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分歧

道德分歧

發布時間: 2020-12-31 12:16:58

⑴ 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

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

總的來說,儒家思想是一種人類社會道德倫理規范的學說。它的最基本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正如筆者在《人性善惡論》中指出的,中國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經》當中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說,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這種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帶有普遍性的。只因為後天生活習慣和環境的變化,才造成了各種行為的差異,導致背離「善」的現象。這一點,儒家並沒有錯。人性中本來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
在性善論的基礎上,中國儒家文化治理國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這種思想認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惡習只是後來感染的,所以治理社會就應該從道德教育入手,勸人們放棄惡習,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會就會安寧了。中國古代強調「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輕法制,重道德。儒家認為,如果以道德和禮制來教導百姓,將使得他們自愛自重,心悅誠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學說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強調仁義道德是爭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門。在過去的幾千年裡,這一思想被無數次地證明其正確性。凡是能夠遵循這一法則的,就可以成功。凡是違背這一法則的,必然失敗。而且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來治國,對任何層次的領導者都會有用。即使在現代社會也完全適用。將來也會適用。這是人類歷史幾千年經驗智慧積累下來的一個結晶。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論永遠也不會過時。
儒家的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一個「禮」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執政者就應該讓民眾知道自製,回到那種彬彬有禮的社會狀態中去。就是所謂的「克己復禮」。這個禮包括了禮節,禮數,禮貌,和規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製,剋制慾望,遵守禮節,消除暴力,以達到一種平和的社會環境。正是儒家的這一「禮教」思想,使得中國成了舉世公認的禮儀之邦。禮的思想並沒有錯。只是需要改變其中過於僵化的部份而已。
儒家思想因此為社會制定了許多具體的禮節,具體表現為「三綱五常」。李先生講的尊老觀就包括在這綱常倫理中。三綱五常一直是反儒學的人批評的一個靶子。從現代社會的角度看,這些社會規范確實有很多不適應現代價值觀的地方。但是,這些綱常只是儒家道德思想應用到社會規范中的一些表現形式而已。人們可以說,這些表現形式過於刻板,不夠變通;或者說某些形式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須要注意形式和內容的區別。一種思想可以影響到許許多多的方面,也會有無數的表現形式。某個方面不適用,或某個形式不合理,並不代表這種思想在其他場合和其他形式都不適用都不合理。
既然儒家思想有如此多的內容(本文列舉尚不完全),人們就不能僅憑某個事件和某個方面妄下「儒家思想過時」的斷語。

儒家思想能夠傳承數千年而不衰,必然有其獨到之處。儒家經典文獻里的許多概念警句含有非常精闢的義理。過去的中國社會受益於儒學,今後的中國社會仍然會向這一寶庫中去尋求智慧。
人類的文化知識是一種傳承積累的運動。過去的知識日積月累,形成了新知識發展的基礎。古人告訴我們,要「通古知今」。這句話也可理解為,「通古才能知今」。要想理解今天發生的事情,就必須知道過去發生的事情。否認過去,也就等於否定了現在。不了解現在,也就不能夠預測將來。
像儒家思想這種中國幾千年積累的思想寶庫是永遠不會過時的。不要說今天,以後一代代的學子都會繼續到儒學寶庫中去尋求知識和智慧。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今天是冷門,明天可能會變成大熱門。這種可能性可以說是絕對會發生的。
當然,儒家文化是古代的東西,與今天的社會確實會有不一致,不協調的地方。這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任何學說都有其產生的背景和條件。時代變了,觀念變了,學問也需要調整。這就是繼承和創新的辯證關系。文化要繼承,但是,同時文化也需要創新。沒有繼承,就無法創新。沒有創新,知識就不會發展,社會也不會進步。所以,說「儒家思想完全適用」現代社會是不對的,說「儒家思想過時了」也是不正確的。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祝你成功!

⑵ 為什麼同是儒家孟子荀子人性思想有很大分歧

一、孟子教化理論基本觀點 孟子認為人的天賦是平等的,且人的本質是純良的,如同一張白紙,因此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觀點。孟子強調「仁義禮智根植於心」「人無有不善」,但是他認為人的道德觀念以及一些道德品質受到後天所經歷的教育和成長環境影響形成的,所以他認為人皆可以成為「聖人」,但是需要通過教化,教育的手段來擴大善端,從而使擁有善良本性的人升華到聖人的境界和品質。 孟子從性善論出發,強調通過後天教育,擴充「仁之端,義之端,禮之端,智之端」,四端使人成為品德高尚、達濟天下的人。所以孟子的教化理論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之上的。他把教化的基點放在人心之上,主張不須外求,只需涵養本心即可。作為其教化理論的一個基本特色,這種道德行自我涵養並不能憑空實現。孟子所說的道德教化就是指通過領悟人人相與之道和處己之道,並涵容於心,形成德行,其著眼點就在於幫助人成為一個高尚、美好的自己,從而實現一種切實的涵養和形塑。 因此,孟子心性之學的主要目標在於加強自身的修養,促進道德自我的實現,使人們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孟子主張從仁政出發,重視教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他希望通過善教和善政來實現國家的和諧統一。民眾的教化又必須以貫徹善政為基礎,而善教又能夠保障善政的實施,兩者互相推進,才能幫助民眾提高道德修養,進而推動社會走向和諧與美善。「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膝狗_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

⑶ 異性或男女之間,相互吸引的本質是什麼

其實異性之間會相互吸引的原因,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人生理上的需求。就像人們所說的,人生下來就會自己去尋找另一半,人體所分泌的各種激素物質甚至腦電波,會對異性產生一種共鳴和特殊的反應,多巴胺和荷爾蒙的會使你不自覺的想讓自己更加接近異性,會使你很愉悅,這都是人性。談戀愛之中的人,往往會氣色飽滿,精神愉悅,男女的交往,會給人們心理上造成喜悅的狀態

無論是出於生理上的需要,還是說彌補心靈上的空虛,再或者是說由於社會道德上的約束,人類之間異性相互吸引都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人類延續的需求,是永遠不可能改變的事實。當然,我們個人的意願始終無法影響物競天擇的命運,不能做違背大自然的規律的叛逆之事,但是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終身另一半

⑷ 群星道德分歧是什麼意思 道德分歧詳解

道德分歧是負的,是標綠的,表示有利影響。道德分歧越負,道德越會趨向於帝國內的價容值觀,就是你政府界面的那個價值觀。道德本來就會發生變化,想每個人口都是一樣的道德觀,幾乎不可能。
最簡單的,譬如子女犯罪父母包庇能不能定為包庇罪,假設國家設定為有罪,但親「親」思維下,這種設定就會覺得不合理,那麼思想上的分歧就產生了,擴大推廣後就成為思想上的分歧,如果說誇張點,就是大道之爭,是三觀的變化,人性的岔路口。
道德分歧越高,越容易出現理念和你的官方理念不同的人口。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