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階段論
① 如何評價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
這套理論最大的積極意義在於在心理學領域內開創了道德推理、道德發展專研究的先河
在Kohlberg之前屬,道德在心理學內部大概只是一個「順帶提到」的東西。例如,弗洛伊德認為道德發展是私慾被壓抑繼而被社會價值取代的過程,是個體內在動力和社會外在動力互相角逐的過程;類似地,斯金納認為道德發展的源動力是社會化過程,只不過他更強調環境對個體的強化作用;即使是Kohlberg的導師皮亞傑,道德發展也只是他的認知發展論下,作為個體「認知發展」的一個附屬品。他們只是將心理動力學、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的主體理論應用到道德發展當中,後者的作用在於體現其主體理論的解釋力。大多數人關注的也只是這些主體理論,並不會對心理學內部關於道德的研究有太多看法
在Kohlberg提出這套以道德發展為主體的理論之後,道德發展、道德推理才作為獨立的研究領域在心理學內部受到了關注,並且越來越多人參與研究。順帶一提,我也很欣賞利用倫理困境進行訪談的這個研究方法,印象中可能是Kohlberg首先將倫理困境用於研究之中
② 道德發展階段論的意義
科爾伯格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對道德發展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系統地擴展了皮亞傑關於兒童道德判斷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在西方心理學中逐漸形成一個重要的道德發展階段模式。這個模式揭示了人們的道德觀念從認知的低級形式到高級形式的發展過程,使道德現象這種純粹哲學-倫理學的問題得到了比較客觀的科學證明。科爾伯格強調把兒童道德發展的規律直接應用到學校道德教育中去,他的觀點和方法在一些國家的道德教育實踐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70年代以來,R.賽爾曼等人遵循皮亞傑和科爾伯格認識發展理論的傳統,對角色采擇和社會觀點採納進行廣泛的研究,擴大了道德發展認知研究的范圍。
認知發展理論的根本問題在於:認知發展雖然是道德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但並不是充分條件。人的品德,除道德認識外,還包含著在行動上付諸實踐的道德意向這個重要方面。僅憑道德發展的認知方面的事實,還不足以建立一種關於道德發展的理論,因為它對一個人的道德現象缺乏完整的理解。
發展性輔導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人格輔導,而道德發展的成熟顯然又是完善人格的一個重要方面。所以,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對於從道德判斷這一角度認識兒童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積極意義,對於發展性輔導人員從發展的立場,幫助兒童提高道德認識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另外,我們也知道,兒童的品德心理結構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方面(道德意志由於通常可以還原為情感和行動問題,所以根據簡約原則,故為三方面)組成的。相對來說,從道德認識著手對學生進行道德的發展性輔導操作性更強一些。所以,科爾伯格的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對發展性輔導在道德和人格輔導上是一個極大的支持,為輔導人員增添了信心以及指明了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因此,從這些意義上來說,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對發展性輔導乃至整個學校心理輔導、咨詢都具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科爾伯格道德發展論給予教師的啟示為:1 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熏陶必須根據各時期道德觀念發展的特徵而實施;2 對早期兒童教條式的說教,忽略兒童對權威的看法與對需欲的滿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實則功利橫行的現象;3 負責教養者不應抱「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的想法,讓「趁熱打鐵」的各時期荒廢。
③ 科爾伯格道德階段理論是什麼
這一知識點在歷年教師招聘考試中曾多次考察,考察形式以客觀題為主,即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形式出現。出題角度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側重識記類考查,二是側重理解類考查,尤其是兒童道德發展各階段特點的理解。
(一)道德兩難故事法
道德兩難故事是指在一個故事中提出兩個相互沖突而難以抉擇價值問題,讓兒童聽完故事後,回答一系列的問題,以此判斷其道德發展的水平。在科爾伯格採用的「道德兩難故事法」中,最典型的是「」海因茲偷葯」的故事。
科爾伯格圍繞這個故事提出了一系列問題,讓被試參加討論,如:海因茲該不該偷葯?為什麼該?為什麼不該?海因茲犯了法,從道義上看,這種行為好不好?為什麼?通過大量的研究,科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理論。
(二)三水平六階段理論
科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理論。三水平指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六階段是指每個水平中又可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階段。
水平一:前習俗水平(0~9歲)
處於這一水平的兒童,其道德觀念的特點是純外在,對權威的外在服從。這一水平包括2個階段。
④ 簡述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1)前習俗水平(9歲以下)
這個年齡階段的兒童沒有內在的道德標准,在判斷自己行為正確與否時,只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看自己能否免於處罰或者自己的需要能否得到滿足。分為如下兩個水平:
①服從與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他們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懲罰,認為受贊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他們還沒有真正的道德概念。
②相對功利的道德定向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或行為的功用和相互滿足需要定向傾向或樸素的利已主義的定向)。這一階段兒童的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需要的滿足,他們不再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評定行為的好壞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2)習俗水平(9-16歲)
這一水平的兒童在進行道德判斷的時候,主要考慮的是外界的權威和規則。分為如下兩個水平:
①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階段。處在該階段的兒童,個體的道德價值以人際關系的和諧為導向,順從傳統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見,謀求大家的贊賞和認可。總是考慮到他人和社會對「好孩子」的要求,並總是盡量按這種要求去思考。他們認為好的行為是使人喜歡或被人贊賞的行為。
②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處於該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以服從權威為導向,他們服從社會規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知法懂法。
認為准則和法律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因此,應當遵循權威和有關規范去行動。
在這一階段我們需要注意,這一階段的兒童刻板遵守法律法規,認為只要違反了某種法規都是錯誤的行為。
(3)後習俗水平(16歲之後)
主要表現為對於道德的判斷不再是刻板遵守法律法規,並認識到了應以普遍的倫理和道德原則作為判斷標准。
分為如下兩個水平:
①社會契約的道德定向階段。
處於這一水平階段的人認為法律和規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種社會契約;同時認為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並不是絕對的,可以應大多數人的要求而改變。
他們看重法律的效力,認為法律可以幫助人維持公正;在強調按契約和法律的規定享受權利的同時,認識到個人應盡義務和責任的重要性。
②普遍原則的道德定向階段也稱原則或良心定向階段。這是進行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表現為能以公正、平等、尊嚴這些最一般的原則為標准進行思考。
在根據自己選擇的原則進行某些活動時,認為只要動機是好的,行為就是正確的。
在這個階段上,他們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於一切。他們認為,海因茨應該去偷葯,因為和種種可考慮的事情相比,沒有什麼比人類的生命更有價值。
⑤ 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介紹
發展階段理論是道德認知發展論的理論核心。勞倫斯·科爾伯格自1958年在博士學專位論文中對其作了屬首次闡釋後,不斷修正,直到1983年他把所有研究成果整理為三大文集時還在進行修改,可見其治學之嚴謹。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研究,雖沿用皮亞傑的方法,但目的卻不像皮亞傑那樣旨在了解兒童對行為是非的道德判斷,而是藉助道德兩難的問題情境,希望了解兒童作出行為是非道德判斷後如何說明其判斷的理由。
⑥ 道德發展階段論的基本特徵
科爾伯格的道德階段包含如下的一些特徵:道德發展的各階段都是一個內「結構化了的統一體容」,一個有組織的思想系統;每一階段的核心特徵標志著階段與階段之間的質的差異;這些階段形成一個自然的連續順序,在發展過程中,新的階段從前一階段中發展出來,因而是舊與新的綜合體;每一個體都是為建立他自己的綜合體積極努力,而不是去接受一個社會文化所規定的現成模式。
科爾伯格在杜威和皮亞傑等人思想的影響下,根據自己的大量研究,提出了學校道德教育的一種發展觀點。他認為,德育也象智育一樣,應該以促進兒童對道德問題和道德決策的積極的思維為基礎。兒童的品德是一個發展過程,兒童是從道德判斷和道德推理中逐漸理解道德的。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兒童道德推理的發展。兒童道德成熟的標志就是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具有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服從周圍成人的道德判斷。基於這一道德教育觀點,科爾伯格認為,在學校道德教育中應該經常給兒童提供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兩難問題,引起他們的討論,激發他們向更高的道德階段不斷前進的願望和動機。
⑦ 如何簡述科爾伯格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科爾伯格是在皮亞傑基礎道德發展階段論之上的發展和完善。皮亞傑我們之前學過認識發展的四個階段感 前 具 形,皮亞傑在認知基礎上得出了道德發展的四個階段前 他 自 公。今天學的科爾伯格可以和之前皮亞傑做個比,皮亞傑採用的是對偶故事法,就是兩個故事成對出現,通過兒童回答來判斷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科爾伯格的要更為復雜一些,採用的是道德兩難的故事方法。就是一個故事,出現兩難的情景,使兒童道德認知上產生沖突,進而判斷兒童的道德發展階段。那麼最經典的就是海因茨偷葯的故事。故事發生在歐洲的小鎮上,海因茨的妻子得了重病,鎮上唯一的一家葯店出售這種葯,而葯店的老闆把葯的價格提高了10倍,既不肯便宜賣葯也不同意之後補錢,萬般無奈海因茨選擇偷葯。為什麼說是兩難呢,一個是因為偷不對,沒有道德觸犯法律,不偷呢,妻子可能失去生命。針對這個兩難的行為讓兒童進行判斷,得出了三水平六階段。
三水平是前習俗平水,習俗水平,後習俗水平。
首先看看第一個水平,前習俗水平,那麼什麼是習俗,就是人和人最一般的關系,也是公序良俗。前就是在這個水平之前,還沒有考慮到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關注的都是自身。這個水平上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一個是相對功利階段。
先看一下懲罰與服從定向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主要是服從權威和規則,避免懲罰。認為受到懲罰的行為是不好的,受到表揚的行為是好的。這個階段沒有形成真正道德的概念。問這個階段的兒童應不應該偷葯,有一部分認為應該偷葯,不偷葯妻子就死了,沒有盡到做丈夫的責任,應該受到懲罰。一部分認為不應該偷,偷葯是不對的,會受到懲罰。他們判斷都是圍繞了是否受到了懲罰。
第二個階段是相對功利定向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不在認為規則是一成不變的,固定的,判斷行為主要是看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和自身的利益。問這個階段的兒童,一部分兒童說應該偷,如果不偷妻子死了,就沒有人陪了,自己多孤單。一部分兒童認為不應該偷,偷了就犯法了,該進監獄了,進監獄還是自己沒有人陪,還是一樣孤獨。這兩個階段兒童判斷行為的好壞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的。所以這個是前習俗的兩個水平。
現在來看看習俗水平 。這個水平的兒童開始關注人和人最基本的關系。這個水平分兩個階段,一個是尋求認可定向階段,也稱好孩子定向階段,一個是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先看尋求認可定向階段,這個階段兒童開始注重人際關系,關注名譽,渴望得到他人的賞識和贊賞。也稱好孩子階段。問這個階段的兒童有的認為應該偷,不偷不是好丈夫。有的認為不應該偷,偷了不是好人。他們總是圍繞著是否得到別人的贊賞。關注別人的評價。
下一個階段是維護權威或者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這個階段的權威和我們之前的權威不同,之前是家長,老師,成人的要求,個權威指的是法律的權威。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權威,以法制觀念判斷是非,這個階段把法律和道德等同。認為符合法律要求的就是道德的,不符合法律的就是不道德的。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是比較狹隘,我們知道法律是最基本的底線,而道德則是更高的要求。這個階段大多兒童認為不應該偷葯,偷葯違反法律,是不對的。遵守法律權威。
下面就是後習俗水平。這個階段兒童判斷力超過了人和人之間最一般的關系。這個水平包括兩個階段社會契約定向階段和普遍原則道德定向階段也稱原則和良心定向階段
來看一下社會契約定向階段,這個階段認為法律和法規不是不變的,是可以商定的,如果法律法規不能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是可以修改的,這個階段也是服從法律只是認為可以商量可以商榷的。問這個階段的兒童,兒童認為雖然偷葯不對,但是法律也是可以修改的,對海因茨可以減輕或者免於處罰。
最後一個階段是普遍原則道德階段,這個階段是道德判斷的最高階段,能以公平,公正,平等、尊嚴等一些原則進行思考。認為人類普遍的道義高於一切。問這個階段的人,一部分認為應該偷,人類的生命高於一切,一部分認為不應該偷,法不容情。應該採用別的手段。
以上就是科爾伯格三水平六個階段。
⑧ 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定義
換言之,科爾伯格的研究目的不在於了解兒童對行為是非的認知行為表現,而在於探討兒童對道德判斷的內在認知心理歷程。科爾伯格當時採用的道德兩難(moral dilemma)問題情境,是要兒童們對「海因茨難題」(Heinz's Dilemma)的故事作出判斷並陳述自己判斷的理由。該故事大意為:「歐洲某的一婦女海太太罹患嚴重癌症,醫師診斷只有一種新制鐳錠葯物可治。海先生奔赴葯店時,店主將成本僅 200 美元的葯物,提高為 2000 美元。海先生為妻子久病已用盡所有積蓄,向親友借貸只能湊得 1000 美元。他懇求店主允許其先付此數取葯回去救他妻子一命,餘款保證稍後補足。店主拒絕並稱賣葯目的只求賺錢,不考慮其他問題。海太太性命危在旦夕,海先生走投無路,就在當天夜間撬開葯店窗戶偷得葯物,救了妻子一命」。在這則故事之後,科爾伯格要被試回答:「你認為海先生偷葯救妻得行為對不對?如說他對,為什麼?如說他錯,為什麼?」
⑨ 皮亞傑道德發展階段理論的道德發展四階段
皮亞傑將兒童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我中心階段」專或前道德階段(2-5歲屬),
該階段兒童缺乏按規則來規范行為的自覺性,在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價值判斷等方面均表現出自我中心傾向;
第二階段為「權威階段」或他律道德階段(6-7、8歲),該階段兒童表現出對外在權威絕對尊重和順從,把權威確定的規則看作是絕對的、不可更改的,在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時完全以權威的態度為依據;
第三階段為「可逆性階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階段(8-10歲),該階段兒童的思維具有了守恆性和可逆性,他們已經不把規則看成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逐漸從他律轉入自律;
第四階段為「公正階段」或自律道德階段(10-12歲),
該階段的兒童繼可逆性之後,公正觀念或正義感得到發展,兒童的道德觀念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