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藝術與道德

藝術與道德

發布時間: 2020-12-31 07:40:52

道德與藝術之間的關系

1、何為藝術?藝術就是人們生活的升華,是人生命的延續。最初的藝術都是來源於人們的生產生活的。例如西班牙原始洞穴壁畫,中國最早的詩歌《詩經》,都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也許有一句話國內藝人很愛說「藝術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然也!梵高有一句名言:「只要活著的人還活著,我就不會死。」這不是對他自己的贊美,而是對偉大藝術的贊美,是藝術完美了生命。

中西文化藝術的分別就更難說了。圍繞這個話題可以寫一部書、可以講一堂課, 甚至可以開一門學科、辦一所大學!我實在無法回答你了,因為中西文化有根本性的差別,從形式到內容完全不一樣,當然也可以找到共性。我只能很不負責任地、極概括地說一句中國文化較之西方更含蓄更內斂。

2、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規范自己行為的一種思想意識。當然,並沒有這么簡單,它的形成受社會文化、歷史、宗教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並且是長期積淀下來的。

我認為中西道德的差別沒有文化之間的差別那麼大。從目前的一些社會現象來看,彷彿西方國家比我們要開放一點,某些地方人們受道德約束少一些。其實並不代表道德規范的差別有多大。更多的社會現象的發生是受國家體制和社會制度影響的,而人性的本質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我們厭惡的東西他們也厭惡,我們喜歡的東西他們也喜歡,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但是,人們的價值取向的分別更體現在他們把什麼事物看得更重要一些,對人生生命的理解。我認為這點中西道德的差異與宗教信仰有著極大的關系,你可以在這方面深入研究一下。例如中國人信佛教,相信輪回轉世;西方人信基督,希望主免去他們的罪惡。這就構成對人生理解的極大差別,從而道德區性也發生變化。

3、當然道德更重要了。實際上,我認為藝術與道德不構成絕對的矛盾,在實際生活中也是較少對立的。所以似乎不太存在「為了道德而放棄藝術,還是為了藝術而不理會道德」的問題。但我想指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封建道德下尤為突出,某些藝術家的藝術有超前性,甚至超出了他所生活的年代,不被人們理解,不被道德接受,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然們認識到了他的價值,自然而然矛盾也就不存在了。而這種受到歷史考驗的藝術往往是人類藝術史上的精華,即所謂傳世之作。這種現象在繪畫及音樂領域尤為常見。我想在每個社會時期都有一些藝術現象與社會輿論格格不入,但過一段時間後,它消逝了,不存在了,這樣沒有經受住歷史考驗的,談不上有什麼超前性,也不是真正的上乘藝術,它與道德的矛盾也就不能算是藝術與道德的矛盾了,你說對嗎??

② 藝術教育的主要特點有哪些與道德教育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藝術教育是培養人的感知美和鑒賞美的一種審美教育,目的是促進人的身心發展,藝術教育生動形象,呈現善良美好的情感,藝術教育為學前教育,基礎教育等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教育條件,那麼藝術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藝術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和行為規范教育一樣,互相配合又互相滲透,對於人的心理和精神素養方面發揮著一定的作用,藝術教育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特點表現在:
1從本質上面來看,藝術教育同樣也是一種情感教育,以情感人,理在輕重也就是說,由於藝術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在裡面,會引起審美主題的情感運動能夠,會讓心靈對美和藝術產生一種激情。
2藝術和其他意識形態區別也就在於藝術的審美價值,這是藝術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特徵,藝術家通過藝術來表達自己的審美意識和感受,欣賞著通過藝術的欣賞來獲得感知,同時也獲得了審美的需要,藝術教育是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的,通過藝術活動,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潛移默化的引起了思想感情和人生態度的改變。
3藝術教育的特點還在於寓教於樂,在藝術教育的指導下,主要通過藝術的欣賞活動,使人們的審美得到了滿足,獲得了精神的享受和審美愉悅心情,還通過藝術欣賞得到了滿足,有了積極向上的想法。

藝術教育與德育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藝術教育與德育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的關系

自古以來,美與善就被看著是融為一體的。在我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有了指向心性修養的「禮樂」活動,禮樂教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禮」是指道德倫理教育活動,「樂」是指具有審美性質的藝術教育活動。這種禮法、技藝相結合的教育實際上是融德育和美育於一體的教育。在我國的早期音樂專著《禮記•樂記》中也明確指出:「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作為古代美育的樂教,就是一種以社會的道德關懷為內核的綜合性的藝術教育。在西方,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說過「善就是美」,亞里士多德也說過:「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為它善。」 [3](p41)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則認為,「審美教育同人的思想面貌的形成,同兒童和青少年審美和道德標準的形成,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4](P179)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藝術教育與德育之間的相融關系。

在現實教育中,一方面,美育和德育都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區別本來就只有相對意義,他們的教育對象和教育目的是同一的,因而它們也是以相融的關系而存在;另一方面,教育對象的審美判斷和道德判斷往往也具有一定的相融性。前蘇聯心理學家就曾對3000名不同國家的兒童作過調查,要求他們畫出最丑和最美的事物,並對自己的畫作出解釋。其中有這樣幾則寫在畫下面的說明:「消防隊員最美:他的頭盔是紅的,他整個人都是美的。消防隊員美是因為他勇敢,他搶救人。」(7歲)「最丑的是機器人:它身上什麼都不是人的。最美的是大自然,可以在草地上開心地玩,作游戲,還可以在河裡劃船。」(11歲)[5](p252)這個調查說明,從心理角度看,人的審美心理和品德心理在主體身上是可以完全相融合同一的;從客體角度看,人們對於美的物體和善的物體的判斷也完全可以是相融合同一的。同樣,在藝術教學中,我們也經常可以發現審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在審美主體上產生共鳴的現象。比如學生在欣賞以英雄人物為題材的藝術作品時,會同時產生對藝術形象之美的贊嘆和對英雄人物的敬佩。也就是說,在同一過程中欣賞主體同時產生了審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因此可以說,藝術教育和德育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相互融合、不分你我的關系。

2、藝術教育與德育不是從屬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藝術教育與德育的相輔相成關系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藝術教育能夠促進德育的發展;另一方面,德育也能確保藝術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在藝術教育中,因為審美活動本身具有儲善、導善和立善性,自然也就具備德育的附帶功能。「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並且最後接受同美的觀念想聯系的道德觀念」。[6](P557)這是被人們所廣泛認同的一面。

而實際上,不僅藝術教育能夠促進德育的發展,而且德育同樣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自古以來,藝術創作都是與當時社會的公德和倫理觀念相適應的。沒有了道德倫理維度,藝術很可能會起到消極的、不健康的作用。就比如喪失倫理道德之維的行為藝術,以藝術的名義在人身上烙印、放血,或割人肉、食人肉甚至玩屍體。這樣的行為是毫無藝術性、毫無美感可言的,更無益於教化和人倫。如果將這種所謂的「藝術」搬上課堂,無疑只會加深青少年的道德危機,使教育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所以,任何國家、任何時代的藝術創作都應該考慮作品的道德功能和社會責任,同樣,藝術教育只有在德育的正確指引下,才能更加健康地走下去。

我們認為,德育對藝術教育的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道德觀對於教育對象的審美、立美觀念的影響上。對於藝術教育來說,如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審美觀顯得非常重要。黃濟先生就曾這樣論及「審美觀」:「從美的發展歷程來看,審美教育不外創作和欣賞兩大方面……實現這些任務的前提,又不能離開正確的審美觀的樹立,因為沒有正確的審美觀,不僅談不上欣賞,也不可能有正確的美的創造。」[7](382)而正確的審美觀的確立,除了與良好的藝術學習和藝術修養有關,還與審美主體的人生觀和道德修養有關。正確的人生觀和良好的道德修養能夠幫助審美主體建立起健康向上的審美觀,而消極頹廢的人生觀和惡劣低下的道德品質不僅不能幫助審美主體建立正確的審美觀,相反會使審美主體離美越來越遠,從而走向丑惡甚至是罪惡的深淵。這樣的人是永遠不可能真正理解審美的含義的。正如同樣一座維納斯雕像,猥瑣的人看到的是性感,而有教養的人看到的是藝術形象之美一樣。班華先生就說過:「一個庸俗的、品質低下的人,是不可能作出很好的審美判斷的。」 他進而指出:「美育的任務之一,是糾正不良的趣味,引導學生同各種低級的、庸俗的審美趣味作斗爭。」[8](p340)所以,在藝術教育中適當地滲透德育的內容,不僅不會使藝術教育失去審美的本質,反而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審美觀,從而進一步加深他們的審美體驗。

3、審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審美是實現道德的手段,「以美輔德」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藝術教育也從來都是作為德育的配角,起著在旁邊敲敲邊鼓的作用。而實際上,審美既是促成品德形成的工具和手段,又同樣是道德或理性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標。席勒曾在他的《審美書簡》中,一方面指出:「我們為了在經驗中解決政治問題,就必須通過審美教育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9](p39,116)而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審美自由是人的精神解放和力量和諧的最高狀態。席勒的這一觀點值得我們深思。在以往,人們都認為,人的發展過程是從自然的人到審美的人,再到道德的人。也就是說,成為有德性、有道德修養的人是人們所追求的最高目標。而藝術和審美一直都是充當著一個中介和橋梁的作用,從而也就使藝術教育成為了德育實現過程中的「手段」。實際上,我們仔細一想就不難發現,通過非功利的審美活動,能夠使人獲得超功利的主體自由,從而使道德得到凈化和提升,幫助人成為道德的人。而道德的人追求的目標又是什麼呢?毫無疑問,道德的人追求的自然是道德自由和精神解放,自然是人生終極的幸福感和價值體驗。而這一目的顯然又直接指向了審美,因為「只有審美的心境才產生自由」[9](p147)現代哲學家卡西爾曾指出,這種審美的自由「意味著我們的情感生活達到了它的最大強度,而正是在這樣的強度中它改變了它的形式。因為在這里我們不再生活在事物的直接的實在之中,而是生活在純粹的感性形式的世界中。在這個世界,我們所有的感情在其本質和特徵上都經歷了某種質變過程。情感本身解除了它們的物質重負,我們感受到的是它們的形式和它們的生命而不是它們帶來的精神重負。」檀傳寶教授也曾肯定地指出:「至境人生和德育的審美特性並非自然的事實,而是道德主體、道德學習主體和德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 [10](p175)只是,與從「自然-審美-道德」相比,從「自然-審美-道德-審美」中的審美是更高一階段的審美。這種審美不僅能給人以情感的慰籍,不僅能起到道德倫理的教化作用,更能激發人們對生存意義的感悟、理解、追問,並通過這種形式獲得一種精神的升華,達到人性自由的境界。這種精神上的升騰就如柏拉圖所描繪的當人們見到美時的那種喜悅的感受一樣:「給我們看的那些完整的、單純的、靜穆的、歡喜的,沉浸在最純潔的光輝讓我們凝視的偉大景象,它會在我們心裡產生一種虔敬,敬它如神,這是一種達到最高境界的神仙福分!」[11]p126這就是藝術所具有的獨特的終極關懷的價值和功能。因此,我們可以說,審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綜上所述,我們從對美育和德育關系的探討中進一步廓清了藝術教育與德育之間的緊密聯系,並指出它們是一種相融、相成的聯系。因而,確認藝術教育的育德功能既不會導致藝術教育「德育化」,也不會使藝術教育成為德育的「附庸」,更不會讓藝術教育演變成道德教育。相反,只有理清了它們之間的聯系,才能將它們看成一個整體,才能讓它們最大可能地發揮各自的優勢,為對方,為整個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當然,有一條基本准則我們必須堅守,即真正的藝術教育是作為一種審美的教育,而不是作為一種道德的教育或是德育的附屬教育而存在的。藝術教育要真正發揮出其育德功能,必須通過審美這個中心環節來完成,使學生在獲得審美體驗的前提下同時得到道德的提升。正如斯托洛維奇所說,雖然藝術教育「具有道德意義和政治意義,但是,無論藝術的道德影響還是政治影響,只有當它們有機地編織進藝術的審美效用和藝術效用中,才有可能產生。」[12](p246)也就是說,通過藝術教育育德的過程是間接的、潛移默化的,而不是直接的道德知識的灌輸和說教。只有把握好了這個「度」,才能使藝術教育的育德功能得以正確、有效的發揮。

再者,強調聯系並不能忽略區別,我們既不應認同絕對道德主義的觀點,也不能認同絕對唯美主義的主張。我們說,藝術教育和德育首先是作為各自獨立的學科領域而存在,它們有著自身特有的規定性,無論在教育內容、教育手段還是教育目標上都有著根本的區別。因而,即便我們再多麼強調藝術教育的育德功能或是德育的育美功能,但那畢竟是有限的。他們的區別和局限性表現在:藝術教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於「育美」,而德育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在於「育德」;藝術教育的核心在於「情」,而德育的核心在於「信」;藝術教育用「形象」來表達,其精神內涵具有不確定性和多義性;而德育注重用「概念」去說話,對道德實踐的指向性直接而鮮明;藝術教育由整體人格的達成走向道德角色的完成,而德育通過道德角色的實現完成整體人格的組件;等等。藝術教育育德無法像德育那樣將道德內容概念化和系統化地傳授,同樣,德育育美也無法做到如藝術教育般的形象和生動。所以,任何有關藝術教育萬能論或是德育神話論的現象都是虛妄的、不存在的。

③ 藝術與道德

可以選擇像 義大利偉大的藝術家萊奧納多·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這部經典巨作

④ 簡述藝術與道德的關系

道德與藝術既不是絕對對立的,也不是完全同一的。它們既有本質區別,又相互影響。道德同宗教一樣,同是藝術發展的動力或阻力。藝術與道德的辯證統一關系主要表現在:

一、道德促進或阻礙藝術的發展

1、高尚的道德情操促進藝術的發展:當藝術作品表現進步的道德准則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時,往往產生持久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促進藝術的發展。共產主義道德是最先進的道德准則。崇高的、進步的道德准則是藝術發展的強大動力。

2、落後的、腐朽的、丑惡的道德阻礙藝術的發展:莫泊桑是十九世紀法國天才的現實主義藝術家。他的許多小說真實地反映了普法戰爭前後的法國社會生活,揭露了資產階級的怯懦無恥、偽善自私,深刻地描寫了那個時代的世態人情。

如果莫泊桑循著這條道路繼續前進,或許可以出現與巴爾扎克同樣的耀眼光輝。但是落後的道德准則成為他前進道路上不可逾越的障礙,像陰雲一樣遮住了天才之星的光輝。托爾斯泰在高度評價莫泊桑某些短篇小說的同時,尖銳地指責莫泊桑「道德上的污穢」。

二、藝術反過來可以影響和改造人們的道德觀念:這種改造主要表現在藝術作品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教育作用上,同時也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

(4)藝術與道德擴展閱讀:

藝術的教育作用,是指藝術作品能夠對人們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優秀的藝術作品的重要性,不僅在於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豐富的,忠實的生活圖畫,而且還因為它體現了藝術家的正確觀點,具有教育作用。藝術作品在描寫社會生活的同時,體現著藝術家對生活的評價和看法。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幫助欣賞者認識生活的同時,教育著欣賞者對人,對生活採取正確的看法和態度。

⑤ 如何理解藝術與哲學,宗教,道德,科學等彼此間的相互

(1)宗教對藝術的影響,從根本上說是對藝術的否定。主要在於宗教利用藝術為自己服務,它的教義必然對藝術嚴加約束,把藝術當成吹捧和鞏固自己的手段,從而限制了藝術發展的自由和獨立性。
(2)從世界范圍和人類歷史來講,宗教對藝術的影響無疑是很大的,宗教藝術佔去了中外藝術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從本質上講,宗教是自然壓迫和社會壓迫的產物,宗教的產生和發展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經濟基礎決定的。
(3)從根本上講,最終決定宗教和藝術發展的只能是經濟基礎,宗教和藝術的關系是在上層建築領域內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關系,它們都反映經濟基礎,為經濟基礎所決定。 藝術與宗教的區別:
(4)宗教只需要空虛的幻想,不要求真實地反映現實世界。
(5)藝術要求真實的認識世界和反映社會生活。
(6)宗教形象不同於藝術形象。
藝術與道德:
道德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社會地位和階級關系而形成的關於社會生活的規范,能指導人們一般的言論和行動,也能影響藝術家的思想意識及其在藝術作品中的對於社會生活的反映。
(2)另一方面,藝術反過來又可以影響和改造人們的道德觀念,起到移風易俗的作用。
(3)進步的藝術總是努力反對舊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是建立新的經濟基礎,破壞舊的經濟基礎。
藝術與哲學的關系:
哲學作為一定的世界觀,必然對藝術創作活動發生影響,而藝術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學觀念,並且給一定的世界觀的形成以積極的影響。
(1)哲學影響藝術。
(2)藝術反映哲學,並且對世界觀的形成以積極的影響。 藝術與哲學的區別:
(3)哲學是抽象的概念思維活動來反映客觀世界。
(4)藝術是具體的,鮮明的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質的。
(5)哲學主要是做用於的人們的理智,以理服人。
(6)藝術不但作用於人們的理智,還作用於情感,以情感影響人。
(7)哲學是理性的最高形式,藝術是感性的最高形式。
(8)哲學用最一般的范疇和邏輯反映社會生活,藝術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
藝術與科學的關系:
科學也是人類社會的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它與藝術在本質上有許多一致之處.同時在其發展進程中也有一定的區別,現代科學技術為藝術提供了新的物質技術手段、傳播手段,並促使新的藝術形式的產生和美學觀念的變化。藝術也對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

⑥ 簡述藝術與道德的關系

無道德的哲學不會是真正的哲學,哲學的終點也是科學的起點,藝術是科學最好的朋友,要不然科學會乏味不堪,他們的母親是宗教。宗教是心靈的回歸,靈的所在。這里的宗教是以愛為中心的宗教。

⑦ 如何理解文學與道德

文學與道德的關系是個常說常新的話題。

在當今經濟正在走向「全球化」的時代,我們的社會風尚和生存方式正在發生著急遽的變化。在人們的現實生活關系的激變之中,謹防公共道德與個人道德面貌的下滑,是最為深刻、最為重要的課題。雖然,隨著市場經濟的需求,新的人際關系的准則,新的公平的、平等的、競爭的關系正在形成,新的道德萌芽正在破土而出。但是市場化的原則也十分明顯地表現了它的兩面性,它既是建設的,又是具有破壞性的。同時,科技、信息技術的進步,同樣具有兩重性的特徵。在一部電腦終端機前,人們可以把握四面八方源源不斷而來的各種信息,在知識的太空里遨遊,但同時也正按照資本與白領階層的生活趣味,改變著人們的生活風尚、審美情趣;其中自然還有無孔不入的地攤文化與無休止的媒體炒作出來的文化時尚。

人的生存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它自應趨向於雙向的完善與完美。人們本應利用物質的富有,進而建立最具人性的文化關系,人性的精神家園。但是物慾的追求淹沒了生存的理解,於是人們的活動轉向為自身的生物行為、經濟行為服務,於是造就了大大小小的「錢、性、權」式的人物。文化中的頹唐趣味,使一些人深感精神家園的殘破,使另一些人痛感靈魂的飄零無依,他們似乎都躑躅於燈紅酒綠、金迷紙醉的現代荒原。

文學創作能夠與道德倫理連帶上關系嗎,能夠發現道德倫理訴求的聲音嗎?八十年代至今,要使文學藝術成為一種純而又純的審美的精神現象極為流行。其實,一百多年以前,這種論說就已不斷出現過了,而且很有權威性。例如,英國的唯美主義者王爾德,就反對文學藝術與道德倫理有關。一百年後,他的這類論說,仍被一些人當作文學創作無關倫理道德的有力駁論。王爾德說:「書無所謂道德的或不道德的。書有寫得好的或寫得糟的。僅此而已。」他還說:「一切藝術都是毫無用處的。」如果批評涉及倫理道德,那就是「偽道德批評」。我們有些論者是很相信這類觀點的,所以也就主張寫作非關道德,評論也不能從道德的角度進行評析,否則就是「假道學」,就是把文學創作視為倫理道德的宣傳了。

王爾德在十九世紀末的英國文壇標舉唯美主義、「藝術至上」的旗號,反對當時文學藝術中的自然主義與過分的功利主義,宣揚藝術家在倫理上是不分好惡的,否則就是矯揉造作,就是偽道德批評,這時他對唯美主義理論是很有自信的。但是當他身陷鐵窗,經歷了身心的苦役之後,他才意識到人是需要同情與憐憫的,他自己心胸此時就充滿了同情,而且竟認為同情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美麗的東西了!

我國八十年代文藝中出現的唯美傾向,可以說是對過去極端的功利主義文藝觀的有力反駁,同時也是文藝自身多樣化的一種表現,自有它的合理之處。但是為此也付出了代價,即沒有樹立起作家人格上的那種凜然正氣與道德的思想力量,卻是銷蝕了創作中的那種道德倫理的強大批判力。自然,這也並非僅僅是唯美主義創作傾向的緣故,彌漫於當今社會每個角落裡的新的實利主義、食利主義習尚,實在是最為根本的原因了。文學創作是一種通過語言結構進行審美或是審丑的創造活動。它固然可以避開倫理道德的負載,以至可以說它無關倫理,這類作品自然是存在的,也有不少好作品。然而,有一些作品進行文字游戲,它們消解了話語表述的涵義,雖也可算作敘事形式的一種探索,但是它們瘦骨伶仃,好像是些皮包骨頭的女人,畢竟內涵單薄,這也是事實。

人們常說,文學創作是描寫人的,人性的方方面面都是可以進入文學描寫的視野。那麼人性的方方面面是什麼呢?文學是整個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人性的方方面面,實際上就是人棲居於其中的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就是人與人的多種相互的文化關系。寫作者實際上總是面臨著審美的或是審丑的多種文化選擇。社會文化的多方面的內涵,如政治、倫理、道德、哲理、日常生活方方面面,乃至兩性生活,無疑都是文學創作進行審美或是審丑的文化選擇的應有之義。因此我們無法把這些文化因素排除在創作實踐或是文學理論研究之外,滿足於說說文學藝術或是無關道德,或是無關政治,等等。

創作中的那種審美或是審丑的多種文化選擇,必然折射出作者人性中最最基本的品格,即那些使人所以為人的基本因素,血性與良心,憐憫與同情,也即人文精神的基本方面。這些人性的體認,都顯現在作者以及人物對社會、政治、戰爭、歷史、倫理、道德、哲理、人的相互關系自然也包括兩性關系的審美或是審丑的把握之中。讀者感受與體味那些畫面描繪、感情抒寫所滲透出來的人性的動向:庄嚴與鄙俗,高尚與卑微,兇殘與善良,或是兼而有之的極端復雜的人性品格。對於人性的品格如人的血性與良心、憐憫與同情的蔑視,必然會使文學藝術失去自身的靈性與靈魂,而變得平庸與惡俗。當前的一些優秀作品,或是描寫舊時的沒落貴族,家族的興衰歷史;或是表現邊陲的民族風情,經歷幾個時代的女人的幽怨命運;甚至讀者關注的現實的故事,歷史地、現實地顯示出對於人生的感嘆、人的命運的同情、道德倫理的批判力,從而提升了人的情感和境界。不知那些鍾情於淫樂、在淫樂的寫作中獵取名利的人,會不會有王爾德式的省悟!

文學藝術創造是需要人性的同情,是需要強大的倫理道德的批判力的,在藝術家身上,正是這種人文精神造就了偉大的藝術胸懷。人性同情的沉淪與倫理道德批判力的消解,將會使文學藝術黯然失色而至枯萎,使人的精神家園破殘荒蕪。雖然文學藝術並不是人的精神家園的全部,但無疑占據著主要地位。因為,人是不能沒有文學藝術的,我們應該懷著良心與人性的道德品格,來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⑧ 舉出藝術與哲學 科學 道德 宗教關系的實例證明

藝術與哲學

「藝術就是真理的生成和發生」。比如海德格爾對梵高的畫作《農夫的鞋》進行了充滿詩意的闡釋:「從鞋具磨損的內部那黑洞洞的敝口中,凝聚著勞動步履的艱辛,那硬邦邦、沉甸甸的破舊農鞋裡,聚集著那寒風陡峭中邁動在一望無際的、永遠單調的田壟上的步履的堅毅和質化。皮質農鞋上粘著濕潤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臨,這雙鞋在田野小徑上緩慢而行,在這鞋具里,回響著大地無聲的召喚,顯示著大地對成熟的穀物的寧靜的饋贈,表示著大地在冬閑的荒蕪田野里朦朧的冬眠,這器具里浸透著對麵包的穩定性的無怨無艾的焦慮,以及戰勝了貧困得無言的喜悅,隱含著分娩陣痛時的哆嗦,死亡逼近時的戰栗,這器具屬於大地,他在農夫的世界裡得到保存,正是由於這種保存的歸屬關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現而自持,保持著原樣。」
藝術與科學
藝術往往是科學的詩化預言。伏爾泰第一個提出『宇宙產生於大爆炸』的理論,歌德第一個認為螺旋狀的星雲是旋繞著群星的物質,當今我們稱之為銀河,新的科學概念往往通過藝術的形式假設出來。
藝術與道德
藝術有很多內容是道德的體現。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各種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那些再現社會生活的藝術種類如文學、話劇、戲曲、電影、電視等,受道德的影響然更加明顯。文學作品在這方面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從戲劇來看,中外也有大量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紀挪威著名戲劇家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包括《玩偶之家》、《社會支柱》、《國民公敵》等一系列作品,都是著力於再現挪威當時的現實生活,通過對愛情、婚姻、家庭、婦女地位等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的描寫,來剖析資本主義的道德墮落現象和種種社會弊病。
藝術與宗教
藝術與宗教,
在起源時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宗教色彩伴隨著藝術的起源與發展。今天看來屬於藝術活動的許多東西,如歌舞、繪畫、雕塑、建築等,在當時卻主要是一種宗教活動,而不是單純審美活動。
在原始社會,宗教與藝術渾然一體。從遠古時代的壁畫開始,人對自然的崇拜,在一筆一劃里構造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那對圖騰的頂禮膜拜自然而然的生成宗教,而基於宗教傳統色彩上發源出的藝術,具有神秘的感染力。原始人認為神靈主宰一切,他們生產和生活中的各種重大事件往往以宗教性的活動或儀式作為開端或結束,形形色色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及巫術等初級形式的宗教活動,是人類原始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始藝術反映了這些活動,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⑨ 藝術與道德的關系

( 1 )道德與藝術的相互關系。東方美學比起西方美學來,更加重視道德與藝術的聯系。從總體上看,如果說西方美學史上大多是「哲人」對藝術的思考,那麼,中國美學史上多數則是「賢人」對藝術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但在孔子看來,「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東西,非常重視藝術的社會倫理道德功能。對於音樂,孔子就反對鄭聲,因為「鄭聲淫」;他認為《武》樂雖「盡美矣,未盡善也」,仍然不算上乘之作;只有《韶》樂,才達到了「盡美矣,又盡善也」的境界,堪稱上乘。
道德與藝術的緊密聯系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道德影響藝術。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一定時代和一定社會的倫理道德思想總是要通過藝術作品的主題、題材、情節、人物、思想性、傾向性、內在意蘊等體現出來。任何藝術,不管是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還是建築、繪畫、音樂、舞蹈,總是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的反映,而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人們的道德生活,因此,藝術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內容,通過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來反映人們的道德面貌。著名的「托爾斯泰三部曲」,即《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幾乎都深深觸及倫理道德問題。其次,道德對藝術的影響,尤其表現在作家、藝術家的世界觀和道德觀對藝術創作有重大的影響。藝術是社會生活在作家、藝術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因而在描寫和表現人們的道德面貌與道德生活時,必然要融入作家、藝術家自己的道德評價和道德判斷。
另一方面是藝術影響道德。主要表現在藝術作品對人民群眾的道德教育作用上。由於藝術具有生動、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因此,它對道德觀念的評價和道德行為的選擇都具有很大的影響。一部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藝術對道德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於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改變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它是一個以思想啟蒙為中心的文化革命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要內容就是宣傳科學與民主,反對舊道德和舊思想,提倡新道德和新思想,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它是一場徹底地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針對當時尊孔讀經的逆流,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發表了大量文章,批駁了以三綱五常為中心的封建禮教,嚴斥儒家的所謂「仁義道德」是「吃人」的教條。文藝方面,以魯迅《狂人日記》為代表的一批藝術作品,不但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劃出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而且對社會道德意識和道德觀念的變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藝術與道德之間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但是,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它們畢竟有著本質的區別。從范圍來看,藝術不僅可以反映人們的道德關系,而且可以表現人們的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法律關系等等,所以,藝術是從更廣泛的范圍來反映人們的社會生活。從方式來看,道德是以概念、原則和規范來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藝術卻是以形象來具體地描寫、刻畫或表現這種關系。從評價標准來看,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之間也存在著差異,前者常常以「善」為唯一標准,後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統一作為標准,形成對藝術作品的道德評價和審美評價的歧異。
還應當看到,並非一切藝術作品都必須具有道德內容,如風景攝影、花鳥畫、器樂曲等,許多都不涉及道德內容。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對於那些具有道德內容的藝術作品來說,也需要「寓教於樂」,也就是將道德內容有機地融合在藝術形象之中,使其化善為美,具有審美的教育作用,而不能夠乾巴巴地道德說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對欣賞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 2 )藝術中的道德內容。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各種倫理觀念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那些再現社會生活的藝術種類如文學、話劇、戲曲、電影、電視等,受道德的影響然更加明顯。文學作品在這方面的例子可以說是舉不勝舉。從戲劇來看,中外也有大量這方面的作品,尤其是19世紀挪威著名戲劇家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包括《玩偶之家》、《社會支柱》、《國民公敵》等一系列作品,都是著力於再現挪威當時的現實生活,通過對愛情、婚姻、家庭、婦女地位等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的描寫,來剖析資本主義的道德墮落現象和種種社會弊病。
對於非再現藝術種類如建築、音樂、書法、實用工藝等也有道德因素的滲入。例如,雖然建築是一種實用藝術和表現藝術,但是中國建築藝術同其它藝術一樣,作為傳統文化體現出特定的倫理道德觀念。音樂作為一門表現藝術和聽覺藝術,不能直接地再現社會生活,但在音樂中也滲透著一定時代和社會倫理道德的因素,因此,中西方的歷代思想家們十分重視音樂的倫理教化作用。

熱點內容
滿16周歲未滿18勞動法要求 發布:2025-04-28 02:26:28 瀏覽:358
勞動法關於分公司撤銷 發布:2025-04-28 02:13:31 瀏覽:598
經濟法中的事件 發布:2025-04-28 02:04:17 瀏覽:532
廚房員工規章制度18則 發布:2025-04-28 02:03:39 瀏覽:29
方俊律師 發布:2025-04-28 01:56:39 瀏覽:342
法學論壇投稿 發布:2025-04-28 01:56:38 瀏覽:744
雞西畢律師 發布:2025-04-28 01:39:24 瀏覽:359
游泳館安全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8 01:37:44 瀏覽:746
行政法學1形成性考核 發布:2025-04-28 01:37:00 瀏覽:308
經濟法期末考試金陵科技學院 發布:2025-04-28 01:28:31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