到這一點,讓我們面對「親社會行為發生的決策過程」換個角度來思考一下,就可能作出社會期待的行為:(1)在關注自己事情的同時,要留意周圍環境里發生的事情,避免「視而不見」、「聽而不聞」。(2)當注意到異常情況時,應考慮多種可能的解釋,避免用固有的模式和經驗去解釋眼前發生的事件。(3)記住當有人需要幫助時,每一個在場的人都負有同樣的救助責任。(4)當你相信發生了什麼事,積極伸出援助之手,或許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並會引起雙方尷尬,但是做出錯誤的決定,幫助那些不需要幫助的人,比起在危難時刻臨陣退縮要好得多。對社會而言,要大力倡導各種助人的親社會行為。現實生活中,我們容易表彰、鼓勵那些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見義勇為的壯舉而淡漠那些「舉手之勞」的救助行為,把它們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事實上,提倡「不因善小而不為」,才是避免旁觀者效應出現的根本方法。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面對舉手之勞都不願為之,那麼社會還能期待他做出可能使自己生命、健康、財產受到損害的壯舉嗎?同時也還要讓社會公眾 明白,助人為樂、見義勇為必須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之內。面對危急事件,挺身而出值得稱道,但見機行事,最大限度地減小損害,更是恰當之舉。
『陸』 見死不救是道德問題還是法律問題
在你負有救助義務的情況下就是法律問題,如沒有救助的義務,就是道德問回題。你對你的父母,答妻子,子女都有救助義務,比如說妻子自殺,丈夫見狀能救助而不救助,導致妻子死亡,再法律上可以追究丈夫不作為的故意殺人罪
『柒』 "見死不救"是道德層面,還是應當上升到法律層面
只要不存在先抄行義務襲、法定義務、職業要求等法律規定的導致被救人處於危險的原因,就只會受到道德上的責難,不存在負法律責任。比如路人看見老人被車撞倒,視而不見。只是違反道德層面上的要求,並不違反法律。如果你帶小孩出去玩,小孩不慎落水,你視而不見那麼就要負法律責任,因為有你之前的先行行為使之處於可能的危險中。
『捌』 見死不救的法律認定
你好,如果甲沒有特殊身份,比如警察,或者河道的管理或者使用者,甲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甲沒有救助的義務,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玖』 分析見死不救的法律和道德內容
近年來,見死不救行為屢有發生,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所謂「見死不救罪」,是指眼見他人陷入險境,自己有責任救助或有能力救助而袖手旁觀的行為。問題是,既然法律要認定它是犯罪的,那麼法院如何認定行為人有什麼責任?如何認定具有救助能力而袖手旁觀?
例如,面對一個人溺水,站在岸上的人沒有下水救人,法院怎麼知道這個人具有救人的能力?怎麼知道這個人下水救人而不會被水淹死?又比如,如果鼓勵公民見死必救,那麼一旦因為救人而自斃,目前政府和社會在對這種見義勇為行為的經濟補償方面,未有切實可行措施,公民的後顧之憂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之前,對此進行定罪,會不會使得犯罪擴大化?使更多的人違法而犯罪?
如果在岸邊有幾十人或更多的人沒有下水救人,法院怎麼可能通過對如此眾多的人一個一個地進行審查,審核這每一個人是否具有救助遇難者的能力?如果在這眾多的人當中,又確實有多個人具有救助遇難者的能力,但是他們都沒有見死而救,最後法院也只是找到了其中某幾個,而放過了其他一些具有救助能力的人,而對認定有罪人少數幾個人治罪,是否是一種新的不公平?又或者是否對這眾多的人都定此罪?如此一來,不僅增加了公民犯罪的機率,而且也使法院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又比如,發生了偷盜搶劫事件以後,在現場的人如果面對手持利器的歹徒,法院怎麼認定這些人是否具有救助能力?還有,因為怕犯罪,怕被追究刑事和法律責任,所以只要一有險情發生,在場公民就會迅速逃之夭夭,躲得遠遠的,這只能使險情擴大,增加險情的嚴重性,更是對遇險公民的傷害,使得他們本來可能得到救助的,反而沒有人出面相救。
另外,打擊犯罪,救火救險,畢竟只是警察的事,法律對公民沒有這樣的規定。如果認定在場公民犯有見死不救罪,會不會是對警察責任的分攤,是在為警察推卸責任,最後造成無人負責的局面?雖然有法國等國家已經有類似法律,但是也只是少數幾個國家有此類法律,這說明大多數國家對此是持非常慎重的態度的,
見死不救,它通常只能是被視為社會的道德惡行而受到譴責。畢竟,一條法律的制定,要適合本國國情,既要打擊犯罪,又要減少犯罪,而不是增加公民犯罪的行為,更不能是導致公民犯罪擴大化。
法律從來就不是萬能的,試圖通過制定嚴刑峻法,增加犯罪的罪名,來規范社會和公民的行為,從來就是行不通的。希望通過立法,制定「見死不救罪」,是法律向道德領域的擴張,是犯罪的擴大化,與我們正在建立的法治社會相悖,是不可取的。
『拾』 一個人在看到別人被欺負時見死不救這時他道德行為產生的心裡歷程是什麼
嗯,其實也無需因為這個人的旁觀的心態就把他放到道德的平台去審判。也許他並內不了解事情的容始末,他也不好插手去管別人的事;也許他自己也有難言之隱,身體正在不舒服狀態中;也許他擔心出手幫忙了反而惹禍上身……很多時候,救死扶傷是英雄主義,但未必人人都能做到吧。我們要容忍一部分只顧好自己、不過分熱心的人存在。他們不落井下石,不添亂,不欺負別人對他們來說就是做人的准則,我們可以理解。我們都希望生活中有熱心的英雄,所以有時候別人遇事時,可以默默伸出一隻手,做一個熱心的小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