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的名義

法治的名義

發布時間: 2020-12-31 12:42:20

❶ 什麼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

您好!法律的本質就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階級性"是法律的本質屬性,它象一根紅線貫穿在整個法學中,圍繞法 的階級性問題,中國法學界曾經展開過激烈的爭論,至今余煙未散。到底如何看待法的階級性問題,著名學者李步雲先生在《法學研究》97年第6 期中發文指出,把法看成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這種理論會否定法律符合事物的本性和客觀規律,把法僅理解為"階級斗爭的工具"這種觀點會否定法律的倫理 性,忽視法應是社會文明的體現,他認為,這種理論與人治主義、法律虛無主 義,法律實用主義,法律主觀主義有關,應當"拋棄"。。
( 一)階級性在我國產生的必然
中國法學深受階級性影響,有其歷史的,必然的因素。首先,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給法打上了階級性的烙印。在剝削階級社會,法是統治階級用來維護自己統治、鎮壓人民反抗的最直接、最犀利的武器?quot;法,帝之具也"從而是使法蒙上階級性色彩,法學也就自然而然地為階級性左右;其次,黨領導人民所進行的革命,也從另一個側面使法學具有強烈的階級性、政治性色彩,建國後,黨領導人民制訂法律就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性,如對整個司法機關的整頓,1952年開展的司法改革運動,文革中砸爛"公、檢、法"就有著鮮明的階級性,對以後法學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再次,建國之初,面對資本主 義國家的包圍封鎖,我們要鞏固政權,需要進行階級專政,在錯綜復雜的國際 國內形勢下,全面學習蘇聯,接納唯辛斯基的階級法學理論,從而也使我國法學帶上了濃厚的階級性色彩。
法學帶有階級性,法學政治化,給中國法學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從積極方面看:
第一、有利於提高人民群眾的覺悟,認清剝削階級法的本質,推動人們反抗舊的制度,摧毀舊的法學體系,建立全新的法學體系。
第二、法學具有階級性,在一定時期內,有利於鎮壓反革命,鞏固社會主義制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權益,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廣大人民的積極性, 增強了人民的法制意識、法律意識。
因而,階級性在一定時期內對我國法學發展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它曾使中國法學在1949年-1957年間出現了短暫的繁榮,為中國能成功消滅剝削制度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時也為社會主義法制的健全奠定了基礎。然而,過分的強調階級性,也對我國法學發展造成了極其不利的影響,它嚴重阻礙了中國法學的發展。
這種理論缺陷主要有三方面。
1.統治階級志論的研究對象過窄,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首先,法是否只體現統治者的意志,還是應體現全體人民的意志
其次,只看到統治者的管理和秩序的作用,而看不到法律的公平性與合理性,以及對被統治者的限制和對權力的約束。只看到隨統治者易人而改變的法,而看不到不變的永恆的法;只看到苛以被治者義務的法,看不到賦予被治者權利的法。
2.思想方法的片面性和絕對化,
(1)對社會利益分析只看到對立的一面,否定統一的一面。這種將社會利為絕對對立的兩元是極其片面的。因為,第一,社會尤其是現代社會,社會利益不是簡單的兩元對立,而是多元分化又統一,陳了階級對立以外,人們分屬於不同的利益集團,由於多元分化,個人可能會兼及幾種利益集團的身份,這形成了利益交叉現象,在某些問題上可能處於對立的兩集團,在另一些問題上可能同處於一個利益集團。如果說這種兩元對立分析方法在傳統社會里尚有一些道理,對現代法律就完全不適用了。因為現代的法律不是身份,其調整的主要立足點不是人的身份,即不是調整不同個體間的關系,法律必須將每一個人設定為獨立、平等的個人,作為法律關注的基本單位;法律調整的基本依據是他幹了什麼、承諾了什麼,而不是他屬於什麼階級。第三,現代社會,人類產生全人類共同利益,這個利益超越階級利益,例如生態和平與發展、全球反恐怖與防止各種社會災難、共同打擊卻機、特別是金融危機。第四,利益不僅有物質的還有精神利益更無階級對立可言,例如宗教信仰、人格尊嚴、等等。
(2)片面強調立法機關的作用和權力的作用。一個在社會中形成的規則,不管其內容如何,-經認可或宣布就成了統治階級意志。在同一國家裡,問題是,可能有完全相反的規范但卻反映了同一個階級的意志,比如在一國兩制條件下,兩個反映不同階級意志的法律何以能共存?一個立法機構如果有兩個對立的階級所組成,這個立法機關到底表達誰的意志!在建社會末期,歐洲許多國家的君主制定了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立法,這體現誰的意志,林肯的廢奴法令難道對奴隸無利益可言?對國際法來說,那就更經不起推敲了。國際法在當代許多地方已取得了高於國家立法的地位,國際法的立法者不是哪亠個國家!而是國家群體。因此法體現的決不是哪一個國家或階級的意志,而是合意或理性。堅持圍際法為階級意志必導致邏輯矛盾。試舉幾例。我國參加的國際公約的簽訂者在我國參加之前大多為資產階級國,按新意志論可將這些公約定義為資產階級意志;那麼,我國加入後,是否意味著屈從資產階級意志?問題還在於,當我國內立法確認某項體現"資產階級意志"的國際條約時,該項新法是什麼意志?這勢必造成一種規范兩種意志的反邏輯結論。比如民法基本制度(物權、債權制度)發育於原原始社會,成形於古羅馬,完成於近現代,它是原始人、奴隸主、封建主,還是資產階級意志?民主制度發端於古希臘,復興於近代,這又是誰的意志?這些只能是人類共同理性的產物或反映人類的共同理性。
(3)片面強調立法者與"被治者"的對立。立法者通過立法統治被統治者,即使在古代國家也不盡然。中國古代立法的重要目的是治官和治豪民(統治階級)。至於現代,立法者是民主的議會,立法者自己當然要受制於法律。事實上現代立法是專門針對統治階級的,例如消費者權益法、濟貧法,商額累進稅法、人權立法等等。
3。否認全球化帶來的全球法律趨同以及世界性立法,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客觀存在,這一現象必然帶來法律的趨同。各國的憲法、行政法刑法的差距正在縮小,貿易法是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世界貿易組織的存在就是證明。在某些地方,甚至出現了世界性的法律,它的效力幾乎及於全世界,雖然它們的實效不太令人滿意,例如關於反對恐怖主義的公劫持人質的公約、防止及懲辦滅種罪公約等。這些全人類、體現全人類總體利益的法律無論如何是不能歸結為統治階級意志的。它們被納人不同階級意志的法律體系。
階級性對我國法學產生的負面影響,表現在:
第一、階級性的過分突出,壓制了法學研究的范圍,束縛了法學工作者的思想,造成了我國法學的停滯不前。在反右傾的年代裡,由於黨對階級斗爭形作了錯誤的估計,反右斗爭嚴重擴大化,法學界受到巨大沖擊,許多專家、學者因學術觀點問題被打?quot;右派分子",成為專政對象;法學的一些重要概念、范疇無人敢於問津,成為禁區,法學研究開始倒退,尤其是"以階級斗爭為綱"正式提出後,法學這一重要社會科學實際上已被取消。
第二、由於階級性的影響,還使我國法學研究方法存在缺陷,導致法學研究中抽象的邏輯推理和論證多,具體經驗考察少,且敘述起來籠統模糊,給人一種理論是理論,現實是現實兩不管的感覺。在研究方法上往往斷章取義,曲解馬克思主義,從而長期存在著"教條主義"傾向,致使馬克思主義被教條僵化,甚至自相矛盾,最終使我國法學固步自封。
第三、由於階級性對法學的干擾,促成我國法學理論上的弊端。在思維模式上,它過份強調意識形態的純潔性而缺乏重視實證經驗的科學態度,使大批的法學家把興趣放在官方意識形態的論證、注釋和宣傳上,而喪失科學研究所必需的自我審視、自我批判的合理懷疑精神,也使法學中的許多重要命題免受實踐的檢驗。在立論出發點上,它用"階級對立"這種簡單的公式來代替生動的社會現實,把歷史和現實的復雜的社會關系,簡化為簡單的抽象的階級關系,價值取向上,它以超現實的理想主義道德尺度約束個體行為,具有蔑視個人的國家主義傾向,這種價值傾向已不適應改革開放的形勢和國際潮流,最終,使法學以抽象推理代替經驗考察,沉浸在法律形式主義之中。
第四、階級性還影響到法學指導下的司法實踐。在立法方面,由於過份強調階級性,我們對舊法給予了完全的摧毀,這在一定程度上割斷了法的歷史聯 系,否定舊法,使我國的法制建設中斷,造成了法的虛無主義,同時,由於過分誇大階級性,在很大程度上抹殺了法的科學性,出現以政代法、以 黨代法、以令代法和個人專斷主義,法律作用形象受損;在執法方面,階級性還為司法實踐中司法人員執法不嚴、破壞法制提供了理論依據;在司法方面,它破壞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為一部分人搞特權、凌架於法律之上提供了借口。
第五、在培養公民法制意識,普及法律方面,階級性也產生了消極影響,階級性過分強調法的專政作用,勢必造成廣大人民對法產生誤解,在人民心目 中勾畫出你死我活的階級斗爭的場景,從而使人們對法產生畏懼,而不是對法產生信仰、崇尚。同時,由於階級性造成的司法實踐的嚴懲缺陷,法律為階級 性左右,不具有穩定性,也使人們懷疑法,這些都不利於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 和普法工作的進行。
第六、法帶有強烈的階級性,突出法的專政作用,導致了在實踐中重刑輕民,輕視其它部門法的發展,從而延緩了我國邁入法治國家行列的進程,影響到法治的實現。強調階級性,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法的社會性,不利於法的價值、功能的實現。法的階級性無法解釋"一國兩制"的偉大理論與實踐,無法突破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創新,無法使中國法學與國際慣例接軌,從而封閉、孤立了 中國法學與國外法學的交流,阻滯了中國法學順利邁進21世紀。
總之,階級性在一定時期對我國法學曾有促進作用,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階級性的過分突出已不適應當前的時代需要,它阻礙了中國法學的發展,弊大於利,應加以清算。
蔡定劍先生發表在《學習與探索》98年第5期上的《論法的品質》, 他提出"統治階級意志的法律理論是自殺性的理論,這種理論是否認法治的。因為主張法律是某個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就意味著否認正義、平等的價值。既然法律是統治者的 工具,統治者本身及其政黨就可以不收法律約束,法就不可能是有權威和公正的。法是對敵人專政的工具,法律越多意味著敵人越多加強法制帶來的將不是和平、安寧和秩序,而是人與人之間敵視的加深、階級斗爭的加強,使社會更陷於斗爭與混亂。可見,越是主張法律的階級斗爭性質,就離法治越遠,並且法律本身也將在階級斗爭中毀滅"。先生的觀點,振聾發匱,有助於我們把握和反思法的本質,對我們加深認識法的階級性本質是很有啟發的。
▲法律的特徵:
我們把法律的一般特徵歸納為四個基本方面,即:調整行為關系的規范,由國家專門機關制定、認可和解釋,以權利義務雙向規定為調整機制,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一、凋整行為關系的規范
(-)行為關系是法律的調控對象
法律不是通過對人們思想的調整來調整社會關系的。在法律上,行為是極為重要的。馬克思說過:"對於法律來說,除了我的行為以外,找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對象Ⅲ這就是說法律一般不以主體作為區分標准,而是以行為作為區分標准。法律是針對行為而設立的,因而它首先對行為起作用,首先調整人的行為。對於法律來說,不通過行為控制就無法調整和控制社會關系。這是法律區別於其它社會規范的重要特徵之一。比如道德規范是通過思想控制來調整和控制社會關系的,政治規范是通過組織控制或輿論控制來完成社會調整的。概而言之,法律是以行為關系為調整對象的規范。
(二)法律的規范性
法律是一種行為規范,之所以說它具有規范性,是因為:第一,法律具有概括性;它是一般的、概括的規范,不針對具體的人和事,可以反復被適用。進一點又使法律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如判決書)區別開來。第二,法律的構成要素中以法律規則為主;這不僅表現在法律規則在量方面佔主導地位,而且法律的其它要素或者是為法律規則服務的,或者需要轉化為規則而發揮作用。第三,法律規則的邏輯結構中包括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這是法律的規范性最明顯的標志。這同其它社會規范有著顯著的區別,一般的規范都不具有這種嚴密的邏輯結構。法律的規范性決定了它的效率性。法律是抽象的、概括的,它無須象個別指引那樣對具體的人和事作出具體的指引,只要通過規范的安排和指引,即規范性調整,它就能對一切同類主體和同類行為起到作用,每個人只須根據法律而行為,不必事先經過任何人的批准,因而其作用是高效率的。
二、由國家專門機關制定、認可和解釋
(1)制定、認可、解釋是法律創制的三種主要方式
制定是指國家機關通過立法活動產生新規范;認可是國家對既存的行為規范予以承認,賦予法律效力。"認可"通常有三種情況:第亠,賦予社會上早已存在的某些一般社會規范,如習慣、經驗、道德、宗教、習俗、禮儀以法律效力。第二,通過加入國際組織,承認或簽訂國際條約等方式,認可國際法規范。第三,特定國家機關對具體案件的裁決作出概括,產生規則或原則,並給予這種規則或原則以法律效力。其中最常見的是第一種情況。法律的創制不是僅僅通過認可和制定,在某些情況下法律被認可或被制定以後還有一個再度創造的過程,這就是解釋。
(2)法律的國家性
法律出自國家,具有國家性,因為:第一,它是以國家的名義刨制的。盡管它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但它不能只是以統治階級的名義。法律代表的是"一種表面上駕於社會之上的力量",法律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就要求以國家名義來制定和頒布。第二,法律的適用范圍是以國家主權為界域的,這是法律區別於以血緣關系為范圍的原始習慣的重要特徵。第三,法律的實施是以國家強制力為保證的。所有這些是法區別於其它社會規范的重要特徵。法律的內容從本質上說是統治階級意志,從形式上說是國家意志。只有經過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統治階級意志才是國家意志。
(3)法律的普遍性
由於法律是國家指定或認可的,所以它派生出"普遍性"的特徵。一般來說,法律在一國全部地域范圍內對一切人和組織發生效力。但是我們應當看到法律的"普遍性"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因為不同的法律在空間、時間和對人的效力上是不一樣的。法律在空間上的效力區別取決於這個規范是在全國范圍內普遍生效,還是只在某一確切規定的地區內生效,或是預先規定在國外生效。
(三)以權利義務雙向規定為調整機制
(1)法律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第一,法律是規則為主,而法律規則中的行為模式是以授權、禁止和命令的形式規定了權利和義務;法律規則的法律後果則是對權利義務的再分配。第二,法律對人們行為的調整主要是通過權利義務的設定和運行來實現的,因而法律的內容主要表現為權利和義務。第三,權利義務是主體法律地位的體現,不管法律是怎樣的法律,不管這種法律以權利為本位還是以義務為本位,權利和義務總是被立法所充分重視,也受社會各成員關注。
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規定具有確定性和可預測性的特點,它明確地告訴人們可以、該怎樣行為,不可以、不該怎樣行為以及必須怎樣行為;人們根據法律來預先估計自己與他人之間該怎樣行為,並預見到行為的後果以及法律的態度。
(2)法律的利導性
法律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分配利益,影響人們的動機和行為,進而影響社會關系,法律的利導性取決於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是雙向的。"雙向"表現在:權利和義務是兩個不同的事物,一個表徵利益,一個表徵負擔;一個是主動的,一個是被動的,它們是兩個互相排斥的對立面;如果把權利看成正數,那麼義務便是負數;義務是權利的范圍和界限,權利是義務的范圍和界限;法律上只要規定了權利就必須規定或意味著相應的義務。權利以其特有的利益導向和激勵機製作用於人的行為,並且權利可以誘使利己動機轉化為合法行為並產生有利於社會的後果,比如王海基於獲得雙倍賠償金(利己動機)行使索賠權(合法行為)從而產生打假效果(合理結果)。
通過義務對行為和社會關系進行調整的規范很早以前就出現,如道德、宗教規范,但它們都不採用利導的機制,不承認利益,只提倡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和義務。"對人們行為的任何規范性調整如果只與禁止和義務相聯系,就不可能是有效?quot;,它會侵犯個人的自我決定性,也就不可能存在把社會有機體聯結在一起的社會相互作用,在眾多的社會規范中,只有法律的利導性是最明顯、最有效的,只有法律是通過權利和義務的雙向規定來影響人們的意識並調節有意識的活動。
(四)法律具有國家強制力、通過一定程序予以實施
(1)法律以國琅強制力保證實施
法律的實施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如果沒有國家強制力作後盾,那麼法律在許多方面就變得毫無意義,違反法律的行為得不到懲罰,法律所體現的意志也就得不到貫徹和保障。國家強制力是指國家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有組織的國家暴力。盡管許多社會規范也有強制力,但是其他社會規范的強制力不具有國家性。國家強制力是法律與其它社會規范的重要區別,比如道德規范就不具有國家強制的性能。但是,(1)法律的強制力不等於純粹的暴力。法律的強制力是以法定的強制措施和制裁措施為依據的。(2)法律的強制力具有潛在性和間接性。這種強制性只在人們違反法律時才會降臨行為人身上。法律的強制力並不意味著法律實施過程的任何時刻都需要直接運用強制手段,當人們自覺遵守法律時,法律的強制力並不顯露出來,而只是間接地起作用。(3)國家強制力不是法律實施的唯一保證力量;法律的實施還依靠諸如道德、紀律、經濟、文化、輿論等方面的因素。在現代社會,法律還出現強制力日益弱化的趨勢。
(2)法的程序性
法律的實施雖然是國家強制力為保證的,但它是由專門的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執行的。法律的強制如果等於簡單的暴力,那麼統治階級也就無須採用法律的形式來進行治理,只要有刑場和行刑隊這種暴力工具就行了。所謂法的程序性,即法律的強制實施都是通過法定時間與法定空間上的步驟和方式而得以進行的。縱觀法律史,法律的強制實施都或多或少是通過程序進行的。古代法也十分重視程序以保證法律的實施,只不過這種程序的出發點、程序的正當標准與現代法的程序有區別罷了。近現代法律只是對法的程序標准加以正當化,使法律實施的方式更科學、更富有理性和公正性。
關於法律的強制性與正當性
"法律有牙齒,必要時會咬人,雖則並不時時使用,林肯都認識到這一點,他在通過美國正案(廢奴條款)時說:"無償沒收這筆曾為筅法承認餓一度價值30億美元的財產,如果沒有格蘭特和薛爾曼的痢刺刀做後盾,那麼,國會的這一令人生畏的最新法令也只不過是有一紙空文。"② ∵
在理解法律強制性是法律的特徵之一的同時,我們應當防止把法律與強權、赤裸暴力相等同的錯誤傾向。正確把握法律的強制應當注意:(1)應當把法律的強制性與正義導向聯系起來考察,不可脫離正義導向性去強調強制性。(2)強制性是指法律整體而言,並不是所有的法律都具有強制性,授以權利的法就不具強制性。3以制力為後盾,並不是說法律的實現主要靠強制,更不是只能靠強制。實現法律的要素是多元的,例如道德、利益關系、社會壓力等,強制力只是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果一個國家的法律失去社會和人們的心理認同,僅僅姑制力,則意味著法律的死亡和公權力的合法性危機事實上,大多數人或事而言,強制力並不實際出現,而主要作為一種的威懾力而存在,只有對實際違反規范的人,強制力才可出現。
謝謝閱讀!

❷ 法制員是什麼

法制員是法制辦公室基層工作人員。

法制員有以下職責:

(1)組織學習、宣傳法律法規;

(2)對本所制定的工作規范進行合法性審查;

(3)根據核審許可權,對本所承辦的、適用一般程序的行政處罰案件依法進行核審和聽證;對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機關(以下簡稱「派出機關」)交辦並以派出機關名義作出的行政處罰案件進行初步核審。

(4)對本所承辦的、適用簡易程序的行政處罰案件進行檢查;

(5)對本所除行政處罰外的其他行政執法行為進行指導、監督和檢查,對行政不作為進行督促糾正;

(6)組織開展本所行政復議、行政訴訟以及行政賠償案件的應對工作;配合派出機關法規部門組織開展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案件的應對、處理工作。

(7)派出機關規定的其他職責以及領導交辦的其他法制工作。

❸ 關於法制的詩歌短一點,謝謝

1、《長歌行》

朝代:宋代

作者:梅堯臣

富貴拘法律,貧賤畏笞榜。

生既若此苦,死當一切平。

白話譯文:富貴不應該拘束法律,貧賤的人,也不需要畏懼法律。人生下來就是這樣的痛哭,死去也應該一樣的安靜平和。

2、《法治中國》

作者:祝光樹(現代)

治國之本在於法,立法之根源自民。

良法建設需公平,善法構造要正義。

依法行政政廉明,照章辦事世太平。

奉法安邦穩社會,普法定國固千年。

譯文:治國的根本在於法律,立法的根本在於人民。良好法治建設需要公平,完善法治結構需要正義。依法行政政治才會廉明,照章辦事才會世界太平。奉法治國才能安定國家穩固社會,普法定國才能穩固發展千年。

3、《法律的名義》

作者:海魂

國柱基石,草民天戚,法治入憲。

法律步入歷史至高點,悅入尋常百姓家。

可依必依,那是秩序的范圍。

必嚴必究,那是規則的剛性。

為民忠誠,那是存在的意義。

廉潔高效,那是公正的化身。

讓有理的訴訟人能贏,

讓有困難的人能訴,

讓公平如陽光沐浴眾生,

讓正義如春種落地生根。

無數燃燈者,

年青年壯年老,疲勞過勞病勞。

點燃自我,照亮乾坤。

法律的名義,

保障民生權益,捍衛和諧安寧。

振飛經濟,苦痛善濟,沉冤必雪。

4、《挺起胸膛吧,法律》

作者:王安歌

請允許我大聲呼籲。

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

以一名共和國公民的名義。

在那陰霾籠罩的舊中國,

鐵蹄蹂躪著最底層的奴隸。

皮鞭、鐐銬、法庭、牢獄。

束縛的,是當牛做馬的血肉之軀。

當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

春風吹綠了九州大地,

人民,終於當上時代的主人。

法律,成為捍衛尊嚴的武器。

然而,十年浩劫,寒風又起,

階級斗爭的鐵幕籠罩天際。

法律的公平,遭到挑戰。

歷史的真實,竟被扭曲。

當藍天盪響二次解放的春雷,

當大地灑滿三中全會的喜雨,

「四人幫」被押上了歷史的審判台。

法律啊,你再次讓人民揚眉吐氣。

決不能啊,讓歲月史冊再記兄弟相殘的篇章。

決不能啊,讓歷史舞台重演同室操戈的悲劇。

十年啊,我們用多少鮮血和熱淚。

才迎來了這朗朗乾坤、宇清水碧。

黨啊,需要監督凈化嚴明紀律。

國家啊,需要有機統一依法治理。

民族啊,需要繁榮昌盛進步復興。

人民啊,需要公平公允伸張正義。

挺起胸膛吧,法律。

請允許我大聲呼籲。

以一個普通勞動者的身份。

以一名共和國公民的名義。

5、《法律》

作者:陳弭作

嘰嘰喳喳的鳥兒不停的叫。

我和大多數人一樣,

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

總覺得變只鳥兒該多好。

你看,不要怎麼艱苦,

看到什麼吃什麼。

我們正在聊著,

忽然,一隻老鷹俯沖下來,

刁走了一隻麻雀。

我們吃驚的看著老鷹飛走了,

它嘴裡的麻雀還在哀鳴。

我心裡略過一片雲,

自然界並沒有想像中的好。

稍有不慎,性命休矣。

還是人間好啊!

再怎麼樣還有法律管著。

❹ 看了《人民的名義》,你覺得中國社會是法制,還是人制

地方就是權利大於法

❺ 人民的名義在法律上有哪些缺陷 從法律角度看人民的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
我們黨歷來以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為己任。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有力地促進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憲法和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相統一的體現。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允許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政治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要有利於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著重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
(一)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能,保證立法和決策更好地體現人民的意志。優化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的結構。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民主黨派合作共事,更好地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黨制度的特點和優勢。保證人民政協發揮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作用。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認真貫徹黨的僑務政策。
擴大基層民主,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作。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開辦事制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對幹部實行民主監督。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堅持和完善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的企事業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
(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二0一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推進依法行政,維護司法公正,提高執法水平,確保法律的嚴格實施。維護法制的統一和尊嚴,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門的保護主義。拓展和規范法律服務,積極開展法律援助。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尤其要增強公職人員的法制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黨員和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成為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模範。
(三)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這對於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全局性作用。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黨委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獨立負責、步調一致地開展工作。進一步改革和完善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機制。按照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規范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的關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經過法定程序,使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並對他們進行監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職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職能。加強對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人民團體的領導,支持他們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開展工作,更好地成為黨聯系廣大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
(四)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正確決策是各項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各級決策機關都要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完善專家咨詢制度,實行決策的論證制和責任制,防止決策的隨意性。
(五)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依法規范中央和地方的職能和許可權,正確處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繼續推進政府機構改革,科學規范部門職能,合理設置機構,優化人員結構,實現機構和編制的法定化,切實解決層次過多、職能交叉、人員臃腫、權責脫節和多重多頭執法等問題。按照政事分開原則,改革事業單位管理體制。
(六)推進司法體制改革。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必須保障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按照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從制度上保證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完善訴訟程序,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切實解決執行難問題。改革司法機關的工作機制和人財物管理體制,逐步實現司法審判和檢察同司法行政事務相分離。加強對司法工作的監督,懲治司法領域中的腐敗。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執法公正的司法隊伍。
(七)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把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來。以建立健全選拔任用和管理監督機制為重點,以科學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為目標,改革和完善幹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務員制度。擴大黨員和群眾對幹部選拔任用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實行黨政領導幹部職務任期制、辭職制和用人失察失誤責任追究制。完善幹部職務和職級相結合的制度,建立幹部激勵和保障機制。探索和完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的幹部人事分類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幹部雙重管理體制。打破選人用人中論資排輩的觀念和做法,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積極營造各方面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
(八)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從決策和執行等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重點加強對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幹部的監督,加強對人財物管理和使用的監督。強化領導班子內部監督,完善重大事項和重要幹部任免的決定程序。改革和完善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建立和完善巡視制度。發揮司法機關和行政監察、審計等職能部門的作用。實行多種形式的領導幹部述職述廉制度,健全重大事項報告制度、質詢制度和民主評議制度。認真推行政務公開制度。加強組織監督和民主監督,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
(九)維護社會穩定。完成改革和發展的繁重任務,必須保持長期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地解決人民群眾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要深入調查研究,區別不同情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正確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特別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面。加強政法工作,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防範和懲治邪教組織的犯罪活動,堅決掃除社會丑惡現象,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堅持打防結合、預防為主,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改進社會管理,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加強國家安全工作,警惕國際國內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和分裂活動。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優越性。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自己選擇的政治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將堅定不移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推向前進。

❻ 從人民的名義論司法公正的論文

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堅持司法公正,樹立法律權威是依法治國的核心和內靈魂。
司法容公正是指司法機關在執法活動中必須堅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格貫徹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做到嚴肅執法,秉公辦案,實現法律所追求的社會正義。「法不僅僅是思想,而且是活的力量。正義女神一手持有衡量權利的天平,另一隻手握有為權利而准備的寶劍。無天平的寶劍是赤裸裸的暴力,無寶劍的天平則意味著法的軟弱可欺。」①天平與寶劍共同構築了司法公正。司法公正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解決糾紛的一種法律理想和信仰,也是法治社會的崇高目標。公正是司法的最高價值,司法公正是實現法治的保證,也是司法獨立的基礎和原因。

❼ 人民的名義 政府依法執政是哪一集

第四集得啦

❽ 如何理解憲法中的法治原則

現代西方的法治理論則循由兩個路徑發展:一個路徑是繼續形式主義法治理論的發展傳統,另一種則是企圖修補形式主義法治缺陷的實質主義法治理論。前者以英國學者拉茲和美國學者富勒為代表。拉茲認為,法治的字面含義是「法的統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法治是指「人們應該服從法律並受法律的統治」但是在政治和法律理論中,法治應作狹義之理解。即「政府應受法律統治並服從法律。」法治意味著政府的全部行為必須有法律依據,並且能給人們的行為提供有效的指引。拉茲還提出了法治八項原則: (1)法不溯及既往,應公開明確; (2)法律應相對穩定; (3)特別法的制定應受公開、穩定、明確的一般規則指導; (4)保障司法獨立; (5)遵守自然正義原則:公開審理、不得以偏見司法; (6)法院應對於其它原則的執行握有審查權,即審查議會和行政立法等; (7)法院應易於接近:省時省錢; (8)預防犯罪的機構在行使裁量權時不得濫用法律。 法治原則法的道德基礎時,也提出了法治的八項原則。一般認為富勒盡管關注法的道德性,但他主張的法治原則"並不是道德性質的",而實際上不過還是一種形式法治。後者(既實質法治)開始於德國學者韋伯對資本主義法律合理性的探討。自韋伯之後,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紐曼繼續了對形式法治轉向實質法治的觀察,並將韋伯關於現代法發展會出現反形式主義的預見向前推進了一大步。720世紀50年代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實質法治問題。1959年印度德里法學家大會所通過的《德里宣言》就包括實質法治價值取向。如在其關於法治三原則的主張中,第一條就明確提出"法治不僅要保障和促進個人的公民與政治權利,且應確保個人合法期望與尊嚴得以實現的社會、經濟、文化條件。"美國學者德沃金作為當代西方最有影響的學者之一,雖然沒有專門論述法治問題,但從他關於權利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形式法治的明確挑戰:他主張道德權利,強調個人可以"良心拒絕"和"非暴力反抗"國家不正義的法律;他反對孤立的形式平等,主張給予處於不利地位的群體和個人以更多保護;他要求捍衛體現"公平、正義"要求的法律原則等等,都含有明顯的實質法治的精神。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也有過法治與人治之爭,但在內容上與古希臘的法治大相徑庭,從發生學的意義而言,中國古代法家的主張也並演繹出近代和現代的法治理論。從一定意義而言,現代中國的法治理論只是西風東漸的結果。
編輯本段憲法形式體現
不論是把法治界定為治國方法、法制的理想狀態、法律運行的原則,還是把法治看作是法律制度的價值標准、社會結構狀態,那麼必須首先建構法律制度這個前提,理所當然地要以憲法作為法治的核心,因此我們可以說憲法存在本身就是實行法治的一個重要標志。法治原則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傳統和法律背景之下,有不同的憲法形式體現。在資本主義國家成立前後,法治原則一般集中體現在政治宣言或者憲法序言之中,另有少量的內容體現在憲法正文裡面。這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法國的《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當時體現法治原則的內容規定主要有:(1)法律目前人人平等;(2)未經審判不為罪,法律不得溯及既往;(3)未經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權利和自由,憲法所未列舉的權利應為人民保留;(4)國家機關不得行使法律所未授予的職權;(5)司法獨立;(7)憲法是國家的最高法律,任何法律、法令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8)國家機關之間應嚴格實行分權。 現代資本主義憲法在體現法治原則時,除了因應資本壟斷化、全球化的趨勢和社會民主化的潮流,在內容上呈現出行政權力不斷擴大,公民權利大幅增加,法治標准趨向國際化等特點外。在形式上也頗有創新。概而言之,這些形式大致有三種:第一種形式是在憲法序言中明確宣告為法治國家。如《葡萄牙共和國憲法》憲法序言便說道:「制憲會議庄嚴宣布:葡萄牙人民決心保衛國家獨立,捍衛公民基本權利,確立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則,確保法治在民主國家中的最高地位。」第二種形式是在憲法正文中明文規定自己是法治國家。如《土耳其共和國憲法》第2 條規定:土耳其共和國是一個民主的、非宗教的、社會的法治國家。《摩納哥公國憲法》第2條第2款規定:"公國是一個法治國家,尊重自由和基本權利。"第三種形式是雖不直接使用法治字樣,但從其它內容或者文字可以推論出該憲法以法治為基本原則。如前聯邦德國基本法不僅規定了它要實行三權分立的聯邦政體,而且在《基本法》第97章第1節明文規定:"法官應該獨立,並僅服從法律。"同時它還規定基本法是具有切實效力的最高法律。第四種形式是雖不直接宣布實行法治,也不用其它條文間接反映法治精神,而是用「基本原則」為章名或在其它各章中體現了法治的政治體制。中國1999年3月15日由九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所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而從總體上確立了中國的法治體制。除此以外,現行憲法的其它不少條款也體現了法治的精神,具體內容有:(1)在序言中鄭重宣告中國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國家,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確認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政黨、團體、組織和個人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在總綱中明文規定:"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2)在"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中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等。(3)在國家機構中規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不受社會團體、行政機關和個人的干涉。 中國學者一般認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憲法和中國憲法在體現法治原則時除了形式的不同外,還有實質的不同,資本主義的法治以維護資本主義的特權為目的,是打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旗幟」對廣大人民進行「合法侵犯」。社會主義的法治是一種消滅特權的法治,它不但要保護人民免受非法侵犯,更要消除可能出現的以國家、組織名義所進行的合法侵犯。
編輯本段原則的適用
第一,合理借鑒人類在建構和發展法治文明中的優秀成果 從發生學的角度而言,法治固然要體現國別性、時代性和階級性,但它更應體現人類在追求進步和發展過程中的共同智能,因此對那些後法治化的國家來說,如何充分吸取先法治化的國家的經驗與教訓,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比如,早期法治都重視法律與政治分離,實行分權;將程序視為法律的中心;強調法律的普遍性、一般性;強調對法律的嚴格服從與忠誠等。上述這些無疑對培養法律的自治性和獨立性,建構法律的形式合理性有極其重要意義,但它的缺陷也是明顯的:(1)它的法條主義趨向導致法律思維脫離社會現實;(2)規則的適用排除了對目的、需要、結果的考慮,規則模型帶有現代官僚政治的理性氣質;(3)程序中心主義加劇了程序正義與實質正義的緊張,導致人們的公正預期受挫,從而使人們對程序正義的公正性產生懷疑。有鑒於此,後法治國家在追求法律發自治品格時,也應重視規則和政策的內涵價值,從而尋求法律制度自我矯正的機制,發揮法律、道德與政策的共同作用。 第二,重視習慣規則。 現代法治發展所面臨的共同環境是:國家與社會日益混同,傳統意義上的公法與私法界限 法治原則逐漸模糊,與條文法相對應的「活法」(living law)和"內部規則"(inner law)逐漸復活。這就使我們有必要重新反思和審視立法者的"製法"理性。馬克思認為:立法者不是在創造法律,不是在發明法律,而僅僅是在表述法律,他把精神關系的內在規則表現在有意識的現行法律之中。真正的法律規則只能在特定的情景中發現,系統地創造一整套法律規則的任務超出了人類的理性能力。無論是職業法律家的法律還是代議機構的立法,都不能無中生有地創造新的規則,他們只能表述、闡釋、澄清或修正既有的規則。12但在重視發現習慣規則的同時,我們也絲毫不可貶低法律制定的作用,畢竟立法不僅象徵著人類為解決特定問題所作出的努力,同時立法對補救現有規則之不足,克服習慣規則的凌亂化,並改變或者變通「那些與目前秩序相抵觸或經驗表明不便利的規定」13都起著重大的作用。 第三,正確處理民主和法治的關系。 現代國家在法治化建設的過程中,通常也把民主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社會發展目標。這是因為民主在滿足社會的合法性訴求,體現正義和公平,制約國家權力和促進公民參與等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民主本身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她既可指一種制度形態和政體形態,又可表徵公民享受的權利和自由,還可指一種多數表決為基礎的程序操作機制。從功能主義的視角來看,民主並不代表一種絕對的善,她既可發揮正向度的作用,也可發揮副向度的作用。從理論的邏輯而言,民主天然地有產生「多數專制」的傾向,從實證的角度而言,民主曾多次導演「集權專制」和「群眾專政」的災難。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擴展民主,並在人民民主的基礎上建設法治與憲政,另一方面則要用法治的精神來質疑、否定和矯正民主的缺陷。

❾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思想來源於什麼時期

1、制定法律:「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法的作用是約束百姓的行為。而君王擁有權勢可以懲罰違法之人,可以獎賞順服王法的人。通過賞罰來督促百姓的理論依據是人性趨利避害。同時韓非子不補充道:「夫聖人之治國,不恃人之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為非也。恃人之為吾善也,境內不什數;用人不得為非,一國可使齊。為治者用眾而舍寡,故不務德而務法。」聖人治國,不是要人人為善,而使人人不作惡,國家便能太平。君王治國,應著眼於大多數,而少數人無關宏旨。所以著力於執法,非立德。據此推論,君王只需掌握法律和威勢,不需要特殊德才能和品德,以法治民,非以德感化民眾,這是徒勞的。
2、循名而責實:這是法家對「正名」的解釋。君王需要有一套駕馭臣子的權術。而擔任一定職務的官吏有責任去完成其職務所要求的各項工作。君王的職責是把某項名義的職務授給某人,這項職務所要求的工作已經在相關法律中明確規定,君王只關心某個官吏是否恪盡職守,至於怎樣完成工作要求,是臣子本身的事,不需要君王指導。君王要做的只是:完成任務有賞,完不成任務受罰。關鍵是君王如何選擇合適人去擔任某項職務。「為人臣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這樣,能者居上位,無能者淘汰。
3、因此,總的說來,法家並不寄希望於通過教育將大眾改造成新人。而是通過從實際出發,制定法律,配以君王的權術與威勢,統治臣民。那為何韓非子對「立德」的文化教育如此不屑呢?其根源在於韓非子深信人性惡。因為他是荀子的學生

熱點內容
勞動法生病不讓請假 發布:2025-04-16 17:02:18 瀏覽:702
經濟合作社議事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39:07 瀏覽:563
番禺冼律師 發布:2025-04-16 16:29:30 瀏覽:638
葯學職業道德培訓 發布:2025-04-16 16:24:37 瀏覽:369
生物反饋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23:27 瀏覽:749
杭州華碩司法鑒定 發布:2025-04-16 16:13:32 瀏覽:919
治安聯防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16 16:13:20 瀏覽:505
合同法第十五條第二款 發布:2025-04-16 16:11:57 瀏覽:406
法院一區五城 發布:2025-04-16 16:11:49 瀏覽:705
慈善法和社會區別 發布:2025-04-16 15:59:02 瀏覽:454